时间:2023-03-27 16:38:34
导语:在道德文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名人广告;伦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引言
追溯历史,只要是“战争”就存在着“阴谋”“阳谋”,“广告战”也是一样,所以名人广告在成为商战中商家们克敌制胜的利剑的同时,一系列的“阴影”也随之出现,名人广告引发的各种纠纷、问题层出不穷。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名人广告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李默然代言“三九胃泰”开始,名人广告各种走红,无论你身处何地,它都会“如影随形”。
2、名人广告引发的问题
2.1过分夸大产品功能
“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三鹿婴幼儿奶粉,我信赖”这是明星邓婕2003年受邀代言三鹿婴幼奶粉时手举罐装奶粉并反复重复的广告词,同这个广告词一样,好多明星代言的广告词都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夸大产品的质量或者功效,尤其是一些化妆品、保健品以及医用药物的广告。那些名人们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暗示,顾客们就不由自主地“沦陷”在偶像的自信中了。
2.2名人引发的“形象危机”
一件件名人广告引发的纠纷摆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不寒而栗,其实他们中的一些堪比“刽子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巩俐曾代言的盖中盖口服液更是将名人形象陷入危机。广告中:一封展开的信,纯真的童音在朗诵:“巩俐阿姨,你寄给我们希望小学的‘盖中盖’口服液,现在同学们都在喝……”而着一张冷美人脸的巩俐,骄矜地接受着孩子们的感谢和赞美。现在的名人广告真的可以说是“无所不为”,再这样下去,名人的可信度还有多高?名人们,你们还有“形象”么?
3、名人广告问题出现的根由
名人广告为什么风波不断,又前仆后继呢?究其根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3.1消费者“追星”,人云亦云
这就像一个死循环,其实大部分消费者不懂产品,他们对于产品一开始的认识就源于广告,而名人广告,尤其是消费者喜欢的名人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尝试购买,而商家则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所以以高价聘请当红明星代言,以达到销售目的。很明显越出名的明星追随的消费者越多,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利益就越大,正因如此,商家们疯狂地利用明星吹捧自己的产品,消费者们则“坚定不移”地追随自己偶像的脚步,因此越来越助长了名人广告的虚假性。
3.2利益的驱使
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当今社会,“拜金”似乎还是比较主流的,就像这些名人代言广告,真正的“靠钱说话”,只要给钱,说什么都行,而商家们也是抓住名人的这一心理,用大量的金钱买他们的话语权,为自己的产品发言。据统计,2013年,几个名人的代言费分别是:成龙1600/两年,刘德华1200/两年,周杰伦1300/两年,而最近刚爆料的崔永元接下一个价值两亿的代言,即两亿/十年。一个个惊人的数字也很具象地向我们揭示了为啥金钱能让名人们说“商家想让他们说的话”,真的是“有钱能让磨推鬼”呀,这不是“五斗米”,是很多个亿,试问有几个人能顶得住这样的诱惑?
3.3关于名人广告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明星代言瑕疵广告行为实在多的无法一一赘述,但明星因此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规定不周全、不完善,法律盲区和空白依然存在,没有将明星的连带责任纳入到法律范畴内。一旦发现广告虚假,消费者缺乏法律的庇护,明星往往可以在法律的空间外游走,“毫发无损”也就成为了常态。
3.4媒体的监管不力
媒体算是广告的最后一关,如果监管严格,也是可以将许多可能出现的广告纠纷扼杀在萌芽之中的。所以媒体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广告事故泛滥的重要原因。
3.5产品的质量问题
其实,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说实话,广告本来就是一种宣传,那么有点点夸大的意味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有的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像“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其实明星们不是专家,他们根本不知道产品中是否含有违法物质,产品是否合格,所以产品的质量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4、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加大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
执法人员在对企业资质、生产许可、添加剂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产品的原料进货渠道、包装材料、加工条件、生产流程等进行严格地监督检查,并且一旦查出问题严惩不贷。
4.2完善有关名人广告代言的法律制度
越来越多的法律出台,这标志着法律对于明星代言的审判力度在不断加强,但这距离完善还差好远,我觉得在《广告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将广告中的语言作为广告主对其商品的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用绝对的言语做广告时必须保证产品的有效性的绝对性,否则需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打着公益事业的幌子做广告的名人广告,明星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4.3加大执法力度
美国将广告中的语言作为广告主对其商品的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意思就是明星们必须是其所代言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则就会被重罚。一旦发现违背担保,消费者可据此索赔。美国老牌歌星、影星雪儿曾因被证实没有使用过所的美容品而被处以一万美元的罚款。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我们国家的执法力度真的是弱爆了,不是么?其实相对于法律的不完善,我觉得名人广告纠纷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因此要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广告监管体系。
4.4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4.4.1企业方面
“中国企业500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集荣誉于一身的三鹿集团,其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但是最后还是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贪婪或过失导致的,是一群人,甚至各种高层领导,各种检查机关。看到这些,我们能想到什么,中国的国民素质真的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它不仅仅是“一个老鼠坏一锅粥”的现状,而是有那么一群老鼠……①进行各种普法教育,我觉得公司里面也可以开设这种课程,不需要太频繁,但必须有,在人们快要懈怠的时候敲个警钟。②现在的人都是“自己做的东西坚决不买”,那么就应该让公司人员做第一批使用者。
4.4.2广告行业方面:①给广告代言人普法,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广告中的定位,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明星本人要明确应当慎重地对待代言,不能一味只盯在钱眼上,要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没有诚信的公众人物无异于与全民为敌,最终导致名誉扫地,害人亦害己。②加强对广告行业的法律监管,对于广告中出现的台词必须经过各相关部门严格审核符合事实才可以。
5.4.3消费者方面:①要正确对待产品质量,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把明星当作质量的代名词。②培养法律意识,事故发生后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正辉. 广告伦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柏林. 广告学原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朱瑞波,吴铁. 广告学概论[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4] 刘红菊. 品牌“绯闻期”广告行为研究[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5] 威廉・威尔斯,桑德拉・莫里亚提,南希・米切尔. 广告学原理与实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近日,从省博物院举办的“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1868-1872)”摄影展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了几张130多年前的方广岩寺照片。
约翰・汤姆逊,1837年6月14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1870年末,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他开始了行程8000多公里、为期两年的中国之旅。两年中,汤姆逊的足迹踏遍了广州、澳门、汕头、潮州、厦门、马尾、福州、南平、台湾、上海、天津、汉口、宜昌、九江、南京、宁波、北京等地,拍摄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等大量作品。汤姆逊用他不带民族偏见的镜头,客观真实地向西方介绍了古老的中国,充当了一个公正的纯粹的文化使者的角色。1881年,汤姆逊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皇家御用摄影师。
在此次中国之行中,福州是汤姆逊逗留时间较长的一个城市。1870年末,他从广州、澳门、汕头、潮州到厦门,从闽江口进入马尾港,再经福州城从闽江水路抵达南平,又返回福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时间游览了永福县(今永泰县)的方广岩寺。虽然约翰?汤姆逊根据“永福”的读音把方广岩寺译为“元府寺”,但这几张照片让到过方广岩寺的人一眼就能认定他拍摄的就是方广岩寺。
根据照片旁注资料:当时寺里只有三个僧人,老者是个盲人,一个身体强壮,一个是年轻活泼的孩子。他们的伙食简单,通常只有米饭与蔬菜。但三个僧人不分老幼,却都有吸烟的嗜好。而且据汤姆逊的观察,老僧人可能还抽鸦片。“福建气候炎热潮湿,很多人吸鸦片来预防疟疾和减轻病痛”。对此,汤姆逊作如此的解释。
由于汤姆逊和他雇佣的中国苦力,曾在方广岩寺夜宿。因此,他对寺中僧人的生活也做了认真的观察:三位僧人每天恪守规制,晚上太阳落山时,他们便身着黄色法衣去庙里念经;而每天早上,这位强壮的和尚就会定时敲响庙里的大钟,他们便又开始一天有规律的寺庙生活。
在福州逗留期间,汤姆逊专程探访方广岩寺,说明他确实眼光独到。方广岩风光秀丽,景色幽美,自古为八闽名胜,共108个景点,民间有“真方广,假鼓山”之说。方广岩寺(俗名方广岩)座落于福建省永泰县葛岭镇葛岭村西北面2.5公里处,为一天然岩洞,深35.05米,宽56.5米,岩顶至岩下滴水处65米,岩顶至大殿地面31米,总面积1962.5平方米。方广岩寺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后经明、清多次重修,但仍保留宋、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翘角仍保留宋建筑遗风,门扉牖雕刻多为清代风格。其中正殿石香炉和入口处台阶为宋淳佑淳熙所遗存。大雄宝殿上的“显密圆通”大匾,出自清代大名赫赫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之手。方广岩的整组建筑,类似北岳恒山悬空寺,在南方极为难得。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看了方广岩照,亦认为似悬空寺结构,甚为赞赏。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建议;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来源于对企业精神的认同和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道德文化已迫在眉睫。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分为企业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其它文化活动以及员工的实践活动方向。
一、企业道德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在员工中形成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价值取向上和行为规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以产生较大的凝聚效应和震撼效应,因此,企业道德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价值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的统一的价值观中去;辐射作用,指其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
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团队合作,整体优势;学习创新,争创一流。“质量第一”,即以优良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取信于市场,这就使得企业行为的出发点落到了“利他”的道德上;而保证质量的优良可靠,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合理构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以“人”全面发展为重心的道德化管理来处理内部各种关系,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调动全体员工讲求质量信誉的积极性。“用户至上”,则是在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消费者着想,以更优质的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其出发点与实施的全过程,本身就突出了企业行为的道德性。
目前,市场竞争已全面进入企业间的“形象竞争”时代,新一轮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而是体现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竞争,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的竞争。这类竞争的实质,促使现代企业进行新的形象定位,即除了以利润为标志的经济效益,还要更重视它所承担的社会政治和道义责任。这包括:对政府的责任,遵守国家的法规和法令、按期纳税;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为提供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保护并美化自然环境;对顾客的责任,则包括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服务热情周到;对职工的责任,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投资者的责任,包括保障投资的安全、股息的获得等等。在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企业越是讲求道德,就越有可能赢得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赞誉,就越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三、创建企业道德文化的策略,建立道德规范要求
道德的规范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增强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使之真正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律,成为其自觉行动;二是指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操作过程本身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使组织的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协调一致。前者涉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功能,后者涉及职业道德建设和操作过程的“自律”问题。 建立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明确道德标准体系,形成既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一致、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企业道德文化”,将道德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促进职工养成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培训,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使文字化的要求变为具体的、可视的言行规范,起到导向示范作用;同时也可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纠偏、扩展,保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正常进行。
实施人性化管理,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扮演“布道者”和“育才者”的角色,通过向员工传达企业的愿望、核心价值观,关注员工的成长,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次,领导者要坚定信念,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其三,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管理亲和于人,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束的交流中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热情和信任。
四、完善道德制度与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道德制度
所谓道德制度,是指将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人伦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正规化。其次要将道德建设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相结合。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计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行为只有经过强化并加以肯定,才能形成习惯并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通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以保证道德文化的正常有序开展。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觉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逐渐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管理,企业文化重塑必须务实
[关键词]伦理研究;伦理;道德;东南大学。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网络黑客以及克隆技术等等,使我们亟待把握自身所应遵循的伦理法则,以应付越来越不可预料的周边世界,寻求外界的有序和内心的祥和;另一方面,传统的伦理资源被解构,大量的恒定伦理准则被碎片化,与此同时,我们想获得的新的道德文化资源有待整合、有待获取普遍有效的价值认同。如何多维度地把握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文化,展现伦理学应有之思和应承之责呢?樊浩、成中英两位教授主编的《伦理研究》(道德哲学卷·2006)无疑是彰显了“东大伦理”之问题意识与学术特质。
一、道德哲学:筚路蓝缕。阐幽发微
如果要重塑道德、再构伦理,道德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无疑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繁复的工作,因为一系列的伦理核心问题需要深入解决。而首先要面对的是道德哲学深层次的研究路向问题,以及道德哲学理论突破的研究对象问题。樊浩教授的《论“伦理世界观”》一文则对这些问题做出具有“东大标识”的解答。
他认为“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一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接着他提出道德哲学的研究路向应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整个问题的关键点就在这里被发掘出来,即“如何找到现象学与法哲学之间的概念中介”。为解决这个问题,樊浩教授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中导出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概念“伦理世界观”,即意识与意志整合、现象学与法哲学璧合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把握住“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这都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和其生长的具体一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而这个概念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品质”即是“伦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伦理世界观”从“伦理世界”的形成、“伦理实体”的造就、“伦理规律”的体现三方面申言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成为“民族伦理精神造就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樊浩教授行文中的“思之浪”翻腾而来,宏大且细密;其文间表露的思之深邃,灵动且厚实,让人在为其伦理之思的飞扬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深感其筚路之繁累、深耕之艰辛。
高国希的《当代伦理学对道德基础的探索》立足于当代伦理学,试图重新找到道德的真谛;在《论社会事实与三种价值的内在关系》一文中,龚群论述了“价值包容于社会事实之中,并且不同的价值决定了社会事实的不同特性”;陈泽环以冯契、张世英为例,探寻面向未来的道德哲学;江畅探讨的人类生存的四种基本方式,等等论文,无不勾勒出伦理学人对道德哲学基础研究的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
二、传统资源:追本溯源,返本开新
道德哲学的研究离不开
三、科技哲学:砥立潮头,运思构哲
科技伦理是东南大学的传统学科,也是为了与道德哲学形成学科结构互补互动而展开的前沿科学。从上个世纪中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价值与规范课题,在科技赋予人类全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将可能造成的种种威胁摆在人们面前,因而必须对这些最新技术予以伦理学的评判,以廓清前景。无疑,东大学人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
田海平的论文《环境伦理与21世纪人类文明》认为:“环境伦理作为一种目光长远的伦理,必须正视现代科学的本质并限定其控制自然的条件”;“环境伦理作为一种实际有效的伦理必然代表21世纪人的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于是,他指出:“对于21世纪人类文明来说,环境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反省和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地球生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开了‘与存在相与’而不是‘与存在相对’的难题。”所以,人类“环境伦理与文明发展方向”应该 是“走出‘控制自然’的迷误”。由于“环境伦理是与人类的原始存在经验相一致的一种世界经验或宇宙经验,而遵循生态伦理是对人的原生命体验的遵循”,因此“遵循环境伦理的问题,既是21世纪人类的必然抉择,又最终指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人类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对于这全新时代的把握以及时代对伦理挑战的回答,亦是现时代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陈楚佳的论文《论信息时代的结构性变革与伦理性变革》认为,信息化生产已经引发了社会结构性变革:包括世界和地球环境生态结构的变动、人类地缘关系结构上的某些变化、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世界性投资结构的重新考量与大幅变动、各个行业全方位的产业结构的改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结构的变革、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社会教育结构的变化等等,最后使得国家管理结构的深刻变革。于是,产生了与社会结构性变革相适应的社会伦理性变革,此两者的二重变革具有全球性及世界性。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教育;大学文化
大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重要任务。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大学先进文化的内涵
大学先进文化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自由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规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母体.必须从属于先进文化,衍生于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引领大学文化向着科学、理想的方向发展。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大学作为知识和科技的密集体,直接与社会生产相联系,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追求先进文化的殿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问历程的考验。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仃在,而且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是以先进文化为其生存境界的。
二、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网络向人类社会的广度扩展和深度延伸.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问和先进高效的手段,并形成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化。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个强大的承载工具,网络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未来的数字化校园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吸收、融合中汇人大学校园主流先进文化中。
(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需求。大学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道德建设,本质在于“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需求。
(二)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德治网、以德治校,才能取得大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而网络文化又是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新内容、新特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体现大学文化的先进性。
(三)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功能的充分实现。网络道德是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文化之魂,是大学文化先进性的特征指标。研究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这一大课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使命和责任的要求,它有助丁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提升,有利于大学文化对师生的导向功能、化育功能、陶冶功能的有效实现。
(四)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中对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进行文化创新。而网络道德教育恰恰是人学文化创新中最富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最新内容。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吸取和借鉴世界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并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经验,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内涵的丰富,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新途径的开拓以及大学文化建设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先进大学文化
同志早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统一步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文化的强势渗透的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部和学生工作处要步调一致、协同配合,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增加网德、网风、网络法纪的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
(二)加强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网络使高校德育环境和高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具备网络管理经验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重视管理环节.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和配备.使管理者在厚德博学的基础上.具备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网络管理,使管理者的行政行为化为道德教育效能。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三)开辟优秀网站,丰富德育内容。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感,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建立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充分展现的科学理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直接上网竞争,使青年学生在各种知识、信息、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网内”、“网外”结合,真正形成“大政工”局面。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许多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得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从而大大增强教育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通过网络,高校可与政府机关、大学生家庭相连,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形成“大政工”局面创造了条件。但是.网上开展思想教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网络虚拟空间明显缺乏人文关怀,单凭网上交流往往看不出大学生思想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网思想政治教育,其针对性、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开展“网内”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论文摘要:基于生产的原创性、涵盖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元典”,其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自身发展上的道德个人主义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
自从学者冯天瑜在《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首次提出“元典精神”以来,关于“元典精神”的争议就一直存在,按照冯先生的意思,所谓“元典”指的是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精神作用的书籍,“文化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永久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例如《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等先秦典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而在这些具体的典籍中,中华民族精神也自然蕴涵其中。但是,在复合性、模糊性仍然很强的文化“元典”这一概念之后,也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命题:既然中华文化有着本体意义上的“元典精神”存在,那么,在后世已经逐渐分化并各成独立系统的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精神元素也应该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起点。换句话说,在上述的元典中,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元典精神”子系统,它们既隶属于文化“元典精神”的大系统内,又为后来的自身体系独立发展奠定了本体意义上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才具有“合法性”。
一
欲辨别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基本精神,必须首先把论题置于人性善恶的场域下进行才具有实体性的意义。这与西方社会道德渊源的追溯和阐释是不同的,在中国民族道德语境下,不存在道德不可知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对中华“道德元典精神”知识状况思考的前提。
人首先是受动的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属性的胎记,这种本能性的天然属性与后天教育获得的道德感形成鲜明的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本能欲望的强大内驱力让人依附于兽性;另一方面,人不等于纯粹的自然存在物,直接从自然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正因为人的这种文化历史特性的存在,才使得人“性相近”却又“习相远”,二者对立统一。从社会性的维度上讲,人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于官能情感的生理体验,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具有超越物质性的束缚与诱惑的崇高姿态,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道德羞耻感极力压抑本能的冲动,于是,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种对立冲突中凸现出来。那么,如何协调这种人性内在的道德冲突呢?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就是中国道德体系大厦的伟大设计师孔子开创的“道德个人主义”。孔子继承了前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又作了新的发挥和创造,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个人主义”。他追求人格独立的和谐从个人的心性之“和”开始,然后向外延伸,进而推及到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之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曾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通过个体在道德实践上的严格自律与实践,就可以获得一种心灵创造上的自由,它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显然,这种“道德个人主义”的强大魅力和独特性并不在于心灵上实现了道德自律的伟大,而在于这种道德诉求是由本心肇始,所谓“为仁由己”。因此,孔子的“道德个人主义”较之西方的道德自律来说更具彻底性、人文性、自觉性,即个体的心灵体悟与外界的实践相一致,从而达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的和谐境界。道德的存在往往无法达到与非道德之间的和谐,甚至是完全对立冲突的,西方道德思想体系中依靠社会契约性质的强行道德自律来完成道德的存在就是鲜明的例证。而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中,由孔子开创的这种道德个人主义基本精神却以和谐的形式表现出来,和谐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灵秩序,要求人的精神世界的秩序与和谐。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具备健全的心理和美丽的心灵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君子。“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二
中华民族“道德元典精神”的另一维度是浓厚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最早应该追溯到《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依照王弼《周易正义》的注解,“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思想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一方面是这种“人之道”的人文与自然之道的天文不同,它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体人的主观精神的因素,又与没有后天环境的教化下的非道德性精神的野蛮相区别,是一种强调“有文明而各得其分”的人伦关系和道德秩序。但是,这种道德秩序的建立是依靠人的自我调节,而不是社会强制约束力或者神的某种谕旨,这是中国道德的独特性。这就是在《辞源》中解释的人文精神的第一层意思。而人文精神的另外一个层面则是指“人事”。这是对自然而言的。即相对于自然之天来说,与客观规律性发展的天之文相对应的是人之文,简称人文。在现代,林语堂把人文精神称为“人文主义”,其意义为,第一,对人生目的的确切认识;第二,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行动;第三,实现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即中庸之道。对于其思想源头来说,中国人生理想的这种现实主义,这种对世俗生活恋恋不舍的感情,来源于儒家学说。在当代,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一方面延续了林语堂这种一元论思想,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回到发生学意义上的二元论阐释。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认为,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换句话说,作为人文学中的基本质子,所谓人文就应该包括美学与伦理学。对人文精神的具体阐释往往是在美学和伦理学的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论文摘要:加强时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民”的队伍迅速扩大,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紧迫性
在网络社会,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实施,有的可能出于无政府状态而实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与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说明了伦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原因的话,会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交往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
人们在网络新型的交往方式中,形成了新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尽管其中的某些意识和观念不是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已经部分的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可能会促进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促进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会破坏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阻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无法回避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2青少年身心特点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
有资料显示,在网络违规和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古8o%。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道德失范及道德失范后的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所造成损失,也只有通过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网络道德修养来弥补。
3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的现象使德育陷入尴尬局面
伦理学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只说不练”。使得道德教育陷人了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要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
4.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着缺陷,削弱了德育实效性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实效性。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从道德实施主体上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与现实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相比,它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则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完成。
5,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了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的关联。只知道网络技术的“行”与“不行”,而不懂网络技术中还包含着“应该”与“不应该”。那么,“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完全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切实抓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虚拟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毕竟有所不同,其道德教育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网络社会道德的状况、特点和性质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下几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给予特别重视。
一是立体、多面、交付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只专注于其中某一方面,要从总体上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系统的、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在这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多重身份的体验、网上多媒体的直观感受、音乐艺术的感化等方法都是适用的。 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方法。网络社会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在道德上的觉悟。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觉悟常常是伴随着对他人的模仿而完成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选择历史和现实、现实和虚拟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供人们效仿。只要道德典型选择得真实、合宜、感人、高大、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
三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方法。社会风气或社会风尚的好坏,是网络社会违规和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社会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也就使真善美得到赞誉和发扬,假恶丑得到斥责和抑制,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向善。所以,提倡、引导现存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使之向好的社会风气发展,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网络道德修养的方法
在网络社会,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外,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一条重要的、内在的途径。在网络社会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表明,下列几种道德修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学习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粗俗、野蛮、不明事理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然而,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伦理道德知识。学习伦理道德知识,自然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无疑有助于修养美德。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上知识,还应包括在实践中的学习。实践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重视网络主体自我塑造、自我约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网络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过程,关键在于使人人从我做起,通过反省、发现,克服自己的恶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履行道德规范,达到道德的自律。
论文摘要:文化支持是包装设计的基础。本文论述了科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智力支持作用,审美文化对包装设计的美学应用的支持作用,道德文化对包装设计的警醒作用,营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智能化,生产社会化并日益冲出国界向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不断向高档次、高品位提升,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的科学化、艺术化和合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包装商品的设计,愈益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因为现代包装制品,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艺术制品,是商品性制品与艺术性制品的统一。包装商品不是一般的工匠制品,一般的工匠制品只要有一定的工匠技艺就行了,而包装商品则要通过造型与装潢,艺术地表现设计者之意图、理念、思想、情趣、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以及市场营销诉求等等。所以,商品包装设计,具有文化的内蕴,是艺术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经济的反映。
一、商业包装设计的文化底蕴支持
文化支持是指人们所掌握的现有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功底及其应用能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商品包装设计的基础。商品包装设计之所以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是由包装商品及其设计的如下特性决定的。
1.包装商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性
包装商品作为商品本体的附属物,应具有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等多方面的功能,这是包装商品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而这些多重功能是否完备,既要求设计者选用材料的正确,又要求选型、结构的合理,还要求包装装潢符合促销诱导的市场消费心理。所以,商品包装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营销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把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艺术的创意很好地结合起来。
2.包装设计的审美性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商品并不仅仅在于满足其使用需要,还希望在商品及其包装上能获得美的视觉满足或享受。所以,商品包装的造型与装潢设计,应当符合美学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人们对于美的审视存在着个体差异,特别是审美意识还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区别,因此,包装设计者应当熟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适合于社会美、大众美和时代美。
3.包装设计的独创性
包装商品作为一种艺术制品,同其他艺术品一样,其设计与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往往源于设计者的主观因素(文化底蕴)。所以,要使商品包装的设计具有独创性,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观上具有创造意识。
二、文化底蕴对商品包装设计的支持作用
由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合成的文化底蕴,对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商品包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作用。
(一)科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智力支持作用
在当代,科技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级文化系统。科学技术作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但是创造和发展文化的有力手段,而且是对社会生产和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智力支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高智能的革命,而智能机器(计算机)则成为这场革命的代表,它使智力物质化,使高智力渗透于高生产力与高设计力之中。比如,在国外商品包装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一条龙设计过程中,早已实现了计算机化。运用计算机设计,可将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反复计算、反复比较、反复修改都由计算机完成,可以使包装设计从令人苦恼的繁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精确度,从而获得优化的设计成果。设计人员的智慧是无穷的,但其工作速度与电子计算机是无法相比的。伟大的数字家契依列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将π计算到707位数,而中等速度的计算机只需八小时就可以把π的运算推到十万位数。除此之外,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系统,均备有多种文字和图像屏幕,在图像屏幕上能产生千万种颜色,并可以随心所欲地绘画,修改造型结构中不中意的部位等。展望未来,包装设计的电子计算机化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今后,必将还会有更多的为设计服务的专用辅助设备问世。包装设计工作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科技功底,其商品市场调研、新材料的选用、设计资料的检索、设计程序的编制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现代包装设计需要有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撑。
(二)审美文化对包装设计美学应用的支持作用
审美文化是以主体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社会情感文化。一般地说,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实文化基础上,以艺术文化系统为核心的更高级的精神文化形态。伴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延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市场上商品本体及商品包装的美的要求推动着美学冲出纯意识形态的艺术殿堂,越来越渗透到日常的市场交换活动中来。
今天,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需求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而且十分讲究由商品和包装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等文化价值提升的商品的附加价值。这正如日本松下幸之助所说的:“当今社会,单纯以产品性能来满足官能需求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必须在运用之外,加上美观,这是一种‘美’的文化标准,也是时代消费的大趋势。”如今,因为商品包装质量低劣而积压滞销或在出口创汇方面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实例不胜枚举;同样,因为商品包装稍作美学质量改进即获得积压商品畅销或出口创汇增加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商品包装设计,从构图来说,离不开对比、比例、对称、平衡、韵律、空间、调和等多方面形式美规律的运用;从造型结构来说,离不开安定与生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重复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多方面美学关系法则的处理;从装潢心理感受来说,离不开适用感、特色感、质量感、廉价感、名贵感、新奇感、柔美感、群体属性感等各种心理感受的美学表现。这一切表明,包装设计者如果没有审美文化功底,就难以在设计中创造出寓于商品包装中的完善的美学功能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
(三)道德文化对包装设计的警示作用
道德文化是一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依靠社会舆论和行为主体的自觉意识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调适文化”,它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道德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不遗余力地提倡道德教化,勉励道德修养,无疑对我们今天的现代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也对商品包装设计工作者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商品包装与被包装商品本体是一种形式与内容、表与里的关系。形式与内容、表与里是否一致,需要商品包装设计工作者的自身道德自律或道德心理自律,不作“缺德”的欺骗性包装。如果商品包装设计能用道德原则警醒自己、约束自己,那么,对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上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推动社会生产的繁荣和进步,都将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四)营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