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35
导语:在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笔算乘法"中的例题:"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指导书写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学生说:"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我说:"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010(22):58-59.
1.教学情景的生活化
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从学生的数学心理规律出发,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较狭窄,且大部分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朦胧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将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某小学教师在上“百分数”内容时,可以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我们家乡宜宾的特产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然而言就会说到酒,“同学们知道酒的酒精度数是多少吗?”“45%”,这时教师继续询问“那么还有哪位同学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师采取这样的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乡特产时学生也会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教师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类似表示方式,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贴近生活、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无论是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实际学习,也都存在着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创设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小学教师在讲解“乘”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鸡蛋,一共有20个鸡蛋,每个1元,那么同学们算算小红妈妈买的鸡蛋一共有多少钱?”这种在集市上卖鸡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见微知著,有本有末,学生的学习热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数学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课堂上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大部分小学数学来说,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学生上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车。教师便可以要求小学生测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从自己家中到学校的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这样,小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数学应用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全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尊重客观的条件,打造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模式体现生活化,主要就是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进行开展。例如“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的进行实践和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开展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目前状况剖析
现如今,学生参和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摘要:⑴学生不敢自主参和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和权威,不答应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和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拟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熟悉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和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熟悉,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和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和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和,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和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和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摘要: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拟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和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这些和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背景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和探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和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探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闻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探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假如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和,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熟悉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熟悉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和热情;从学生参和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把握起来比较轻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和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和;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4.学生自主参和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探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喜好、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摘要: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非凡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途径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摘要:
策略一摘要: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和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和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和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和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摘要: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索新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索,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轻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策略二摘要: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和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喜好。”喜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和。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喜好,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和课堂教学。如摘要: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把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心旷神怡,真切地心得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喜好浓厚,参和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和之趣。①把自己置身于参和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和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答应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策略三摘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和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和。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和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和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和,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和,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和热情。假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和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和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和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和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布置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新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和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和,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策略四摘要: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和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熟悉,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实,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㈡练习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非凡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新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新问题学习中去。
㈢精心设计新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索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摘要: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而提出摘要: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索方法。
㈣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新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和学习,发挥主体功能奠定基础。
参阅的有关文献。
①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探究》2000年第4期
②韩清林,《有关“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新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③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和教学活动的理性思索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创新精神
新型课改后,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建构是一热点,将是今后课堂教育形式的雏形,但是在各地课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够深入改革。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途径就是教学。如果教学的观念不更新,那课改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
一、生态课堂的由来和现实应用
课堂“生态环境”的由来。最初是来自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华,其母亲因为生活环境,为其子三次迁家,孟母三迁正是受此典故的启发,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做努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努力做到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感受到安全、亲切和关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言更加活跃和积极。更加通俗的说就是,让师生做朋友。将由老师带领学生们,来造就他们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在现代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联系,智力――情感――感受,这样的传递关系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学习,更多的是情感和感受的处理,以往的教学只是重视前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一种负担,难免会使得学生不去学习,这时使得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无趣、僵化、死板等感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传统的教学课堂过分的强调学习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这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不再是单调的板书,如果讲课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完全不行的,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解惑,促进师生的感情,亩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若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老师就要反思自己,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破除僵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更应该结合实际提出相关问题以及提出考试必考题目,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自己的答案,使得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不时的随机挑选几位同学上讲台进行笔试,或者对作业的错题进行评讲,让学生透彻了解每一道题。在经过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后,学生大致的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将需要自己去学习。需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实际上同学们对于独立思考,较为欠缺。主要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这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导点子上,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学习分工的不合理会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使得问题的归纳的和探讨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主题。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能力较强的同学“一言堂”。
三、小学“生态课堂”对老师的要求
1.学纲的制定
一个人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就必须要制定目标,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有计划的学习,而制定学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制定自己的学纲,可以更好的学习。而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制定的学纲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可以收集大家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胃口。老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教师主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的配合,而老师就是组织学生们讨论和思考分析问题,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学生能够预习课本内容,提前明白哪里是重要的知识点和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语文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老师要清楚是否学生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渲染出学习的好氛围。第二,老师要清楚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方式是否真的正确,对于教学有帮助,在发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扩大化。
3.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一个自信
若对于学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养”,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作用是不大的,而且只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课辅助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老师不能够想到这些,课时的所有努力就都是无用功。所以针对课后的知识巩固,老师们就需要安排人员进行知识抽查,以及定一个时间方便学生询问问题。不仅可以回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甚至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来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课后作业的有效完成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进行课文预习和复习,可以来弥补个人的不足,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下次课堂的授课和复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有助于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兴趣高昂,孩子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文明礼貌。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和同伴们交流和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结尾
生态课堂,学生个体的身心通透自然、宁静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小环境,它不仅需要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到课堂上,以美好的心境对待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修辞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没有见于字面的认识前提,这个认识前提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只参与话语主体心理层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逻辑上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逻辑学上称之为预设。事实上,预设不仅仅活跃于逻辑学领域,它也活跃于修辞学领域。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级。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一种修辞接受,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1]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预设。笔者试着将修辞学上的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探讨其生成过程。
一、预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就明确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教育与言语的训练。[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等组成。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小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汉语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语言、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提出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安排,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预案并做出情境反应,即预设。“预设”包括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教学预设的过程即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内容作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充分体现这四个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预设”。
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语文课上,教师首先作为接受者把握课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然后自己又作为表达者,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围绕着课标整合教材、教法,结合自己的主体经验,将教材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去进行审美观照。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走近作为表达者的教师时,意味着双方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上了,当学生偏离教师的经验世界时,双边的修辞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错位。
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个懂得互动原理的老师会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调动自己的经验预设,激活学生的经验值,实现有效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营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作为认知前提,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它总是反映特定的价值观念,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沿着同一个价值坐标达成共识,那么,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儿童心理、儿童经验、儿童需要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根基,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老师在阅读冯老先生创作的《珍珠鸟》原作时惊奇地发现:编者在引用时删掉了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请同学们猜一猜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来跳去,我觉得痒痒的,但我不去动它,一会儿它觉得没趣,就飞走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惜猜错了。咱们继续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在我的被窝里钻来钻去,我不管他,后来它就飞走了。
师:恭喜你,猜错了,但答得非常棒。继续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来蹦去,跳来跳去,我静静地看着它,让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的。
师:我想这位女同学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当摇篮了。只可惜,猜错了。这几位同学尽管没猜对,但是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强。还有谁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她猜对了,真了不起!
……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中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他对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把握得很准。善于从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的作品的比较,主动探究,生成精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思维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样的“预设”,真可谓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与互动,即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预约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生成为导向,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文本、教师之间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学生读——师生共同整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便是较典型的案例。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问题质疑问题探究解疑分享思维拓展课末检测。笔者观摩过“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践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李文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如梦令》一课,具体步骤为:出示问题生成单,分6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筛选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分清主次,调整顺序。问题出来以后,老师出示学路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顺词句。反复朗诵课文,读出意、形、情、味、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请你续写:靠近溪水边的亭子沐浴在夕阳余晖中……
画面二:“藕花深处”
请你运用:你能运用学过的诗句描述词人在藕花深处看到的景象吗?
画面三:“一滩鸥鹭”
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先将文字变成画面,又将画面变成文字,这样的两重转化切合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生成儿童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由生命发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动教育”模式,而生成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主动。学生在预习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课后拓展中生成。这一模式始终以生成为导向,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
三、结语
预设进入逻辑学领域,它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预设介入修辞学领域,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催生生成的精彩。
预设重视和追求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4]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顾及学生的经验背景;或者是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发生,教师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要善于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才能自然凸显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活动教学
一、小学生科技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是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科学课科学自然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把科技活动教学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小学生中间开展科技活动教学,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无数科学家的例子都说明了早期的科学的兴趣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生中间开展科技活动教学,是普及科技知识,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现实需要。
二、小学生科技活动教学策略分析
(一)切实提高科技活动教育的认识
开展科技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对培养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为农村学校科技教育创造条件。二是家长和学生要放弃应试教育的束缚,形成素质教育思想。三是教育管理者要为小学生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积极组织科技教育活动。同时,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二)加强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教育主管部门高层要对小学生科技活动课程设置进行细化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规范,最终形成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课程教材,科技活动教育才能逐步系统化、规范化。
(三)健全学校科技活动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为保障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政府将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纳入年初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学校科技教育,探索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二要健全学校科技活动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科技教育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学校、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情况进行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学校负责科技教育的落实和执行。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科技教育激励机制,制定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四要建立科技教育社会协作机制。科技活动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协作,支持科技活动、参与科技教育,克服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诸多困难,是科技活动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推动小学生科技活动的正常发展,科技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必不可少。一要完善科技教师岗位管理,包括设置、标准、职责、制度等的完善。二要扩大专兼职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科技教师,并根据需要配备兼职教师,在保持科技教师队伍的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科技人才的引进。三要加强科技教师培训和交流。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换思路,加大对科技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城乡之间科技教师交流、互访,积极参加高级别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五)广开科技教育资源和渠道
一要推动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优秀科技教育师资和课程资源共享,为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提供师资、课程保障;推动区域学校科技教育设备、资源共享,为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提供师资、设备保障;建立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本地农村学校提供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科研导向、教改探索、经验推广等服务。二要加强科技教育资源开发。鼓励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设有自身特色的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搭建平台,充分开发社会资源。
(六)开展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学校要紧紧抓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要引导鼓励学生奋勇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科技活动方案的准备,并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提供硬件支持。学生在科技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七)邀请专家开展科技活动讲座进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校的科技活动深入学生的心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科技知识进校园讲座。如: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学幻想画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竞赛中发现了自己创造的潜能,为今后的科技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科技知识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7-01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教育部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以全新的标准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习。但纵观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要求并未被广大教师放在心上,有的教师仍在运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甚至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反复做各种习题,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低效化严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保证课前准备的完善全面
教师想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条不紊,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这样可以保证课堂不会出现失控场面,能够顺利的开展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保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将教材内容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会取得理想成效。教师在进行课前教材准备时可以先了解教学纲要,从整体入手对教材进行掌握,充分了解教材疑难问题所在,将其放到教学重点内容中;此外,还要研究新授课,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主置,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领会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值得强调的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确保课堂教学万无一失,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控好课堂教学,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没有兴趣,也就不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这样学生就不会逃避学习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2.1 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是可以以欢快有趣的形式开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导入多姿多彩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乐趣所在,比如:音乐、表演、谜语、设疑等形式,只要是符合教学内容的都可以导入其中,使他们保持"乐学"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导入方式,教师在设计时都应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并把握好所用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2-3钟之内。
2.2 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新极强的时期,而且酷爱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学习语文是这么有趣、快乐的事情,从而轻松掌握语文知识。
2.3 善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仅有语言表达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多媒体技术有着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教学时老师要选准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使学生入情入境,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教育并不单单是为了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才能主动去探索全新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导,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
3.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开展一堂全新课程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能够更准确的了解知识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针对性的听讲。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划、写",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3.2 教导学生课文阅读的方法。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学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必须充分领会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够学好语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教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识字、解词、释句入手,从理解文章题目、思考课后问题做起,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3 教给学生复习方法。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习完后并不是学习就结束了,学生还要进行课后复习,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是在学完课堂知识后有多数学生不会自主复习,及时复习也不会使用正确方法进行,时间久了对之前所学知识几乎都不记得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复习,叮嘱学生及时复习,并将复习方法教给他们,以确保他们所进行的复习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瑟英.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园:教育科研,2013(6).
关键词:生活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要求数学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合理设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时期是一个重要和特殊的时期,数学教师如果单纯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所学的内容也就是完全的机械接受,这种被动的学习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数学教师合理地设置每章节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统计”这章节时,可利用家中有趣的杯子让学生进行统计,教师先提前让学生搜集到家中各种不同的杯子写上价格,并拍成照片拿到数学课堂上按照形状和价格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统计时就会产生问题了:“统计是什么啊?”“为什么只把形状和价格进行分类……”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先不要着急回答,先要表扬他们观察力强,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的内容,只有这样带着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二、创设有趣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一般都是经过简单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每章节内容时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时,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大家都知道1分米=10厘米,那么大家给我找一下3厘米的小物件,这时候有学生经过测量后,把橡皮、笔帽、夹子、瓶盖和钥匙等都找了出来,更有趣的学生竟然说自己的嘴巴3厘米,然后教师提问1分米=100毫米,大家找一下100毫米的物件,这时候大家经过思考之后,有的学生找到本子、眼镜盒、杯子和铅笔等,看似很简单的课程内容,经过教师这么有趣的设置使得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结合生活问题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时期不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和我们生活毫无关联,当然作为教师要时刻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准备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课程内容尝试编写一些新习题,来指引学生思考生活问题的主动性,减少学生对做习题和做作业的抵触情绪。
如,有教师针对《认识方向》这一节内容,单纯的东西南北很容易就掌握,但是教师在设置习题时就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1)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学校大门在我们的什么方位?(2)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我们学校图书馆和宿舍分别在什么方位?(3)假如你的好朋友被邀请去你家,你如何给她准确的道路提示和方向明细?(请画图参考)实践证明,经过改编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扭转课堂学习目的,加深学科学习的意义所在,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