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稚产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42

导语:在幼稚产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稚产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市场绩效;结构优化创新

一、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的现状

(一)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市场结构指某个产业的市场垄断或竞争程度。度量市场的垄断程度,主要看市场集中度,而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进入障碍、产品差别化等。我们从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三个方面来考察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状况。

1、流通产业集中度稳定增长。市场集中度的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集中率,它是指某个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本额等)占整个市场的份额,也称市场占有率,它反映产业中若干个最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支配程度。例如,CR4即该产业前4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针对流通产业的具体特征,我们采用CR100即流通产业前100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来度量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2004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实现销售收入551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升至9.2%。2005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7076亿元,连锁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10%,提高到10.5%。2005年百强中,外资企业18家,比2004年增加6家。销售规模总额1439亿元,占百强总销售规模的20%。如包括境外上市、国外资金注入内资企业等则上榜企业27家,销售总额2619亿元,占连锁百强总销售规模的37%。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卖场业态。百家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中,以大卖场为主的10家外资企业店铺数为475家,占总店数的1.6%,但实现销售额93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3%。2006年全国商业企业百强榜销售规模达768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1.4%。从对我国零售百强的集中度分析,可看出我国流通产业目前属于竞争型市场,产业的集中度呈稳定增长态势,从2000年4%增长到2006年的11.4%,增长速度较快。

2、流通企业规模经济分析。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带来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个产业中长期均衡的企业数目就会变少,从而导致市场集中程度提高。将我国流通企业规模经济与美国流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2005年我国排名首位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额720亿元,而沃尔玛2004年销售2882亿美元,是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的30多倍。虽然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都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但与世界一流零售企业相比,规模还是太小。在国内外流通企业规模的比较中发现,我国流通企业可在更大的规模上获得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将促进我国流通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市场进一步集中。

(二)流通业市场绩效分析

1、流通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小。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以来我国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波动较大,1992年以来相对稳定。我国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最高的1988年才10.80%,且近10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2、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我们利用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2004年的GDP数量,计算出他们的增量,从而求出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看出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GDP的贡献率是非常低的,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15%以上。

3、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可从流通企业的商品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率、销售税金及附加率几个指标反映出来。利用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和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998~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后,得到表1和表2:

从上表可看出我国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且有持续下降趋势。相反,成本费用率呈稳定上升趋势,而销售税金及附加率则更低,也呈下降趋势,批发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更差,且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充分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另外,对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的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可看出批发业中内资企业销售利润率3.9%,低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年4.8%,更低于外商投资企业年6.3%,低于批发业总体以及批零贸易业总体的4.1%。在零售业中,内资企业销售利润率4.3%,低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7.2%,但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年1.8%,高于零售业总体的4.2%和批零贸易业总体的4.1%。

4、商品流通产出弹性较小。商品流通产出弹性指的是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商品流通增长率之比,反映的是当商品流通产出变动1%时国民经济产出的变动的百分率。对中国1978年至2003年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数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处理后。

检验表明,所有系数t的值均大于2,表明各项系数完全符合显著性检验的要求,拟合优度很好。在中国国民收入增长中,批发零售餐饮业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是6.27%,即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净产出每增长1%,将引起GDP增长0.0627%;此外,工业净产出每增长1%,将引起GDP增长0.4525%;农业净产出每增长1%,将引起GDP增长0.302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净产出每增长1%,将引起GDP增长0.1250%,可见,中国商品流通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次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差距较大。商品流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太小。二、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

(一)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这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也是实行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催化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条件和前提。为此,一是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不仅针对垄断企业,而且针对形成垄断的行为,当前特别要对由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形成的垄断加以限制。二是清理现有行业法规。目前,由于政出多门,地方与中央、部门之间及新老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因此,需要对现有法规进行一次大清理,特别要撤消和废除一些阻碍竞争和制造垄断的法规。三是为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规则,同时要有保证实施法规的执法和监管体系,司法部门和一些重要法规执行管理部门应实行平直领导,排除层层干预。

(二)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为遏制过度竞争,政府应提高进入市场的行业标准。这既可控制商业规模盲目扩张,又能提高其规模质量。建立政府对新建大中型流通企业的审批制度,确保大型商业企业的数量与购买力水平与消费结构及城市规模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流通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作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经营方式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政府亟需制定企业进入或退出政策,促进产业集中度的稳定上升,这样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才具有实际意义。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总监制;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道德危机;信息不对称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的直接动因,并非是国家或上级部门的指令,而是来自企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企业财务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发挥和完善财务约束机制,就成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主动或被动考虑的首要问题。财务总监制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财务监督机制,正确认识和理解财务总监制,是财务总监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拟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探讨。

一、产权是连接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刘诗白,1995),更具体地说,产权即财产权(PropertyRights),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英国学者Y.巴汉泽尔在《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认为:“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由此可见,产权不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和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都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一般认为,原始产权是出资者在企业法人存续期间享有的与其出资份额相对应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会计是与对受托责任的计量和报告相伴而生的。受托责任学说是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杨时展教授主张“会计原本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不理解受托责任,就无法理解现代会计,受托责任理论是现代会计的灵魂、根本和核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受托的对象是各产权主体,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即公司治理结构(Co-poratrgovernance),又可称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所体现的所有者、经营者各方构成的相互制衡的产权关系。会计所要明确和解释的就是能体现产权结构的委托关系所表现的受托责任。在这种产权制度结构中,会计信息成为委托人对人进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国有企业产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但从实现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在目前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代表机构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政府行政机构行使。许多行政机构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各项权能被不同的部门分割,实际上是架空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割裂了在现代产权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共用品和不对称信息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的现状必然会产生如下经济学现象:

1.内部人控制。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学上外部性(Externalitis)的一般特征,即一个主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主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外部性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会计信息即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利益,也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一般所有者的目标是单一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薪水、奖金、闲暇和荣誉等。在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由厂长(经理)控制,即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control)。这必然会导致经营者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其自身效益最大化,如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等。使企业的所有者及有关外部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将会由于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决策的失误。

2.内部人对“搭便车”行为的反抗。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共用品(PublicGoods)的特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表现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可共同享用会计信息,它对某人的供给和使用,不会妨碍他人。非竞争性表现为会计信息可以被多个用户多次使用,而不影响其效用。因此,“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享用会计信息,而所有者及有关外界关系人均可免费获取会计信息。结果,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耗费的信息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在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的状况下,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约束和改变,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信息的披露只是举手之劳,成本低廉,但他却只从满足其自身价值出发,而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总价值,这必然会对企业所有者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内部人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信息(AsymmetryInformation)的特征。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对其交易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对双方的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人单方面提供的,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会计信息是一种带有社会影响的共用品。同时,由于人和委托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人经常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背离委托人的利益,如道德危机(MoralHazard)、逆向选择(AdverseSeclec-tion)等。因此,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状况就成为经营者败德行为产生的温床。

为减少或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所有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试图以此来缩小两者之间的效用差异。然而,激励方案的存在仅仅能够缩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差异,无法避免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设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一种有效的所有权监督制度,激励并约束企业经营者为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是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独立享有自主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监督的排斥,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者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审阅企业的财务报告、考核经营业绩等事后监督上,而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所有者对经营者具有终极的监督权利,经营者的任何懈怠、无能及败德行为,均可以通过所有者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矫正。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式治理结构,还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式治理结构,虽然具体的监督管理形式不同,但其宗旨都是通过所有权监督来制约经理人员的行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财务总监制亦称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授权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所有权监督制度。它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代表所有者利益对经营者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既使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条件下,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仍然必须保持对企业的最终控制。这种最终控制权(剩余控制权)主要体现在:股东会对董事和监事聘任、收益分配以及其他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的投票权,对董事会议定授权的决定权,对经营和财务信息的知情权等等。正是通过这些权利的运用,所有者才能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经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对高层经理人员进行与所有者目标兼容的激励。

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者以国有企业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自主经营,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财务总监制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硬化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的利益。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

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我国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所有权监督制度,有利于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防止败德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强化所有权监督及维护资产所有者权益。

四、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现实选择

1.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如产权代表未真正代表国家利益;董事对总经理的控制作用小,有的董事“不管事”,有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没有相互分离而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产权约束的财务监督仍时常处于梗阻状态,致使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弱化、内部财务运行失控。因此,实行财务总监制,可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监督缺位的现象,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承担起监事会的有关监督职责,这必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实行财务总监制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还是其他的外部监督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企业信息都不可能有经营者多,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制度下,企业对外披露企业信息是有时间性的,除上市公司每年披露两次报表即中报和年报外,一般是按年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所有者也主要是从有限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取经营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存在着败德行为,所有者也只能是在会计报表披露之后才能了解到,这种滞后的信息,难以为所有者监督服务。而实行财务总监制,由于在制度设计上保证财务总监能够进入企业决策部门,参与制定企业财务计划,监控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而为所有者及时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是所有者快捷获取经营者信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3.实行财务总监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所有者监督方式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监督成本,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为获取经营者信息所开支的费用,如专设机构经费、专职人员工资及各种福利等;二是由于监督滞后,经营者败德行为已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外部股东,要将企业披露且业已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调整至真实状况,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经营者败德行为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无法挽回,所以这种监督的成本是相当昂贵的。但在财务总监制下,所有者能及时了解经营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经营者的控制,如解除经营者职务、冻结企业资产等,从而降低或避免经营者败德行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其监督成本大大降低。

4.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有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假发票、假涨本、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进行偷税。漏税,截留财政收入,侵占国有资产,骗取荣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利益驱动,对经营者监督弱化造成的。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仅依靠会计本身的监督,而应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实行标本兼治。实行财务总监制,企业一切重大财务开支、资金调拨都必须有财务总监的认可,财务总监对有关原始单据的审核,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标准选拔任命财务总监。财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要求财务总监必须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水平,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核算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合格的人员去执行,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为保证国企财务总监队伍的高素质。应使财务总监的人员选拔市场化,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优胜劣汰机制。

2.明确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所有者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非是干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因此,在财务总监制度的设计上,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权力范围和运作规则等,做到既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又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一般来说,实行财务总监制的企业不再设立总会计师,企业经营者享有不受财务总监制限制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完全财权。财务总监工作权责主要应包括: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调拨的签字权。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对于之前一直如火如荼、势如破竹的房地产企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利润空间被不断的挤压;同时,2016年5月1日在金融业、建筑业、不动产业和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政策的出台,也给房地产行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时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因此,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就越来越引起管理者重视,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不同于其他的生产性企业,房地产行业具有开发周期较长、涉及部门较多、资金投入庞大的特点,其全面预算管理要从其全局的高度出发,来考虑和执行其经营计划和战略发展的目标,逐层分解、量化其目标效益,使各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明确其目标责任,全面合理的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虽然全面预算管理已经被许多房地产企业所接受,也在实际中有所应用,但是大部分的企业虽然有预算编制,但是却没有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责任划分中心。一些企业仅仅是把预算当成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并没有明确划分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在实际预算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和责任,这就使得全面预算工作变成了财务部门的单枪匹马,不能从每个部门、每个细节更加完善和周全的进行预算编制,各部门在预算过程中互相推诿,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预算流程体系,造成了与实际工作的严重脱节。

2.预算执行情况不乐观、力度不够,未与业绩考评挂钩

房地产企业预算数据冗杂、来源较多、信息量大,企业无法时时掌握最新的准确数据及各个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不能有效控制和及时更正实际工作中与预算指标的偏差。预算指标下达到各部门也仅是一个计划的颁布,未能实现与各部门、具体人员的业绩相挂钩,即使没有达到预算规定的指标,企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处罚规定,最终也会被“财务预算指标太高、大家都已经努力了”等说法动摇,而其最终结果就是不了了之。这就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成为了摆设、徒有虚名,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再重视。

3.全面预算的编制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脱节

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所说的全面预算都是年度预算,根据企业实际房源的剩余情况,从销售部开始,制定全年的销售计划;工程部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制定本年度的付款计划;其他的相关部门进行全年的费用预算,然后到财务部进行汇总。这样做出来的预算只是单纯的估算了当年的预算情况,而忽略了房地产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般房地产企业的的战略目标都是五年至十年。多数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都没有做出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一致的长远打算,造成了全面预算与企业的实际战略发展目标相脱节。

三、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优化的建议

1.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划分预算责任中心,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要逐级分解,明确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责任,实行预算责任制,责任到岗到位,使得全面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任务明确的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同时,要让所有参与到预算编制与执行当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明确编制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公司的预算工作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证最后汇集到财务部门的数据都是最新、最准确的,确保预算的编制保质保量。

2.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跟踪,设定绩效考核标准

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时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跟踪、掌握,各部门也应根据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按季度、半年度、年度进行部门内通报并向财务部门进行汇报,企业应该根据相应时点预算的完成情r进行绩效考核,设定相应的奖评机制,把年度预算的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保质保量完成年度预算的员工和部门进行全公司范围内的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于预算未能及时执行的部门和员工要及时作出处理决定,根据未达标的情况进行部门或者公司范围内的批评和惩罚。

3.把握好年度预算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系

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应该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制定,选择适当项目,编制合理的项目预算。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通过预算管理来反映的,而后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之前要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牢牢掌握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以及自身企业的资源情况,进而依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企业设定出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战略发展目标。然后,公司的财务及其各个部门再以该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与其紧密相连的全面年度预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遭遇如此“寒冬”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全面预算就变得尤为重要。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生产经营具有较大复杂性的产业,因此,企业要对其自身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要时刻把握好其现实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对其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和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期更好地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迎来下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梁尚智.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5).

第4篇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及其来源的错误观点,提倡自由贸易,他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开辟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纪元。斯密认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成本比在家内生产时要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处事中的精明行为,在一个大国里这样处事,也不会是愚蠢的。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些商品要便宜一些,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具有优势的产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去购买国外产品。”斯密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萌芽发展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急切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廉价原料,同时出口生产完工的工业制成品或半成品,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英国机器大工业建立,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先进国家与不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不太大,各有优劣,因此可以构成“绝对优势理论”的经济基础,但到了李嘉图所生活的时代,机器大工业已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各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往往出现先进国家比不先进国家处于完全优势的格局,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不先进国家就没有能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因此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要素禀赋理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对于瑞典这个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性极大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此背景下,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从资源要素这个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四、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在审查》论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200个产业1947年和1951年投入产业和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应该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然而检验结果却令人震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由此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除此以外,保护幼稚工业论,相互需求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理论也都是这样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随之不断被完善,紧跟时代步伐。

五、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动因

第5篇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即不干预政策是最佳政策选择,但这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当这些条件不存在时,对贸易实施政策干预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幼稚产业保护论、最优关税论、经济机制扭曲下的政策干预论及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都是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政策主张。当然,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适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政策主张都暗含传统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及规模经济不变。

80年代初,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集大成之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Helpmanandkrugman,1985)标志着新贸易理论的形成。新贸易理论认为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存在规模经济递增。基于这种现实,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形成、格局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解释,并提出了新的贸易政策主张。现实经济中,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国经济运行并非处于最佳状态。适当的政策干预可改善经济运行。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Policy)便是干预性政策之一,又称策略性贸易政策,主张对存在规模经济递增和垄断性的行业,在同国外厂商竞争时,采取关税或对本国厂商补贴等措施,使本国厂商企业获得“垄断租”(rent)。它之所以称作“战略性的”,是因为这种干预政策把市场竞争看作一场竞赛成博弈,双方的反应都具有“战略性”。另一方面,象通信产品、计算机、飞机制造等知识密集性的高技术产业,存在外部经济,若一国对其扶持,将有利于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这种国家干预性的政策也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但这种干预政策基本上属于国内产业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与贸易政策相关,还存在很大争论(Alam,Asand,1995),故本文不加详述。要注意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的干预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规模经济递增为前提的条件的,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干预政策主张。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的:争夺垄断租金

2.1理论分析

在一些产业里,只由几家大公司垄断和控制,它们获取的利润远高于存在充分竞争情况下的利润,即存在垄断租金。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各国都竞相角逐垄断租金。假定目前该垄断租金由国外公司所有,那么,从理论上讲,本国政府可以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诸如征收关税,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等,把垄断租金从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企业,从而使本国总福利水平改善(当补贴或关税额低于垄断租金时)。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BarbaraSpencer和JamesBrander(1981)。他们构建的模型表明,从国外厂商手中夺取垄断租金的最简单方式是,当国内厂商是垄断市场一个潜在的进入者时,对国外厂商征收关税。这与最佳关税论采取的措施结果相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有所区别:最佳关税论要求一国是“大国”,以便能影响贸易双方的贸易条件。而垄断租金转移没有这种限制,这就为小国对处于寡占结构下的国外供应厂商征收关税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本国厂商与国外厂商在第三国进行双头垄断竞争时,对本国厂商给予补贴,也能达到转移垄断租金的目的。(RranderandSpebcer,1985)但其前提是国内企业得到政府补贴后,必须采取进攻性的策略,以扩大在第三国的市场份额。上述情况是假定本国和外国均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况。Dixit(1984)进一步证实,当本国有多家企业,但数目不太多时,Brander和Spencer的结论仍能成立。不过,在双头垄断时,由政府给予补贴的方式,并非最佳选择。Bhgwati,Ramaswami和Srinivas-an(1969),及Bhagwati(1971)早就指出,在双头垄断竞争中,最佳政策应该是政府向本国厂商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

另外,Spencer和Blander(1983)还说明了,若竞争对手不采取相同措施,那么只对本国厂商在研究开发阶段给予补贴,使本国厂商在技术上处于优势,从而使其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以高质量、低成本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也能逐步将垄断租金转移到本国。

除上述方式外,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从长远看,保护幼稚产业也能转移垄断租金(Krugman,1984a)。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全部产业都存在动态的外部经济,那么政府可以对其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行业进行保护,直至该行业达到最佳规模,并与国外竞争对手竞争时拥有优势为止,同时,转向对下一个行业进行保护。这样,可使本国厂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转移垄断租金的目的。在这里,国内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以便使被保护产业达到最佳规模。克鲁格曼的这一观点是在基于他的另一论文(Krugman,1984b)中形成的,该文论述了进口保护能促进出口,从而干预性贸易政策能行之有效。戈登(Gorden,1990)认为克鲁格曼(Krugman,1984a)的结论没有古诺寡头竞争假定也能成立。

2.2实证研究

克鲁格曼和鲍德温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Krugmana-ndBaldwin,1988)。他们发现,日本对半导体芯片的保护尽管扩大了其市场份额,但日本国内使用芯片的产业由于支付较高价格而受到损失。所以,从整体上看,日本经济的净福利并未得到改善。他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结果为:虽然能通过转移垄断租金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但其幅度并不太大。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证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汽车、半导体及飞机制造领域。90年代以来,其它行业也受到了关注,有关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证研究》一书中(KrugmanandSmith,1994)。该书收入了一系列的论文,其中比较共同的结论为:①一些国际性公司的行为确实带有战略性,至少,涉及国际贸易时,其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②一般来说,单方面的关税或补贴确实使本国受益,但幅度有限。③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程度与各自模型的特殊限制条件相关。一旦改变其假定条件,其有效性便大打折扣,甚至结论完全相反。

3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

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因而被指责为掠夺性政策或以邻为壑战略;同时,它又不利于整个世界福利水平的改善,因而受到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对其批评主要来自两方面:实证的和规范的。

3.1实证的批评

Eaton和Grossman(EatonandGrossman,1986)指出,据战略贸易模型的古诺寡头竞争假定,每一厂商的最佳产出是假定对手的产量给定而推测出来的。但是,当对手采取的是贝尔兰特(Bertrand)战略,即以价格而非产出竞争时,得出的结论就成了出口税是最佳选择。这与战略贸易措施正好相反。这一批评,几乎动摇了战略贸易模型的基础。对此,Spencer(1986)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之间的竞争可以分为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阶段。只有销售阶段是以价格竞争为主,前两阶段仍将以产量竞争为主,故古诺假定在前两阶段仍成立,可以用来达到转移垄断租金的目标。

国内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扩大之后,能转移的垄断租是否相应增加,也是值得怀疑的(HerstrumanandMarkusen,1986)。因为,得到补贴的国内厂商,其效率原本就很低,进入市场之后,其平均成本曲线不是下降,反而会上升,从而会使向国内转移的垄断租金越来越少。此时,从国内厂商得到的回报远小于期望值,国内总福利水平就会低于不采取补贴时的情况。

Grossman(1986)认为,获得高利润率的厂商,都是产品研究和开发、市场调查等早期作了大量风险投资的企业,它们的失败率较高。平时所观察到的企业,仅仅是幸存的取得成功的企业,失败的高风险投资则没被估算在内,从而在总体上高估了这些厂商的行业总利润率。而政府给予补贴的又恰恰是这些存在风险的寡头垄断企业。因此,被转移垄断租没有考虑到行业总风险成本而被夸大了,政府补贴方式的效果也就不如原先估计的大。

当国内出口行业面临共同的外部环境,又具有相同生产能力时,对其中一两个行业进行补贴,会把国内资源从其它行转移到受补贴的行业,从而受补贴行业的扩大和出口增加是以其它行业规模缩小及出口减少为代价的,而且,这种情况下,代价往往要高于转移的垄断租,所以,自由贸易仍是最佳选择(DixitandGrossman,1986)。若各出口行业面临的条件不相同时,一国之福利确实有可能得到改善,这要取决于国内稀缺资源用于出口行业扩张后每一单位资源取得的额外垄断利润大小,而这又取决于国内外技术条件对比、国内外产品替代程度、出口市场需求弹性及寡头竞争性质等因素。这样,要选择一个目标行业对其进行补贴就需大量的信息,而这往往又是难以办到的。总之,若忽视了国内产业间要素转移及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会使战略贸易政策模型的说明力大受影响。

3.2规范的批评

以邻为壑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常会遇到其它国家的报复而两败俱伤。Bhagwati(1989)认为,在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易出现相互报复的现象。另外,作为小国,遭到报复的可能性也极大。这样,世界总福利水平也因之而下降。即使战略性贸易政策充分有效,它也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世界总福利水平绝不会增加,而只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这种把本来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贸易福利分配格局代之以人为的手段加以干预,必然不及市场有效,从而,从长远看,会使世界总福利水平下降。

Bhagwati(1989)指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政府作出的决策,有时并不符合改善大多数人福利的目标。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把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后果是少数人或特殊集团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许总体上能改善一国的福利,但其分配可能极不公正。

另外,得到政府补贴的国内厂商往往会发现依赖补贴本身较参与同国外厂商的激烈竞争收益更大。于是,它们转而进行寻求补贴的活动,而不关注国家赋于它们的转移垄断租的职责。这是一种典型的DUP(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活动,因为它占有了资源而毫无产出(Bhagwati1982)。

总之,大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在特定限制条件下才有效,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世界各国都从日益增长的世界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也证明自由贸易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Bhagwati,1992;Baldwin,1992)。

4小结

第6篇

摘要:动漫属于一种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完整的经营链条,从生产到销售,到与各个行业的结合,这里面包含品牌授权、形象授权、衍生品开发等,从动漫作品创作之初,就需要全面考虑与市场接轨,与工业界和产业界结合,明确赢利点,从而进行整合营销。

关键词:动漫产业营销现状制约突围

中国动漫面对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的步步紧逼,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动漫产业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对动漫产业大力扶持,在利好政策下,国内动漫产业迅速发展,动漫营销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动漫营销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和漫画(comics)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动漫不是低幼的消遣娱乐的方式,动漫的价值在于通过片子影响消费。受众对动漫剧情的热爱,对动漫人物的认可,会带动他们有意识地购买与动漫相关的产品,这种消费给商家带来的收益是极具诱惑力的。动漫产业应运而生,动漫以其极具亲和力、极富人性化的特点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这也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显企业特色、营造企业形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距离的绝佳途径。动漫在企业营销领域的应用,我们称之为“动漫营销”。

2中国动漫营销的现状

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连环画、漫画等流传甚广,但随着广播与电视的迅速普及,它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批国外的动画片涌入中国,而当时国内原创的优秀动画片却屈指可数,即便创作了优秀的动画片,也因为缺乏动漫营销模式和产业先机的概念而失去塑造动漫品牌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动漫市场有无限的开拓空间。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原创动漫,这直接导致了国产动漫市场的上位。各地动漫产业发展计划的制定更是如火如荼,纷纷打造自己的“动漫之都”。北京开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上海、广州、福州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在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原创动漫产业正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发展。

3中国动漫营销受到的制约

(1)动漫作品脱离市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动漫被国人贴上了“低幼”的标签,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将成人作为目标消费者,创作出的作品脱离生活,内容幼稚,一味走儿童路线,极大地制约了购买力的提升,导致营销受限。

(2)创意和营销人才缺乏——近年,国内动漫制作人才迅速成长,但行业突出的问题是动漫技术制作人才日渐成熟,但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人才缺乏,导致国内动漫作品缺少民族特色及本土创意,无法吸引观众,故衍生产品发展不起来,营销受到制约。而动漫营销人才的缺少,使得一些优秀的原创产品缺乏销售平台,影响了产品升级营销。

(3)产业链不成熟——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动漫产业有一条清晰、完整的产业链:在杂志上连载漫画作品——选择读者反馈好的发行单行本——改编成动画片——根据漫画造型制造玩具、服装、日常用品等衍生产品――开发游戏。而国内大多动漫杂志社、动漫公司原创的动漫作品“重动轻漫”,直接投资制作动画片,投资大,市场推广不足,使衍生产品市场开发受到大大的限制,这种不成熟的做法直接导致动漫营销的尴尬困境。

4中国动漫营销的突围

中国动漫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中国动漫究竟如何进行营销突围?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强基础创意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养,解决创意和营销人才缺乏的问题。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有创意的动漫品牌,以推动动漫产业发展。

(2)丰富产品形式

避免国内动漫产品“低幼”倾向,提高动漫作品的艺术性,丰富衍生产品形式,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多种文化需求。

(3)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

第7篇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第8篇

[关键词] 市场潜力 战略选择 市场集中度 技术 消费者需求

一、世界汽车产业转移和中国的承接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1913年随着福特率先在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世界汽车业发展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洲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世界第二个汽车产业发展中心在欧洲形成;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心转移到日本;进入21世纪后,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北美国家汽车生产量明显下降;以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除了德国基本保持稳定外,另外三个国家均在原有的生产比例下继续下降;以日韩为代表的发达亚洲国家汽车生产量稳中有降;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国从2006年超越美国开始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7年又超越德国,2009年又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世界汽车产业开始了第四次转移。其中中国的地位不可忽视,我国从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领域到现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16倍,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7230万台,其中,新兴国家销售3800万台,同比增长24%,占全球53%,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中,金砖四国销售2650万台,同比增长三成,4年来销量已翻倍。其中,中国1806万台,增长32%,连续2年超过美国成为销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中国较好地承接了世界汽车产业的转移。

二、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汽车产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工业波及效果强等行业特征。汽车工业对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2003年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则达到1:5,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链的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左右,、汽车产业链已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到了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2009年汽车工业产值超30000亿元,约占GDP的9%,2010年范围以上企业完成产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GDP的10.9% 。而汽车行业又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的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更大程度的发展,考虑对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远超过10%。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汽车产业对一国的工业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分析

每个产业都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看,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在这一时期汽车消费者费者对汽车新产品有所了解,汽车产品销路打开,销售量迅速增长的阶段。产品定型,开始大批量生产;分销途径已经疏通,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市场容量逐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市场需求2001年――2009年增加了4.8倍,年均增长率达24.5%。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是2006年的2.5倍。进口汽车虽然也在逐渐增加,但是可以看到增速在明显下降,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国内生产的汽车。

200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3600,美元,根据凑清之在其论文《亚洲的汽车普及化》中,根据人均GDP对汽车普及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消费应该处于人均GDP 3000―5000美元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汽车消费从高收入阶层向中间阶层的普及有了进展,个人拥有汽车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政府工作会议称到第12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也就是说汽车消费将可以进入人均GDP 5000―10000美元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部分中间阶层将拥有汽车。

不仅如此,国家还在政策层面上积极提供条件和保障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力较大的有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2年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2010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将做出三大变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对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汽车的普及、中国的产业政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

1.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却厂商众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截止到2010年2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上升至10788家,2010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数量达361家,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

2010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江淮,分别销售355.84万辆、272.48万辆、255.82万辆、237.88万辆、148.99万辆、72.42万辆、68.21万辆、51.98万辆、50.14万辆和45.85万辆,分别占市场销售量的19.7%、15.09%、14.16%、13.17%、8.25%、4.01%、3.8%、2.88%、2.78%和2.54%。 2010年,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559.6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010年17家重点企业团体完成产业总产值1.92万亿元,占范围以上汽车产业总值的44%。虽然市场集中度较以前有所提升,但相较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日德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如丰田、本田、日产,奔驰、宝马、大众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且市场集中度很大程度得益于来自行政方面的政策性壁垒。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来看,汽车产业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量20万辆,对于一种车型来说,只有年产量达到30万辆以上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5万辆以下的企业就占据了汽车企业数量85%以上。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高投入、规模经济显著的垄断行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都是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很多汽车企业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模。为此,2009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4~5 家产销规模超过100 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 家减少到10 家以内”,“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而根据哈佛学派的S―C―P理论,我们知道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定市场绩效。在中国,同类汽车的市场价格较国外往往高出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汽车进口关税仍然较高。汽车虽然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但这种壁垒却不是充分竞争之后形成的,而是源于汽车产业保护。根据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保护理论,保护幼稚工业是为了给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又不具备和国外抗衡的的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发展条件,而不是为了保护落后,它是阶段性的,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便要放开保护。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履行加入WTO的世界承诺,国外汽车进入国内将变得更加容易,对国内企业的价格影响将加大。因此政府除了支持汽车企业的合并重组之外,还应努力降低汽车产业的行政壁垒包括对地方政府保护的破除。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虽然有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入,但是技术溢出效应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中方往往没能掌握技术研发的主动权,中外双方往往是中方出资,而技术主要由外方提供,而且国外在技术进口方面实施严格控制,而且中方在股权比例方面也缺乏明显优势,常常导致国外厂商借中国企业之名和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制造来中国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要想实现汽车产业从量到质的变化,在吸引外资进入中国时,加强对其技术合作,鼓励他们在中国建立大型汽车研发中心。必须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建议产学研一体化,聚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力资源投入研发,同时政府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汽车产业加大投入,以解决小企业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3.发展汽车配套服务

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国外的汽车产业背后往往有发达的汽车服务业,如汽车金融,中国也不应忽视,从而激发和实现更多的消费需求。

4.注意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向绿色低碳环保、品牌、小排量汽车变化,汽车企业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一趋势,适时的满足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0年汽车产业政策也对新能源汽车做出了政策倾斜,如各种税率调整。同时关注农村的潜大市场,建议产业可与政府合作,加快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文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商业研究.2003(17)

[2]赵月岚:我国汽车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政策――汽车工业研究.2009(6)

[3]张曼茵:当前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9(1)

[4]凑清之:亚洲的汽车普及化[J].日本.JARI调查,2000(7)

[5]贺跻,钟坛坛:汽车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必然性――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知识经济.2010(2)

[6]姚贤镐,漆长华:国际贸易学说[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晓洲:世界汽车产业转移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海汽车.2006(7)

[8]国研数据中心:各国汽车保有量普及率列表.2001

[9]中国统计局:私人汽车拥有量.2009

第9篇

关键词:广东省中小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困境;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79-03

引言

英国的麦克米伦是正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第一人,他在1931年提出了“麦克米伦缺口”,自此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欧美和亚洲各国都把中小微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美国把中小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日本政府认为中小企业构成了日本经济的基础。在新加坡,中小微企业被视为国家的“命根子”,为国民创造了70%的就业岗位。这些发达国家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制度。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曾在2013年表示,广东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增加值总量的51%,税收收入占全省89%,中小企业在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1日,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中央财政将出资150亿元,用以吸引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广东省应该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下,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制度支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影响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有很多,但制度因其特殊性在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各种制度因素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尤其对“幼稚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制度安排最终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大小和发展进程。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财政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民间融资体系等制度安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基于此,广东省地方政府可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的成功经验,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理论概述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创新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在已有的制度下,当潜在的获利机会不能被充分利用时,就面临制度变迁的时机,成功的制度变迁通过产权的重新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生产成本,诺斯以美国为例验证成功的制度变迁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按照制度变迁的主体分类,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群体,在有获利机会时自发形成的主动的制度变迁。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代表就是政府(地方政府)。作为权利机构,政府(地方政府)在提供强制性制度变迁时,可利用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政府(地方政府)在实施垄断地位、提供制度供给时,应该是明智的、理性的,能够带来帕累托改进,能让资源得到更优配置。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常态,由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导致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出现“慎贷”“惜贷”,甚至“不贷”现象,使得优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导致整个信贷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这在理论研究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都得到广泛的认同。即使银行提供贷款,也需要有相应的抵押物,而中小企业缺乏优质抵押物,金融机构经常因抵押物不符合要求而拒绝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广东省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已达成共识,因此,现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供给主体很难自我形成,即便形成,也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对中小企业发展来说,只是一味等待的话,时间成本过高,而且很可能错过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导致机会成本过高。鉴于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和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要强调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创造,通过地方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来尽量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而不是等待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的自然出现。回顾我国二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的体系下,我国的融资制度变迁大都采用了政府(地方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因此,广东省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政府公信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若有了政府的信誉担保,国有商业银行或者私有银行才会向“幼稚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正是“银行―政府―企业”这样的契约关系可以降低潜在的风险,政府(地方政府)以信誉资本承担了风险的转移成本,节约交易成本。政府提供制度供给的主要目的是为减少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障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形成,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同时,政府购买是宏观调控中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各国政府最常采用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式之一,广东省地方政府也可逐步建立这一制度,在政府购买中可给中小企业划出一定的比例,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需要明确的是,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其提供的制度安排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是通过政府的信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补充和担保,降低风险成本,政府是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二、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环境、制度体系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制度安排给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影响到很多政府制度的实施,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纷纷制定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及发展进行大力扶持。

(一)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各种扶持制度

美国国会在1953年通过了《小企业法案》,该法案确定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政府对小企业的基本政策及管理措施,同时,美国还通过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小企业创新法》和《机会均等法》等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日本政府自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30多部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1963年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被称为中小企业宪法,日本政府又陆续制定了《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扶持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没有相关的法律,但制定了很多方案、计划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小企业融资方案》《小企业技术协助方案》等,并在2000年制定了《新加坡中小企业21世纪十年发展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另外,新加坡政府还采取鼓励大企业承包和订购中小型企业的零部件产品的措施,协助中小企业发展。

(二)建立政策性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

美国政府认为“保障个人独立经营的机会可导致国家的繁荣”,小企业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同时又是社会就业和技术革新的主体,近年出现的耐克、英特尔、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美国政府制定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美国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企业提供高达90%的贷款,同时,“美国进出口银行”也向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信用及风险担保。日本政府在1953年由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提供再担保服务。日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风险共担,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新加坡政府的经济发展局于1976年通过“小型工业资助计划”,对中小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政策,由政府划拨出固定的资金款项给参与计划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再由他们低息贷给中小企业。新加坡政府为大量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仅在2009年国际金融风暴时,就为14 252宗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涉及贷款金额高达60亿新元。

(三)实行税收优惠

根据美国税务法规定的“S类”股份公司,股东人数不超过35人的中小企业可以不缴纳公司营业税,仅由股东私人业主和合伙企业的股东按“流经原则”缴纳个人所得税。美国政府通过“S”公司的形式,基本上免掉了企业所得税。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还推出了“天使税制”,对符合条件的风险企业在投资时和获利时给予税收优惠。新加坡只有企业利得税,分红免税,企业盈利的第一个10万新元三年内免征,并根据每年国内外的形势,政府还会为企业提供不同折扣。新加坡政府为小微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审批大开“绿色通道”,力求让小微企业用最简洁的程序获得最多优惠。据《联合早报》2014年11月5日报道,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提供援助、津贴和税务上的优惠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被评为2013―2014年最亲中小企业的国家。

三、完善制度安排是破解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采取各种制度支持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广东省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学习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加大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地位

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中小企业专门立法,初步构建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但该法案存在立法层阶过低,法律规定较为笼统,现实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能在融资方面给予广东省中小企业更多的法律法规支持,建议广东省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中小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金融支持与税收政策上将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置于公平竞争的地位,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尽快构建信用担保体系或再担保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通行做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本一般来自政府补贴和金融机构分担的资金。广东省地方政府也应从宏观调控出发,借鉴国外经验,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机构,并可考虑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出资的支持本地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再担保机构,为担保贷款提供再保险,尽量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目前,广东省的担保体系在再担保机制领域仍然是空白,对于经济发展高速的广东省来说是十分滞后的,而且缺乏再担保机制的担保体系功能会因此被大大削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广东省要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广东省内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由专人办理此类业务,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三)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

“小微企业”是中小企业主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范围,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但目前,由于“小微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投资少、分布分散、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导致国家税收政策不能很好落实。因此,广东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保证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在增值税方面,落实国家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财政贴息的办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完善的制度安排。

结束语

广东省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借鉴了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制度安排,印发了大量地“意见”“通知”,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粤府[2012]17号)《印发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12]5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粤府[2012]9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粤府[2015]66号)等,通过这些文件可以传递出一个强信号,就是广东省政府确实想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但怎样才能让制度安排落到实处,是未来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24-330.

[2] 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32.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9).

[4] 张华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0).

[5] 张雪梅.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缺陷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孟辉.广东省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Predicament for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U Hua-ying1,2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China;

2.Zhaoqing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jiang river,Zhaoqing 52606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