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7:23
导语:在科教学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任何课程设计都要有可靠的依据,区域教师学习的课程设计也不例外。我们认为,设计区域层面教师学习的理想课程,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从教师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中寻找依据;二是政策基础,即从教师培训的要求出发,从我国新近颁布的相关标准中寻找依据;三是现实基础,即从区域教师学习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本地区教师学习的现状与需求寻找依据。
(一)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当代研究
当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很多,大致而言,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之所以成为专业的基本标准;二是教师专业化的特征与实现模式。其中,教师培训与培养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培训与培养离不开课程模块的设计,模块设计又离不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因此,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课程的设置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我国新近颁布的相关标准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确定了中小学教师的从教标准。这些标准也为课程模块的设计提供了指南。
(三)本区教师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师之所需,我之所为”是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工作原则。课程设计同样如此,只有依据本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切实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对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做了调查与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教师的需求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表现出了异同,在“获得新知识”“获得新理念”“理顺教学中的模糊理念”“帮助总结反思”这几项上的看法差异不显著;但在“获得工作上有用的技术技巧”上的差异显著,教龄在11年以上的教师与4~10年、3年以下的教师比较,更希望获得工作上有用的技术技巧。
2.教师的知识需求:初中教师的知识需求程度按高低排列分别是“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青少年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小学与初中教师在急需补充的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概括地说,他们目前最需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关于课程、教材的知识、教师自我的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
3.教师的能力需求:初中教师最需要教育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小学教师最需要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评价的能力。其中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是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不同学段的教师所共同期望发展的能力。但是,在“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上,小学教师的需求的迫切程度比初中教师更为突出。
4.教师的管理需求:当前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更加关注实用管理技能的提高。班主任教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需求依次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与家长密切沟通;做好留守儿童后进生的工作;培养班干部。
5.教师的科研需求:东西湖区教师对教科研能力的方面的需求按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教育研究方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撰写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如何选题。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培训需求构成了我们随后设计课程模块的现实基础,影响着我们对课程模块的选择和各个模块的比重配置。
二、区域性教师学习中课程模块的研制
(一)培训课程模块的主要框架
培训课程模块主要借鉴了教育部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框架。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和职业理解与认识、教育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方面。
(二)培训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
基于本地区教师学习的需求和以上框架,我们设计了如下课程内容:
1.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教育政策法规》,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法》等。
2.师德规范: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时事政治及先进模范教师事迹等。如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我们设置了《缩短适应期,做一个好教师》和《新时期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两个专题。
3.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法等。如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我们设置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规教学环境下怎样备课》等专题。
4.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主要包括《班级管理中的心理策略》《学生行为塑造与矫正》《师生关系沟通》《心理辅导的理念与实践》《校园危机与心理预警》《学习辅导》等。
5.学科文本解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及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6.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7.才艺展示:主要包括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8.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9.课例写作、案例写作:主要包括制订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等。
10.教育评价:主要包括教育评价的理念、原则与方法等。
11.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主要包括《普通话》《沟通的技巧》《演讲技巧》等。
12.教育科研: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教育科研和习惯的培养》等。
13.实践研修:主要是根据培训的目的及培训的内容在实践中消化,把培训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与行为。
(三)培训课程模块的主要标准
结合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对于教师学习规律的把握,我们进一步将上述培训内容细化为若干标准。以下仅以骨干教师培训为例。
1.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守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掌握关于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有强烈的对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意识。
2.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育基本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强烈的科研意识;牢固树立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形成了解和发展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的习惯,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3.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能根据学生的需要、个体差异及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能在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及时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采用最优解决方法,及时、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独创性;追求终身发展,在学习化组织的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学习、研究,分享经验,促进教师开发教学潜能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教师群体中的核心成员,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4.师德规范:学习师德规范,掌握规范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内化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积极组织并与团队开展协作与交流。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掌握保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学习掌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6.学科文本解读:学习课标,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7.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8.才艺展示: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9.教育信息技术: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10.课例写作、案例写作:能熟练制订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能熟练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11.教育评价:善于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合理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12.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能流利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较好地倾听,和蔼可亲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主动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主动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13.教育科研: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善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14.实践研修:能顺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熟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熟练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能够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善于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善于鉴别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三、区域性教师学习中课程模块的分层应用
鉴于新入职教师、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三者专业发展程度不同,特别是教师专业自身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把三者分为三级水平:新入职教师为一级水平(初级水平),一般教师为二级水平(中级水平),骨干教师为三级水平(较高级水平)。本文没有涉及特级教师。我们在课程模块总体设置上是一致的,但是,以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标准为基本要求,根据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发展程度差异,培训课程模块的主要标准呈递进关系。例如: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培训方面,我们对三者的培训标准如下:
1.新入职教师:学习教育基本理论,初步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学习课标、学科教学法,做到课堂教学达标;能够将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逐渐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经验;初步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能发现和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进行案例和课例写作。
2.一般教师:学习教育基本理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学习课标、学科教学法,熟练驾驭课堂教学;能理解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性,能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向,及时做出反应,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教育的变化;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能发现和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处理问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例如:“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能说出四种原因”,“至少答对八题”等。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表述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匠发展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年龄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颐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重点突出。
对于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多种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避免目标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也不等于忽略其它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它目标的支持。其它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3、教学日标设计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使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比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而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则表现为接受、反应和评价等三个层次。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相对较新的专业,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到位。自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以来,各种类型的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他们大都集中在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及其他专业大学、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各种不同的院校在开设这一专业中,其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建筑类课程为主,结合艺术类课程的基础训练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课程以室内设计为主,相应增加景观设计和建筑城市规划设计的课程,也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高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社会的实用性,因此,各类学校中的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的课程是把建筑学、园林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平面设计、造型基础设计交融在一起,涵盖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建筑学科等多学科内容。2012年改革之后,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课程设置
现在很多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往往还是沿用2012以前的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做出的改动也只是简单的拆分课程,增加授课时间。具体体现在追求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能够专心于重点的关键课程,以至于贪多嚼不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上依旧是多传授设计理论等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不注重具体实施当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突况的应对等实际问题,没有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应用于实践中。另外,有些学校还停留在装饰、工艺美术的层面,在大一阶段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专业设计思路放在首位。有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处于原始的等待自我觉悟状态,也没有认真的下功夫启发。因此授课范围的广度、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自由度等等方面得不到保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来作品的创意性也大打折扣。
3、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学校没有及时有效的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造成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等一些问题,在毕业之后给他们自己和所在单位造成麻烦,也影响了学生自己未来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发展。
二、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简统一课程
精挑细选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的培养符合时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中就可以删除与小环境设计关联不大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宽泛的环节。同时,还要删掉太多的艺术性、装饰性的课程,合并到基础课程中去,结合设计方法的学,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就能自我架构起专业的设计框架。教学中可以在大三阶段分专业方向统一调整课程,使学生根据选择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不同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基础课程中融入专业性
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就要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性,不能所有的基础课程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早早的把专业观念融入其中。例如《立体构成》课程可以当作是模型制作的启蒙篇,突出它的空间性,加强作品中对结点的重视度,充分和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会用三维的角度观察、构建。接下来设置的《空间构成》课程可以对《立体构成》起到很好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在基础课中融入专业性和联系性。外出写生课程教学中训练的观察角度和注意内容也要往陈设、环境、景观、建筑方向靠,有意识的经常做单线场景练习。使学生脱离考大学时候纯艺术的思路,逐渐往专业素质方面转化,从而能够自觉的提高专业造型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表现技法课程及设计专项训练中的草图表现打下很好的基础。
3、注重设计方法学习
因为环境设计的学生多来自艺考生,他们习惯的思维是美术的思维、技术的思维,是老师教,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的思维,而不是空间的思维和尝试的创造的思维。在教学培养中,不单纯从教授课程出发,而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正确的设计方法。从认识设计主题入手,通过调查论证逐步进行设计。
4、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
在教学培养中,要针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立足本土性。可以通过开设民居测绘、民间美术考察等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其设计修养。立足中国文化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争取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设计匠。
5、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非常重要。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质。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利用小组化团队合作等方法使得他们能够通过集体沟通、调研、解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展示效果这样一个过程,练就展示、沟通、交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成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竞争能力。
6、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人文方面的修养,引导学生在学校就树立起自信心,懂得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创新,积极创新,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变化万千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发展变化。
7、理论联系实际
(一)强调针对性,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个性较鲜明,重感性思维,在入校前参加过艺术写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写实造型基础,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图形表现技法的探索力强,对图形图像表现的技法兴趣较高,对市场、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媒体环境等认识不足,须提升整合的设计观念,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课程,首先需要考虑以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其专业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递信息,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以造型基础为基础课程,通过三大构成课程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着力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并强调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操作能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把握不同广告媒体特点以及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在课程教学环节上,应多安排优秀设计鉴赏和同一主题的多种风格的转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提高图形图像的敏锐度,拓展学生的图形设计的表现语言。
(三)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随着市场及媒体环境的改变,其领域也不断拓展,由传统的平面广告、企业识别系统、出版物逐渐拓展到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不同应用领域,课程的设置上应主动介入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把握设计公司的岗位流程要求,使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团队、项目管理意识。
二、与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教学单元
(一)真实工作体验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第1学年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第2学年进入项目工作室的模拟公司化、以赛促学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顶岗实习和广告设计公司实现“无缝对接”。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围绕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把每一项目进行合理拆解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制作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技能与自我发展的协同安排
以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重构广告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即市场策略、创意定位、设计表现、设计执行、效果评估五个步骤,将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思维方式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岗位+职业发展”的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针对广告设计的初始岗位能力,与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出相适应的细化要求,以明确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发展的多条路径。
(三)多层次的延伸扩展的专业课程安排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样本设计、画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主要分为基础素质类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速写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二维图像软件,二维矢量软件等,专业核心类课程如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训练类课程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穿插,同一课程不同应用方向的设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专业设计的差别和相同的设计原理。
三、基于项目实现的弹性教学管理
课程采用商业艺术设计项目教学,项目的设置可能以解决企业的某个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优秀艺术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完成商业项目的制作,教学过程实行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实训相结合,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点评解析作品、分组讨论、模拟提案等多种教学手段,机房实训采用电脑教室或大屏幕投影,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管理教学法,把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项目团队,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目标节点。按照公司化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符合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理念的生产创作习惯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课程由专业课程组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教学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课程项目任务由项目工作组、教师工作组、项目控制员、提案小组协调完成。课程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其核心就是教学设计服从于客户项目的要求。项目工作组由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责是: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密切合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客户的需求,确保创意定位的准确。教师工作组由专业教师组成,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建立项目小组,明确分工任务,有效完成设计方案,保证项目的品质和质量。项目控制员由创意小组专职人员担任,职责是:组织项目展开,控制项目进展的节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教学班级由若干创意小组(每组4-6人)同时跟进一个项目,进行内部提案竞标,形成项目小组间的竞争,在项目实施过程构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项目完成时,由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制作,理解项目制作的流程,把握制作过程的重点。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建立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目标水平为主,阶段成绩为辅,结合课外作业、学习态度以及本人课程学习中职业技能的提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作业过程、方法步骤的流程控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课程按百分制考评。在教学中按课程教学节点分别进行综合评估,按不同的权重计算总成绩,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多元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
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商业项目,让创意小组完成这些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的目标,按照行业相应要求,可直接把最终商业客户的评价引入教学考核,使学生能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避免自己的主观喜好把握设计样式。
(二)阶段性评价
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从完成工作任务的阶段过程中进行评价。将评价对象的学习发展轨迹作为评价内容,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对设计流程各关键节点的把握,强调设计的程序化,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作用。
(三)多元性评价
在教学别注重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业评讲可以是学生自评,每个同学都要阐述自己作业的设计思路、定位点及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体会,还可以是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总评。评分标准包括作品立意构思、整体构图、元素表现、材料运用、工艺效果、作品的完整性等,还包括学习态度、团队的协作、规范的制作、符合后期生产工艺等。
(四)校企结合评价
遵循“课程与实训结合”的理念,采取公司设计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按照广告设计公司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注重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关联程度,将创意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策划能力之类的单方面要素考核转变为完整工作任务评价。评价形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任务等评价项目,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是由工程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适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主要形式,通常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一周的时间来进行该项工作。课程设计的主题多采用“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其任务是让学生对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通常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进行经济评价,学生要收集、整理、估算项目的基础数据,编制相关财务评价报表,计算相关经济评价指标,再根据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分别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生存能力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据此给出经济评价的结论和建议,并形成完整的经济评价报告。
1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在课程基本理论的教学环节中不难发现,工程管理类(尤其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学生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计算轻分析”的心态,对一些知识的掌握比较模糊,他们知道净现金流量和利润的概念,却总搞不清二者的关系;他们知道折旧是固定资产转移到成本中去的价值,却想不通为什么折旧可以用于归还欠款;他们会计算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指标,却不会用这些指标来分析方案的经济效果。而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很难在工程经济学有限的课时讲授中交代清楚。课程设计以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为主要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对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全面综合运用,当面对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反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使原本模糊的知识变清晰,使原本片段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掌握得更为深入和扎实,为学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相关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建设领域相关决策分析的基本技能。工程经济学是强调实践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产生源于对工程师所肩负的经济责任的认识和需求,是为工程师提供的一套系统的用以分析工程项目经济性的方法。目前,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并得以广泛应用,无论是在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工程项目活动的代价及目标实现程度,并在此基础寻求实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使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的注册工程师考试中,也体现出对工程师,尤其是从事项目管理类工作的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要求。因此,通过课程设计,着眼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的重要应用领域——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经济评价工作,让学生完成一个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案例的经济评价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工程咨询等领域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影响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1)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抄袭复制现象较多。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学的理论基础较差,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较为吃力。另一方面,课程设计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完共用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尽管教师为了保证每个成员能独立完成工作,会在在参数的设置上进行一些调整,使每个同学的计算数据都有所差别,但是这种区别性对整体计算的影响较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借鉴的情况还是较多出现。这就使得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不能通过课程设计获得应有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受益面缩小。(2)计算过程耗时较多,准确性低。项目财务评价的过程首先是基础数据的估算和财务评价报表填制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十几张表格的庞大数据系统,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庞杂,有些情况在理论课教学时只是较简单的说明,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因此,对数据的整理和计算耗时较多,而且极易出错。这种情况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本末倒置,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纠结于一个一个的具体数字的计算,而忽视了对于项目整体的把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容易消耗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对课程设计结果的评价较为困难。课程设计成果的质量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数据、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二是项目经济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中,对计算准确性的评价较为困难,因为在十几张财务评价表格中,其中一个数据的错误,就可能使所有表格的数据都发生错误,所以仅仅通过最终结论来判断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老师寻根溯源,找到学生最初发生错误的那个知识点,并以学生知识点的错误率作为最终评判的依据。由于一名教师可能要指导几十份的课程设计,就使得这种评价工作量巨大,很难保质保量地实现。
3提升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基础环节建设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工作,以下几项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基础工作的完善将会有效提高课程设计工作的教学效果。
3.1要进一步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库的建设
课程设计案例库中收集整理了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案例或经济评价案例,并在原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能够适应课程设计工作的需要。首先,应该充实案例库中案例的数量,减少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经济评价的情况,有利于控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借鉴现象。其次,注意项目类型的选择,将生产性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案例库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类项目经济评价相关的知识点是各类相关考试中的重点,另一方面,这两类项目也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较多面对的建设项目类型,所以以这两类建设项目为对象进行经济评价工作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然后,要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合理的改编,要将收集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经济评价报告)的形式改变成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书的形式,一是要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案例的基本概况;二是要抽离出必要的基础数据,作为学生计算的基础;三是要设计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尽可能广地涵盖所学知识点;四是还要对案例中的一些数据进行调整和更改,比如将过长的建设期缩短,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工作量。
3.2要提高学生的Excel应用能力
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简明的表格编制功能和丰富的财务函数,可以轻松完成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数据的统计整理、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工作。而且,完成的表格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该功能在不确定性分析环节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需要通过变动某个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实现整套表格和计算指标的数据更新,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工作量,有利于降低计算失误率。因此,应该在进行课程设计工作前就让学生掌握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评价中的基本应用方法。对于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实验课程的,教师可以将Excel的应用方法灵活穿插到授课过程中,比如对于时间价值的计算、评价指标的计算这类比较简单清楚的函数运算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编制财务评价报表这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将案例讲授结合演示操作进行,有条件的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搬到机房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边听边看边操作,在不额外占用课时的情况下,提升软件应用能力,确保课程设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建立工程经济电算化分析平台
工程经济电算化分析平台是利用Excel软件编制的能够进行工程项目财务评价自动化运算的一整套财务评价运算系统。只要在该系统的参数页面输入评价项目投资、收入、成本、税率、借款及还款方式等所有相关参数,就可以输出一整套的财务评价报表并计算出各类评价指标值。利用该平台的自动化运算功能,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案例有限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基础参数进行较大范围的组合调整,在一个案例基础上衍生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的多个可供评价案例,有利于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该平台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成果的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成果检验的准确性,并有助于降低教师在该环节的工作量。此外,电算化分析平台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项目财务评价的技能,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或在从事工程项目前期决策方向的毕业设计时,该平台也可以帮助其完成相关计算或检验工作。
4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是促进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工程经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基础环节,为了保证该环节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课程设计案例库建设、采取提高学生excel应用能力的相关措施、建立工程经济电算化分析平台等工作,为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有效提高了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作者:徐雪虹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感情基础,它有助于师生之间情感与认知方面的沟通,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更易于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消化吸收。而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师的品质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世方法,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生活的执着等等,这些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个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需要培育的是一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在这样恢宏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名机械设计老师,要不断学习机械设计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
同时,通过系统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水平,把这种“长流水”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机械设计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语言素质,才能把机械设计教得有声有色。要把语言的准确性和通俗性统一起来,机械设计课有很多概念,对概念的描述语言要准确,同时讲课主要用口语化的语言,要和书面语言区别开来,只有把语言的通俗性和准确性统一起来,讲课才能既严谨又生动。要把语言的精练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统一起来,机械设计教师要不断凝练语言,用精练的语言把机械设计的思想、方法、原理讲述清楚,同时又要把内容讲得有血有肉。要充分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语言要有张有弛,充满激情,处处扣人心弦,这样学生才能更用心地听课。机械设计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掌握语言艺术,才能不断提高机械设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指出:大学教师还得治学,治学术,做学问,搞研究;否则,就提不高,既不能在学问上、在研究上做出贡献,也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严重妨碍育人,特别是严重危害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机械设计课作为一门基础课,设计的内容广泛,机械设计的方法、原理也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教师只有通过做科研,才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教师通过做科研,不断创新,才能对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讲的课才能更有深度。机械设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才能教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根据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采用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如“带传动、链传动”可以采用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设计章节”可以多采用范例教学模式,特别是采用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范例,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采用这些范例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采用现象分析模式,通过实际观察零件的失效形式,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机械设计教师要深入钻研适合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方法。根据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场的情境学习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机械,可以通过举出大家常见的汽车、自行车,启发学生理解机械的概念,进一步启发学生购买这些机械时的要求就是设计这些机械的要求,如何设计这些机械满足上述要求,就是机械设计讲的内容,通过启发,学生就可以知道“机械设计”这门课要讲什么内容,就掌握了这门课的主线。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轴的结构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多种零件布置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从而找到最佳的方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境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在讲授机构运动简图、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自由度计算以及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时,可以将课堂设置在摆好实物的实验室“,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装拆不同形式的实物和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要将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各自的优点。对于关键的理论推导、重要例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大量的图形,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通过图像的三维动画效果,以及大量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多种直观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更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课外辅导答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和网络习题随时巩固课上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提前预习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论坛切磋,网络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时性。
三、通过实践环节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适当安排学生参观往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机械产品和工程现场等,对机电产品的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应用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机械设计课程与实践紧密相连,机械设计实验对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把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动手操作性的实验。为此,我们增加了机械传动系统创意组合综合性实验,学生自行设计传动方案,选择各种零部件、采用合适工具进行装配。这是一次非常逼真的工程实践训练,综合应用了机械设计课程中所学多种零部件,了解了各种传动方案的优缺点,体会了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体验了工程设计、装配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增加了实验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实验室老师约定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类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几何量公差、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后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机械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改变传统的以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为题目的方式,鼓励学生调研相关工程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目前学生采用的题目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机械类创新项目的题目或者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提炼的题目。通过自主选题,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系统性设计训练。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实地考察、拆装相关机械产品,提高感性认识;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应资料,了解相关零部件价格,培养学生成本设计思想;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规范和标准解决课程设计中碰到的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标准、规范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选题的方式以及设计过程的要求,增强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巩固了学生机械设计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类似的变化也逐渐影响着中国的设计教育和实践。在设计教育上,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的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计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近年来,包括清华、同济、湖南大学、广州美院在内的不少国内设计学科领先的学校都在尝试涉及学术和机构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其中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借成立学院的时机参照全球一流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制定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大纲,老牌的设计院校如清华美院和广州美院由于新兴设计院校追赶的压力,也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在设计实践上,现代企业面临着从产品到服务、从功能到体验的新的竞争策略的要求,很多面临竞争压力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设计对企业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上的支持,寻求各种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设计师、设计咨询、横向课题合作等等。近些年虽然出现了关于用户研究、设计和商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服务设计、社会创新等新兴研究课题,但它们往往被孤立在整体设计学科体系之外,当前的设计教育主体仍然停留在产品本身的造型设计或造物艺术形态上,促使毕业后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认识只停留在外表形式的“学院派”,而不是从根本上反映出产品设计真正以人为本注重从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科学方法使外在的型与内在属性能融合一起。另外尚缺乏对不同层次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盲点的认识,目前从本科到研究生侧重于产品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实践(本应该是专业硕士的一个培养重点)和学科本身(研究型硕士或博士)的反思。
2.设计专业的研究趋势
设计的对象、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对设计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设计对象或任务的复杂性提高了对设计师系统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反映在设计教育上,新的时代对有着半个世纪设计教育积累的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有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以学科的交叉、整合来提高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设计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证明社会已经认可了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而要充分地发展其社会作用,就需要建立设计学科包括定义、范畴、和方法论等内容的相关专业理论体系,而交叉课程体系下的实践型创新教学活动是创造新知识,推进专业发展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3.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由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张、教学科研的强调以及电脑专业技能的过分介入,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际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大设计、综合性的转变,大力加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表达与实现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为主线来构建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症结。通过与企业、公司等机构中的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的同时能够紧跟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实用、商品化的产品。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持续学习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面向产业的综合设计服务和商业转化等多元创新的需要,培养时展和社会市场迫切需要的、更具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当前高校教育仍部分保留着灌输式教学,教师只管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社会需求。通过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实践型的实验项目,以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确定,跨学科师资的配置和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4.交叉课程与实践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包括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丰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校企联动,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结合专业特色,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即接受多种形式及正规的设计训练和实践活动。例如:海尔的冰箱设计项目与食品学院合作,科沃斯的智能机器人与物联网合作,以及设计管理的项目与商学院合作等平台的建设及实验,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交叉实践型课程体系,有助于定向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定位。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交叉课程体系以培养定性、专项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以交叉实践课程为特征的设计理念及团队建设和实务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5.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5.1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组织与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相应的“1+2+1”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在保持设计学科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重构课程结构,实行1年设计基础课程、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1年专题研究课程。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的具有综合设计服务思维和商业转化意识的多元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人才建设以传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及业界知名设计总监等优质教师资源引领教学,推进教师教学、研究与设计创新项目相结合,整合并共享课程内外教师研究项目和社会科研的各种教学资源和经验。目标是通过优秀典型资源统合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课程内容改变以往以具体产品类别为研究和设计范畴的定式,突出课题研究与社会问题前沿趋势相联系,突出在跨界与合作中的创新产品研发为企业的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提供有创新价值的预研成果。目前在老龄化社会产品开发、智能物联网家居产品、个人健康医疗与服务体系、儿童成长与教育、低碳交通出行工具、文化产品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课题研究。从2011年至今,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团队在交叉设计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建设中,针对部分课程做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如“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专题研究与实践”课程以及“工作室”课程的指导上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强调设计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强调设计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5.2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平台支持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主导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教授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注重设计思维的启发式训练,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环节,将设计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影响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与环节之中,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向人才培养,将课程成果与产业转化对接,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应,教学环节相比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更加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成果更具有原创性,更具社会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交叉型设计学科、江苏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优势教学资源、雄厚科研平台和完整的实践体系,确立“实践创新,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本科教学理念。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与相关具有前沿创新领域探索的企业合作,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合作教学平台。已经建成的平台和基地有:江南大学海尔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科沃斯机器人研发中心、江南大学新日电动车研发中心、江南大学飞鱼设计产学研基地、江南大学上海汽车集团产学研基地等。企业需求定向人才依托典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为定向企业后备干部储备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培养具有高适合度的定向人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长期研究价值的课题内容,已经开展的并产生一定成果的课题包括:海尔健康厨房产品系统整合设计研发、海尔健康饮食科学解决方案、海尔智能空气管家设计研发、海尔冰箱食品保鲜研究课题、科沃斯家庭安保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娱乐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教育机器人产品构架及内容研发、上汽荣威产品品牌延伸设计开发、新日老年人助力车产品研发、新日学生车产品研发、中粮集团磨粉机系列产品研发等。
6.结论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十分广阔,包括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文字应用题以及各类函数问题等内容,但从每一范畴的知识内容来看,它都有自己独特的重难点,所以,老师在设计每一部分教学方案时都应该凸显出知识的重难点,一定要避免过于笼统的知识框构,善于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去探究重难点,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引导下能够有所侧重地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具体流程
在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学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应该考虑课堂教学流程这一大问题,事先确定好整个教学流程,使得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内容为实践案例,老师通过以下具体流程做好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1.课前导入
在教授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毕竟图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图形?”学生通过短暂思考后,回答出的答案绝对五花八门,诸如类似教室的黑板的长方形,类似水管的圆柱形,类似保险箱的长方体等等,从而顺利导入知识学习。
2.开始学习
此环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概念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新思想的时候,此时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为学生介绍各种图形,以及各类图形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3.基本练习
在学生领悟新知识之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贴合知识内容的题目运用知识内容,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初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时老师可以举出一些实际的图形实例,鼓励学生来判断,做好基本的练习。
4.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是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将练习题目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此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题目中逐渐渗透图形的变换、展开和折叠、三视图等内容,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老师整合、总结教学内容的阵地,也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关键性环节,此环节主要由老师个人的讲评为主,重在总结章节知识重难点,指点学生学习的漏洞和不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之处,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改进。
6.必要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