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7:27
导语:在生物农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材料与试剂
1.1.1材料试验粮食为2013年新收获的玉米,由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武昌直属库提供。玉米储藏前品质情况见表1。
1.1.2主要试剂1.0%蛇床子素粉剂(武汉生产);0.5%多杀菌素粉剂(美国生产);无水乙醇(AR);酚酞(AR);邻苯二甲酸氢钾(AR)。
1.2主要测定仪器与设备电子分析天平(1/10000)、电子天平(1/10),上海生产;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生产;干燥器(内径24cm),天津生产;JSFM-1粮食水分测试磨,北京生产;JXFM100X40锤式旋风磨,上海生产;RVASuper4快速粘度仪,澳大利亚生产。
1.3试验方法
玉米经过过筛除杂处理后作为供试粮食,1.4kg玉米作为一个处理单位,设1个空白组和6个试验组。空白组不作药剂处理,6个试验组依次标注为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试验组4、试验组5和试验组6,采用拌粮法分别拌以0.5mg/kg、0.75mg/kg、1.0mg/kg的1%蛇床子素粉剂和0.5mg/kg、1.0mg/kg、1.5mg/kg的0.5%多杀菌素粉剂,其中浓度为0.5mg/kg的1%蛇床子素粉剂[15]和浓度为1.0mg/kg的0.5%多杀菌素粉剂杀虫效果最好[12]。7组样品均设3个重复。混匀后的样品装在规格为220mm×330mm的自封袋中,自然温度下储藏,分别在4个月、8个月、10个月测定玉米的储藏品质指标,参考《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国粮发[2000]143号),设定玉米储藏品质测定指标为:水分、粘度和脂肪酸值。
1.3.1玉米水分含量的测定按照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中的105℃恒重法测定。
1.3.2玉米粘度的测定按照LS/T6101-2002和GB/T24852-2010测定。
1.3.3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分别按GB/T20569-2006和GB/T20570-2006中的附录A执行。
1.3.4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One-WayANOVA)对数据进行处理,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法和Duncan法,得到空白组和试验组样品的均值±标准差,再用每个指标的均值构建矩阵,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品质指标的数据储藏4个月、8个月和10个月的玉米品质指标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One-WayANO-VA)处理后的结果见表2~表4。
2.2储藏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验证
2.2.1确定评价指标矩阵玉米的3个储藏品质指标水分、峰值粘度、脂肪酸值,一定范围内水分越大越好,峰值粘度、脂肪酸值越小越好[1,16],构建评价指标矩阵x,则x=(xij)7×3=[水分(x1),峰值粘度(x2),脂肪酸值(x3)],如储藏4个月时,玉米的评价指标矩阵。
2.2.2统一评价指标的属性统一评价指标的属性,就是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17]。本文对指标矩阵x=(xij)7×3,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品第j个指标的值,采用极差变换及线性比例变换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矩阵y和z。可得到玉米储藏4个月的综合评价值H和F,并用拉依达检验法检验7组样品间是否有显著性,再用同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处理储藏8个月小麦品质指标的数据,得到玉米在储藏10个月中的品质分析数据,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储藏4个月、8个月和10个月的玉米用两类不同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得到的综合评分值H和F均小于2s,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相吻合,表明此方法有较高的可靠性。结果可以看出,不论储藏4个月、8个月、还是10个月,6个试验组和空白组的品质影响均不显著,即拌以0.5g/kg、0.75g/kg、1.0g/kg的1%蛇床子素粉剂和0.5mg/kg、1.0mg/kg、1.5mg/kg的0.5%多杀菌素粉剂的两种生物农药对玉米的储藏品质影响不显著。而且同一药剂不同浓度的样品之间也影响不显著。
3讨论
玉米的原始水分较高,成熟度不均匀,储藏期间易受虫、霉侵害而被污染;玉米胚部大,脂肪含量高,在相同条件下,较之其它粮食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和较高的呼吸强度,易氧化酸败,因此,玉米比其它谷物储藏稳定性差[19]。考虑到玉米品质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个指标的变化还不能明确地说明两种生物药剂对粮食品质有没有影响,每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能明确地说明对储藏品质是否有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储藏阶段,同一组样品中每个指标的测定结果受很多方面影响,如脂肪酸值测定就会因环境因素及人为操作方面的影响而导致检测结果偏离,引起对玉米储藏品质判定不准确的情况[20],在不同阶段的统一指标的变化规律也会受到影响。而模糊综合评价及拉依达验证分析,避免了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难免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从数据上定量地分析出多指标动态复合变化下两种生物农药对稻谷储藏品质影响的情况,为深入研究粮食储藏品质中多指标动态复合变化的规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结论
4.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1%蛇床子素粉剂和0.5%多杀菌素粉剂对玉米储藏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大,蔬菜品种的增多,保护地蔬菜病虫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防治难度加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在防治工作中,要搞好预防,综合运用农业、生态、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手段,才能切实控制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
一、农业防治
1、及时清园、晒土及土壤消毒。冬季种植蔬菜之前清洁保护地前茬植物残体及杂草,消灭枯枝落叶及杂草上的病菌和虫卵,通过日光暴晒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搞好保护地土壤消毒措施,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虫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虫为害。土壤消毒重点是苗床,可用电热消毒,即用电热线温床育苗时,播种前升温到55 ℃,处理2小时。也可用甲醛、棉隆、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处理。大面积土壤消毒最好是在高温季节,棚室拉秧后利用太阳能进行日光消毒农业论文,对各种土传的真菌、线虫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虽然目前的抗病虫品种远不能完全满足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需要,但黄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当数量的抗病品种供选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针对性的选用抗病虫品种,发挥抗病虫品种的作用。
3、搞好种子处理。多种病害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处理可消除种子上附带的病菌,减少初侵染源。种子处理的方法有干热处理、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等。如防治番茄早疫病,茄子褐纹病可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用退菌特6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用温水冲洗5~6次。
4、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如实行用地与养地的综合体系,合理轮作、间作、套作。长期连作会导致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如黄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较强,一般连作易引起土传病害加重。轮作时禁止相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大蒜、小葱根系分泌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可在休闲期种植小葱、大蒜。
4、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危害。采取的措施有:①异地或客地育苗。②护根育苗,可采用营养钵、穴盘、营养土育苗等。加强苗期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抗虫能力,移栽时淘汰弱病苗,保证壮苗定植。
5、推广嫁接防病技术。对于冬春季保护地难以防治的瓜类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可采用嫁接的方法控制病害。嫁接育苗主要是预防土传病害,增强植株的长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如用黑子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防治黄瓜枯萎病;用葫芦、超丰F1等做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用云南野茄、山西野茄等做砧木嫁接,防治茄子黄萎病。
二、生态防治
合理调控设施环境,使之不利于病害的生长,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高产的目的。
1、保护地土壤温湿度和空气湿度调控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利用保护地的特殊环境,采用放风、闭棚等措施来调控温湿度。覆盖地膜,加强通风可提高土壤湿度,降低空气湿度。加上充足的光照、利学的通风透气等措施,不打药或少打药就可控制多种病害发生为害。如高温杀菌抑菌,黄瓜棚变温管理,可控制霜霉病蔓延等。
2、保护地内气体调控。保护地蔬菜有机肥不足时,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长需二氧化碳浓度在800×10-6~1000×10-6。因此,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应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把保护地内的有毒气体如氨气、乙烯、二氧化硫等放出去,以免蔬菜受气害。
3、光照的调控。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适时揭棚进行光照调控。
三、物理防治
1、利用温度如温汤浸种、高温土壤消毒等措施。如用50~55℃温水进行温烫浸种10~20分种,可杀死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2、根据害虫具有特殊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黄板诱杀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等。
3、人工捕杀。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发现蔬菜上害虫所产的卵及刚孵化的幼虫应及时摘除。
四、生物防治
包括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农业论文,人工养殖释放天敌,从外地引种利用及施用生物制剂等。目前比较成功的生防技术较多,如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广眼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等害虫;用Bt乳剂、青虫菌等防治各类鳞翅目幼虫;用浏阳霉素防治各种害螨;阿维菌素防治各种害螨、斑潜蝇、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用农抗120防治各种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用83增抗剂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等。
五、化学防治
由于在保护地蔬菜上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如果用药不合理,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而且增加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冬春季保护地使用化学农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
2、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即使用药也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或用生物农药,以达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目的。而且要控制用药次数和掌握用药时间,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托布津和防治锈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的百菌清,整个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不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15天。用于防治害虫的敌百虫、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农药,全生育期最多用药次数也不能超过3次,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应不少于7天。
3、掌握科学的施药技术。加强保护地病虫情况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防治,切忌盲目打药。正确掌握农药使用剂量和浓度,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防止单一使用一种农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大力推广应用烟剂、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4、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生物农药有爱福丁、蔬丹、1%吡虫啉灭虫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千胜、1.5%苏丹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环业三号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等。
论文摘要 如何在蔬菜生产中正确选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关键问题。要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当前,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蔬菜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倍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制约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因素很多,致使无公害蔬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如何在蔬菜生产中正确选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关键问题。
1 科学选用农药
1.1 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1.2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2)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3)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的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4)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1.3 要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kg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g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kg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科学施用农药
2.1 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2 把握关键,适期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2.3 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g/hm2(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g/hm2。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2.4 科学混配,兼治病虫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产生化学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2.5 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蔬菜采收日期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天数,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较多的农药。一般夏季至少为6~8d、春季至少为8~11d、冬季则应在15d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谦,胡有志.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9):5.
[2] 李林峰.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5(3):23.
[3] 林美华,余家和,林弟纵.城郊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经验浅谈[J].上海蔬菜,2005(6):8-9.
[4] 田秋兰,冯太平,于海培.无公害蔬菜农药的选择[J].现代农业,2005(8):31.
关键词:原生态,栽培,茶叶
一、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条件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茶园灌溉水均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标准。
新建茶园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周围5km范围内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与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相距1 km以上的山坡地,并在茶园的路边、沟边周围建立防护林,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已建茶园若周围环境条件较好,可在此基础上改建成无公害茶园;若环境条件不够理想,可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改建为无公害茶园;若环境条件差污染较重的,则应改种其它作物,进行轮作后再分析是否能建园。
二、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一)茶树种植
茶园布局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深度在50 cm以上,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1.5~3.0 m,并在茶园四周设置隔离带。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单行条栽规格150 cm×33 cm,每丛定植2~3株,约4 000株/667 m2;双行条栽规格150 cm×30 cm×30 cm,每丛定植2~3株,约5 500株/667 m2。种植前应开沟施足底肥,沟深30 cm左右,施有机肥或矿物源肥料150~200 kg/667 m2,种植时期以秋季和早春为好。
(二)茶园施肥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茶园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要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汞、砷、铬等无机污染物和六六六、DDT等有机污染物含量应符合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要求。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深度20 cm以上,一般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 kg/667 m2或农家有机肥1 000~2 000 kg/667 m2。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它所需营养元素肥料。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多次施用,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 d开沟施入,沟深10 cm左右。追肥时,化学氮肥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 kg/667m2,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 kg/667 m2。施肥后及时盖土。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但施用的叶面肥必须是经农业部登记注册的。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 d停止使用。
(三)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其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农业防治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要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以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能有效防治叶病类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科技论文。
3、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免费论文。
4、化学防治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免费论文。科技论文。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四)茶树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以复壮树势。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对于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 cm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免费论文。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但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磷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对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茶叶鲜叶要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科技论文。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到茶厂加工,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参考文献:
[1] 刘声传,李泽贤,何莲,魏杰,刘红梅. 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0,(05) .
[2] 李赛君,郑宏发,常硕其,黄怀生,袁英芳,黄仲先. 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 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08,(01) .
[3] 许佑善,李仁林,陈华,杨清明. 六安茶区无公害名优茶生产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7) .
[4] 郭桂义,孙慕芳.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6) .
[5] 肖青亮,郑诗樟,牛德奎. 施肥对蔬菜累积硝酸盐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6) .
论文摘要 植物叶片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概述了植物叶片受侵染后的变化,并对植物叶片病害的种类进行了归纳,阐述了叶片病害防治的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植物叶片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1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2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种植业
1.1.1化肥。施用量不大,但使用方法不当。据调查,从江县年均使用化肥量4200t,平均349.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0kg/hm2,85%以上采取撒施,造成土地板结,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养分易流失,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1.1.2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t左右,平均8.2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1.1.3秸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油菜秆存在露天焚烧现象。每年各种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约20万t,其中被用作饲料、积肥、沼气利用约占总量的60%,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约占总量的40%。这些秸秆被随意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1.1.4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
1.1.5传统灌溉方式。传统的灌溉方式加重了对流域水体的污染。全县农田灌溉总面积约0.53hm2,多数采取漫灌或串灌,导致污染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重。
1.2畜禽养殖业
1.2.1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全县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总量约50万t,无害化处理不足20%。
1.2.2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1.3农村生活污染2007年全县人口32.8万,据估算每年产生人粪尿总量近15万t,生活垃圾产生量在3万t以上,生活污水产生量约500万t,采取卫生公厕、无公害处理人粪尿约15%,多数为直接还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因此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水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人口多、密度大的城镇,污染越严重,如流经县城的停洞、下江,污染已十分严重。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论文摘要 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水稻播种前床土消毒、田间药剂防治、科学选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适时综合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水稻是册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5,而水稻产量将近占粮食总产的1/2。发展水稻产业,对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对册享县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水稻的病虫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水稻播种前床土消毒
根据册亨县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差异悬殊,结合实际,要引进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抗病的杂交水稻良种,如冈优527、冈优725等品种。统一采用旱育浅植秧,种子用清水浸泡24h,然后催芽。床土平整,床土调酸和消毒能有效地抑制立枯病的发生,防止死苗;调酸方法是用硫磺150g/hm2,在播种前7d结合苗情施肥,整地时均匀拌入5~10cm2的中层土,并保持床土湿润。床土消毒可用敌克松加水均匀喷洒床面。
2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调查,掌握发病初期防治。一般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丛发病率为10%~15%,及时用药防治。施药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在孕穗期前用药1次;也可2次用药,在分蘖期末及孕穗初期各施1次。施药时应保持6~7cm田水,维持4~5d。药剂喷洒在稻株中下部,常用药剂主要有:5%井冈霉素1.5kg/hm2对水1 125~1 500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纹枯利乳剂2 000倍液,15%粉锈宁1.5kg/hm2对水1 125~1 500kg。
3科学选用农药
所有使用的农药都必须经过农业部门药检定所登记。严禁使用未取得登记和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农药,以及无厂名、无药名、无说明的伪劣农药。尽可能选用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药。具体来说,有以下4条原则:一是选择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药,如白僵菌、霸天力二号、菜丰灵等;二是选择特异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如抑保、卡克、除虫脲、灭幼脲、农梦特等;三是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如敌百虫、辛硫克螨物、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四是在灾害性病虫害会造成毁灭性损失时,再选择中等毒性和低残留的农药,如敌敌畏、乐果、速灭杀丁、天王星、敌克松等。
4安全使用农药
农药使用要按照农药瓶上的说明书的规定,掌握好农药使用的范围、防治对象、用药量、用药次数等事项,不得盲目提高使用浓度,应遵守喷洒农药安全规程。在配药、喷药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配药时,配药人员要戴胶皮手套,必须用量具按照规定的剂量称取药液或药粉,不得任意增加用量。二是严禁用手拌药,拌种要用工具搅拌,用多少、拌多少。拌过药的种子应尽量用机具播种。如果手撒或点种时,必须戴防护手套,不准用作口粮或饲料。三是配药和拌种时应远离饮用水源、居民点,要有专人看管,严防农药、毒种丢失或人、畜、禽误食中毒。四是使用手动喷雾器施药时应隔行喷。手动和机动药械均能左右两边同时喷,大风和中午高温时应停止喷药,药桶内药液不能装得过满,以免晃出桶外,污染施药人员的身体。五是喷药前应仔细检查药械的开关、接头、喷头等处螺丝是否拧紧,药桶有无渗漏,以免漏药污染。喷药过程中如发生堵塞,应先用清水冲洗后再排除故障。绝对禁止用嘴吹吸喷头和滤网。施用过农药的地方要竖立标志,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放牧、割草、挖野菜,以防人、畜中毒。六是施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将喷雾器清洗干净,连剩余药剂一起交回仓厍。清洗药械的污水应选择安全地点妥善处理,不准随地泼洒,防止污染饮用水源和养鱼池塘。盛过农药的包装空箱、瓶、袋等要集中处理。浸种用过的水要洗净集中保管。七是施药人员也要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上衣、长裤袜,在操作时禁止吸烟、喝水、吃东西,不能用手擦嘴、脸、眼睛,绝对不准互相喷射嬉闹。每日工作后喝水、抽烟、吃东西之前要用肥皂彻底洗手、脸,并漱口。有条件的应洗澡,被农药污染的工作服要及时换洗。施药人员每天喷药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h。使用背负式机动药械,要2人轮换操作,连续施药3~5d后应休息1d,患皮肤病及其他疾病尚未恢复健康者,以及哺乳期、孕期、经期的妇女暂停喷药。操作人员如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漱口,擦洗手、脸和皮肤等暴露部位,及时送医院治疗。
5适时综合防治
人工机械捕杀,当害虫发生面积不大,不适于采用其他防治措施时,应当进行人工捕杀。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很多夜间活动的昆虫具有趋光性,可用各种诱虫灯进行诱杀害虫,如稻飞虱。及时处理病谷、病稻草,不在田块附近堆积病稻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 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转贴于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着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论文摘要:从整地施肥、栽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和留种等方面介绍了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参农提供参考。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儿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根供药用,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增补肾水的功效。太子参喜温和、湿润、凉爽的气候,忌高温和强光曝晒。2~3月出苗,随之现蕾开花。4~5月地下茎逐节发根、伸长、膨大。果期5~6月,6月种子成熟。6月下旬以后,地上茎叶枯萎,植株枯死,
参种腐烂,新参在土中互相散开,进入越夏休眠期。现将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整地施肥
选择坡向向北、向东的丘陵地或地势较高的平地,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含腐植质丰富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以生茬地最佳,忌连作,前茬以豆类、蔬菜等为宜,忌烟草、茄科作物,每2~3年实行1次轮作。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重施底肥,巧施追肥,配方施肥。前作收获后,深翻25~30cm,施腐熟土杂肥45~60t/hm2,碳酸氢铵750kg/hm2,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耙细整平后作畦。种植前15d用50%辛硫磷乳油7.5kg/hm2配成800倍液喷畦面后将表土翻入土层,预防地下害虫。
2适时栽种
2.1块根繁殖
选择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无病虫害、无损伤的块根作种,置室内阴凉处沙藏,保持湿润,15~20d翻动1次,栽种时再次挑选。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下种。栽种深度对产量与质量有很大影响,过深,块根发根少,产量低;过浅,块根个头小且相互交织,药材质量差。按株距5~7cm将芽头向上,朝同方向、稍倾斜地栽入沟内。覆细土后压实、浇水。用种量600~750kg/hm2。
2.2种子繁殖
太子参种子不耐贮藏,最好采后即播,或用湿沙贮藏当年秋播,直接春播不能出苗。
3田间管理
3.1中耕除草
2月上旬,幼苗出土时可用小锄浅锄1次,以后见草就拔。5月上旬后,植株封行,除了拔除大草外,可停止除草。
3.2排灌
太子参怕涝、怕旱、怕高温,生长阶段以保持湿润、畦面不积水为宜,块根膨大期要勤浇水,促进块根生长发育。
3.3施肥
重施基肥为主,追肥按苗情定。对苗壮、土层肥沃、基肥足的地块不宜追肥,避免枝叶徒长;幼苗瘦弱,可在4月上旬用稀释的人畜粪6t/hm2加磷酸二铵75kg/hm2混合浇灌。
3.4遮阴
5月上旬,在每畦的向阳侧种1行玉米,玉米长高后具遮荫作用,有利于太子参的正常生长,延迟回苗时间,一般可增产鲜参450~600kg/hm2。4病虫草害防治
太子参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叶斑病、根腐病,虫害主要有白蚁、蝼蛄、地老虎,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化学防治时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采收前1个月内严禁使用任何农药。
病毒病防治方法:要建立无病毒留种田,减少传染;及时治虫防病,确保种苗不带毒。发现病毒病后,可选用病毒必克、病毒A等药剂防治。
叶斑病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残叶,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宝丽安(多氧霉素)1000倍液喷雾防治。中后期可用70%的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防治。每次用药时适当加入叶面肥、增产菌、旱地龙等,以增强抗病、抗旱能力,提高产量。
根腐病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枯枝残体,集中烧毁;实行轮作,不宜重茬;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株。
虫害防治方法:施用腐熟的粪肥;定植时撒施辛拌磷15.0~22.5kg/hm2;灯光诱杀成虫;地虫乐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毒饵诱杀。
杂草防除:在播种后20d左右用低浓度的农达3750mL/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雾杀灭杂草,苗后禁止使用。在2~3月用20%盖草能15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防。
5采收与加工
6月太子参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后即可采挖。收获时保持参体完整。采挖的鲜参,用清水洗净,在日光下曝晒2~3d,晒干后及时翻动几次,扬去须根,即成生晒参,可作药材商品出售,以身干、无须根、大小均匀、色微黄者为佳。也可置室内通风干燥处摊晾1~2d,使根部失水变软后,再用清水洗净,放入100℃开水锅中,浸烫2~3min,取出立即摊晒至干脆,装入箩筐,轻轻振摇撞去参须,习称烫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