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7:31
导语:在基层农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互叶白千层,栽培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桃金娘科(Myrtaceaca)白千层属(Melaleuca)的常绿灌木至小乔木树种,又名茶树(tea tree)。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斯州的北部,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芳香油树种,由其枝叶经蒸馏而得的互叶白千层芳香油,商品名为茶树油(tea tree oil)。
天然互叶白千层芳香油具有独特的香料及药用价值。茶树油气味芬芳,具有令人愉快的豆寇香气。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明显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其杀菌和抑菌作用是苯酚的11-13倍,既能渗入肌肤发挥药效农业论文,又能同时保养和促进健康肌肤的正常代谢。在医药上,白千层芳香油主要作皮肤病表面创伤处理剂使用,效果非常好中国。普遍认为,茶树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有力的天然抗菌剂,也是最具有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纯天然植物油。已经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日化产品、食品及生物农药等到领域,用途非常广泛。[1-10]
1.种植地的选择
根据互叶白千层的生长特性,应选择在年平均气温15-24 ℃,年平均降雨量600-1,200 mm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互叶白千层适宜在华南广大地区种植发展。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有一定灌溉条件的荒废果园,采伐迹地,新建果园套种,及荒田荒地,有条件的也可用农田种植。
2.林地准备种植
2.1山地种植
2.1.1种植地准备:对种植的林地应进行全面垦复农业论文,清除杂草,炼山并堆烧干净。
2.1.2白蚂蚁防治:用灭蚁灵诱杀包进行白蚂蚁防治,具体方法是将表土铲开5-6 cm铺上一层白蚂蚁喜食的枯枝杂草,放上1包诱杀包后再用杂草覆盖,上面盖一层薄膜和薄土,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杂草上放一些糖水、米汤,每亩设置30-50处。诱杀包市场上可以采购到,每包约0.4元,也可由公司代购。
2.1.3 挖穴:挖明穴,穴规格为40 cm×30 cm×30 cm。穴排列一定要按宽行窄株,株行距为0.65-1.0 m种植密度按15,000株·hm-2。
2.1.4 回表土施基肥:应将穴周围表土回入穴内等表土回至穴2/3,施入基肥,每穴施入基肥50g钙镁磷,施基肥时应与表土充分拌匀。也可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农业论文,(如猪、牛粪等每亩约800 kg左右),但有机肥一定要经过充分发酵以杀灭细菌,并加入少量复合肥,效果更佳中国。
2.1.5 种植:选择苗高15-20 cm、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木,种植前用驱避剂(1: 100)浸泡后上山种植,种植时应脱袋、深栽、打紧,种植后应浇足定根水。
2.2 农地种植准备工作
2.2.1排水:开挖排水沟排水,具体以能排除农田内积水为准。
2.2.2施基肥:整地起垄前将复合肥每亩按50 kg,也可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如猪、牛粪等每亩约800 kg),均匀撒入田中。
2.2.3整畦:起垄整地应充分利用起垄机械尽可能加深耕层至犁底层,垄宽约80 cm、沟宽30 cm、行距110 cm左右,垄高约30 cm左右,尽量使垄体饱满均匀,土粒细碎疏松,畦面平整。
2.2.4地膜:以黑色地膜为宜农业论文,具体规格根据垄宽自定。覆盖地膜,采用“拉链式”压膜,充分发挥黑色膜的增温灭草效果,盖膜前应喷施丁草胺等除草种的除草剂一次,以抑制杂草生长。若垄体土埌较干燥应适当浇水,以保证膜内土埌适宜的水分含量,促进白千层移栽后的苗木早生快发。
2.2.5种植:选择苗高15-20 cm、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木,采用单行或“马蹄形”种植,以单行种植为宜。实行宽行窄株、株行距50 cm×110 cm、种植株数16,500-18,000株·hm-2,种植时应脱袋、深栽、打紧,种植后应浇足定根水。
3. 查苗补苗
种植后3-5 d开始查苗补苗。补植的苗木要选择粗壮苗,补苗前先消除造成缺苗的因素如虫害或肥害等。对于新补的苗木要进行重点管理,偏施肥水,促进快速生长,保证植株整齐一致中国。
4. 施肥和除草
种植成活一个月后农业论文,可使用含氮高的复合肥进行穴施,用量每株30-50 g,施肥时间应选择雨前或雨后,穴施一定要离根茎5 cm以上,施肥后要及时覆土。穴施可结合第一次除草时进行,除草时可用百草枯配合除草。第二次追肥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苗高60-100 cm左右,用量每株50 g左右。应加强田间管理,发现杂草应当及时拨除,可用百草枯等化学除草剂配合除草。
5. 虫害防治
若发现甲科的甜菜夜蛾等卷叶虫及食叶蚜虫危害时,应及时防治。可喷施高效氯氟氰菊脂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5%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具体配制方法:每一喷壶水加30 ml的高效氯氟氰菊脂2.5%、加1包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5%,搅拌均匀后喷施,每亩约喷4壶左右。当然也可使用其他农药,但不得使用剧毒农药。
小地老虎防治:用糖醋液(糖:醋:红酒:水为6:3:1:10)盛入小碟中,放于林地内农业论文,每0.133-0.200 hm放置一处诱杀成虫。也可用10%高效氯氟氰菊脂300 ml、800倍液、每株150 ml的2.5%敌杀乳油250倍液浇根。
6. 打顶压梢
为提高产量,尽可能使主杆粗壮、侧枝丰满,达到枝繁叶茂的效果,应尽可能避免过度抽高,因此,当苗高长至60-80 cm时,应采取打顶压梢的措施,可视情况进行二次或多次打顶。打顶时应选择晴天并在露水干了之后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原细菌侵染机会中国。
7. 水分管理
合理规划排灌系统,做到干旱垄体不发白,雨后田间不积水,避免田间土壤忽干忽湿状况,增强植株抗性。
8. 砍伐采收
每年11月份左右可进行砍伐采收,砍伐时应选择晴天并在露水干了之后进行农业论文,留伐根高度约5-10 cm左右,应注意避免伐根襞裂,否则会影响第二年萌芽。砍伐后用塑料绳绑扎成捆,每捆以15-25 kg为宜,便于装车。砍伐后应及时装车运走,保持枝叶新鲜,不可堆放在路边以免枝叶闷黑,影响枝叶质量。[11-14]
9. 种植成本与经济效益
福建省森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安市尼葛开发区拥有工业用地3.67 hm,年提取茶树油300 t、年产1000 t桉叶素生产线已正式投产,采用公司加农户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在永安市西洋、洪田、曹远等乡镇及四个街道办事处种植互叶白千层生产基地超过200 hm。在福建永安互叶白千层的种植成本与经济效益估算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当年利润为7,950 元·hm-2,次年利润为26,700 元·hm-2。
表1 种植成本与经济效益
项目
单 价
种植当年
(元·hm-2)
种植次年
(元·hm-2)
备注
(1)地租
750-4,500元·hm-2
3,000
3,000
平均3,000元·hm-2
(2)种苗
0.4元·株-1
(政府+公司)补助
(3)基肥
1,800元·hm-2
1,800
平均1,800元·hm-2
(4)整地起垄
1,200-1,800元·hm-2
1,500
平均1,500元·hm-2
(5)地膜
900元·hm-2
900
含工资
(6)种植工资
1,500元·hm-2
1,500
含苗木运费
(7)施肥(二次)
2.4元·kg-1
4,500
4,500
(8)抚育工资
200-300元
4,500
4,500
除草施肥,含除草剂
(9)虫害防治
450元·hm-2
450
450
(含二次)
(10)采收工资
80元·t-1
2,400
3,600
按80元·t-1
(11)运费
50元·t-1
1,500
2,250
按50元·t-1
合计成本
22,050
18,300
产值
1,000元·t-1
30,000
45,000
当年按2 t以后每年按3 t
利润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36-01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现今,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技术推广除了单纯地推广农业技术外,还蕴涵着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义务,甚至可以将之定位为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的社会教育活动。但从目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之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存在隔阂的问题,而且科、教、农三者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纯注重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综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用传统中的那套陈旧推广方式,即以试验和示范为主,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这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注重的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是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却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工作,最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推广形式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
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国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4.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接纳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由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所限,个人缺乏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农民们在使用高新技术之前,都会在内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普遍都会对即将投入的成本和将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当结果显示为收益大于投入时,他们才会选择使用高新技术。在另一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让农户们更加谨慎地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所以他们大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保持着观望态度。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一是结合当地的区域产业特色,建设和扩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基地,将基地做为标本,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新技术和新品种所创造的显著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说服力和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三是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宣讲、广泛张贴宣传资料以及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连续性宣传活动,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推广活动的影响,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四是通过“三电合一”(即电视、电话和电脑)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加强农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建立农业技术协会
任何新生农业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得到普及和推广,因为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才能拥有说服力。为了加快新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进速度,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挑选和培养一批有科学头脑的农户做为带头人,因为他们的科学思想意识强、文化素质较高,并有一定的抗风险意识,这样的农户敢于尝试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然后推广人员可以将这样的农户所取得的超额经济效益做为活生生的样例,让其他农户真真切切地看到,这才是最有现实说服力,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才是最有促进作用的。可以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来加强对农民带头人的培养,让农户带头人感觉到自己是有组织依靠的,并且要针对农业技术带头人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3.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用人制度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运行管理制度,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建议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在内部用人制度上,积极推行聘用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推行农技推广执业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考核制度,以此作为人员续聘、解聘和薪酬调整的根本依据。在分配机制上,将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实行科技重奖,从而调动和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应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可考虑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补贴及其他推广业务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不为身处“农门”而苦恼。当然,其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并采取强力措施使之得以落实,这样就可以在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得他们清楚推广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人员。
4.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这也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必要保证。建议强化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农技推广的投资总额,不断改善投资的比例和结构,省级和地方各级财政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投入的分布结构;在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的同时,应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但要正确处理好农技推广与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在争得试验和示范专项推广经费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研究和探索重大农业创新技术,取得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突破,这种良性的经费使用方式无疑可以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
1 问题提出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是联系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村级服务站点与农户的重要纽带,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文简称:农技人员)体系建设是整个纽带中的核心。笔者就农技人员体系建设问题作了一次实地调查,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技人员的基本情况与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调查对象集中在四川省雅安、资阳、眉山三市,主要采取座谈会调查的方式,随机抽样选取了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技人员的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大户代表。其中参与调查的人员分布为,雅安市18人:基层农技人员8人,涉及到市畜牧局、农业局、市委农办等,龙头企业代表5人,种养大户代表5人;资阳市21人:基层农技人员5份,龙头企业代表9人,种养大户代表7人;眉山市35人:基层农技人员17人,龙头企业8人,种养大户10人。
2 农技人员体系现状与困难
2.1体系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大的农技人员积极融入到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在“星火计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110、科普大篷车等项目,以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组织的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农技人员与各方之间的关系
农技人员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一方面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项目,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从源头上发起推广的内容,另一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锻炼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农技人员人才基地与技术力量的源头。
农技人员与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尤其是高端科学技术,需要参与的农业组织具一定的经营规模与经济实力,这让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成为了农技人员工作对象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既能联合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又能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检验农业科技的适应性,实现示范性的技术推广,对农技人员工作的高效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技人员与村级服务站点。村级服务站点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桥梁,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技人员与科研和教育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实现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根据地。
农技人员与农户。农户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受体,是农技人员服务的核心。农技人员需要密切联系农户,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新信息和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与农户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2.3 面临困难
通过与各地的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代表的座谈访问发现,基层农技人员普遍感到福利待遇不够理想,工作辛苦,工作不容易得到企业与农户的认可,同时急切渴望得到综合系统的在岗培训或进修。从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的角度来看,农技人员匮乏,尤其是专业技术精湛的农技人员;新生力量实践经验不丰富,原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问题及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技人员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人员流失严重。如雅安市农业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中市县(区)编制共531人,在岗369人,农技缺编88人。原因有三:一是基层工作环境吸引力不大。农技人员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工作生活内容枯燥,缺乏吸附人才能力;二是岗位福利待遇相对较差。部分地区农技人员只有基本工资,下乡差旅等费用得不到保障,严重打击了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三是个人职业发展空间限制大。农技人员个人的职业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青年农技人员职称评定难。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技人员知识的老化减弱了实施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需要农技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但现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没有有效展开。资阳与眉山的培训一年才一两次,而且是一方面农业组织与农户急切需要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农技人员也渴求获得专业、综合、最新的知识培训以解决企业与农户的实际问题。
农技人员推广积极性缺乏。由于和自身相关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没有积极性。如公益性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缺乏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农业科技人员推广与不推广的效果一样,甚至个人花费更低。有的办公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科技信息流通不畅,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技人员会渐渐转移工作的重心。
3 对策建议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完善和统一各地区和部门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必须明确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强考核工作,激发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学有所用,真正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保证基层农技人员有足够时间、精力、资金从事专业研究、试验和学习,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加大办公条件建设力度。推广工作不能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腿”,推广手段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趋势。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应当配备必需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检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并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强农技人员综合培训。农技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还需要具备如推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推广工作相关的综合知识,并且通过培训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同时,农技人员与农业组织和农户之间需求没有对接,与农业科研机构院所联系不紧密,这导致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体系更新速度慢,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桥梁作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农业系统的现有农广校、农科教、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等部门,创造较多的学习、深造机会,确保农业科技人员每年至少有半个月的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尽快启动在职农技人员在职跨专业学习培训方案,造就一专多能的干部。
实施农技人员倾斜政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以他们的推广业绩为主,对学历、论文、著作和外语水平等要求应切合实际。对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工作业绩显著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优先评聘、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增加中、高级职称的职数,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使之能不断学习,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急需的技术要求,使人才进的来、留的住。
大家好!
我叫kt250.com,大专学历,现年××岁,××年参加工作,××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近年来,我国以初步建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公益方面,我国已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乡镇的多级政府公益组织;经营方面,我国建立起专业分工趋于完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合作方面,目前全国已成立了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万家,在促进农技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
2.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需求
由于我国农业正面临着阶段性的新变化,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农业推广人才在“质”与“量”上的严重不足,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2.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面临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现行的公益机构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新旧力量出现断层,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部分农业经营机构缺乏对行业内涵的界定,加之涉农服务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人才从业意愿低糜,令机构难以招收符合行业规格的人才,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3]其三,在岗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农技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撑。
2.2农业推广硕士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农业推广技能,致力于农村发展服务,能解决生产、管理及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需求。
3.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源方面。①经费自筹的方式增加了报考者的学习成本,且由于招考对象多为在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有些潜在生源虽有攻读农推硕士的意愿,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放弃。②农推硕士招收单位的日益增多,造成争抢生源的现象逐渐激化。③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令生源的思维能力、对高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就对高校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推硕士是在职攻读学位,其目的仅在于取得一纸文凭,增加升迁的筹码,因此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将招收工作当成盈利创收的捷径,从而在思想上降低对学员的要求。第三,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仍将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导致农推硕士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第四,培养过程方面。①由于生源为在职人员,致使高校的教学安排难以兼顾每位学员,培养计划有时不得不进行变动,甚至出现学时缩水的现象。②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规范,未制定课程大纲、课件和讲义,考试过程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4]③因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部分校内外导师对农推硕士疏于指导,学员也同样缺乏主动性,导师负责制名存实亡。第五,论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时间精力不足为借口,跳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直接进行论文撰写,难以保证质量,且在选题时多选择大而空的内容,未结合生产实践,没有现实意义。
4.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在生源、思想认识、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以及论文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弥补现有的人才缺陷。
4.1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保证生源的“量”、“质”
高校应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政府则应以提供学费补贴的方式,为学员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学、办学资金支持;高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在坚持培养标准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政府应当同高校订立共同培养农推硕士的办学协议书,将干部培训同农推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职资格、职务晋升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进行挂钩;高校应将主要招收对象定位为农村基层中青年村干部、一线科技推广人员以及服务基层的“村官”。
4.2端正高校办学态度,提升学位认同感
针对高校自身、学员以及教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认同感较低的现象,高校应当明确农业推广硕士只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又一种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并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严格管理。要加大重视力度,完善培养环节,保证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懂科技、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渐改变师生偏见,提高学位认同感。
4.3兼顾理论与实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性,决定其教育必然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充分考虑研究生及农业推广部门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内容着重放在农业推广理论、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适应农村发展实际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扩展上;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式教学培养模式,聘任优秀及推广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担任授课教师,采取“到生产实践中办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4.4规范教学过程,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要严格落实学分制,督促在职农推硕士合理安排工学时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数,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不断深化任课教师队伍改革,聘任课堂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采用研讨、报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案例中,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聘富有责任心,从事过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应用研究,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5]
4.5完善论文研究环节,切实提高学位含金量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市场主导经济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乡镇 畜牧兽医 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4-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现代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浅析。
一、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实施统一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乡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
1.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乡镇公共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公共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乡镇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2.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
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乡镇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乡镇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以及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2]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