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友情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7:36

导语:在大学生友情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友情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生命价值追寻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高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大学语文教学立足人文性目标定位,借助经典篇章,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将实用功利哲学发挥到极致的消费主义年代里,本着实用性的高职教育中,似乎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练、为人处世之道等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作为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承知识,同时要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教育、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等角度来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

1、人文关照、生命呼唤是来自时代需求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成为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高校作为缩微的社会形态,这种症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自杀案件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学语文》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培养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在与语文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生命愉悦的享受,并对人生善恶进行鉴别,积累人生经验,张扬人性美,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

2、树立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语文的实用功能,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方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文学是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

《大学语文》以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将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揭示出来,使后人感奋于这样的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关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纠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读经诵典的过程,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迈,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典雅和谐,宋词的飘逸灵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弥漫于校园,净化学生浮躁的心态,重归健康和充实。

3、探寻生命意识,关注当下人生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3.1 传统文化传递生命意识。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来先哲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沉淀了诸多母题--爱情婚姻、人生价值、仕与隐,这些话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探寻、自由人文的追求。

事实上敬畏生命,爱身养生、安贫乐道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经典文选,看到国人“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而儒家经典中所透露的“忧道不忧贫”,则体现了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是对生命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澹远宁静的生活态度;“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诗文中浸透了一种旷达超脱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在这种经典人文关照中,体会出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3.2 经典阅读审视当下人生。对大学生而言,现实世界的、悖论、问责是最真实不过的,人文教育唯有穿透现实,方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大学语文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加之对青春、爱情等问题的敏感、困惑和茫然,使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伤逝》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涓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失业后心态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效果差异的同时,学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分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在困难面前没有和子君携手面对,而是选择退缩与逃避,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子君在这一失败了的爱情中所体现出的欠缺,则是经济未能独立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丧失与人格依附等问题。

4、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大学语文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

4.1 因势利导,榜样激励,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发挥文本中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选择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生观是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对学生具有垂范作用。鲁迅为改变和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而选择的弃医从文,并在时代的风雨中以深邃的目光和坚毅执着的勇气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铁骨硬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巴金一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晚年后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批判,更是对自我人格不断追求完善的典范。此外,郁达夫的率真、徐志摩的浪漫、汪曾祺的冲淡、北岛的叛逆都以其独特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和丰富着人文精神的不同侧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家人生选择的关注,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影响、鼓励和安慰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对其健康完善之人格的形成颇具影响力。

作品本身的内涵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王蒙的《安详》倡导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而不纠缠于琐碎小事的困扰;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里,倡导人生要过得“丰盈饱满”,“领略美好时光”;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认为微笑面对人生的心态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可以像“利刃一样应对外来的矫饰、虚套和压抑”,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微笑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4.2 倡导真爱,以关怡情,燃起生命的热情。真实鲜活的生命是充满七情六欲,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亲情、友情、爱情于我们而言仿佛就是我们需要呼吸的空气,但在生活中往往我们会有呼吸艰难的时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友情陷入谷底;爱情触礁搁浅……面对如上情况,该如何理性应对?文本中的课文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祭十二郎文》《追悼志摩》《怀念萧珊》,或哭亲人,或悼友人,心情郁结忧伤,但在哀伤中仍有对生活的美好展望;《关雎》《静女》《蒹葭》等篇章,或表达两情相悦的缱绻深情美好,或表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痴情守望。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光水影的熏陶中,心灵的狭隘、偏激、冲动、暴怒、苦闷、创伤都可得到修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花月夜》展现青春洋溢之美;“东南形胜”、“烟柳画桥”的《望海潮》展现风情之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富有诗情画意;《瓦尔登湖》寂寞、恬静、智慧……这些课文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视角,用山水的灵秀、壮阔、幽深、诗情画意来涤荡心灵的埃尘,让我们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愿驾生命之舟徜徉在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l997(9)

第2篇

专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的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专科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体现出专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学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专科毕业论文致谢语,欢迎阅读!

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经历了找工作的焦灼、写论文的煎熬之后,感觉好像一切都尘埃落定,想起了那句伤感的歌词:“Timetosaygoodbye.”即将给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划上一个分号,之所以说它是分号,是因为我对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还有无比的怀念,对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还有无比的向往。这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路口,并不是终点,我始终相信青春不会散场,坚信有一天会重返校园,以学生或老师的身份去延续这种快乐和幸福。

感谢我的母校北师大尤其是艺术与传媒学院所有的老师们,在这片净土读书七载,无形中塑造了我生命的气质、生活的方式,也练就了我乐观的心态和一颗感恩的心。尊敬的导师周星先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都是我生活上和学术上的引路人,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做出一番成绩来回报他对我的恩惠。

在导师周星先生的带领下,十二钗燃烧的那些友情岁月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物。宿舍同学的互帮互助和深厚友谊更是赐予了我研究生生活不可磨灭的记忆,毕业前夕的寝室夜谈更是成为了研究生宿舍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这三年中,我收获快乐并且成长:中间夹杂的参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累并快乐着”,那段忙碌的岁月在最后关头虽然我是以在工作中不幸摔伤而收场,但那些日子,与各地评委老师们和学生评委们结识dxs518.cn的情谊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美丽点缀。当然,还有在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的实习,更是让我感受在高压的工作下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工作被认可和受到赞赏的成就感。

第3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第一届创业管理双专业班的班长-李芳,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创业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关心我们的老师和领导,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有人说,大学是让人成长最快的几年,的却如此。我很庆幸,我的母校是一个创业氛围如此开放,资源如此丰富,老师如此令人尊敬的可爱校园。在温大,在创业学院,我结识了一群思想睿智,热衷创业的有志青年,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优秀,每一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炙热的光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光芒会照亮更高更远的地方,他们感动的不止你我。

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如今我即将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开始新的人生,庆幸的是我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遇到了一位好的导师为我新的人生路护航,我要将这一切归功于创业学院和各位在座的可爱老师和同学们。我还记得,进创业管理班的第一堂课刘洋老师就说过,创业其实不仅仅是你自己去开一个公司,发明一项新的技术,你也可以选择找一份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你的梦想。是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对前者很狂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心智还够成熟,所以我选择了工作,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有很多都和我一样选择了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梦想,放弃创业,我们只是选择以退为进。黄院长说过,我们创业学院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同学们,我们可不能让院长丢脸啊!

有一件事我一直都记在心里,就是我们班举行的那一次唯一的班会,我还记得我们在桌子上随意的吃着瓜子聊着天南地北的话题,唱着《爱情买卖》,每次回想起来心里都很温暖,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我们应当好好珍藏。同学们,创业学院给我们每一个人都中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我希望这颗种子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是创业学院的骄傲,我们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

最后祝愿母校越走越辉煌,祝愿创业学院越办越红火,祝愿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温大首届创业管理班班长 李芳

温大首届创业管理班部分学员致谢语

沈宏楠:通过几个月辛勤的写作,本文终于完成了,但这也意味着我即将结束我的大学生活迈入一个新的环境。回顾在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就读的将近二年时间感慨良多,不敢说成就有多大,但至少是问心无愧,凡事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就像这次的论文写作,也是倾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以及指导老师刘洋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撰写初期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遇到某些自己不明确的观点,比如温州文化的发展状况,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也都得到了学校各位老师的指点和教育。在此要另感谢孙启声老师,在百忙之中还抽空给我解答问题。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到完成,刘老师都循循善诱,悉心教导,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帮助。可以说这次论文的完成跟刘老师的指导帮助是离不开的,在这里衷心感谢。另外,还要感谢所以的任课老师和同学,是他们细心的教导才使我在学校里学到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又为我提供了学习的支持和动力。

孔明:在本次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几位老师深深鞠躬,感谢他们在我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巨大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此次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肖文旺教授--正是肖老师从我学习创业管理双专业课程开始,耐心授予我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以及拓展自己的商业视野,使得我能够在处事沟通、学习工作等方面有长足进步,让我感觉到大学生活更具有充实感。感谢他在我此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的大量心血,并详细地指导我如何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正稿,肖文旺老师所具备的专业的教学素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另外,衷心感谢张瑶琴老师,由担任我们创业管理班的班主任开始到身兼两个班级班主任的她对我们班级的工作依旧负责认真,丝毫没有偏袒任何一个班级,对我们每位同学更是无微不至,正是在张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才能获得这次毕业论文相关的部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感谢所有在此次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朋友和专业老师们,感谢您们的宝贵意见。最后,我再次衷心地感谢肖文旺老师,感谢张瑶琴老师,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们,在此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刘思莹:本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雅。从论文的选题、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完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陈老师的心血,她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对我的学业和个人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陈老师的工作繁忙,在百忙之中他依然给予了本文详尽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对陈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我的学校温州大学,正是学校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才能使我的研究顺利进行。感谢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同学。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始终不渝地给予我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不断地鼓励我和相信我,才能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动力,在今后漫长的求学之路上,我会带着他们的期望奋勇向前。

第4篇

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都曾许下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也曾宣誓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国家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医学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将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大鼠脊髓损伤研究”的体会,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大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现在我们常讲“万众创新”,创新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但是创新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在科研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这也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创新优化。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科研操作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第7篇

一、总体规划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契机,我国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结合有效的引导,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是以高校为基本主体,他国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组织等通过国际交流所构成的网络传播平台。对于该网络传播平台而言,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使高校新闻与国际交流信息能够快速、全面传播的平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高校开展品牌竞争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为高校加快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经。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所拥有的资源库及开放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际信息交流、、决策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化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将高校校园及学科特色与优势,采用网络视觉化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品牌宣传效果,对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必须本着“立足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为基本宗旨,逐步形成跨地域、跨文化、重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综合性信息网络传播载体,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逐步扩大高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如今,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现平台,可结合如下规划目标逐一实现。

(一)以高校主流门户网站为主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国际交流信息服务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其信息展示窗口的作用,及时国际交流信息资讯,同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频道,使其成为高校宣传与报道的阵地。当前,必须加快整合高校媒体资源,以网站为窗口,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大高校通过网站规划、设计、建设及不断完善,网络传播平台无论在整体视觉风格、布局、内容展示方面,还是页面导航、容量、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应注重设置友情链接、服务中心、底部信息等内容,在大学生互动方面,设立搜索、会员注册与登录、在线问答、错误提示等内容,以便极大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但多数高校仍未构建起专门面向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传播平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具体情况构建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同重点高校门户网站合作,共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在门户网站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其他重点高校、大型媒体、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之间的合作,并在一级网站开设大学生国际交流板块,重点门户网站与板块信息,都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的关键资源,必须同其展开信息资源、大学生资源、平台构建等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整合国际资源,构建大学生国际交流综合信息库通过高校门户网站及其他重点高校网站及全国性综合网站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高校国际交流相关信息流,同时,加强相关信息采集、加工与存储,将这些信息全面整合于综合信息库中,并将其加以分类和汇编,与此同时,设立多国语言页面,以便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能够采用信息,继而扩大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性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

作为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平台,其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为国外高校学生与教师,他们需要对高校概况、校园文化情况、学术研究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多数会借助于该平台获取有关资讯,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交互界面实现的,为此,必须确保交互界面所覆盖信息的全面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独特的网络视觉品牌文化,在国外高校师生中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时,必须考虑到网站所面向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设计。通常而言,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但因该平台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注意采用英文字体与风格。全英网站同中文网站不同,英文字体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表现力也同汉字网页不同。同时,还必须注重对高校信息识别因素加以传达。

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面向群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相关信息,由于其认知水平及意图不同,对于通用设计而言必须提供一般客户所需资讯,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使各页面内容对应。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学科分类、学术研究情况等内容顺次表现,另一方面,注重页面布局易于阅读、美观实用,考虑用户国家多元化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及信息需求等情况,使用户轻松找到所需阅读内容。此外,注重文字间及段落间间距的一致性。还应设立专业化的国际交流论坛、视频、留学生展示、交流信息等板块,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讯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时、便捷的特点,打破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地域与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眼界。对于国际交流信息专栏,应对有关信息依据学科、学院展开分类,使国外师生能够依据类别找到所需信息。网站还需要对国际交流视频进行上传,编辑相应的文字,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并设置相应的视频交流专区,国外师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咨询和留言。高校教务人员或师生看到相关问题,可进行回答,参与互动讨论。在线提问问题及讨论将自动被保存,有助于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帮助。设置论文展示板块,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定期上传高校学术论文集及师生最新学术论文,及时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便于同海外高校互动讨论学术问题,深化科研合作。设立校园文化专区,使海外师生能够了解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媒体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QQ群网络平台QQ群网络成功打破了地域与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便捷、高效。高校可以在留学生及交换学生之间共建QQ群,借助于QQ群网络实现国际交流。广大学生可借助于QQ网络资源展开交流,营造浓厚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交叉学科学生开展交流,有助于打破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弥补单一学科的割裂性与封闭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进展,实现国际交流纵横交错的目的。高校各学院负责人可在网站上对QQ群号进行,以便海外学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

(二)建立国际交流博客群博客集文字、音视频、评论、网站链接等于一体的网络日志,可以加强读者的互动,吸引兴趣及志向相同的网友共建团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由媒体平台。博客可以记录个人思想,也具有公共性,对所提供内容展开交流,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资源共享与互动性。海外师生、留学生、交换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获取有益的学术资源与校内咨询信息,也可以提出质疑,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圈,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国际交流圈,实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一个给予信息全面共享、迅速获取与高效传播的平台,该平台是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及共享的。利用微博文字及最新信息,通常只有140字左右,因而称之为“微博客”。通过微博平台能够及时地最新的高校国际大学生交流信息及动态,大学生还能够相互之间共享该条信息,或对其进行互动评论。较博客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及时、更快捷,也更原创,因而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已经推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信息时代媒体平台中的新宠。正是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点,许多高校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但是并未全面面向大学生国际交流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有关导师、教务工作者也可开通自己的微博,同国际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建关系网,以便开展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及交换生反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有时候发一个邮件咨询会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得到回复,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务工作者表示,对于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疑惑及问题的情况表示很遗憾。如何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为畅通、便捷,微博就是一个良好的渠道。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只要利用手机就可以开展国际交流,利用微博实现互动、沟通,及时消除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此外,对于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所导致的国际专业性的交流论坛,大学生参与的机率较小,而教师有时也无法参加。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利用通过参加大型国际交流论坛的教师更新自己的微博,将论坛或会议内容及信息实时传递,其他的教师及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微博分享等方式,获取并传播该信息,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就获得所需信息与内容。当前,有关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信息及会议内容,也可借助于微博平台加以共享。

(四)创建国际交流论坛就各大高校而言,必须依据高校国际交流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各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学科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创建极具品牌特色的高校国际交流论坛。论坛中应全方位地展现各学院学科特色,同时,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赋予高校国际交流论坛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用以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高校。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通过该论坛向他国大学生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引发其共鸣,从而萌生与该校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期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在国际交流论坛上不断高校各学院最具特色的科研内容与学术进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力邀国际名校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并将讲座内容于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帖,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存在的疑惑、心得体会等,并同其他大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广大师生学习需求、并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寝室 文明寝室 创新机制

寝室是大学生在高校的温馨家园,正如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寝室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寝室可以使学生成长成才、报效国家,却也能让学生一蹶不振,自毁前程;可以是青年学子放飞梦想的起点,却也是坏事萌发的温床;可以充斥着友善和谐、文明健康、创新智慧,却也可能可以充斥着嫉妒冲突、污秽下流、保守愚昧。因此,高校寝室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文明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方方面面素质的培养,关系到高等学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效果,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高校管理者坚持实践并不断探索推进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创新机制。

一、深入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对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文明寝室建设本质是营造奋发、向上、积极的文化氛围,就是怎样让学生寝室成为育人的阵地。大学生是整个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主体,寝室物质文明、寝室精神文明及寝室制度文明是客体,大学生努力通过“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作用于客体。该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大学生在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中有积极的目的、计划和愿景,就能进一步创建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向上的思想;反之,则相互制约发展。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育人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的呵护,需要在“寝室”这个大家庭里过着集体生活的时候,他们便束手无策,甚至连最基本的折叠被子、整理书桌都不知如何下手,这导致大学生寝室脏乱的卫生情况。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通过文明寝室建设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魅力。

2.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个读过大学过过寝室生活的人都知道,大学里与自己交往最为密切的往往都是同寝室同学,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复习,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回到寝室休息,这种寝室有之间的友情是十分珍贵的。著名教育专家俞敏洪就曾讲述自己在北大读书期间与室友建立了深厚友情,他在创业时就得到了这些大学室友义无反顾的帮助。所以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能进一步促进寝室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打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能为同学未来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3.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学生寝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据了解,大学班级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相对较集中在一个寝室,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拿奖学金、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等;同样成绩落后的同学也会相对集中在一个寝室,厌学、逃课等不良现象严重。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努力避免这种两极分化情况的出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差的寝室向好的寝室看齐,鼓励寝室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起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同寝室同学共同进步。

4.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能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1]。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中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寝室环境,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美学知识讲座等类似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层次。

二、高校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寝室卫生状况不够乐观。现在的大学生已是90后一代,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更不可能做过家务,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当他们进入大学,离开的父母的呵护,便不能很好地独立生活,更甚者连衣物都不会折叠,更何况是让他们拿起扫帚、拖把等卫生工具打扫寝室卫生,由此恶性循环,大家都不主动去维护寝室卫生状况便导致了寝室脏、乱、差等现象。

2.寝室学习氛围不够浓郁。寝室是大学生在高校的家,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居住的大家庭。“孟母三迁”的典故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成才的重要影响,可知大学生寝室环境氛围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成长成才。如今,大学生寝室集体玩游戏、看电视、大白天睡懒觉甚至在寝室打牌、搓麻将等不良现象也会出现。如何营造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就成了值得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大学生自身深思的问题。

3.寝室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一般而言,大学里每个人接触最多的都是一个寝室的同学,大家一起起床、上课、学习,晚上回到寝室休息,可以说大部分人毕业后感情最深的就是同寝室的室友。但是,目前大学生寝室也还是会存在寝室友之间关系疏远,漠不关心的现象。“90后”的大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中学时代所受的教育不同,导致他们往往较难很好的包容他人,更不会知道关心他人,从而产生寝室友之间相互不闻不问的现象,也是文明寝室建设工作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之一。

三、如何推进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

1.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工作任务。高校应将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和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分工,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定期召开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并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积极发挥高校学生处、校团委、分管学院等各个部门的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寝室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大学生是高校寝室文明建设工作的主体,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可以通过广播、校报、视频新闻、宣传栏等舆论宣传方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传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寝室建设氛围。积极宣传具有校园特色、生活气息和学生特点的寝室文化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工作机制,更是指寝室各项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的寝室文明建设工作制度能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健康的寝室规章制度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强有力保障,健全工作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是寝室文明建设工作至关重要的有效举措。可以制定《“星级文明寝室”评选办法》、《文明寝室巡查管理办法》、《大学生寝室行为规范考核细则》等,并将学生在寝室中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的一部分,作为每学期评优、评先、入党等的重要评定标准条件之一。

4.深入开展寝室美化评比活动及各类寝室文体活动。首先,寝室美化评比工作是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高校可将美化评比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工作来开展。其次,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也是有力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譬如:以寝室生活为内容的征文和摄影大赛、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合唱比赛,以及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联谊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5.加强寝室学生目标教育。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在寝室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教育的方式,以电子科技与技术专业学生为例,其学习目标是:第一学期要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第二学期要拿到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第三学期要拿到计算机三级证书;第四学期是拿到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每一学年都要有一个目标,同时还包括每学期都获奖学金的目标。如果一个寝室内的同学都朝着这些目标共同努力,相互监督学习,你追我赶[2],谁也不想成为最后一个达到目标的人,这样就能有效增强整个寝室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显著成效,它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努力把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内化为大学学校的制度文化,促进文明寝室建设的长效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校校报 副刊编辑

校报是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主要由重要新闻版面、学生新闻版面、综合新闻版面和文艺副刊版面四个部分组成。高校校报副刊,有一个固定的版面,主要刊登一些大学生写的散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一些文艺理论文章,它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平台,引导他们走向文学之路。但是,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校报的副刊也出现了很大的困境,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所以,高校校报副刊编辑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高校校报副刊所面临的困境

1、作品缺乏创新

因为高校校报接触的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阅历都相差不大,所以他们的写作题材、笔法也都大致相同。目前在高校校报副刊中,最常见的体裁就是散文和诗歌;题材大都是亲情、友情以及爱情;他们的笔法相对都还比较稚嫩,要么用轻柔的笔法,反复使用婉转抒情的情感;要么就故意装深沉秀老到,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及忧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基本的生活模式是相同的,每一年都在不断地重复着,例如:9月份,新生开学,就写离开难忘的家乡,怀念家人怀念朋友;10月份,表达新生军训感想,以及对大学的迷茫;11月到12月份,阐述新的环境下不同季节带给学生的不同感触及灵感,以及圣诞节和元旦给学生带来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1月份,即将面临考试,各种考前筹备。进入考试阶段之后,稿件就会随之减少。过完春节学生还是遵循着节日及活动的规律来投稿,所以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也很难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

2、网络的发展,校报副刊的吸引力下降

随着网络的逐步发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学生表达自己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更多的是使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校报副刊对比,网络形式相对更自由、更快捷一些,在这个强调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学生会选择运用网络的形式,放弃高校校报副刊。高校校报副刊的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少,就造成校报副刊的后备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好的创作人才,就不会出现好的文学作品,因此读者也就更少了。

二、高校校报副刊寻找出路的措施

高校校报是凸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发文学气息的副刊也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阵地,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为高校校报副刊寻找出路。

1、紧扣网络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网络在高校校园的普及,对校报副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校报副刊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校报副刊编辑可以顺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扩大校报副刊的空间及影响,推出电子版和网络版,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弥补校报副刊在发行范围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开设校报副刊的博客或者微博,让学生们可以在网上投稿,然后由学生共同评阅,让学生能及时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并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以推进高校校报副刊更好的发展。阅读文学可以增加读者的人生阅历,提高他们的修养。高校校报副刊的文学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人生的领悟能力。校园文学是一种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校报副刊的优势,引领学生利用阅读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并且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情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培养优秀的创作人才,办出有思想有活力的副刊

一份好的刊物和其优秀的创作人才往往是分不开的,高校校报副刊也同样是这样,需要用优秀的作者群来改善校报副刊的品味。高校具有很多思想丰富的高智商人群,又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地,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培养那些有写作能力以及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要用海纳百川的心胸去接纳各种风格、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给那些充满个性的另类风格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让那些校园文学爱好者做策划,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投的稿件,我们也要及时作出交流及修改。高校校报是学校舆论宣传的主要载体,它肩负着办报育人的历史使命,校报副刊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应有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校报副刊的编辑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怎样帮助学生整理思想上的难点及疑点出发,把眼光投向社会,找寻社会话题中的热点及焦点,不能让学生总是过于自我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要相应地选取一些有社会感的题材;校报副刊要想有活力,主要就在于它的包容精神,一方面,校报副刊编辑不能一味地由着自己的喜好来挑选稿件,从题材到体裁都要兼容并蓄,对于稿件的编排和版面设计要有创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个大的蜕变,让校报副刊活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异,学生所表达的文学思想及情感肯定会与成年人不同,所以校报副刊编辑不要用个人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注意保护他们不被世俗所影响的情感,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审美和阅读需求,让校报副刊的内容能够成为和学生的智慧及情感交流的平台。

3、注重校报副刊的版面设计及内容安排

校报副刊的整体设计会影响读者阅读时的情绪,要设计最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版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副刊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其标题的设计和它的排版形式,一个好的标题会决定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标题一定要新颖、醒目。我们也可以采用摄影、书法以及漫画等类型的作品,不要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形式,多一些活泼的元素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校园文化的多样化是由年轻的学生创造的,他们是参与者,同时还是主动的创造者。校报副刊编辑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来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激发学生用热情去营造活泼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①李木、杨笑卉,《高校校报利用副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方法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②王平心、车红梅,《论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地位及其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③王建,《关于办好高校校报副刊的几点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④罗获发,《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8)

⑤林惠仙,《高校校报潜在问题及其发展浅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