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7:37

导语:在语文教学模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动口”能力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83-02

语文是中职学校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阅读思考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在提高写作水平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缺欠,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影响了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应在实用性上加以改进。

一、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与现实和专业紧密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这也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学校的本质区别,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才是他们正确的选择。因此,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特别重视语文自身的工具价值。

(一)与专业结合,有效运用教材

目前中职教材的编排,教材内容多样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所以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可将专业与教材相结合,对学生的就业、从业及创业需求进行分析,从认识特点和情感心理等方面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让课本和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进而突出言语交际功能,满足更贴近生活的理解与表达要求,突出“推理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做铺垫。

(二)与学生结合,做到教法相辅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对于现状要有正确的认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以落榜的中考生为主,“学困生”占有了很大比例,他们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也较低,大都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中职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和指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挖掘其内在潜能,使他们的长处有用武之地。另外,教学中应该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和相互关联,以此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

(一)对中职语文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于中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专业课程,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在选择教材方面要尽量选择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既要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还要发挥语文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现行教材中某些议论文或是名家杂文,由于写作时代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也大打折扣,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大胆舍弃。

(二)注重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素质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在工作中,作为维修工人如果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手中的工作,甚至会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在工作中如果不擅长与同事沟通,就不能与同事很好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益。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上面,即学生语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做到能够“推销”自己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要面临就业的难题,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自己抢占先机,赢得一席之地,需要靠自己的推销能力。在面试中取胜的关键就是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产生这种效果的最好条件就是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而语言是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基础,“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的关系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每个人的表达能力是不同的,除了少数几个人具有一定的天赋外,很多人都是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锻炼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理应把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并努力通过加强“说”的训练,带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适应社会的才干。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仍然延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导致毕业以后很多学生在人多的场合讲话就会恐惧,不敢发言,或者是说出来的话语无伦次,没有条理,不能像平时一样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当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一味“灌输”的模式,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不论学生讲得好与坏,都要让他们有机会进行尝试。可以通过演讲,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特别是那些来自偏远山村寡言少语的学生,要让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他们以后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锻炼学生说话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着对逻辑思维、判断理解、临场应变等诸多因素的练习。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大口语实际训练的力度,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演讲,通过提供更多的平台,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在之前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使用的大都是“搬运式”“捆绑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应该予以摈弃。我们提倡的是“情感引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小组共动,全面带动”的“以学生为主体”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课堂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由以前的灌输者和被灌输者的关系变成为合作者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这样,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走进生活,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的文化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实行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求心理,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讨论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雷雨》电影,然后让他们讨论其中的情节,加强口语训练,同时培养他们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我发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有所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自主学习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和职业教育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与现实和专业紧密结合,增强实用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工夫,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使每一位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和考核时,必须贯彻“重基础、强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的教学理念,思考中职语文课如何为专业理论及实践服务,从而推进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适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终身教育要求的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评价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安萍,郑红.浅议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J].职教论坛,2007(10):43-44.

[2]邹海.如何看待中职语文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

09(8):110-111.

[3]陈晓红.构建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新模式[J].科教文汇,2008(26):110-111.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中职;语文教学;运用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这一理论为文学、美学、广告、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所广泛运用。中职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也必须讲求教学艺术。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原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利用陌生化效应,通过创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唤醒或者刺激学生对“新”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

陌生化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激发中职生对语文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文化课的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能给学生鲜活的教学体验,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而激活思维,最终形成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可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运用陌生化理论教学研究中,中职语文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最终成为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具有较高开发能力的优秀教师。

融陌生化理论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情境的陌生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营造出一种既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学的陌生化的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理想的审美境界。教学情境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新奇点、兴奋点,并将注意焦点集中到内容的学习上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情境陌生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泼有趣起来了。多变的背景、美丽的画面、亮丽的色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眼球;富有感情的朗读、轻柔的音乐,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可不知不觉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现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压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针对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可将缠绵悱恻的《阳关三叠》、雄浑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和起伏跌宕的《江河水》中的片断根据作品的描绘进行剪辑,重新组合,使之符合《琵琶行》中那段描绘音乐的旋律,在课堂上播放的同时配以教师动情的朗诵,学生的情思很快进入作品的境界之中,体会到旋律的变化中寄寓了琵琶女情感的变化,达到审美的至高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陌生化的手段和途径还很多,教师还可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等。教学情境的陌生化,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教学内容陌生化

教材内容陌生化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者口干舌燥,学者昏昏欲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不顾学生的心态,一味输出一些陈旧的信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挖掘教学内容的新奇点,实现教学内容陌生化。莫泊桑的《项链》语言浅显,学生读一遍就能把握小说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白小说通过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教师则对此不必过多讲解。但是对玛蒂尔德的形象的把握,学生的认识只局限在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上面。因此,教师可以把讲授的重点转向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分析。告知学生:虽然玛蒂尔德的性格有否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玛蒂尔德也有优秀品质,这是学生始料不及的,她的优秀品质到底是什么?学生于是带着探究的心理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重复讲解,提高课堂效果,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拓展内容陌生化中职语文要注重职业化教育,使语文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互相沟通衔接,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因此教师还必须立足所教专业,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在语文课上引进相关的职业文化内容。例如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拥有更长久的职业青春,拥有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此,应加大地理、历史、民俗等旅游文化内容的分量,拓宽语文课的内涵。这些陌生的知识可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学习中认识到语文课是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从而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和迫切性。中职语文教学还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因此将报刊时文引入课堂,对语文教材进行补正,更具有现时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陌生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学生疲惫、生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曾说:“准确而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寻找新意,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渗透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如通过表演小品进行情境化教学。这种方式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编排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正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意识一直激发着学生,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

再如,在讲授《雷雨》时,将“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陌生化成一场小型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迅速地投入阅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根据,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辩论,学生对于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有了深刻的认识。

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排斥从概念出发的逻辑推理式的课堂设计,规定了以观察事物为出发点,以学生最广泛参与为过程,以发现陌生现象为归宿点的课堂路线,一切从生活实践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中职学校学生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活动,写出有血有肉的各种应用文,如会议通知、活动海报、社会调查报告、社团活动总结等。比如,写通知,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总策划人,组织本组成员为本班策划一次活动。策划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以不同角色身份(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等)提出不同建议,总策划人在总结所有人的发言后,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以班级的名义,面向全班学生写一份“关于××活动的通知”。学生写作完成后,每组各推荐出本小组最好的一份,在全班作交流评比。最后,把最周密、最可行、操作性强的“通知”推荐给班主任作为活动具体实施的参考。这样的写作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不同文种的具体写法,又具有现实意义。

(四)教学语言陌生化

教学语言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如果基本上用一个音调讲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会明显不同。

教学语言是以口头语言为主,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运用大量的书面语言,不仅不影响交流,反而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教师用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描绘此诗的意境: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的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树叶在天空中萧萧飘落而下。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此时此刻,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随着教师的叙述,课堂气氛静寂,学生表情戚然,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教学语言陌生化的方式很多,可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通感、拟人、对偶、比喻、双关、反语、谐音等,使语言生动新鲜幽默;还可以运用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整句、散句等,使语言陌生化,增添新鲜感。偶尔用方言讲课,也可以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陌生化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中职生多认为自己是考试的失败者,考试对于他们的自尊心、求知欲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评价体制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

教学评价的陌生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构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减轻期中、期末考试的比重,平时成绩采用“学分制”。这个“学分制”不同于大学的“学分制”,是指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背诵、作业、作文、书法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期累计学分就是该学生的学期的平时成绩。学期累计学分中还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学习积极性等内容。在校内外的语文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还可得到附加分,也计入学期累计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取得比单纯考试的评价方式更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六)教学环境的陌生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优秀的课外读物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校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并把课外阅读课的地点设在校图书馆,教学环境的陌生化加上图书馆拥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和谐宁静的阅读环境,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注意力在无意识之中就得到了集中,从而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冲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馆内管理员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结构、图书摆放的方式,学习图书检索的基本方法等等。学生在图书馆上的课外阅读课中学习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继续利用图书馆接受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陌生化手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一)适度陌生化

陌生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在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上,都一定要把握好度,即陌生感要适度。陌生化的程度不能太高。太高,超过了学生所能感知的程度,虽然这种陌生感也许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但由于感知障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拒绝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学者在运用陌生化效应教学时必须适度,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学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鲜活的课堂。

第3篇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笼统,学的很多,掌握程度不好。课程项目仍以竞技类居多,其它保健课、娱乐类课程、传统体育所占比例太小,内容设置过于集中化和大众化。同时,理论课内容还缺乏对锻炼方法、体育理论、卫生保健方面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比如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解如何去锻炼才能不至于损伤自己。在最近几年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部分186院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仍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就导致当前高职体育没有跟上高职体育改革的步伐,课程内容突出体能训练,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项目需求的变更,缺乏体育本身应有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此外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以单项运动教学和训练为主,忽视了群体活动项目的作用。群体活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群体活动项目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大多从竞技体育中演化而来,它的特点是强化训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让体能发挥到极致,为了名次而进行训练,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各方面的其他条件。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不仅使教学成绩差,还会使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降低,从而影响了体质的强化。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大学生群体总爆发力、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因此要求课程设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职业竞技意识。

2建立学生自主模式,突破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我们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按照学生的兴趣建立新的模式,学生自主模式的建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也是一项新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那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家说法不一。我们认为教师教授的课程要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实用性是指课程一方面要考虑学生专业,选择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为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坚实基础,选择对学生来讲实用的课程。既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需要,又考虑其走向工作岗位的身心需求;既有民族传统课程,又有流行、时尚课程;既选好实践课程,又选好理论课程。体育项目是一个竞技的项目,往往上课的时候气氛过于紧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会让课程更加充实。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分组练习,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器材或者不用器材,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也可以让学生自编游戏,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提出改进方案,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气氛,让师生感情更融洽。教师这种分层教学和娱乐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体育课程丰富多彩。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目的性去看,不是泛泛地看。所谓教学的趣味性在此也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充分发挥当下教学改革的作用,尤其是在体育课程中完全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体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教师最先说一下课程内容,然后进行简单动作示范,学生在接收动作指令后,根据教师所做示范将动作依次模仿。这种固有教学模式只考虑到将课程内容完成,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感,最终并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注意要达到使学生终身锻炼的目标,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做好体育教学改革,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的年龄层偏小,本身就是好动的时候,就体育课程来讲,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不能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每一节课的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安排,积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本身是让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引导者作用,搞好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关系到能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根据学生自主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授课资料

第4篇

(一)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内涵。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4]。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提法,是在我绥化学院大力提倡动式教学模式理念的启发下衍生的课题,我们给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界定为:不固定、灵活多样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优选和组合。此教学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难度标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等,而形成相应的诸多种教学模式的优选组合,然后形成一种配套使用的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5]。此教学模式已经在我院2013级新生滑冰教学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是将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再一次运用到篮球教学中,根据大一新生的篮球课特点,采用的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为,分层教学模式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配套组合。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分层教学是以不拆散原教学班,不改变原教学计划为前提,只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内容难度标准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6]。根据实验班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篮球技术水平、个人意愿等,将各种情况相近的学生分别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组,即休闲组、技能组、竞技组,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大约控制在2:3:1之间;三个教学层次组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见表1)。需要向学生讲明的是,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的,各层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层次只是在一定时限和区域内具有相对稳定状态,其发展是相对的,分化是经常的[7]。注重以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观察和研究学生,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意向做灵活的调整[8]。考核标准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表现、篮球技术在原基础上提高幅度来衡量,解除学生的顾虑,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组别。

(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有计划地把课内与课外、专项活动与竞赛活动、学习与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9]。增加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根据实验班的三个层次教学组,教师有计划的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10]。以小团队或分散式形式安排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11]。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巡查与辅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骨干和各层次小组长的作用,实行教师与学生骨干的共同辅导作用,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及相互指导作用[12],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篮球技术水平。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指标比较。实验前对其身体素质、篮球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14],从表2可以看出两班学生P值均>0.05,故两班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各项指标中罚球与定点跳投是指投10个球所命中的个数;滑步是指3.5m×3边×5;往返运球跑篮是指全场往返运球跑篮投中两球;传接球是指双人行进间传接球,技评10分为满分。

(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指标比较。从表3与表2对比中可以发现,经过一学期篮球课的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无论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在专项技术技能方面均有提高,但两班对各项指标提高的幅度却有很大的差异。从表3测试的数据来分析,9项指标中经过t检验,实验班学生测试的各项指标对照班,其中只有引体向上P>0.5,说明此项两班提高幅度的差异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此项没有进行专门练习的结果。其它各项指标中,有3项P<0.05,这表明两班提高幅度具有显著差异;有5项P<0.01,这表明两班提高幅度具有非常显著差异。以上测试结果说明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15],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况的比较。实验课结束后,两班学生进行了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篮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在教学模式方面,实验班喜欢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的学生占95%,对照班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仅占65%。可见,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价值取向[17],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在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能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占88%,初步掌握篮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占87%,经常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学生占85%,对照班学生则分别占61%、74%、72%,以上调查表明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课上课下主动学习效果均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1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占95%、喜欢这种学习氛围的学生占96%、通过教学喜欢上篮球运动的学生占92%,而对照班的学生则分别为63%、58%、81%,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分层教学方式及不同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心情愉悦及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19],从而使学生喜欢上了篮球运动,同时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篮球竞赛方面,实验班的学生占68%、对照班的学生占52%,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中的分层教学效果明显,竞技组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利于部分学生篮球竞技能力的提高。在增强学习自信心及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上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分别为92%、94%,而对照班分别为64%、78%,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主体情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学效果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第5篇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学生的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同,导学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和创新,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教师应认真理解和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教学模式程式化、教条化,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中的“导”和“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教育学提出的一般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和检查知识,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则是: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质疑~激励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开启学生心扉~创设条件~诱导举一反三。

二、导学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内容的导入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的导入十分重要,在进行导入时通常都是采用的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是为了能够让课堂教学显得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生活情境中对体育知识进行感悟和产生兴趣,进而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接受各项体育技能。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态等进行情景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活动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例如:在我教授学生学习百米短跑的内容时,我从奥运会的源起讲起,然后谈到国家百米运动员和他们如何为国争光的故事,最后设下疑问:“怎么才能成为国家百米运动员?”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情境中,原本枯燥的跑步训练项目转化成了为国争光,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体验新内容

导学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集指导、启发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纯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它还突出了教师指导启发的重要性,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因此,需要教师来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对节奏进行控制,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授立定跳远时,通过情境导入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探究,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效果呢?这就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对于立定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亲自体验蛙跳的动作来探究立定跳远,体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方法来引导。这样学生在进行亲自体验,尝试技术动作练习时就不会显得过于盲目。让学生在体验各种跳远体验运作过程中进行归纳,最后让他们一起进行充分的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习快速的掌握立定跳远的标准运作

3、传道、授业更要解惑

导学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学习、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疑惑,因此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来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区别。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将要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谈一谈在这一节课上都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这样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巩固所学内容,还能够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存在的困惑提出来,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否则课后再与学生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三、结语

第6篇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文提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应用性教学水平。

3.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正确运用情境教学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则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人格,开创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局面,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情境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根据本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设计一些模拟场景,例如新闻采访,现场招聘等,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三、总结

第7篇

最早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指导思想是从增强体质出发,将“三基”教学与“身体锻炼”有机结合,以“课课练”的形式,在体育课的后半部分加进一个“身体锻炼”的环节,时间在5至10分钟之间。练习的内容要与体育学习任务相适应,追求身体的全面锻炼效果,多采用循环练习、重复练习、游戏练习等方式。

现在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已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该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在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思想指导下,将技术技能教学与身体锻炼有机结合,强调按人体活动规律和运动技能变化规律,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一是以教学单元设计教学,根据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设计一套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二是注重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合理组合,以适应学生的体质水平;三是贯彻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应用;四是强调师生互动双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尊重学生主体,激发锻炼兴趣,引导正确的运动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五是根据课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运动意志力的培养。

一、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结构

1.学生起点诊断: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水平,运动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起点水平的测试与诊断,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单元和课堂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运动技术技能目标、体能素质发展目标、锻炼健身方法目标、运动意志目标等。

3.教学程序:根据教学任务和确立的教学目标,具体设置教学中各步骤环节应完成的任务,确立“教”与“学”的操作要点;针对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的教学内容,正确处理“教”与“学”在时间序列上的运作程式。

4.方法体系: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选和运用,以提高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技术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身体素质练习组合的重点、运动负荷的调控的难点,确定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手段。

2.身体素质练习的组合:根据技术技能教学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体能素质练习,并根据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诸身体素质的相辅相成及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科学组合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并确定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心搏量极限负荷,是科学锻炼方法中最理想的健身负荷。研究表明,心率在130次/分钟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故“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应以“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为依据,以中等负荷强度、有氧功能练习为主;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体质水平,在不同的课型中将中等负荷与小强度、大强度负荷练习合理地组合,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水平。

4.身心调控手段的运用:运用有效的生理负荷心率调控方法和心理负荷心理调节的手段,对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三、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双向评价反馈系统

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施教之后,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学的成败与得失。评价结果可作为修正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项工作的参考。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感互动的统一体。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式,应克服已往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而采用师生双向评价的形式,及时评价反馈,以纠正教学的偏差和判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达标程度。

四、身体锻炼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成人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成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而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活动不论是从研究数量、研究质量还是研究人员队伍来看都和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如研究人员队伍的逐渐减少、研究经费的逐年下降、研究条件与设备的简陋等等,都是制约成人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瓶颈。实践表明,无论是社区教育,企业的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各个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师教学的实践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都迫切需要成人高校教育的观念和理论创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创新。

一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其研究对于教学理论的完善和教学实践的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成人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其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成人教学改革的关键。

1、“三角支架”模式

现代成人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在成人教育区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三角支架”模式,即以职业教育为追求,以学校教育为平台,以教育者教育为主导模式。在这三方面的良性互动下,成人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原有的“三角支架”模式逐渐暴露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不适应,新的“三角支架”模式逐渐形成,它是一种全新的以人生教育为追求、以社会教育为平台、以受教育者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从以职业教育为追求向以人生教育为追求的教育理论的转变,将使成人教育不再固守于传统的职业取向,而是转而以职业教育为其立足点,形成一个终身的、全程的、多层次的全方位新型教育观;以社会教育为平台是一种大教育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理论。教育载体平台的转换将为大量的成人提供学习准入的场所和机会,是先进的终身教育理论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旧的“三角支架”模式已经不适用时代对成人教育的要求,只有在新的“三角支架”模式的良性互动下,知识经济时代的成人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功能,为成人和整个社会服务。

2、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TeachingModel),它强调以实际出现的问题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引导学员学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带着疑惑问题来学习的,因此特别渴望能学以致用,起到提高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竞争的作用。这就使得成人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显著的实用性特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

3、三维教学模式

成人教育三维教学模式(简称三维教学模式)是北京市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科研成果。三维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以“教育效益”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提和检验标准,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员的理论学习、生产实践与教育效益联结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在理论学习、生产实践坐标系的原点上,建立起教育效益坐标轴,形成具有立体系统结构的三维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学员个体发展的需求,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有效选择。

成人教育三维教学模式把效益作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提和检验标准,共内涵是指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向参与”的方式,实现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产生教育效果和收益。

二、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

1、“双重性”

成人高教原本就是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她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中脱胎而出,因而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的文明进步;同时她又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实劳动者、广大民众素质提高的急需而生,以其“直接…有效”的服务特性深得青睐,如此她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构成了成人高教的“双重性”(或称“两栖性”)。没有对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创新,成人高教便无缘出现,更难言成长、壮大。缘于普教别于普教,正是成人高教生命的根。她将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肩负着多重服务功能,紧紧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创造“独特性”

任何事物的出现、生存、发展,不单纯是因其共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鲜明个性。成人高教即是从普通高教脱胎而来,必然拥有教育的共性,但如果她完垒雷同普通高教,便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说,成人高教必须发扬、承继普高优势,创造自我,开创普高所没有的特色,磨砺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的亮点,打造自己的优势,孕育自身内在的强劲生命力。要使成人高教超越普通高教的前提应是洞悉各自的特质、表现型态,从而扬长避短,创造自我独特的优势,赢得自我生存的价值。

3、强化时代性

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需求,伴时代而行,随时代而壮,这是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一经验充分说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时代需求,在追逐时代潮流中发展壮大。要紧跟时代、把握时代,首先要认识时代,关注时代的变化,辨析时代的特点。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已具雏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多变”“快变”“不确定”。

成人高教要适应时代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响亮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效能,再塑成人高教新体系。这个新体系要以现代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为统领,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促使人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充实生活为内容,在优化学习手段、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为途径,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以自主办学、弹性管理为机制,以制度创新建设为保证。

4、关注国际性

经济的垒球化、国际化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以国际大环境为背景,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wTO表明我国已进入垒球经贸体系,教育亦随之出现垒球化、国际化的趋势。成人高教面对全球化、国际化,虽有挑战,然却有着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终身教育是世界潮流。成人教育被国际公认为“顶点教育”,正如《学会生存》所言:“成人教育在任何社会中再也不能是无关紧要的活动部门了,我们必须在教育政策和教育预算中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会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而滚滚奔涌进来,成人教育的地位、舆论环境及至相关政策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成人高教无疑会由教育的边缘走进教育的中心。成人高教正可借此机遇,乘势而起,大力开展高层次继续教育,瞄准国际化市场,迅速提升层次、品位,开拓成人高教独有的无限空间。

第9篇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的二十年来,应试教育思维依然根深蒂固,百姓心中对待升学的观念依旧是关注重点考试学科,所谓的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观念一直得不到一致认同,这本身对提高小教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的绝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打击。家长们不认同,学生的认知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便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无计可施,不能够真正的将教育思维渗透给学生,于是便造成了学生也认同家长的思维,并且升学确实对某些科目没有考察,而只有到了整体学生出现各式各样问题的情况下,考核模式才出现变化,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上表现尤其凸显,原本对体育的不重视造成了儿童身体发展上的退化,教育部才对升学过程中体育内容的考核,这种改变促使了体育教学的改进和重视程度。然而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笔者不希望看到未来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想到治理,作为教育前线基础教学的我们更愿意提前预防并遏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做出努力。所以,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上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不断渗透,而更多的是作为直接教育者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动机引导,兴趣只是学习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更应付诸努力和深入学习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在某一方面有所成绩,这个道理再真实不过了,但是许多家长却认知不到这一点,他们只顾让子女学习重点考试科目,对他们其他的爱好和潜在能力视而不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是时代快速式的发展弊端。

二、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兴趣培养上,更应以掌握实际能力为主。

承接上一个内容我们来探讨所谓的“兴趣爱好”。计算机教学是小教教学中设立的课程内容,原本没有该课程,而时展要求设立这门课程,可能在未来为了顺应时展会设立更多的课程内容到小学教学中,然而笔者要问,那么多的课程,作为儿童或青少年他们是否可能承受,是否能够在每一个课程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答案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儿童心理及生理角度上来反思,小教课程的繁缛和扩展并非是一件好事,而真正能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作用的是多角度设立兴趣培养训练,着重培养几个内容,以便学生在未来能够对某一项内容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相信作为教育发展的机构也理解这样的目的,但是怕就怕升学或者为了某一种目的而激进式的扼杀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最终抹杀学生潜在的发展方向,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强迫式的驱使孩子去学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和兴趣班,然而因为盲目,或者对各类培训班不够了解最终让孩子厌恶该内容的学习,最终放弃。当然这种结果也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这也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的有关。许多社会培训机构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培养目的和诚实的管理,单纯的为了经济效益而背离教育初衷,不能实际的与家长沟通是造成扼杀儿童兴趣的关键。只有兴趣爱好是不行的。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数孩子在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时候表现都十分踊跃,兴趣浓厚,然而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孩子在课程表现上开始产生厌恶情绪,有的学生也许是因为本身对计算机的兴趣下降,然而很多情况是学生因为课程内容训练跟不上产生的挫败感造成的兴趣下降。主要的原因是计算机软件的问题。为了更吸引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学习键盘操作的软件都以游戏的方式设置,部分学生首先对计算机的兴趣是停留在游戏本身的,游戏的娱乐程度决定他们的兴趣,一旦游戏本身熟练到一定程度,兴趣自然下降,而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于学习键盘操作的初衷是认知键盘,而游戏的初衷是为了认知键盘而设置游戏项目,学生游戏到了一定的程度,虽然会提高其认知键盘的能力,但是一旦兴趣减弱或者游戏通关,学生会很快忘记或生疏键盘操作,这一点是键盘学习软件的一大弊端。而要从一开始就纠正这样的现象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如果单纯的以没有游戏的软件入手,学生兴趣就提高不了,所以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光有“兴趣爱好”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实际的键盘内容,游戏教学要适当进行。当然,这是枯燥的,所以要配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来保持或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会采用课外竞赛或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能够将他们对计算机的键盘训练和兴趣保持一个长时间的阶段,当某一项技能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学生想忘记会很难。

三、提高教学质量应加强对师资的投入,适当进行模拟式教学方式。

提高小教教师水平势在必行。从儿童心理及生理角度上分析,儿童发展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本身的接受能力及培养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人不关注儿童教育,更多的是关注高职及大学教育,认为某一些专业的发展才是掌握人生的重要手段,这种心理是不对了,这本身如同植物的根茎,儿童及青少年正是根的发展阶段,至于之后会成长什么样的叶脉,根茎的发展才决定其方向。而现在的社会情况是,基础教学干线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工资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标准,教学师资水平,包含实验室、教学器材,都不能够投入到教学要求,计算机教学中,配备的电脑不能及时更新,电脑系统几年才一更换,更不要谈先进的教学器材了。当然,这些作为现状我们要尽量克服,我们可以用好的教育手段弥补师资的欠缺,但是作为教育前线的我们同样需要新知识的更新和认知。一群保守的老旧思维怎么能让新时代下的孩子学到前沿的思维呢?这样就需要全社会重视从事基础教学的我们,在师资培训上着手,多学科多角度的,能够不仅仅从教学上提高能力,更应该从教育学、前沿学科或儿童心理学上丰富教师能力,以便应对越发复杂和多变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提高势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基础,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模拟式教学的训练方式,会对教学提高产生巨大的帮助。笔者提出的模拟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基础上开展各类前沿类实践活动,例如“操作展示”:在拥有前沿设计的计算机设备条件下,让学生观看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及学习操作。“竞赛活动”:举办高科技知识竞答,结合操作演示锻炼学生的演示能力及应用技巧。“模拟训练”:根据某一课题进行集体计算机数据活动,为达成某一项目而举行军事或民用目的的小范围活动,限定时间、目的,并借用动画数据模拟真实战场或不可预料的事件的基础活动。笔者相信,在计算机教学角度上可以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并从学生少年或青少年阶段接近社会体验,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学校的发展或小教的影响力上起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