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7:41
导语:在教学研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的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上。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探究其过程,推出结论,以辨正误。这样做一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让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三能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活动开始时由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用电器的说明书,也可以是实物的。它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因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创新。学生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教师还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使探究活动能推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教师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唐安国.中学物理课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2]雷洪.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而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具有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又要掌握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如果不能洞察其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导致语用负迁移就会造成语用失误等现象,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惯产生干扰作用。
一、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关社会准则方面
社会准则指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
如:称呼、问候、询问、道谢、告别、打电话等。如中国人常常这样打招呼“Hi,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lunch?”这是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没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是触及到隐私的行为或是“要邀请他吃饭”。再如,人们告别时,英语常用:Bye-bye或Solong。而汉语则除了“再见”外,还有譬如“慢走!”“走好!”或“当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直译成英语就变成了“P1easewalkslowly!”“Becareful!”“Takecareofyourself!”。外国人听了一定会感到困惑:“难道只有慢走才礼貌吗?”这些不符合语用规则的交际语可能被误认为很没修养的表现或者不友好的表现。
(二)有关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
要理解词汇的联想意义,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因为同样一个词尽管在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生发不同的联想意义。
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蕴含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语义是非常
重要的。这种语义与语言教学不可分割,对言语交际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使用中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中,背景知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交际。如,在英语中,常说“He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这常使中国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是表示“忠诚”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鱼”;而toplaythegame和toplayfair同义,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忠诚正直,很可靠。”可见,对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四)有关价值体系方面
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西方人强调个人即目的,强调个人的尊严、自、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等。因此在课堂授课中,要对诸如金钱、个性、效率、守时、爱幼、尊老等概括了人类文化典型意义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对比研究,避免负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如中国人经常在出门前提醒对方别忘记了带钥匙,这是对人的一种体贴;而对于主张“独立”的美国人看来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甚至会想“AmIthatfoolish?”丝毫感觉不到中国人的关切和问候,反而会觉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即本国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国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及思维方式或价值标准加以取舍,以符合本国文化的模式。或者说在交际时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遵循的交际规范而造成语用失误,形成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导入,强调交际习惯方面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或失误的现象。文化导入方法应从效果出发。“导入”不是“灌输”、“填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会导致消化不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搞清他们的文化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挑战和新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避免在语言交际行为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二、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1.相关性。课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脱离课文讲文化,其结果只能是鱼和熊掌均不可得。
2.适度性。文化导入要把握尺度,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文化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因而,文化导入的程度应服从于语言技能培养的目的,不可喧宾夺主、大讲文化,把文化导入变成了专门的文化课。否则将悖离教学的目的。
3.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其复杂,因此,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对于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譬如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相关的英汉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
际。如果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与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
4.综合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作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标语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把握。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结合要自然,不要机械呆板。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备课时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揣摩具体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1)比较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如称呼、问候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等。在交际法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活动,模拟各种交际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更好地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
(2)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现的,而在英语国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利用开场白的时间做专题介绍。譬如,在讲《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andSpecialDays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圣诞节做个全面生动的介绍,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圣诞大餐、圣诞礼物等,并结合各种文字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有所了解,然后利用讨论的方式探讨对它的看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特征,从而更清楚地对其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4)视听法。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观看情景录像或电影,使学生在歌声中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心声和文化风格;通过观看Video了解他们不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增强学生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和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不同的场合讲目的语的人的言语行为,即说些什么、怎么说,还能了解到如何利用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非语言行为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体现各自的地位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上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使文化的导入融入到语言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以便在交际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刘润清1论大学英语教学[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陈仲利,杨同福1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M]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
〔3〕徐强1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1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网络安全实训课程教学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过渡到强化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发展到进行产、学、研结合,深入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嵌入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阶段。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1)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生实践活动,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②设置足够的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教学单元的内容。③独立设置项目实训环节。独立的“项目实训”将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其间,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熟悉网络工程设计流程,提高自身网络安全工程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遵守网络工程设计规范的良好职业习惯。2)注重过程考核与知识分享。教师对专业课程实施“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考核贯穿课程的每个项目。项目完成后,教师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通过交流与研讨,让同学们分享知识与经验,使他们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师制”项目教学为增强网络安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利用卓越工程师的体制,结合校内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工程项目,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软件企业工程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发。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将传统的课件教学改革为结合科研项目的案例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以企业网的安全为主线,将院内科研项目或者企业提供的系统案例分解成相关的模块,融入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的方式将教材的章节内容划分为模块,每节课围绕2~3个实际案例展开。要采用“导师制”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接触校外企业,从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及专业水平。
“虚拟企业”平台按照网络安全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加强实训过程的企业化,积极推行“虚拟企业”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训项目后即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员工的目标进行培养,他们为虚拟网络企业命名,并以成熟的网络安全项目产品为研制目标。实训室为学生搭建企业平台,提供真实的项目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推进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按照企业的模式“分角色”实施教学。表1所示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组包括12~15人。学生被划分为项目经理、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规划人员、项目调度人员、安全审计工程师、文档编写人员和安全测试人员,展开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一体化场景教学设计我们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的项目开发模式,采用项目管理机制,设计出工作场景式教学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采用榜样式、“教学做”一体化、行为导向项目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方法,为学生示范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技术细节,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工作过程,提高自身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培养其职业素质。
改革考核手段项目实训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和考核。答辩是课程实训的最后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项目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案、设计制作与说明进行综合答辩。为了提高项目报告的质量,对实训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项目组答辩许可证制度。参加答辩的某项目组在答辩前要获得答辩许可证。对报告不合格的项目组不发放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项目组不能参加答辩。质量评定不仅可以客观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一评价体系基本覆盖了工作过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包括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完成设计的质量、撰写文档的质量、答辩效果等。
关键词:抽象函数;定义域;值域;对称性
抽象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我们把没有给出具体解析式,其一般形式为y=f(x),且无法用数字和字母的函数称为抽象函数。由于抽象函数的问题通常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图像集于一身。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认识以及数学的综合能力。
解决抽象函数的问题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能力较高。所以近几年来高考题中不断出现,在2009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抽象函数遍地开花。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例题全面探讨抽象函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及其解法。
一、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出函数g(x)=f(x+a)+f(x-a)(a>0)的定义域。
解析:由由a>0
知只有当0<a<1时,不等式组才有解,具体为{x|1+a<x≤3-a;否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这说明当且仅当0<a<1时,g(x)才能是x的函数,且其定义域为(1+a,3-a]。
点评: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由a≤g(x)≤b,解出x即可得解;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即是g(x)在x[a,b]上的值域。
二、抽象函数的值域
解决抽象函数的值域问题——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决定。
例2若函数y=f(x+1)的值域为[-1,1]求y=(3x+2)的值域。
解析:因为函数y=f(3x+2)中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与函数y=f(x+1)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完全相同,故函数y=f(3x+2)的值域也为[-1,1]。
三、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四、抽象函数的对称性
例3已知函数y=f(2x+1)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则g(x)+g(-x)的值为()
A、2B、0C、1D、不能确定
解析:由y=f(2x+1)求得其反函数为y=,y=f(2x+1)是奇函数,y=也是奇函数,。,,而函数y=g(x)的图像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g(x)+g(-x)=故选A。
五、抽象函数的周期性
例4、(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与都是奇函数,则()
(A)是偶函数(B)是奇函数
(C)(D)是奇函数
解:与都是奇函数
函数关于点,及点对称,函数是周期的周期函数.,,即是奇函数。故选D
定理1.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2.若函数y=f(x)定义域为R,且满足条件f(x+a)=-f(x-b),则y=f(x)是以T=2(a+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3.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x=b(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定理4.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a,0)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2(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超级秘书网
定理5.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与点(b,0),(a≠b)对称,则y=f(x)是以T=4(b-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性质1: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f(x)有周期2(a-b);
性质2: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2(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偶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2a.
性质3:若函数f(x)满足f(a-x)=f(a+x)及f(b-x)=-f(b+x)(a≠b,ab≠0),则函数有周期4(a-b).
特别:若函数f(x)满足f(a-x)=f(a+x)(a≠0)且f(x)是奇函数,则函数f(x)有周期4a。
从以上例题可以发现,抽象函数的考查范围很广,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对函数的基本性质熟,掌握上述有关的结论和类型题相应的解法,则会得心应手。
论文摘要:本文就会计模拟实脸教学的重要性、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的关健环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会计模拟教学是学生掌握好一定程度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会计资料,依据会计核算程序,运用会计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以掌握会计核算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在会计实验室内进行,包括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两种方法。它是按照会计‘工作基本规范的要求,利用真实的凭证,账薄和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
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特点
1.具有仿真的会计模拟资料在会计实验教学中,所提供的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都来自于模拟企业,各种票证都采用了现行传递中.的规范票证;各种凭证、账薄、报表都是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工商部门统一要求的。学生所观察和接触到的都是模拟企业真实的东西。这与传统会计教学中所作的习题有着明显的区别,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从真实的会计资料展示,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具有完整的会计模拟体系在会计实验教学中,以一个模拟企业某一期间的经济业务为主线,以一个行业为模拟体系,有机地贯串到每个章节的内容,由浅人深,由局部到全部,同时每个模拟体系中体现了会计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会计模拟体系应突出综合性、完整性,以某工业企业为例,整个模拟体系设计了从建账到日常核算,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利润并进行利润分配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的会计资料。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使每位学生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而且能够以切身体会初步尝试出纳员、材料核算员、成本核算员、记账.员等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对会计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的目的。
3。具有很强的会计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会计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技能;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各行业会计工作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是因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就是企、事业单位具有代表性行业的经济业务。据调查,在每年财经类毕业生中,分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大批学生皿待解决的是实践能力问题而不是理论知识问题,通俗点说就是到了企、事业单位后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适应具体会计工作。既然市场需要财经专业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从事财会实际工作,那么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要适应这一要求。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实际工作,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学习期间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理论联系实际,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育是长期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完善后,再运用于实践当中,依据这种基本规律来培养合格的会计人员。但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没有突破抽象的习题练习,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向学生展示了直观、逼真的会计资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学做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会计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2.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重视不够,这有悖于整体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这是制定高等院校育人方针的唯一原则,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培养出这一类人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工作,独立完成某一项会计业务,这是当前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自己置于会计职业的氛围中.使学生学到了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了职业意识,强化了技能训练,为未来会计工作者尽快适应和胜任工作奠定了基础。
3.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为主体,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这种抽象的口述教学,很难形象、直观地表达清楚会计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能力培养为本,学生是主体。模拟企业的每项经济业务都靠学生亲自处理,学生见到的是真凭实据,有新鲜感,学习兴趣很高,实验课堂很活跃。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学生亲自去思考,识别票证、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算账、编制报表等各环节都要亲手操作,学生主体作用非常明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1,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是会计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阵地。: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在学校里培养,办法之一就是在学校里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以往。财经专业学生大多依靠到企业实习的途径来培养,锻炼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多年实践证明,到企业实习,很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管理,特别是会计信息和管理方面的记录,有很强的法律严肃性和一定的保密性,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往往对实习学生不大放心;二是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缺乏生产经营经验及社会经验.在实习过程中,许多实习操作均需要实习企业和单位相关人员带教,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企业财务人员的有效工时,同时对企业财务工作流程的进行产生影响,许多企业认为较难承受;第三由于部分学生的独立工作、学习能力较弱,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使得实习效果欠佳。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学校里为学生创造条件,比到企业实习更有直接的效果。
2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在会计实验室教学中,指导老师是保障会计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在课堂上是讲师,在实验室是会计师,“双师型”教师是会计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实验指导教师最好配备具有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熟悉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员来担任。而目前“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因此应注重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学校应尽可能为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和审计实务的机会,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学校应多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单位锻炼实务操作能力,参于和兼职一定的会计工作,另外也可采取适当方式聘请有教学经验的企业和单位会计人员,担任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阐明了差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以前被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开设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彻底性。但是新课程又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在探索中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地分组、有差异地教学。论文百事通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垫江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差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差异教学的含义
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具有层次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相反,有些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这样的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在学习。从该课程的内容上来看,有操作篇、编程篇、硬件篇、软件篇等,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中,如Windows,Office2000的操作,像这样的操作软件的学习,深入研究跟浅层的使用相差很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课程深度。如编程的课程,它与学生的数学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密切联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与学生从小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之间的这种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实施差异教学有深刻的含义。再从硬件条件不同带来的影响来看,现在,城镇许多家庭拥有PC机,而农村家庭拥有计算机的相对较少,这在学习计算机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表现为拥有计算机的家庭的孩子们对计算机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明显强一些,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在课堂上由老师传授知识给他们,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有的学生“吃不够”,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消化不良”。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差异教学至关重要。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
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差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差异教学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实施差异教学必须完成下面的五个方面的差异。
2.1学生差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3个层次,即A,B,C组。A组为优等生,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为中等生,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C组为差生,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的。由于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2备课差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有差异性地备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做完共同的作业,还可以再做一些额外的、难度大些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时,要注意新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练习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习题让C组学生能操作能掌握,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习题,让A组同学操作、练习,增强他们的愉悦感,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更为“后进生”提供了辅的学习。
2.3课堂教学差异
2.3.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点是差异施教和差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保证后进生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
2.3.2课堂练习。
设计差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也要注意设计难易程度,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可以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单靠集体指导是不够的,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A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对计算机的学习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方面让他们积极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B组学生基础稍微差一些,但能够掌握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的习惯稍差些,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C组学生计算机知识欠缺多,计算机基础薄弱。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C组学生做到三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演示、优先辅导。
2.4分类指导
学生做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展创新研究的各项比赛活动,组织成立计算机各个方面的兴趣班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2.5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的灵魂和精彩之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进行传统的考试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加上它不是一门高考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如果像其他课一样进行书面的考试,一方面不符合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它更新较快,考试题目容易由于陈旧而失去考核的意义。
全国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出于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质,必须改变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以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多方面以各种各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的差异可以分为平时表现评价和作业评价。平时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所属不同层次的表现来衡量,譬如有些属于C层的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但他们学习认真,积极向上,尽他们的能力完成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这个表现方面的评价他们就是优等的。
另外,可以采用上机方式,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制电子作品,以此来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的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上。这个评价可以体现同学的信息收集能力(高效与低效)、信息整理能力(阅读与提炼)、信息传递能力(能否以恰当的信息组织形式表现),教师需要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或者每个活动,有所侧重地提高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并建立同步评价表作为学生学习反馈和教学反馈。
要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互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实际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条例,这里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同时,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学生所参与的小组也有资格参与评价。因为虽然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想,但在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失去一些客观公正性,因此他所处的小组评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这样,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由于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小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在差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3.1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并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
3.2要注意灵活性
任何学生都有其所长亦有其短,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对于他的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3.3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
差异次教学并不是把各层次机械地分开,低、中层次教学只是一个阶段,他们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衔接,保持其连贯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该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学习重点,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向高层次发展,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加强素描的理论教学,了解素描的真正意义
素描,不是用铅笔涂涂抹抹就产生语言,它具有一套科学、系统的造型体系。无数杰出的艺术大师在他们的艺术生涯的初期大多都经历了严格、扎实的素描基础训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争取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讲课、图片、作品欣赏、写生辅导、创作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内广泛的接触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工理班学生学习艺术门类的专业,打好素描的基本功对于专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主要靠的是地面以下的基础部分,基本功相对于专业技法的学习,要枯燥、艰苦的多。素描的理论不是很多,但必须要了解透视、体面、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工理班的学生是没有通过美术加试的学生,他们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所以对素描缺乏真正意义的了解;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在数字、记忆、逻辑思维方面比艺术班的学生强,这是他们的很大优势,同时具备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踏实学习的学风,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在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上认真研究、探索、改革以适应学习专业的需要,减少弯路和无用功。学生普遍都文化成绩好,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的掌握很快,但对技能的掌握还需一个过程。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素描教学的基本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美术史课程,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进行临摹。当然这个临摹不是简单意义的临摹,需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选择临摹的范本,并在教师进行充分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在对作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和学习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临摹,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一些东西。在基础素描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在课堂上辅助美术史课程,有利于艺术熏陶,这也是工理班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美术史这门课程的讲述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在多媒体中欣赏各流派画作,让学生自己主动从多媒体展示的世界名作中找到所需学习的知识,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析,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探讨各艺术流派画作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在学生自身的群体中,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方法,同时学生会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素描教学在让初学绘画的工理班学生中产生亲和力,积极参与,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实际技能操作,强化动手能力
素描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技巧性。技巧的训练又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的技能,而技能的高下往往体现着学习者的水平。在教学中,讲述光、影、线、结构与画面构图、空间表现的关系,在技法上尝试各种造型手段、各种材料的综合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这些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些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素描的基本知识及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在课下也需付出努力,技能的训练不是一时,而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在课堂上,需培养他们整体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多写生;静物的选择,从易到难,注意形体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工理班的学生理解力很强,多引导他们画结构素描,课后需布置一些临摹作业与速写,鼓励他们多画、多想,提高造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