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践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7:42

导语:在园林实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园林实践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医学教育;临床教学

面向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身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强调“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等优秀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界被广泛接受并逐渐替代以往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核心只有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更适合新型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虽然近年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但如果仅简单地把先进的信息技术等作为教学媒体,则不能真正实现从“教”到“学”模式的本质转变。

1以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

1.1分析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的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同化”与“顺应”.即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因此,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而应避免过于抽象、逻辑化。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建构主义模式中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故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后.还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然后依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才能设计出既能适合学生能力又能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体系的学习任务以及准备相应的辅导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个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2营造学习环境、学习情境。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是“情景”、“会话”、“协作”、“意义构建”(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四大重要元素,并由此引申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人学习式”、“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其中“情景”的创造尤为重要。“情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通过情景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话、协作等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也即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知识的规律、性质以及内在联系得到深刻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完整过程。

1.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资源设计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获取资源并判断资源在学习主题中的价值、利用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找有关资料以印证答案等过程,培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1.4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学习强化设计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应围绕学生自主能动性、协作能力和意义构建程度进行评价,力求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针对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补充、强化练习材料。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加深知识意义构建效果、纠正错误观念等目的。

2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建构主义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课件等应用于教学已经不少见。但如果认为把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就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那是错误的理念。如果还是进行着“灌输式”的教,即使多媒体课件做得再精彩.也只能是“黑板搬家”、“电灌”.达不到知识自主构建目的。建构主义模式的启发、引导、互动式教学策略,仅依靠简单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美实现。“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师生设计或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优势。

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儿科学的概况统括出来,让学生先对儿科学全貌有大体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儿科与内科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总体分类的基础上,引入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疾病及其相关性的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否正确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抛锚式、随机、互动、探讨性等教学方式。例如婴儿肺炎,可以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节点,包括如何从临床体征和检查诊断肺炎(鉴别诊断和病原判断)一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一治疗选择一疗效判断一(返回)肺炎成因以及背景疾病分析一整体评估(包括诊、疗及预后)。围绕这些问题点,采取模拟病人形式(计算机程序或标准化病人模型),围绕病情营造学习情境,在引导、互动中训练病史体征采集,在强化以往诊断学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训练对病史体征真伪的判断,其中可穿插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以示教。然后可以小组讨论形式,鼓励互相争论(课堂上或在教学平台设立论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锻炼临床思维的形成,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分辨、评价、批判“同行”的意见。这样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教学资源不足的科目,并可把各个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断得到知识强化,获得整体观念。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则必须依赖信息技术,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文字、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以创造教学情景,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实现。还可以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创立学生、教师论坛、留言板等增强互动建立题库进行自测训练,进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开始网络课程等,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实施远程教育。此外还可开辟一些专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借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超级秘书网

3教师要适应角色和教学作用的转变

第2篇

关键词:园林雕塑空间

园林,是自然环境经过人们主观意识规划设计,在固定地理位置上构建出具有艺术性、生态化的人文景观。而园林雕塑是整体园林布局的一部分,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它特有的外部形式,包容的内涵及文化属性使它与园林建筑、绿地树木、花草相比更富有人性,更能体现某一具体的理念。

园林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在东、西方历史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在我国,园林格式设计早在距今5500—6000年的黄帝时代就有了,而论及我国早期的园林雕塑,近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集祭坛、寺庙、陵墓为一体的大型上古文化园林中,有令人振奋惊喜的女神、龙、鸟等雕塑。还值得一提的有春秋时晋灵公墓园雕塑,据郭洪《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家,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攫犬捧烛,石人男女四十余,皆立侍。”这27个字内涵丰富,说明晋灵公墓园的石雕群很壮观。在西方历史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中都是如此:自足空间和隔绝空间意识成为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雕塑与园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它与园林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已经模糊了。园林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相当地扩展,如抽象性、大尺度、使用自然材料、融入自然过程等。与园林作品相比较,园林雕塑无论是工作的对象、使用的材料和空间的尺度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这两种艺术的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雕塑空间是雕塑形体运动变化下所形成的空间,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雕塑空间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特色,使其感染力远远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间体积。雕塑的空间扩张透过环境,进入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致使雕塑空间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随时融入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空间里。

一、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的艺术,自然美是园林美的核心所在。园林雕塑的材质丰富多样,木材、石材、玻璃、铸铜、钢材、陶等均为常见的雕塑用材。亨利·摩尔和阿尔普都力图使雕塑在旷野、森林和山川中找到栖身之地,因为自然的力量可以加强作品本身的力量,使其更具完整性。高尔德沃兹的《极岩裂线》,它展示的是从岩石中有规则的留出一条长长的“裂痕”,就如同地裂再现,真实程度令人叫绝。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雕像毕竟还是和它的环境有重要的关系……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园治》所反复强调“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是随形”等原则,也正是考虑园林雕塑立意的过程中,要结合其功能与自然环境这两个基本因素。

二、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色彩与光影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物质需要,也存在强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追求。

色彩与光影是创造气氛所必需的。色彩的应用往往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鲜艳的雕塑,会给人带来醒目、清晰的感觉,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会给人带来厚重、质朴的感觉。色彩运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具有收缩感和静感。光是物体的生命。园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线的影响较大,每年、每季、每时的光线都不同。作为光源的太阳、月亮或灯光等,照射在雕塑上会使雕塑在形象与体积上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在园林雕塑中要结合周围环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丰富的时相、季相变化。以夜景为主的雕塑则更多考虑灯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间构造》,作品由95个直径14.2米的水晶球构成。作者把一个“水晶细胞”裂变为95个,构成了结构复杂多变的城堡,进入城堡内部就像进入水晶宫,透过玻璃的光线变得五光十色。这是一件很受儿童喜欢的作品,它在审美功能中融入了实用功能。

三、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人类的亲和力

园林作为满足人们休息、游赏、活动的余遐空间,它是现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场所,其空间和景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

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赏客体,同时又是交流对象。所以园林雕塑在选题时,应注重轻松愉快的主题。雕塑小品通常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和景素结合,以夸张的小动物或拟人化的小品作为小尺度空间中的主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平时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东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将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之中。这些人物景观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动作也极为自然,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如,有一组景观雕塑设计成一组横行的螃蟹从海边爬上岸,这里的雕塑既是作品也是歇息座凳,景致有趣且富于想象。可参与化也是增添雕塑情趣的重要手段,设置在地上的象棋雕塑,使人们不禁想一试身手,平添了一份亲切感、交流感。

结语

空间和人性,是现代艺术家追问的永恒主题。现代园林雕塑创造的空间不是徒具功能外壳或只具精美装饰的空间界面,雕塑空间设计的生命在于,物质围合而构成的空间内容应具有人性化因素。现代园林雕塑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写实的,但无论明确表达了什么,只有雕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它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人们觉得有种亲切感、交流感,这才达到了园林雕塑的真正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3篇

1.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可谓江南造园最广泛的法则。《园冶》中载:“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合宜即因地制宜,这一原则贯穿于江南古典私家园林造园的全过程,建筑立基、山池定位、游路选线、花木栽植皆遵此法。曾经有学者计算了各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占地面积、水体面积和总面积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发现既定规律。由此可见,园林中建筑、水面、硬地、植被占地多少都是由不同场地的具体情况决定,不能生搬硬套。近现代园林式酒店设计亦十分重视因地制宜之法。例如,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位于西湖北岸,其大堂室外游泳池正对西湖杨公堤的方向,在翠竹杨柳的包裹下清幽静谧,视野极佳。更巧妙的是,泳池中的清水向外漫延,从酒店内向外看去宛如与西湖之水融为一体,与天相接。无独有偶,南京香樟华苹温泉度假酒店将较大的建筑体量分散布置于汤山的缓坡之中,每个单元配有独立的温泉资源,但它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这一设计顺应了自然地势和建筑功能,形散而神不散。建筑与自然环境、室内与室外和谐统一,这正是苏州古典园林中蕴含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髓。

1.2精在体宜

“精在体宜”是《园冶》中对造园的精辟论断之一,即园林的精致之处在于形体适度、大小得宜。一些现代酒店为了营造古典韵味,常常修筑造型仿古的亭台楼阁,却由于尺度的失调难以营造出古典园林的诗意意境。闻名中外的北京香山饭店是优秀的园林式酒店设计作品,虽地处北京,但其粉墙黛瓦的建筑和流觞曲水的景观传达的都是明清江南园林的意向。贝聿铭先生曾表示香山饭店的设计意图是“把新的能用的东西接到老的根上去,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古典精髓”。香山饭店的后花园内远山近水,选用本地建材和植被,按照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叠石小径,高树铺草;中央的四季长春庭中有一潭清澈的方形水池,池中立有两座石山,山势形态精巧适宜;内庭的顶棚采用了古典歇山顶的做法与比例,以钢化结构做骨架,上面覆盖现代的玻璃窗,阳光透进来形成光影流动的效果。相比于传统苏州园林,贝老在香山饭店中对假山、亭榭等景观要素的造型、材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之所以能成功营造出传统园林的自然意境,是因为贝老从总体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充分尊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景观要素的基本尺度和比例,以及园林空间尺度与其内部构成要素的相对关系,从而激起观者对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审美感受,进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2空间格局与层次

2.1布局构成

比例和尺度与传统园林相仿并不意味着建筑格局的标准化,在园林式酒店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项目的用地大小、地形、水源、土质等因素,设计空间格局和层次。一些园林式酒店受到用地面积的限制,便采用江南私家园林中常用的“占边法”,将建筑物与观赏路线尽量贴边布置,中部空出以布置山池主景。例如,在杭州西湖金溪山庄的设计中,多层主楼、副楼及楼翼均以U字型或“回”字形布局,中间围出一个开阔的院落,日常行走路线贴边,院落内的景观通过大片草坪展开,植被疏密合宜,亭榭假山错落有致,用地虽有局限,空间层次却较丰富。运用同样手法的还有苏州南林饭店、苏州吴宫泛太平洋酒店、苏州君泰新奥商务酒店等。建筑与其他构景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布置灵活,“按时景为精”。

2.2组合意匠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里,并不强调建筑的独立性,各建筑要素的组合关系才是核心和精华。苏州古典园林正是这种组合关系的集大成者,它遵循的是一种符合传统秩序或生活法则的空间组织规律。因此,当代的园林式酒店需要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酒店功能需求,并顺应场地客观条件的建筑组合。传统园林建筑庭院群体的组合形态大体可分为串连式和随机式两种。这两种正是园林式酒店组织建筑群体关系的参考和基础。近十年来,园林式酒店呈现出高品质、大规模的趋势,在建筑群体组织方面不乏优秀的项目。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就是一个串联式组合的典型,由东向西依次为大堂室外游泳池区、婚庆礼仪草坪区、假山和湖面区三组建筑庭院,但三者并非串珠一般逐个生硬排布,而是均向南开敞,与南面西湖景区交相辉映,建筑院落与自然风光彼此相联,三者自然而然地被联系起来,浑然一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客房与客房之间也穿插了小院落和天井,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保证了私密性。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这样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进退曲折的建筑组织方式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高品质的园林式酒店空间。

3.有限空间与无限意境

3.1因借得宜

“借景”是文学艺术的比兴手法在风景园林艺术中衍生出的奇葩,是园林空间设计常用的构景手段,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景深,借景手法在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古典园林中得到大量运用。而今,几乎所有园林式酒店都在设计中运用了这一手法,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园林式酒店设计中经常巧借远处的天际线、山脊线、湖面线作为酒店一大亮点。古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之景,今有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远借”西湖清雅秀丽之景,还有杭州富阳富春山居度假村“远借”富春江开阔清碧之景。此外,“中借”和“近借”也在园林式酒店中应用广泛,例如,南京香樟华苹温泉度假别墅“借”汤山的林、泉、湖、洞之景,山峦耸翠,烟雾飘渺;嘉兴乌镇枕水度假酒店“借”窗外江南水乡生活之景,乌篷船往来穿行,歌声悠扬,古朴幽雅;杭州西溪悦榕庄“借”农业湿地之景,水道如巷、池塘如鳞,河汊如网。酒店内外景色相互映衬,“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景”的手法在近现代园林式酒店的空间塑造中不可或缺,通过内外环境相互衬托,使园林各空间互相渗透,增加层次和扩大空间,提供可观赏性。与之相似的还有框景、障景、抑景、对景等。设计师们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空间手法,在园林式酒店中创造出具有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

3.2境于象外

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自然中湖光山色的无限意境并非易事。不同于抽象的诗歌、绘画,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借助于实体空间来营造意境,若无精心的设计技巧和手法,则很容易使园林要素凝滞于形,从而限制了“境生于象外”的自由。以山石为例,“未山先麓”是苏州古典园林掇石叠山时常用的一种手法,即采用形体和纹理凹凸有致的石块嵌入园内的墙隅之中,再配以植物掩映。远远望去,宛如置身于山脚之下,似墙外有座大山之势。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南庭院,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庭院南面院墙嵌,留园的华步小筑庭院都采用了这一手法。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设计的“片石假山”景观就是用现代手法对此进行的全新演绎,广为称道。从“叠石”推而广之,其他园林要素设计亦是如此。现代园林式酒店中大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类似手法。例如,作为一家五星级创意文化园林酒店,苏州书香世家平江府酒店在若干客房的组团院落或公共休闲空间的墙中嵌入半亭、假门,令人对墙后的空间产生遐想,意境一下开阔起来;再如,青岛海情酒店的茶室庭院墙角一隅散落的山石配以青翠的竹子,犹如一幅“粉墙为纸,山石为绘”的山水画卷,在有限的庭院空间中创造出无限意境。

3.3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将人引入大空间前先经由狭小空间的造园手法,给人心理上的开阔之感,从而更好地展示园林各个结构层次和景区,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留园中部的曲折长廊、艺圃入口前的小径、拙政园进园时遮挡观者视线的山石等都是这一手法的体现。建筑师在苏州书香世家平江府酒店的设计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园林空间的设计手法。酒店全部由原苏州第三纺织机械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由于原建筑开间仅3.9m,为使人进入大堂时不感到压抑,大堂入口前增设了一个6X8m的前厅和一条3m宽的绵长的外廊。人的视线被压缩得局促,连廊之下水流淙淙,叮咚的水声加快了人的步伐,直至通过外廊,再进入酒店大堂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该手法同样运用在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大堂和客房之间的设计中,当人走出大堂经由狭长的连廊,终于到达客房组团时,看到院落和房间,视线被慢慢解放,同时产生期待和欣喜感。

4结论

第4篇

一、官本位主义的作用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已经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官本位主义的思想主导下,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不少人从表面上“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使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在传统中兜圈子,滞步不前的状况,致使仿古之风、古建筑热、硬质铺装、大广场、假山热盛行。与此同时,部分官员在出国考察后,感叹于西方文化艺术的新奇,弃“我”媚“他”,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一时间,国内兴起仿制西方的“草坪热”、“雕塑热”,在景观建设中也掀起“欧陆风”;更有甚者,有人自以为新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模式。其后果是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媚洋,从古典到现代,建造了很多园林,然而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风格和特征;而且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模仿、抄袭、生搬硬套的现象。由于决定大权掌握在官员手中,许多园林项目是依官员的意志、嗜好而建,而并非是为了满足需要所建设[1-3]。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

受利益所驱动,在园林绿化过程中,人们在树种选择上一味求新、求奇、求特、求异,以此来刺激各种感官,满足眼前的视觉效果。不顾实际情况,使价值连成的古树名木、“洋树”等相继进入绿化工地。在园林绿化中,异地移植、追求造型怪异等一些违反植物自身生态、生理特性的事件层出不穷。很多绿化部门以引进外来或所谓的“名贵”花木、树种为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城市品位,提高园艺水平。实际上也只有以此为借口,他们才能赚取足够的利润。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规划设计作品商品化,缺乏特色和生命力。目前,规划设计公司多采用企业化运营,一些公司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1位,为了追求“效益”,不惜盲目设计不切合实际的方案。又由于近阶段城市绿化建设任务多,设计量大,使得规划设计人员忙于完成设计任务,很少有时间接触实际,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抄袭模仿导致城市绿化发展“雷同化”、“时装化”。有些设计公司为了提高设计费,不顾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意选择大规格、价格高的材料,从而提高设计费,获取高额利润。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具有鲜明的民族代表性,同时又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从早期“上林苑”、“阿房宫”到后期“圆明园”、“颐和园”、“苏州园林”,无一例不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大自然美好的环境引到居住的室内与建筑之中,将山林自然的意趣渗透到家居的空间与环境之中。钱渌曾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就是说,环境设计应像对诗、画那样,应该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门三十六景,这些“景”就是按照各自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中国园林的环境设计不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升华到诗情画意的境界美。这种以求诗的意境美的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4-5]。

四、园林建设体制的制约

目前,有效推进园林建设集约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现有的园林管理体制。主要是要在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基本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园林事业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多渠道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新体制,逐步走出政府财政单一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格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投资主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应该多元化,尝试把投资园林建设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对于高标准、高档次,具有较高观赏性和较强娱乐性的园林建设项目,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运作思路,建立有偿提供园林服务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为我国园林建设注入发展后劲和活力。园林建设科学发展的经济观还体现为其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带动力。大连市实施大规模城市改造,倾心打造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成功经验便可证明,园林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助推器[6]。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必须重视园林建设,这是经营城市必须树立的观念,实践证明这也是城市建设行之有效的手段。

实现园林的法制化管理,是科学发展社会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园林建设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侵占园林绿地、损坏园林设施、盗窃园林绿地花木的行为,依法维护园林管理秩序;要坚决维护园林规划的严肃性以及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规范性;要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觉醒,代表人与自然将进入和谐相处、共存共容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未来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桥林,杨意.节约型园林在公路绿地养护中的实践[J].园林,2008(5):27.

[2]汪继明.节约型园林建设中水景设计手法初探[J].园林,2008(5):18-19.

[3]胡运骅.止海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实践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2):18-19.

[4]李艳丽,牛焕强,刘莉莉.对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4(3):68.

友情链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