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海关监管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7:51

导语:在海关监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海关监管论文

第1篇

北方滨海城市:从中国地域划分情况来看,华北、东北和西北可称“北方”。北方滨海城市是指濒临海边的一些城市,主要包括天津市、大连市、秦皇岛、青岛,烟台等一些海滨城市。而本文的北方滨海城市主要指东北地区的一些海滨城市。滨海景观带:滨海城市所独有的景观资源对游憩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临海边界修建的滨海观光大道,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这些以沿海基线而形成的带状区域被称之为滨海景观带。本文研究的北方滨海城市景观带,是指北方临海城市在海陆相互作用及人们的保护开发建设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带状区域。

2大连开发区滨海路景观带设计现状

2.1区域概括

大连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西南部是大连的老城区,北部与金州区交界,东南部濒临黄海,地跨大窑湾和红土堆子湾,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设计范围是在填海区域内,具有地势平缓的特点,长约3.5公里,以海洋文化主题开发为主,分四个地段来设计,沿海岸线东西带状分布。

2.2景观现状

随着滨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都渴望利用游憩活动来达到放松身心,缓解社会压力的目的,城市滨海地带的开发建设也逐渐成为一项热点。大连开发区滨海路景观带的塑造,以整条滨海步行道作为景观带的主轴线,使各个景观节点结合区域景观贯穿各个广场,规划设计的同时,考虑周围环境的风格形式,使其景观与附近童牛岭的景观相呼应、渗透,交错。各个区段都有主要的游憩景点,其中包括浮雕墙、音乐喷泉、景观张拉膜,木栈道等,为游憩者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场所。

2.3现存问题

(1)目前,滨海游憩空间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海水浴场、滨海景观带、娱乐场所,广场等等。但是开发区的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和服务设施比较单一,缺少专属性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憩场所。

(2)大连市开发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军事商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挖掘的程度不够深入,使城市文化与海洋文化符号不统一,特色海洋文化符号缺失。例如地面铺装形式和烟台滨海路的铺装形式相似,没有显示出城市特色,而入口广场处根据地形规划设计的“蝴蝶”型,没有显示出开发区特色的海洋文化符号。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协调。由于人们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快速的发展在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废弃物乱扔、废水乱排、局部拥挤、游憩者体验质量下降、游客乱刻乱画现象严重,当地居民怨声载道等。

3开发区滨海路景观带游憩空间优化设计建议

3.1丰富游憩空间结构模式:游憩空间是为了满足游憩者休息、游玩、观赏、娱乐等活动的空间,由于游憩者的需求偏好不同,单一型的游憩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的所有游憩需求。在滨海路设计中,可以依托滨海游憩优势,打造具有活力和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进行功能整合,设置多样化的景观节点;结合大连开发区的地域特点,考虑选用乡土树种,以落叶植物为主,配以常绿植物,树种注重多样互补,既满足功能的需求,又考虑到视线的组织,以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增加与大连开发区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游憩设施和特色景观小品;在原有空间基础上,增添儿童和老年人专属的游憩空间,力求设计开发出休闲娱乐与滨海环境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活休闲空间。

3.2增加特色海洋文化符号:海洋是滨海城市所特有的资源,在设计中增加特色海洋文化符号不仅可以表现出特有的海洋文化,又能表现出滨海城市的特色。以入口广场为切入点,深入对开发区海洋文化的了解,充分挖掘提炼开发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符号,将其各个游憩空间融入到设计中,让人们可以享受到美好自然游憩空间的同时又感受到开发区特色的海洋文化。

3.3注意特殊材料的选用:海水的流向变化,特殊的季风气候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滨海景观带游憩空间的设计。大连开发区风力大、光照强,盐碱性和潮湿现象突出,因此设计时除了一般游憩空间材料要求之外还应考虑耐腐蚀、耐潮湿,抗风强的材料的选用。比如在地面铺装设计上,可以从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合理地考虑特定的地理气候,选择坚硬、耐磨、防滑,易清洁的地面材料;其次,人们在进行游憩活动时,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卵石、沙子,碎石等可以作为人们健身路的铺装材料。最后,要展示设计思想,色彩的选择以及不同图案的合理拼接,在增加地面铺装特色的同时也具有观赏价值。

4.4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关系,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平衡状态。大连开发区滨海路景观带是较为敏感的生态地段,生态系统是比较复杂和脆弱的,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海洋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游憩空间设计时应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本着生态、景观、游憩、可持续、人性化五位一体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第2篇

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儿童都有好玩的天性,做事缺乏耐心,但儿童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对儿童进行剪纸教学,要有一定的方法,既要迎合儿童的特性,也要将剪纸的技能教会给儿童。下面,将对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进行阐述分析。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虽然剪纸艺术的工具简单且操作方便,但它却是集手工、工艺、绘画为一体的造型形式,所以,要到达弘扬民间剪纸艺术和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把握教学的一个方向,首先培养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同时注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再者就是在教学期间由简到繁,由简到易,采用多种手段,注重体验实践,让儿童接受剪纸艺术的熏陶。要上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艺术课,须要经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课堂实践,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激发儿童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现在,很多儿童都没接触过剪纸或者有的只是见过一些简单的剪纸,这根本不能够引起儿童对这门艺术的兴趣。教学期间,给儿童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尤其是那些动物、花草、生活图案的剪纸,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示范剪给他们看;有条件的,带儿童到到专门的剪纸展览馆去参观,那里会有更多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剪纸。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注意儿童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时,老师或家长往往会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材料,虽然剪纸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纸即可完成,但对于儿童来说,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完成。如铅笔、尺子、彩色笔、教材等。所以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儿童们,不能乱动剪刀,更不可以拿着剪子打闹,要注意安全;在剪纸时,同学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时刻注意自己的剪刀、尺子不要伤到了同学。剪纸时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剪纸完了要收拾不要的边角料;提醒儿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有要有互相帮助的精神。儿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更有利于教学,也更有利于儿童学习。

美术教学与剪纸教学结合

先从基本的美术知识入手,让儿童们先学习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等知识,从而掌握书本上的关于构图形式及剪刻方法。运用多媒体将那些具有特色的学生的及剪纸艺术家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儿童们欣赏。再按剪纸教学的原则———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要学好民间剪纸,得先从花草纹饰入手,才能学到剪纸的根本,这是一些有着多年的剪纸经验的剪纸人总结出来的方法与经验。其实剪纸的过程就是是美术创作与手工制作的综合,因为剪纸的用刀手法是很重要的,有“硬”“软”“方”“圆”四种用刀手法,作品内容的不同,表现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按照前辈们的剪纸经验做法做的同时,也要训练儿童们剪弧线或者直线等,在剪纸学习中不能缺少的训练就是这些。这是学剪纸的初级引入阶段,让儿童们逐步掌握剪纸艺术的内涵。第二阶段则要在儿童们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和剪纸作品的裱贴,这也是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一关键所在。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网店走私 网络犯罪 法律监管

近期,一件“网店走私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前空姐李某等人在韩国免税店购买化妆品等物品,多次通过无申报通道携带入境,然后在网店上进行销售、牟利,偷逃海关进口环节税100余万元。北京市二中院依法判决李某等人犯走私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5年不等。这一案件被报道后,社会各界议论纷纷、观点不一。许多网民对这一处理结果表示不理解,认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走私罪值得商榷,即使依法认定有罪,也没有必要判处11年重刑,可以通过加重罚金的形式予以惩戒。

一、重视“网店走私”中的问题

以上案件虽然算不上什么重特大案件,但却引发了如此多的热议,究其原因是随着出国旅游的便捷与网络购物的发达,海外代购、网络直销等商务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厂商、物流、消费者等多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因此,李某案件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反映出现代商贸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隐含的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实质上,此类案件无论数额多少、情节轻重,在行为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一是购货多采用“以客代买”形式,即以游客携带自用货物的方式,如“蚂蚁搬家”将大量的货物零散闯关入境;二是销售主要采取“网店直销”模式,即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实现无店铺销售,从而免除相关的税收和监管环节。这两种形式的结合,使得“网店走私”成为发展迅猛的一种营销模式,许多商家和个人从中获利和受益,损害的是国家的海关监管和税收利益,冲击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秩序,更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了一种人人违法、法不责众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了现有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中的漏洞,亟待通过完善法制、细化规则予以修补。

二、强化对“以客代买”的控制

海关总署颁布的2010年第54号公告《关于进境旅客所携行李物品验放标准有关事宜》规定: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仅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应该说该规定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实际中却收效甚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许多涉案人反映对此规定并不明知,一些海关关口也缺少明显的警示标识;二是执行不严格,许多海关关口对于入境人员随身物品的检查流于形式,在客观上更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无法准确核实旅客自带物品的价格和用途;三是无惩罚措施,对于未申报关税的违法者缺乏有力制裁,不足以警戒以身试法者;四是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散客闯关、“蚂蚁搬家”现象,对于人多、货散、价低等情况无能为力。

根据统计,2011年仅深圳口岸日均监管旅客达54.4万人次、客车2.1万辆次,因此,海关监管的压力极大,仅把希望寄托在加强关口检查这一个环节,并不现实。需要抓住源头。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和打击集团化的“水军”,即形成“以客代买”规模化的集团,同时加大对广大旅客的宣传教育。根据刑法规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以偷逃税额5万元以上为构成要件,5万元以下的处行政处罚;同时,《刑法修正案(八)》对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情形也认定为走私罪,数额和次数的双重规定有利地震慑抱有侥幸心理偷逃关税的代购商。另一方面着重对重点商品的监管,集中审查高档化妆品、电子产品、名牌箱包等高价值物品,严格控制此类物品的入境,维护国内市场稳定和合理价格。

三、加大对“海外代购”的限制

“以客代买”仅是多种“海外代购”形式中的一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为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网上代购已经越来越普遍。仅在淘宝网上,就有超过10万家店铺可“代购”境外商品,涉及各种门类。虽然,国内消费者代购的商品一般属于小批量、零散的商品,是一种跨国小额贸易,但是每年的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左右。正是这些跨国小额贸易的消费需求造成了网上代购繁荣。“海外代购”进货渠道有三:第一,通过正常的渠道运输,此途径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属于合法贸易;第二,通过私人包裹邮寄;第三,个人通关带货,即“以客代买”,后二种形式就可能涉及到违法问题。海关总署2010年第43号公告,取消对个人邮递物品500元人民币的免税额,并且对邮递进境物品应缴进口税超过50元人民币的一律按商品价值全额征税。这从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通过邮寄方式走私物品入境的意愿和渠道。

海关的设立与关税的征收,不仅是为了积累社会财富、合理分配收入,且更重要的是稳定国内商品市场、保护自主产业,维护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而经营者为了能够贱买贵卖赚取更多的利润,会极尽所能逃避税收和监管,消费者也为了能够以较低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助长了走私行为。实际上,非法的代购行为不只是损及国家的税收收入,而更深层次造成对一个国家自主品牌、市场秩序、经济基础的冲击。因此把好进口关,不仅是打击直接的走私行为,对于“海外代购”这一新兴的商贸形式也要合理控制,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健康的发展。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各种新的代购形式,防止某些人通过其他非法手段进行走私活动。

四、严格对“网店直销”的监管

第4篇

[论文摘要]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因此对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深远,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多方面提出建议。

一、引言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从无由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

1.国内原因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①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②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同时还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③加工贸易“区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2)我国加工贸易作用。①增加外汇收入。②增加劳动就业。③吸引外商投资。④促进产业升级。

(3)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①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升级作用有限。②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产业波及效用小。③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骗税的情况严重。④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国际原因

(1)国际环境存在的机遇。国际环境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环境将呈现新的特点,这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扩大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的再次调整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2)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挑战。①发达国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②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低迷。③区域内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④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占领的份额明显提高。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加土贸易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小容忽视,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产业基础问题

(1)劳动力供给。(2)技术水平。(3)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2.监管体制缺陷

(1)加工贸易遍地开花对监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3)加工贸易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4)现行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加强惩罚走私的力度。(5)海关本身的监管力不足,监管任务重,法律意识有待提高。(6)技术标准不规范。(7)审批把关不严。(8)保证金台账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

3.政策环境弊端

(1)没有退还企业所缴纳的全部增值税。(2)免税优惠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3)走私活动猖撅。(4)加工贸易政策严重威胁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就业。(5)外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6)地区差距拉大。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

1.改善产业基础的策略

(1)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短期内,虽然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增殖率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类人才,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国创业,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和行销能力, 着力吸引外资公司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设计和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4)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5)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进入如下三个产业链的重要延伸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2.改革监管体制的策略

我国在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时,要尽量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1)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这看似合理的传统监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己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加强监管”与“促避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促进发展”是目的,“加强监管”是手段.

(3)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的原则。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

(4)博采众长,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现代监管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应选择银行担保为主、先征后退模式,以后逐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加工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未来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格局。

(5)贯彻分类管理的思路,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据国家产业、环保等政策以及监管成本效率,明确加工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政策定位,充分发挥其区域封闭管理的优势;加快对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电子联网、电子手册等新的监管模式,为大型企业创造更加有效率的运行环境,对信用记录不良、运作不规范,或首次从事加工贸易、信用无法判定的企业要实行“保证金实转”、担保等办法,在提高政府退税效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对其深加工结转时部分税金实行“先征后退”。

(6)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7)健全加工贸易服务体系。首先,健全和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如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经贸政策,产业政策。其次,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机协调与配合,形成对加工贸易协力共管的格局,提供优质服务。最后,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

(8)大力推广“大通关”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监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广已经在上海“大通关”改革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实行“异地报关、电子报关、提前报关”,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天候查验,24小时通关”。对于对通关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实行“提前报关、舱单后核;即时提货、机场直递;实时监控、卡口验放”的通关模式。

3.优化政策环境的策略

(1)产业政策引导。从事加工贸易必须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和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必须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可采取以下措施: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提高企业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的采购率;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2)经济政策支持。在贸易政策上,应当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放开加工贸易经营权,对不具备加工能力的协资企亚取消其加工贸易经营资格,确保加工与贸易有机结合。在财税政策上,实行担保条件下的保税政策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结合的制度。在有条件实行封闭式监管的保税区域;对没有条件实行封闭加工的企业,实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为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义。

(3)海关监管制度。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订统一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用法律来明确加工贸易的概念、性质和制度程序。进一步加强监管海关力度,促进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在坚持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基础上,落实好分类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继续实行台帐空转,对资信不好的企业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增强海关监管的有效性。运用出口加工区模式管理加工贸易。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后,本文建议把出口加工区模式作为加工贸易制度变迁的合理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引导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出口加工区转型,成本低,见效快,符合国家规范加工贸易管理的初衷;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享受与沿海加工区同等的优惠政策。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战略。首先,应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海口综合保税区;离岸金融

一、引言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其资金来源和运用大大超过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反金融管制、追求金融自由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将遍及全球的境外货币、资金供求者联系起来,其货币流量之大和对国际经济影响之深是任何一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其他类型的金融市场无法比拟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各国银行业突破国民属性,适应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对金融手段的需要而进行的重要的金融创新。

离岸金融市场产生于特定经济区域对离岸金融服务的需求。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推进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立足海口综合保税区,探索发展离岸银行业务、离岸保险业务、离岸基金业务,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并以此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进程。

二、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背景和发展情况

海口综合保税区于2008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继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后,海南又一个由海关监管的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海口综合保税区是海口保税区转型发展、区位调整升格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放层次更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992年10月,海口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区域已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为支柱的四大产业群,对带动海口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南省、海口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园区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矛盾、区港分离和发展空间不足的三大问题,经海口市、海南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至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并转型升格为海口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保税监管体系的最高形态,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金融、信息、研发、设计、展示等辐射集聚效应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存在离岸性质资金流的进出和停留以及相应的结算、融资、保值避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从国际惯例来看,世界上大多数自由贸易港区除了采取通行的经济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适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优惠的税收和外汇政策之外,还通常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离岸金融业务,使港区的发展与发达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紧密相关。因此,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海口综合保税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此外,发展海口保税区的离岸金融服务和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提升海南省金融业层次,提高海南省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促进海南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进程。

三、海口综合保税区先行试验离岸金融的可行性

1.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开放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条件

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下,流入我国的资金越来越多,对外贸易额也在逐年扩大,这就使得经济在服务于国内业务的同时,也服务于国际业务。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离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海口综合保税区选址在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位处泛珠三角经济带、环北部湾经济圈、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背靠大西南,易于生产因素的聚集;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间海上经济走廊交通线上,南北连接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利于发展加工贸易,区位优势明显。这就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香港、新加坡之间,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重要过渡点,这对建立离岸市场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另世界上传统的离岸金融区多设在海岛上,例如马来西亚选择与马来西亚半岛大部分领土保持一定距离的纳闽作为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点,是否意味着地理上孤立的岛屿较之大陆上划出某一区域更为合适,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海口先行试验离岸金融更加具有积极意义。

3.海口金融业已经形成门类相对完整,功能较为齐全,运行顺畅,效益良好的发展格局

2011年7月末,全市拥有存款性金融机构17家,包括政策性银行分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外资金融机构1家等。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91.52亿元,比年初增加274.3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30.63亿元,比年初增加416.55亿元,存贷款增量均较高。海口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和金融设施,构成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4.综合保税区具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优势

综合保税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着大批中外优秀的物流、加工、商贸服务等类型的企业入驻,必然扩张区域内的金融需求,为其先行试验离岸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内生市场。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在海关、税收、外汇等方面均享有特殊的政策优惠。综合保税区空间封闭、监管便利,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和外汇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5.国家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必将成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及外向型经济的日益壮大给外汇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创造了离岸金融业务的潜在需求。以旅游为例,据统计海南全省2011上半年共接待境外过夜游客达5.23万人次,同比增长9.41%,旅游外汇收入18879万美元。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将促进海南在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奠定硬件基础,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海南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四、海口综合保税区先行试验离岸金融的政策探讨

1.模式选择

综合考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必须是政府推动型的,即政府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同时从立法方面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和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基础建设较为滞后,因此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初期适宜采用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模式,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分设,有利于防止国际资本借助离岸账户自由进出,减少离岸金融业务对国内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冲击,便于金融监管部门对跨境资金进行有效监管。

2.政策建议

海口综合保税区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加大推进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综合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区域,研究制订加快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形成中、外资两类银行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壮大离岸金融服务主体,完善相关配套,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

(1)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截止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0月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由此制定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法规是针对国内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制定的规范性条文,但较为滞后,无法适应当前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表现在现行离岸银行业务法规适用主体仅限于中资银行,中外资银行待遇不统一, 离岸金融市场上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机构实际上既可以是本国银行也可以是外国银行;离岸业务部门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行法律规定银行的离岸业务部门独立经营,但无营业执照,无独立法人地位。借鉴国外离岸金融中心的经验,制定出包括离岸金融机构准入、业务操作和市场退出等一系列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配套法规体系。

(2)制定海口综合保税区离岸市场的优惠政策。以税收优惠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所采取的通行政策,要积极争取相关税务部门明确海口综合保税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税收政策,制定离岸金融业务税收的相关法规。对于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可实行税收减免,以吸引国外银行在综合保税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于综合保税区的物流、贸易、金融等企业给予适当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也可通过离岸账户经营的盈余优惠征税。其次,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争取外汇管理部门取消对综合保税区的外汇管制,对非居民外汇交易不设限制,允许离岸资金自由进出和汇兑,对外汇的股息、利息不作任何限制。放开利率限制,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第6篇

关键词:物流仓库,规划,设计

 

1.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

在确定需要的物流仓库空间类型之前,有必要地分析建立的物流仓库需要多少空间,决定所需物流仓库空间的第一步是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作出预测。这意味着是根据客户在一定的存储时间决定各类货物的数量来决定,通常将安全储备也考虑在内。在计算各部分所占的面积时,通常考虑相对时期增长率。在公司对基本储存空间应有了大致的估计。还必须为过道以及诸如电梯、会议室之类设施留出所需的空间。通常仓库总空间的三分之一通常无储存功能。很多仓库通过计算机模拟对这些空间进行的决策。计算机能考虑很多变量有助对将来的需求作出预测,特别海关监管仓库,除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应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物流仓库总体面积为5千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包括接货点,存储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

1.1物流仓库与运输工具的接口设计

物流仓库一项额外的空间需求是为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工具提供一个接口,即收货与运货接口。虽然这一接口可以是单一区域,但通常把它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以保证效率。考虑到这些空间的需求,公司必须决定将接货点设在仓库外部还是将货物直接由运输工具上卸载到仓库内部。这关系到装卸货物以及存放设备与托盘所需的空间。

在货物整理及运输前安置货物的场所同样是很重要的。此外,对这一场所还必须有进行核对、点数和检查工作的空间。收发货物的体积和频率决定了对接货与发货空间的需求。

1.2 物流仓库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设计

配送仓库中的另一项空间需求是按要求进行分拣和组装。这些仓储功能所需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货物的自然属性以及处理时所采用的设备。。。这一场所的布局对客户服务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3物流仓库的存储空间设计

在一个仓库中,必须尽量最高效能地利用整个存储空间。公司可根据前面进行的分析决定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一空间将是物流仓库中占地最大的场所。与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一样,此外,应仔细考虑存储场所的布局。同时还必须考虑三类额外的空间。其一,许多配送仓库必须有空间进行回收工作,即将未损坏的部件从损坏了的包装箱中分离出来;其二,管理和工作人员日常所需的办公空间;其三,休息室、口岸单位生活空间如餐厅,公共场所及更衣室也需要空间。这三类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的变量,例如,货物的平均损坏量和重新包装未受损货物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回收工作所需空间的大小,而员工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所需餐厅和更衣室的空间大小。

2.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原则

一个典型的物流库对不同空间的需求,则还应对布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首先应考虑的是一般的布局设计准则。并采取以下原则:尽可能采用单层设备,因为这样做不仅造价低,资产的平均利用率也高。货物在出入仓库时应直接流动,以避免逆向操作造成低效运作;采用高效的物料搬运设备及操作流程,在操作流程中采用物料搬运设备能提高仓库运作效率;在仓库里采用有效的存储设计。也就是说将货物置于最大限度进行仓储操作和避免低效率运作的境地。即在对所储存货物提供足够的便利与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彻底地利用空间;因受物料搬运设备大小、类型、转弯半径的限制,尽量减少通道所占的空间。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货物本身和它们所造成的一些限制条件;尽量利用仓库的高度,有效地利用仓库的容积。这要求同物料搬运紧密结合起来。虽然能够在狭小通道中调动,并将货物堆码到超过常规高度的装运工具可能很昂贵,但这样的设备潜在地节省了较大的综合系统的费用,因为利用高度的成本只相当于建造等容量存储空间费用的五分之一。毕竟,等容积的高层仓库(12-15米高)与7米高的仓库相比,前者占地面积不及后者的一半,减少了土地成本。

至于分拣和备货场所,必须注意到在一个配送仓库里,这一场所以短距离频繁运输为特征。因为要将各类货物置于分拣工人可触及范围之内,更有效地利用这里的空间是困难的。虽然采用物料搬运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问题,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频繁的运动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

3.分拣区和备货场所的布局

物流仓库的分拣和备货场所有二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即采用将适当的货架和备货设备置于存储场所中,这基本上是将分拣、备货和存储场所结合在,如图: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变动的场所,它为存储和分拣、备货提供了各自的场所。为了更方便地进行操作,分拣库房通常比存储库房要小。将分拣与存储分开减少了分拣的时间和距离,但同时也降低了仓库运转的灵活性。

4.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的目的

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和物流发展需要,其物流仓库设计基本上应做到:

4.1 充分利用容积

正如前面所说的,在仓库存储区布局设计时,一条重要的准则是充分利用仓库的容积。达到这一目的时存储区设计的特征是排除存储库房越大对存取造成的限制就越多。仓库货物的周转量和提供量会影响存储库房的实际大小。例如,当周转率很低时,库房又宽又深,存取能力有限,通道也非常狭小。周转率增加就必须有更好的存取操作、更小的库房和更宽的通道。配送仓库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必须有更快的存取操作条件。

4.2 安全性、可保护性

仓库布局的安全保护是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为决定仓库空间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首先在安全保护方面,必需制定出一些一般的准则。第一,仓库中各类危险品(例如易爆、易烯物、氧化剂)必须同其他货物分开储存以避免货物被损坏。第二,必须对需要特别看管的货物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货物失窃。第三,仓库必须适当地调整那些需要处理的货物,例如:需要冷冻或需要加热的货物。第四,仓库工作人员应该避免把轻、脆货物堆码或储藏到可能会使其受损的地方。有必要对危险品运输与存储加强管理,这些危险品包括:放射性材料、易爆品以及一些其他种类的货物。因为在一定地方或处于一定状态时,这些货物危险性非常大。

4.3 仓库利用效率

关于仓库利用效率问题,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即充分利用仓库的高度,并减少通道所占空间。第二,安排好货物的堆垛以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搬运成本。

仓库利用可通过对三个变量的分析来获取效率。第一个变量是货物吞吐水平。通常将吞吐量大的货物放在最容易存取的地方,即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或高低适中的地方。第二,货物的大小也影响效率。应当将体积大的货物安置在距离运输区域较近的地方以减少搬运时间。第三,如果货物的体积超过其有序存储时的体积,则将这些货物安置在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以减少处理成本。

4.4 仓库机械化

虽然机械化系统不能解决仓库中的所有问题,但它为仓库提高货物配送效率提供了巨大潜力。在进行细致的设计时应当将在自动化方面投资的风险都考虑在内,这些风险包括:在采用科技进步造成的设备过时、市场波动以及投资回收等等。在采用机械化前的设计阶段还要进行操作分析,因为机械化操作要达到最佳效果的前提是货物外形规则且易于搬运,货物搬运量大并且搬运过程波动较小。【参考文献】

[1]王微.中国物流产业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3,(01).

[2]张新,田澎.第四方物流及对物流规划功能的外包[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2).

[3]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3).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突出和注重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是我们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扎实有效地进行整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形式方面较为薄弱,与新时期要求的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等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高职国贸专业在实践性教学上也存在以下一些瓶颈:

(一)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主要以简单的模拟练习为主,让学生进行简要的业务操作,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来处理外贸业务;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交易磋商和制作单证的能力,而对学生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则很少涉及。例如在制单上,一般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式样较少的信用证来填制提单,而对于如何开立信用证,如何辨认多国信用证等则没有给学生提出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

(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不够积极。作为文科类专业,无论是国贸的专业教师还是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和教师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学生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的基本知识,特别对学生在外语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高职教师的师资构成仍然是以学术性为主,因此,师资队伍的不完备也致使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不够完整。

(三)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主要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还没有专门的实训工具和用地,学生校内实训仍然是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单水平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成效。

(四)实践性教学中的“国际化”成分较少。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而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贸人才,除了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实践性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要全部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才能使毕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来进行业务交流。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据有关方面预计,2007年中国国际化外贸人才的需求将存在15万的缺口。国际贸易专业应如何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契机,提升商职院的地位与影响,就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索。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型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从事外贸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这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技术与实践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再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图一)和“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二)。

如上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其基本技能是对外贸易工作中完成相关任务所必须的技能,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传真,电话,打印设备);商务礼仪基本技能,商务沟通基本技能等。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市场调查,外贸单证制作,外贸谈判。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是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着重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创业模拟实训、外贸业务流程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在整个实践体系中,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应用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与实训,增加设计性、操作性、参与性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实训。形式上则强调真实性和实际参与性,强调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不再“纸上谈兵”。

(二)努力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为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运行和质量,我院已经大力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现有单证实训室、商务模拟公司、礼仪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完成我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打算进一步加大投入,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购置外贸单证软件、物流软件等,筹建商务谈判实训室等,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完善电子制单软件的管理功能,并使单据种类齐全。

2.购置物流软件,合理运用国际贸易运输软件模块,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服务。

3.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死东西,实践教学基地也就缺少灵魂和活力,实践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对此,我们认为可采取外聘、从企业中选聘、派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我们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和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5期.

[2]翁爱祥,俞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机械职业教育,2005年02期.

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作者简介: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彩电、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1/3的石油。中国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技术含量低,其含金量远不及“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进行战略转移,而且它们大都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据央视2004年8月5日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才,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

几年前爆发的“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企业“慌”——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将眼睁睁地流走;没有高级工,企业就会被对手打垮。“技工荒”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2级和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国际贸易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跟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晶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32,788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万美元,进口却占27,692,万美元,进口额居浙江省外贸行业第一位。累计销售额41.5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例如,对于业务员和跟单员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业务员英语要求较高一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跟单员.要求熟悉工厂管理流程,当然,不管业务员还是跟单员都要求较高的素质,如待人处事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