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纺织品贸易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8:00

导语:在纺织品贸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纺织品贸易论文

第1篇

(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与客服等活动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其特有的价值。[1]格里芬(GaryGereffi,1999)在迈克尔•波特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GVC)模型,认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商品生产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或国家的狭义范围内,而是通过国际分工与跨国合作方式在不同成员国之间形成了完整的合作体系。这种分散在世界各国(地)的商品加工程序,通过自由贸易形式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全球(商品)价值链。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运用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资金、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的必然结果,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实体商品的生产或虚拟服务的增值。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成员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并彼此依存,通过参与蓝图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测试、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进而享受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增值与利润分配。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基于纵向维度来看待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与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利润空间。某个环节涉及的产品生产工艺越复杂,所需的技术含量越高,对误差的要求也越精密,所要求的条件与门槛也越高,参与者在利润分配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增加政府投入、集结各种优势资源、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措施,加速打造产业集群,以构建独一无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增加本国贸易收入。为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商品生产与贸易的效率及其通过相关产业链获取的增值程度,笔者引进了“贸易增值率”这个指标。通常而言,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2]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在加工贸易环节所获得的附加值多少主要取决于国内相关产业链的深度与长度。在全球产业链参与环节越多、上下游配套设施越齐全、对国外先进技术依存度越低,就越能获得理想的贸易增值率,反之亦然。

二、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过加工或装配后再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3]纺织品加工贸易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产业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形成了产品质量上乘、品种丰富多样、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加入WTO之后,中国纺织品加工企业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大量承接了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地区的订单,从而实现了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2013年,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总额为53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5亿美元。但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平均利润常年维持在极低水准。2012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从事纺织品加工贸易的企业净利率仅在3%~5%。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的紧缺,加之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更多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开始面临增产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形式落后,企业利润微薄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各行业发展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只能以“三来一补”方式参与到世界加工贸易行列。“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等方式。[4]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5.83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3.79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依托劳动力供给充沛及其价格低廉得到一定发展。但与世界纺织品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始终缺乏实质性提升,大部分企业依然从事着含金量较低的来料加工业务。中国的纺织品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层。按照台湾地区宏碁实业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关于全球分工微笑曲线模型,整个价值链中,最有机会能够获得高附加价值的区域往往位于曲线的两端,即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5]国内纺织品行业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研发实力,只能为国外品牌进行代工,从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开发与品牌营销能力,即便是质量上乘、用料充足的产品也只能以成本价为基准进行销售,无法享受国际品牌产品所独有的品牌溢价。以国际时装品牌范思哲为例,某款大衣在美国本土的售价是299美元,而国内服装企业只能获得每件12.9美元的代工费用。反观日本的优衣库品牌,2013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该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维持在47%与23%的高位。优衣库等服饰品牌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市场营销的重视,通过对自身品牌的塑造,让旗下服装超越了普通消费品范畴,成为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一种时尚主张与生活方式,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轻松获取高额附加值。

2.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款式落后

中国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多数企业是由当地小型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所有者思维方式陈旧、管理方法落后,对当前国际大环境以及全球价值链变化缺乏清醒认识。反映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纺织机械与设备投入不足,有将近7成的纺织品加工企业在近10年内没有更新过生产设备,CAD排版裁剪机等新型智能化生产设备仅为少部分企业所拥有。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过去低价夺取出口市场份额做法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不重视纺织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致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款式落后。目前,这些企业员工构成多以农民工为主。由于员工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行业平均薪酬较低,阻碍了优秀产品设计人才的跨行业流动。在这个背景下,国内纺织品行业新品设计乏力,绝大部分产品依靠国外来样加工,其余则来自对国外品牌的“山寨”,即便有少量原创作品,但在时尚性与美观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3.环保意识缺失,对生态纺织品重视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国家消费者愈加重视纺织品的环保性能,纺织品进口检疫标准与贸易门槛逐渐提高。目前,北欧各国正在兴起生态纺织品热潮,其影响已经通过国际化产业分工体系波及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上下各合作成员国。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无公害原料,并以规定生产流程制作的对人体健康无明显伤害的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流行对加工出口国的上下游企业都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中国纺织品行业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态纺织品发展趋势缺乏敏锐嗅觉。2013年,由于产品化学品残留超标,中国有近98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被退回,相关企业损失惨重。造成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行业如此被动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国产品环保标准严重滞后。由于国家质监部门介入程度不够,中国纺织品生产一向存在多重标准,绝大部分纺织品生产企业执行的是国家标准,与欧盟标准相比,中国纺织品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生产工艺落后对中国纺织行业充分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形成巨大阻碍。以出口到美国的生态纺织品为例,美国商务部对该类产品的生产流程与工艺制定了详细、严格的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产品不得经过氯漂白处理、不得经由防霉程序、不得进行阻燃整理工序。反观国内,由于环保监督过于宽松,相关违法成本太低,大部分纺织加工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即便短期内加大投入、集中整治,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无法快速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技术要求。因此,由环保指标所构筑的出口贸易壁垒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巨大障碍。

三、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政策建议

(一)转换生产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

政府要鼓励行业内企业努力向国际纺织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从而有效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增值率;通过强化技术投入,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创立自有独立品牌;深入海外市场,设立产品分销渠道,建立与国外用户直接接触的渠道,推动中国纺织品加工贸易行业实现由“订单模式”向“市场模式”的升级转换。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内销市场已悄然启动并逐渐形成规模,为纺织品行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要着力引导纺织品加工贸易由原来的“单一外销模式”向“内外销并举模式”转变,加大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尝试;推动企业商业模式与经营理念更新,竭力打造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服装、服饰知名品牌;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通过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一改以往被动生产的局面,以海外订单反向定制创新型模式,实现全球价值链参与角色互换,推动纺织品企业实现从低端制造商到高档品牌运营商的实质性跨越。

(二)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

有关部门应通过树立行业典范方式,推动企业管理者及时转变经营理念;通过设立纺织行业技术改造专项经费财政扶持政策,加快企业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革新步伐;通过鼓励纺织品企业设立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完善产业研发体系,提升中国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建立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推动纺织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为全方位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储备人才资源;加大行内企业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设立针对高层次人才的落户优惠政策并给予其相应奖励经费,有效提高国内纺织品行业的研发水平。加强纺织品企业内部建设,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巩固和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时,大举进军国际高档服装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提高时尚品牌服饰的生产与出口比例,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高附加值回报。

(三)提升产品检测标准,完善上下游产业建设

第2篇

【论文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关产业应用的社会效益,以及上缴国家税利和出口创汇的直接经济效益。但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品出口并没有入想像中一样进入美好的春天,相反,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使得今近年来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

1 我国纺织品出口状况概述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金额不仅占到出口总值的1/5,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一大来源,这样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工作的人员超过800万,随着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多地吸收我国的劳动力。而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额约为每年3200亿美元,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然而,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前的纺织品贸易是在配额庇护之下的“不公平”贸易,现行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配额划分的。我国对欧盟、美国等设限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主要由配额决定。一旦取消配额限制,势必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取消配额之后,纺织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贸易,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当前纺织品出口压力现状分析

2.1 屡遭倾销投诉,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抵制,根据一份来自WTO的年度报告表明:200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在全球149项反倾销案中,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27项调查,占世界总数18.12%。其中纺织品反倾销案件日趋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在全球遭受到的各种贸易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主要采取价格策略,即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国外对我国纺织品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而且使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指控。由于反倾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且反倾销措施可以延续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经过复审继续维持,因此,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产品被征税后,可以维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进口国之外。

2.2 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利用其比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明显得经济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并逐步形成环保壁垒。

近年来国际上纺织品的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那些针对产品的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对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因为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产品生产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和成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行时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纺织品达不到国际纺织品环保标准,在日益强化的环保要求下,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

3.3 成本优势减小,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下降

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低,使劳动力充明显上升,我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而我国棉纺织业先进设备拥有量低,自动络筒机仅有30%,而发达国家是百分之百;各种无梭织机占10%,不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不但缺乏开发新产品能力,而且难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能力。

3.4 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业的兴起加剧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的压力

就纺织品档次而言,世界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高档纺织品市场,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占据的中档纺织品市场,三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据的低档纺织品市场。很显然,我国处于第三层次。就竞争力而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与更接近欧美市场的优势与我国竞争低档纺织品市场,虽然未影响我国的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和生产国地位,但已经夺走了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南美、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历史,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他们享受比我国优惠的政策,劳动成本比我国低,一直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时,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受到东欧、土耳其的蚕食,由于他们具有费用低、交货期短、距离近、关税低的优势,挤占了一些我国的传统市场;欧盟的纺织品服装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欧洲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因此,尽管我们是全球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正在一步步缩小,利润空间也一步步被打压。

参考文献

[1]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小华:《欧美“设限”影响中国纺织品贸易》.[J] .《中国市场》2005.4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纺织业,反倾销,国际竞争力



一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影响



(1)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日渐频繁



表2.1显示,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反倾销措施在逐年增加,这种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表2.1入世以来美国对华纺织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数目比较



年份



反倾销调查



最终实施反倾销调查



对华发起数



对华纺织品发起数



对华纺织品发起数所占比例



对华发起数



对华纺织品发起数



对华纺织品发起数所占比例



2002年



11







8







2003年



11







11







2004年



6







5







2005年



6



1



16.67%



2



1



50%



2006年



3



1



33.33%



3



1



33.33%



2007年



14



1



7.14%



12



1



8.33%



2008年



15







13







2009年



22



2



9.09%



10



2



20%



2010年



11







3







2011年



20







5







合计



119



5



71



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整理



2002年到2004年没有反倾销案件,而从2005年开始美国对华纺织品开始反倾销,主要原因是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在2005年1月1日之后,纺织品配额将被取消,从而导致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贸易额逐年增长。2002年的出口总额是617.69亿美元,2004年是973.85亿美元,而到2005年则突破了1000亿美元,并且其后每年以超过200亿美元的规模递增,因此,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而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反倾销措施。



(2)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立案商品种类繁多



我国纺织业遭遇美国反倾销指控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纺织产品的所有领域,已从传统的各种原坯布、纱线及织物发展到各种面料,麻绳、鞋类,服装配饰等产品领域。



(3)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税率高



由于中国纺织企业对国际反倾销规则不熟悉,反倾销抗辩意识淡漠,经常被施以不公正的裁决,受高额反倾销税的限制,遭受严重损失。美国对我国立案的纺织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较高,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削弱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表2.3入世后美国对华反倾销立案产品终裁征税案件中反倾销税率统计



终裁时间



产 品



获 得 分 别 裁 决 待 遇 企 业 数



分 别 裁 决 企 业 税 率



普 通 税 率



2006年



艺术画布



2



77.90%



264.09%



2007年



聚酯短纤



2



3.47%~4.86%



44.30%



2008年



复合编织袋



3



74.7%



91.73%



2010年



电热毯



3



93.09%



174.85%



2010年



带织边窄幅织带



13



115.70%



123.83%~247.65%



数据来源:中国贸易救济网



二 应对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的对策



反倾销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在美国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虽然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在逐年增长,但是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20.1%下降到2011年的13.1%。增长率从2002年的15.76%增长到2006年的25.18%,然后逐年下降,至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因为2009年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发起了两起反倾销诉讼,明显的抑制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对我国纺织品产生了极大的恶性影响,因此,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保护我国纺织业的利益。



(1)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我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容易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重要原因, 因此,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是减少他国针对我国企业频繁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我国政府和民众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促使美国确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2)调整出口贸易战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对美国纺织品企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容易成为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因此,我国应适当调整外贸增长的方式。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美国投资建厂,扩大直接投资,产品可以在美国当地直接销售,有利于在美国市场上的扩张。



(3)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应诉



当美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时,我国的企业应积极抗辩,聘请有经验的律师为我们进行辩护。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企业应严格遵守应诉时间,如果时限规定没有得到遵循,则很可能导致对我国企业不利的结果。企业在进行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行业协会的作用。



(4)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多是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只能依靠低廉的价格打开市场,因此极易被怀疑倾销。所以我国企业要提高出口纺织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纺织品的附加值。



参 考 文 献



[1] 孟祺.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J].管理科学文摘,2004(11)



[2] 杜冬梅.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倾销案实证及对策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王阳.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6)



[4] 王莹.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现状[J],商场现代化,2010(16)



[5] 刘燕婷.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与我国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浅析



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温庭海



摘 要



近几年我国软件外包产业飞速发展,通过软件外包,我国的软件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成长。因此,软件外包被视为软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我国软件外包产业所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软件外包,产业结构 复合型人才



我国作为全球软件外包的新兴力量,近年来发展很快,。2010年,软件外包的规模更是达到了2750亿元。但总体上看,我国软件外包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承接业务的规模、水平还是质量都与印度等软件外包大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规模较小



中国与印度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承接国际软件外包项目,但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快速发展,而中国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从事软件外包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量较多,但集中度低,在经营规模上缺乏实力强劲的软件外包企业,《2007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及人才调研报告》调研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实现收入约20亿美元,营业额少于1000万元的企业占76.9%,在1000万至5000万之间的企业占15.8%,超过5000万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3%。而印度已出现数家超过50000人、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外包企业。



2.产业结构不平衡



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相当不平衡,在接包业务上,以ITO和BPO为主,KPO很少。据2010年工信部数据统计,我国外包业务在2010年额度达到约2750亿元,但是ITO和BPO则达到了95%的比重,而其他的比如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则只有约5%。总体上,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承揽的是技术含量低的工序,如程序录入、单体测试等。而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比如创意、设计等智力密集型工序仍多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我国整个软件产业在IC设计收入方面只有3%左右。这种模式的附加值非常的低,这也是制约我国发展高端软件外包企业的一块软肋。



3.分布地区集中



分布地区上,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小城市较少。我国软件外包的分布地区比较集中,大都分布在沿海的一些发达的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则比较少。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杭州、厦门、西安和成都等城市的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产业集聚的专业园区,吸引了美、日、欧等国和地区的发包商。而在其他的中小城市,软件外包业发展得相对较少。



4.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要吸收大量员工,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创新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预计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约20万人,而且缺口量正以每年2 0% 的速度增长。外包人才的缺口从结构层次来看,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



另外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人才结构也不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底部程序员与顶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管理人才少,中间软件项目工程师太多的局面,不符合产业需求的“金字塔型”结构。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



推动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决定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投资环境。我国政府应努力为投资者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的经营环境。既要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投资于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不断的鼓励外商在华设立高水平的软件研发中心,鼓励国内软件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或合作。



2.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最制约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就是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既有计算机技术的业务能力,又能与国外客户交流沟通,还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应该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打破原来学校教育和企业需要相分割的状态,从而把学校教育与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点对推动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不断接到关于知识产权的控诉,这也影响到我国承接欧美国家的外包业务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并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合力,以推动我国软件行业的良性发展。



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普遍缺点是规模过小,我国规模最大的东软集团从事软件外包的人数也不过4000多人,外包合同额2006年仅1亿美元。而印度的TATA公司拥有3万多名员工和2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要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对分散的企业进行整合,从而形成集群规模优势。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5.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涉及的领域普遍很广,包括电信、电力、保险、行政、交通、物流、传媒、制造业等多个行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做得非常优秀。我国的软件外包行业在国际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独特之处,这也影响到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定位。事实上,俄罗斯在高档软件和装嵌软件的外包业务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埃及则重点突出欧洲语言呼叫中心的业务,新加坡因为具有完善的安全和法律体制,使其在承接高安全性外包业务时更有把握。我国软件企业如何准确定位我们的目标市场,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外包行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吸引着全世界软件企业的目光,同时也受到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因此探索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的道路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需要我国政府、企业、社会广泛参与,才能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咏.论我国的软件外包服务[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2]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宏观分析报告[R].

[3] IDC(国际数据公司).中国软件开发与离岸外包市场预测与分析报告[R].

第4篇

【论文摘要]根据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国际纺织品配额已于2005年1月1日取消,世界纺织业贸易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配额的取消既是配额时代的结束,也是新竞争时代的开始。可以确定的是,配额的解除必定为我国的纺织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纺织品进口国将会利用反倾销作为手段,对我国纺织品百般打压阻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做好相关市场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业界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纺织业面队的竞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内和国际在国内.我国的纺织企业正在”洗牌”。老式的传统作坊被迅速地淘汰出局.拥有雄厚实力、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大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优秀企业享有进出13经营权.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竞争实力。但竞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不良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削减了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也连带地对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际上.东南亚各国的纺织企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印度等国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拥有与我国相似的生产条件,而美国等主要进31国因为政治等原因,将贸易的便利给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施以高税等手段.打压我国纺织品出口

2.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燎原之势。2O世纪时,针对我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诉讼还不太常见,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不但数量上不断增长,对涉案的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纺织行业作为竞争性高且劳力密集的产品,当该进31产品在当地或该国的售价已迫使当地或该国的厂商削价求售相类似的产品.并造成当地或该国厂商制造该项产品的产业利润、产量和销售量的下降.且连带影响该产业失业率的攀升时.就很有可能会诱发该进31国对进31商品进行倾销的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不再是少数发达国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加重了我国纺织业的受阻程度。若将1990~2002年概划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2年.比较反倾销案件原告及被告国家在这三阶段的排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在被课征最终反倾销税的被告国家中的排名.一直居首位.虽然案件数目在逐阶段的减少.但比较1990-1994年问与1995~1999年间两个时期各国被课征案件比率的下降幅度.发现除了印度和我国被课征案件比率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仅减少28.57%和22.41%外.其他国家的比率下降的幅度都高达45∞%以上。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国态度

解除纺织品配额后.作为除中国以外的几大世界纺织品主要出31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政府都已经正式、明确地表示.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纺织品主要出31国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越南和墨西哥为例。越南贸易部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即积极拓展出31市场.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出31产品国产化比例:墨西哥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国内外形式后.决定启动纺织原料、面料.服装产业竞争力项目”.建立全面的服装生产体系.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以提请不同产品之类似调查案、完成国内相关立法等方式.随时可对中国纺织产品提起防卫措施。

2.纺织品进口国态度

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美国与欧盟都纷纷制定相关办法。其中以美国的反倾销审查最为显著。美国商务部已于2005年3月21日宣布.将于2005年4月开始对进31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这项措施使得美国海关对进31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了2周.以便能更迅速出台保护措施。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31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国出31增长了434%.达到540亿美元。同样受到取消配额冲击的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也在游说各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护性限制措施。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而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国纺织行业亦提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要求。欧洲服装和纺织业联合会于2005年3月10日宣布.已经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12类纺织服装产品启动特别机制.以保护欧盟国家服装纺织品厂商的利益。2005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布了对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终裁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由此看来.摆在我国纺织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已经呈现。发展中国家猛烈竞争发达国家反倾销大棒高悬.双管齐下.这已经无疑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前进的重大阻碍。在这之中,反倾销带来的危害尤为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属于防中之重。

三、我国纺织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纺织品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出31地都是美国.这也使得我国纺织品行业对美国市场十分依赖.如果一旦失去这个市场.我国纺织业遭受的损失将难以计量。与此相对的.因为大量的中国纺织品进13.美国本国的纺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失业率年年增加.迫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企业.打压中国纺织企业。2005年配额的解除,引起了美国的巨大反弹.大幅度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启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我国的纺织品出31带来重大影响。试设想.如果将现在对美国的出口量的一半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去.即使美国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我国完全失去了美国的市场.我们仍然保留了原来那三分之一的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出口:而如果继续把美国当成大量出口的唯一目标.那么当我们失去美国市场的时候.损失就是三分之二。与前者相比多了一倍的出口损失。因此.拓宽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2.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

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老式的方法自产.自制、外销,基本与外国资本不相干.这必然会引起不满。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别国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外国资本.在当地投资设厂.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减少被排斥的因素同时.不妨“拿来主义”.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建立分销渠道,在国际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店等.这也是减少反感.避免反倾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3.规范自身贸易行为

我国在自身贸易秩序和贸易行为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说.贸易都是追逐利润的.但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就是顾头不顾尾的螳螂行为。因为看到其他的企业顺利占领市场.取得了丰厚利润就立刻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多的种类、更低的价格销往国际市场不懂得、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习惯办事这种行为的不断往复必然导致一场价格(或数量)大战而“战争”的最后结果——共同遭遇反倾销的严厉调查。

行之有效的贸易手段和贸易计划才能长久得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市场和收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反倾销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院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营销

论文摘要院在纺织品贸易中,由环保法规、安全卫生标准和绿色标志认证而形成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致使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失去低成本的优势,从而给服装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通过绿色营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分析

1绿色壁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壁垒由于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谴责并易遭到对方报复,所以成为势力日渐减弱的壁垒形式,而绿色壁垒之所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不断强化,是由于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支持,绿色壁垒是日益发展的绿色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为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的非绿色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绿色壁垒,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绿色壁垒提升自己的环保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它来阻挡发达国家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绿色壁垒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2绿色壁垒的不合理之处

在合理的外衣下绿色壁垒也掩藏着许多不合理,这些不合理自然成为人们怀疑甚至攻击的切入点,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适用同一标准不合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绿色壁垒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与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不公平,而且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绿色壁垒造成的单边贸易极不合理,在推行绿色壁垒时,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落后于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与实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达到的环保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处处碰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以致丢失了大量海外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低要求低标准大肆在发展中国家兜售产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单边贸易不仅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新的环境危机,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完全推给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首先,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其次,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的环境和资源将国内的大量高能耗尧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大幅提高。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首先影响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置了严格的诸如技术标准等限制的贸易壁垒。其次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成本上升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方面是因为厂家为了避免产品中含有禁用染料,不得不使用昂贵的进口染料替代国产染料,致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禁用染料检测费用较高,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印花制品必须对每种颜色抽取样品,并对每个样品逐个进行检测分析,而检测费则根据色样的多少来收取,从而又额外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营销对于色彩丰富的我国纺织丝绸服装制品业的对策尤为明显,面对日趋强化的绿色壁垒,纺织服装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迎接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即大力开展绿色营销,利用绿色营销去融消绿色壁垒,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战略的制订到具体实施过程都应始终贯彻一种绿色理念而不是寄希望于消极回避或通过抗争去减弱绿色壁垒的阻碍。产品包装绿色化,绿色包装正成为绿色营销中引人注目且行之有效的一环。由于产品包装占用了大量物质材料,污染了自然环境,损害了人体健康,而许多不可回收的包装物更是又污染又浪费,所以推行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而且作为最外在表现的产品附加成分,包装的绿色化无疑能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产品形象,所以绿色包装对于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遥开展绿色促销,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绿色促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促销活动。传递有关绿色产品的绿色信息,其目的是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从而吸引消费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销售。其二,绿色促销即绿色的促销,是指企业在促销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以“绿色”为指导原则,例如在促销活动中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等等。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树立起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较低档的形象与地位,提高档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绿色营销是21世纪的营销主题之一,在21世纪非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多重压力而难以生存,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广泛欢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依慧袁金毅.绿色壁垒院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咱允暂.改革月报,2001,(10)55

第6篇

1绿色壁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壁垒由于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谴责并易遭到对方报复,所以成为势力日渐减弱的壁垒形式,而绿色壁垒之所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不断强化,是由于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支持,绿色壁垒是日益发展的绿色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为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的非绿色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绿色壁垒,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绿色壁垒提升自己的环保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它来阻挡发达国家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绿色壁垒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2绿色壁垒的不合理之处

在合理的外衣下绿色壁垒也掩藏着许多不合理,这些不合理自然成为人们怀疑甚至攻击的切入点,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适用同一标准不合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绿色壁垒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与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不公平,而且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绿色壁垒造成的单边贸易极不合理,在推行绿色壁垒时,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落后于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与实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达到的环保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处处碰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以致丢失了大量海外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低要求低标准大肆在发展中国家兜售产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单边贸易不仅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新的环境危机,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完全推给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首先,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其次,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的环境和资源将国内的大量高能耗尧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大幅提高。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首先影响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置了严格的诸如技术标准等限制的贸易壁垒。其次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成本上升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方面是因为厂家为了避免产品中含有禁用染料,不得不使用昂贵的进口染料替代国产染料,致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禁用染料检测费用较高,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印花制品必须对每种颜色抽取样品,并对每个样品逐个进行检测分析,而检测费则根据色样的多少来收取,从而又额外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营销对于色彩丰富的我国纺织丝绸服装制品业的对策尤为明显,面对日趋强化的绿色壁垒,纺织服装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迎接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即大力开展绿色营销,利用绿色营销去融消绿色壁垒,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战略的制订到具体实施过程都应始终贯彻一种绿色理念而不是寄希望于消极回避或通过抗争去减弱绿色壁垒的阻碍。产品包装绿色化,绿色包装正成为绿色营销中引人注目且行之有效的一环。由于产品包装占用了大量物质材料,污染了自然环境,损害了人体健康,而许多不可回收的包装物更是又污染又浪费,所以推行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而且作为最外在表现的产品附加成分,包装的绿色化无疑能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产品形象,所以绿色包装对于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遥开展绿色促销,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绿色促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促销活动。传递有关绿色产品的绿色信息,其目的是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从而吸引消费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销售。其二,绿色促销即绿色的促销,是指企业在促销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以“绿色”为指导原则,例如在促销活动中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等等。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树立起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较低档的形象与地位,提高档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绿色营销是21世纪的营销主题之一,在21世纪非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多重压力而难以生存,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广泛欢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依慧袁金毅.绿色壁垒院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咱允暂.改革月报,2001,(10)55

[2]蒋杰生袁董雅宇.中国服装业警惕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咱允暂.中国纺织2001,(4):22-24.

[3]李翰如.服装企业能否越过绿色贸易壁垒咱允暂.中国纺织2001

第7篇

【关键词】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成衣贸易

在全球经济化下,国内纺织产业面临低成本纺织国家冲击,朝向高附加价值及差异化纺织品发展,不过国内业者如何能在竞争激烈仍可持续经营及维持全球竞争力,除投入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外,亦应掌握纺织产业未来之发展趋势,本研究文将针对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纺织纤维消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探讨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发展趋势

依据印度Technopak公司分析报告,2010年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已从2008-2009年经济萧条后开始恢复正常,至2020年纺织及成衣贸易额将会达到10,000亿美元,较2010年6,500亿美元,增长1,550亿元(约23.6%),其中成衣成长速度较纺织为快。然而纺织及成衣贸易额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减少国内制造生产,增加运用外在资源,所以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移至亚洲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等。

就上述分析,成衣未来增长的趋势较纺织增长的速度为快,就全球成衣市场规模来看,至2015年美国仍为全球最大成衣市场(如表1),其中国将为美国纺织及成衣之最主要进口国,并且占美国进口比率呈现成长,至2015年将达约40%。另从表1来看,至2015年时中国的成衣市场将超过全球成衣第二大德国及第三大英国,而印度将会超过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然而该二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及成衣的主要供货商,而至2015年将亦会成全球成衣主要消费国,所以未来全球纺织及成衣的生产基地将同时兼具有消费市场的角色。

二、全球纺织纤维消费发展

依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ICAC)的报告,全球未来纺织纤维消费量将随着全球收入增加与人口成长而呈现增长趋势,以及人口稠密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如大陆及印度等国家。全球人口数及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于2030年将较2020年分别增长约8%及39%,其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及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亦随之增长约30%及20%,由此看来纺织产业未来20年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商机。

上述分析已知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系将呈现成长趋势,而现就纤维类别来看,合成纤维需求未来仍占最大量,其次为棉花及纤维素纤维,而羊毛预将不再增长,如下表2。另外,ICAC也指出零售纺织纤维消费量于2020年在发达国家预估将达到3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量45%,其仍以美国为最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国家,每年以3.5%增长,该国至2020年时的消费量预估可达19百万吨;西欧国家则每年以1.9%增长,2020年预估达11百万吨,以及日本预估每年消费量以1.2%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纺织纤维消费预估每年以3.2%增长,至2020年预估为49百万吨,其以亚洲国家增长最为快速,尤其是中国、印度及泰国等以每年4%增长并且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每年增长率3.2%。

再有,PCI-FIBERS也针对各区域或国家的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北美地区域将于2020年时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仍为最高,而我国、土耳其、印度等国以及东欧为增长较多。

三、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并依据Technopak公司出版的“Global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Vision 2015”,全球纺织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下:

1.全球纺织品及成衣基地将合而为一

就全球纺织贸易及纤维消费量来看,发展中经济国家(如:我国及印度)未来仍为纺织及成衣的主要生产基地,且出口亦呈现稳定发展;另外这些国家国内对成衣需求有明显增长趋势,所以未来纺织及成衣的生产与消费基地将再次合而为一。

2.资源缺乏为新技术开发的驱动

未来纺织及成衣的需求将会随着人口增长而随之增加,而纺织产业需运用大量自然资源在纤维生产、织物制程及整理等方面,但全球未来将资源更加缺乏,尤其是石油、水及可耕种土地等,所以纺织产业将面临被迫找寻新技术的解决方法,如:开发新纤维、制造及整理上使用少量水的制程及机器及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等等。

3.纺织专业人才从购买国转向供应国

纺织品及成衣业最开始发展于工业国家,如:美国、欧盟及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纺织技术、制程、设计及产品开发等方面领先于纺织新兴国家,然而由上述分析来看,未来纺织及成衣的主要制造基地将持续从发达国家移转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印度等等,而这些国家对于专业技能人才将有很强的需求,因此纺织人才将渐渐由工业化国家移转至这些发展中国家,但属于前瞻技术开发将仍留于发展中国家进行。

四、结论

通过本研究论文分析后,可知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发展潜力和商机,而非所谓“夕阳产业”,虽然如此,但对我国纺织产业来说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因为国内纺织产业目前在全球纺织产业的位置应处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之间,因此我国未来必须比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如:韩国)研发应更具创新纺织技术外,同时必须思考如何能比发展中纺织新兴国家(如印度)提供给予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再有,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纺织纤维消费的主要国家,我国纺织产业企业也应思考未来如何进入这些国家纺织及成衣市场,以维持我国纺织产业全球竞争力并使企业能够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杰.纺织业国际市场结构及我国纺织业竞争策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0,19.

[2]侯海燕.高吸水性纤维与其功能性[J].中国纤检,2010,13.

第8篇

论文摘要: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有着更多的优越性,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本文主要探讨世界。

一、灰色区域措施给国际贸易摩擦留下余地

所谓的灰色区域是指进出口国之间,在关贸总协定之外,对某项产品达成双边(或多边)的“自动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限制协议”或“有秩序的销售安排’。这种协议一般是政府部门间达成的,也有私人企业之间在政府支持下达成的。往往有意避开国际国内贸易法与竞争法的原则或规则。在名义上,这些协议是出口国方面“自愿”承担限制的单方面行为,从而避开了进口国国内法规定,实则是在对方威胁要采取更严厉措施的条件下别无选择,被迫同意的。由于这种协议介于“合法”和“非法”之间,故而得名。“灰色区域”协议萌芽于1959年纺织品协定产生前后,2O世纪70年代起迅速蔓延扩大。据关贸总协定秘书处1987年对已知“灰色区域,协定的统计,已达135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lO,且集中于几个敏感行业,其中:钢铁产品38个、MFA之外的纺织品有28个、农产品21个、运输设备l4个、电子产品11个、鞋类8个、机械工具7个,从进口国来说,欧共体69个、美国48个、加拿大7个;涉及出口国也相集中:日本25个、韩国24个、欧共体7个。

进口同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避开同际同内贸易法的制约,采取“灰色区域”措施,主要是受到本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政府不断遇到反倾销反补贴指控或者收到受到“严重损害”的申诉,如果按法律规定确定损害,采取行动,常常要经历一番从调查、取证、听证到裁决的繁杂程序,耗时费财。比较而言,双边私下协议则简单易行。

同时,对那些季节性或周期性产品,可以为国内各生产者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以排除第二三方国家的竞争,确保其收益。另外,对于国内生产者的严重损伤是由一个或几个进口国的进出产品增加而引起的,不必坚持对所有出口国一体同罚,只需对直接造成损害的“特定来源”国采取行动即可,以免伤及无辜、另作补偿或受到报复。对出口国来说,“自愿”虽出于无奈,但在经济上不一定吃亏。因为出口数量虽然受到限制,但在这类协议的“价格承诺”中,却常含有提高价格的约定,因而具有“内涵补偿因素”。从经济学上看,这可使出口商获得“稀有租金”。但是如果利用合法手段,“稀有租金”是要落人进口国或进口商的腰包的。

“灰色区域”协议的得益者是受保护的国内行业各生产者和外国出商,受害者往往是进口围的消费者和纳税人。发达同家常常借助于“灰色区域”进行贸易保护。这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行之后,部分“灰色区域”将逐步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管理体制。所以,“灰色区域”的消失不仅有个过程,而且也不能排除新的“灰色区域”出现的可能性。

二、少数贸易大国的操纵是国际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少数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过程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善,出现了人为扩大世贸组织协议与磋商范围,把一些与贸易无直接关系的问题纳人世贸组织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做法。

1、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成员大力推动那些与其利益攸关的协议与协定的执行,而对那些事关发展中周家成员贸易利益的协议,如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实施,则采取了拖延态度。在“新加坡部长宣言”中,只以安抚的口吻要求发达国家成员“充分重视履行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未提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2、世界贸易组织置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员所关心的尽快履行货物贸易方面的承诺于不顾,而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成员感兴趣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新问题”予以讨论,尽管未达成全面协议,但以部长宣言形式列了谈判完成的时间表和启动的贸易比重要求由于各成员方实施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与协定的力度不同,有可能破坏各成员方在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种失衡的受害者将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如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困家成员借口“人权”问题,坚持把社会条款、核心劳标准纳入新加坡会议,并放在“新加坡部长宣言”的显要位置。与此同时,他们还从自己的利益发,有选择地扩大贸易自南化的新领域,如信息技术产品。这种做法使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脱离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成员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不利于这些成员方的经济发展。

三、非贸易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范围扩大

世界贸易组织接纳新成员的进程因政治因素和捞取经济实惠的政策而放慢,加人世贸组织申请的谈判内容与世贸组织协议的规定出现脱节。

一些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已变成对申请者无所不包的经济贸易政策的审议。一些成员方把加人世界组织谈判看成是解决与世贸组织规则无关的双边经贸问题的谈判场所,大大超出了世贸组织谈判的范围,致使一些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久拖不决。中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恢复其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并参加了乌拉丰回合谈判的全部过程,并于1994年在乌拉丰回合协议上签字,这是巾国政府遵守国际经贸规则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复关’与加人世贸组织的谈判进程中,中国政府根据自己改革开放的需要和考虑其他谈判方的合理要求,在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包括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范围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谈判方二述改革于不顾,得陇望蜀,不断加码,不切实承认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苛刻的谈判条件,把中国长期拒之于世贸组织门外。这种状况,使世贸组织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世界性、广泛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与挑战。

四、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是国际贸易摩擦爆发的诱因帕斯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价格竞争待遇品牌工厂生产基地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服装业基本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三来一补”业务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在东部沿海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外向出口型”服装企业,这些企业凭借低成本的优势。产品大量出口,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国。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170亿美元,占有全球1/4的市场份额。然而,伴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我国服装企业既有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适应国内外经济生态环境的变化,转变单纯的低成本经营模式,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服装企业新的飞跃,成为业界急需破解的命题。

一、我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困难。经过二十多年的顺利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开始遇到了严竣的挑战:企业内部,各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国际市场上,“特保调查“反倾销诃查一层出不穷,不断有新兴发展中国家提出把发展纺织服装业作为拉动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竞争优势正在消逝。我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据美国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在同等劳动强度下,我国工人的年薪比印度工人多500美元。而在1999年,差距还仅在200元以内。同时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资本价格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共同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上升,服装企业平均利润率不断下滑。目前,全国服装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在3-5%之间。我国服装业一直以来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正逐步消逝。

(二)竞争对手的实力正在增强。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我国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相同,是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国家都将扩大纺织服装业出口作为拉动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本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蚕食我国的市场份额。如印度政府在全国范围规划了25个纺织工业园,特别推出“纺织业增长基金”,对增加投资的纺织企业根据其投资额提供高达的财政补贴,并在产品出口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2005年,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额达170亿美元,远超过了原定135亿美元的计划。今年1q月,印度对欧美地区的出口增速为13%,超过我国9%的增长率。国际社会开始有人预测,很快“中国制造”将被“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取代。

(三)在消费国受到不公正待遇。随着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价廉物美”的产品畅销全球,大量挤占了国际市场。进口国政府或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基于某些政治目的。2003年开始,不仅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就连南非、秘鲁等发展中国家也利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妥协条款,即《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中国加入工作纽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条款,以及《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5条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对我国服装采取“特保”、“反倾销”等限制措施。2005年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受到的“特保-.-NN~”调查涉案金额就达90亿美元。

迫于压力,全球配额取消不到一年,我国就先后同欧盟、美国达成主动延长限制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协议,新配额限制的终止时间分别是200年、2008年年底。

由于贸易的不确定性,许多买家开始将原本下在我国的订单转向印度、印尼、越南等竞争对手。比如,日本国内最大的服装制造零售商uNIQLO就决定到2009年将目前9∞依靠中国生产的比例减少到600/0的水平。同时增加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

(四)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抑制我国服装出口。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放弃执行了l年之久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美元升值20/0,由8,2761升值到&l1,并扩大每日汇率波动幅度为上下03%,人民币开始走向升值之路。至今年9月28日,突破7.90大关,达到7.8998,累计升值4.54%。据专家预测,人民币这种“小步慢跑”的升值趋势将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意嚷着以美元计价的我国产品价格的上升,消费者购买同样的服装要花更多的钱,必然会抑止购买欲望,从而抑止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

二、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思路。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十年,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年增长率将达到6-8%,超过3-35%的世界经济年增长率,贸易额将达到并超过40O0亿美元。

根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PeterKidut教授提出的纺织制造业经济持续发展5阶段的新理论,目前,我国服装业整体上正处于由第三阶段——大规模多样化生产与整合向第四阶段——高附加值转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我国服装产业,只要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思路,就能突破面临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长出世界著名的服装企业。

(一)创立自有品牌。品牌意味着市场,意味着利润。我国服装企业低利润的根源就在于缺乏自有品牌,只能在低端的加工市场竞争。因此,刨立自有品牌,是我国服装企业最终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服装产业的制造水平已经跃居国际主流市场的重要位置,完全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但是,由于品牌营销完全不同于产品营销,投资大、风险大,因此,仅有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具有一定的利润积累的企业才适合走创立自有品牌的发展路子。

创立品牌有2条路可选择,一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品牌短兵交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分享国际市场的超额利润;二是从我国市场做起,慢慢做大,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影响的增强而逐步成长为国际品牌。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走本国市场的发展之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成熟的国际市场,现有的品牌基本上已经瓜分了市场,他们有强大的计能力和品牌号召力,拥有大批的忠实消费群体而且,品牌中文化元素比重很大,在一个不熟悉文化环境,与有上百年历史的国际品牌竞争,对大多数没有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的我国企业而言,投入太大、不确定性太高,风险太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是世界服装消费第一大国。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上升到I4公斤,几乎翻了一番;衣着类消费金额由337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652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5%,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我国服装消费市场进入2O世纪9o年代后,发展趋势与国际更加接近,已开始进入品牌消费的时代。西班牙的MangoInditex公司,日本迅销公司,意大利DieselspA等国际巨头先后进入我国市场。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的新兴市场,我国服装企业正可以利用熟悉本国文化环境,知晓消费者需求的大好机会,在自家门口,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低,发挥“地头蛇”的优势,在竞争中成长壮大。

(--)打造“品牌工厂”。打造“品牌工厂”,就是成为加工工厂中的“品牌”。尽管品牌工厂依然是一个贴牌加工工厂,但与普通加工工厂不同的是它不再单纯依靠低价格取胜,而是以稳定、上档次的加工质量,快捷的交货时间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瞄准的不再是低端的加工市场。而是中高端的国际品牌加工市场。品牌产品是让消费者需要购买肘想到你,品牌工厂是让品牌商在需要加工肘想到你。基于本国劳动力成本等原因,许多国际品牌必须把生产环节外包,外包环节更加关注稳定的质量和快捷的交货,这正是我国服装企业的长处。尽管生产加工成本上升使我国的加工费与东南亚、南亚竞争对手相比,已不再有优势。但完整的区域供应链保证的快速交货、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保证的加工质量是竞争对手短期内很难跟上的。因此,尚无足够实力打造“自有品牌”的服装企业应逐步放弃低端市场避免与东南亚、南亚等国的同质竞争,发挥特有的优势,关注加工质量和交货时间的控制,成为“品牌工厂。成为品牌工厂。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积累同时,在代客加工的过程中,也是学习国厮÷牌品设计、营销理念的过程,可以为企业创立自有品牌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产业转移。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劳动力、土地、原料、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服装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而安徽、江西、河南、新疆、陕西、重庆、黑龙江等中西部地区具有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土地、能源、原辅材料等要素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服装企业主动向这些地区转移,有利于保持现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这种转移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将东部企业市场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与丰富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综合利用资源,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为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今年我国十部委联合了《加快纺织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鼓励东部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服装企业应抓住政策利好的大背景,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