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8:05
导语:在审计学案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目前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属于集中教学实践课程,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自主实施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和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提供模拟实务操作的平台。本文对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定位及目标、教学改革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还有未来进一步的建设规划逐一进行探讨。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是:面向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属于集中实践教学部分,因开设在第7学期,因此,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为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
本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2015年度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以下简称课程组)成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建设,成效良好:
(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及实施效果。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日趋优化。本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本课程体系在本年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2015年度,课程组为学生选定了2015年经过更新的一本公开出版的实验教材《审计模拟实训教程》,通过对该教材的使用,使经管学院会计学2012级的两个班的学生在为期2周的实验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的实验学习,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导论:包括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组织、步骤、数据等内容。(2)被审单位资料:主要包括被审单位基本资料、被审单位会计资料(如财务报表、总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账等),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认证资料、红字发票备查文件、纳税申报表、重要合同、银行对账单等)。(3)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的编制、风险评估工作底稿的编制、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的编制等。其中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的编制内容多且难度大,主要包括:①控制测试工作底稿的编制,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工作底稿的编制;②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的编制,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长期借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等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的编制。(4)完成阶段工作底稿的编制。
本年度授课过程中,选用了版本更新、内容更适合的最新版实验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秀。
(二)教学形式、方法改革及实施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还根据本届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主要有: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教师预先将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分割,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提供适当的线索,由学生个人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和线索以任务为中心自行寻找任务答案,之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判对错,总结好的思路和经验,梳理、提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式问答教学法。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常采用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
3.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法。本课程教学中还采取了引导学生自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总结,以达到提炼理论、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目的。在此种方法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点评。引导学生分阶段做相应总结提炼并讨论、交流,之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做到脉络清晰。
课程组教师在运用传统的“讲授法”的同时,积极探索使用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良好,学生表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与学互动良好,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得到完成。
(三)考核内容、方式的改革及实施效果。本年度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考核是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并结合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阶段性任务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综合评定成绩。本年度本课程考核过程中,由每位学生个人独立提交作业,改变了以前年度由3―5人为一组,按组完成并提交作业的考核方式。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实验任务,其中包括需要担任不同角色而完成的各个任务,从而提高了本课程实验的难度和实验作业工作量。由此,使学生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
上述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良好。通过撤销以往分组完成实验,改为由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对个人的实验成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定,但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适当减少总体的实验任务量以避免因任务过重而影响实验效果;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同时可能会减少学生“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的机会。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实验任务分为个人独立完成任务和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两种,个人任务可以是审计案例分析或者其他相对独立的实验任务。小组任务可以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完成的综合实训任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综合两种方案的优势:通过个人实验任务成绩考核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独立完成审计实务操作的能力,培养工作责任心;通过小组综合成绩考核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解决综合问题。这种综合考核的方案可以考虑在今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实施。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虽然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本年度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本课程教学与实验内容相对于教学时间(目前为期2周)来说时间较紧,需要更合理、高效地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解决措施:课程组成员进行研讨,讨论使本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更高效、高质的改进方法。第二,本课程有待使用审计教学软件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措施:审计教学软件比较昂贵,课程组会继续通过本系领导建议学院在适当的条件下购买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课程组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数量不多。解决措施:积极鼓励主讲教师与课程组成员发表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论文。第四,网上资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1)本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例如文献、图片、案例、学习视频等。解决措施:发动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力量,搜集、整理、筛选、录制并上传网络。(2)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尚不能做到实时互动,如实时答疑交流、学生各自提交作业等。解决措施:可以考虑申报本课程的网络课件,在网上进行建设,并实现对每位学生的教学管理效率与教学质量。(3)学生在网上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待提升。解决措施:布置相应少而精的课余任务引发学生探索学习。
四、进一步建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计划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下一年度计划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进,以期增进本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多受益:
(一)教学资料建设。(1)配合目前使用的教材,编写相关学习辅导资料。(2)搜集和设计相应的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习题与资料,并上传网络。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设。(1)争取经管学院的支持更新审计教学软件,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时代化。(2)针对更新后的教学内容,在总结讨论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与学习本课程更恰当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3)进一步开展网络资源建设及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课前资料的准备、课中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及课后的答疑与交流。
(三)教学质量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继续完善现有的听课制度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考评制度。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成果积累。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成果的积累,计划在课程组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申报相关的教改课题,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论文,组织编写教学案例集和实验指导书,积极争取积累更多成果。
(五)师资队伍建设。(1)继续支持和鼓励课程组教师外出交流、进修和深造,开展学术、教学交流活动,学习名校先进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经验。(2)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保证课程组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
(六)网上资源建设计划。继续加强对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可供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的平台:(1)将进一步整理完善后的课前准备资料、课中使用资料、课后的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教学改进的相关资料上传网络;(2)将进一步更新后的授课案例上传网络;(3)将主讲教师部分教学录像和学生实验图片上传网络;(4)搜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上传网络;(5)补充更新相关文献资料并上传网络。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对于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必修的实践类课程,是学生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校外工作实践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探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是课程组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2015年度教学改革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存在问题的同时拟定了解决措施,提出了下一年度建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计划,以期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精彩。S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晓峥,马施.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审计研究,2013,(06).
[3]刘世全.基于实践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3,(07).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 专升本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 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