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21:25:13
导语:在制作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职类学校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是很感兴趣,大体可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丧失,积极性不高,上课无精打采,不愿多思考,难以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等。随着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在课堂可能会出现常见但却并不是很好处理的事情,如打瞌睡、讲闲话、看课外书、玩手机、发呆或开小差等。在一些对教学管理不是很重视的学校中,还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想上课而起哄、打架等恶性事件。因此,如何调节和掌控自己的课堂气氛是上好该堂课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案例进行教学。一个案例是一个世纪问题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为:第一,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分析、辩论和反思中获取知识。第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意见、咨询与归纳问题讨论的结果。第三,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追求标准答案,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几个主要特征:采用非学科式、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以职业活动(行为领域)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三)分层合作教学法。“分层”这个概念来自于“分层教学”模式。在早期,分层教学被理解为是分层递进教学的简称,即简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实际出发,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学者提出新的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合作协调,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教学强调了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合作学习;(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注重群体的进步和发展;(4)集体性评价。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任务”作为“诱因”来激发、强化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对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活动起着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辐射式的信息传递模式是限制学生思维的罪魁祸首。实施互动交流教学,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结合起来,使每一个点都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由传统辐射式信息传递模式,转向网状模式。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出点,交流内容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想如何写,而是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想要如何写,再由每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给出对错的评价,而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其挖掘更深层次的认识,巧妙结合学生之间的不同认识,给学生的思维编织起一张立体的网。对比传统说教模式,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发散了思维,积极地思考,写作思路被拓宽,更加灵活。
二、教会学生作文方法
作文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能力提升最高的部分是修改作文的过程,正所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只有学会修改作文,学生才真正具备了独立写作的能力。互动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思想,相互学习,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作文的方法。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具体的讨论如何使用不同的句式、修辞,以及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安排材料和语言。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真正领会作文写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三、互动交流教学中的两个重点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教授者的角色在起着作用。在互动交流模式下,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行修改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修改作文不仅仅是是使作文变得更加完善,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在认清自我的过程中还树立了写作信心。教师在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修改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修改目标,强化学生修改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适当做出示范,对于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示范性的参考。教师应该简单直接的切入重点,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导向性,教师的示范不一定全面,但是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偏离正确轨道的前提下有发挥的余地,做到有的放矢。要从写左手实际出发,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完成引导,做好教师的课堂主导工作。学生写好作文后,应该进行互动式的评改,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但学生互相评改之后,教师应该进行再次的评定,这是教师指导学生的最佳时机。学生在互相评改以及自行评改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应付了事,这样就会出现作文越改越糟糕的情况,所以教师的再次评定是非常重要的。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互动交流式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流程时要充分发挥修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学习,加深印象。首先应该让学生自行分组,让学生根据爱好以及对作文写作的偏好自主寻找队友,并且组员之间要注意一定的能力互补性。其次,让学生在组内对作文的布局、语言等要素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其自行决定作文的书写。再次,让学生进行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修改。最后,进行小组总结,让每个小组都对自己前面进行工作的表现优劣进行充分的总结。上述步骤完成后,由老师进行引导性的点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评改,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四、结语
摘要: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因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从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多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及是否减实守信。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那么新时期如何在教学中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具备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从而缩短学生到员工之间的差距,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并把素质考核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内,考核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评定,学生巨评,以及结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任务完成的情况,实训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等,教育学生断进取、勇于创新;火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丰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人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十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三、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些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靠说教就能达到的,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四、校企合作,共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职业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实训教学中更多的引入企业的管理元素,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做到实习车间和工厂合,学生和员工合,教师与师傅合一,从根本上让学生在校就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五、提升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形成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屯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六、多方合作,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个体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同学,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就是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所谓的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二、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或强或弱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习起来越积极。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反之,如果目标浅近、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稍遇困难便半途而废,因而难以脚踏实地去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为了将来更好地为革命工作、造福人类、成为人们尊敬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学习。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娶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且一学就懂。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是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化学知识掌握得越多,成绩越好,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越大。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诸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1.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知识是有用的。
2.举办化学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并更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4.抓好化学竞赛工作,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大地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5.平时多对差生辅导并鼓励,帮助他们弄懂教材,能顺利地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要和优生差距太大,以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浓厚情感,培养坚强意志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但是,情感和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今天更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感变成刻苦学习、认真学习的实际行动。化学教材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从四大发明到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从资源丰富到人才辈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成就,运用具体数据、生动事例,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认识乡情入手,进而认识国情,再在国情大背景下去研究乡情,可适当参观附近矿山、工厂……,这些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材料,对他们具有特殊的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励他们学好化学,增强为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培养意志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用意志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学习情趣。
四、注意养成教育,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和化学教学内容,内部因素是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和性格等。
摘要:成人教育考试作弊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有从教风建设、考试模式以及考试监管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各种措施配合使用,才能有效遏制作弊,构建起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防火墙。
关键词:成人教育考试作弊教学质量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师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成人教育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弱化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反馈,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现状
成人教育考试的作弊,呈现出了两个趋势。一是作弊主体扩大化。不管成教学生的学习形式是脱产、业余还是函授,在考试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作弊现象。作弊主体呈现出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趋势,作弊学生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不少作弊还具有专业的辅助作弊团队。二是作弊形式多样化。考生现在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考场上交头接耳、传递答案、相互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作弊上具的利用上,也由最初的纸条、计算器发展到手机、微型耳机等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滥用,造成了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泛滥。
2成人教育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2.1学习动机不正确,诱发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
成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都带有现实性或职业性特点,通常能较好地处理工学矛盾,但有部分学生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只为混取文凭,将考试视为获取文凭的关卡。从考试作弊的手段分析,成教学生作弊多为考前有准备的、有预谋的行为,有调查表明,成人学生的作弊动机绝大部分是为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等学历学位。这说明通过考试混取文凭是成教学生的主要作弊动机。
2.2教学考试模式陈旧,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部分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僵化,内容陈旧,对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帮助不大;在教师的配置卜,新手较多,有的甚至是聘请在读的研究生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没有新意,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部分课程授课教师不稳定,频繁更换教师,学生对此不适应甚至反感,学习积极性下降。此外,成人教育的考核内容多局限于教材,重机械记忆,轻理解应用,使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鼓励,打击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热情。
2.3考试监管不严,滋长了学生的作弊心理
个别学校为了招揽生源或受其它的利益驱使,在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宽容和理解;监考人员不想得罪学生,对考场监管不严,工作不到位,对学生作弊视而不见;考务部门对考试违纪处理不力,对作弊学生处理不及时、不到位或漏处理。对考试的错误理解和管理中的不到位,滋长了学生的作弊心理,助长了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3成人教育考试作弊的预防措施
3.1加强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成人学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合理选择内容。听取教师、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建议,及时修订培养计划,摒弃过时、陈旧内容,选择有活力,有发展,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端正教学态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课程学习提纲,明确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加强对学生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的教学检查,对学生进行预警机制: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及时提出警告,如果达到一定的限量,将失去考试资格。学生平时用功,对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自然就不会冒险作弊了。
3.2修订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
考试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如口试、笔试、做小论文、小设计,写文献综述等形式,多角度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对考试模式创新进行了尝试,有的采用“半开卷”形式,学生可带部分资料进入考场使用;有的采用开放题型,学生可自主选择难易不同的试卷,考试结果通过系数平衡。这些新的考试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考试要体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增加考勤、课堂提问及平时测试等因素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激励学生在平时多学习,多用功,不寄希望于“一考”。在考试内容上,命题要科学化。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内所讲授的内容,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少出填空、选择和判断题,使学生在考场上无“标准答案”可抄。
校企合作涉及面广、头绪多、时间长,要实现全程、全方位监控,必须全员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调动教师、实训公司和学生的积极性。
校内教学监控方式
(1)实行多层次听课制度。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院系学生信息员等不定时、不定点听课、评课,确保教学质量。
(2)检查工作常态化。制定详细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公布各项检查结果。检查制度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教学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检查结果作为院系评先表优、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3)多角度评估制度。学生评价、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学院采用网上评教与学生信息员制度相结合的评教方式。召开学生、辅导员、教学秘书、主管教学领导分别进行评教座谈会,分类整理不同角度了解和认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
(4)全方位质量跟踪体系。由就业服务中心以及系总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就业及市场调查的结果,向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社会人才需求、培养规格、能力体系要求等教学需求信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到位。学校与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将监控信息及时在相关范围公开。通过各级监控的信息集中、信息反馈及跟踪监控,直至问题的有效解决。
多级架构、全员监控
一是以实习团队为单位,实行自我监控。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团队,由学生组长,定期记录实习情况,交流实习心得,向指导教师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实现自我监控。二是以项目为单位,实现定向监控。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人员参与、实绩成效等情况进行监控并定期向实习单位或学校报告,实习单位与学校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对重要指标进行定向监控。三是以实训基地为单位,实现定点监控。对那些合作较多的实训基地,可共同协商,成立领导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本单位所有的合作项目进行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实现定点监控。
网络平台、即时监控
关键词: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就中职生而言,经过三年的学习,将直接面临择业、就业的过程,因此,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中职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
1.1学生方面。
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字功底差,又误认为应用文课程理论很简单,没啥可学的,无非是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却是一读就懂,一讲就会,一写就错。另外,中职生对未来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自己的目的是学习专业,他们尚未涉足社会看不到应用文与其未来岗位工作的密切联系。对应用文的重要性缺乏起码的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写作效果很差。
1.2教师方面。 讲课的方式方法单调,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特别是忽略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交流少,让学生动手的少,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照本宣科,多采用程式化的教学,如遵循“概念—特点—写法—例文—练习”的教学程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越学越有畏难情绪,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应用文枯燥,不如文学作品有味,因而教学敷衍了事,使学生不得要领。另外一些专任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的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活动等校园生活极少关注,也造成了学习引导的“闭门造车”,脱离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明显,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1.3教材安排。
以前的语文应用文内容安排偏难,应用文学习对中职生有些脱离实际。例如公文一节,内容偏深、偏理论化,学生没有一点公文的实践知识,所以,学起来更有畏难情绪。另外全日制在校生一般没有用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课本,现行教材中,应用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其对应用文内容有了删减,但在编写上,每一种类都几乎包含着释义、分类、作用、格式体例、写作要求等,介绍流于形式,所举例文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同时没有系统地应用课本,也造成了学习的不连续性、学习的选择性局限等问题。
2、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措施和尝试
2.1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生活实际,选定教材内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应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都编入了应用文写作部分内容,只不过是不同版本对应用文写作内容做了不同的安排,有的教材是将应用写作内容分散到各册当中,有的集中于一册之中,各版本的应用文写作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是一般化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从专业特点出发,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选定相应的教学范围,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融进本土文化,自编一套具有专业特性的校本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选编中职生在校或职业岗位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如行政公文中选取“通报、通知、通告、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选取“简报、申请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述职报告和竞聘报告”等常用文书,要注重和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2应联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2.1故事导入法
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实用性,它是不能与文学性写作的趣味性相提并论的,中职学生要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来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点燃激情。比如教写书信的时候,可以导入汉代卓文君写给夫君司马相如的有名的顺逆诗回信,一封精彩的书信挽救了一段婚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再比如教写职场应用文时,可以引入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若能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导入常识的学习,就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2.2案例分析法
教材中的案例有的比较刻板,缺乏时代气息,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不妨与时俱进,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学生写作的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并用相机拍摄下来,也可以从报纸上收集一些案例,如教授简历写作时,笔者从报纸简历秀栏目中收集了两份应届大专生的问题简历并附上详细的专家点评。这些第一时间收集而来的案例时代感强,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将之引入课堂,并配以多媒体课件,以这些问题案例的图片或网页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诊断病例,分析解决问题所在,学生必然兴致高涨。也可较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巩固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并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2.3讲练结合法
“熟能生巧”,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练,而联系实际的实操训练更是促进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灵活,要求教师做到随机应变、有的放矢。例如,在学期之初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学期末指导学生写好总结;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教师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给教师写慰问信;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指导其写自我推荐书、求职信;针对学生关注的学校环境、饮食、安全、教学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作合同、司法文书,等等。事实上,联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综合素质随之得到了提高。
3.应结合写作,加强应用文语言运用训练——简洁和准确性是应用文语言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恰当选词,严密造句。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使用限制性词语,对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做出精确的界定,使语义具有确定性。
其次,在语言的庄重、典雅上下工夫。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书面用语,明了时间、数字、标点符号等方面的使用规范和应用文语言的特点,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复杂的修辞,尽量少用口语,不用方言。
最后,根据目的、文种和受文对象、使用场合选择恰当得体的用语。在行文时,要考虑写作者应站在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态度、用什么词语和语气来写作,也就是说要符合自己的角色身份;还要考虑受文对象,了解受文单位的情况,以适应对方的角色地位,从而确定恰当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语气恰如其分。
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断转变观念、研究教法,才能常教常新,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提高现代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994年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作为独立的一个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从对当前黑龙江生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这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并不适合长期发展,也没有真正发挥国际合作办学的优势和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的提高黑龙江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办学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进完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国际合作办学理念
目前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活动时所持有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并不能真正与国际相关理念达成共识,因此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办学观念。首先,从产业角度来讲,国际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要求,因此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好服务工作,形成有特色的教育产业。其次,从市场角度来讲,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属于一项特殊的市场活动,其不但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来适当调整生源比例和专业方向。第三,从服务的角度来讲,国际合作办学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其是为培养更多人才而服务的,高职院校应该正确定位,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合作办学服务。第四,从品牌角度上讲,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这对于提高其竞争优势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办学时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创新,创办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品牌,才能促使高职院校得到长远发展。
2、加强行政管理完善力度,规范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等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应该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为规范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提供重要行政支持,为其拓宽办学渠道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各个高职院校也应该注重自身教学管理,从思想上提高对国际合作办学目的的认识,创设良好的联合办学环境,严重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联合学生能够在国内接受更多的国外文化教育,为其今后去合作国家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3.1完善教学计划,调整学科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3.2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强化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之人,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就要抓住学生最需要学的东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强化学习。
3.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达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遍布全球的计算机网络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借助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大学的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正在发生十分重要的历史转折。大学的课程可以依靠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传输,这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可以以网络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不必走出国门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对方合作学校的优势教育。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