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能力论文

时间:2023-03-28 14:58:12

导语:在职业能力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能力论文

第1篇

幼儿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发现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之后随手就扔掉的行为,教师可以以身作则,捡起玩具,并且对玩具说:小玩具你太可怜了,我捡起你来,看看摔疼了吗,这样小朋友则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的丢弃自己的玩具。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感兴趣,比如稍有不留意就会给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近期幼儿园发生的多起幼儿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责任意识,他们没有对幼儿教育形成足够的重视。

2如何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心

基于责任心的重要性,中职院校一定要强化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学,通过现实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责任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些年所发生的幼儿园学生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这些凄惨的图片等激起学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强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认识;同时中职院校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上,而要具备幼师教学的综合技能,其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幼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的内容:一是要增加关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相关知识,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增设责任心培养课程,当然这种责任心培养课程不一定非要按照相关的书本知识或者有关理论进行,可以充分借助社会中的某些实例等进行探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二是整合学前教育课程,构建以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比如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就责任心这一教学任务,整合相关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流程性。

2.3拓展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虽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培养,只有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幼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中职院校要为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一切条件,比如鼓励年轻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教师责任心的提升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2.4完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承担责任的机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幼儿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幼儿园内的学生性格各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仅要关心幼儿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如果他们任由幼儿学生发展,那么其最终就会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被幼儿园所解聘;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等,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增设一些难题查看学生在遇到这些难题的表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将责任心考核转化为量化指标,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爱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构建以“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对实践表现的考核分析,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

3结束语

第2篇

①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初中毕业生源的减少,客观上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并获得学业上的成功。②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入职场,来自职场的无数事实证明,作为中职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具有顺利解决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中职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为重点。③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终身教育的一脉相承,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生涯基础。④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实践,符合学生年龄和心智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此,中职生应重视个人能力、技能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拓宽求职途径,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

2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2.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麦可恩《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说服他人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5]。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远。企业希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工作[6]。

2.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一方面,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中职教育就是教技术;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全面,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过高,使他们在校时很少思考将来的就业问题,在面对就业时也倾向于听从父母的安排,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2.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3.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2.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2.2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是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OTPAE五步训练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中心组织多名专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理念,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所设计的一种新型的“OTPAE科学训练程序”: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用以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能力点进行训练。在OTPAE五步训练法活动中,坚持“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对行为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7]。

第3篇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广西河池市区的多所幼儿园进行调查,了解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良好,专业理论知识及各项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欠缺,如还不能有效应对幼儿活动中的突发问题,还不能高效灵活地组织幼儿教育各领域的活动等。对此,可引进和推行“全实践”理念,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针对幼儿园实际需要,更强调应用教育,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工夫。所谓“全实践”,是指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彰显教育的实践特性。这种理念将学前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扩展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的综合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逐渐成长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现代幼儿教师。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体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须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幼儿教师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职业价值观缺失。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意义、地位认识不足。表现为在工作中自我期望值过高,进而产生失落情绪,失去职业热情和兴趣,甚至还表露出消极的懈怠心理,对幼师专业内涵理解不透,对幼儿失去奉献和关爱的精神,更有粗暴训斥打骂幼儿的现象。第二,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较缺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录取时不考察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导致有些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艺术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愿望较差。第三,管理和保育能力欠佳。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能灵活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乏独立带班的能力,面对幼儿的突发状况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不够重视,缺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细致关注、对幼儿爱心不够,存在怕苦怕脏怕累的“三怕”思想,不愿接触幼儿盥洗、排泄、饮食等比较繁烦的事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一线从事幼教工作,工作的对象是幼稚活泼的幼儿,学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幼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离不开基于实践的反思和领悟,实地经验在幼儿教师成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决定了有必要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结构。

三、“全实践”理念下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产生乐于从教的意愿,并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产生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不甚理想,离职率高,针对这种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从单纯的关注工资待遇转到关注职业的发展,把幼儿教师当作事业来经营,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利用一些优秀的社会资源,比如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家、教坛新秀、师德楷模等来做报告、座谈等,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其次,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角色定位,懂得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激发内在的职业认同感。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活动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施展的平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通过一些能力展示的比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构建模块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堂教学。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需要通过课堂渗透实践学习,要依据高职生的实际水平来开展教学,将各类教学法和教育技能融为一体,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力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一些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比如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幼儿园家长工作等中,可融入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加重实践教学分量,以利于学生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2.顶岗实习与见习。顶岗实习与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专业的绝好机会。可依托实践基地,按学习进程开展不同主题项目活动,通过学科课程实践、专题见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模式,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检验所学的知识,提高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3.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贯穿在课外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才艺特长协会,组建一些与专业关系密切的手工艺品协会、音乐协会、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戏剧表演等兴趣小组,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4.技能训练与竞赛。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开展各项竞技类比赛与技能训练。比如讲故事大赛、朗诵诗词大赛、歌手比赛、专业技能考证等多元化训练,在竞赛的活动类型、对象、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做到形式多样、出奇制胜,全面落实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设计、表演、竞赛和考核活动,全方位检验和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5.社会实践。让学生提前接触幼教机构,了解幼教发展状况,更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获得职业认同和理解,为未来幼教职业生涯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建立科学、健全、规范的职业能力考核的长效机制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要素确定考核内容和项目,采取技能抽查的模式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每学期针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由专业老师设计出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标准要反映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并参照近年来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核心基本技能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考试题目,现场操作测试。如语言活动设计、班会活动设计、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家园共育栏的策划等。这种方式以一种常态的教学结果检测,促使学生职业习惯、职业素质的养成。

同时,将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关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考取育婴师、保育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在制度上进行规定,如在校期间要取得英语国家A级证书,普通话取得二级乙等以上证书,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各项课程培训及竞赛的等级证书,如亲子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培训、奥尔夫音乐培训等课程的合格证书。参加舞蹈、歌唱、美术等技能比赛的获奖证书也可以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指标。

第4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现状;遵循的原则;思考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1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及现状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特点和目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执业经验之上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企业日常事项的了解,同时又结合自己对准则、制度要求的掌握,做出的一种合规性的判断。

(2)主观性。作为一种判断本身就具有主观性。而在会计事项的处理过程中,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会计准则、制度赋予了会计单位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允许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比如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和消耗方式自行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会输出不同的结果,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贴近实际,只能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掺杂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性。

(3)权衡性。只要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会计选择,管理当局就会选择其一操纵会计信息来使自己的效用满意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选优,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利益驱动和公允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权衡选择。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除了希望判断、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通过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更有效地维护和提高企业的自身经济效益,有时甚至做假账,这其实也是一个会计人员权衡的结果。所以说,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权衡的过程。

(4)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主观的东西,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规、政策,而且受到会计人员某些自身特征、职业道德水准和政府会计管制水平的制约。

(5)风险性。会计职业判断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同的判断结果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换句话说,会计职业判断是有经济后果、有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大小从主观上看,会受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判断技巧、工作责任感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情况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会受到判断对象的复杂程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广泛性等因素的影响。

会计职业判断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信息失真,但在我国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应有的重视,且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不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之内,忽视了与之密切联系的环境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且在遇到一些会计准则尚未做出规定的新事物或复杂业务时,只是试图从现有制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从制度制定机关、会计管理部门寻求现成答案,而不是凭借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有时甚至不考虑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将其他企业对相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照搬过来,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主要表现在:制度缺失;会计人

员素质不高;利益驱动,使得会计职业判断被滥用等方面。

2会计职业判断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于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基础、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职业判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独立原则。独立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具体表现在:不要盲目依从单位领导的态度和意见而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责任;排除从他心理,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下合理借鉴其他企业对同类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要被过去的判断方法和结果所束缚,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会计职业判断。

(2)客观原则。会计职业判断必须遵守客观性原则,即必须以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同时还要重视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分析利用,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判断。

(3)合法原则。会计职业判断必须是在会计规范、相关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的判断,一旦滥用就会变成企业操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一种手段。

(4)谨慎原则。会计职业判断是有风险的,判断失误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每一判断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做支持。

3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

3.1树立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要提高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首先应当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客观上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主观上会计人员头脑中也没有职业判断意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会计制度本身也在由“一包到底”的状况向提供确认、计量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也由过去“照本(指会计制度)执业”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主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意识,就很难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正确确认和计量,因而也就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3.2自觉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会计核算手段也趋于电算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信心和能力。为此,会计人员既要自觉学习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和制度,又要自觉接受岗位培训和积极参加后续教育,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会计工作对职业判断的要求。

3.3善于积累执业经验

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有技巧,有理论不一定有经验。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执业经验,以丰富执业经验。为此,一方面企业应当有计划地对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轮换,以促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总结执业经验,并经常交流执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3.4以法治会,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因此,国家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的空间范围,以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可操作性,避免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来调节盈余、操纵利润。

3.5以德治会,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比较充分的自,这其中也包括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空间的存在,为企业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人为操纵利润,维护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就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讲求职业道德,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合理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审慎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为此,会计人员必须增强法制观念,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讲究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人员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业判断能力,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面临不确定经济事项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同时,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提高信息质量,应加强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规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永强.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

[2]徐晓敏.我国财务会计新课题:职业判断[J].当代财经,2002,(5).

[3]唐国琼.简论会计职业判断[J].河北财会,2001,(1).

第5篇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是跨越具体专业和职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能力,那么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并且应该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任务,公共基础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增加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努力程度;93%的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持乐观态度;87%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能胜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工作。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

1)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因子为培训目标,以预先设计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专项培训,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国外职业培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借鉴这样的培训方式,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紧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拓展出去,设计突出某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又兼顾其他几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培养的专项活动“任务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督促和指导下进行专项行为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西方人经常出现的大型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公园、大学、展览会等场所用英语采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返校后分类、归纳和整理,编辑成访谈录,通过PPT展示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点,最后展开全班讨论。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兼顾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专项活动任务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任务包与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关联度以及可操作性,要能支撑该任务所有能力点的训练需要,能贯穿训练的始终。专项活动任务包是将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体验式教学。课堂永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长的主要场所,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增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遵循“课程任务化,训练模块化”的理念,通过项目实践这一环节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平台,将交流、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渗透于任务教学的情境,包括下达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方案、方案评估、实施计划、项目施工、成果展示、评估总结7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合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发现个体的能力盲点和能力增长点并加以调控。教师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控制进度和方向以及提供指导意见。从总体上说,与人交流的能力嵌入语文、思政等课程;数字应用能力嵌入数学等课程;外语应用能力嵌入英语等课程;信息处理能力嵌入计算机等课程;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但这并不排斥某一门课程突出某种能力因子培养的同时兼顾其他能力因子的培养。由于体验式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可将相当一部分内容并入隐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3)隐性课程。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跨行业的属性,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渗透式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一种相对间接式的教育媒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离开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隐性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促进其附加值最大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公共基础课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牵头,讨论、设计、指导校园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赛事规程、编写评价指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处于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能力因子得以提升,而强项能力因子得以强化,整个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制定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应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充足性和与标准相关性”的测评原则,以考生实际活动中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的证据为评估依据,以能力点为观察点,对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某个能力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根据该项任务在各活动阶段能力点评估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据。证据内容可以是某项任务的成果(包括产品、作品、文件、报告、计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等),也可以是活动完成的资料;证据形式可以是原始实物资料,也可以是记录成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文字或照片音像、电子资料等。可以先尝试在过程性考核这部分运用以上所述的测评方法,以定量纪实性评价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比例,延展到终结性考核这部分,最终形成将知识、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加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背景,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点,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中的覆盖率。

3结语

第6篇

笔者对所在学校2013届及2014届的134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具体包括金融保险、商业销售、物流仓储、餐饮娱乐、房产物业等。主要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具体包括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质检员、仓管员、采购员、估价员、出纳与会计、培训科员、幼儿教师等,还有极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其中,以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26.1%、23、9%、12.7%、8.2%、7.5%。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统计分析

(一)统计样本来源。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招聘网站、用人单位网站以及现场招聘会等渠道随机收集招聘信息为分析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为保证研究样本科学性、针对性,在样本选取时考虑如下:首先,招聘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其次,招聘的岗位主要为上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考虑到银行柜员岗位主要是通过学校搭建的订单班平台就业,在其他高职院校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对这一岗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一年以下的,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工作经验要求高的就业岗位,初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是难以胜任的。

(二)职业能力要求统计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收集了200条工商企业管理类招聘信息,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具体要求以及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如下: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78%)、团队协作能力(50%)、责任心(4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42%)、办公软件操作能力(40%)、学习能力(36%)、积极上进(36%)、细致认真(32%)、抗压能力(30%)、吃苦耐劳(28%)、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26%)、组织协调能力(22%)、工作适应能力(20%)、服务意识(18%)、职业特定技能(岗位特定要求)(16%)、品行端正(14%)、应变能力(12%)、亲和力(8%)、创新意识与思维(6%)、外语(2%)。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在具体指标设计过程中,本着精简性原则,剔除了以上出现频率小于10%的能力要求,包括亲和力、创新意识与思维和外语要求三项。最终构建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2。

(二)指标权重确定。(1)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关于层次分析法,此处不再赘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请来自相关企业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框架中各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问卷一共发放12份,回收12份,其中有效问卷9份(经一致性检验后有3份问卷权重无效,故将其剔除)。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构建了判别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1)判断矩阵计算举例。本文仅列出其中一个专家的准则,演示计算过程。(2)对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共有12名专家参加咨询,每位专家可以得到一组权重赋值及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其中,筛除CR>0.1的3组权重,将其余专家同一指标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专家群体集中意见的权重。

(二)二级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五级评分法请专家对每个二级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15的分值(5分为最重要),指标权重系数由专家咨询评分采用比例分配法计算,先将每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平均得分分别相加,然后再根据每个指标得分占总分的比值,计算出该项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数值参见表-2中二级指标后数据。

第7篇

(1)针对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指标进行细化,并明确各项培养指标的轻重缓急关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2)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指标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的宗旨,把握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明确具体应采取的对策,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的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就业率,形成“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长远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3)随着交通运输类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对交通运输类从业人员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素养需求,国家教委也相当要求高校对这些职业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因此,对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指标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交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重要性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两轮调研来确立,调研对象为交通专业高职毕业生、交通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交通类高职院校专家。首先通过对专家的访谈,确立8个一级指标: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接着通过开放式调查问卷,收集二级指标。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并通过高职院校专家座谈,8个一级指标各得到3、2、2、3、2、4、2、3个二级指标。然后,在第一轮得到的二级指标基础上,再进行三级指标的问卷调研。最后,在整理、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咨询交通系统专家同行,最终得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性指标体系。

三、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

指标最终通过发放50份问卷,结合文献调研和咨询多位专家,得到如下指标体系:

1.自我学习能力

(1)具有自我意识(能学):具有自我提升的愿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2)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想学):具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具有自我约束能力;能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具有对交通行业浓厚的学习兴趣。

(3)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方法(会学):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善于思考和总结。

2.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对交通行业信息具有敏感度,掌握信息来源;具有文献检索、资源查询的能力;具有独立调研的能力。

(2)信息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分析方法;掌握交通行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整理、加工和开发;对信息进行传递和展示(如报告、PPT等)。

3.数字应用能力

(1)数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熟悉本行业的专业计算。

(2)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和解读数字信息;分析数据、展现结果,正确、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4.与人交流能力

(1)理解能力: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行为的判断能力。

(2)正确的沟通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交流技巧:口头表达能力;见识广博;书面交流能力。

5.与人合作能力

(1)团队意识:具有团队意识;具有个人风险精神;平等友善、善于交流、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协商配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合作技巧:掌握合作的主动性和技巧性;均衡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明确合作目标。

6.解决问题能力

(1)发现问题:善于观察和总结;具有细心、耐心的素质;善于质疑。

(2)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准确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键;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强。

(3)解决问题: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

(4)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忍受挫折能力;排除干扰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处理能力。

7.创新能力

(1)创新意识:追求超越的精神;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批判能力。

(2)开拓能力:独到的见解;勇于突破,大胆尝试与实践。

8.外语应用能力

(1)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了解国外交通行业信息;能够阅读国际通用交通专业图纸、文献等。

(2)听说能力:理解他人语言、意图;利用外语表达能力。

(3)写作能力:外语书面表达能力。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二、模块设计原则

从企业对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技能训练核心,以典型课题为实例,以维修技术水平为检测标准设计模块

1.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和着眼电气维修、兼顾电气设计原则,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为4个一级模块和若干个二级模块,一级模块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强电技能训练模块、弱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该模块覆盖电工(09-030)、维修电工(09-031)、电工电路仪表装接调试工(09-018)、无线电装接工(36-002)、无线电调试工(36-003)5个工种。

三、模块式技能训练的内涵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以师带徒,强化训练,由学校训练到工厂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模块式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1.“情境—达标”教学原则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框架,将各种显性知识纳入课堂体系的。至于对学生知识迁移、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则根本不在课程设计考虑之列。“情境——达标”式课程设计模式不但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而且主张改革课程设计的传统思路和程序,以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经验——分析各种经验发生的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模块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活动

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活动。他强调依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德国的“双元制”,即企业+学校模式,其学员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其教学过程企业与学校双位一体,学员基本上30%的时间在校学习,70%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受训,培训的重点是在企业内,学校只起补充作用;二是“模块式教学体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五、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配套建设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实施,要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复性、观赏性投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宁可减少对验证实验的投入,也要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努力开拓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资源共享之路,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模块体系

以职业性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不片面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整合,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分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每类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纽带,再去进一步组合课程,组织教学。

六、结束语

我校在实施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后,起到了实践训练促进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级工技能鉴定中,合格率超过95%,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核心能力,应用写作教学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也就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岗位,要求劳动者既掌握技能和技术,还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有沟通交流的能力,又有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课题中,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同时规定核心技能培训与测评项目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能力。[1]二、职业核心能力与应用写作能力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基础,是保证人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岗位变化日益加快、职业风险越来越大的现代职场,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从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场可持续能力。[2]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等能力都可以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得到培养。因此,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和现实意义。高职应用写作应该真正承担起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使命,完成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正确地实现职场定位与职业发展的目标论文格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3]

三、面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应用写作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应用写作课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在密切联系学院各专业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4] (一)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来设计课程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根据岗位工作调查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注重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职业活动对接;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结果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设计思路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专业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通过应用写作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体认“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角色内涵,使学生掌握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计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任务。在培养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基础上根据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设计了“参加就业招聘会”、“举办产品推介会”、“成立设计公司”三个项目任务,建立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分析各项目程序的基础上,落实各项目所要求的文种写作。 课程设计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拓展模块3个模块。基础模块共安排了12个文种的写作,每几类文种写作对应一顶项目任务。这些文种的写作都是完成项目任务所要具备的基础写作能力。基础模块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写作与社会交际和职业实务相关的各类应用文,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项目模块设计了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来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是“参加就业招聘会”、“举办产品推介会”、“成立设计公司”文种写作。通过完成项目内容,训练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基础。拓展模块设计了商务礼仪专题讲座、职业规划专题讲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论文格式,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过程的突出特色。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将写作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对接专业需求,创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运用项目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务实致用原则,以案例引导基础应用写作,以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视野,进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拓展。借助多媒体、情境模拟实训室、社会生活现场,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环境,构建一门多样性、立体型课程。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根据职业岗位调查收集一些学生的案例、有典型性的案例或企业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如“合同”的写作中就收集了一些企业或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归纳修正。如“求职信、应聘书”就选用了本校毕业生的简历进行评析。由于所选择的案例有鲜明的针对性,并且适应于职业岗位,因此对学生领会写作要领,完成项目任务就有很强的指导性。 2.项目教学法

应用写作课程设置了“参考文献的任务。学生在这样的现场教学中热情很高,进步很快,能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 3.情境教学法

创设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中进行写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如“求职信和应聘信”的写作,教师提供一个模拟的招聘会现场,选择学生扮演企业人事经理和应聘人员,进行求职的问答并填写应聘表格,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求职应答与应聘表格填写应注意的事项,这样通过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论文格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塑造职业意识的目的。 4.小组研讨法

在基础模块的案例分析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项目模块中,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并由组员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团结协作,最终完成每个项目的写作任务,并制作PPT文稿,在课堂上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在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商量,制定项目方案,完成文种写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协商交流,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其协作交流能力与团队精神,并在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10 [2]楼淑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 理论界,2008,(12).

[3]高静、郑泽宏.高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语文素质的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8).

[4]李鸿.高职院校语文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