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8:53
导语:在女性社会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休闲体育,行为模式
1前言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国社区、广场和舞厅利用体育舞蹈健身的群众日益增多。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怀化市地处湘西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属于我国中等三线城市,市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休闲意识已逐步深入到我国各中级城市居民生活当中。体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节奏,动感音乐的配合,对健身的促进作用,也浸润入像怀化这类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舞蹈休闲行为的怀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性质,发放回收认真严谨地设计了《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调查表,并通过复测的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信度为(87.8%)。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786份人文历史论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问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具体调查结果见结果与分析图表论文格式模板。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各类网站查阅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与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交流,了解他(她)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状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各个具体项目运用EXCEL等软件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所得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运用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目前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行为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
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别、生活形态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涵盖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
3.1.1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而形成了社会心理差别,因此在兴趣爱好、并由生理的差异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显著的不同。体育休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项目选择上,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等差异,男性一般选择强度较大、竞技成分较高的项目;女性则相反,由此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体育舞蹈正是这样一种强度小、竞技成分低的休闲活动,所以女性多采用体育舞蹈活动作为休闲手段,男性选择则相对少。调查表明,怀化市体育舞蹈休闲人群在性别方面有如下特点:
表1 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的性别比例表
调查人数
占总调查人数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其实,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笠原美智子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评论家,并在日本明治学院大学任教。从1989年起,她便开始了摄影策展人的职业生涯。1989年至2002年她任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策展人,2002年至2006年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策展人,2005年曾担任过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策展人。对于摄影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和表现性别相关的主题,笠原的关注和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当年她的硕士论文便由此展开,也出版过一本名为《招摇》的摄影评论集,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欧美的摄影作品为主探讨了变迁的性观念、艺术中的种族与民族。成为策展人后,她策划的一系列与性别主题相关的摄影展,也体现了她对这一主题持久、深入的关注。
您认为摄影策展工作包含哪些步骤?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策划展览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提出一个概念。举例来说,我在1991年策划了名为“当代女性的自拍像(Self-portraits of contemporary women)”展览。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当代肖像”是我研究生期间的硕士论文题目,第二步,我研究了超过一百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然后根据展览空间和作品质量,选择出其中20位,邀请她们参展。
您怎样确立展览的主题?
我策划的展览,主题通常来自我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而作品也是我长期关注,致力研究的,比如与性别问题相关的主题。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当代女性的自拍像”,我还在1 996年策划了名为“超越记忆的性别(Gender beyond Memory)”的展览,1998年策划了名为“爱之身体:反思摄影中的人体(Love''s Body,re-thinking the Naked and the Nude in photography)”展览,以及2010年的名为“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的展览等。
策展人在策展过程和展览进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博物馆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前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做展览,控制展览进程,同时做好馆藏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您认为什么样的展览可以说是成功的展览?
最成功的展览往往建立在策展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能够激发观众的争议。
策展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在各个过程中与艺术家、与参与职员的合作。策展也是一项艺术工作。
是什么使您对有关性别主题的摄影作品持有长久的兴趣?
作为女性,我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很感兴趣。几十年间日本的女性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日本人一般认为25岁以后的女性就是圣诞节后的圣诞蛋糕,没有人再想要了;但是现在,日本很多女性在30多岁的后半段才会有比较迫切的结婚,生子的打算,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意识,价值观,社会体系和政策却远未赶上女性意识的变化,比如单身母亲可以找到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女性尽管掌管着家庭财产,也仍然无法(顺着自己的意愿)离婚。
而我关注的并非女性个人层面的问题,不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是在社会体制中的地位。我关注女性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体系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我本人很关注女性意识的变化,对相关问题也怀有一些困惑。而(我与之合作的)摄影艺术家们以洗练的方法表现着这些问题,我在与他们的共鸣中非常受教,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认知自己从而)立足社会,对我来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媒介。
在您的策展经历中,有哪些展览令您自己感到满意,可以体现出您“长久关注,引发争议”的策展主张?
我对前面提及的,所有涉及性别问题的策展经历都比较满意。另外,2005年,我作为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负责人为石内都(Miyako Ishiuchi)女士策展(作品参见对页图),展览名为“母亲的2000-2005——未来的痕迹(Mother''s 2000-2005-Traces of the Future)”也是非常成功和令人满意的。这个展览唤起了观众对“母亲/女性”这个主题的强烈感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男性观众来说,因为他们总是将母亲仅仅视为母亲而非女性。这个展览在2006年被引进到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以及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西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
而其实在1991年策划“自拍像”展览时,我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石内女士的作品,她比较新近的作品是有关广岛核爆的,她拍摄核爆遗址中挖掘出的人们穿着的服饰,拍得非常美丽,与众多表现同一题材的摄影师的作品非常不同。那个时代日本物资缺乏,要求民众朴素着装,但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大背景下,普通女性仍然想要穿得更漂亮些,这些作品也因而显得更加哀婉。
您怎么看摄影展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
好的展览,就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批评。当代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作品必然表达了对外在环境的批评。所有作品,甚至19世纪前的艺术作品都关注和表现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我策划的所有展览都可以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批评,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的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大影响,比如“爱之身体:艾滋病时代的艺术(Love''s Body,the Art in the Age of AIDS)”就反映了我的观点——人体摄影除了展现爱或性的符号,也可以成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借以重新探讨和评价与身体的视觉呈现相关的艾滋病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您认为作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策展人必须首先是批评家或理论家,还需要了解艺术史,摄影史,当代批评,社会学以及各种常识,也需要写作,交流,谈判,获取资金支持等等方面的技巧。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应当怎样解决?
策展过程中会碰到最困难的是资金预算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策展人需要具备谈判专家的能力。
您作为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也需要去为展览资金奔波吗?贵馆从何处获取资金支持?这在日本是否普遍?
是的,我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在日本有一些公司和组织能够理解当代艺术,比如资生堂,朝日啤酒、尼康等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日本策展人都需要负责筹资。(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年投入资金在9亿日元以上,其中东京都政府补助6.8亿,其他靠赞助,销售等方式自我筹集——编者注)
研究领域。具有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工程的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心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社会态度与群体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性别偏见与女性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咨询辅导等。
主持项目。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重大调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年会;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和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2008年7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国际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先后为湖北省妇联、武汉团市委、深圳城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建筑设计院、凯迪集团、红桃K集团、武汉科技学院、三峡商报社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员工测评、培训、讲座及管理咨询。
学术成果。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80余万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人类工效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关键词:健康;曲靖;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职业所要求的付出超出常人的想象。21世纪的老师还需要面临不断的知识更新,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
1.1.1抽样方法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样本为随机抽取。
1.1.2样本的构成
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n=382)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男 190 49.8
女 192 50.2
合计 382 100
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调查样本的年龄构成(见表2)。
表2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n=382)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21-30岁 110 28.8
31-40岁 158 41.4
41-50岁 102 26.7
51-60岁 12 3.1
合计 382 100
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调查样本的学历构成(见表3)。
表3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n=382)
学历 人数
中专 8 2.1
专科 74 19.4
本科 236 61.8
研究生 64 16.7
合计 382 100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教师健康的硕士论文和数十篇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阅读了大量有关人体健康及社会调查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遵循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设计了《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一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2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90.9。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健康状况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1]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许多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规律性的体育活动对健康的益处无可否认。体育活动对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其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证实。
2.1.1曲靖市教师人群健康自评状况
健康自评能综合反映机体健康状况,是一个有价值的健康测量工具。从表4曲靖市教师人群健康自评状况可以看出,自评为健康的教师148人、占总人数的38.7,自评为亚健康的教师232人、占总人数的60.8,自评为疾病状况的教师2人、占总人数的0.5。自评亚健康和疾病状况的人数占了六成以上,总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表4曲靖市教师人群自评健康状况(n=382)
自评健康状况 人数
健康 148 38.7
亚健康 232 60.8
疾病 2 0.5
合计 382 100
2005年初,《南方周末报》刊出署名文章,在全国人口的寿命中,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少了整整十岁! 教师人群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积劳成疾,工作负担大,身心疲惫使得颈椎病、肠胃病、眼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已及心理疾病成为教师群体的多发职业病。
在对曲靖市教师人群健康调查中,患有胃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咽炎等慢性疾病的有154人,占总人数的40.3。这已经是普遍现象,教师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2.1.2曲靖市教师人群体质指数状况
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2]体质指数(BMI)= 体重(kg)÷ 身高(m)2,我国成年人体质指数标准为,体重过轻:BMI < 18.5、健康体重:18.5 ≤ BMI < 24、超重:24 ≤ BMI < 28、肥胖:BMI ≥ 28,最理想的体质指数是22。本文研究的是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质指数状况。
从表5可以看出,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质指数偏瘦的男性占0.5,女性占6.3,男女教师所占比例都较低,经卡方检验,该项男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质指数正常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0. 7,其中男性占22.5,女性占38.2,经卡方检验,该项男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质指数超重的教师男性占25.1,女性占5.2,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经卡方检验,该项男女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质指数肥胖的教师男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体重超重已经成为曲靖市教师人群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男教师超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导致的原因是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摄入过多的甜食、高热量食品、高油、高蛋白质、低纤维饮食,以及运动不足,使得多余热量转变成脂肪储存,日积月累之后就愈来愈胖。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其发病几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
表5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质指数百分表(n=382)
内容
总人数
男 女 卡方检验
人数 人数 X2
偏瘦 26 6.8 2 0.5 24 6.3 19.73**
正常 232 60.7 86 22.5 146 38.2 37.93**
超重 116 30.4 96 25.1 20 5.2 72.65**
肥胖 8 2.1 6 1.6 2 0.5 2.085
注:*:p < 0,05, * *: p < 0,01
从图1可以看出,在自评为健康的148名教师中,体质指数显示偏瘦、超重的教师占9.4和33.8,接近半数。这一结果说明,由于部分教师对健康的真正含义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并不客观。
图1148名自评为健康的教师体质指数分布图
3、结论
3.1 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健康自评状况不容乐观,自评为亚健康和疾病状况的教师比例较高。
3.2 体质指数超重的教师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体重超重已经成为曲靖市教师人群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男性教师超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教师。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纲要(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
[2] 娄国.江苏省本科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文)
[4] 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 韩丹.质疑“体育人口”[J].体育与科学.2004.3
(一)广告表现的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
广告创意有个3B原则之一便是玩皿勿—美女。有调查显示,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35.8%,比男性角色多6.9个百分点;在角色总数中,女性占角色总数的54%,女性角色亦比男性角色多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在电视广告中更为明显,根据首都女记协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n月晚间播出的写作硕士论文电视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76%,比男性角色多23.6个百分点;全部以男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22.8%,全部以女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46.4%。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电视广告更倾向于使用女性符号,男性形象被忽视,因为使用女性形象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与场合上:
广告中男女比例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的悬殊,也表现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和场合的迥异。国外研究者schneider(1979)发现:广告中34%的女人形象出现的环境是在家庭里,而只有22%的男人出现在同样的地方;Bretl和。扭tor(1988)也发现,在针对成年人的广告中,与女人相比,男人通常出现在远离家的地方。中国学者刘小红和卜卫(1997)在对1994年全国十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时,也发现50.8%的女性出现在家庭,男性只有36.6%出现在家里,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从上面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广告中男女所处环境有很明显的特征,即男性多出现在室外,女性多出现在室内,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广告表现是比较一致的。
另外,广告对男女的社会角色定位相对来说也比较定式,主要表现在男女代言的广告类别上。根据2加3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曾对全国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抽样调查和研究,共取1197个广告样本,并从广告类型、声音、角色和性别观念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第一、从广告类别上分析:在食品、服装、饮料、美容、家用电器、科技、电子、机械等八类广告中,女性在服装、美容、家用电器等广告中出现较多,而男性则在科技、电子机械广告中出现较多。
第二、从声音分析:1197个广告样本中,77.9%画外音是男声,只有22.1%画外音是女声。
论文摘要:通过论述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指出今后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休闲体育将成为女性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将“四体联合”;休闲体育消费等级将不断提升;社会各阶层的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将出现差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人,国民的体育观念发生质的改变,体育现代化不断加深,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已经基本达到共识。体育产业的现代化促使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体育场馆的加大投人、人均场地面积增加,使得体育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特别是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让体育的功能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女性体育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与主题。
1社会现代化与女性体育生活方式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上篇中提出:在未来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1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2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与此相适应,全国人民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生活方式、劳动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都将发生两次转变。这两次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调整。
2006年全国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16个省市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1次现代化,如果按照中国1980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1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1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作为哲学、社会学、女性学、体育学、经济学等理论范畴下的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是社会中女性的整体结构及体育活动具体而生动的反应形式,也是女性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体育活动的总体模式。因此,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可这样理解: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的指导下,社会中的女性群体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满足自身多层次的需要,并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活动的全部形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称为女性体育生活方式。
2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
社会转型期对女性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大概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制度方面,通过社会结构的转化间接作用于女性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包括社会体育的推广与余暇时间、体育消费与产业、体育与健康教育等等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物质层面,集中在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作用下,体育与女性群体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交往之间的碰撞与磨合;最后是精神方面,女性群体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价值观念、自我实现、健康理念等之间的融合中逐渐成熟进步。因此,在物质硬件具备的前提下,有各项制度的保证,以及女性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等软件的提升,体育就会成为女性终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社会转型期提出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这一理念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体育提高生活质量,如何通过体育丰富休闲生活内容,如何通过休闲体育提高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因此,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提高综合国力、满足我国小康社会逐渐实现的过程中,在强调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在满足社会对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下,休闲将是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形式和内容。
2. 1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涵义
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高度自我、强调个体生理及心理满足、重视个人兴趣爱好、非功利、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早期的文献对休闲生活方式有过界定,例如方心清[[3]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定义:所谓休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安排业余活动,以实现修养身心的生活活动方式。但对于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还没有过详实的描述。在此,我们综合不同体育生活方式的分类方法,从生活方式主体角度分类,提炼女性这一群体,从人的生活内容方面,提炼休闲方式这一领域,在众多的休闲方式领域内选择体育这一活动方式作为本文研究的关键词,组合为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可认为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女性群体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引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休闲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图1是女性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与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女性生活方式”(b)与“休闲生活方式”(c)交叉的区域是“女性休闲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d)与“女性生活方式”(b)交叉的区域是“女性体育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c)与“体育生活方式”(d)交叉的区域是“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而三者交集的区域就是“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他们全部属于人类“生活方式”(a)其中的一部分。
2. 2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种,分为劳动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休闲生活方式等7个领域。其中的休闲生活方式包括了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从群体的角度又分出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同时,我们的政治、劳动、物质生活方式是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必不可缺的外界条件,而精神、家庭、社会交往方式又与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社会转型期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
3. 1女性成为休闲体育生活的重要成员
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有了进一步改变,她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支配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生活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在女性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注人许多新的内容,发生了新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5天工作制和节日长假,2008年后虽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但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期,短假期将增加家庭团聚和消费的机会。根据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77.3%的已婚女性决定着家庭“吃”、“穿”以及“日常用品”的选择和购买,说明女性已经成为家庭日常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和购买者。另外,22.7%的已婚女性在家庭买房、买车、购买贵重物品等大额支出时会“自己做主”,77.3%的已婚女性会和丈夫共同商议后再决定,但她们的喜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重大消费的最终决策。女性消费中,用于购买服饰的花费最多,排在第2和第3位的分别是用于通讯以及旅游的花费,其他依次为健身、化妆品以及购买书籍的花费。从调查结果看到,在余暇时间里,参与体育活动或各种形式的旅游成为时尚,体育消费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调查,上海市91%女性消费者选择“元旦”、“三八妇女节”和“十一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进行体育消费,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3. 2社会转型期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1)休闲体育将成为女性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学校女子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内容。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教育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的实践过程。
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劳动本身创造性的增强以及整个社会知识的升值,休闲的内容应将目标锁定在促进每个女性的个性发展和较高的生活质量上。女性们希望在工作时身心健康充实,在闲暇生活时充满乐趣和满足,单纯为谋生服务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各级各类体育所有功能的综合与提升,以及以人为本为中心,寻求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的途径。这样,女性休闲体育将与职业女性体育共同构成终身体育的完整体系,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女性休闲体育完善和健全了终身教育,把女性休闲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实施终身体育和培养女性一生追求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校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四体联合”。
学校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几个不同的渠道,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从不同空间、不同侧面、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终身体育的推行。其中,学校体育是其他3种体育的基础。
单位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随着近几年社会的转型和单位职能的分化与部分功能向社会的转移,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体育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开始与单位体育平分天下。总的来说,学校体育为单位、家庭、社区体育提供场地设施,培养体育指导员及提供科研服务,社区体育则为学校体育提供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场所,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职女性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则以单位体育为基础,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为辅助,在学校体育的帮助下,借助国家、政府、企事业、学校、社区的力量与支持,4个方面联合起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打造女性在学校、家庭,乃至进人社会后都能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的生活习惯,并逐步提升我国女性群体生活的质量,完善她们的生命周期。
3)休闲体育消费等级的不断提升。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对应,人的消费也具有层次性,生存性消费属于低层消费,享受性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随着女性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她们努力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休闲体育、健身娱乐作为满足女性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在假日经济中越来越重要,这也标志着我国女性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同时,随着消费等级的不断提升,女性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的休闲体育消费大军,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4)社会各阶层的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卢锋在《休闲体育学》中依据我国的国情在进行阶层划分和分析时,是按照收人、职业、教育程度和权力4个方面为标准的。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的结论中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l8]。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根据个人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量来划分在职女性的社会分层。在这4个资本的持有程度上,每个在职女性会各不相同,其中个体的年龄、职业、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居住条件、受教育内容形式等状况对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生活方式的表现上也具有很大差异性。
总之,中国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对话应充分体现平等宽容的精神。学术研究规范化中的平等宽容的氛围一旦形成,它将有如无形的手会对学术界的纯净起大浪淘砂的功效,进而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在英国,体现平等宽容的精神的学术规范与其市场经济的商业规范一样都是逐渐形成的。在中国,这种氛围的营造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能否形成这种良好的氛围关键在于观念能否更新,即以平等宽容的精神取代人微言轻和文人相轻的传统观念。还应看到,象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起初有许多的困难一样,若能获得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的扶持对形成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固然重要,而每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自律对加速其进程更为重要。
鸣谢:王斯福 (Stephan Feuchtwang) 长期以来的学术指导; 托马斯 (Thomas J.W.Clarke) 参与了本文的讨论;程原对本文的充分肯定和对某些观点的批评;李铁映对作者在1999年5月1日在与部分留英学人座谈会上观点的肯定。他总结时讲到的“学术研究要百家争鸣,文人要相亲不要相轻”即是对作者基本观点通俗概括。
注释:
[1]林毅夫明确指出过方法论的规范化对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升到国际化的重要性。《方法论的规范化和研究对象的本土化》, 《北京青年报》,1995年4月20日。樊纲强调的基础理论的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和“与国际接轨”也包含了这个意思。《中国书评》, 1995年3月,总第五期,第46页。王斯福 (Stephan Feuchtwang) 认为中国人类学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是能够也应该和如何进入国际人类学的问题。见Rising to the challenge: for a crit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a, “人类学本土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第1页,广西民族学院,1999年9月。
[2]王斯福在前述文章中针对国内对弗里德曼在1962年做的题为“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社会人类学中国时代”)的讲演的含义的误读现象对此做了解释。他说弗里德曼的原意不是提出国际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或对中国与其它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和结构做比较, 而是以中国为例认为人类学家在对这样的复杂社会做人类学研究时应开放性地结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政治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成果(由于冷战的原因弗里德曼原文中没提后两项但含了这个意思),同上,第8页。
[3]曹树基和赵世瑜都分别强调了其重要性。
[4]张乐天也提到了这本书,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第71页。
[5]1999年5月15-16日在伦敦经济学院召开了题为“中国的分与合的人类学研究 (The Anthropology of Separation and Reunion in China)”的理论研讨会(由于分与合的讨论涉及到中文的分离与回归、分别与重
逢和分散与聚集等概念,在没找到恰当的概念前在此只好暂用分与合来概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台湾和大陆的学者在石瑞 (Charles Stafford) 的关于分与合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证研究对分与合进行了人类学的理论探讨。石瑞把心理分析理论引进人类学领域并用中国历史的和现代的文献及经验材料对分与合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专著待出)。与会者从心理学、语言学、中国的“本源”概念的社会文化文化内涵、出嫁和回娘家、兄弟分家、死亡、宗教节日庆典与怀旧和回归、告别过去与创造未来、地区或全球性人口迁移与回归以及港澳台的回归等广泛的论题作了专题讨论。此外,我会后才看到的麻国庆的《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一文(《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如果经过一些“包装”并介绍到会上一定会引起广泛的兴趣。
[6]见注1王斯福前文,第14页;常向群的博士论文《礼尚往来—邓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支助网研究》(尚未完)(Lishang wanglai—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reciprocity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Deng Era ),unfinished Ph.D. Thesis, City University, London。
[7]虽然由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的民间社科研究刊物采用过这种做法,但终究未能保持下来。
[8]在英国,专家(specialist) 是指专门从事某项职业的人,而不是名誉地位的象征。如搞社会学研究的可以叫做社会学家(sociologist),水暖工也可以称为水暖专家。
[9]梁治平对西方社会科学家做学问的开放的心胸和诚实的态度的赞赏(《中国书评》,1995年1月,总第三期,第72页)和维护学术权威反对“文化霸权”的观点朦胧地表现出了这种意识(同上,1995年7月,总第六期,第60页)。
[10]请原谅作者在应用过程中比例上的“洋”大于“古”。
[11]学术政治系国内外通用的概念,恕不解释。学术商人即类似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或马基雅弗利式的缺乏商业规范的旧商人式的学者。
[12]曹树基对《社区的历程》一书的第1-9章的评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3]方炼,“高校妇女组织在农村妇女发展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 会议论文(Workshop “Women organizing in China”,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Women, Oxford University, 13-15 July, 1999)。由英国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学者著述和编辑的第一本规范化本土化全球化研究的关于中国妇女的论文集是出自中国女性之手,见参考文献,1999,Macmillan Press Ltd。
[14]1999年夏有若干批中国女性学者分别到挪威、丹麦和英国参加有关妇女研究的学术活动。这本身就是中国社科研究规范化本土化全球化的体现。
[15]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把从政、经商和做学问比作走红路、黄路和黑路。学者看淡权力和金钱不等于社会看低它们。不同道路的选择是个人兴趣不同的表现,对权力感兴趣的的去从政,对金钱感兴趣的去经商,对真理感兴趣的去做学问,在价值观上没有高低之分。许多学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重新选择了职业,如改行从政或经商均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并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个体的社会角色的定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16]与“文人相轻”的观念并存的对海外学人的高期待现象同样有悖于平等宽容的精神。
参考文献:
曹树基,1998, “学术研究与学术著作的评审”,《文汇报》11月13日。
——, 1999a, “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 第1期。
——, 1999b, “关于学术规范的几点思考”,《文汇报(电子版)》, 1月2日。
——, 1999c, 《学术批评的规范》,《文汇报(电子版)》, 3月6日。
蔡肪(应为日字旁),1999,“学术创新的‘毛细管效应’与学术规范的应用范围”,“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邓正来,1995a, “‘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与本土化’学术讨论会辑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十期。
——,1995b,“化解整体的社会科学观—‘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讨论的讨论”,《中国书评》,总第六期。
樊纲,1995,“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 总第五期。
葛剑雄,1999, “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葛剑雄,曹树基,1998,“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篡(??)?”,《历史研究》,第1期。
黄平,1995,“从规范化到本土化:张力与平衡”,《中国书评》,总第五期。
李伯重,1999, “学术批评:有规矩而无定式”,“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李强,1999, “知识增量:一个重要的着眼点”,“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梁治平,1995a,“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中国书评》,总第三期。
——,1995b, “学术·思想·‘文化霸权’”,《中国书评》,总第六期。
林毅夫,1995,“方法论的规范化和研究对象的本土化”, 《北京青年报》, 4月20日。
刘东,1995,“形式理性化只是必要条件和最低标准”,《中国书评》,总第四期。
鲁品越,1995,“利益驱动与科学规范”,《中国书评》,总第五期,
罗志田,1999,“提倡和而不同、多元开放的学术对话”,“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马戎,1999, “促进学术对话 推动学科建设”,“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民族学研究所集刊〉撰稿体例》,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印。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谢维杨,1999, “也谈学术规范问题”,“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杨奎松,1999,“遵守学术规范,既要教,也要管”,“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张静,1995,“规范化与专业化”,《中国书评》,总第三期。
张乐天,1999, “我们最需要扎实的实证研究”,“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赵世瑜,1999, “学术规范凭谁定”,“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朱苏力,1995,“法学研究的规范化、法学传统与本土化”,《中国书评》,总第四期。
——————,1999,“学术批评中的学术标准”,“遵守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宗和,1999,“遵守学术规范 推进学术对话”,《文汇报(电子版)》,4月17日。
Chan, Anita, Madsen, Richard and Unger, Jonathan, 1992, Chen viliage: under Mao and D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ng, Xiangqun, Feuchtwang, Stephan, 1996, Social support in rural China (1979-91): A statistical report on ten villages, London: City University.
Fang, Lian, 1999, “The roles of Women Studies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 A paper for the workshop of “Women organizing in China”,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Women, Oxford University.
Fei , Hsiao-Tung,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39.
Feuchtwang,Stephan,1999,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for a crit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a”, A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nativazation of anthropology, Nanning.
Freedman, Maurice, 1979,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in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ao, Mobo C. F. , 1999, Gao Village:A Portrait of 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London: 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
Gilmartin, Christina K. at. el. eds., 1994, Engendering China: Women,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et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nstructions for contributors”, 1999, Sociology,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BSA) Publications Lt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Yueh-Hwa, 1947, The gold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Ltd.
Liu, Xin, forthcoming, In one’s own shadow—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 of post-reform rur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tes for contributors”, 1999,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Incorporating MAN)。
Publishing with Macmillan – A Guide for Authors, 1995, Basingstoke /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Stockman, Norman, Bonney, Norman, & Sheng Xuewen, 1995, Women’s work in East and West: the dual burden of employment and family lif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 Press Ltd.
Wang, Mingming, 1993, Flowers of the state, grasses of the people, unpublished Ph.D. thesi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West, Jackie, Zhao Minghua, Chang xiangqun, & Yuan Cheng, eds., 1999, Women of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cmillan Press Ltd.
摘要:女性污名群体被贴上贬抑性标签以至于面临自身价值受损的状况。本文以女性主义作为理论工具,对女性污名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作出具体分析,包括男权社会的男性中心统治以及女性自身对该统治秩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确认,并呼吁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污名;性别平等;男权社会
中国社会正处于面临着剧烈变革的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表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现象,但是由于大众的一些傲慢的偏见,再加上某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上不少群体被污名化,贴上被侮辱、被贬抑的标签,比如“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精神病患者”等等。但是其中被污名化的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特征最鲜明的是以“女博士”“剩女”“女秘书”“小姐”等污名为代表的女性群体。
一个社会的特点与气质是由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状态决定的。无可辩驳的是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男性群体都在社会上居于第一性的地位,他们凭借优势地位对女性世界实行强权统治。社会默认一个人的身份与能力都与性别有关,并把几乎所有的权威位置都预留给男性。这就是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的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男权社会。对男性特权的维护与合理化是其所有活动的本质与核心。
女性被公认为盲目冲动、目光短浅、胆小怯懦的群体,只有在智力和能力上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才是合理的,才能被大众欣然接受。一旦女性表现优异,就被视为对主流社会价值规范的冒犯和冲击,就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对其加以谴责和鞭笞,驱逐出主流社会,使其在被边缘化的处境中遭受主流的轻鄙。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古怪偏执、刻板木讷、不近人情、面目丑陋、眼高手低等等。原本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女性获得了比之前更充分的的教育机会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攻读博士学位,积累更多文化资本,与男性平分秋色,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竞争优势却使她们原本个性鲜明的个体被简单地用“女博士”三个字作为符号加以标签化、污名化。无论是学历能力还是品质修养方面都表现的出类拔萃的女性群体在职业、婚姻等方面都遭遇了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并没有单独提出“男博士”这个名词,用嘲笑戏谑的口吻加以讽刺挖苦并以此为乐。
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性的处境并不像男性所宣称的那样是自然发生并且不可改变的。两性的生物性别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自然也就不存在能够决定社会性别的高低之分的功能,也不存在对另一性别的实施霸权的合理证据。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角色都是存在于男权社会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所给予的,女性作为受压迫、受歧视的阶级是被男权社会和主流文化人为地建构的。整个男权社会以男性视角为出发点来观察和论述社会生活并将其作为全部人类的观点与经验,这是男性一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膨胀”与“自恋”。话语是权力的最简单、最明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但是正由于社会普遍并且持久地存在着的“女性居于被统治的第二性的地位”的事实,女性本身没有能力做出铿锵有力的自我辩解和独立自主的自我选择,无法全力争取属于本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男性对女性的家长制权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基本的权力关系,在性领域当中表现的更加集中。因为在传统的父权观念里,已经把男性设定为天经地义的性攻击者,女性则貌似顺理成章的自动成为了性臣服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性别秩序的稳定。据凤凰网报道一个美女因曾为4个男性老板担任秘书导致8次相亲均告失败,而记者的随机抽查也表明70%的男性表示不愿意娶女秘书为妻。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男领导和女秘书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忽略女秘书的工作能力、品德修养等社会特征、全神贯注于女秘书“年轻”“性感”的生物特征。女性被物化,她们是男性性发泄的对象,而不是和男性一样居于主体地位。“女秘书”的污名是对女性的冷暴力,不只是语言攻击,还包括思想上对女性的猥亵。这不过是男性通过最安全的性——性幻想的方式来实现本群体对女性的占有欲望。社会对男领导负面特征标签化的现象没有出现,男领导也没有遭受更多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社会在性方面对男女两性有不同的要求,适用不同的道德标准,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性支配权。通过将少数女性污名化,使其余的多数女性迫于压力保持纯洁,以便能符合男性的审美偏好,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受制于男性。
几乎全球的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分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与价值,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得到响应。不仅男性要求他们的特权,那些自认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从而接受自身地位的女性也不反对它,甚至还欣欣然接受了本群体的附属地位。社会在规劝女性怎样才是一个道德上正确的女性,规训、暗示了对女性人群的认知与辨别方法。“良妇与”的二元分类与甄别实际上是对所有女性的束缚与控制,它导致了女性的分裂,削弱了他们原本作为集合体的力量。女性不自觉地自我审视与相互检查,当发现本群体成员的越轨行为时,他们会首先站出来进行道德问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遵守主流规范的,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当女性群体受到侵害时,她们内部甚至会近似本能地发出要求本群体自重、自省的声音。这种内部的解体不仅意味着女性与男性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还显示了女性对本群体的个性、特质与尊严、价值的自我贬抑。这种主动的自我对女性的自我认同、角色定位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恶性影响。如果女性衣着性感、暴露,不仅男性,还包括女性都会对此有保留意见,甚至女性的不快情绪会更加显著。女性“性感、诱人”的气质遭到贬值和质问,这是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表达出的一致意见。很多女性在受到受到性骚扰时,会主动选择忽视、容忍的态度,而社会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减少介入。这种对男性的“治外法权”对其权威的无原则维护是男权社会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但是显然也得到了女性群体的默认,这是男女两性的合谋与共识。
女性群体要争取性别平等,就必须认识到为性别排次序,给性别加标签的意识与行为的荒谬性,必须还原给性别本身的应有之义。如果连作为受害者的女性本身都承认了性别歧视的合理性,要实现性别平等就只能是天方夜谭。这场只有首先从女性内部发生才会有力量的性别革命才是帮助女性摆脱困境、获得平等的主体地位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从整个社会对女性强加污名现象的普遍存在可以发现性别歧视的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公共话语舞台。只要这种观点存在,女性主义为女性污名群体正名的努力就会一直持续。坚持与刻板印象以及传统性别角色模式作斗争,使性别的结构壁垒坍塌,男女两性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女性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与需要。男女平等的浪潮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和逆转的。我们期待有一天男性和女性会形成关于自身还有对方地位角色的正确看法,我们等待迎接一个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新世纪的到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史界、张先亮.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分工的反思与突围.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5.
[2]曾清林、陈米欧.社会学视國中的身体研究视角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10-02-25.
[3]荣维毅.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浅议.北京社会科学,1999-08-15.
[4]张慧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变革.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日常家务;起居习惯;闲余时间;生活压力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郊、北城、东郊等十所中学的268名老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老师93名,女老师75名。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社会学、体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13部,论文50余篇,查阅了与本文相关的期刊、报纸以及相关文献多篇。
(2)调查法、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分别对中学老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各种情况作了调查。
(3)数理统计法。通过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268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得出了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说明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方式方面对中学老师参与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主要体现在日常家务、起居习惯、闲余时间安排习惯、生活压力原因等几个方面。
(1)关于日常家务
调查结果表示:三原县中学老师平均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5小时,但是男女老师之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女性平均每天约为2小时,而男性平均每天为1小时。此项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在我国日常家务劳动仍被看成是妇女的份内事,这也是女性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原因之一。
现在中学老师在“升学率”这一权重最大的考核指标的驱使下,工作都比较辛苦。另外日常家务也消耗着他们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特别对于女性老师。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一天有限的时间按内,用于日常家务的时间多了,用在休闲的时间必然就相对减少。特别女性教师的体育需求就更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从调查问卷中“若没有日常家务,你会选择去做适当的体育锻炼吗”这个题的回答来看,有214名老师选择会,有36名老师选择不一定,只有18名老师选择不会,这可以得出日常家务已经影响了中学教师们全身心对体育的投入。
(2)关于起居习惯
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人的健康很重要,也有助于人保持一天的精力旺盛。古时的人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对一种良好起居习惯的保持。现在一般都认为“早睡早起”是比较科学的起居习惯。但对三原县268名中学老师的调查结果看,能具有“早睡早起”良好习惯的老师所占比率甚少,且这部分老师多是付课老师或者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老师。调查结果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三原县中学老师起居习惯(%)
由表1可以看出,三原县中学老师的起居习惯不尽合理。其中不合理的起居习惯所占的比例为83.6%。主要原因莫过于“升学率”压力大,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备课,需要批改作业,更有甚者要给学生单独辅导解题,所以熬夜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比较普遍。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70%的老师长期晚睡,这违背正常的生理规律,时间长了必然导致老师们体质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并有可能引起相关疾病。而长期的起居不科学也导致老师们没有精力或者时间进行过多的体育锻炼。
(3)关于闲余时间安排
著名社会学家卡普兰曾说一个人的余暇方式,说到底就是他对生活的选择。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健康、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余暇活动的情况。
从老师对闲余时间的安排情况来看,三原县中学老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忙业务学习、做家务、看书、文化娱乐、辅导子女学习当方面,这些活动可以调节和放松工作造成的精神紧张和疲劳。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少见的闲余时间,老师们专门进行体育锻炼的不多,相对而言男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比女老师兴趣更强,女老师在日常家务等方面付出的较多,所以余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的安很少。如何让老师们明白利用闲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很有利,对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很有利,对体育锻炼的有利价值有进一步认识,是我们要研究并解决的。
(4)生活压力方面
一个学校生存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具有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意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奋力拼搏。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改革给老师们带来了诸多好的机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对于中学老师。对三原县中学老师关于生活压力来源调查统计的情况汇总如表2所示。
表2三原县中学教师生活压力来源统计(%)(多选)
有科学研究发现,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等的“疾病”。老师的职业相对比较特殊,特别中学老师,压力持久且过大,这实际上已经在损害老师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想到他们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表2可以看出,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压力男性老师远低于女性老师,而来自经济与人际关系的压力男性老师相对而言要高于女性老师,来自健康的压力男女老师基本一致。被调查者中有86.2%的女性老师对工作有较大压力,这说明女性老师工作的很不“轻松”;有66.3%的男性老师感觉经济压力很大,这与当前老师工资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脱钩”有关,虽然国家一再提倡提高老师工资待遇,但是本县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暂未全部落实,老师工资未能达到陕西省的平均水平;来自健康的压力男女老师都相对比较大。
有研究成果表明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叫腓肽的激素,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从而缓解压力和不愉快。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但是老师们在压力面前,已经在逐步减少体育锻炼,为了健康与充满激情的生活,为了能以更健康与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强体育锻炼是必要和必须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