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00
导语:在龙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以往其经济基础是以祖群、宗族的供给为基础,且形式较为单一,农业生产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开支是在这些收入中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祖群内部也会缴纳部分份子钱作为本宗族活动开展的经费。传统的经济结构下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支出较为稳定,不受外部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现代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济结构断裂,分田到户的政策在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依靠祖田、祖山收入维持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运行的基础,传统经济结构下所维持的祖群、宗族统一性、一致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个体经济形态,这使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1.2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
青壮年是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正常开展的保障。川东民间群众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青壮年继承与发展父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必然。但是,外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川东民间的稳态,群众这种兼容并包与渴望走出川东的迫切心情迎合了这一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走出世代耕种的土地,走向大城市,并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迁徙,致使当地开展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人”的因素缺失,由于一些老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这些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得不到继承传播,最终慢慢走向消亡。所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徙致使了当地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产生了断层,最终致使其传承传播途径阻断,最后慢慢消失。
2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路径
2.1打造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面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并接受这一状态,而不是极力排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如何适应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重要的问题源。这里我们设想建构适应当地发展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综合利用当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以此促进艺术文化发展,如:可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图像化,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广泛的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川东文化,并吸引他们到当地感受其文化的浓郁。
2.2形成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表现出的文化一元结构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弘扬其健身文化、娱乐文化同时,需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调适性,通过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处理好居民间的矛盾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其次,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交往性,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开展看成是居民进行的一种文化信息交流、共享过程;第三,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文化存储性,综合运用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存储性,实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
2.3促进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经济增长态势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川东群众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他们也希望通过在外面的努力工作,使家庭更加殷实,生活更加充实,当地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产业为载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方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演艺产业部门、以弘扬川东龙舞艺术形态项目,并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标志;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工艺品产业部门,以工艺品出售带动当地文化产品的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技艺传授产业部门,形成以教育、技艺传授为一体的技艺传授体系;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传统龙舞旅游产业部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川东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研究认为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发展困境主要有:当前社会的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等。
3总结
从美国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诞生至今,尼龙逐渐成为了从煤、空气、水以及其他物质所合成,并且具有柔韧性以及耐磨性、类似于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所有聚酰胺的总称。如今尼龙产品种类繁多,几乎遍布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国尼龙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的,其间曾借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技术和经验,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自己相对较为系统的尼龙产品生产线。之后,由于尼龙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尼龙化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为我国经济、财政以及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尼龙化工市场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国家为了支持尼龙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优惠,为尼龙化工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尼龙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总量扩大,质量稳定性提升。如今尽管尼龙的价格下降比较明显,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其中下游的面料市场以及应用市场的增长幅度无法跟上产能增长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也体现出了目前尼龙产业由量到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尼龙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总量扩大以及质量与稳定性提升等特征。其次,尼龙纤维市场也在不断地拓展,尼龙纤维的丰富多样化发展丰富了尼龙产品的市场结构,并且在市场竞争上也提升了尼龙产业的整体影响力。调查显示,过去几年,全国化纤业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竞争日趋激烈。最后,尼龙产业的整合趋势更为明显。就整个化纤业而言,依靠单纯的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变得更为狭窄,化纤产业朝着专业化、技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尼龙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带到中国,产业之间的整合趋势更为明显。为拓展尼龙市场,如今全球尼龙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例如德国朗盛公司的玻纤增强尼龙66、日本的绿色工艺生产技术等。在尼龙纺丝领域,尼龙6占据着主导地位,改性锦纶也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领域。在当前的形势下,新型尼龙化工产品的出现为尼龙行业增添了活力。
二、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意义
1.应对市场竞争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石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供应资源总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由资源争夺型的竞争转化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模式。化工销售面临着化工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营销业务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学会用主动进攻的姿态去努力获取市场,同时也要应对市场缩小以及同发达国家在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服务营销的本质是“服务”,美国市场营销学界将服务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据此不难看出,服务是一种涉及一些无形因素的过程以及结果,服务营销的关键在于为客户提供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能够促进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的提升。
3.加强内部建设的需要尼龙化工销售应当针对市场形势以及行业的特征不断调整与完善。只有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理念去影响和感染职工,企业才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统一文化,利用化工销售服务文化加强员工的教育,用规范的营销模式统一员工的行为,加快文化的融合,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市场形象,从而提升尼龙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影响力。
三、完善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
尼龙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牢固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服务转化为化工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销售服务文化软实力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现代营销服务的理念,规范服务营销的礼仪,形成自身具有化工销售特色的销售服务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化工企业服务的软实力。服务软实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当以制度规范作为标准,加强执行。理论与服务文化礼仪只有形成制度,才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服务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对服务工作以及营销行为的检查与监督。其次要注重宣传与引导,使服务以及营销理念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将其内化为员工自身的自觉行为。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管理者应当大力倡导并做到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全体员工讨论服务营销的理念与制度,促进员工了解的同时让员工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此外,应当加强主题活动的举办,利用活动载体来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利用相关的主题活动,寻找自身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同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企业还应当加强机构建设,不断整改落实,按照活动主题和规划推动其有效开展。
2.完善营销服务架构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氛围下,尼龙化工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营销组织架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部门予以职能划分。首先组织架构应当体现出系统性与全面性,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员工不仅要是企业内部的主体,同时也应当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同时也应受到其他同事的制约。其次应当明确职责,奖惩适当。加强员工营销工作的效率,促进务实的工作风气。此外,也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优化完善,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优化销售服务的工作流程,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为前提。
3.健全适应营销战略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营销战略相融合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信息系统服务、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客户投诉系统等,这些系统服务都是化工企业营销战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目标市场聚集地进行物流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与便捷的服务,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双赢。企业的产销研各方面都需要围绕市场而进行,将营销战略服务的目标转化到客户的反馈上,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使用情况,企业自身的产品有哪些用途与性能,如何加工、怎么用都需要保持重视。同时也要主动向客户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升产品性能,与客户共发展。
金秋十月飘香,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开封市政府、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10月17日至21日在古都开封举行,论坛组织了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的《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藏都论鉴 专家与藏家间的直面
10月19日上午9时,作为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宾馆拉开帷幕,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罗伯健、杨晋英、闫振堂、杜耀西、刘建业,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葛纪谦,开封市副市长陈国桢等出席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文物专家与收藏爱好者。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采取专家做学术报告和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开,首先由组委会特邀的李知宴、赵青云、宋平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北宋官窑”作学术报告,接着由与会的专家学者、收藏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其中来自宁夏的收藏家王治国、来自北京的专家钱宝诚先生以及来自上海的陈逸民先生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及代表的一致好评,研讨会现场掌声不断。
此次研讨会侧重于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尤其是北宋官窑领域的专题研究,使学术研讨会更加主体化、专业化,突出了重点,增强了学术性。
关键词:音乐教材;地域特色;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8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成立了“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根据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本人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切感受到,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内容正是发扬和继承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若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地域特色浓厚
黑龙江自然山水独特,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使其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并通过地域风情
歌曲等音乐内容表达出来。如《黑龙江好地方》、《对花》、《歌唱春天》、《青年参军》、《新货郎》等广泛流传的东北民歌;黑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选段《怎么不见娇儿他》等地方戏曾被广泛传唱,具有浓厚的地
域特色。
二、历史悠久,文化融合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主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的歌曲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课标音乐教材的编者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我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如满族的《摇篮曲》、《空齐曲》,鄂伦春族的《勇敢的鄂伦春》、《放马山歌》,俄罗斯族的《美丽的姑娘――阿妞妲》、《渔夫之歌》,鄂温克族的《剪羊毛》、《我们都是山里的人》,达斡尔族的《什么最美丽》、《快乐的达斡尔》,柯尔克孜族的《我的家乡》、《柯尔克孜人民歌唱》,锡伯族的《咱们锡伯人》、《田野歌》,赫哲族的《大顶子山高又高》、《我的家乡多美好》,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赞歌》,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回族同胞永远不推后》,朝鲜族的《水臼打令》、《长鼓舞歌》,这些音乐内容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展望
2002年8月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各学科教材建设像雨后春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但是,因为当时我省没有组织教材立项编写,致使目前没有国家级课标教材,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使得我们无法在教材中融入我省的民族文化等特色内容。后来,我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把部分我省地方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加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通过歌声让全省的中小学生了解黑龙江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黑龙江来好地方,粮满仓来,鱼满江,岸上红花开,百鸟林中唱,兴安高,黑水长,百业兴,牛羊壮,蝴蝶双双在飞舞,布谷鸟在歌唱,布谷,布谷,布谷,歌功颂德唱今天好时光。”这是一首来自我省黑河地区五家子农场的黑龙江满族民歌。让这样优美的民歌进入中小学课堂,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使出生、成长在黑龙江的孩子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黑龙江、热爱黑土地,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套音乐教材的编者们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分布在我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推广之下,这套音乐教材已在全省大范围使用。通过近六年的教学实验和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的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套教材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使音乐课堂教学丰富了、有活力了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特别是融入地方内容后让学生、老师都倍感亲切,成为我省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各地市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有些地市使用的其他省份版本的音乐教材中并没有加入我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这就失去了一次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的绝好机会,对孩子的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个不小的缺失。所以,建议教材选定的职能部门应该给我省广大学生选用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教材,为保护和继承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为新形势下做强做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总体思路和目标构想。报告别指出了在中小学中开展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普及和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中,让地域的音乐地域歌声在青少年中更广泛持久地回荡。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work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in Heilongjiang
AN Yu-bin
(Education R&D center,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Harbin 150001,China)
【摘 要】“楚辞”既是一个文学作品总集,也是楚地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传播与接受在西汉与东汉是不同的。研究楚辞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对汉代文人和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楚辞;两汉;传播与接受
一、楚辞定义与特点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模仿屈、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的名称,汉以后才有,即在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出现的学术上的名称。”楚辞也是战国时期楚地的诗歌形式,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楚辞在句式上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传统,运用更为灵活的句式,除了运用五、七句,还有六字句,使得句式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楚辞吸收大量的方言,句式也较散文化,为以后“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辞”受当地巫术的影响。巫术的歌舞中多反映人神恋爱等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色彩。屈原作品《九歌》、《招魂》模仿当地民歌,且在其他作品中也充满着屈原的浪漫主义情节和奇特的想象力。如《离骚》中:“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又如《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朝发苍梧,夕余悬圃,命羲和驾车。登昆仑、驾青虬。“苍梧”、“悬圃”、“昆仑山”、“重华”和“羲和”,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和地点,使全诗充斥着浪漫主义情怀。
二、楚辞在两汉的传播和接受
(一)楚辞在西汉的传播
西汉对楚辞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峰再到衰落的时期,西汉时期楚辞传播兴盛,是与统治者政治统治需要密切相联系的,而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之后,西汉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逐渐认识到思想的统一以及对文学作品进行儒家解读的重要性。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大体介绍了楚辞在西汉的传播与接受,他说到:“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因为汉代离着屈原所生长的战国时期时间较近,所以能较好的保留屈原的作品。后来的宋玉、景差等人慕名而作,吴王刘濞,枚乘、邹阳等人对楚辞的传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楚辞的传播在汉武帝时期到达了一个高峰。汉武帝命刘安做《离骚传》,一方面是汉武帝本身对于《离骚》的爱好,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需要,屈原所代表的是爱国忠君的思想,他在《离骚》以及相关作品中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忠臣明君治世的渴求,这也正是汉武帝所追求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汉武帝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阅读和传播楚辞的风气,体现屈原等人忠君爱国思想,从而更好的巩固其统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汉武帝命刘安做《离骚传》的年代恰好反映了汉武帝当时的心理活动,龙文玲认为“刘安作传的这一年,正是汉武帝第一次尊儒改制在祖母太皇窦太后干预下惨遭失败之年。”①汉武帝固然有着对《离骚》的爱好,而更多的是在《离骚》中寻求情感共鸣。屈原有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忠诚之情,但更多的是他追求美政思想的失败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初次改革遭失败的汉武帝对《离骚》蕴涵的这份情感产生共鸣是很自然的”,②所以刘安作《离骚传》不光是汉武帝对《离骚》的热爱,也有对自己理想尚未实现追求精神慰藉的一种体现。
(二)楚辞在东汉的传播
如果说楚辞在西汉的传播注重的是统治阶级,政治背景的话,那么东汉时期更为注重的是文人自身对楚辞传播做出的贡献。
东汉时期骚体赋盛行,这不光是因为建立东汉之前,西汉灭亡后有一段动乱的时期,民不聊生,文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还有一个原因是东汉建立之初,统治者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来控制局面,也需要有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政治表述,于是楚辞的传播在文人之间兴起。
就像是西汉虽然有各种赋,但占主要地位的还是昂扬、积极向上,描写夸张汉代兴盛的汉大赋,东汉流行的,便是抒发文人内心情感的抒情小赋。“贤人失志”和在仕途与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使赋承担起抒情的作用。
东汉文人写作以抒情为主,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也为后来魏晋时期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奠定了基础。楚辞中浪漫的抒情主义精神被这个时期的文人加以利用,继承西汉时期阅读楚辞的传统,在此基础上,经过自觉的加工和学习,创作出于西汉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品。“东汉文人自觉学习,摘用,或稍事修改,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楚骚那种浓郁的抒彩。”郭令原:“东汉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辞赋家的生活遭际也与西汉大不相同,他们要用赋这种文体去反映自己对于一个新时代的感受,这种感受较西汉赋的内容为丰富,于是较多的借助于楚骚”。③
(三)楚辞在两汉的接受
两汉时期对屈原的评价很高,班固在《离骚序》中说道:“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楚辞在两汉的传播不光是因为屈原的创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声,还有一点就是楚辞是当时的流行体。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都是模拟楚地语言所写的。到了西汉成帝时期,刘向编辑的《楚辞》既有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也有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和刘向的《九叹》等。两汉时期还出现了“骚体赋”,即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是汉赋的一种类型,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骚体赋”继承楚辞抒情传统,注重抒发怀才不遇内心不平的思想感情。
三、楚辞的发展和影响
楚辞发展了“赋”这一形式,两汉时“赋”这种文学形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经历秦代“焚书坑儒”,汉代要吸取秦的教训,而且大一统的局面需要一个铺张华丽,且具有昂扬向上特点的形式,因此《楚辞》为代表的形成了一系列的赋。两汉时期赋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是汉大赋还是抒情小赋,骚体赋,都为表达文人的内心情感作出了贡献。
屈原所代表的忠君爱国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遗彭咸之遗则”的遗世独立的态度,以及“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注重个人修养的品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不懈的精神,鼓舞了历代文人的情感走向。汉以后的魏晋时期,文人开始走向自觉创作的道路,屈原的理想抱负和高尚品德也正是魏晋时期人们所需要的。不光是魏晋时期,甚至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都离不开屈原对诗人的鼓舞作用。宋代晁补之有《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朱熹有《楚辞集注》,正是历代文人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解读与再创作。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七(楚辞今译讲录、屈原赋今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3
[2].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87.
[3].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2.
[5]. 郭令原.先秦两汉文学流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9:228-229 .
目前发现的红山玉龙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C”形玉龙(图1),它们共同的造型特征是: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嘴紧闭。鼻端截平,呈椭圆形,有对穿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梭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钩形长髭,尾端呈圆尖形。器体中部略偏上有一钻孔。第二种类型是“.”形玉龙(图2),又被称为玉雕龙、玉猪龙、兽面.形玉饰等,它们共同的造型特征是:形体蜷曲呈.形,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双耳作为首部的轮廓线,并饰有象征双眼、鼻、嘴的纹饰,身体蜷曲,首尾相对,颈部穿一孔。第三种类型是“璜”形玉龙(图3),其造型特征是:龙体呈璜形,一面雕纹,另面无纹饰,中部对穿一孔,两端各雕一龙首,较长,吻向前伸,上唇翘起,口微张,目做菱形框,身饰瓦沟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这三类玉龙的造型形式比较接近,“C”形、“.”形、“璜”形都是以圆形为基本的构型模式,这种独特的构型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山玉龙的形态学研究 随着红山玉龙的考古发现,引发了无数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从形象特征、造型艺术、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角度研究红山玉龙,发表了无数的观点和见解,可谓众说纷纭、异彩纷呈。 猪龙说。此学说以孙守道、郭大顺为代表,他们认为:红山玉龙吻部前突、前端并列双鼻孔的特征,同时有特大的头部、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吻上和眼周还有表现颜面皮皱的线纹多道,而建平“兽形玉”更有露在嘴外的獠牙,这在六畜中唯有猪最近似。红山玉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猪首,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萧兵先生也认同此说,他指出“目前鉴定‘猪(头)形’,还只能是眯缝着的‘卵形眼’,额部与鼻梁细长的‘抬头纹’,撅起的吻,以及决定性的指标:双环形截鼻。这就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纤细型兽C形器为‘豕首龙’”。陈逸民、陈莺也认为“弧形龙、‘C’字龙和.形龙,从写实到抽象,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是与猪这种和我们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动物有关。我们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我们‘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龙的形象,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祭祀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
”认同猪龙说这一观点的学者非常多,在许多相关研究著述中都直接用“猪龙”或“玉猪龙”这个概念,由此可见,这一观点的影响之大之深远。 熊龙说。孙守道、郭大顺先生在重新认识“女神庙”中出土的泥塑动物“龙”的形象,以及发现于“女神庙”南部单室内的泥塑着彩的下颌特征之后,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雕龙,有一类以熊为原形,是为熊龙”。郭大顺先生近一步指出“短立耳,圆睛为熊的特征。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积石冢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以圆雕的熊首为装饰的三孔玉饰件,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积石冢上有完整的熊下颚骨,女神庙有泥质彩塑的熊龙下颚,出土多数量、多类型熊的实例,说明红山人有祭熊崇拜熊的习俗。所以目前我们倾向于红山文化.形玉雕龙为熊龙”。朱乃诚也认为“将兽面.形玉饰的兽面理解为熊首比理解为猪首更准确些,它们的年代应在公元前3360年至公元前2667年之间,其最初象征的含义可能是熊”。这一观点在学界也比较有影响。虫形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俄罗斯学者C.B.阿尔金,他认为“早些年提出的红山文化‘玉猪龙’是‘鳃角金龟子、叶蜂和步行虫幼虫期的变态艺术形象’”,并进一步指出:“在神话学中,龙(龙的形象)——宇宙的介体——起源问题可能同自然界中存在的昆虫幼虫联系在一起。”孙机将红山玉龙统称为“蜷体玉龙”,并指出“蜷体玉龙”的形制与甲骨文中形象的“龙”字接近,这种蜷体玉龙的原形是金龟子的幼虫——蛴螬。
“金龟子的蛴螬,屈曲如环,头尾几乎碰到一起;豆象的幼虫也叫蛴螬,却只弯成大半个圆形”;他特别揭示殷墟妇好墓的“玉龙”不但有“角”,还有蛴螬式“伪足”,说明“商龙虽日益神化,但尚未摆脱红山蜷体玉龙及其原型地蝼即蛴螬的影响”。红山文化的虫体玉龙不但体现着蕃育、再生的信仰,而且也可能用来“祷旱”、祈雨。这一观点多是将“虫”的形象或善变的特性与龙形象作对比联想。 鹿龙说。曹雅洁认为“1971年在三星它拉发现的C形玉雕龙,为鹿首蛇躯,围身蜷曲,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它可能是萨满在行神事时的佩带,以协助其与神沟通。它们不是现实世界生存的动物,而是经过萨满神化了的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神类神器”。田广林先生也认为C形龙为鹿首龙,“鹿首龙的头部造型特征为长吻修目,颈部细长,项带由巨角演化而来的长鬣。”
蛇说。杨青认为,蝮蛇中的一种“.蛇”是红山文化蜷体玉龙(即.形龙)的原型;而蚺蛇 “长身鬣毛而无足”的特征大致与三星他拉C形龙的的造型一致;并提出真龙的原型是“南蛇”。郭晓晖则认为龙是由蛇变来的,红山文化的玉龙很可能是土地的象征,把猪首加在蛇身上,正是他们希望农业和饲养业丰收的象征。
琴虫说。吕军认为红山玉雕龙可能是一种为当时人们所崇奉而今人不知其名的神兽,或是被神化的灵物,是使用其某一部族或部族联盟共同崇尚的一种神物,是红山先民崇拜、祭祀的对象,因此,它不可能是普通装饰品,其更主要的作用是祈求吉祥和护身。并引证《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他认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形象与兽首蛇身的动物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物,有祥瑞、压邪的作用,随身佩带,以求神灵保佑。并依据牛河梁遗址群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M4号墓中兽面.形玉饰的出土情况,认为使用者的地位非同一般,这种兽面.形玉饰是身份等级的标志。这可谓是一家之言。 玉虎说。李恭笃、高美璇认为红山“.”形玉龙是玉虎形象,“用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使虎体现得稳重端庄。每件玉虎的神态都是雄姿勃勃。”并指出“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玉虎,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作为出征前悬挂起来的仪式也好,挂在集体活动场合作为永久性的崇拜偶像也好,玉龙、玉虎,一善一恶,一文一武两相对照,确实体现着一种原始氏族社会精神。”这种观点虽比较新颖,但有些偏颇,在红山文化中都是同一形制的玉龙同时出现,而非像作者所阐述的那样“C”形玉龙与“.”形玉龙成对出现。 复合型动物说。陆思贤认为“C”形“玉龙作半圆蜷曲式,昂首前视,长吻抿嘴,鼻端截平,躯干蜷曲、似蛇形,再细致观察:鼻端似猪,,眼睛似牛,下腮似蛇,突出的是颈脊上面有长鬣,很似马鬃,已是复合体的神话动物”。 此外针对红山“璜”形玉龙,薛志强指出:喀左东山嘴出土的双猪首玉璜,本质上亦为C形龙和.形龙的变体,其原型应是《山海经·海外西经》里的“并封”,即双首猪的形象。饶宗颐也认为红山文化玉猪龙是五千年前的东胡亦奉.韦族祭祀时的宝器,是权力的象征。 综上所述,对于红山玉龙的构型动物提出了多种形象学上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各成一说。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直接从象形这一角度,阐发龙形象的原型,直接做一种比附、对比式的研究,而缺少对龙构型形式、抽象意义的探讨。 红山玉龙的形式抽象 红山玉龙是东北先民精神、心理、情感、愿望的物化形式,东北先民把他们的愿望和意志熔铸在他们用玉料的造型形式中,那以玉为原料的艺术造型就既成了他们的神,又成了他们愿望和意志的表现形式。因为他们把改变现实的愿望和意志融入到了他们的造型形式之中,因而那神的意象的造型就极大地脱离了自然原型,而充分显示出自身的造型特征。正是这种极大地区别于自然原型的造型特征才显示出神的意象和神的神秘力量。 红山玉龙是东北先民在“女神文明”文化背景中精心创造出来的意蕴深厚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造型是对猪的形式抽象,换言之,猪的抽象形式被东北先民神圣化为龙。这种形式抽象源自于东北史前文化的女神崇拜的文化模式,在“女神文明”文化模式中,猪是女神的神圣象征,猪崇拜即是女神崇拜,这是一种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化现象,并且已经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
东北文化有着悠久的猪崇拜的历史:猪与女神并置的现象在东北考古遗迹中一再被发现,查海文化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沟文化遗址中都有葬猪的习俗,这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因为猪是女神的象征;猪是东北祭天仪式中的圣物,吃猪肉成为一种“圣餐仪式”;猪是萨满神坛上的重要神灵,得到世人的称赞与崇拜;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就选择在遥对“猪首山”的地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我们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为红山文化玉龙是对猪的形式抽象,故而可以称之为猪首龙。在抽象的猪首龙中,它只是保留了猪头的某些特征——它以保留这些符号特征来保留猪的强大的生殖功能,而整个圆形的造型形式却是形式抽象——它以圆形的形式构型,表现猪首龙所象征的大母神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永恒回归和重新开始的独特能力和能量。正是这种圆形的符号特征,它才可以使人和万物死而复生,使春夏秋冬四季永恒循环,使时间回归和重新开始。这样的造型艺术就“把形式永久化”了,红山玉龙形式的永久化是使现实被形式同化为永恒化的神力符号,而同化现实的文化符号是经由艺术抽象创造出来的。
红山玉龙的圆形抽象就是东北先民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理解和模仿。东北先民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这种神秘力量形式化、象征化、符号化,从而掌控这种神秘力量。因此,红山玉龙就成为东北先民心理愿望的一种物化形式,其中投射了东北先民集体无意识愿望。
红山玉龙的构型意味
红山玉龙是以“圆形”为基本构型的造型艺术,而这圆形形式正是东北先民在集体无意识驱使下的艺术符号的创造。所谓艺术符号,就是表现性形式,它以一种不同于客观事物真实模仿的变形的抽象性形式表现一种意味、意义、意蕴。它是把难以言说、不可言说、言说不了的集体无意识用抽象的几何符号形式来表现了。它是将集体无意识客观化形式化符号化了。因而,这抽象的形式符号便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性的象征。人们只能从这抽象的形式中去把握它的意味、意义、意蕴,即把握它的原型。
第一,红山玉龙的“圆形”构型成为女神创造生命的一种原型性象征形式。红山玉龙是对猪的抽象造型,猪作为女神的原型形象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显现。猪的肥硕多脂、多产多子是女神巨大生育能力的象征,因此,圆形玉龙的构型形式就成为女神繁育能力的形式抽象,并以艺术构型的形式将其永恒化、恒久化。原始先民创造这种象征符号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对女神的模仿是在以女神的丰乳肥臀的特征带来生育力无限繁殖的结果;并用这种回环形式将那巨 大的繁育功能固定在自身符号之中——先民掌握了这种艺术构型符号也就掌握了女神本身巨大的繁育功能。
第二,红山玉龙“圆形”的构型形式是女神创世范型的象征。玉龙首尾相连的圆形形式,成为了宇宙永恒循环的象征形式:“宇宙的这种生命被想象成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来表现的,这就是一年。年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它有起点和终点,但是它也有着一种能以‘新’年的形式被重生的特性”。红山玉龙首尾相连的形式成为宇宙周而复始循环的抽象象征,春夏秋冬之后又是春夏秋冬——先民要以这种回环的形式把握春夏秋冬的循环。红山玉龙便这样成为创世的范型符号,这种范型符号具有巨大的魔力,宇宙会以这种范型符号形式循环。掌握了这种范型符号也就掌握了宇宙的循环力量。
第三,红山玉龙的“圆形”构型形式是女神死而复生再创造功能的符号化形式。龙的首尾相连的圆形形式,蕴含着生命的永恒循环,由生到死,又起死复生,“把生与死一概托付于变形,改变的只是形象,而不是质性;变形把不断流逝的时间,扭曲为无头无尾的循环圈,在连续不断的时间流里,前一个生命是后一个生命的因子,后一个生命是前一个生命的蜕变和延伸”。生命诞生于无,最终又回归于无。
第四,红山玉龙的“圆形”构型的是“道”的哲学思想的象征。龙首(即猪首)代表着大母神,圆形代表着运动、循环、规律,所表现的就是大母神及其象征的圆形符号形式运动和循环方式。其实这种符号构型就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道。猪首的“首”字和圆形的“辶
【关键词】微信微沙龙高校学报
沙龙为法语Salon的音译,意为房间里的客厅。沙龙文化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17、18世纪盛行于法国巴黎,至19世纪末期走向衰落。①沙龙作为一种社交文化,在19世纪上半叶传入我国。当时有影响的沙龙探讨的话题广泛,有的沙龙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术沙龙组织形式灵活,氛围宽松,讨论活跃,为科研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为学术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平台。本文中的微沙龙是以微信软件为工具,发起与组织的一种学术交流与组织形式。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微信用户的数量超过了6亿②。调查显示,微信用户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多集中在19至35岁之间。③在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中青年比例较高,其中不少人经常使用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聊天软件。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微沙龙已举办了1000多场,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沙龙是跨学科学术交流。④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是高校学报重要的作者与读者群体,而高校学报编辑与这一群体所处环境相同,联系紧密,微沙龙在高校学报中应用前景好,可行性强。本文结合微信与高校学报的特点,对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的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举办微沙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基于高校学报运转的微沙龙
高校学报运转过程,主要包括选题组稿、审稿与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有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数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有80%的论文来自高校。高校学报的审稿人有一部分来自本校,同时,部分稿件作者是本校教师或科研人员。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组稿的重点方向,关注校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教授等,通过微沙龙的形式了解该方向的科研新动态和他们的研究现状,并通过他们了解该领域与这些专家有联系的学者,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丰富稿源,拓展信息来源。高校学报一部分稿件属于交叉学科,这部分稿件的质量往往又较高。学报编辑以微沙龙的形式和本校审稿人或作者进行交流,对稿件需要修改与完善之处进行多领域、多角度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在出版发行阶段,学报编辑将出版的学报在微沙龙活动中交给作者或审稿人,可以进一步体现编辑的服务功能,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使作者或审稿人对学报形成良好印象,同时也方便他们就学报印刷装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微沙龙
很多高校专业门类齐全,但由于规模大,教职员工数量多,彼此间的交流并不多。高校学报编辑以微沙龙为平台,促成来自不同院系或部门的教职员工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打开研究思路,推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当今科学研究跨越不同学科向多领域渗透发展是大趋势。高校学报编辑可以以当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或社会科学领域的新鲜话题,比如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或我国科技进步奖,或“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为主题,组织发起微沙龙活动,还可以就高校学术活动,比如国家级或市级科研项目申报为主题发起微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而这正是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发挥自身特长,以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为专题发起微沙龙活动。笔者曾以这种形式与毕业生进行微沙龙聚会,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良好评价。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微沙龙形式发挥学术交流推动与培育人才的作用。
3、以聚会交友为特征的微沙龙
科研活动要能带给科研主体愉悦的感受:曾被誉为“当代毕N”的已故科学家王选曾说,从事科研要失去一些常人都能得到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不可能得到的快乐。笔者认为,学术研究主体价值观的中心从以勤劳、繁荣、进步,朝着自由、自然、可持续方向转变是必然趋势。高校学报编辑以聚会、交友为目的发起的微沙龙,可以增进高校不同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友谊,为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自由结合创造机会。高校学报编辑与审稿人或作者建立友谊也非常重要。笔者与本校部分审稿人、作者建立了友谊,催审或催稿都是直接要求什么时间以前必须完成,实现了在笑声中促使其配合学报工作的目标,合作过程愉快,合作效率高。微沙龙形式可以加强高校学报编辑与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友谊,起到推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以微信为平台发起沙龙活动既快捷又经济,但在举办前要精心策划,举办中要精确控制,举办后要认真总结。
1、举办前准备
高校学报编辑要尽量作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为微沙龙活动的开展营造融洽、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但不能以主人身份自居,以免给其它参与者以被人管理的感觉。高校微沙龙参与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精彩的发言与画龙点睛的评论是微沙龙的生命力所在。高校学报编辑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比如选在周末、假期等。地点选择可以根据参与者身体而定:以专家、学者为主,可以选在本部门或学校的学术报告厅;以普通同事为主,可以选在家庭或高校周边的餐馆、公园;以学生为主,则可以选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咖啡室等。高校学报编辑要预先估计参与者行走路线、所用时间,对举办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布置。
2、中期控制与后期总结
中期控制主要包括微沙龙活动中时间与经济成本的控制。高校学报编辑要使微沙龙发言人尽量围绕同一个主题发言,并提醒发言人注意控制发言时间。主持人对发言的点评用语要简明扼要并掌握分寸。点评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以点评实现对后续发言人的引导。微沙龙活动以微信为平台发起,联络成本低。但是,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时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并注意活动风气与方向的引导,以避免造成微沙龙的高成本、庸俗化。
后期总结包括资料的整理、存储与发送,以及参与者对活动的意见与评价。活动举办后,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整理微沙龙发言与点评的文字,以及参与者的微信留言、图片、音视频等,并将这些文件打包存储,发送给参与者分享。成果共享与发展创新是微沙龙活力的源泉。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整理活动的通讯录,并建议参与者推荐下一次微沙龙的主题与参与者,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储备信息、储存能量。
三、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讨论主题的吸引力是微沙龙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参与者决定了微沙龙的品质。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并获得成效,必然可以提高高校学报在本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目前一部分高校学报办得很好,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本校内的影响反而较小,出现“灯下黑”、“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学报编辑对自身学报的推介力度不够、方法不当有关系。其次,高校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活动,对学报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关系到学报综合质量与引证指标的环节都有很好的改善与提升作用,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与审稿人,提升高校学报的办刊层次。再次,现在不少高校学报为了提高期刊引证指标大量采用外稿,减少刊发来自本校的稿件。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有利于收集本校内优质稿件,体现高校学报搭建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办刊宗旨。最后,有些高校学报人才队伍较不稳定,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报质量提高很重要,而微沙龙的举办可以锻炼编辑的社交能力,使编辑在与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的近距离交往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笔者在微沙龙的举办过程中,向中文、数学、外语等方面的专家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比如SPSS软件、日语基础知识等并运用于编辑实践,使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受益匪浅。
结语
微信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即时性且交流成本低。微信朋友圈可以增进圈内成员的了解,借助语音、视频、文字等虚拟交往变得更生动形象。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是根据高校学报的特点与微信用户的年龄、知识特征,使虚拟交往转化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交活动。微沙龙在本质上是从线上到线下的沟通方式。微沙龙的参与人数最好在3~10人,这样可以保证微沙龙的质量,便于发起人对整个活动的掌控。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居住在较大范围与相近地域的市民在交通方面实现了同城化,交通效率也大大提高。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资讯的提供者,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这种社交方式,搭建本市、区范围内的微沙龙交流平台,在推进自己所从事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开辟获取新闻素材的新渠道。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Y2013KJ67)】
参考文献
①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J].《法国研究》,2013(2):90-93
②詹恂、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2014(5):130-134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理念的现代标志设计进行了分析以及着重解析了“中国印”2008奥运会徽的设计,以此为侧重点论述了把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融入现代设计里,必定会使中国的平面设计更具世界文化性。
1、中国图案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和生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中国特有的传统图案有如龙凤纹、如意纹、四神纹、合头鱼、人物……各类图案,还包括自然崇拜所留下的日、月、星、山、水、树木以及佛教中的莲花、佛手,少数民族的更是多而美丽,这些图案纹样都具有各自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传统图案都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反映出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许多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标志,以它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而流传。
在许多航空公司的标志中,我们都立刻提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一只腾飞的凤凰,它的灵感就取材于一出土青铜器的神鸟的造形,无论在远古还是现代,凤凰都是中华文化中美丽的祥瑞之禽,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传达了航空业“展翅飞翔”的理念。同样是以凤凰为主轴的还有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它是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型,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那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像这种取其“形”的设计当然不等同于简单的不看对像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对其传统元素的改造、提炼、运用,使其更有特色,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2、中国书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书法是通过象形文字来传达概念的,每个汉字都同时兼备词和图像的功能,将概念和表达,语义和图标融为一体,展示出令人惊叹、复杂而丰富优美的视觉语言,而西方艺术却没有可与之比拟的东西,中国书法五种主要书写体篆、隶、楷、行、草均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视觉美感,其中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隶书笔画方中带圆,撇捺舒展,结构均衡,华贵典雅;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草书奔放遒劲,潇洒飘逸,连绵回计中时,要看内容的需要,再选择适合的书体,如“喜之郎”的标志,它就是以草书字体造型,它的结构组合、大小安排、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和感受,孩子们很喜欢并接受了这个品牌。
3、中国印章在现代标志设计的体现
提到篆刻在现代设计中的阐释,我不得不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2003年8月3日,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一时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我认为“中国印”的设计是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最完美的体现,所以,我要在这里主要谈一谈“中国印”的设计。
说起以往的奥运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想起当时的象征——会徽和吉祥物,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首先要创造一个非常出色的会徽。而这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所以会被选中,我们首先要从它的图形设计的概念讲起,经过我对一系列资料的详细了解,原来“中国印”图形设计有它5个方面的概念,分别为“印信”概念,“象形文字”概念,“奥林匹克”概念,“龙”的概念,以及“红色”概念。下面我分别详细的阐述一下这5个概念的不同涵意。
3.1“印信”概念
作为奥运会徽主体图案的“印章”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了,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印”以此来寓意北京将“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是对大家的庄严的承诺。 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明部分的“京”,喻意“公正”、“友谊”的原则及君子风范,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发扬广大,以它崭新的面貌走出世界,给人们以诚信中国的感受。
3.2“象形文字”概念
象形文字是汉字的起源,具有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特征的象形文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古老文明,而“中国印”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艺术,它这种会徽的造型运用是集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语言于一体,“中国印”中的“京”字,用中国传统的金石,篆刻及书法……艺术风格,又与运动会主题相结合,重新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崭新的、舞动的“京”字。
3.3“奥运匹克”概念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现代艺术的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的人是一种迎接胜利的人物形态,形象很欢快,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3.4“龙”的概念
提到龙,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华文明及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而会徽中的“京”字巧妙在与“龙”字相结合,就形成了现在这个被赋予龙文化的形态,从文化的层面展现出了运动的风采,使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美好的寓意。
3.5“红色”概念
红色历来都是中国的代表性色彩,中国的国旗主体色就是红色,代表喜庆、庄严、传统的文化特点,红色本身具有热情、向上、阳光……自然属性又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庆典的特征,红色在这里就象征着奥运圣火与运动的激情,它也是北京呈献给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以上这会徽的5个图形设计概念和字体设计加在一起成就了一个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也明确的传达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特的个性,鲜明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最完美的结合。与会徽图形设计组成为完整会徽的还有它的字体设计,BEIJING2008字形是兼承了中国书法传统,采用的是汉简书写、简洁、流畅,还要和奥运五环混然结合,而且用汉简风格书写英文字母的方式独具特色,这一英文书写是中国独创的。
说到这,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强调感受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精神上的和谐,这恰巧与西方艺术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中国的艺术要想走向世界,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我们中国的艺术从业者就必须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给予东西方艺术最恰当的结合。我坚信有一天中国平面设计也会繁荣兴旺起来。
参考文献:
[1] 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7.
[2] 王凤义.商标图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
[3] 林西莉.汉字王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0,10.
蒙学书中,《三字经》有一种涵盖作用。该书先讲教育及教学的重要,“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教育及教学的重要,正在于人的塑造。如何进行?“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里首先标明伦理教育,再就是文化及人文教育。至于具体的教法及课程是这样安排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起始的教学,要能明白字义,合理断句。所谓小学,就是蒙学,有启蒙之义,至于四书,可谓基础之上的高级教材,然后再由经而史,可多有借鉴。该书后面,又强调了勤学苦读之义,即“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除“三百千”之外,还有哪些蒙学书呢,不妨再介绍一些,并略分类别。先说养成教育,如《弟子规》,其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谓儒家伦理教育的普及本,大可呼应《三字经》中所说。再如《治家格言》,从日常行为说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多是家教的训条,为家庭教育的必备读本。又如《名贤集》,多集名人贤士的格言善行及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谚语,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从中可看出士民的人生经验和心理愿望。相似的读本,又有《增广贤文》,内容多是名言名句及民俗谚语,可看出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如“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再说历史教育,侧重了解朝代变迁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历代蒙求》、《五字鉴》、《龙文鞭影》等,串讲历史故事,可谓具体而微的通史教育。文化教育,可了解种种文化物事,如《名物蒙求》,分天文、地理等,既释名称,又汇集相关的成语典故。又如《幼学琼林》,书分四卷,包含甚广。还有诗文教育,既培养读写能力,又可陶冶性灵,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及《启蒙巧对》,这些是侧重于对对子的,属旧诗的基础训练。相应的诗歌读本,则有《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散文方面,则有《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等。蒙学课本或读本,在内容及教学上大都各有侧重。
旧时的蒙学,对而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借鉴。一是编排方式,便于记诵,而今的课本多用现成的文章,但也要便于诵读,才有书声朗朗。再就是涵盖广,又相对集中,而今课本多用单元组织教学,除了便于文体分类外,在内容上应有适当的集中,即可多一些专题设计,比如唐诗专题、宋词专题等。还有就是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大致就是由识字到行为养成、历史文化及经典教育,而今的语文教材在设计上也应当体现层次感。
再说语文及与语文相关的论著,比如夏丏尊与叶圣陶合著的《文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起语文学习的诸多方面,更可贵的是此书还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正如古人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将书本与生活对照着读,更有体会。再如夏丏尊与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是较早介绍作文体裁及写作的,自有条理,仅就作文教材来看,而今仍有参照之义。又如夏丏尊的《文章讲话》是指导读与写的论文,大都结合实例来讲理论,也有助于教研。朱自清与叶圣陶合编过《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虽是教案性质的,但结合文本分析讲解,指导阅读。这对于教学中如何面对文本,颇有方法上的指导之义。
语文,所凭借的是语言,所指向的则是文学与文化及人文。语言方面,比如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讲文字讲词语讲语法,要言不烦,是很好的入门书。再如《语文杂记》,结合实例来讲语言运用,合情合理。若认真地读一读,自会明白语言运用是怎么回事,而不仅仅是记住几条规则,然后照搬照套地修改病句之类。由语言进入语文世界,就是文学与文化及人文等。文学是一种审美教育,朱光潜在《谈美》的开场话中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审美教育是一种免俗的教育,人未能免俗,是汲汲于功利,不能将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方面去,这对于只看分数的教育,也不无针砭。审美教育作为一个长远的课题,仍是任重道远。当年朱光潜的许多写作,都是以青年为对象的,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文学》等,显然有助于语文学习及人文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