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信息论文

时间:2023-03-29 09:19:03

导语:在教育信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信息论文

第1篇

1.1缺乏优质的共享资源部分院校建设了支持研究生学习的专题资源,对资源进行了集中存放和分类展示,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学术资源平台(meeting.xjtu.edu.cn)、第四军医大学精品资源网(jingpin.fmmu.edu.cn/)、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名家讲堂(v.stuclub.cn/)。但是80%以上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建设的资源或平台多适用于本科生,面向研究生的资源仍然缺乏。部分院校开发的研究生资源缺乏学术创新和探究性,基本表现为教材搬家或课堂的实况记录,大部分院校的资源仅在校内开放,院校之间不能共享,如研究生网络课程、学术报告

1.2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

多数高校已建设了资源平台和教学平台,方便了研究生的学习,但这些平台的底层技术架构不尽相同,形成各自为政、无法集成的格局,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资源共享库。同时多数平台也没有给教师提供方便灵活的课程开发环境,这直接影响了平台的长效运行。已有的平台也大多是以课程或者专题为资源资质单位,没有将校内外的资源充分展示,调查显示67%的研究生认为当前资源获取困难,资源服务不到位。

1.3缺乏长效的共享机制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校级标准将会导致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进行信息资源的融合与共享[4]。一方面在校级层面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符合实际的资源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导致各院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各自为政,从而导致资源的适应性差,低水平重复建设常会发生,信息孤岛也较为常见[5];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作保障,资源建设者缺乏持久的积极性和后续更新。调查显示的以上三个问题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资源应用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的描述,将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习环境,并搭建一个各级层面的教育资源共享库,存储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第四军医大学针对研究生教育信息资源应用中的问题,按照“提高资源质量,搭建共享平台,创新教学应用”的思路,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标准—精品资源,即高水平的以辅助研究、教学为目的的数字化资源[6],不因时间的推移而贬值,不因空间的拓展而缩水,并以精品资源建设为主题,建设了研究生教育的医学精品资源库。

2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库的设计方案

第四军医大学搭建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库,即医学精品资源库,按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类别,整合了学校校直与院系、三所附属教学医院的医学资源。

2.1教育信息资源库的资源存储方案

根据医学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储实际,学校采用“统一管理,分级存储”的方案,建设校级资源共享库和各附属医院、院系资源共享库,各附属医院和院系定期向校级库发送资源。一方面保证了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从校级层面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资源建设,并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基层单位建设资源的积极性,保护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减少资源开放的阻力。2.1.1校级教育资源共享库建立校级统一管理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库,为全校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同时也考虑未来与省级或国家级库的对接。但是校级库不可能完全成为全校教育实体资源的存储空间,从目前其他高校资源的共享情况来看,因资源版权保护、校级存储能力、激励机制等原因[7],校级库设计为存放三类资源:一是免费资源实体;二是付费资源标签;三是免费资源标签。这三类资源形式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并部署在学校数据中心。2.1.2基层单位资源共享库各院系、附属医院可以与医药公司、医疗器械企业等在学校信息化部门的统筹或合作下,按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开发存贮资源,可以托管至学校数据中心,也可以自己独立存储,但需要向校级库共享的资源必须提供资源标签,并发送至校级资源共享库,建立资源共享的接口。

2.2教育信息资源的多模式采集方案

为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资源来源个人或组织、资源采集成本(是否付费)两个维度,学校提出了“买、建、征、采、捐、传、代”七种资源采集方式。付费购买:由各基层单位提出资源采集计划和需求,由学校教学保障处与临床管理处统一划拨经费,购买国内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权限或资源实体),统一存放在校级资源库中,供全校用户免费使用。学校以此方式建成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医学典型病案库。专项建设:结合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或者专项资源建设经费,各院系及医院组织名校名师开发,供全校参考使用的资源,资源实体作为免费实体资源存入校级教育资源库,四医大开发了7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视频公开课,120个学科专业网站,3个医学虚拟实验室。行政征集:可以定期举办资源征集活动,面向有资源贡献愿望的师生、企业征集资源,并上交入库,作为免费实体资源部分供全校使用。此方式主要用于征集研究生专业素质拓展方面,征集了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资料和研究素材,并以精尖成果学术汇报的形式按照三分屏课件形式存入校级库。技术采集:通过资源采集技术,在互联网采集网络开放,且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源,作为校级资源共享库的免费实体资源,供全校使用。此方式主要采集医疗设备信息,以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网站形式,集中展示了世界医疗设备信息。接受捐赠:各高校接受一切捐赠的资源,并组织人力或者委托单位审查资源质量,整理入校级教育资源共享库。用户上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资源共享功能,实名提交资源,但必须做好质量审查,学校可委托单位做好资源审查,无问题的才可以公开。学校为每个教研室开通网络教学平台账号,以资源素材的形式,允许用户实名传入教学平台,经管理员审核无误后,通过学校统一技术采集和筛选,整理存入校级库中。推介:针对其他学校、企业或者个人等提交的需要收费的资源,在校级库中提交资源标签,并标明资源价格,作为资源共享库中付费资源标签,供用户购买使用,允许医疗公司宣传推介当前先进的医疗设备与器械,以精诚合作学术报告形式,将报告的三分屏课件存入校级库中。

3教育信息资源录入标准

对教育信息资源实施标准化有两个最直接的目的:可控与共享[8]。对于存入校级与院系两级资源库中的资源,必须遵循资源标准,学校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标准》为指导、参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标准化模型,分别从资源的描述、分类、格式和编目对资源进行了统一界定,并将资源元数据的属性表命名为“资源标签”,是资源的一张身份证,录入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库中的资源必须提交资源标签。

3.1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

学校借鉴国外常用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采用GB/T21365-2008和国际上广泛使用的IEEELOM(学习对象元数据)[9],在资源的描述、管理、定位、目录的生成、检索途径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资源的标准化处理,采用核心集、可选集、扩展集对教学资源库内的资源进行描述,既定义了入库编码规则,规范了资源描述和资源格式,又确定了分类数据元素集。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从制作素材简便性、使用资源的方便性的角度选取了一些最为普通的元素,选取的属性基本上是LOM模型的一个小子集[10]。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描述如表1所示。三类属性可以明确资源的基本信息,方便在应用资源过程中的信息分类,为用户快速检索和个性化推荐提供了参考值。

3.2教育教学资源目录服务标准

教育教学资源检索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海量的数据资源使其元数据信息也随之增多,用户难以从中迅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11];另一方面,传统的检索系统偏重于集中式结构,在资源数量和用户访问量增加的情况下,集中式服务器的性能会成为系统整体性能的瓶颈[12]。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基于目录服务的分布式跨数据库的元数据检索方法,建立基于空间位置划分的分层目录结构,为跨库元数据目录服务的实施提供支持。传统资源分类通常按照资源的格式、所属学科专业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较好地明确资源的学科归属,但是研究生资源大部分具有跨学科性,尤其是在教学中需要大量使用PBL(基于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具有针对共同问题的属性,仅从类型、学科归属划分资源目录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所以笔者提出了基于“类型+学科+问题”的三层资源目录结构。为了便于在网络中有效管理大量教学资源信息,需要对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建立起相应的目录树。一般分为三层目录结构:一级目录是问题,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由学校组织专家设定问题的种类,尤其是交叉学科问题;第二层是学科分类,按照国家的研究生学科分类标准设置学科分类目录[13],每一个学科与研究的问题建立对应关系,可以是几个学科共同归属某一个问题,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第三层是资源的类型分类,按照常见的资源类型对资源进行划分,并与学科建立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这样可以形成按类型、学科和问题三个层次的分类目录,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分类检索。

4结束语

第2篇

与一般校企合作相比,校企利益共同体更充分地体现了政府、行业的参与和支持度,更加广泛地体现了合作主体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校企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典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它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达到教育资源优化。同时,由于校企利益共同体各核心成员如企业、政府、学校等分散于不同地域,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评价、优化过程更多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与评价体系,以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

2校企利益共同体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诉求

校企利益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由于职能不同、因而对人才培养链中教育信息资源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内部利益者之间及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根据不同诉求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外部利益相关者方面:政府出台的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能及时传达到企业、学校管理者、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同时政府也需要及时了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业界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情况,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企业主也需要向学校与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发展态势、了解下其相关岗位所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资源与企业岗位是否对接,同时向学校宣讲业界技术与业务环境发展现状、与学校共谋人才培养;此外,社会也需要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现状,企业发展现状。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畅通的互动信息平台,以使相关资源能及时共享,并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内部利益相关者方面:学校各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专任教师之间、教师之间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与教材建设、学生管理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沟通渠道,同时保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搭建不同的信息教学资源平台。如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训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类平台及时了解学习任务、下载学习资源、反馈学习结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之间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在校外社会实践或企业实习期间,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与校内进行互动。

3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考虑,构建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的目标是为学习者服务,由此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水平。因此,评价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的管理者及服务者,他们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实施者,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环境、条件及要求较熟悉,是教学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其次,学生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是课堂教学等环节中教育信息资源的最终用户。企业是第三个评价主体,因为他们是教学项目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引进的来源、是毕业生的接收方与需求方。政府、家长、行业、社会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专家是对教育停息资源的评价则必须认真听取前两方面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2)评价对象从资源使用的场合分,行业资源、政策资源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资源,学校根据这些资源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资源和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资源,教学围绕这些资源序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编写教材、进行课内外测试与练习;就业资源包括就业政策、就业企业及岗位需求信息等。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类型丰富、数据量大,应分层分类进行归总。如专业级课程资源,按来源归为企业资源、行业动态、专业调研、就业信息、课程体系等,而课程级资源的评价,可以将课程归为多个单元及项目,从单元/项目级再到素材级(图形图像、文本、视频、动画、声音)等。

3)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依据评价资源选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法,既要考虑外部特征、又要考虑内容属性。层次分析法充分利用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适合结构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在网络资源评价中,此方法可用于评价课程级、专业级等层次划分下的内容及内容之间关联性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方法,但主要适用于评价网络信息平台的访问量、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平台的设计效果等,注重平台的形式而不是信息内容。在评价手段上,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进行,线上评价可设计相应的调研表,方便统计数据。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对于项目教学的产出物——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教师、企业专家通过项目管理平台进行网上评价,既输入评价的分数,又同时对作品提出改进意见等定性评价描述。此外,教师在线下教学现场,通过“走堂观摩”进行作品或半成品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评价,而线上则主要进行成品的综合评价。

4)评价指标从信息资源产生、组织、传递与使用有效性角度,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准确性、实用性、新颖性、稳定性、更新速度、信息资源组织的有序程序)、设计(资源的编排与设计易用性能、结构、界面)、可用性(导航、连通性、检索、传输速度、安全、被引用与访问)、开放性(交互性、与职业的对接程度)。评价标准包括信息质量(可信度、时效性、内容的连续性)范围(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易用性(有无空链接、链接速度快)。针对线下的信息资源评价,课程层面,除了资源的使用性外,教学设计层面的内容、职业教育思想的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规范的融入是重点,应根据资源内容构建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特征的关系模型与评价量表,进而形成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4结束语

第3篇

数字化学习空间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教学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安排好学习的框架结构,课前,学生自己预习探究;课上,学生自己展示、提问、回答;课后,学生自主巩固练习;教师则通过评价测量表和学生学习反馈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了学生今后学习中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在:

2.1信息化课堂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要求师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练习,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而对文科教师而言,计算机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进一步的图片处理和软件应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信息化课堂的容量需求远超出传统课堂。

由于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所需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教师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校甚至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教学”二字,从信息传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师传达信息的过程,而“学”是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这其中,忽视的恰恰是自我价值基础上的信息处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传统课堂之中“悟”的经典表现。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带着自己的体验自由领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情怀,从而悟出自我的价值所在。而在数字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种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对教师和学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四、总结

第4篇

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迈入到了信息时代,将人类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化为知识经济。远程教育采用信息技术成功的将教育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异地的学生,实现了师生授课的分离式教育,将教育教学以图片、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2远程教育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2.1远程教育的概念

传统教育的方式都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授课,远程教育则是利用网络技术将授课内容传递到其他一处或是多个学生的面前,取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一般我们将远程教育定义为远程教学、学习的方式都称为远程教育,它可是学校,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各类教育机构。

2.2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分析

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如下:(1)与传统教育所不同,远程教育摈弃了教室里面对面的授课,教育者与学习者在参与远程教育时,两者都分离的。(2)远程教育可以采用网络技术进行实时的双向交流,它与课堂上的交流是有区别的。(3)学生在接受远程教育时可以是多个个体,也可以是单个的个体,在学习时大家都是分离的状态,属于个别教育,学习效率较高。(4)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接受知识,教学辅助设施较多。

2.3远程教育比传统教育所具备的优势

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比,它所具备的优势更加明显:(1)开放性的优势;它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针对的对象也可以是任何人。(2)灵活多样的方式;使用远程教育进行学习时,可以自行选择,使学习变得主动起来。(3)交换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采用邮箱、通讯工具等网络技术进行及时的交流。(4)知识流通性加强;通过远程教育使得知识流通性更强,可以将最新的知识及时的传递到山区等师资力量较差的地区。(5)知识库容量大且更新及时,远程教育的载体存储量大,可以在里面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且更新及时。

3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才创造了远程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携手发展,信息技术的存在是远程教育实施过程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远程教育的进步,同时人们获取科学知识更加便利与迅速,反之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为远程教育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三代信息技术为远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函授教育也就是第一代的远程教育,它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当时流行的邮政以及印刷。广播电视教育是典型的二代远程教育,它利用的是电视为媒介为每个人传递学习的信息,可以是声音资料也可以是影响资料,需要注意的是电话、录音、录像等等非广播电视为媒介的教育课程也是第二代的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只是我们最熟知的二代远程教育的代表之一。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既是网络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包含了第一代远程教育与第二代远程教育,它是它们的升级版本,既有印刷材料、录像、录音,还有电视、电话等多媒体设备,还综合了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说,第三代远程教育集合了当今世界上的最新技术。在现今社会,人们依然认为印刷媒体还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学习媒体,并且学习效率也较高,新老媒体没有实质上的交接代替,我们在使用到今天来将,每一代远程教育都有其优势及其使用的范围。

4远程教育采用信息技术后的具体应用及创新研究

4.1信息技术应用到远程教育的意义

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教育机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媒介为多个个体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即为远程教育的应用,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外等多个分分散的地点,利用的学习资源也不尽相同。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信息化的远程教育还能更好将知识传递到每个人,对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它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2远程教育在运用信息技术后的特点

4.2.1教材的多样化

采用多媒体设施能够将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它可以将知识点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例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个词汇软件,这个词汇软件将动词与图片结合起来,比如“chase(追逐)”,首先软件会告诉你正确的英语发音,其次还会给你解读这个单词的意思为“某人后面奔跑(run)”,同时还会给出一张两个小朋友奔跑互相追逐的照片,最后,它还能引申出其它的相关单词来,比如“run(奔跑)”,配备声音与图片的解说,非常的形象生动。利用这样的软件教学,可以将知识变的生动有趣,且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互相联系,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同时这种媒介措施使得知识互相链接又被我们成为超链,这种多媒体教学成为超媒体教学。

4.2.2资源庞大

网络技术的使用,尤其是Internet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且全面,它能迅速的查询到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这其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大家。目前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种类非常多,比如教育网站、电子图书馆、电子书刊杂志、新闻网站等等一系列的资源。

4.2.3个性化教学

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它能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建立智能导师系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来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信息知识。

4.2.4自主化学习

教育学认为必须要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且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鼓励学生自主化学习,这也是信息化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超媒体等已经在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生活。

4.2.5自动化管理

信息技术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计算机的管理教学系统,它主要的内容为学习任务分配、计算机打分与测试以及学习诊断等等方面,最新的技术已经可以自动建立储存学生的学习档案、电子作品等。

4.2.6建立虚拟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虚拟教室、虚拟校园,甚至是虚拟实验会等虚拟环境,但是这带来的也是虚拟教学。

4.3虚拟环境的作用

虚拟环境具体应用到远程教育中具有以下的几点作用:

4.3.1弥补缺陷

远程教学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比如场地、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等存在问题,这也会使得一些必须开设的实验课没有正常进行,导致了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采用虚拟环境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学生在家就能进行操作实验,并且可以获得实验结构,与真实的结果相差无几。

4.3.2规避实验风险

虚拟实验可以避免现实实验中的一些潜在危险,比如化学实验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虚拟手术可以避免学生手术操作失误带来心理阴影。

4.3.3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在虚拟环境下,学生不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意的筛选,如发电厂,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随意了解每个发电环节,这是现实环境所不能提供的。

4.4虚拟教学的具体应用开展

4.4.1学习知识

虚拟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体现在两点,首先,它能帮助我们充分的观察到现实中无法了解到的事物变化过程,带给我们更加直观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更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比如,地理教学时,虚拟的极地环境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当地的自然景观,可以将地理知识形象的印刻到我们的脑海中。其次,将抽象变为形象、理论变为实际,加深知识的理解。这在物理教学中更加常见,例如加速度的演示,能更直观的观察加速度变化时物体的各项变化。

4.4.2开阔学习思维

虚拟教学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环境,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各种假设建立虚拟环境,然后获得不同的结果。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虚拟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化学反应,甚至可能获得新的物质。使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4.3虚拟实验

信息技术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真实虚拟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虚拟的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以及地理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随意的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并且由于是虚拟环境,我们可以不担心,实验会造成什么破坏。比如,地理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模拟火山实验、海啸实验等。

5远程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5.1.1硬件设施

信息技术主要是对数据资源的处理,我们需要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才能将这些信息更加同步的分析、传递。当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网速带宽等一些问题,这会对远程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5.1.2信息重复以及技术实力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平台很多,存在信息重复,教育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有些资源是互相抄袭的,还有的课件知识粗糙,审核简单,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

5.2处理措施

5.2.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提高网络带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设施,这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2.2推广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且对知识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这也要求我们要更加广泛的推广信息技术,保证其覆盖要全面,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还要面向社会,普及到更广的范围内。

5.2.3规范市场,提高质量

面对众多的教育软件,我们需要加强行业的管理,提高各种教育软件的质量,对教学内容差、结构不合理的软件要适当的给予淘汰处理,保证知识传递的质量。

6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6篇

1.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就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为建构儿童的技术生活做铺垫。从了解信息的概念开始,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教师了解到语文课程中学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要想了解“北大荒”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同学说听爷爷奶奶讲,当然也有的同学知道可以上网搜索,到图书室查阅和向前辈咨询所得到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信息量小,而且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教师演示上网搜索的效果,只要把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输入百度,立马出现上百条与“北大荒”有关的信息,而且图文并茂,全面有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2.借助生活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词,小学生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以便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建立文件夹”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而且一个个黄色的小图标都很相似,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电脑的硬盘容量特别大,就像我们的校园,功能不一的文件夹就像各个“年级”一样,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园里年龄不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年级和班级。文件夹就类。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给每个文件夹起相应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由你来起,根据文件夹内的文件类别可以随便命名,然后点击,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经过这一番比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类似的事例就可以拿来类比,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简单基本的应用技术。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资料,积累知识,还可以编辑文档、绘制图画、播放视频音乐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带有驱动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教师所教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强大功能。

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探索能力,训练思维灵活性。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摄取、分析、整合、处理、应用等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基本的信息技能进行读、写、算、制作,还应该保持对信息技术博大精深的好奇与探索,主动思考质疑,并可以运用已学的信息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要与其已经具备的知识相匹配,不能好高骛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按照步骤教给学生,先选定文字,然后到“编辑”里去找相应的选项,在粘贴的位置上点左键即可;或者是在选定的文字上右键单击一次即可出现带有相应功能的对话框,左键单击即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一会有同学举手发言:我发现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可以不用鼠标操作,直接用键盘上的两个键就可以完成,复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贴用Ctrl+V。我对他的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赞扬,表扬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很快发现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换”,思维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2.综合技能运用,训练思维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的是思维过程中的速度表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新问题,实现自我突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渗透,更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有趣。像四年级上册的“画规则图形”“画不规则图形”“图形的复制、旋转”,对于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意思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完这几课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相结合的图片,训练对画图软件的应用。通过学生图画的创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的敏捷程度。

3.先学后教模式,训练思维创新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带有触类旁通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创新性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先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教材讲解,自己动手操作,如果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就算是达到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先学”的时候,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有目的地质疑,这样便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先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海龟作图”以后,下面的几课都是用“海龟作图”工具进行画图。像“海龟画旗帜”“海龟画粮仓”“海龟画多边形”“海龟画‘田’字图”“海龟画车轮”“海龟画彩色图形”等,学生都可以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下一课的“先学”,很多同学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

三、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1.体验成功喜悦。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这是信息技术的“人文性”特点。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要有相应的载体承载。四年级下册开始认识“Word”的软件,并且会用Word功能对文字进行处理。如“用Word记日记“”制作学习摘录卡“”用Word排诗集“”给诗集配图”等。学生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五年级时,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表格、修剪图片;学完“补修照片”和“制作特效照片”后,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模糊和高斯模糊处理,得出美化效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7篇

1、行业趋同风险。随着丝绸、煤炭等“老五大”行业信贷政策收缩以后,作为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需要寻找新的、安全的、收益率高的行业,在地方经济缺少支柱产业、信贷资金缺乏有效载体的情况下,短期趋利行为及从众心理使银行不约而同地把贷款投向了教育这块“朝阳产业”,对某些学校或某些项目过度授信,形成新一轮的信贷趋同,这样势必引起信贷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不当竞争,导致新的信贷风险。

2、政策风险。一是严格控制收费。教育产业化已不是教

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通过“一费制”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管理”措施,对教育收费实施严格管理和控制。国家政策的调整,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给学校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学校不能全面地实现预期收入,必将削弱贷款偿还能力,从而增大信贷风险。二是改革办学形式。国家打破教育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这将在生源、收费、师资等方面形成竞争,必将增大学校的成本和经营风险,从而转化为信贷风险。

3、投资风险。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下,一些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为提高知名度,吸收优质师资和生源,不顾自身实际,大额举债,抱着“学校贷款,政府还钱”的老观念,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且在投资过程中,一是贪大求洋,擅自超计划投资;二是自筹资金未按计划全额到位,特别是财政承诺的项目资本金到位率不高,相应增加了学校债务,增大了信贷风险

4、法律风险。目前学校贷款的保证方式主要有抵押和质押两种,由于《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其设施不得抵押。造成学校可以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仅限于用作商用性质的附属资产,抵押范围狭小且数量有限。同时,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因其作为学校资产同样难以处置和变现。学校类贷款保证方式采用较多的是收费权质押,但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收费权质押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一是学校收费权质押缺乏法律依据。《贷款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人在以权利质押方式发放担保贷款时,用于质押的权利应当是依法已明确为可以质押的权利”。而《担保法》第七十五条列定的权利质押的范围中,尚未对学校收费权质押作出明确规定,质押操作和实现的实践存在差异,致使学校收费权质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二是学校收费权质押没有现实意义。学校向学生收费是政府赋予的权利,并由物价部门审批其收费标准和范围,它是以公益为目的的,这种收费权既不能委托,也不能转让。收费权质押给银行,并有学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签定的协议,形式上看是质押了,但这种质押权并没有移交给质押权人占有,银行既不能到学校去收学生的钱,也不能控制和处置收费权,无法行使质押权人的权利。

5、财务风险。一是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财政实力较弱,对学校的拨付款项往往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甚至长期拖欠,加重了学校的财务压力。二是学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资产负债比例高,现金流量小,学校偿债压力大、能力弱。三是学校的债务数额大、期限长,贷款利息多,且收入有限,财务负担沉重。四是一些学校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内部审计不力、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对贷款产生极大的潜在风险。近年的各级审计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做假帐、乱用钱和滋生腐败的高发行业。6、竞争风险。一是银行间的竞争。由于信贷投放渠道狭窄,新的信贷增长点不多,因而各行都将学校列为贷款营销的重点,竞相争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金融同业竞争,对有的客户放松了授信条件,增大了贷款风险隐患,同时,也对形成诚实、信用的银企合作观念带来冲击。二是学校间的竞争。主要是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前者在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财务决策上的自主性决定了比后者更具竞争优势,可以吸收更多的优秀教师、管理人才和拔尖的生源,打破了原来公立学校垄断经营的利益格局,影响了公立学校的收益预期,民办学校同样也增大了办学成本,从而直接影响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同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预测,2008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将转为逐年负增长,可以推断,不久的将来,学校的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类学校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两极分化格局,从而引发金融机构部分弱势客户的财务危机,进而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安全。

7、管理风险。一是资金监管难。由于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立学校的资金收支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资金收付由财政监管,金融机构无法对学校的资金实行监督、控制。二是部分客户信用观念恶化,对金融机构的贷后监管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加大了贷后管理难度。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因存在存款业务对学校的依赖,不坚持贷后管理制度,加上部分管户客户经理个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致使管理不到位,风险发现不及时,风险处置不力,也增大了学校贷款风险。

二、政策建议

学校贷款的稳健、有效运营,不仅可以维护国家信贷资金安全,提高金融机构赢利水平,还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首先,各级学校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地方实情出发,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出发,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短期行为,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其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单靠银行来解决,既要强化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持续增长,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同时还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校贷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要从构建“诚信政府”的高度,对学校贷款从申请立项到结息还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一是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控制。二是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学校的还贷义务和学校领导的还贷责任,对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中,应将学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管理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贷款周期,帮助学校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确保按时还本付息。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第一,要根据贷款项目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通过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第二,将贷款纳入预算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本付息计划,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还贷困难。第三、各级学校要充分发挥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和浪费的现象给予及时纠正。第四、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廉洁、阳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杜绝学校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教育资金的正常使用和银行贷款安全运行。(四)、尽快解决对教育信贷投入的相关法律规范相对滞后的问题。为适应现阶段教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应尽快以法律形式对学校资产低押和收费权质押的效力进行界定,为金融部门完备贷款手续、提高贷款效率、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同时,可以比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运作模式,成立由政府出资的教育担保公司,以解决学校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第8篇

1.1成人教育能够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多样化的进修培训与成人教育等。国家考试制度、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从不同侧面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比较完整,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较高层级的教育欠发达,后续教育体系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视不够。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成人院校、培训机构、远距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农村扫盲及技术培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是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总称。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1.2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盲率为6.7%。截止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仍有8507万人,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及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14%,这一组数字清楚地表明扫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8507万人的后续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大部分需要以成人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1.3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并已逐步成为主导教育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最能彰显后者的特征和原则,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先接受和传播的类型与通道。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广,获得的知识比重达90%~9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只靠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和阶段性的,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只能通过多样性的成人教育来完成。教育将从一种强制的、功利性的灌输,转变成贯穿人们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成为自下而上的状态和准则。必须着手将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状态。接受成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

1.4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人类要追求生命质量与自我完善,还要通过以成人教育为表征的继续教育来承担起这一义务,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回归教育认识世俗价值观的缺陷,医治思想深层的精神症结。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物质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落后,就业难题多,职位岗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人才市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界定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通常是用文凭加以限制。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文凭的获得有一定限制,人们便寄希望于成人教育文凭,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工具理性”取向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初衷,也必然降低其整体水平。

(2)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要想让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就要进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3)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随之相对增多,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单凭以前的技术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即便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外语、国际法或国际贸易上的知识缺乏,也大大降低了竞争力。

3成人教育的创新

3.1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

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2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让所有的毕业生或者成人学习者,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其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原校或到别的任何学校接受再教育,建立带薪学习制度。

3.3划分成人教育的结构层次

成人教育由于其接受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不同,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发展成人教育也应该按照客观实际情况来决定。多种形式办学,扩大自由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来。现阶段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一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种学位授予制的成人教育是较高水平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开放性大学里举办讲座、培训班的形式传授知识;二是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对本单位内部职工进行长、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范围小,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社区内部培训,即针对本社区特定人员的培训,比如说,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单位优势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也属于大的成人教育范畴之内。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最适合、最可行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培训,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其他两个途径更能发挥作用。

3.4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办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成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生活时间增多,社区活动的对象和时空成倍放大,但是,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还停留在扫盲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经费,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没有农村的成人教育,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幼德.面向21世纪构筑继续教育的新框架[J].继续教育,1997(4)

2郭涛.论继续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西安: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前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生活教育三个内涵体现的正是这种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以全面发展与个性的统一的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也必是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推动教学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里就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渗透着各个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的体现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我们现代教育十分吻合。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里那抽象的知识与生活难连接,更谈不上溶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这种教学不仅是一机械地灌输,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他品性。

在新《标准》英语课程中,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材采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一体,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目的就是让教学来自生活再走向生活。例如高一第一册下Unit13Healthyeating其实目标就是谈论身边的habits和healthy;Practiceseeingthedoctorandgivingadviceandmakingsuggestions;Learnsomeusefulcookingtermsetc.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再如Unit14Festivals其目标为谈论些节日和风俗习惯;Practiceexpressing;learntousethemodalverbs;Writeaninvitationforafestivaletc.其他单元也如此,所有这些课程内容无一不是我们生活的呈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再走向生活使之更美好。从新课程教材里每单元设计的Warmingup到listening到speaking;再到pre-reading到reading,post-reading;还有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无一不是渗透着身边生活的影子。新课程里体现的语言点或语法点知识都是用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熟悉的氛围,恰合我们学生心理特点来编制的。当然在教学中还要拓宽生活方面的相关教学,尤其是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限于课堂的教学,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前后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再把教学内容带出课堂,走向生活,有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学生还可挥笔流利地写下他们的真情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领学生融进生活,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教学做合一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就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前面说的Unit14Festivals里的各个教学目标,谈论节日和风俗习惯,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情态动词到最终学会节日方面的邀请函等等都一一体现着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其实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把生活的内容引入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任务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成就自我,再回归生活。

教学做合一中,做是中心,也即实际生活。为此,除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教材里生活教育思想外,我们更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里虽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但却不一定教学工作者都会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因为,新课程的教学中,同样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教学与教材合理相配,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发展。

三、社会即学校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比教材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新课程教材里采用的每个内容,教学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充分展现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带着这任务能力走向社会,才能使课本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变得“活”起来。新课程教材里的一幅幅鲜活画面,一个个学习内容都是学生身边一个个生活环境的统一体,是社会的一个个部分。在这样课程教材学习中,就如同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不同部分不同分工里劳作着,同样交织着各方面的能力和精神。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在非英文为母语的社会中,尽管有点难度,但只要有这心,让学生主动自动去创建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是获得教材内容的掌握,还是懂得了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起探究热情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践行社会即学校这样的理想中,我们可开展各种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获得更广更深的财富。作为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对于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他课程改革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M].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