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术欣赏论文

时间:2022-05-10 15:05:20

导语:在美术欣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术欣赏论文

第1篇

一、评论引导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联想。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应能看出它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中受到启发与艺术的熏陶。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美术作品的评论与欣赏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欣赏作品《破纪录》这一画时,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跃过三米标杆的一瞬间,画面中远处无数的大小观众正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着运动员这精彩的表现。在欣赏与评述这幅画时,同学们集中反映出对画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景表现十分欣赏。当谈到画中的不足之处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身后加上云彩来展现他跳得特别高,同时反映出运动员身手的娇健。还有的女同学说远处的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在遇到惊险的场面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丰富想象、经历、感受带进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欣赏引导,许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自已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完善作品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在鉴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丰富自已的艺术情感,克服美术欣赏中的盲目性,而实现既看门道,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不但会说,还能真正的会画。

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能很好的认识作品、了解作品,从而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美术这门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与不足、形象与逼真之分。在整个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了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自信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敢于对不同层次的作品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学无止境的。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教师要大加赞扬,对不足的想法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一时提不出什么意见的学生也不要轻意否定,要鼓励他们课外去思考、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接纳他人意见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品德和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追求真理,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求知精神。

二、画诗引导

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常常是“画中有诗”。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中,主要是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风格不同的意境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对于古代的山水、风景以及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它们较之现代作品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笔者认为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更容易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语文课本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山水画的意境感受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自然的手法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通过写诗与作画不谋而合,不是直接表露,而是诗中喻景,画中藏诗。尤其是南宋山水画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简洁、构图缩小、意境深远。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用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读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人们常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想象引导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局限,在美术欣赏中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的形象后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笔者认为使用先谈感受后看作品的美术欣赏模式,即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后各自提出自已的见解,如何表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以作品“大街上真热闹”为例,通过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现出天桥拥挤的人群以及形形的人物形象,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课中先让学生依照题目自己去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构思。有的同学描述三层立交桥互相交错,不同的车辆风驰电挚的热闹情景;有的学生描述了从汽车驾驶室里看后面的汽车排队,行人通过机动车间隙过马路的拥挤场面。学生的想法基本形成后,再让学生翻开书看被欣赏的作品。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哪些地方与自已的想法一致,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方面比原作品要好。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原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四、网络引导

现代美术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计算机作为美术学习的载体,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工具限制。学生一有灵感,立即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进行尝试,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美术课程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互联网上有很多大型论坛,里面有对大师的佳作分析和网友们的作品评论,是一个高手汇聚的地方,也是学生增长美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的场所,如果合理把握,适时学习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会大有好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因此,学生课外的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上网,吸收网上的知识营养。让那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网上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供学生学习、控究、鉴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课程标准[M].教育出版社,2002,7.

第2篇

(一)引导阶段

1.投其所好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为了更为全面真实地展现美术要素,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兴趣投其所好。美术欣赏课所创设的情景一方面要能够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使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成为一种乐趣;另一方面还要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冲突与合理矛盾,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情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情景的创设还应该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自由、公平、民主的情景,使学生在足够放松的情境下获得心理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激发通感美术课不但要用到手和眼,还需要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来激感体验,全方位实现对美术的立体、多层次认知和理解。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使学生调动整体感官去感受美术课。一般来说,要达到激发学生通感的效果,在情景创设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情感渲染方法,将情感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借助语言、实物、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工具或手段,创设真正具备通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氛围。3.还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主要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其创作更是由生活的灵感而来,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将美术还原于其本来真实的生活面目或背景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思路之一。结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欣赏结合为一体,选取生活色彩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运用到情境创设中,这样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

(二)发展阶段

1.还原物境美术不仅仅是外在物态化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感悟的传达。将美术还原物态化的原貌是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课所借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美术物态还原,向学生展示美术从物态到神态再到艺术的过程,展现美术从知识产生、发展到成型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可以借助学生生活或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自由的状态下让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稳定的素质。2.激境情景创设得当往往能够使人迅速进入状态并引发相应情感,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类的这一特点,善于结合课程内容创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比如生活、习惯、经历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细微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变动,快速进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情境的激发可以借助多样化、丰富化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兴趣的动画、动漫,参观小型画展,参观中国历史展览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兴趣。3.体味情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的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填充。相对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之一,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是学生从已有知识重新认知和学习,经过想象力的作用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三)生成阶段

形成情感激发和情感冲动只是美术欣赏课情感教学的表层目标,这种借助情感教学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只能保留在表面,且时间短暂,无法深入内心,无法改换思维模式而使其得到拓展和升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教学阶段和方面使学生提升体验和结果。情感的生成和升华阶段,是通过多次阶梯性、层次性的情境设置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进行情境的引导、发展之后,学生已经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阶段,此时再次创设生产模式的情景,使学生获得整体情感升华,是整节课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结果分析

第3篇

在新课示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经过变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整个堂课的气氛变得相当融洽。符合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做教师的为何不能真正做到主导而不是主讲呢?这倒是一个新思路。但是我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喜欢能接受吗?我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课后以聊天的方式和不少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可喜的是,虽然有极少数的同学觉得这样会浪费他们一些课余休息时间,因为课前要做大量预习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模式还是寄予了极大的热情。于是,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尝试。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借助网络,深入鉴赏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第5篇

美术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很多人认为美术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还对其他各育起促进作用。但是有的地方美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美术作品欣赏课不能仅限与学校室内进行。应扩展到社会和展览馆中。经常带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当面介绍作品,分析作品,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前者不可代替的。学生在艺术馆内所看到的画家的美术作品,这对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时具备了真实的对象,对画面上的构图、笔触、色彩的表现与处理方法,可直接给予批评、肯定。学生可以面对原作直接欣赏、研究,谈出自己的看法。这与观看幻灯、录像及印刷图片相比较,更有"原汁原味",更容易体会作品的精神与画家的风格。直接面对作品上欣赏课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对行成正确的审美观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网络平台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美术资料库,将一些名画、建筑、雕塑、工艺等作品,通过扫描存入计算机。作为教学资料进行分类、编辑、保存。这样,在上欣赏课时,就可以随用随取,大大增强了欣赏课的灵活性。再给这些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和文字说明,使之图文并茂、声情俱佳,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充分利用视频电影资料进行欣赏教学。这对欣赏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带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场面中去,更易体会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从中受到教育。教师利用课外指导学生收看这一方面的影视片,然后对教材所设及的内容作及时的补充讲解。这样通过看有关革命历史片后,学生对《胜利渡江》、《开国大典》等美术作品所显示的画面内容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美术知识是有限的,对作品的欣赏水平不高。学生在学习技能中会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形成各种情感。指导学生阅读与作品内容有关的资料,便于沟通欣赏者与创作者对艺术作品所寄托的情感,引起心境共鸣,真正领悟到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欣赏诗意创作画时,我先让学生去"读",以中国画《两岸猿声啼不住》为例。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诗句的出处及诗的全貌,仅从画面看到的是:重山相对的江流上漂着两叶小舟,猿看不到,更不用说听见猿声了。但让学生读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后,才真正体味到这幅诗创作画有着"深山藏古寺,柳暗花明"的妙处,不由的发出赞叹:真可谓是一幅融视、听为一体的诗意画。通过欣赏这幅作品,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使学生了解了诗意画的创作思路,体味到诗意画的意境美。幻灯片教学在于色彩透明、亮丽,投放的屏幕上的画面较大,视觉效果强烈,这是图片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边讲授理论边详尽分绍作品,分析画面,及时向学生提些问题。这样有助于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欣赏。西方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及我国美术史上的优秀作品时,就采用了幻灯教学。如:法国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卢梭的《风景》,凡高的《麦田》等,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欣赏了这些作品,体会到风景画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如同一首精致动人的田园诗,让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大致了解了这些作品的风格、流派,进一步了解了画家的绘画风格。使美术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审美能力。

视频集声、光、色为一体,把画面呈现给众,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分析,信息量大,比较适宜一些近、现代作家与作品介绍。例如:画家林风眠的《春艳》等作品,让学生了解画家生平及绘画风格、技巧。学生从中既[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欣赏了艺术作品,又对画家有一个全新的了解。画家的思想,绘画风格无不给学生以感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进一步参与到文物的欣赏评述活动中来。让学生了解考古过程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他们美的熏陶,力的震撼。

第6篇

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高中美术课时安排少,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给予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一).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第7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改动向,积极开展叙事研究。

我们科组的老师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做到认真做好记载,每次学习有体会和收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教改动向,探讨叙事研究方式,认真撰写教育故事,对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除了教研组的理论学习之外,各位老师还利用电脑查阅进行业务学习,并征订了《中国美术教育》、《少儿美术》等专业杂志,课余时间经常钻研、探讨,从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级教学论文比赛。

二、强化集体备课,协同攻关。

本学期我们不断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备课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一改过去单打独战、各自为教的局面,通过几教几评和听课评课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地营造了课内课外的教研气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其中,葛晶晶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触摸一堂课》获宁波市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开展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

老师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作能力、欣赏能力,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在橱窗,激起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学习兴趣。在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中,6个学生合作的皱纹纸编织作品《为奥运喝彩>获得省一等奖、葛晶晶老师还获得省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绿星国际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得28金8银8铜的好成绩,葛晶晶老师也获得全国园丁一等奖称号。同时,学生作品多彩在《宁海报》中发表。四、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抓好课堂教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让美术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五、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学;图像解读;美术鉴赏

一、美术教学与图像解读存在的误区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艺术的划时代意义更为明显。美术鉴赏、图像解读逐渐发展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等,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图像的解读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其中,前图像阶段是从应用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础含义,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术教学在图形解读这一模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师生没有认识到图像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凭直觉描述美术作品,而学生所用词语往往为“好看”“色彩鲜艳”等,这就进入了“重欣赏、轻解读”的误区。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看只是停留在观看阶段,被动地接受视觉图像,并没有深入分析图像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主动地辨析图像世界,摒弃直观描述与评价的习惯。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而应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重图式、轻内涵”。一些师生对图像的解读侧重对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仅仅从图式上欣赏作品,并不能透过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层含义。笔者认为,由于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多义性,“重图式、轻内涵”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

1.图像解读的过程。图像解读的过程大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图像作品的形式语言,通过线条的节奏、面、空间、光影及色彩这五要素对图像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而艺术家也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引起观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什么艺术作品会具有一种确定的、不会改变的意义,所以“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追问。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向观者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描摹现实。凡•高自杀前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我们仔细欣赏,会发现阴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乌鸦与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异。联想到他的自杀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艺术家的用意,他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天空、乌鸦等物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将痛苦、忧伤等情感融入其中。2.图像解读的意义。图像解读对美术学习、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图像解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读画笔记,通过不断地读画提升自身绘画品格。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图像解读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图像解读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容易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只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图像解读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到来,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图像解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现代美术教学已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显得尤为迫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1.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运用图像解读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义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线条的节奏、面、空间等。一般来讲,分析艺术作品时,可以运用形式五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主义大师和现代派艺术大师笔下的静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过罗丹的《吻》研究画面肌理,通过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分析时间和运动概念,通过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间透视。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与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描述,然后对艺术作品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风格学。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对大量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师可选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绘画的风格进行讨论、分析,选取典型的代表作进行研究。第三,图像学。图像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弄清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阶段的意义、内涵及界定,并重点分析图像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独特内涵。第四,精神分析法。运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选用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来解读,并通过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包括个人梦境、幻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图像展示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将写实与象征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自然属性和独特内涵,从而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鉴赏能力,又提高其美术专业技能。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3.创新美术教学视听结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从而导致美术学习的整体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可能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影像的完美结合,引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不断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以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如,在讲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还可以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鉴赏、图像解读的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纤夫生活的辛酸与艰苦,并分析艺术家高超的表现手法。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图像解读兴趣,音乐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加上图像解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为美术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充分保障。4.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学生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不断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扎实掌握美术专业基本功。此外,教师要善于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减少烦琐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解读、学会鉴赏、学会分析。如,在讲解《美丽的校园》一课时,让学生抒发对校园的切实感受,再将感受与绘画技巧相联系,将其转变为简单的绘画方式,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像解读与教学情境充分融合,将图像解读、美术鉴赏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张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第9篇

以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以优秀教师的工作经验为榜样,立足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深化儿童画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加强多种能力、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以中心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各校实际,倡导一种“和谐、人文、科学、自然”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开发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每一位美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自培、学习、听课评课,提高我们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做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练习基本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研究如何上好每节课,做到使学生先有兴趣,后有质量。

2.坚持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研组自培机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1)发扬教研组的积极作用,群策群力认真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课后及时做好批改和辅导工作。平时对教学体会要及时记录,进行总结提炼,写出有质量的教后小记。

(2)围绕我组的总课题《让学生感受生活美》,各老师重点做好相关工作。

(3)以研究课为突破点,组内互相听课、评课,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并积累好有关资料及个案。

3.抓好教学常规,落实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作业的自评、互评和面批,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水平。各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小组教研活动一次,加强沟通,共同进步、提高。

4.配合学校大德育体系的研究,发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精神,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5.努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市、区美术绘画竞赛活动,同时点面结合,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画创作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6、做好上传美术教育信息工作:内容包括美术教研信息、美术教案、课件、美术作品、课堂小故事、教学后记、开发教材、论文等。

三、工作日程安排

3月份:制订教研组

计划,酝酿各自的专题课题,抓好教学常规训练。

4月份:配合中心学校开展第九届课堂评优暨淮川教学大比武活动。

5月份:讨论、交流新教材实施情况,继续学习有关专题研究理论,进行专题研讨。

6月份:进行课题《让学生感受生活美》专题研讨实施情况交流。

7月份:学习《小学生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研究》一文,教科研小结,整理有关个案及资料。

8月份:教师业务学习。

9月份:结合本组的课研主题《让学生感受生活美》,组织学生进行美术竞赛活动。

10月份:交流教师的“案例”、论文、教学感受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