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12
导语:在中职机电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职业学校开始脱颖而出,招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十分看好。而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其前提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论文参考。
一、“企业实践”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学校的认识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到企业了解情况,职业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主动配合;同时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只能利用暑假,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经费问题,有的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2、部分教师的认识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为学校与企业做贡献;教师因为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必须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部分企业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教师的“企业实践”,接收是“买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企业对于参加有些比较危险的岗位的实践还有一些顾虑。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导致工作行为上的不当,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的出现。因而统一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实践”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实践的形式
1、“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多采取了“松散”的形式,学校领导通过平时个人感情投入和工作关系联系企业,而企业仅仅碍于情面接受了教师实践任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2、“紧密形”的企业实践
针对这种“松散形”的企业实践采取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即“紧密形”的企业实践。在这次参加全国中职师资培训中,由无锡机电高等学校培训联系了到亚龙科技集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除听取企业发展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外,还亲自上岗实训。论文参考。这种“企业实践”不但有培训经费,还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而亚龙科技集团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视为义务,而且看作是责任,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三、“企业实践”的收获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1、现代化企业形象的重新认识
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培训期间,亚龙科技集团的理念:“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专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亚龙科技集团老总陈继权,上海理工大学-孔凡才教授等开展的各种讲座,了解了普遍存在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理论扎实、缺乏工程应用能力;知识面广、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眼高手低、不能从基层做起,以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没有联系,“学了用处不大,要用的没学好”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职学校必须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3、专业技能的提高
企业为专业教师开设了多场讲座,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工位,如亚龙科技集团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电力电子、电力拖动和单片机等方面的实践练习环节,使得我们参加企业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
4、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
通过企业实践,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更富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对新理念的憧憬,为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
鸣谢:首先要感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葛金印等领导和班主任陈庆胜、王晓忠等老师们对我们培训班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心的教导。感谢培训基地的葛金印等专家们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提高了本人专业技术能力。论文参考。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在你们身上我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参考文献】
1. cxmz.net/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0
2. jsve.edu.cn/newsshow.asp?pid=344江苏职教网
3、重庆市教科院文件 2009.7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关键词: 《机械基础》 课程兴趣 教学策略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实践经验不足,对中职学生而言,这门课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的问题。教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与经验分享,收获颇多。
一、问题研究
在机械教研组活动中,针对如何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老师们根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深刻的讨论。
黄老师:汤菁为2011年级机电1班的学生,她是一名性格内敛平静的女孩,学习很用功,文化课成绩也很好,但是《机械基础》的成绩很不理想。
针对这样的情况,黄老师找汤菁谈心,学生也道出心中的想法:(1)自己对机械专业不感兴趣,但是爸爸是做机械工程的,所以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接手他的事业,可是自己尝试下来,还是对这些不感兴趣。(2)在听课的过程中认为很困难,尽管上课逼着自己去听、去记,但是对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对这门课完全失去兴趣与信心,考试成绩便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现象,谭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念头与动力。要使他们真正爱上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很重要的。针对谭老师的观点,我们对2011级机电班进行问卷调查:“你对机械专业感兴趣吗?”“你为什么要选择机械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机械专业没有任何兴趣,我们将这些对机械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月考成绩及平时的作业与笔记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机械基础》考试成绩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大家达成共识。
二、策略分享
我们将这次教研活动中讨论的结果与达成的共识落实到《机械基础》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培养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兴趣。
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以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自豪。我们要让他们了解机械的发展史,了解机械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由古至今的机械实例,以及对机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学生眼睛里流露出强烈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这说明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是切实可行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2.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必然显著。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这样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机械的运动形成,学生初学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其中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情况,若利用形象化教具,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再适时引导。
《机械基础》课程中,仅靠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一难点。如《平面连杆机构》,自制的铰链四杆机构的操作和讲解,虽然能直观地表达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但讲到其基本性质、急回运动、极限位置、死点位置及机构的演化时力不从心,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方案的具体实施效果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些方案的讨论与制定过程看,《机械基础》这门课教与学的研究,应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学习乐趣,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家秀.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3.
[2]佚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思考.中华硕博网,2.
[3]许佩群.浅析《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易起论文,18.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职语文具有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特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却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职业能力是改革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常被任意剥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弄得语文课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深入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中心内容,课改还十分滞后,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一是中职语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学好中职语文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又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二是中职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好中职语文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三是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最基本的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针对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等实际情况,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以对话、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
3.阅读训练。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故事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短文等,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笔者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之后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
(二)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所教专业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二是挖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如计算机专业的“电子邮件”项目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激发出如下语文课程资源:1.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发送解说,培养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2.电子邮件内容书写,培养书信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3.现代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文字表述及合作交流协调能力。4.“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促进反思,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体面”地站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说话”,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谓是生生做到“我的说话我做主”。甚至是早间新闻联播、字谜、IQ题、讲故事等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是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企业、电影院、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赛、校园文体节等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课内外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空间,把辩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始终,使小课堂通向大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此次征文面向广大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机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共收到论文400余篇。
经过本次征文比赛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最终,共产生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
秀奖15名。获奖名单如下:
特等奖
李 泉 广东省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市政工程实训基地“公益性”和“使用性”一体化探讨》
一等奖
黄志平 广东省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 《论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
王稼耕 辽宁省朝阳市技师学院 《关于中职院校电梯专业建设的思考》
杨兴新 浙江省金华市技师学院 《“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二等奖
蔡卫星 江苏省南京化工技师学院 《民办技工学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
邝青梅 孙巧玲 邹 韵 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学期项目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潘 斌 张 书 张莉琼 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电梯PLC应用技术〉课程校企合作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张 阳 李佳忠 山东技师学院 《浅谈中德合作技工院校师资培训》
赵 青 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技校高级工班班主任要做“庄德相”先生》
三等奖
蔡 臻 浙江省长兴技师学院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预习案模块设计及评价方式浅探》
陈令平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十个共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蒋翠华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整学校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李建辉 江西省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就业教育》
李增蔚 浙江省舟山职业技术学校 《国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冉启波 浙江省瑞安市技工学校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索》
唐琼芳 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在学生作品赏析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原动力》
田 华 辽宁省鞍山技师学院 《“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许颖佩 浙江省金华市技师学院 《装潢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初探》
张烨维 浙江省嘉兴技师学院 《初探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中的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
优秀奖
曹士然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技师学院 《论电子技术的一体化课改》
曹素芝 江西技师学院 《工学一体化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
巢 燕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陈佳彤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教材更新探讨――关于安全用电补充触电急救内容》
高月兰 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何裕贤 广东省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会计教学实施一体化模式的探讨》
刘艳丽 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任 伟 陈嘉睿 山东省青岛海洋技师学院 《探析中职院校实施班级6S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宋桂霞 山东省滕州市技工学校 《中职类新生的班级管理必须抓住的四个第一》
汤立群 广东省肇庆市技师学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王 军 新疆库尔勒巴音学院交通工程系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排除汽车起动系故障”教学中的实践》
谢玉琼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燕 妍 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入企办学培养技师 为企业造就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扬州技师学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我,制定切合实际和可以操作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管理。
一、扬州技师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一)数据来源。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中,主要以2010级和2011级在校生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为调查对象,涉及专业有汽修、公路、护理、财会、电子商务等。针对2010级、2011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兴趣、性格和特长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等。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通过实物方式收回。共向学生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88.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组织专业介绍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课,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班主任也会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但目前我校主要缺少职业兴趣测量软件。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中职生对于自己的认知度并不高,69.0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不甚了解,只有18.7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当前及以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但仅仅停留在简单认识和了解上,深刻了解本专业和喜爱本专业的学生占9.43%,没有认识和了解的占3.77%。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强职业引导,让他们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将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
近几年,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是一所技工类学院,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技工类学校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不同时具备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则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胜出,更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因此,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一般来说,学生报到后,学院首先开展入学教育,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同时,还会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据统计,学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达53.03%,对这门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达56.95%,但也存在一部分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有16.0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说明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待探索和提高。
3.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职业
因为技工学校培养的中职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所以学院不仅仅要灌输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参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成为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过程中,中职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就业方向。通过调查,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52.77%的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6.48%的学生没有考虑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40.74%的学生表示了解,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今后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问及对自己今后的求职影响较大的因素时,80.63%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重要,52.3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若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多让学生操作实践。
4.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亲密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让他们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从而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今后就业有一定的作用。31.34%的学生有信心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8.8%的学生认为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23.88%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工作勉强维持生活;5.97%的学生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认为一毕业就要失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有一定信心。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们在平时还要重点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对于今后的就业,认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的占34.3%,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比较重要的占27.87%,认为薪水高比较重要的占24.6%,认为兴趣爱好比较重要的占13.11%,同学们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社会上人们在择业时的倾向,真正在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还是少数,这说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不过是为了薪水、发展和稳定而在工作,这就会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得过且过,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
首先,要建立职业咨询部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主要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候,由于中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学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有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量结果,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二)发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渠道作用。
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中职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课程,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
学校在平时可以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灌输。通过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理论付诸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好的规划。
(四)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为完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专职教师主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策划工作,他们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与骨干,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专职教师应保证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工作兴趣。兼职人员主要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主要通过对中职生进行日常管理来培养中职生行为素养并指导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他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另外,学院还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事业有成的历届校友作为兼职人员,以案例分析为主给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阶段、实施重点教育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其次,要依托教育部开展的“文明风采”活动,利用校本《择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写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电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开展以“我的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从而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吴文娟.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讨[J].改革探索,2009(4).
[2]赵兰英.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宁工程机电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2004.
[4]黄天中.生涯规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赵云猛.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6]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2012(12).
电力拖动 研究性学习 中职教学
一、《电力拖动》课程的内容以及特点
电力拖动课是一门具有强大理论基础的学科,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是相关专业同学的必修课程。我们首先要从总体上对电力拖动课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考察理解,然后再针对各部分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1.《电力拖动》课程的内容
所谓电力拖动有被叫做电气传动,它是一种拖动方式,这种拖动方式是以电动机为原动机拖动机械。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达,在个别生产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内在需求下,原有的动力拖动机械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对机械的要求。所以这种电力拖动便应运而生。正好符合时代工业的发展,满足技术的需要,能够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任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电力拖动渐渐地将蒸汽机、柴油机等作为原动机的设备,成为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原动机。本课程将主要是希望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常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原理、熟悉常用低压电器及其拆装与维修、能熟练安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并能对常用故障的进行检修等相关操作电动机单方向运行控制线路是最常见和基本的线路,对后面的线路都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是学习控制线路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到现实工作岗位中在短时间内学习并能够独立的完成以上的操作过程,或是在相关领域内能够融会贯通,为岗位的需要打下基础。
2.《电力拖动》课程的特点
电力拖动课程是要在强大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实践性授课,实践性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在版图上画图多媒体动画示范授课,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教学途径,都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所制订的目标。所以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实践课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同学可能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在进行实践课时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和重复性的讲述,细心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程度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性的教学,这对老师的授课工作加大了原有的难度,并且还要在操作过程中耐心的辅导每位同学,强调实践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操作必然要接触电,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保证安全的先关问题,也是基于此处,很多学校减少了实践操作课,但这对课程的教授是不利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对操作技术掌握一知半解不够通透,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在操作课程中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配合,提高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按照课程的大纲顺利进行。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内涵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模式,是更注重如何学而不是怎么样更好的教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主要是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特别是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研究性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其中由于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可以更好地吸收课程要求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去,同时能激发同学在此方面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指引可以带领学生通向一条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学习的习惯,渐进式的注入独立性的和随时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和技术科技,这也是对实用性和研发性人才的另外一种培养和发现形式。但这种研究性教学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积累,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自主性不强的同学会对这种研究性教学有逆反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引导下的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这还需要老师及时沟通和疏导心理问题。
三、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中职《电力拖动》教学
根据电力拖动课程的内容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能将研究性教学成功地引入到电力拖动的课程,作为一种主流式的教学,将会对中职教育的创新式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电力拖动课程中就成为中职院校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设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布置给同学去准备,题目的拿捏既不能太过于简单易行,这样失掉研究性的意义和设立价值,同时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太过于有难度的问题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去细致地拟定问题。其次,学生跳出答案的疏导变为问题的提出,多元化的课程深入,要在不同课程中同时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最好将最终的考核也设立成类似的模式,或是将部分课程结果和表现作为最终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积极努力地配合教师授课。最后,老师要对最后的总结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报告给同学,要分析出不同小组的优点——鼓励同学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今后的学习。对于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国家项目或专利,最好大家都能通过论文的形式来自我总结,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通力配合。若想将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贯彻实行就要将这种思想落实到多数课程中去,不能浅尝辄止,在少数课程中以任务的形式敷衍了事。老师要改变思想,了解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引导加鼓励的双重教育模式,提出需要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假设,这是对人才的一种培养,对今后的工作岗位输送人才的一条不错的选择。作为学生也要秉着对自身负责的态度,积极地配合老师,主动地进行课业思考,深化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熟练地掌握课程要求的技能,通过在研究中自主学习,让更多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头脑中,不失为一种快乐兴趣学习法,既轻松又培养了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行动导向 中职学生 科学素质
近几年,我们结合中职学校和学生实际,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二年级电工、电子、机电等专业学生中,以各种系列电子设计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比较显著效果。
一、活动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以行动为导向,让中职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产生成就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职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时间优势,探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为重点的职业教育革新。
二、活动对象
中职学校二年级电工、电子、机电、电梯等电类有关专业的学生。
三、活动内容
1.第一阶段
进行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熟练掌握、巩固提高有关电子技术,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使用测量、基本电路分析、基本工具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知识。本阶段历时4周。活动中努力践行认知科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尽量减少“讲授式”,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利用四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需要。
2.第二阶段
在该阶段进行简易电子组装,本阶段历时6周。进行各种音乐门铃、振荡器、稳压电源、闪烁灯的制作,让学生掌握各个电路的原理、电子元件的作用,出现故障会分析原因、自行排除。教师对组装中用到的电烙铁、万用表等工具,强调操作安全和使用注意事项。刚开始时,指导教师需全程细心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努力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通过头脑风暴法、旋转搭档法、引导文教学法,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做,共探究、共学习。
3.第三阶段
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本阶段历时6周。结合科技创新活动知识讲座、发明创造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训练。选择各种光控开关、声控开关、延时开关以及扩音机、抢答器、防盗报警器作为制作对象。本阶段中所进行的电子组装,比上一阶段更复杂、更有新意,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发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空间,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指导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系统分析法等。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自行发现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师生共同或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4.第四阶段
针对选定的CD4000系列常用数字集成电路进行创新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本阶段历时10周。
(1)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方法,先在活动组内相互讨论,学生先拿出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由教师给予指导。特别是思维导图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功能,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线性思维转化为多方位的立体思维。
(2)鼓励学生多到校外、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利用电脑上网查询,进行信息收集,认真做好有关资料记录。
(3)教师用“再创造”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原则。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各种独特、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不应该加以阻挠;另一方面,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还要注重训练学生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深化“学以致用”的内涵,使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5.第五阶段
开展电子装配竞赛和电子创新评比、竞赛。本阶段历时4周。结合学校、全市、全省一年一度的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机电学生技能大赛,以及学校的晚会、歌咏比赛等,同时结合全市、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扩大活动的影响,进行活动成果检验,以赛促学。
教师可以适当地把“问题解决”引入活动中。“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非常规的、开放的,具有挑战性、趣味和魅力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解决”不一定有终极答案,但能诱发学生追求电子技术的完美,不断开拓创新。
6.第六阶段
进行活动总结。本阶段历时2周。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一件创新作品,写出一份科技论文或活动体会,进行分析、交流、反思、提高、表彰。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卡片展示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四、活动重点
活动包括如下重点: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态度转变;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方法认识;方法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团结合作、与人勾通、乐于助人等精神的培养;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职业道德素养提高。
五、活动评价
第一,对学生的实验、制作、创新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
第二,学生畅谈创新收获、写出心得体会。教师对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坚韧不拔、善于观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同学给予肯定。
第三,教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学习笔记,给予肯定。
第四,开展各种制作、创新评比、竞赛、展示活动。
第五,组织学生参加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能力检验。
参考文献:
[1]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 (2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江荧,朱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其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6]刘盾,李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Z1).
[7]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8]蓝章礼,张奔牛,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方法与原则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9]朱震华.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引企人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9年与苏州某企业合作办班,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1周内3天由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2天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别于某些学校将流水线搬人学校成为校办工厂,该流水线完全用于教学不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著,目前该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同类班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j.test )”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与传统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
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信息资源,主动构建学习环境。同时,网络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线合作、网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或者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应用文写作素材
中职生写不好应用文,很大原因在于写作素材的贫乏。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这样,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无话可写了。
(三)为师生提供互动平台
网络是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了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如QQ、微信、微博等)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激发学习兴趣。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网络化教学步骤
应用文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成完整的写作主要有搜索信息、构思框架、表达内容和修改文章等内容。因此,进行应用文写作网络化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搜索信息
应用文写作的第一环节是积累素材,素材是构成应用文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写作信息和写作素材唾手可得。中职生已初步掌握计算机及应用的基础知识,热衷上网,但一般以娱乐、消遣为主,很少有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搜索信息,如使用搜索工具(网站搜索、数据搜索和搜索引擎搜索等)、学习搜索技巧(关键词搜索、限制搜索和逻辑搜索等)、注意搜索事项(避免抄袭、鉴别资料的真伪优劣等)等,并进行搜索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二)构思框架
利用电脑进行应用文写作,可以任意地进行再构思,可以随意对文字进行修改、调换、插入或者删除等;可以按定势思维模式从头开始写起,也可以突破定势思维模式从中间写起,甚至可以从结尾写起。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思维模式,从哪里入手写作,最终的作品都取决于作者之前对应用文的总体结构和全局安排。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训练框架的构建可以采用编写提纲教学法。编写提纲教学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要求学生将应用文的基本观点或者主题句用准确无误的语言写出来。二是要求学生将应用文需要写作的几大部分写出来,并且写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主旨。三是要求学生写出每一部分的材料名称(如理论材料或者事实材料等)。四是要求学生写出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可以只写大意,也可以写完整。
(三)写作训练
中职生学习应用文的目的是提高写作水平以完成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写作训练上,只有反复进行写作训练才能学以致用。利用网络开展应用文写作训练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运用。一是教师对新文种的理论知识进行精讲后,可以随即通过网络提供应用文写作训练素材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二是模板训练。应用文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文体格式和层次安排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写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用电脑制作格式规范、要素齐全的应用文写作模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训练。这种模板训练不但简单易懂,而且以后还可以重复使用,从而节约写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教师通过网络搜索与时俱进的优秀例文,要求学生分析、研究优秀例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和内容逻辑等,然后进行模仿写作训练,从而获取知识和写作技巧。
(四)修改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