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课堂论文

时间:2023-03-29 09:19:15

导语:在体育课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课堂论文

第1篇

研究对象: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主体分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两类为主,将其细化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

1.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此互动为主。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重要保证。

2.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个人辅导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掌握体育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思路。

4.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此类互动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互动。比如,组别之间的评价和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在互动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动为主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实操练习为主,教师在辅助学生练习时,除了知识性的引导外,情感性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据证明,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中,鼓励的情感交流比知识性的传授更有效。

2.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组织随机性强

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堂教学随机性强,学生在体育场所的位置随时变化,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学生活动以自主练习为主。这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此互动随机性强,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以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多样

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少之甚少,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程的互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1)教师的非语言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学生的合作和组别竞赛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3)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组织互动。体育课程互动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趣味体育”的特征。

4.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学生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都与学生体育项目技术的掌握有关,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学生能高效地掌握技术。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就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与文化课教学不同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易犯错问题,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其弊端,体育教师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体育课竞争性强,会让部分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但是体育互动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活力、有兴趣的体育课堂。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应用

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使自己所用的教材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现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几乎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由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教材去进行教学已不是新鲜事。但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实在太少,这中间有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其课堂大都是在较为宽广的运动场,这给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进入体育课堂相对于其它学科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广泛性特点,采用图形、图像使体育教学生动、形象、具体,有利于教师材的技术规格,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我们选用音乐、摄像、录象、投影、课件等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媒体,这些媒体进入体育课堂关键是要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合理选取切入点,使多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3篇

(一)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以往的健美操教材进行改革。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前的状况,对健美操教材内容展开革新,则是作为中职体育老师目前必须要实施的关键任务。在对健美操教材内容展开革新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对体育锻炼技巧的标准操作要点展开创新改革,把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实用技能等有机的综合起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及灵活性,让同学们在实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身的运动能力及兴趣爱好挑选符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式,引发同学们的创新思考才能,培育同学们自主探求知识的才能及创造性思维,协助同学们把握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优良的体育训练的习惯,提高同学们的整体素质。

(二)依据同学们所学的专业内容及特征设置健美操的课程。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把握程度需求很高。而在中职学校设立体育这门科目,实质上亦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达成专业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的进程中,老师需努力转变自身以往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关注到同学们的专业课程内容及特征。此课程的安排,不仅可以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致,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进程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加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忱及主动性,还可以为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起到很好的帮助,而且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进程中,能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同时,让同学们在锻炼的进程中得到健康的身体及良好的心态,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转变以往健美操体育授课方式及评价方式。

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授课进程中,健美操体育教学末有获得很好的重视。此种教学观点阻碍着中职体育教学的革新。作为中职的体育老师,必需努力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唯有在平等的教学评价中才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被尊重的快乐,加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老师的肯定及鼓励中持续地改善自身的每一项能力。老师在对同学们评价时,需多从正面来鼓励及肯定学生,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领悟成功的乐趣,加强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此才可以获得优良的教学成效。

(四)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多样式的教学活动。

读中职学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大部分均是活泼好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一般很难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需依据同学们个性特点,积极带领同学们参加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体育课外活动,让同学们在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健美操体育锻炼的乐趣,建立起健康意识。在进行健美操体育锻炼的进程中,老师需主动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一是为了清楚了解同学们当时的身体状况及学习的情况,把握他们的思维动态;二是为了拉近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让老师与同学相处得更融洽,同时,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此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建立,并且让同学们在体育锻炼的进程中加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推进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带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中职的体育教学获得优良的教学成效。

二、小结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口语教学 互动教学

1. 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分析

互动学习是指在思维、想法和感知等方面两个人或者好几个人互相交流探讨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大家是可以互惠互利的。对于一个英语教师来说,使用互动教学这样一种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互动,实质上是心灵的交流。所以我建议,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语言学习时就应该实行互动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聆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对话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参加小组讨论,将他们的所想表达给大家。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利用他们的所学,释放出他们在教师那里吸收到的有关这门语言的任何知识并在生活中使用。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互动学习模式之后,互动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威力。互动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将你的所知所学,在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的表现出来,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成就感会带给他激动人心的感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英语能力的机会。他们表达得越多,越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并大大提升了自我价值。

2. 课堂上的提问技巧与类型

课堂提问让教师能窥见到学生的头脑内想的东西,不仅找出他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还能找到他们之所以这样思考的原因。Kanchak Eggen早在1989就提到,从教学的功能上看,提问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教学技巧,以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整合旧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提问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材料,建立一个知识库去吸取新的内容。同时课堂提问也具有激励功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鼓励他们去深入地思考一个新问题。查尔斯和理查兹曾有过这样的总结,课堂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应具备如下特征:(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 鼓励学生思考授课的内容和重点。(3) 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4) 利于教师引出特定的教学内容。(5)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6)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师提问的类型。教师的提问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但每个都有不同的重点或目的。从语义的角度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个类型:(1) Yes/No型问题,如Do you like dogs? (2) 选择疑问句,如Do you like dogs or cats? (3) WH-问题(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如Where are you going? (4) 启发式问题(教师只给一个句子的第一部分),如Today is ____ (星期二).我们把前两种归类为“封闭式提问”而后两种为“开放性提问”,两者各有利弊。显而易见,封闭式问题有“短且固定”的答案,但开放式问题不能回答“是”或“否”,因此允许回答者不受限制,但往往因难度相对较大而无法形成有效反馈。从另一个角度看,开放性问题还能细分为“检测型提问”和“探究型提问”。对于前者,教师已经知道答案,其提问的目的是测试回答者的知识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而对于后者,提问教师也不知道答案,他们是在向回答者寻求信息。

3. 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与反馈分析

所谓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具体某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前的时间差。在这一小段时间内,教师要充分阐释问题的内涵,指挥并调动学生思考,广义地讲甚至还包括学生给予答复后等待时间的长短。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师适当延长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是有好处的,然而学生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但是过犹不及,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本人在分析了900例关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录像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等待3到5秒对学生们有10个积极的影响:(1) 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增多; (2)学生发起的回答与主题的相关度增加; (3)学生语塞的现象减少; (4)学生能自信地回答问题,他们的语气表现得更为自信; (5)学生的答案明显具有经过仔细思索的痕迹; (6)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加强而教师的主导性被削弱; (7)学生能引用各种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8)学生的答案数量增加,有时不只一种; (9)那些被教师认为反应较慢的学生,其积极性明显提高; (10)学生的回答方式更具多样性,有时能出现反问。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通常只能用简短的等待时间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当学生被给予充足的等待时间后,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质量都提高了。

第5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提问 有效性 反馈艺术 注意点

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开展,教师逐渐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师利用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培养其思维反应能力,并结合语言交流让学生自己回答出所提问的答案,这一系列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措施。教师利用课堂提问除了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还能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反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增强交流,融洽感情。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的过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的本质,缺乏交流、缺乏语言的沟通,英语教学就无法进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中活动。因此教师设计好问题,就如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2.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就会在认识上产生矛盾,从而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设疑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3.反馈信息。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提问的有效性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讲究提问技巧,做到:(1)设计有交际意义的问题;(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3)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和提问的对象结合起来。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失去信心。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大量的句型练习外,英语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乏而无味。其次,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做到:(1)眼看全班,问题明确;(2)提问灵活,形式多样;(3)时间适宜,鼓励思考。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晰,问题难度过高,语速过快,都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简单、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可重复提问。这样,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同时,才能积极地思考。

三、反馈提问的艺术

1.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且要力求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唤回他们的自信。

2.鼓励。

当学生的答复不得当,或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暗示,帮助分析原因。不可冷眼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引用。

引用是一种间接的表扬,在陈述答案或总结时,教师如果能引用某位学生的语言,则可起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一句“Just as ... said just now...”会使学生得到认可感、成功感,唤起足够的自信而默默地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学习。

四、英语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答交际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却显示不出什么效果。因此,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后的停顿要适当。

教师在提问完毕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但是,有些时候老师往往在学生思考时不断催促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停顿多长时间,这要视问题的难度而定。

2.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对所任教学生的思维特点作全面透彻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所提出的问题应作必要的提示。

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4.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问与不问,问得妥当与否,采取什么方式,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慧萍.浅谈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正德学院学报,2006.2.

[2]刘凤玲.谈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方法.中学外语教与学,2000.3.

第6篇

关键词:体态语;课堂教学

1.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课堂信息交流形式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眉目语、动作姿势等),其中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体态语具有传递情感,增强言语表达内容,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辅助教学等作用。人们的言语信息大都是有意识发出的,而体态语表达的信息往往是无意识或半意识显示出的,能够反映人的真实情感,人们可以从某人的表情、眼神、姿态等体态语中觉察出他的“言不由衷”的情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不说话,他则会用手指说话。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对课堂上教师的体态语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肯定:“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师中,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使课堂教学气氛平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体态语运用不当,会使学生情绪躁动不安,课堂气氛紧张烦乱,或者死气沉沉,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正常的教学秩序。体态语一般伴随师生的言语活动或替代言语活动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

1.1反馈的功能

反馈是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言语反馈是教学反馈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体态语反馈与言语反馈相比较,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以口头语言干扰上课,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随时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动作,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1.2控制功能

由于教师和学生长期的课堂共同活动与情感上的交融,师生信息交流时,双方的体态语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就可以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排斥等为对方所熟知的信号。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睛、手势、姿态等体态语来表达他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

1.3辅助功能

教师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热情开朗的笑容等体态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与要求;手势、音量与面部表情等体态语的运用具有强化言语表达,突出教学重点的功效;形象化的体态语(如象形和象征性的手势等)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体态语所表征的内容。

2.几种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身姿语指人的躯干发出某种信息的姿态。

2.1.1站立姿势

教师在课堂上稳健、挺直的站姿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的信息,令学生感到可信赖、可依靠给上课疲惫的学生有一种鼓舞作用。另外,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身体微微前倾表示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回答。

2.1.2走动姿势

整堂课上,教师不可能一直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或站立在某一固定位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变换自己的位置。恰当的走动能吸引起学生注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使得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走动有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在板书前后为不遮挡板书内容的位置变化;学生(特别是胆怯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为表示对学生的亲近和鼓励,教师走向学生认真听答;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疑难解答、控制学生活动,以及检查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来回走动;等等。教师走动位置的变化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走动的频率、速度和幅度要与课堂气氛协调,不能干扰学生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在学生中走动要真正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对所有学生给予均等的接近机会,不能厚此薄彼。

2.1.3手势

手势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有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位、数量、事物层次等有关概验和要点。有象征和象形手势、使学生目光聚焦的指点动作手势、辅助言语解释说明的手势,等等。

2.1.4头部动作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点头、摇头等动作既不打扰学生的回答,又可给学生鼓励或调整回答问题的提示;教师不满意学生回答或行为时运用摇头、耸肩、皱眉等方式可委婉表达自己的感情。

2.2面部表情包括眼神变化和面部微笑变化。显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2.2.1眼神变化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人际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学生。若教师讲课时不能面对学生,与学生没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往,学生就不乐意听课,教师也不能从学生目光中发现他们对课程的反应。从教师视线交流角度的变化看,目光变化常用的方法有:环顾法、专注法和虚视法等。环顾法即用眼神环视学生,使其意识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醒学生专心听课,以及从学生的目光中获取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能接受等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措施;专注法是指把视线集中到干扰课堂秩序或不认真听课的少部分学生身上,起到督促这部分学生认真听课和控制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虚视法即似看非看,视而不见,把视线从学生处“收回”,这样便于减轻教学双方的心理压力,保持思想的清晰畅通,把教学活动引人一个更高的境地。此外,从视线距离和强度变化看,目光变化还有探视法、逼近法、直视法等。

2.2.2面部微笑变化和蔼可亲、热情开朗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应保持的基本面部表情,不应受教师身心状况的影响。学生能随时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理解,从而爱上教师,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诲。在这种基本面部语的基础上,面部表情可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如要求学生进行回忆时的期待、鼓励的表情,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略带神秘微妙、探询、疑惑的表情,强调结论和重点时的严肃表情,对学生暗示、警告和提示以调整课堂教学秩序的表情,以及与学生讨论中,与学生发生感情与思维共鸣时产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等等。

2.3外表修饰

外表修饰是指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服装、发型配饰、美容化装等。是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虽然在大多数的教学情景中,外表修饰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得体端庄的服饰对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气氛起着一定的作用。不修边幅、衣着不整、头发杂乱,会给整个课堂造成随心所欲或精神不振的感觉。相反,过于刻意的打扮、浓装艳抹、奇妆异服等,会给课堂造成浮躁跳跃,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后果。教师职业特有的外表修饰的审美标准,是时代审美特征与教师职业特征相结合的结果,外表修饰既要符合时代特征,更要与教师职业特征相符。过于落后或超前的服饰都不适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外表修饰。

3.课堂体态语技能运用的原则

3.1意义确定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交流信息时,应尽量让学生充分地、精确地理解其表达的含义,达到师生真正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的体态语必须适合多数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水平的高低等,并让学生熟悉教师体态语的习惯和体态语的含义。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模糊、不肯定、语义不明、甚至产生歧义的体态语动作。

3.2程度控制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要繁简适度,不能随意发挥。动作的幅度、力度和频率适当,宜小不宜大,表情自然、不夸张。应避免不规范、不文明的下意识体态语动作,如不停眨眼、打哈欠、抹鼻涕等。一般在低年级课堂里,由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采用较多的直观性、略带夸张的动作体态语。高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中的直观性的动作体态语应减少,教态要尽量自然。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cssci期刊目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由于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可以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呈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弥补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一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一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弥补文本中这一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教育论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cssci期刊目录。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 在“风景线”这一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教育论文,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仅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抽象枯燥的品德教育课变得形象而生动,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底逐渐亮起了一盏笃行的明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它和传统的品德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第8篇

1.1回答过简单

老师经常只提一些要求学生简单作答的yes/no的问题。这种yes或no的问题经常出现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大大降低。简单的回答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新课标下的要求

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提倡以学生为主,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应该先对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的构想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形成教案;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toteachourstudentsEnglish”,而且应是“toteachourstudentshowtolearnEnglish”。对于课堂中英语的提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水品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避免回答过简洁,还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提升问题的兴趣性,明确提问的目的,然后再转变方式,做到明确、简便、贴切;提问的时候,掌握问题的易难度等。

3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口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参与,给学生互相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及时掌握和调整教学进度;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

4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推动力。人贵有疑,从产生疑问到消除疑问是学生学有长进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首先要尽量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精心设计问题质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动力。由于提问内容涉及学生自己,他们都显得兴致勃勃,积极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又渗透了新知识点,使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5提问方式的转变

5.1提问要具有扩展性,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新颖别致的设问或者会是由教学情境引出的机智提问,是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紧紧的跟着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步伐。课堂提问既要注意这一点,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系统性。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灵活运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课堂活动既紧张又活泼,形散而神不散,从而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

5.2问题难度要适当,提问注意针对性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设计成递进式,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通过教师提问,点拨学生的思路,启发思维,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设计的问题应生动,直观感性强,一般不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否则会使学生答得没劲或答不上来,影响积极性。提问不能超出教学内容,否则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个性选择提问对象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确定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对那些胆小自卑的学生,发问的题目容易点较好,以促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而对骄傲自满不够细心的学生提问时,问题要相对难一些,有利于克服其傲气,促其细心思考。提问突破教材难点或巩固教学内容关键性问题时,选上等生为宜,这对被提问的学生是一种激励,而对其他学生起到引思和辅导作用;以检查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时,可提问较差的学生,借以督促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若以巩固当堂的教学基本内容为目的,则以中等生为妥,以便确定教学进度。这样的提问,人多面广,既发挥提问的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9篇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巧妙设问,变“死”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