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15
导语:在国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画艺术中最具灵性和文人精神特质的画科,它浓缩和涵盖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是历代文人寄托理想、抒感、展现抱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画审美理想与审美品格的精髓所在。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6.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关键词:中医 哲学思想 体育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养生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20] 陈煜.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48-49.
我国传统烟草农业现状分析
(一)传统烟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精耕细作,农事的动力以人畜力为主,对农田的地势地貌改造很少,农田道路不畅通,水利设施不配套,电力、机械利用率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
(二)零星分散的种植方式限制了机械的使用
我国人均耕地少,较小的户均种植规模对现代烟草农业的限制作用是很大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是按照土地的肥力等级分田到户的,一家的土地不在一块,农田的条块分割零碎,给烟叶的连片成方带来很大难度。故现在虽有不少的绿肥翻压深耕机、施肥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机、喷雾机等,但不易使用。现阶段农民播种、收割多已实现机械化,降低了农事操作的劳动强度,给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务工机会。烟叶生产环节多,工序复杂,烟农也渴望使用机械,但是条件不具备,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生产技术到位率低限制了烟叶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品种是烟叶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K326、NC89、G80、RG17、红花大金元等品种的香气质量好,可满足卷烟工业的要求。但在烟叶单产、抗逆性和易烤性方面有限制性,烟农不愿种植。云烟85、中烟100等自育品种的增质潜力低,但其易烤性、相对抗病性和亩产值较高,烟农乐意种植。卷烟工业为了满足原料量的需要,无奈之下也只好接受这些不尽人意的品种。红花大金元是云南省自选品种,具有良好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工业反映很好。
(四)烟农的技术素质普遍较低
现阶段烟农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多数烟农只知道烟草公司发的是这种肥料,就让用这么多,不知道是什么肥料,为什么这样施。而对于如何提高烟叶的田间耐熟性和烤后叶的成熟度就更难理解了。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化的烟叶生产必须提高烟农文化和技术素质,让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遇到反常条件时应变出准确的解决问题办法。现代烟草农业所要求的电气化、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均需要烟农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
(五)信息化水平较低
把烟区气候、土壤因素,烟农种植情况造册登记、输入电脑,仅仅是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要实现根据生态因子对每个农户提出烟叶生产技术的专家决策意见,现阶段还做不到。根据烟叶的质量特色和市场走向,实现信息化服务,更是处于预期阶段。
我国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
(一)烟叶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重点骨干卷烟品牌配方需求
现阶段烟叶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进口烟叶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地区之间、烟叶等级之间供需不平衡。随卷烟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二类卷烟的产量将不断增大,进口烟叶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就全球烟叶生产的大趋势来看,美国、津巴布韦烟叶总产量持续下滑,满足我国优质烟叶需求量的可能性不大。立足自主创新,以“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烟叶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为平台,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项目为抓手,大规模、大幅度提高国产烟叶质量,力争达到国产烟叶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是满足卷烟工业企业对优质烟叶需求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每年的评吸评价逐步显现出全国产区中具有不同质量特色的烟叶产品,这是我国烟叶原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做大烟叶产区,为重点骨干卷烟品牌提供持续丰裕原料
在我国烟草行业“实施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战略的推动下,重点骨干卷烟品牌扩张要求原料基地的供货量大幅度增加,烟叶产区的商品量必须与之相适应。全国百万担分公司已达11个,他们在行业中的支柱地位逐渐提高。烟叶生产的本质就是满足卷烟配方原料质和量的需要,产区应在满足2-4年轮作制度的条件下,满足市场对烟叶量的需求。同时,不断淘汰不适宜产区和限制不适销烟叶的生产。根据国家局领导的要求,烟叶规模种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户均种植规模达10亩以上,鼓励和培育种烟大户和科技户,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机械化铺平道路。选择并确定宜烟区域,规划基本烟田规模,逐级建立基本烟田档案,通过政策或立法的办法将基本烟田固定下来。基本烟田定位之后要建立保护制度,改善烟区土壤生态环境,树立烟区所有的轮作方式都是为了生产优质烟叶的理念,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加强烟叶质量特色研究,实现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优质烟叶生产环境,牢固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条件
最基本的烟田建设是机械道路和水利设施,其次是烟田地貌改造,第三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的优化。借助于国家国土资源整理、沃土工程等农业工程项目经费,以及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近年来烟区已经改变了面貌。湖南省浏阳市鸭头村自2002年以来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了有史以来无序嵌合形的地边埂,变成了方格田,实现了稻草回田和拖拉机深耕,烟叶质量大幅度提高。优化土壤丰产性能,除选择适宜产区外,主要是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加深耕层,协调全量矿质营养;提高微生物种群数量,促进烟草根系发育,奠定优质烟叶质量形成的基础。土壤生态条件好了,对病虫害的抗性和种烟保险系数随之提高。过去几十年以石油化学农业为标志的化肥、农药、激素、塑料薄膜、农用液体能源等技术的使用,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土地、水源、食品污染,对其他动植物也造成了危害,对生态环境和烟叶安全形成了破坏。因此,烟草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石油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与现代生物工程农业的转型,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减少现代化农业的危害,提高烟叶质量。
(四)实施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精准农业是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准确传递信息,把决策技术指标以机电一体化的方法施用于农田。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精确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利用水肥耦合效应充分挖掘土壤生产力,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高的烟叶质量和效益。利用土壤的矿质营养均衡性和动态平衡吸收,调节烟株各部位叶片厚度和烟碱含量的均衡性,促进叶片内含物的积累,在保持烟碱含量适中的条件下,提高单叶重和单产。要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提高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贡献率,把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5%以下。烟叶烘烤过程中,利用智能化和自动化把温湿度的精准度控制在0.5℃以内,把田间形成的烟叶质量完全烤出来。
(五)强调集约化和标准化,建造烟草农业现代化形式
解决技术复杂问题,让农民相对简单种烟,生产设施是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设施、密集式烤房等烟叶生产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国家烟草专卖局从2005年起,出台了前所未有的烟叶扶持政策,烟水配套、密集式烤房补贴都很高。平原区的井灌已经得到较快发展,缓岗丘陵区的水库、溢流坝水源,配套喷灌设施,山区的水窖等,均发挥了较好作用。利用塑料大棚实施的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应,减少了投工、缩短了育苗时间,提高了烟苗质量。密集式烤房的集中建造,使烘烤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烟叶收购站建设,不仅具有收购烟叶的功能,配套的图书室、远程教育、培训教室等,为烟农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技术推广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市场对烟叶质量的要求,以及烟草农业现代化对设施规模的要求,应加大步伐。
(六)开发烟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烟叶生产机械化是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种烟大户、烟草农场在我国悄然兴起,土地流转使烟草种植向种烟能手集中,种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也是烟叶生产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转变。在此情况下烟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渴望从种植到烘烤的成套机械设备。目前,限于我国整体机械化程度较低,用于烟田的动力牵引机械和生产机械以小型和简易为主要特征,应开发利用现有较大型设备。大型拖拉机耕翻土地,施肥起垄机、中耕机、农药喷洒机、移动式喷灌机,在部分产区已进行良好尝试。对千亩以上规模的承包大户和农场,还要开发移栽机、采收机设备。五十万担以上烟叶产量的分公司,都应该开展烟叶生产现代化技术研发工作,从育苗设施、田间作业到密集式烤房,进行一系列技术和产品研发,满足生产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研究所和个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密集式烤房的研发已经做到斤烟消耗斤煤,斤烟消耗0.12度电的节能指标,且就烘烤质量提高即可亩增收15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七)构建高效的组织方式,提高专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国外种烟大多是农场制,农业工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烟叶质量仍然很好,原因就是农艺师掌握了种烟的全部技术,而农业工人只要从事简单的操作性劳动就可以了。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对农民的要求很高,他们既要育苗,又要管理,还要懂得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会施肥、植保、烘烤、分等分级,实际上是要求烟农变成全能的人。这种做法限制了技术到位率的提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烟叶生产经验,通过专业化分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留给烟叶生产技术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利用社会力量,组织专家来研究解决技术问题,把农民从复杂的技术要求中解脱出来。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烟叶生产的显著特点是户均种植规模过小,近年来烟叶种植大户、专业化农场不断涌现,烟农协会、烟草合作社等群众团体也有较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水平。解决烟叶“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必须通过生产模式创新,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各种新型的合作社等烟农自己的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八)提高烟农文化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
信息化是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知识化的队伍也是现代农业对烟叶生产发展的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进行烟叶生产技术的专家决策管理,烟叶收购、原级原调、配打复烤、定向调运等的流通管理,以及整个烟叶生产供应的过程管理,在烟叶链条上实现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一)见面称呼的差异
在谈判前首先要明确如何称呼对方。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Sir,称呼女的为女士Madam,而在我国一般男女都可以称呼为同志。在西方,人们见面时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而中国人则喜欢称呼姓,如小李、老赵等等。在中国,职业和职位都可用作称呼语,比如王经理、赵局长。因为这些头衔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很少人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除非对方是你的上级或者是在很正式的场合。而且可用于称呼的头衔很少,例如法官Judge军官Officer、医生Doctor、教授Professor等。西方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来称呼别人的,如:经理manager、校长headmaster。
(二)谈判方法的差异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他们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也就是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为指导解决具体问题。通常要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做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协议。而西方人由于受分析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
(三)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有极大不同。对于同样的一件事物,中西方看法可能会大相径庭。在商务谈判中会出现很多的文化分歧,例如:中国人不喜欢数字4,因为4与死谐音,认为8、6吉利,八与发谐音,八发,六六大顺。而西方人忌讳13,因为圣经中说耶稣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晚餐,其中第13个人是犹大,他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晚餐的日期也恰好是13日,“13”给耶稣带来了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中国人尊敬老年人,而西方人怕被人说自己老,年龄更是个人隐私,极少谈论。中国人崇拜龙,视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西方则认为龙是撒旦是魔鬼。西方人喜欢狗,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每个人都有出头之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而在中国,很多情况下,狗所代表的含义都不好,如挂羊头卖狗肉、狗腿子等等。在谈判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禁忌,就会冒犯客户,会使商务谈判陷入僵局。
(四)表达感谢和答谢的差异
在感谢和答谢方面来说,中国人一般对外人的帮助表达感谢。家人之间很少用。如果用了,听起来显得生疏。而在西方“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比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别麻烦了”等。而在西方国家,如果想要,就回答“Yes,please.thankyouverymuch.(好的,请给我来点,非常感谢)”如果不想要,就说“No,thanks.(不用了,谢谢)”。当受到别人夸奖时,中国人习惯先否定自己的成绩,表明自己还有不足,需要继续努力。而西方人则显得非常高兴,一般只表达感谢。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谦卑含蓄的处世态度和西方人自信直率的风格。
二、结论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关键词:企业并购重组文化整合问题与对策
一、文化整合在并购重组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际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进而增强竞争力,这就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并购的方式作为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扩大规模的有效手段。有数据表明,与并购浪潮的蓬勃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并购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虽然并购企业战略框架的制定、业务的整合等都影响了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又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又是影响企业合并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因素。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企业并购中的重中之重,怎样做才能使得并购双方的文化顺利整合,使得双方企业理念达成趋同,规范一致,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国内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双方企业的文化冲突:企业并购重组后,由于企业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冲突。(1)决策管理冲突:由于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企业决策机制的迥异,有些企业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程序,管理中主要依赖个人的经验,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决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有的企业强调程序化、制度化;有的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集体决策以及集体管理,而有的企业强调独立决策和个人负责。(2)价值观的冲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观念通常以有形的人员、管理体制等作为载体,长期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行动方式。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当企业并购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遇到无形的价值观的冲突和摩擦,这种影响和摩擦就会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这样就会导致合并的效果不理想。
2.并购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普遍不够:(1)并购前对企业文化的评估工作严重缺失。在并购重组前期的过程中,双方企业的评估都围绕着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忽视企业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企业文化的评估,这样就会导致并购重组前没能对企业文化进行细致的调研及评估,不能够对被并购企业的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也就不可能看到双方企业文化的优势和缺点,以后的文化整合也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并购后更多注重有形资产的整合,而不注重无形资产整合特别是文化整合。目前的企业并购大多注重有形资产整合,忽视企业文化协同这一对并购绩效具有深层次影响的重要因素。
3.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选择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是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一步。国内的企业并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这是一种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完全被并购企业吸收并融入到其文化中,如果并购方的文化优势明显,在重组后的文化整合可以采用此种模式,采用此种模式成功的文化整合也很多。但是一般来说,合并双方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果不是通过系统的调研而盲目的采用吸纳模式的话,容易激起被并购企业员工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员工产生过激行为,对并购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三、国内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整合的对策
1.建立企业文化整合工作小组。为保证文化整合工作的出色完成,在并购的初级阶段就要成立文化整合工作小组,小组人员由熟悉双方企业文化的人员组成,也可聘请专门机构的人员组成。小组的主要工作有:对双方原有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进行沟通,这其中企业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既有发展战略的差异、也有具体执行的差异。整合小组合并前就要深入调研双方企业文化,并进行企业文化的对比,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对日后产生的影响。文化整合是否成功,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顺畅和有效的沟通才能识别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才能发现各自企业文化的优劣,才能对企业文化有一个好的整合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2.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整合模式。文化整合模式一般分为三种:(1)吸收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双方来说,并购方拥有相当成熟和成功的企业文化,而被合并方的企业文化又很脆弱,采取这种文化整合模式的重组,并购后的整合成本相对小一些,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在以后的企业的工作中会遇到来自并购方员工的抵触。这样就要求在合并前,并购小组的工作人员就要仔细调研并识别出双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有选择地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如果处理好的话,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分立式文化整合模式。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并购双方都拥有比较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合并后各方的业务比较独立。采取这种模式融合,并购后企业文化冲突不明显,文化融合风险较低,双方企业文化优势被保留,新企业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但是对以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协调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重塑式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当合并双方的企业文化都不存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同时双方企业文化都有优点和不足,合并双方既不盲目的保留或者是消灭一种企业文化,而是保留双方文化的亮点,最终融合而形成双方互相认可且包容双方优秀文化的一种混合的新文化。
3.尽快建立并购重组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文化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是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价值观的确定要体现双方企业的诉求。并购重组企业要在遵循有形资源整合与文化整合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环境的要求和员工的诉求以及构建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发挥文化优势,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使得每个员工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愿景结合起来,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林: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王:企业并购整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完善的市场体系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普遍是一个复合型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他们对体育产业的理解遵循消费“决定论”即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其体育产业链相当完整,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产业三部分的完整结构。
2发达的体育竞赛
表演业竞赛表演是在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向消费者提供竞赛表演产品的核心服务辅以一系列的附加服务所构成的,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现场观看比赛需求的服务产品组合。在竞赛表演发达的美国,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之高。仅棒球、篮球、橄榄球、冰球和足球5个项目就拥有近800个职业队(含少量加拿大的球队)。美国职业体育的总收入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70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超过100亿美元;全美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产值1986年约为94亿美元,1998年猛增至1296亿美元,12年间激增近13倍[1]。在英国,2001年8月,英超与天空电视台所签的三个赛季的电视转播合同身价己经暴涨到11亿英镑。2000-2001赛季英超年度总收入为16亿欧元,而在这其中,电视转播费收入就占了39%。[2]“2007-2010赛季,逾17亿英镑的电视转播费用”[3]成为英超经营的经济基础。而创立于1877年的温布尔登公开赛,作为商业化运作最早、最成熟的网球赛事,1879年掘出了它的第一桶金———116英镑,2006年,温网为全英网球俱乐部的盈利为2554万英镑[4]。
3成熟的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业
2009年,全世界约有128000家健身俱乐部,会员超过11900万。全球健身俱乐部产业的规模将近700亿美元[5]。法国的体育产业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据法国青年与体育部1998年的统计,现有各类体育俱乐部17万个,注册会员达1250万人,体育人口占法国总人口的73.9%,庞大的体育人口基数,为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社区中一般都建有休闲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与公园的综合体系。并专门建有社区体育中心,设置具有多种功能的各类体育设施,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据2004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3940万人去健身房锻炼。截止到2005年1月份,美国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26830个[6]。在澳大利亚,依靠各类社团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各类休闲体育活动,2002年澳大利亚体育人口比例为77%。澳大利亚有110个社会团体,5万多个各种俱乐部,一般都设在体育场或者体育中心,包括技术辅导、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维护以及向社会集资等工作[6]。其中有60%-70%的俱乐部分布在乡村,每年有2亿人次参加各种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比赛。这些庞大体育健身娱乐群体,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支撑。
4健全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体系
国外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又促进了大众体育消费。学校体育是美国整个体育系统发展的基础。美国很多优秀体育人才都是由综合院校而非专业体校培养的。具有代表意义的NCAA(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成立于1906年,目前拥有1200多所大学、联盟和单项协会成员,每年大约有449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NCAA的各个项目的比赛,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以NBA为例,NCAA每年稳定地为NBA输送优秀的篮球人才,据统计,76%的现役NBA球员来自NCAA,而在NBA近三年的招募中,年均82.9%的新招球员来自于NCAA[7]。在英国,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1到13年级学生当中,有50%每周参加至少3小时体育课和课外体育。在2008到2009年度中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15分钟时间在体育课上。66%的1到13年级学生会参与某种形式的校内比赛。99%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运动日或类似活动。至于校际比赛,42%的学生会参与。学校平均提供18.6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每个学校平均与8.2个俱乐部建立了联系。
5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新产品的研发是体育产业的生命线,也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重组。首先,体育赛事竞赛观赏性是其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运动成绩的提升则是对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诠释,也是提高体育竞赛观赏性的一个卖点。其次,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体育产业出现质的变化。而生物、力学等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健身娱乐业的器械装备也迅速发展。良好的运动器械既提高了运动质量,又有效地减少了运动损伤。
6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欧美体育产业的发达既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密切相连,也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依法治国,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活动和市场进行管制,而且执法严格,真正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体育产业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混合,具有较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既要考虑体育产业的商业性和赢利性,还要考虑其公益性和福利性,因此,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物品的管理和供给责任。
7规范的体育传媒业
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与国内玩具消费急剧增加的市场背景相比,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
二、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可以创造价值的理念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成为现代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受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关注。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重构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融人到该国的文化中,促进自己国家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文化营销和品牌意识的结合在国际贸易和商品流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发挥着1+1大于2的作用。文化营销策略也体现在商品储存运输、包装等渠道,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不可低估,因为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品牌塑造是文化营销的核心要素
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国际贸易中的市场营销是通过成功的品牌塑造实现的,营销是在产品本身价值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包装与宣传,带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明显的策略性。二十一世纪是品牌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品牌成为有文化品位和相应商业价值的代言者,它所代表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利益满足,成为客户心甘情愿追随和遵从的消费心理满足的必需品。产品有生命周期,品牌自然也有其成长规律,产品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逐步消退,但是成功的品牌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文化营销的促进作用,必然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硕果。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品牌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简单图像、标示,发展到如今品牌的外在符号和内在文化的有机统一,它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一个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标志,在长期文化营销的促进下逐步发展成为消费者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四、结束语
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中国文人脱俗的审美观,中国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则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中和”“中庸”,而这种思想在绘画上面就是一种平和的创作心态。中国古代水墨画的作品则都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淡薄的意境,给人一种“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水墨动画继承了中国水墨画中的儒家思想,如《山水情》作品中,影片中的一景一物都蕴含着儒家文化的特质,凸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同时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从艺术和道德两方面揭示中国文人身上的气质,展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精髓。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中国文人的性格狂放不羁或愤世嫉俗,或游憩山林,参禅论道,或仕途坎坷,不得志,所以所画之物表达的多是慵懒疏淡的气象,逍遥自在的心境,清真灵现的景观,以及闲愁无尽的情趣,都与道家思想联系密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都是真实的写照。中国水墨动画在运用中国水墨画技法的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净化人心。
二、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动画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形成的影响力度也常常超乎人们的意料,较之其他种类的影视作品,动画影响力更加具有延续性。而这种动画观赏延续性的背后,往往是传统的审美情趣的默化。
(一)虚实相生,素净典雅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审美趣味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中国绘画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豪壮,笔调充满诗意,构图灵活,山水画素净典雅,人物画传神风韵,空间留白,局部渲染,为观赏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表现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形成虚虚实实的艺术格调。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也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墨色代替各种颜色,把实景化为虚境,虚实相生。例如中国水墨动画《牧笛》牧童骑牛过河一景,以虚当实,画面大量空白除了水牛和几条游动的小鱼别无他物,就把小溪流的湍急真切的表现了出来。牧童寻牛时展现出的江南的景色,飞流直下的瀑布,用虚表现出水势的浩大,烟波的遥远,用实表现出山的豪迈,引发出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神秘敬畏与对宇宙空间人生幻想的哲学思叹。
(二)气韵超乎其表
气韵是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中国水墨动画也一直在追求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艺苑卮言》所说的“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正是对水墨动画气韵写照。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中延续中国水墨画的美学原则,并不断的进行高度的概括,运用独特的线条与视角对动画化造型和画面进行设定,使得我国动画发展有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中国水墨动画把画家笔下的崇山峻岭、溪水流泉的气韵,都表现在了银屏之上,咫尺山水引人入胜,意味无穷。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中,整片都展现出了宁静、淡泊、清新、脱俗的格调,中国水墨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被展现无遗。影片中雅士形象虽然只简单地勾勒几笔,却完美的表现除了仙风道骨的形象,淡雅、清傲的性格跃然与银幕之上。这部动画把绘画、音乐等多种中国艺术完美的揉合在一起,达到了洒脱、空灵、飘逸的风格。
(三)节奏灵动自然
节奏不仅可以表示音乐的韵律,也可以指水墨画中的运笔技法,在水墨画中,运笔用墨讲究要有节奏韵律,具体指笔墨的强弱、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变化。在水墨动画中,运用水墨画运笔的转折起伏,抑扬顿挫,将一幅幅苍劲有力、豪放洒脱的水墨效果呈现于银幕。水墨动画《牧笛》中,用焦墨塑造的通体乌黑的水牛,和白描勾勒出的牧童,无不体现出水墨画的运笔节奏,运笔的快慢徐疾、实重虚轻的节奏和用墨浓淡的节奏,在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中国水墨动画中的另一个节奏就是音乐,水墨动画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丰富变换的民族音乐也在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水墨动画中,音乐响起之时,音乐描述的是水生、风声,是山的声音、树木的声音,都有观赏者自己去定义。《牧笛》中牧童信口吹出的笛声,正是欧阳修认为的“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的意境。
(四)形神兼备
中国水墨画在创作上讲究形神兼备,齐白石说:“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形”是所画事物的典型特征,“神”则是指事物的内在特征。中国水墨动画在造型艺术上延续了水墨画的造型方式,运用简练的线条对动物造型进行设定,高度概括,达到了“离形得似,惟心所出”。《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形象出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写意花鸟画,体现出了我国水墨画的造型艺术。片中墨点似得小蝌蚪,没有任何表情,却通过优美灵动的动作,表现出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使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三、数字水墨动画对水墨艺术文化传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拓展了传统水墨的效果语言,通过对水墨画的研究,提取出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轮廓线及组织结构等独特特征,之后构造出相应的解算方法,以解算方法为基础对水墨画进行模拟,从而更好地模拟中国水墨画艺术效果。创作者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创造新形势的水墨动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节约成本,又省去繁复的工作,可以说是水墨动画的一个新趋势。
(一)三维数字技术为水墨动画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水墨动画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基础上不停的尝试,它以其优良的多线程运算能力,丰富的建模和动画能力,出色的材质编辑系统等优点使更多人得心应手,使每幅作品形成新的思路和形式,拓宽了表现的领域。如2003年三维数字水墨动画《夏》,除了融合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外,还体现出更真实的空间效果。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墨动画意境悠远、诗情画意、清新淡雅的写意风格,而且在视觉上具有纵深变化和转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数字水墨动画更多的是把主题与背景运用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加上水墨效果的运用结合,使镜头语言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三维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精髓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创举,突破了传统水墨动画制作成本和语言上的局限,使笔墨从有形的实在物体转变成为虚拟的影像,唯一不变的是水墨画的意境与韵味。
(二)三维水墨动画的空间艺术
三维水墨动画继承了传统水墨动画风格,结合高科技数字技术,创作出令世人瞩目的动画。三维动画与传统动画不同的是它可以创造出虚拟的三维影像空间,三维水墨动画不仅拓展了三维动画的表现语言,而且可以表现出水墨画所不能创建的虚像空间,在三维动画领域中,这无疑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三维水墨动画更多表现的是水墨的背景虚拟,利用了更多的贴图材质,滤镜效果和镜头的多重角度渲染,实现了更多三维水墨动画的强大视觉效果。三维的水墨语言是通过不断对传统水墨文化的继承,加大了原水墨动画所参与的元素,更多的主题被表达出来。三维所表现出的视觉空间,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创作者的思想境界,表现手法和制作方式。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给水墨动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看点,不但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继承下去,也对水墨动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水墨动画对艺术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