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系统论文

时间:2023-03-29 09:19:27

导语:在系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系统论文

第1篇

1改造方案

①把控制系统移入DCS系统,神华某电厂#1机组主机DCS系统是艾默生公司的OVATION控制系统,从备品备件到技术支持始终提供很好的服务,把旁路系统兼容到DCS中会节省很大一笔开支。由于旁路系统实际不存在自动控制和保护功能,可以再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简化控制回路,OVATION控制系统的编辑功能强大,以后如需要恢复其他功能仍然可以很方便的增加。

②将旁路上的人机操作界面完全做到DCS中,操作人员已经很熟悉这套系统,不再进行培训学习,节省了大部分时间。同时也不会再出现类似改造前系统的通讯故障的缺陷,便于机组的稳定运行。

③就地旁路控制系统取消PLC卡件,可以补充到其他系统应用中,以后的检修和维护方便。同时旁路控制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联系取消,只作为单纯的阀门控制,不容易误发误动旁路控制,便于机组的安全稳定。

2旁路系统控制

回路改造方案的实施利用1号机组停机检修的机会,专业技术人员对上述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实施,首先为了降低改造成本和改造工作量,将原有的阀门定位器保留,原阀门到旁路控制柜电缆保留。拆除设备与DCS之间的信号线接口在旁路控制柜内。同时为了降低造价,节省时间,在就地核实元件安装位置后用DCS中测点代替旁路系统的监视点。旁路改造后,主控制立盘旁路触摸屏不再使用,旁路系统所有阀门在DCS中做画面及操作端,高旁、低旁蒸汽阀,高低旁喷水阀由运行人员根据需要手动控制开度。压力、温度在画面上显示供运行人员参考。油站油压低报警信号送至画面显示,并在DCS中组态逻辑。

二改造效果分析

1技术效果分析

通过此次#1机组旁路控制系统技术改造,解决了如下问题:

①用户自主设计并优化的旁路控制系统逻辑,较之原有逻辑,结构简单,功能强大,历史数据分析方便,为国内引进的同类型旁路改造提供成功的方案,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②旁路控制系统的操作画面设计界面友好,显示信息量较原有系统大大提高,方便运行操作,降低了运行员误操作的可能性。

③将旁路控制系统的功能全部由新增的冗余OVATION控制实现,与DCS系统在同一网络框架下,具备了历史数据收集、SOE功能、操作员时间记录功能等分析功能,解决了原控制系统集成度不高,技术相对落后、设计复杂、控制器无法实现冗余控制、无历史数据收集及SOE功能、安全系数不高、控制逻辑不透明等问题,增强了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增加了系统的透明度和易用性、降低了维护成本。OVATION控制系统采用标准化的模块和轨道方式搭建系统,系统集成程度高,解决了原旁路控制柜内接线过于密集、柜内大量使用继电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继电器控制回路大量使用导致系统故障点曾都等问题。

2安全效果分析

OVATION系统与旁路优化整合后,系统故障率明显降低,机组安全性大大提高,改造前,控制系统每年发生故障次数十几次,从改造完后运行至今,尚未发生旁路系统问题导致的机组安全事故。

3经济效果分析

①改造后原控制系统各部件给其它组提供了大量的备件。原控制系统使用的部分卡件、元件采购价格昂贵,且采购周期长,改造至DCS系统后,可以使用DCS系统的备品备件,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机组备件的库存量,节省资金,系统改造后更换下来的控制卡件为其他机组控制系统提供了备品备件。

第2篇

1.1关于模型模拟法,中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改进了CEVSA,CASA,GLO-PEM,BEPS等多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同时根据中国的情况研发了AVIM2,Agro-C,FORCCHN,DCTEM等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草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模拟,并且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参数和计算系统。模型一般以天或月为运行的时间步长,模型参数涉及气温、降雨量、光照等气候因子,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特性等指标来计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1.2现场实测法现场调查法一般是指设立典型的样地,通过收获植被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等碳库的碳储量,在连续测定的基础上可以分析生态系统各部分碳库之间的流通量,输入系统的NPP和离开系统的枯落物与土壤的碳排放速率。然而对于大面积的森林植被采用收获法测定碳汇量比较困难,一般伐倒少许树木,确定生物量与胸径或树高的回归关系,然后利用回归关系和所有树木的实测胸径或树高推算样地的生物量,而区域性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主要是木材材积量,还需要借助生物量换算因子(BEF)等方法才能将其转换为森林植被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林地的固碳量。对于园林植被,一般根据不同植物个体的叶面与胸径、冠高或冠幅的相关关系,通过实测建立不同植株个体绿量的回归模型,应用回归模型计算绿地或地区绿量的总和,从而在实测单株植物固定CO2碳量基础上,根据绿量即可计算出植被的固碳量。

1.3遥感估算法遥感估算法是指通过遥感手段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NDVI与叶面积指数及植被覆盖度等的关系,结合地面调查,推断出植被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得生物量,然后计算碳汇储量。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估测植被碳汇成为较为便捷的方法,适用于大尺度范围内的植被碳库的变化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将遥感与模型相结合,通过遥感反演获取地面物理参数,如地面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土壤湿度等,可直接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驱动变量或参量,以充分发挥模型的过程机理定量化和遥感信息的宏观、动态的长处。

1.4通量观测法通量观测法是指建立在气象学基础上,通过测量近地面层的湍流状况和被测气体的浓度变化来计算被测气体的通量的方法,是最为直接的可连续测定CO2和水热通量的方法,也是目前测算碳汇最为准确的方法。目前,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已经成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手段,其特点在于采用较为精密的仪器包括三维声速风速仪、闭路红外线CO2/H2O分析仪等,直接对植被与大气之间的通量进行计算,直接长期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测定,同时又能为其他模型的建立和校准提供基础数据。这一方法在区域和国家通量观测研究网络(AmeriFLUX,CarboEurope,OzFlux,Fluxnet-Canada,AsiaFlux,KoFlux等)中得到广泛使用。

2植被碳汇计算方法应用可行性分析

2.1路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公路具有其独特的大尺度线性特征,绝大部分的公路都横跨多个生态系统,所以一条公路的路域生态系统通常包括多个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是多种生态系统的复合体。公路工程的建设造成公路周边的土壤条件、光照状况、水分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形成路域小环境。同时持续的人为干扰,引发路域植物群落内部对养分水分空间的竞争以及和外来人工绿化种的竞争,导致路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易退化。与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路域生态系统内部分化出许多由一种或若干种植物所构成的小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自身特点。正是由于公路线性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植被碳汇的估算较为复杂,现有的计算方法在交通行业的应用也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当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范围进行适当的选择与调整。

2.2模型模拟法众多的模型一般应用于区域或全球尺度的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碳汇估算。模型参数获取需要长期的定位观测等方式获得,而对于具有小环境特点且呈带状分布的路域生态系统而言,模型参数的获取受到了很多限制,如若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参数值,可能会带来更大误差。此外,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对现实过程的简化,在此过程中众多的假设和主观判断给模型带来了很多隐藏的误差。而且,模型参数和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同样影响着模型模拟结果的精度。因此,就目前交通行业的现状来看,模型模拟法不宜作为路域植被碳汇估算方法。但是,在交通行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可获取路域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参数时,再对部分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对模型进行改良,将模型模拟法用于验证与校核其他计算方法,提高碳汇计算精度。

2.3现场实测法目前,通过现场实测法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量的计算相对成熟,很多学者认为,以实测的方法来计算植被碳汇是误差最小的测算方法。但是该方法耗时耗力,如若采用该方法对现有路网路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进行碳汇估算,由于公路里程的原因工作量将异常巨大,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对此,在路域生态系统植被碳汇的估算中,可选择典型的路段或区域采用该方法进行计算,并与遥感估算等方法相对比和结合,进行数据的校正,提高计算精度。

2.4遥感估算法利用遥感估算植被NPP就是基于地面上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波长太阳光的反射率来区分地表的植被覆盖。公路是线性工程,长数十至数百公里,同时植被类型多样,因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约了路域植被现场调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同时路域范围宽约为几十米,在利用遥感技术时,对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要求较高,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价格也非常可观,这样就增加了遥感影像的购买成本。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考虑与现场实测法的结合,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成本。

2.5通量观测法通量观测法是基于微气象学原理实现对监测样地的连续、长期观测,可应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监测中,形成监测体系。但该法仪器设备价格较高,配套设施建设要求高,同时测量难度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和定期维护。这些都限制了该方法在路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即使在路域小范围内开展监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为保证路域生态系统植被碳汇估测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可以借鉴现有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经验,逐步选择典型的路域环境建立观测站点进行长期观测实验,积累相关基础数据,实现路域生态系统长期碳通量观测。

3讨论与建议

第3篇

成本是企业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手段,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通过成本管理有助于落实责、权、利,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传统手工核算成本的时效性、准确性受到限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会计领域工业会计最难,而工业会计中成本会计最难!

1979年以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总帐、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管理等模块已经非常成熟,唯独没有一个象样的、通用化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软件。98年底,金蝶公司成功推出了《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这一运用电子计算机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动化的成本核算、分析及管理的先进工具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轻松的解决方案。

二、适用范围

目前,《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适用于采用品种法或类品种法的工业、加工、制造企业。

三、模块结构

四、系统特点

(一)界面清晰、思路流畅、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完整地保持了WINDOWS的操作风格,并继承了金蝶财务软件的一贯风格,使得系统在界面上看起来清晰流畅。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易学易用,快速上手。

(二)与金蝶软件其他模块无缝联接,自动获取费用发生数?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V1.0自动和金蝶软件的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业进销存、总帐等模块挂接,挂接时能自动获取工资、物料耗费和固定资产折旧数及其他任何要素费用的发生数,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能自动生成记帐凭证(含费用发生的凭证、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分配的凭证和完工入库的凭证三大类)。生成的凭证可传至总帐系统。成本系统和其他模块之间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的整体。这样不仅减少了重复输入,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高度自动化

成本管理被称为工业会计的一大难题,难就难在数字繁琐、计算复杂。因此,成本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自动化问题,金蝶成本管理系统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1.自动从金蝶总帐、工资、固定资产、进销存等模块获取各项要素费用的发生数。

2.自动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自动完成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4.自动完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5.成本计算过程中自动产生记帐凭证并传至总帐系统。

6.自动生成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一系列帐表。

7.自动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

(四)规范而清晰的成本核算流程

第一步:进行要素费用(如:原材料费用、工资费用等)的归集和分配

第二步: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三步:进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第四步:进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这样的流程不仅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且对用户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即使是对成本会计原理不太熟悉的用户通过系统的操作也能快速领略成本计算的奥妙,在短时间内学会成本核算的庞大体系和原理。

(五)丰富的报表体系

软件的最终结果是输出一系列报表,用户通过这些报表达到对业务的控制和分析。金蝶成本管理系统不仅全自动完成成本计算,而且还能输出成本会计所需的一系列成本核算帐表。这些帐表包括以下四大类:

1.要素费用归集和分配表类:原材料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

2.成本计算的过程表:辅助生产明细帐、制造费用明细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

3.成本计算的结果表:生产成本明细帐、产品成本计算单等;

4.成本分析报表:要素费用分配分析表、产品成本结构分析表、产品成本比较分析表、产品成本趋势分析表。

(六)灵活的处理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可以说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系统除了提供一系列自动输出的报表和规范的成本核算流程之外,还提供了用户灵活处理的余地,表现在:

1.可以自由定义成本科目体系,可有选择地修改系统产生的凭证。

2.可以设置自己需要的费用分配部门、费用要素、成本项目等。自由选择成本会计政策。

3.既可与金蝶软件的总帐、工资、固定资产、工业进销存几个模块无缝联结,又可独立运行,独立运行时须由用户输入费用发生数。

(七)系统提供了多达七种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的方法

(八)强大的自定义成本报表功能

系统提供了按成本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数据性质(期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数)四个标志随意组合的成本数据和类似于EXCEL的表操作功能,让用户自定义成本报表。

第4篇

1.功能说明设定机组电机开启顺序方面,依照机组步状态字,确保启动功能方面电机能够与设定时间间隔相符合,依照机组状态字命名规定,可以借助机组号对相关步状态字加以匹配,还可以通过步状态字查询对应机组号。例如在第一车间第5机组中的“机组步状态字”地址显示为MB45,那么0-3位则属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启动步状态,4-7位则属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停止使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步信号则也就属于是脉冲信号。内部逻辑在电机控制功能中完成任务后,会向DR管脚输入运算结果,控制电机运行状态。根据相关经验,一般开启电机的时间会控制在1秒以内,该启动时间与多数电机要求相符合,对一些延迟启动时间的电机,可通过延迟程序对启动时间进行相应延长。对于电机联锁程序,该电子控制系统包括三种联锁信号,也就是:设备联锁、启动联锁及运行联锁。连锁满足定义代表数字是“1”,也就是说,设计程序可以启动,而不满足则用“0”表示,也就是说禁止启动设计程序。启动联锁方面,一般大型设备均输出一个启动指令,在功能模块中接入信号。运行连锁方面,根据相关工艺程序,可常规启动设备前所有设备,这样该设备才有得到启动指令的权利。电机控制字方面,可将所有控制位合成一个整体字节,向功能模块直接传输,使其更为快捷与高效。编号上,电机状态字依照统一规则实施统一编排。电机下位调试方面,一般下位调试在这种电子控制系统中会直接调试STEP7编程。如果你想要启动电机,则可以在确保联锁状态可以对相关情况满足的情况下,只需要把对应电机控制字的第0位置位即可,如果想要将电机运动停止,只需要将其控制位直接复位。

2.计算机监控组件逻辑程序控制系统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具有独立性,两者是彼此自主运行、具有不同特征的控制单元。但是,因为两者均在总线网络和通讯协议额后应用,所以这两大控制单元具有整体性特征。通讯中介主要是工业以太网,一方面能够为控制站和控制站通讯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当作控制站和操作站的稳定介质,对站点数据传输极为有利。该系统在控制现场模块与站点间,通过分布式IO满足通讯之需,通过安全、稳定通讯总线,可以向控制单元及时发送现场信号。对PLC型DCS控制核大脑,具体包括网络通讯系统、计算机监控组件、逻辑程序控制系统三大组成环节,也就是说,现场应该配备完善的计算机监控设备,由此DCS控制系统就能够精确、高效、及时的完成电子控制任务。

3.软件功能设计电子控制系统软件的核心是实时监测和控制,此系统的软件控制功能具有操作简单、功能齐全以及较好的可视性等特点。系统的软件功能的主要包括电站运行状态的检测,故障检测、报警与处理,信息的显示、储存与打印,电站功能控制以及安全功能。电站运行状态的检测与显示主要是在电子控制系统中显示生产线的基本参数与运行状态,把这些信息集中显示在系统监控界面上,以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站工作状态和参数的查询。系统故障的检测与处理主要通过实时监测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处理系统判断故障发生的具置和类型,如果系统由异常,相关功能会自动进行声光报警。系统的报警类型一般有多种,比如开关阻塞故障报警、发电机启动失败报警等等,根据不同的故障原因,有不同的故障报警信号,故障报警系统界面的设置一般有消声、消闪按钮。故障信号心事设置,一般有显示故障信息和历史故障信号,比如故障发生的时间、故障持续时间以及故障的类型等,系统把这些信息全部储存在触摸屏的紧凑式储存卡内,以便于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查询和处理,同时有利于工作人员分析当前船舶电站情况。功能控制方式一般由遥控、自动和手动3种,一般情况下遥控模式下,操作人员通过界面显示的信息,利用按键控制电站设备;而在自动控制模式下,工作状态由PLC自动控制管理,它能够针对不同设备不同的的运行状态实进行影响的自动控制。安全控制功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无序性、任意性,而导致的系统损坏和瘫痪。系统的安全功能一般通过用户权限设置和优先级设置进行实现,一般情况下,系统内为了降低人为故障率,软件系统会设置有操作权限,操作权限一般有两种形式:级别权限和优先级权限,其中优先级安全设置主要是对于遥控模式和手动模式下进行优先级设置,避免操作系统的混合实用导致的系统故障的出现。

4.通信软件设计通信协议和格式设计此系统的通信协议一般采用Modbus协议和RTU通信模式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储存。在使用Modbus协议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校验,再此通信模式下采用16位CRC进行系统校验,以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数据量比较多,在RTU通信模式下,利用上位机进行数据的读取与查询,数据的发送采用中断方式。根据PLC单元数据接收系统命令,然后由报警子程序把各个数字信息分离出来对每一位数字信息进行逐一显示。同时也包含报警信号数据。另外,此系统还能进行模拟量的查询,通过PLC读取21个单元数据,在RTU通信模式中每个字节半酣几个6进制数据,以此获得模拟量数据。PLC接收导致以上命令,将单元数据传输给控制软件,经过子程序等额处理,把这些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模拟量。PLC端设计此模块编程语言和兼容功能采用FBD语言实现,此语言形式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同时可读性也比较高。上位机和PLC通信采用查询方式,通信端口采用Com2,拥有1个停止位,没有奇偶校验位。PC端设计分析PC端设计编程主要采用VC++,下位机的设置一般采用查询方式实施,而其参数则和通信参数相同。上位机的主要功能是读取下位机PLC,读取间隔比较短,周期一般为300ms,取得的下位机命令需要放在固定的缓冲区内。通信软件设计分析控制系统通信软件的设计要考虑较多问题,比如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等,一般情况下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要在光镜线完成,利用系统调试功能进行设置,控制系统通信情况的稳定、可靠程度可视性高低、界面是否有好以及监控功能的完善,均要通过通信系统来完成,所有通信系统的设计在控制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结语

第5篇

ALM系统应建立标准化的基础信息及模型库,并将业务需求作为需求分析的重点,帮助运维人员及时掌握网络各设施设备的使用状态及安全信息,同时对各种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预警、告警信息,确保运营的可靠与安全。

2、ALM系统基础建设

ALM系统平台基础数据的统一定义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通过对设备树、数据分类、数据库体系、告警体系等的统一定义,形成各个应用系统共有的基础数据,减少各应用模块及线路问的接口,有效提高维保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共享。因此,应进行设备基础信息库、标准设备状态监测模型及上层管理系统接口这3大基础建设。

2.1设备基础信息库与ALM系统

接口的子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的设备。ALM系统监控的基本对象是设备,大多数的需求都是结合设备的监控、管理和维护提出的。因此,应建立基于ALM系统的设备管理功能,以支持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同时为地铁设备管理提供支持。基于ALM系统的设备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为通信系统设备信息,因此应为设备管理功能体系建立标准的设备信息显示模型、完整的基于ALM系统的没备信息库和用于设备信息管理的接口。设备信息库是ALM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础,所有的设备信息显示模型均通过设备信息库生成。在系统调试阶段,大量设备信息由各子系统承包商提供,而ALM系统承包商将这些信息整理并归档于设备信息库。设备信息库存储于历史数据库中。设备信息库是基于ALM系统多个基础表而建立的,包括站点表、子系统表、设备类型表、告警分级表等。由于ALM系统站点众多,每个站点的子系统众多,设备信息库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庞大的表格,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基础信息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录入和检索的完整和高效。同时,需采用海量实时性能较高的历史数据库产品,以支撑数据基础体系的建立。设备信息库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中心,包括了所有专业/子系统的设备信息,因此ALM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众多专业/子系统的人员支持。为了便于每个专业/子系统人员对本专业的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必须建立一个通用的接口,使各专业/子系统人员不必直接面对数据量庞大的设备信息库,而是通过接口进行本专业的数据录入和检索。设备信息管理接口是人机界面的一部分,是系统维护人员的工具之一。该接口往往被运营人员所忽视,由此会导致设备信息管理的杂乱无章。

2.2标准设备状态监测模型

2.2.1设备状态判断

不同的设备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ALM系统需要针对每一类设备进行告警分级、维修方式设定,以形成标准的设备状态监测模型体系,然后通过高性能的软件数据处理功能实现对设备维修信息的快速处置。一般将设备的状态分为维持服务、暂停服务和•14f1•中断服务,根据该设备的状态判断其是否完全具备维持运营的能力。1)维持服务:指设备虽然存在导致服务能力下降的故障,但仍然可以继续向乘客提供服务,如某个摄像头无法获取图像而乘客并不能感受到。2)暂停服务:指设备的故障导致无法满足乘客需求,但乘客可以选择其它设备代替或故障可以短时恢复。如站台某个PIS(乘客信息系统)显示单元无法开启。3)中断服务:指设备的故障导致无法满足乘客需求,进而导致某个运营服务能力完全失去。如站台广播失效需人工喊话。ALM系统需根据设备实时信息自动判断告警级别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提供推送或辅助决策,由运营维护人员根据建议处理。可能的处理方式有:忽略,不做处理;记录维修相关信息,在运营后维修;需更换备品备件;紧急抢修。

2.2.2数据处理方式

现场采集的设备状态数据非常多,应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筛选、加工处理,以获得维修决策的基础数据。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有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如告警设置、趋势分析等。1)告警设置:包括限值告警、区间告警、统计告警、百分比变化告警等。2)设备趋势分析:是以定量、可视的形式对设备状态进行管理,包括检查设备的状态是否处于控制界限之内,观察设备状态的变化倾向或状况,预测设备状态发展到危险水平的时间,早期发现设备异常并进行预维修或定修。可采用单值趋势分析、正态分布趋势分析、公式或统计方法趋势分析等技术。

2.3决策支持

通过采集设备的现场状态数据和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ALM系统可对维修决策提供支撑。按照设备、系统、网络等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形成通信系统设备的评价体系;通过仪表、图形、趋势分析等形式,构建地铁运营维护平台的管理“驾驶舱”。

3、ALM系统与维修业务的结合

典型的设备维修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ALM系统主要在故障报告、报修、数据分析环节中起关键作用。ALM系统在整个维修管理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

4、结语

第6篇

1.1问题定义及内容简介

本系统是人事管理系统,它主要实现管理员如何对普通用户进行授权,如何插入、删除一个员工的信息,用户如何浏览员工的所有信息,以及用户如何查询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即是通过输入查询条件,显示符合条件的员工记录以及如何显示这个员工的全部信息。如何对查询或统计出来的符合条件的记录用报表的形式打印出来,窗口打开时的排放顺序,也即是平铺还是重叠,最后得提供一下如何使用这个系统,如何解决用户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这个系统中的难点和开发技巧等等。

本系统包括8个模块,即系统,包括重新选择用户和退出两个功能。系统管理,包括人员编码维护、用户授权和程序定义。输入,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插入和删除。查看,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浏览,还有通过输入查询条件查询用户所要的记录,还可以双击某个员工所在列,就可以显示出这个员工的所有信息。维护,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修改,这个功能只能由管理员来操作,普通用户没这个权力。报表,包括基本信息、考勤信息以及工资信息的查询、统计和打印。窗口,包括平铺和重叠,即窗口的排放形式是平铺还是重叠的。帮助,包括这个系统的介绍和对这个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答。

1.2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当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从C/S结构向B/S结构转移,但是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C/S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仍然占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

人事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完成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方面的目标。

1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2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人事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

3支持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科学决策,如企业领导根据现有的员工数目决定招聘的人数等。

1.3论文各章内容介绍

第一章绪论里主要介绍了问题定义和内容简介,以及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数据字典,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系结构设计、系统数据模型设计以及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确定。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各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包括本模块各子模块功能、接口、界面设计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还介绍了用户使用手册,包括系统功能简介、运行环境简介,系统运行与操作指南,还介绍了系统评价,包括系统主要功能、特点介绍,系统存在不足与改进方案以及毕业设计心得与收获。

2.系统需求分析

2.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该系统需要完成如下功能:

2员工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婚姻状况、考勤信息、工资信息。

3对用户进行授权。

4员工各种信息的修改。

5对于转出、辞职、退休员工信息的删除。

6按照某种条件,查询统计符合条件的员工信息。

7对查询、统计的结果打印输出。

8人事系统的使用帮助。2.2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后所获得的主要成果。

数据字典通常包括以下5个部分:

2数据项。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

3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一个数据

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或由若干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混合组成。

4数据流。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

5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及其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

6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对元数据的描述。数

据字典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

针对本系统,通过员工管理内容和过程分析,设计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1员工基本情况。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员工姓名、性别、所在部门、身份证号、生日、籍贯、国籍、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参加时间、血型、开始工作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岗位代号。

12员工婚姻状况。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爱人代号、爱人姓名、爱人生日、结婚时间、爱人工作单位、爱人政治面貌、爱人工作职务。

13员工学历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学历、专业、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学校类型、外语1、外语1级别、外语2、外语2级别。

14员工考勤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姓名、日期,本月天数,公休假天数,应出勤天数,请假,节假日加班,其它加班。

15员工工资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姓名,底薪,补贴,奖金,加班,代扣养老金,代扣医疗保险,代扣住房公积金,所得税,房贴,房租,实发工资。

16人员编码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人员编码,人员姓名,密码。

17用户授权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序号,人员编码,程序号。

18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系结构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完成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方面的目标。

42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43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人事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

44支持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科学决策,如企业领导根据现有的员工数目决定招聘的人数等。

本系统开发设计思想有以下几点。

11尽量采用学校现有软硬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的目的。

12系统应符合学校人事管理的规定,满足学校日常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13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Client(客户端)负责提供表达逻辑、显示用户界面信息、访问数据库服务器;Server(服务器端)则用于提供数据服务。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应尽量详细完善,以便学校以后体系结构的改变,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信息可以方便地采用Brower/Server的方式进行访问。

14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15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3.2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关系模型:

员工基本信息(员工号,姓名,所在系号,所在系名,性别,生日,籍贯,国籍,民族,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参加时间,血型,开始工作时间,家庭住址,电话,岗位代号)

员工婚姻信息(员工号,爱人代号,爱人姓名,爱人生日,结婚时间,爱人工作,位,爱人政治面貌,爱人工作职务)

员工学历信息(员工号,学历,专业,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学校类型,外语1,外语1级别,外语2,外语2级别)

员工考勤信息(员工号,姓名,日期,本月天数,公休假天数,应出勤天数,请假,节假日加班,其它加班)

员工工资信息(员工号,姓名,底薪,补贴,奖金,加班,代扣养老金,代扣医疗保险,代扣住房公积金,所得税,房贴,房租,实发工资)

人员编码(人员编码,人员姓名,密码)

第7篇

监控节点的设计是系统的关键,决定了采集蔬菜大棚参数的准确性和控制调节的有效性[5]。监控从节点主要分为大棚内空气温湿度从节点和土壤水分监控从节点,都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开发而成,根据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模块即可实现。节点硬件主要由处理器STM32F103、温湿度传感器AM2302、土壤水分传感器SM2802M、无线串口透传模块E17-TTL100-SMA和供电管理单元组成,并辅以定点滴管系统和通风分机控制系统。节点硬件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节点采用了功能强大的处理器STM32F103作为控制核心,具有高性能的32位的RISC处理内核,工作频率为72MHz,内置高达128k字节的闪存和20k字节的SRAM,可以存储系统参数、程序和临时运算[6];有丰富的增强I/O端口、3个USART接口和1个USB接口,供电电压为2.0~3.6V,省电模式为系统提供低功耗的保证。

1.1无线串口透传模块为了增加无线传输的距离,并改进通信质量和可靠性,采用无线串口透传模块E17-TTL100-SMA。其由高性能无线射频芯片构成,工作的中心频率为开放的433MHz,供电电压为1.8~3.6VDC,最大发射功率高达100mW,接收电流为35uA,休眠模式下的待机电流仅为2.1uA;可以接受串口命令,在空旷的场地最大传输距离为1800m;具有标准的TTL接口,收发双方相当于连接了一条串口电缆,免去了复杂的通信协议,在命令模式下可设置多种通信波特率。模块通过串口与控制器STM32F103的USART接口相连,采用默认的9600波特率进行通信交互[7]。从节能角度考虑,无线模块在平时会一直处于接收模式。当收到主节点发来的指令后,处理先执行收到的命令,然后再将模块设置为发送模式,把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管理主机。

1.2温湿度传感器AM2302由于蔬菜大棚内的作物的光合作用,会蒸发很多水分,并伴随产生热量,导致棚内的温湿度变化较大,如果控制不好,作物非常容易出现病害,故需要一款高精度和灵敏度的传感器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数字温湿度模块AM2302是一款含有己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包括1个电容式感湿元件和1个高精度测温元件,采用3引线连接方式,供电电压范围为3.5~5.5V,单总线数据线SDA引脚为三态结构用于数据的交换和控制均,确保其具有超快的响应和极高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处理器STM32F103把数据总线SDA拉低至少800μs后,会从休眠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从数据总线SDA串行输出40Bit数据,数据依次为湿度高位、湿度低位、温度高位、温度低位及校验位,发送数据结束后自动转入休眠模式[8]。

1.3土壤水分传感器SM2802M由于蔬菜大棚人为对土壤管理措施的不同和土壤本身的各种理化性不同会对土壤含水率产生影响。为更加精准地调节土壤的含水情况,采用新一代土壤水分测量传感器SM2802M。它具有工业级精密核心元件,并利用了世界先进的FDR原理制作而成,可长期埋于土壤中,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的特点。电源电压范围为DC12~24V,测量范围0~100%,测量精度3%FSD,响应时间<1s,输出信号4~20mA,分别对应设定的满量程。通过增加一个10Ω的高精度电阻,则4~20mA就转换成40~200mV的电压信号,直接通过处理器STM32F103的ADC口进行数字化后测量。

2轮询查询通信与最大通信节点数

由于系统内的所有节点都工作在同一个频率上,为保证通信的可靠性,避免出现干扰或者阻塞,采用了以主节点为主导的轮询查询通信方式。

2.1从节点轮询查询通信方式软件流程考虑到功耗和通信的可靠性问题,轮询查询的发起者为主节点,从节点会一直工作在接收数据模式,直到接收到主节点对其发出的指令,才进行工作模式转换。从节点的软件流程如图3所示。从节点上电工作后,首先进行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初始化,然后将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在接收数据模式,等待主节点发送的数据。当接收主节点发送的数据时,提取主节点的发送目标地址编码,并与自身的地址编码进行匹配:如果不是发给自己的就丢弃,继续等待接收数据;如果是发给自己的,就根据主节点的对应指令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将通信模块设置为发送数据模式,将数据打包并发送出去。为了节能,最后再把通信模式设置为接收模式。

2.2系统最大支持从节点个数系统支持的最大节点数N与采集周期T需要满足关系为其中,Δt为每个从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保护间隔,一般设置为50~200ms;t表示每个从节点对主节点发送指令的处理时间。从式(1)可看出,系统支持的最大节点数N与采集周期T成正比关系,即当采集周期越大时,支持的节点数越多。

3上位机管理软件

监控中心的主机上运行着专业的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在VisualStudio2013.NET编程环境下开发,利用C#语言编写而成,运行在Window操作系统下;采用SerialPort串口控件实现了与主节点的串口通信,利用TeeChart绘图控件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曲线显示,并使用Thread类完成了任务的多线程处理,采用数据库SQLServer2008存储接收到的温湿度、土壤含水率和设备状态参数等信息。管理软件具有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参数配置、节点管理、数据实时显示、曲线分析、历史数据查询、分析预测、报表统计打印、声光报警与日志管理等。管理软件结构与功能如图4所示。管理主机通过USB接口直接与无线透传模块相连,接收来自各从节点的数据,并可下发控制指令。系统刚投入使用时,需要逐个添加从节点,并对每个接入系统的节点进行配置,包括节点命名、节点分类、串口波特率、无线频率、地址编码、数据的采集周期和报警上下限值等。节点被加入系统后,会在现实界面统一出现其运行状态和采集到的数据值,如果1页放不下,还会进行自动的滚动显示。在显示界面处选中节点,双击或者单击右键会弹出对话框,对话框里包括了该节点的所有参数,可以对其进行配置,显示该从节点所有配置参数,还有该节点的采集到的实时数据曲线;通过修改显示的日期时间段,会自动调用数据库数据,让历史数据再现,绘制出每天的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曲线图,并可生成月报打印输出。

4作物生长环境分析与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对一个面积为80m×15m的蔬菜温室大棚进行测试实验,大棚的作物全部为西红柿。实验前,需要充分了解西红柿在各个生长阶段对最佳环境的要求。

4.1西红柿最佳生长环境分析西红柿属于喜温作物,其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光合作用旺盛,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较低的空气相对湿度。西红柿的生长主要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5个阶段[9]。1)发芽期:为保证种子发芽整齐,需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土壤含水率要达到80%以上,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2)幼苗期:由于根系小,吸收力差,不需大量灌溉。土壤含水率以60%~70%为宜,并逐步降低棚温,加大放风量,白天温度维持在21~25℃,夜间维持在12~15℃,空气湿度要求在45%~55%为宜。3)坐果期:最为关键,如果湿度过大、通风不及时、温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引起病害,需保持土壤含水率65%~80%,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控制在13%~15℃,空气湿度50%~60%。4)果实膨大期:总需水量显著增多,土壤含水率以80%~90%为宜,空温度要适当提高,白天26~28℃,夜间15~17℃,空气相对湿度45%~65%。5)果实成熟期:果实发育快、植株蒸腾量大、水分供应不足或不及时,都会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此时要求土壤含水率在80%~85%,白天28~30℃,夜间17~18℃,空气相对湿度40%~60%。

4.2实验结果将大棚的土壤水分检测区域分为4块,每块的面积为15m×20m,并在大棚东西南北的四个墙壁上安装4个温湿度监控节点(带风机)。土壤水分含量传感器埋入10~20cm土层中,这是西红柿根系的最发达的区域,代表其生长状况[10]。同时,对棚内的西红柿的坐果期白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测得的数据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大棚内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50%~60%,且最大和最小值也没有超出范围,避免了由于湿度过大、通风不及时、温度太低或太高引起作物的病害。由表2可以看出:棚内被划分的4块土壤含水率的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也均没有超出预设的范围(65%~80%)。这表明,该系统能够自动对这些环境参数进行智能调节,且测得的数据准确可靠。

5结论

第8篇

1.1研究区概况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km处的黄河南岸,地处黄河下游河段,具有浓重的历史色彩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研究区包括黄河滩地、黄河大堤以及近岸陆地,为总面积约920hm2的带状区域(图1).滩地是典型的水陆交错带,是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由于黄河泛滥冲积形成了大面积黄河滩地,分为嫩滩区和老滩区,地势平坦,地质结构为松散沉积物,土壤以淤积沙土壤为主,土质肥沃,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2~5m,部分地区在1m以下[9].目前,花园口黄河河岸带已逐渐形成集生产、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河岸带.但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及景观破坏等问题,并且问题日趋严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旨在控制开发目标,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获取方式为两类问卷调查.2014年3月,进行第一类问卷调查,受访对象主要为市民、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问卷的主要内容为对不同指标因子进行重要性比较,调查目的是确定人们对不同指标因子的需求程度.2014年4月至5月,结合卫星影像图和实地调研,将研究区域自西向东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二类问卷调查,受访对象是市民、当地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此次问卷调查目的为对各指标因子的现状情况进行打分.

1.3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因子权重;通过用综合指数法可判断研究对象整体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10-11].

1.3.1选定评价因子,建立层次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评价成功的关键[12].本文通过分析现状特性和人们的需求,根据国内学者张彪提出的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方法[8],构建花园口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层次分析指标体系(表1),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

1.3.2评价因子权重分配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指标因子重要性做两两比较,综合调查结果建立指标层判断矩阵,计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和排序.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因子权重经过第一类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0份(其中市民的调查问卷25份,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调查问卷30份,专家调查问卷5份).对各指标重要性做两两比较,建立指标层判断矩阵(表2),计算各指标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WBi、WPi及权重排序(表3),最终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各层指标整体权重值及排序(表3)判断,指标体系准则层的重要性排序为:生态安全维护功能B2>景观文化承载功能B3>物质产品生产功能B1,生态安全维护功能B2为该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在指标层中,生态安全维护功能B2中的4个指标因子B3、B4、B5、B6权重值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1985、0.1347、0.1235、0.1278;其次是P1和P7,权重值分标为0.0977、0.1082;权重值较小的为P2、P8、P9,分别为0.0539、0.0823、0.0734.结果说明在河岸带提供各项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比较注重河岸带的生活资料生产功能和景观游憩功能.

2.2评价因子得分经过第二类问卷调查,对9个评价因子进行现场打分,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6份(其中市民的调查问卷182份,当地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16份,专家调查问卷18份),统计结果并计算出评价因子得分。由表4可知:气候调节因子P3得分最高,为3.954,生活资料生产因子P7、生产资料生产因子P2和景观游憩因子P7的得分较低,分别为2.974、2.785、2.899,其余各因子得分相对均衡.作为核心服务功能的生态安全维护功能B2中的四个指标因子得分较高.物质产品生产功能B1中的两个指标因子得分较低.在景观文化承载功能B3中,景观游憩因子P7得分最低,与其同组的指标因子P8和P9差值较大.可以判断:生活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和景观游憩是影响郑州花园口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因素.

2.3评价等级按照综合评价值将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5个等级(表5),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优、良、中、差、很差.结合表3和表4内容,通过公式3计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数CEI=0.69,处于第Ⅲ级,判断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表现情况为中等,存在一定的不足。

3结论与讨论

第9篇

1.煤炭生态环境演化机理。

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根据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外部干扰范围内具备自我恢复的功能,但是当外部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则需要人工干预进行恢复,帮助其达到新的平衡态,当外部干扰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则会出现崩溃甚至不可逆的情况。对于具体的煤炭生态系统而言,山西省煤炭矿区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对矿区的生态系统施加了极大的外力作用,以促使煤炭开采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外力干扰作用下演化。在可恢复阶段,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生态系统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来保持煤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新平衡阶段,对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损失加剧,需要人类进行干预补偿,以使煤炭生态系统演化为新的平衡状态;对于熵增超过生态阈值的崩溃阶段,此时由于煤炭开采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加之人类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偿,致使生态系统走向崩溃,补偿的效果微乎其微且补偿成本巨大,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平衡。

2.煤炭动态补偿机理。

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伴随着整个开矿、开采和闭矿的全过程,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煤炭动态补偿机理就是针对煤炭开发过程中不同的开采阶段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预先规划和多时点动态补偿,以期减少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缩短恢复生态功能的时间,降低生态补偿的成本。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

依据煤炭生态环境演化机理,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区而言,当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时间序列从有到无显著上升时,即是生态系统的外部干扰致使熵增超过触发点的时刻。当这一环境损失的时间序列显著上升,并和煤炭产量的时间序列存在某种协整关系时,就处于上文所述的新平衡阶段,在这一阶段,因为二者存在协整关系,说明煤炭矿区生态系统还存在着能够将其拉回平衡状态的调节机制。若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则反映了煤炭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过于强烈,以至于无法将各项环境损失拉回到均衡状态,致使生态环境系统走向崩溃,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基于以上的煤炭生态环境演化机理,本文要对煤炭开发生态环境损失和煤炭产量进行实证研究,来验证山西省煤炭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否处于生态补偿的有效阶段,由于宏观数据的不完备,因此本文只对水污染、废气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数据结合煤炭产量来进行验证。本文依据山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选取1975-2013年原煤产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并做对数化处理,分别用LNY、LNW、LNG和LNM表示。首先利用ADF检验法检验山西省煤炭生态环境各项损失和煤炭产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利用Eviews软件,对山西省煤炭产量和各项环境损失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判定煤炭产量和各项生态环境损失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在一阶差分后,煤炭产量在5%的检验水平上是平稳的,各项环境损失在10%的检验水平上是平稳的。接下来通过EG检验煤炭产量和各项生态环境损失之间的两两协整关系,以判断这些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分别以各项环境损失量作为因变量,以煤炭产量作为自变量,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就能够说明二者之间是协整的,得到的检验结果如下:可以得出山西省煤炭产量和各项环境损失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山西省煤炭产量时间序列和各项环境损失时间序列均是(1,1)阶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然而两两协整仅表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还需要分别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以判断在短期内出现偏离时,是否能够得到修正。B0表示煤炭产量的短期变动对某项环境损失产生的影响,表示短期调整系数,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均衡偏差的修正力度。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能够证明山西省煤炭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符合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且处于生态系统演化的新平衡阶段,即生态补偿有效阶段,可以通过各种补偿措施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三、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

根据煤炭生态演化规律和动态补偿机理,可以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进行。产前的预防性补偿阶段主要是指在矿山建立之初,通过构建煤炭循环生产体系和对矿山企业的资质评估及宣传教育以改变大众观点来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起到预防作用,其补偿的重点在于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中的即时性补偿阶段是针对在预防性补偿阶段仍然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采取建立矿山企业生态补偿监管制度,对煤炭矿区边开采边治理,通过人工干预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产后的修复性补偿主要针对闭坑后的矿山进行修复治理和对资源枯竭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重建或异地补偿。对于新建和在建矿山,由于前两个阶段的补偿,此时的生态破坏已经很小,只需进行尾矿处理及废料场及堆渍场等生产区域的土地复原和矿区设施拆除的基本恢复即可。对于废弃矿山,由于其生态破坏严重,则需要采取异地生态重建和矿区产业转型及生态移民等方式。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