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9 09:19:36

导语:在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第1篇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摘要: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非凡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经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和练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向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摘要: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轻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非凡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答应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熟悉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喜好,选择一至两门和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摘要: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影响因素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点,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一方面需要自身升级,一方面也需要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有支撑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转变为劳动力资源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有赖于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作支撑。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望找到变革和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距离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招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较低的现实决定了这些发展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泛高中化的倾向。wWw.133229.COM

职业化教育理念还很淡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量植根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或农业学校,这类学校的职业教育历史较短,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较弱,特别是实习、实训设施较差,缺少必要的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这些都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普通教育烙印,反过来也形成了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突现职业化理念,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初中升高中落选时的无奈选择。

职业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模式阶段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种措施的效应逐渐显现,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扩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1999年在校生只有340人,2010年已达到3000人。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学校加大办学投入,而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了职业教育仍然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徘徊,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往往是与农民工、初中毕业生一起就业,无法凸显职业教育的成效和优势。

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是挑战大于机遇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职校生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再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高考并非成才和就业的唯一路径,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社会对一线工人的工资报酬和认可度还有待改善,这种状况传导性地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积极选择职业教育的热情。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的职业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投入教育类型的客观要求,这些客观上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挑战。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很陈旧,无法体现特色和保证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黄炎培先生创办的我国近现代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国后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高校扩招,严重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延续中得到升华,依然在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下自发地发展,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专业结构等必备要素,因此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特色,造成了自身无法被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滞后于企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和环境要与企业接轨,现实情况却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机制,学校无法准确地将企业文化要素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还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企业也无法灵敏地把自身要求传导给学校,这种状况导致了职教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甚至造成了毕业生因对企业环境不适应而频繁换岗,也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也直接形成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负面评价,这又在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性要求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仅仅是从《教师法》的角度规定了学历要求,没有符合职业教育的准入考核内容。同时,我国也没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而是延续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甚至直接从普通高校引入毕业生担任教师。再加上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专业化发展也很滞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机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法保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属地方院校,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地方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相对来说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到位,他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见效快的短期经济建设上,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薄弱,无法形成与企业、产业的无缝对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经济不发达,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是一些小型厂矿企业,效益平平,校企合作松散,基础薄弱,企业支持、资助职业教育力不从心,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学校只能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发展速度慢,教学质量不高。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东部及发达地区企业的所谓“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为企业组织招工,企业和学校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更没有资金支持。

教学研究滞后,教学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率较低由于职业教育受到各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没有在前进中稳步推进,教学基本模式还大量地停留在普通高中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的样式中,这就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和没有特色。

第3篇

关键词: 师资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3]朱懿心,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人格,中学教师,问卷

 

1 引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人格的研究意义深远。纵观国内外教师人格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人格高尚”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教师人格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意义,也就是理想的教师人格。[1] [2]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最完美、最向往的完人形象。[3]很多研究者在考察教师人格时,对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则未作充分考虑。[4] [5]心理学家连榕(2008)提出从“人格完善”的角度,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考察教师的基本人格特性。他认为,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班主任论文,通过教学实践发展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方式。教师职业人格充分体现了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人格发展并形成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职业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连榕关于“教师职业人格”的定义,从“人格完善”的角度探索教师的基本职业人格特性,并编制《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为教师职业人格的有效描述提供测量工具,为有效描述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历程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构思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词汇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教师职业人格的基本特性。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教师职业人格基本特性的基本出发点核心期刊目录。研究采用连榕(2008)提出的“教师职业人格”的概念,从任务指向和人际指向考察教师的职业人格。选取15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中学教师对职业人格的看法及对职业人格特征的描述。

2.2 采用词汇法初步构建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本研究根据搜集到的教师职业人格词汇,结合其他教师人格特征研究中的描述教师人格特征的词汇 [6] ,初步形成具有60个人格词汇的评定表。请中学教师将意思重复、表达不清等的题项删除,组成具有40个人格词汇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特征评定表》。

选取福州四所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回收率为88.5%。使用SPSS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比较清晰、且易于解释的5个因子,保留24个项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553%。对每个因子所包括的词汇进行总结、命名。因子1为教学严谨性,包括适应、有条理、有判断力、自我提高、理智、严格和深思熟虑;因子2为师生亲和性,包括随和、宽容、善良、热情、尊重学生、真诚和尽职;因子3为职业有恒性,包括教学反思、进取、终身学习、严谨;因子4为人际协调性,包括注重成长、踏实、接纳;因子5为教学机敏性班主任论文,包括机敏、热情、自信。

2.3 形成预测问卷

对20名中学教师和5名中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的具体表现。调查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维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初步构建的维度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等,设计具有53个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

选取10名教育硕士进行第一次试测,施测时注意被试对问卷的反应,并请有关专家评价测验项目表述的准确性、清晰性、项目归类。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及专家的意见修订某些项目,删改表述不清、表面区分度较差的项目,最后保留50个项目。选取63名中学教师进行第二次试测,考察被试的答题反应、时间,定量分析问卷项目的区分度和信效度,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6个项目,形成44个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预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为“1~5”记分。实施测验时,增加4个背景资料项目。

2.5 正式施测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08级的中学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为89%。被试平均年龄为32岁,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性别

男 女

职称

三级 二级 一级 高级

教龄(年)

0-5 6-10 11-15 16以上

人数

48

130

3

59

100

16

42

61

42

33

百分比(%)

27.0

73.0

1.7

33.1

56.2

9.0

23.6

34.3

第5篇

[关键词]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39-02

随着我国高校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五个同心圆理论

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强调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学生、同行及学校的发展关系一环套一环,同时学校在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师的职业发展依托于学校的大环境,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必须和学校的属性、定位以及时展紧密相连。

二、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现状,我们以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及其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同事合作等方面。

(一)英语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及科研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主体发展意识稍显薄弱。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的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英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太满意,有超过60%的英语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科研方面,从调研上来看,随着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理论实践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超过45的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很少有英语老师在高水平英语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有超过30%的英语老师对科研的兴趣并不怎么浓厚,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于科研项目,也是迫于学校科研任务量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压力才去硬着头皮申报。不少英语老师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医学专业背景(跨医学学科知识)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相关医学专业知识明显欠缺,这种欠缺既与中医药院校的目标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大环境有关,也与英语教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认为英语教学,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关系不大,有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不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知识也不怎么影响英语教学,甚至有少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帮助不大或基本没有什么帮助,没有必要话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医学专业背景知识。

客观来说,外因上,在中医药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定位,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弱化,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中医药学科相比较,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会显得偏弱些;但同时,从内因来说,英语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对完善知识结构的渴望也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方面

在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的课堂方面,我们的两年来的调研发现,超过95%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群体的认可和尊重,课堂成为满足英语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评价总的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组织的2013-2015学年3个学期学生评教活动的抽样数据来看,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的评价普遍在良好以上,各项评价指标值都比较高,总评分数平均超过90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褒扬。有超过70%的英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在构建多元互动、活跃灵动、富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从学生对教师进行的具体评语中可以发现有部分英语教师几乎每天都在搞教学,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以及教学反思不尽如人意。有的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稍显不足,有不少学生在评语中希望他们的英语教师不要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能够走下讲台,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而不要课间和课外都没有任何师生交流和沟通。

(四)同事合作等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所有英语教师都能与同事积极进行合作,共同搞科研、申报课题,写论文,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和课件资料。另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约30%的英语教师能够主动和本校及其他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其他学科专业,包中医、中药、管理、计算机、音乐、心理等等专业的老师合作搞科研,报项目、做课题、写论文、编教材、出版著作,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在复合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若要实现医药院校英语教师的持续、协调、长足发展,还应注意或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自我发展的自觉、主动性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形成不断改造自身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除了拥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还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作为实现此目的的物质条件。

(二)积极反思

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方法等进行重新评估和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完善与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完善与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新旧知识结构体系能够更好地融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深化知识结构,使新型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和可行。

(四)积极开展教学行动能力研究,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英语教师可以采取边教学、边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自身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刘润清(2004)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其知识建构的完善与优化。

(五)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英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积极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认真主动听取学生的建设性意见和心声。

(六)加强同行沟通、交流,增强协作意识

教师通过协作相互合作切磋、启发,通过教学观摩、同行听课、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比赛、讲座会议等形式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通过群体交往相互提供情感和学术支持,可以更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成就。

(七)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着眼于其未来发展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是具有一定后劲和持续潜力的发展,它是个体迅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创造性地贡献聪明才智与力量的一种持续能力,它强调个体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创造性。关注高校教师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关注教师自身持久性、连续性的发展,关注教师自身潜能充分发挥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学校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翻译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并即将出版由本校英语教师翻译的中医药学术论文的英文版论文集。另外,学校应强化英语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鼓励英语教师选修部分医学课程、在职进修、访学、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等,营造促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6篇

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应该着力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教育者,根本之事业,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也。” 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动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教育理想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只有树立了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急功近利的多元思潮中永远保持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杜绝功利和实用的冲击和影响,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去奉献、去追求、去探索。

师范教育对未来的教师——师范类学生,首先应该重视教育理想的培养,加强崇高教育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尽早树立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感;教育他们要把教师工作奉为终身追求的人生理想。树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师范类学生就能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毕业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5]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指引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引领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决定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待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对教学效果的期望评价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师范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范类学生先进教育理念的培养,系统开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与时展相适应的的教育观、学生观,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育规律,领悟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了解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实际,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在理解、认识教育工作和适应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魅力,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广博的教育知识

广博的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否具备充足的教育教学知识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讯息传递高速便捷的今天,知识获取的媒介和渠道非常广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效果,师范类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尽早树立知识储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摄取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操作知识,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扎实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知识,还必须具有实际的教育能力,从而把知识以一种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参加教学实践锻炼,培养、提升教育能力,使自己尽快具备承担教师工作所必需的各项教育能力,为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在了解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才。

五、良好的个性修养

良好的个性修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从事的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职业,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作为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性修养,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处处展现个性的内涵与人格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喜欢老师、接纳老师,进而模仿老师、学习老师。因此,良好的个性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力量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学生对自身的修养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完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讲,加强良好个性修养的修炼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应该提高加强个性修养的自觉性,按优秀教师的个性修养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诚实正直、言行一致、品质高尚、意志坚强、言行一致、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和蔼幽默、理性宽容、民主合作的优秀师范专业人才,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和模仿的对象,使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和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态度,享受职业幸福和人生乐趣,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来讲是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为了使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形成的,也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尽早抓起,常抓不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把师范类学生培养成具有稳定情绪、乐观精神、悦纳胸怀、顽强意志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专门师范人才,为以后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更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七、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近代教育科学先驱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对教育效果的发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师范类学生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要求,最终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有资格去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具备教育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开发人类智能资源的先锋队、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平衡学生心理的心理保健医生。” [6]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的预备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力量,即将承担起教师的社会责任,在就读师范教育专业期间急需加强教师职业素质的培育和养成,通过正规、系统、专业的师范学习和实习,逐步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积累广博的教育知识和扎实的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唯有此,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能力、有方法、有水平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国宏. 职业素质教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

[2]周伟. 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1).

[3]顾明远. 希望更多的校长成为教育家[J]. 人民教育,2010:(13-14).

[4]叶澜.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3).

[5]叶澜.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第7篇

论文摘 要: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前教育不完善、教学观念落后、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合作发展意识等现象。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探索和研究。通过个人努力和群体发展途径,使自己在学科教学能力、文化和现代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持续的、终生的动态化发展。

世界外语教育改革历经半个多世纪,教师教育由原来的“教师培训”转到“教师发展”,这是外语教育改革的必然转变。在我国,“教师发展”理念还没完全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国际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职业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那么,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哪些障碍?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转变观念,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

1. 教师职业发展:内涵和目标

根据Lange(1990: 245-268)的定义,教师发展指教师(包括岗前和在职教师)在智力、经验和态度上的可持续成长过程。Graves则认为教师发展应包括内涵和外延,通过个人实践和反思属于内涵发展,外延即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理论。教师发展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有什么不同?Wallace这样论述,教师培训是由别人组织和提供,而教师发展是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由于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教师发展是终身持续成长的过程,包括集体和个人自主的学习(转引自Crandall, 2000: 20-21)。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外语教师教育就已在政府的敦促下形成政策化、标准化和终身化的趋势,现在美国的外语教学已被纳入标准化的轨道,教师职业也有了动态的发展目标。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外语学习和教学标准。根据我国传统外语教育家的观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1)英语学科知识,即专业技能(能教);(2)教育专业知识,即教学知识(会教);(3)教育专业精神(师德)。结合这三个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职业发展应体现在教师通过个体或群体的自主学习,对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探索和研究,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地、终身地动态化发展:(1)学科教学能力;(2)文化和现代信息素养;(3)科研能力;(4)职业道德。

2. 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职前教育不完善

我国外语教育存在重学科知识而轻学科教学能力的现象。师范教育的培养大多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所占课程设置的比例很少,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的培养达不到师范教育的要求。大学最后一年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总结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因为与毕业论文、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具备了学科知识只代表“能教”,并不代表“会教”;要达到“会教”的层面,需要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

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针对他们进行的岗前培训只是一些粗浅的教育教学知识,没有教学实践活动,岗前培训发挥的效能低微。高校近年连年扩招,大量新教师加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新教师没有经过类似欧美国家的职前、入职考核认证,新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其教学能力,教师职业发展必不可少。

2.2 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和陈旧。许多教师不熟悉第二语言学习规律,不了解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未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交际教学的理念,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创造大量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或创设有利于激励学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等。许多教师沿袭传授者的角色,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用母语详细讲解语言知识和翻译课文。在课堂上,教师是“一言堂”,学生只能听教师讲授语言知识,没有机会开口用目的语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外语教学与别的学科不同,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实践机会,只学习语言知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怎么发展?

2.3 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

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水平偏低,不能与国外同行相提并论,具体表现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从一味追随国外的新潮理论到偏向语言学研究,照搬照抄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结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难以付诸教学实践。而富有经验的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往往局限于个人狭小范围,没有将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一定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并加以推广,造成广大教师“师从无门”,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经验的积累。理论与实践脱节说明外语教学界的研究水平即科研能力需要加强。另外,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训练,学历偏低,跨学科高学历教师不多,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而且许多教师在主观上存在等和靠的思想,希望上面的机构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研究能力或者有学科带头人引领他们往前走,自己却没有主动利用一些研究方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教学理论加以验证并把验证结果升华为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探索新的外语教学改革模式过程中,新教材的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近年高校连年扩招,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据调查,有些院校师生比例为1:130,英语教师每周任课节数平均达到16节,大班和合班上课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教学的难度。由于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而无暇顾及科研工作,科研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科研无法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2.4 缺乏合作发展意识

Wallace(1998: 207-219)认为,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发展隔离状态,对其职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极大的障碍。职业隔离状态不打破,教师职业发展无法顺利进行。近年来,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和发展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掌握了一定有效的方法,但缺乏合作发展意识,长期处于职业发展隔离状态,其所采用的方式大部分是个人独立进行。这些教师长期独自备课写教案,没有和同事讨论和交流对教材或教学计划的意见和看法,没有合作上课或互相听说,也不欢迎同事来听课——担心会涉及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教研活动如教学问题讨论、评课、交换教案、集体备课等很少参加。科研课题的大部分工作由主要负责人自己完成,其他人只是做一些辅工作。没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班,没法和同行切磋,不了解本领域的最近发展动态。不属于任何专业团队,无法听到不同的见解,更谈不上互相帮助、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3. 教师职业发展:理念和建议

3.1 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或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Williams和Burden(1997: 56-62)认为,教师的信念有关于学生的、关于学习的和关于教师自己的。如果教师关于学生的概念是把学生看成“容纳器”,他就采用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的教学方法;如果关于学生的概念是“探索者”,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一切教学安排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适用的学习方法等。

对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同也导致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认为外语学习是记忆,是知识量的增加,学外语的目标是为了通过考试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是知识再现。如果把外语学习看成是“学习是理解意义”,“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式”,教师就会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体现交际教学法的理念,明确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输给学生,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而建立自己的理解。由于各人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个性、价值观等各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受到启发,从而发生真正的变化,就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出发,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和个人需求,采用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的结论。 转贴于

教师的信念是在个人经历中建构的,如作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培训方式等,信念隐含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不易察觉。对于信念要“破旧”才可以“立新”。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认识自己隐含的教学信念和观念,从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渐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以二语习得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等为基础的新教学理念。

3.2 个人持续努力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教师对目的语的正确使用关系到课堂上学生的目的语的输入量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偏低,学科知识不够厚实,而且教师们也是外语习得者,对英语也需要“温故而知新”,加上常年重复上简单的基础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容易出现退化现象。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如:订阅英语报刊杂志;用英语写作感兴趣的论题和读书感想等;经常浏览本学科的最近学术研究动态,跟上本学科的发展步伐。

教育界公认的影响教师教学绩效的三大因素是: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仅仅具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依靠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可以说,教育教学知识对学科知识起支撑作用,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应不间断地自主学习研究教学方法、语言学习理论、二语习得规律和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使教师在作课堂决策时符合教学规律,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指教师收集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言教学的认识、学生的态度、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评估活动,自我测评自己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成功的、有效的,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给予检验。

要实施教学反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试着用所学过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想办法修正,再进行下一轮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把教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经过反复实践和检验、修正和完善,做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研究,其中所收集的各种数据和报告就是教师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和研究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重要部分。教学反思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同步带动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因为教师的研究成果就是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1)对教学的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是否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语言学习规律?(2)决策方式和过程,思考自己是如何做教学的准备、实施与总结。(3)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认知的方式,自己作教学决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及策略等。(4)教师角色,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方式。此外,评价原则、课堂组织方式、课堂互动、提问技巧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内容。常用的反思方式有写教学日记、教学报告、听课评课、对教学进行录音录像、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3.4 加强群体合作发展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长期独自工作,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无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教师对工作的激情和兴趣就会减弱。而合作有助于打破教师长期职业隔绝状态,促进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1)参加教研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合作上课、听课评课、教学问题讨论会等教研活动,可以听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建议,更不用说有些问题的解决答案是现成的,是其他同事早已解决了的。同事的反馈意见对教师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可以成为下一轮反思工作的基础。

(2)参加教师工作坊(Workshop)

工作坊定期举行活动,由教师轮流主持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选择一个大家关心的主题来做专题讨论会,由主持教师组织大家分组讨论再让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或指定某位教师发表个人的见解;邀请外校同行参与讨论与交流等。在这里,大家可以共享不同的见解,各种不同的视角经过汇合、交融,容易形成新的视界,有利于克服个人认识的偏差,完善教师的认知结构。

(3)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以及专业团队

让教师有机会和同行交流切磋,一起讨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相似的问题,从中得到启发,毕竟个人的视野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从同行那里了解本领域最近的学术动态,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和同行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长期交流合作互动的网络;和同行交流合作还能增加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带来职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通过合作,教师摆脱了长期职业隔绝状态,进入职业持续发展的轨道。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职业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大学英语教师要正视现状和问题,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探索和研究。通过个人努力和群体发展途径,使自己在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持续地、终生地动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Crandall, J.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C]. 2000: 20-21.

Lange, D. L. A blueprint for a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A]. In Richards, J. C. & D. Nunan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Cambridge: CUP, 1990: 245-268.

第8篇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在一生当中,一个人的职业、职位变迁,以及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职业生涯是由时间、范围和深度共同构成。时间指的是人一生中在职业初期、职业成熟期、职业晚期等不同的职业阶段;范围是指人在一生中扮演不同职业角色的数量;深度通常是指一个人对某种职业角色投入的程度[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书育人活动相关联的所有工作经历的总和。民办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民办高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例如为了帮助民办高职教师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再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机会等。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情况下需经历:

①职前预备期(大学的专业学习、岗前培训等;

②上岗适应期(在一、二年的时间内,完成由学习者身份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进而初步适应工作环境,满足业务要求);

③快速成长期(从初步适应后到30岁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时间充足,发展迅猛);

④“高原”发展期(30岁至40岁,一方面表现为高水平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出现心理学意义上的高原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难以突破僵持状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省,寻求新的进展);

⑤平稳发展期(40岁至50岁,该阶段以经验和操作为基础,其能力和技能得到平稳发展);

⑥缓慢退缩期(50岁至60岁,携带、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

⑦平静退休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平静离开岗位)[2]。准备期、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退缩期也是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轨迹。

2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教师由于有“民办”和“高职”两个定语,使得民办高职教师与普通教师有很大的区别。“民办”意味着教师在选择学校时更加自由,“高职”意味着教师职业生涯有着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经历了由规模建设向内涵建设的转变,纷纷意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方面,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刚刚起步,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2.1教师评价制度滞后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职能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其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职实践教学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本科高校也不同。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评价制度与本科高校的评价制度大同小异,忽视了民办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教师的技术职务评聘政策明显偏重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科研能力、科研课题申报机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民办高职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取得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职称上严重制约教师的提升,进而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产生影响。

2.2教师培训进修渠道不畅

一是不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对于我国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自考助学转变而来的,没有真正形成“抓理论、重技能”的高职教学管理格局。近年来,扩张规模和基础建设占据了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没有充分突出学校教学的中心地位,对于教师的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缺乏相应的培养力度。二是对教师培训进修投入严重不足。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专业培训。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已经面临生源危机,由生源危机很快就传导到财政危机,财政危机必然导致生存危机。许多民办高职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自身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承受相对高昂的培训费用。三是教师参与培训进修的时间没有保障。民办高职教师的课时任务较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脱产参加系统的培训。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面临领导不重视、缺乏有效管理制度问题。

2.3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多年来只有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初探张娟占铃娜(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教师系列的职称评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无法进行职业选择,另外,教师的收入与职称呈现正相关,进而使得教学人员不重实践教学质量,而是一味地为职称进行理论研究;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晋升通道,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也加入教师系列的职称;在人员聘任、选拔方面,往往只重视“唯职称论”,员工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进而严重影响高职学校的办学质量。

2.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具连续性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相对比较灵活。民办高职院校,通常会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做出较快的调整,由于专业与市场紧密接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大大提高,但由于对专业调整或更新比较频繁,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无形中增大,为了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不得不被动地离开自己本来的专业。对于新专业的学习或者步入新的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原有专业知识能力的继续深化也被迫中断,教师原来可能达到的专业高度实际上降低了,进而严重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3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树立科学的激励目标

通常情况下,目标作为满足人需要的对象,往往是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和需要一起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进而沿着一定的方向对行为进行引导。目标对行为具有诱发、导向、激励的作用,其本身就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因此,目标设置的适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的动机进行激发,同时调动人的积极性。民办高职作为一个组织,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根据学校的规划和目标,引导教师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教师实现目标后,同时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个体越看重目标,由期望理论和目标激励理论可知,那么完成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由于教师的目标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在设置目标时,要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同时需要设置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通常情况下,总目标使人的工作有种方向感,但是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充满了复杂性,有时甚至让人感到迷茫,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式,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几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总目标。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实现学校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3]。

3.2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职业生涯管理与培训的联系非常紧密,民办高职的职业生涯管理离不开培训。培训是民办高职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手段,积极的培训政策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关键。首先在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其次坚持终身学习,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由此,要形成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学习-实践-再修正职业生涯目标-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4]。

3.3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民办高职为了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组织发展目标,一方面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前程计划,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发展目标的现实性进行评估,进而对教师的个体目标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教师个体需要达到何种绩效在该体系中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符合学校的要求。德、才、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实际取得的成果等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考虑的重点所在,为了使评价机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进而需要使该机制具有全面性,同时富有长远的导向作用。

3.4民办高职教师要实现自主专业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女教师;职业发展;冲突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26―04

在高校女教师群体中,高职女教师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子群体。源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一般高校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会遭遇到的矛盾与冲突,在高职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中会有着新的体现;另一方面,高职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中还会有一般高校女教师所不会遇到新冲突。本研究正是旨在通过一般性访谈的方法揭示当前高职女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遭遇到的主要冲突,并提出调解这些冲突的可能策略。

一、家庭-工作的冲突

在工作和生活中,笔者会经常接触到大量的高校女教师,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女教师,对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对于大多数结婚生子后的高校女教师而言,家庭和工作是她们的两大核心生活领域。许多高校女教师在生完孩子后,基本上就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学校到家里,然后从家里到学校,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娱乐和休闲。即便是她们放弃自己的休闲、娱乐与交友,有时仍然不得不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而放弃其中之一。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的社会职能。在学校中,女教师要承担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在家庭中,女教师要承担抚育子女、经营家庭、赡养老人等的任务。然而,任何个体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其在承担某一职能的过程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时,必然难以在另一职能的承担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就是通常人们在分析女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这一冲突在高职女教师身上又有着特殊的体现。

在一般人的眼里,“高校教师”是一项有着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收入较轻松的职业。然而,这三条令人羡慕的职业“特征”在现实中却往往成为高职女教师放弃职业发展而选择操持家庭的“契机”。即便是在同一种职业中,内部也会分层分级,这可以说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在高校教师的行列中,不同等级的高校教师之间也会形成层次或等级上的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机构层级上处于较低的地位。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分析世界高等教育时早就指出,每个国家都至少有三个等级的院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大学和非大学性质的高等教育形式,其中非大学性质的高等院校地位明显低于前两类。高等职业院校正是非大学性质的高等院校,它们无论是在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与地位的认证上,还是在获取国家各种资源上都处于相对劣势。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重学轻术”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民众心中与“大学”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很多社会民众并不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是大学,而代之以“高专”称呼;最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国内许多学生、家长情愿选择较差的一般本科院校,也不愿意选择能提供较好职业训练的高职院校;而众多稍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也忙着“升本”,急于脱离职业教育的行列。学校的地位自然地也影响到了该类学校教师的职业地位。于是,在一些人眼里高职教师不是“真正”的大学老师,这种观点甚至成为了部分高职教师的潜意识观念。在笔者的访谈中,很多高职女教师的言辞中都透露出这种观念。例如,当笔者问到“家庭中男女双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兼顾家庭和事业时该怎么办?”比较典型的回答有:“那能怎么办!只能是我尽量抽时间照顾孩子和丈夫的生活,毕竟他的工作更重要些。”(某旅游学院女教师,丈夫是政府公务员,孩子6岁。)“两个人总得有人做出让步,他的平台更高,后劲儿足,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一些,家里总得二保一吧!”(某艺术学院女教师,丈夫是某本科院校教师,孩子5岁。)“他科研和教学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陪孩子,那只能是我尽量陪孩子咯,总不能不管吧。反正在高职能混到什么程度呢?”(某服装学院女教师A,丈夫是某本科院校教师,孩子5岁。)从这里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地位确实地影响到高职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上的选择,当家庭与工作发生冲突时,她们更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而支撑家庭和配偶的职业发展。

在高校工作的人有寒、暑假期,让人感觉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自然会觉得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照顾家庭。事实上,这种认识形成了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选择中的压力,促使她们暂时放弃职业上的发展。“这个学期又被领导批了,说我科研和教学工作量都没有完成。其实我也想多点时间备课、写点东西。但是,每次想到公公婆婆说当老师的时间自由、假期多,家里的事就要多操心,就会自然地优先处理家里的事情了。”(某服装学院女教师B,丈夫是外企白领,孩子7岁)“我们没有老人帮我们照顾孩子,我的时间相对自由点,自然就得我多抽时间带孩子了。工作上的事情只能暂时放放,有时间再做呗。”(某工贸学院女教师,丈夫是商人,孩子5岁)。另一方面,高职女教师的收入也并不理想。教师在学校的收入一般是与职称挂钩的,大部分高职女教师的职称仅为中级或初级职称,高校教师在校外创收又饱受社会舆论的诟病。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高职女教师的收入往往只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正是这种较低水平的收入也使得高职女教师不会因为放弃职业发展而感到惋惜。

二、技师-教师的冲突

根据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即“高等性”与“职业性”,众多高职院校都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要求教师既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又具有技师的基本素质。然而,正是这种“双师”素质的要求构成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又一冲突。对于高职女教师而言,这一冲突又是叠加在家庭-工作冲突之上的,因而表现得更为激烈。

所谓双师型教师,根据学者们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在教师和技师两个维度同步发展。于是,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中,既要教师从事理论研究,又要教师取得相当等级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然而,在实际环境中,要在实践技能和理论方面同时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很困难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某专业领域既精通现场操作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即便是仅在技师维度上,对应的技术资格证书就已经有了层级之间的划分,从较低一级上升到较高一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技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磨练自己。在教师维度上,教学技能与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专业理论的充实与更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现在,出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技师维度上不断提升,还要在教师维度上提升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在职业发展上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可能是以前的两倍,甚至更多。正如前文指出的,高职女教师面对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时,已经迫不得已地减少了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此刻“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却要求她们要投入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之间的悖论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高职女教师群体亦已切身地感受到了这种悖论。

访谈中,一位技师出身的女教师这样说到:“我原来就是这个学院毕业的,后来是因为技术比较突出而留校任教的。事实上,我就是一个大专的底子,对于理论上的东西掌握不多。我好不容易拿到了服装设计师的资格证书,满以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了的,现在搞什么‘双师型’教师,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哦。实在顾不来,就这样混呗。”(某服装学院女教师C,丈夫是某本科院校教师,孩子7岁。)对于侧重于理论的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是一个新的压力。“我是学美学的,硕士毕业之后到了这所学校教美学理论课。开始的时候感觉很挺轻松,可以应付自如,好歹我也有研究生期间的积累嘛。后来,学校要搞‘双师型’教师,要我们这些理论老师也去学技术,还要求一定要拿到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才能评职称。感觉压力好大,也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了。想想,如果有这个时间去拿技术资格证书,我还不如去读个博士,找个本科院校教书好了。”(某工业贸易学院女教师,丈夫是某本科院系教师,孩子5岁。)此外,英语水平的要求对于部分高职女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额外的压力。在笔者的访谈中,有好几位女教师在评中级职称的过程中就是因为英语一关未能通过而耽搁了好几年。其中有一位女教师已经考了五年的职称英语,“我也是高职毕业的,英语只有初中的水平,这么多年专心搞技术去了,英语单词都忘光了。我就不明白评职称为什么一定要考英语,每年我都不知道浪费多少时间在这个上面,我都考了五年了,今年再考不过我就不考了。评不上就评不上呗,我还不如在外面开个自己的店子。”(某服装学院女教师D,丈夫是政府公务员,孩子11岁。)须知,具有一定层次的英语水平也成为“双师型”教师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冲突

从管理学的角度审视,个体的职业发展实质上也是个体人力资本实现的过程;但个体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又会直接地影响着个体人力资本的实现。就高校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而言,较高的交流频次和较广的交往范围是学术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因素。“职业活动所提供的稳定交往场域便成为社会交往的发展源泉。除必须的生理时间之外,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活动场域度过的,是在与他人职业交往中度过的。”“如果职业的科层关联度高,则从工作关系拓展朋友关系的潜力就大;如果职业的市场关联度高,则由此发展朋友网络的机会就大;如果职业的两种关联度都高,就获得了发展社会网络的两种不同的业缘基础;如果职业的两种关联度都低,则社会网络缺乏业缘发展机遇。”[1]不幸的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科层关联度和市场关联度都不高,因而其发展社会网络的业缘基础具有先天的不足。换言之,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实现与社会资本积累之间存在先天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高职女教师中有着更为集中的体现。

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集中在自身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自我关注较多、自我体验深刻;自我意识的封闭狭隘性限制了女性的视野范围,对外界消息的敏感性和接纳率不高,导致女性社会交往圈较窄,获取的信息流减少,抑制了相关信息的获取,从而不利于女性科研和技艺水平的开展。就科研而言,高职教师本就缺少相应的学术交流平台;高职女教师由于在家庭与工作的冲突、教师与技师的冲突中往往做出放弃职业发展的选择,即便有难得的交流机会,往往也会主动放弃,从而就更缺乏扩展社会网络的机会。访谈中,笔者问及“近五年来有没有出去参加过相关的学术交流会?”大部分高职女教师的回答是“没有。”原因大概包括:“会议要提交论文,没时间写,也就不好意思去了。”“每次开会都得好几天,家里离不开,担心孩子。”“都没收到过相关的会议通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什么会。在学校里感觉和外界隔离了。”就技艺的发展而言,高职女教师对于相关技艺展示会有着明显的兴趣,但一方面技艺展示会的频次较少,而且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获得;另一方面女教师对交往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往往阻碍了她们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大。“其实我对每年的服装展示会还是挺感兴趣的,每次如果有机会我都会去;不过这个机会一般是学校指定的。”(某服装学院女教师A)“每次去其实是想看看最新的服装款式,当然顺便可以在当地旅游一下;至于交流,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可交流,总觉得好的东西人家也不会教给你啦”(某服装学院女教师B)。“有时确实想去,但是身体不便也没办法呀”(某工业贸易学院女教师B)。可见,除了高职女教师的闲暇时间有限之外,生理变化阶段期间的不适;一些不良的个性特征如自卑、嫉妒等的干扰;都会使高职女教师的社会交往受阻。

此外,社会文化对女往的偏见也影响着高职女教师社会交往网络的扩展。对于女性与异性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对于以技艺为立命之本的高职女教师与异性间的交往,社会上往往会以一种暧昧的眼光去审视。如果,因为与异性的交往,而获得某种提升之后,更易产生人们对正常社会交往的不正常联想。所谓“人言可畏”,这种对流言的畏惧也会影响到高职女教师的社会交往心态,影响到她们社会资本的积累。

四、调合之路

首先,面对家庭与工作的冲突,高职女教师可以参照家庭工作的阶段性,跟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合理安排家庭与工作之间的优先顺序。不管选择工作优先,还是家庭优先,都应该与自己真实的人生价值观相吻合。“如果迫于外界的压力,选择了与内心不相符的优先顺序,也许能得到短暂的安慰,但换来的可能是长久的懊悔。”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职女教师已经感知到家庭事务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呈现递减的趋势的,只要避开家庭事务的高峰阶段,职业发展与家庭和谐的冲突是可以得到调和的。“刚毕业时,还太年轻,不太懂科研和写学术论文,刚刚积累了点经验的时候,又结婚有了小孩,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职业的发展;到了小孩6、7岁上学之后,家务负担稍微减轻一些,才可以抽出点时间和精力专心于教学与科研;到了孩子上大学之后,家庭稳定,家务劳动减少许多,便是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了”(多名访谈对象的共同表达)。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从制度上保障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而帮助高职女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身份认同。

其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固然可以着眼于让每一个教师既熟悉理论又熟悉技能,事实上也可以将高职教师分为两个体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这两个体系的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地起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起到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更为有效。因为各自有所专攻的时候,理论教师会在理论的提炼上更有成效,而技能教师也可以在技能上更有精进。如果确实可以做到将高职教师划分为两个体系,那么很多的民间艺人和技师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被吸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之中。民间技艺大师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自然也就会增加高职教师队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可以说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绝对差异,也正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一种特色。如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女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技师与教师的冲突。

最后,针对高职女教师社会资本积累的缺乏导致人力资本实现的困境,不妨参照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AAUW)的做法,建立中国高校女教师联合会,为所有高校女教师提供社会支持[2]。一方面这种有组织的支持力量更为集中,另一方面来自同性的支持自然地就可以消除社会民众的偏见,引来不必要的流言蜚语。

总之,通过女教师的自我调节和外部的制度设计,高职女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冲突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合,从而为高职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更优化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05).

[2]周周.障碍与超越:美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策略解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3).

[3]唐雯. 高职教育特色的生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职教论坛,2012(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