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宿舍论文

时间:2023-03-29 09:19:40

导语:在大学生宿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宿舍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原则 建议

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活力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又是同学们走向独立人生的前奏,大学四年更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里,宿舍是同学们休息、娱乐、社交,以及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平均每个学生每天1/2的生活时间、1/3的学习时间在这里度过。在这个小集体里,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共同构建小小的“家”,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具有本宿舍特色的文化氛围――宿舍文化。这个小小的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今后的发展的好与坏。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关系到学生能否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能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同时也是能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1?郾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概念及地位作用

要认识宿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弄清它的概念和性质。“宿舍文化”是指学生在以宿舍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包括宿舍的设施、宿舍的布置、宿舍管理条例、宿舍成员的生活方式、闲暇活动、整体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构成动静相融、充满文明、智慧、道德、艺术的文化氛围。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浓缩,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对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的“题海”中脱离出来,迈进大学的校门时发现,大学课程安排不像中学那么“充实”,有自行安排的时间,于是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松懈下来。与此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大学生活寄予很高的期望,并希望自己能在这四年当中学有所成,他们会在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之后,把课余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实,使课余生活变得非常有意义。那么,这些同学的表现就会在宿舍中形成榜样力量,促使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出现。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同学来说,这种氛围对他们有很好的督促作用。第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校园文化以人才与知识密集而有别于一般的世俗文化,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等诸多特点,呈现出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总体风貌。“宿舍文化”育人效能是学生自觉地进行辨别真伪和是非,求良从善,由“他律”上升为“自律”。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要认识到自觉的道德行为必须有一个反复“操练”的过程。而建设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是达到这个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休闲状态时,其身心容易融入周围环境,在环境的同化作用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良好的文明风气和宿舍氛围是靠全体成员来营造和维护的,活动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修养,也即产生了同学间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2?郾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

2.1和谐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及学习环境,在语言、生活习惯,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同学之间难免产生摩擦,良好的宿舍文化会使他们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顺利渡过宿舍生活的“磨合期”,最终达到和谐。

2.2团结

舍友在学生的一生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在最渴望经历、最需要友情的年代,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青年因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了一起,在窄小的宿舍里,在简朴的架子床上,在这缘分的天空下,分享了这段最为美妙的成长时光。

2.3友爱

进入同一所大学,进入同一个班级,进入同一个宿舍,大家便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对“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或者“住在我对面的姐妹”应该以礼相待。对于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顾,事事需要自己打理,而舍友的关心和帮助会给他们心里极大的安慰。

2.4文明

在肯定校园文化的主流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非主流的一面。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宿舍文化中出现了灰色的潜流,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着每一名同学的良好风貌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有的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有的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合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健康

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需要从同学们自身做起,一个宿舍环境的产生、发展、传播、变迁乃至最后的消逝始终是与大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的。优美整洁的宿舍环境靠大家用双手去打扮和维护,团结友爱的宿舍人际关系靠大家用心去建立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靠大家用美德和智慧去营造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健康的思想性原则,促进其健康活动的开展。

2.6约束

大学生宿舍也是大家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因此,有组织地积极开展娱乐性活动,对于活跃宿舍文化,形成健康文明的宿舍风气,陶冶个体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半成熟的状态,再加之宿舍环境的自由性,使有些学生在宿舍里常常做出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不文明行为。所以,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约束性原则,要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郾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健全大学生寝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寝室成员除了要认真贯彻执行校规校纪外,还应遵守寝室公约,消除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并认真实施,严格管理,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大寝室中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在寝室正常地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做到定期检查,奖罚分明,调动大学生创“文明寝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面对现在网络进入学生寝室的情况,高校管理者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规范管理。

3.2充分发挥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教师、寝室管理人员、政工队伍是核心,寝室的管理细则是重要的保证。但是还要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三自功能”,充分依靠每一个人的主体作用。因此,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通过他们团结更多的同学,影响更多的同学,“以点带面”地使更多的同学都能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性格、兴趣爱好、思想水平都不同,因此很自然每个寝室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人物――寝室长。选好寝室长是寝室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寝室长不仅能及时掌握寝室里发生的各种事情,随时都能担当老师的一名通讯员,而且与寝室成员在思想上、感情上容易沟通。同时,因为他有较高的威信,能够把群体内更多的人吸引过来,所以一位优秀的寝室长必定是新时期寝室文化建设的最为基层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成果的受益者。

宿舍文化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重要场所,和谐校园首先应从和谐宿舍做起。我们必须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好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剑波,李克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景素奇.企业如何使就业大学生迅速实现增值[J].中国酿造,2004,(4).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问题;为己利他

一、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危害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宿舍同学交流和沟通的心理关系。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也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习惯。不良宿舍人际关系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弗洛伊德说:“整天使你忧谗畏讥、不得快乐的,就是人际关系的苦难。”

(一)危害大学生身心发展

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不良宿舍人际关系使宿舍成员无归属感,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个体长期处在压抑环境下,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易形成精神和心理压力。

(二)影响工作和学习

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削弱,对学习与工作产生消极态度,乃至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产生偏颇。

(三)阻碍大学生人格发展

长期处于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中,个体在人格上会不健全甚至会有病态发展。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使个体对宿舍乃至班级、学院及学校的集体活动失去兴趣,长期游离于集体之外,集体荣誉感大大降低。

二、宿舍人际关系和为己利他

(一)宿舍人际关系类型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主要有6种: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

无私利他和纯粹害他是偶尔的,我们不能强求人人做到无私利他而只能提倡;纯粹害他是不道德的,生活中偶尔才发生。单纯害己是对自己的惩罚,一般在出现心理障碍时才发生。为己利他、单纯利己和损人利己是最常见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由单纯利己和损人利己引发的,为己利他是维持宿舍和谐的关键。

利益是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每个人都是“为己”的,自身利益被损害或损害了他人利益,就会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为己”和“利他”的不同选择形成了宿舍不同的人际关系,没有做到“为己利他”是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为己利他理论

1.李泽厚的吃饭哲学

人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食、衣、住、行,在生活中掌握“度”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但人又是群体动物,人要现实和历史地活下来不容易,而又奋力活着,这本身成为一种意义和意识,即人生存本身构成了人身价值所在。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紧密连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就要为他人的生存和利益着想。“人的生存本身构成了人生价值所在……个体为自己也就必须为群体(氏族、家庭、团体、民族、阶级、国家)的生存而奋斗。”

2.合理利己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德国的L.费尔巴哈。他们认为人本性是趋乐避苦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能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反对把个人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利己出发的,个人可以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现实中人人可以合乎道德地追求个人利益,即使有人会为他人而牺牲,也是为了保全个体和自己精神上的快乐。

3.王海明的新伦理学

王海明先生的新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为达到利己目的而创造的损害每个人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自由的手段,以达到保障社会存在发展,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目的。为此,对人自由损害最少,促使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满足每个人需要最充分的道德是最优良的。这样不难理解王海明先生所一再推崇的是“为己利他”。

三、实现宿舍和谐的对策

培养学生“为己利他”的伦理观实现宿舍人际和谐,需要高校和个体的努力。

(一)实施大学道德教育

1.理解教育,突破自我中心

理解他人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中心主义是理解他人的障碍,要达到共识必须先理解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会对他人的缺点和弱点毫不留情。促进理解需要“明智地思考”及“内省”。“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德育要打破他们的自我主义,理解自己的缺点进而能够理解、宽容他人。

2.关注伦理学内容,澄清学生伦理观

高校德育在坚持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要与时俱进。大学德育主要由政治课完成,政治色彩太重。对“90后”大学生来说,政治课学习就是记条条框框,不能与实际生活引发共鸣。伦理学与德育是紧密相连的,德育中关注伦理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他人行为和人际相处的伦理原则比让他们单记规范更能从根本上触动思想。

学习中国和西方相关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行为。

(二)个体德性修养

提升个人修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彰显自己的智慧。

1.考虑:两恶选其轻

面对选择,我们只能在两恶中选其轻。处理宿舍人际关系要“择优而选”,不可因自己痛快而造成更大伤害或损失。与人相处,可以采用和平方式,或许有时会感到自己委屈,但在和谐共同体中我们受益更大;针锋相对,自己可能会得到一时心理满足,但其危害是长远的。

因而,我们应 “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果不考虑后果贸然行事,只会造成最糟糕的“恶”,是不明智的。

2.节制:自我约束

“我们要研究我们自身容易去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然后我们必须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宿舍生活是集体生活,若个人只沉浸于自己的快乐而干扰他人就会产生冲突。如有人在宿舍上网,乃至凌晨一两点还不知疲倦,而宿舍其他人休息较早,在作息时间上就有矛盾。此时,上网的学生就该自我约束并与他人协商达成一致的作息时间。若他一意孤行,别人就会有意见,矛盾难免会爆发。

节制自己行为,顾及他人利益并与他人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和谐局面。

3.公正:利他有度

我们称“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之人是有道德的。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公正是“适度”:人要维护个人利益,但不能忽略他人利益;关照他人需求,但要求完全利他而放弃个人利益也不现实。

人与人相处“利他”也有度,至少不能使自己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如室友有求于你帮他打一次水时,助人于困难时是道德的;但如果你被多次要求帮忙打水,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如果你一味顺应这种要求,你的顺应就会成为他人的习惯;一旦将来你不 “顺从”,他人便会对你产生不满,“冷暴力”的苗头就要冒出来。

我们鼓励利他主义,更尊重自愿原则。

4.友爱:双边对话

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互相理解和关照。

人际关系出问题往往是双方处于僵局。如一方敢于打破这种冷冰冰态势,实现双方对话,冰冷就可能被消融。我们要试着去化解他人误会,寻求“和解”尝试打破冷局面,将自己从极端个人世界里解放出来,关照多边需求才能获得从宿舍小社会到生活大社会的智慧。

5.出言有“度”:字斟句酌

诸多人际关系问题多因言语失“度”。适度的言语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升华,失“度”言语却造成人际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要谨言慎行,注意言语的“适度”:合情合理,合时合宜;不讽刺挖苦,不动粗言;注意玩笑的程度;出言字斟句酌。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冯美红.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个案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

关键词: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社交及其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如何利用这块阵地,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者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知识与文化并重的年代,如何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拓展课外知识,宿舍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论文。所谓宿舍文化建设是指学生在以宿舍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布置、宿舍管理条例、宿舍成员的生活方式、闲暇活动、整体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构成的动静相融的,充满文明、智慧、道德、艺术的文化氛围。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以良好的舍风促进班风、校风、学风建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特性

宿舍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性。科技论文。一是感染性,大学生宿舍文化使宿舍成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感情及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其感染性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二是倾向性,倾向性是指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遵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对事物抱有相同的看法或喜好等,这些都是宿舍文化倾向性的具体表现。三是动态性,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心理、情绪等方面易变。如兴奋点经常转移、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这些都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易变状态。四是潜在性,大学生宿舍文化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虽不具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三、宿舍文化建设的作用

1、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高等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宿舍这个场所,从卫生、环境等各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从宿舍建设这个角度寻找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大大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还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通过与室友进行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的人格,学会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2、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应付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互动,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家,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述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够使大学生保持心态平和,形成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科技论文。其次,宿舍文化作为独特的群体,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能够使学生增强客观认识能力,完成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人才。

3、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需要。大部分刚从高中的“题海”中脱离出来学生对大学生活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在这三、四年间学有所成,他们会在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之后,把课余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实,使课余生活变得非常有意义。那么,这些同学的表现就会在宿舍中形成榜样力量,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出现。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同学来说,这种氛围对他们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以学生宿舍为基础,以学生寝室为重点,建设良好宿舍文化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

四、宿舍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宿舍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领导对宿舍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如何,宿舍文化管理队伍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首先要增强领导的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其次,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另外,要选拔有责任心,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指导。

2、抓好宿舍环境卫生,为宿舍文化建设奠定基础。要建设宿舍文化,首先以宿舍卫生为突破口,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建立“宿舍卫生值日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并把量化了的宿舍卫生状况与优秀学生干部评比、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班集体的评比相挂钩,调动学生干部的内在模范潜力,在同学还没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情况下,起到辅助制约作用。其次,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亲临现场检查,主要检查床下面、卫生间地面、墙壁和卫生死角等,并指导他们进行卫生打扫和保洁。平时要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开展。

3、加强协同配合,提高共管意识。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是搞好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党、政、群、团一齐抓,定期检查,层层落实,各方面要从起居作息,组织纪律,道德规范及思想文化意识和政治觉悟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行政部门要把宿舍文化建设的“硬件工作抓好,责任到位,一抓到底”。

4、举办全方位,多层次文化节活动。有组织地举办“宿舍文化与大学生成才”征文比赛,“温馨之家”宿舍美化设计,舍标设计大赛,宿舍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宿舍舍歌大赛,宿舍自创曲艺大赛,宿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竞赛等。这对于活跃宿舍文化,形成健康文明的宿舍风气,陶冶个体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学校要抓好宿舍文化建设标兵班,班级要抓好宿舍文化建设标兵宿舍,让大家学有榜样,学有目标,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五、总结

总之,宿舍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重要场所。和谐校园首先应从和谐宿舍做起,我们必须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好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华香.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

[2]郭俊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2005.10.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宿舍;法律

某日,武汉市某大学一学生公寓该学期第四次由于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引发火灾,幸好无人员伤亡。次日上午,该公寓逐个寝室收缴“热得快”等大功率用电器。由于每栋楼管理员处均存有该栋各寝室门的钥匙,管理员可以轻松出入寝室。当天上午该公寓收缴了电炉、“热得快”等近百件用电器。中午放学回寝室发现热得快被“偷”后,学生们激愤难平,他们表示:“公寓 管理员‘乘虚而入’不是窃贼所为吗?”该公寓不少学生也认为公寓的做法太过分。“既然交了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公寓私配房门钥匙,万一遗失了贵重物品责任该谁承担?”这一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与关注,人们纷纷发表评论,表达对此事的观点与看法。这一事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宿舍管理与学生的权益发生冲突,应如何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案例引出的问题:高校学生集体宿舍的法律性质是什么?算不算法律意义上的“住宅”?

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住”为长期居住或暂时休息(或居住、住宿);“宅”为房子、住所,为生活、休息的场所之意;住宅指规模较大的住房。《新华字典》也直接将“宅”字简单地解释为“住所”。当然,此处“住所”并非民法学意义上的住所,只是对居住场所之简易表达。从习惯解释上说,住宅就是自然人以居住为目的而生活休息的封闭场所。一方面,住宅必须以居住为目的,亦即自然人以选择生活休息作为身处之意,无此意则非其住宅;另一方面,住宅必须是自然人身处的一个封闭场所,在该场所以生活和休息为主要内容。判断一个场所是否为自然人的住宅,此二要件必不可少。因此,凡是以居住为目的且以生活和休息为内容的封闭场所,都可界定为住宅。现代高层楼宇上的大型公寓式商品房,为躲避地震、临时逃生或者野营等目的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在宾馆申请为期一个钟头的客房,在某旅游区临时租赁一套别墅均可成为住宅。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生宿舍的法律性质可以界定为“住宅”。首先,大学生在缴纳了住宿费之后,取得了宿舍之使用权,即居住权利。缴费行为彰显了大学生之居住意愿,至少在住宿费支付期限内,大学生的居住行为具有居住之意思,因而符合住宅之第一要件。其次,大学生宿舍之建设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生活休息的封闭场所,而在事实上缴费大学生也确实以在宿舍生活休息为使用内容,因而符合住宅之第二要件。至于大学生对宿舍有无所有权、室内自备生活用品或者所供设施是否齐全以及居住时间之长短,全然不是判断住宅性质之必备因素。因此,大学生只要接受学校提供的住宿服务,学校在客观上提供了住宿服务,则即取得了一处住宅。至于依照相关规章缴纳住宿费、依法照章使用宿舍及设备,那是住宅使用行为的具体权利义务规则,并不影响住宅之法律性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学生公寓之姓“公”为由否认宿舍之住宅性质的观点,并不成立。按照词典解释,公寓是能容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间成套,设备较好。在房地产学问上,公寓是商业地产投资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地产形式,公寓式住宅最早是舶来品,相对于独院独户的别墅,更为经济适用。因此,学生公寓只不过是公寓住宅之一种,而丝毫不能以“公寓”为名成为姓公和姓私的划分结果,更不可以此种歪曲公寓属性的方式来否认大学生宿舍的住宅性质。

二、高校公寓管理人员是否有权不经学生同意,在学生不在场的情况下进入学生宿舍,查缴违规使用的电器?这样做,是否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宿舍的法律性质可以界定为“住宅”,那么,大学生对该住宅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法律有对该住宅保护之正当性和必要性。就中国高校目前的管理模式而言,任何“管理权”均不能以牺牲或者侵害学生之私权为执行代价。校方和学生一旦有了教育服务合意,自然便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相应权利义务关系,如学生缴纳住宿费用之义务、合理使用并妥善保管公共财物之义务等,作为校方代表之一的宿舍管理人员或者管理机构,有权行使必要的管理权、监督权等。以契约关系为前提,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然而在事实上,校方往往会成为客观上的所谓“强势”一方,学生则成为“弱势”一方。在这种客观关系之现实面前,校方更重视管理,学生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被管理一方,而不是所谓的平等关系当事人。

本着此种权利义务逻辑,校方注重的往往是“管理”。为了彰显这一“管理”权,许多高校在制定学生宿舍规章时,无不大动脑筋,管理权的触角深入到大大小小各个角落,“周到细致”。根据笔者的调研,类似规定不计其数。这样的无孔不入的管理暴露出了校方的“管理式”思维。显然,学生在这种关系中完全处于被管理地位。

不管“管理”的初衷是不是真正为了学生之权益,但过度的管理意识作为治校行为的意识铺垫,很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因此,要肃清这种陈旧的管理意识和非法管理行为,就得首先承认学生宿舍在法律性质上是“住宅”,进而去尊重学生的住宅自由和住宅权益。中国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笔者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管理人员,都应时刻不忘中国宪法的这一著名条款。可以说,住宅不受侵犯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最低保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有“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的规定;英国人科克勋爵宣称“每个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发表演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等等。住宅的保护程度是一个社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之一,高校校园里,宿舍是大学生唯一的典型住宅,假如不能得到有效度的保护甚至连其住宅性质都压根不去承认,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丢掉了住宅自由,丧失了住宅权益。

所以,管理员未经学生同意擅自持有钥匙开门进房,甚至进而私自取走或者翻看学生物品,这都与宪法规定的住宅自由和住宅权益严重相悖,与依法治校的现代校园治理方式相差甚远。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救济途径

1、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法》第53条第2款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高教法的这一规定为大学生宿舍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住宅权益。同时,作为学生也应该正当行使住宅自由,遵守合约,诚如该法第53条第1款那样:“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大学生宿舍尽管属于“公寓”,校方作为产权方有权依法照章行使管理权,但管理的公共性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了“私”的空间。学生的隐私权、财产权等并不能因为住在“公寓”而自然消失。所以,笔者以为,学校在管理学生公寓时,应该切实尊重学生的私权,以真正体现现代高校公寓化管理的新特色、新风尚。当然,作为校方的管理权所受到的限制并非全然或者绝对,当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必须进入时,当发生责任豁免之效。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是出于公共利益之维护,与保护私益并不必然冲突。

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应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处理各种问题与矛盾中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想化解问题与矛盾;要及时修改不适合的规章制度和进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更新,达到"物"、"制度"与"人"的合理要求相互协调与适应,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和减少管理矛盾;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因循善诱,帮助大学生解决青春期的焦虑、人格障碍,以及学习压力、社会交往不当或失恋引起的心理失调等精神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馆、价值观、是非观,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和应对挫折方式;利用校园网站,建立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平台,使沟通渠道更为多样化,沟通方式更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段,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使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队伍

如果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含法律常识),知识水平有限,客观上他们在管理学生中的自信心就显得不足,与大学生的沟通、控制、影响能力也会大大受到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宿舍管理是教育育人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能仅从降低经济成本着想聘用普通服务人员,应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聘用能够在人格魅力方面影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指导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学生管理队伍,使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必须深入宿舍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上明确提出,对高校学生的宿舍管理,要贯彻落实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可以由后勤集团、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门管理,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则主要由高校负责,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明确学生宿舍管理中教育职能必须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直接负责,要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进宿舍、进楼层、进社区。学生处、学工部和学校团委应联合起来,形成统一工作平台,将工作平台直接建立在学生社区,将过去在机关中以发文、发通知、发号令的工作形式转变为到学生宿舍直接为学生排忧解难,服务学生、管理学生。专职辅导员应进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同食宿,晚上有人在学生公寓办公室值班,及时掌握学生社区的动态,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论高校“两课”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高校理论战线2002(9)

[2]盂蕴华.论大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与人性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杨群英.试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长沙大学学报2007(1)

[4]李兵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探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楼仁功、赵启泉:宿舍管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6]杨安队、陈本敬: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作者简介

王茂江(1977―) 男 成都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研方向大学生教育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学风建设,电脑管理,游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电脑开始进入高校学生宿舍,这虽给广大同学的科研、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在电脑寝室化进程中也引发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学生买电脑原本都有“只为学习”的目的,但拥有电脑之后并非人人都实现了这一初衷;电脑进宿舍在很大程度上也给宿舍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困难。高校学生宿舍不仅是大学生生活、休息和活动的场历,也是大学生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因此宿舍素有“第二课堂”之称。如今,学生宿舍使用电脑问题日益突出,打乱了不少学生原有的生活规律和学习方式。[1]

一、从学生学业成绩看出来的问题

本年级学生2008年12月份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113人;2009年6月份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仅通过20人。而在此期间年级电脑总量由原先的不足50台升至超过100台。在上学期综合成绩统计中,本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后20名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这些同学挂科多游戏,平时也常“翘”课,据观察这部分同学大部分的时间“躲”在宿舍里玩电脑游戏,常常是通宵达旦,甚至是废寝忘食。

二、都是电脑游戏惹的祸

根据研究[2],如果大学生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越长,大脑就会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身体就会越来越适应大剂量的多巴胺,同时又反过来更加需要不断刺激大脑以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就表现为更长时间的玩欲,最后导致上瘾。 1.电脑游戏本身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其具有超常的思维活动性、娱乐性和吸引力。许多电脑游戏在设计上非常有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游戏者流连忘返而容易上瘾。2.游戏者本身存在的心理缺陷。[3]几乎每个人都玩过扫雷这个游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上瘾。大学生性格、心理、人格上的差异,使得某些学生成为易感人群。根据调查,严重的上瘾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焦虑、警觉、自卑。3.电脑游戏具有娱乐性,这种娱乐工具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使得某些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依赖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形成了很强的压抑感,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更不知道如何判断和选择娱乐。到了大学之后,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问的沟通不多,学校和社会又没有提供充足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以及学校管理的有限性,部分学生就开始玩电脑游戏。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无论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的表现好坏,都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承认,需要成功与满足站。当某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时,他们就会在电脑游戏中去寻找。这种追求短期享乐的行为游戏,带来了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自我认同的降低,导致心理的紧张和焦虑。虽然游戏中设计的情景是虚拟的,但是那种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却是真实的。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多次的恶性循环导致了自信心的减弱,而电脑游戏中获得的“英雄感和胜利感”等则填补了自身追求的所谓“成就感”,是对自己所谓“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学校家庭的反叛,是对平时不满遭遇的发泄,是自己好奇心虚荣心的满足,并成为唯一可以在同学中炫耀和值得自信的因素,所以玩电脑游戏在不知不觉中上了瘾[4]。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脑进学生宿舍已是大势所趋[5],对此采取“封、堵、禁”等手段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在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6]。在调查研究及充分听取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计算机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

引导学生个人电脑的正确使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可以建立以宿舍营理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社团、班干部为网点的管理网络。在这一网络中宿舍管理工作者以日常管理为主;辅导员则以思想教育为主;专业教师以技术指导为主;班干部则以信息反馈为主;而微机协会、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则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由各方共同协作,多管齐下,及时发现井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一定能引导学生管好、用好、学好电脑。

2、加强管理与强化教育相结台

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玩电脑游戏和VCD影碟等娱乐活动的时间占了电脑使用时间的80%,学生个人电脑这种“非正常”运行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对电脑的简单操作掌握得很快,但缺乏应用深度,加之影碟和电脑游戏能带给大学生们深刻的感观刺激和情感娱乐,久而久之着迷于此的大学生们就误把“非正常”运行当成了“正常”使用。对此单向地建立一种管理制度其约束力仍然是有限的,因而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游戏,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深人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对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和有电脑的同学签订管理协议,实行电脑使用许可制度、电脑进出宿舍登记制度,并对电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通报。(2)充分利用各学生宿舍内的宣传栏,定期刊出一些有关电脑应用、管理的栏目,以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之用,引导学生的兴趣向电脑应用纵深方向发展。(3)在每年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节中增设寝室间电脑绘画、软件制作等竞赛项目,并开展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电脑知识活动(如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个人上网求职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把学生的兴趣从玩电脑游戏等非正常使用中转移到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上来。

3、从现代化的教育学角度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生命伦理观和信息伦理观是今年针对新形势提出的新理论[7]。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在体验便捷、高速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人不得不面临信息过剩和信息荒漠两类现象的困扰。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观和信息伦理观教育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通过生命伦理观的培养和强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命观。通过信息伦理观培养和强化使其掌握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应对能力、信息输出能力及信息时代中的社会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岳银芳.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浅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

[2]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l0(1):74—77.

[3]易银沙,吕媛,邓昶,张漪丽.大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魏文风黄祖光秦雄炜崔亮.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调查及网络上瘾程度的调查报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年

[5]姚应水,高尘,周访华,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首席医学网.2006年11月09日

[6]诸凤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102.【原刊页号】45~47

[7]康美娟,李湖生.《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念6月第17卷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宿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工作、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心理习惯、基本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社会文化比较重要和独特的部分,是学校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本文讨论的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区域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产物,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历来都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阵地,更是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课堂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之一,宿舍是另一块我们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一、宿舍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独立学院宿舍文化是指独立学院学生宿舍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包括宿舍区的休闲空间,活动场所,文体娱乐设施及学生宿舍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及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宿舍区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独立学院的宿舍文化有三个特征。首先是个性化。大学生是一个有活力、有精力的群体,他们大都喜欢将宿舍打造成富有个性的独立空间,甚至将宿舍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流行性。当下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空前的通畅,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资讯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学生们的加工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流行性的文化思潮;再次是教育性。学生宿舍一直被视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阵地之一,因此学校在对宿舍进行管理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目的,这也成为了宿舍文化的一部分。

二、宿舍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学生需要与学校管理的矛盾。。

学生进入公寓后,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这虽然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立、自理能力的机会,但也会使学生成为“无缰之马”,放任自流,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管理。

2、管理模式的矛盾

独立学院的宿舍一般是学工部、宿管办、各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一般是学工部进行宏观管理,宿管办,系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负责宿舍的具体管理。但是,由于系学生工作者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繁多,有的还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所以很难拿出足够的精力用于宿舍管理。而仅靠宿管办的专职宿舍管理者很难将大学生的宿舍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3、学生集体荣誉感日益淡化

虽然,独立学院在宿舍分配上仍以系为单位,但学生居住组合趋向自由化,使得班级成员逐步分散,个体意识明显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日渐减弱,以班级为整体的集体荣誉感日益淡化,与之相对的是在班级中出现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群体,原来以班为单位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同班同学由于缺乏交流和沟通,班级活动开展大打折扣,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随之受到影响。

4、对宿舍硬件较高的预期与实际环境有差距的矛盾

独立学院收费较同层次的公办院校高,所以,三本学生对教育成本意识相对教高,存在较明显的追求较高教育回报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如师资、教学硬件、运动场馆等,还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如校园环境,饮食条件,再有就是本文的中心——宿舍条件。学生的预期往往大于实际情况,如,有学生抱怨宿舍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器、上网收费太贵,自来水还收费等等。

三、宿舍文化构建探索

宿舍文化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宿舍文化构建的受众是学生,即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而构建宿舍文化。在这里学生是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

首先,在探讨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公理——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的。实践证明,令人赏心悦目的外部物质设施建设,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培养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美好心灵,而且能向外界展现学校的风采。所以,宿舍文化的建设应以物质设施建设为先导。

第二,言传身教。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学生工作人员应尽可能的走入宿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言传身教。

第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体系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们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在管理的同时,还应在学生中树立“宿舍是我家”的思想,而宿舍管理者就是“家长”经营这个家。这个理念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当如此,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切忌不要颐指气使,

第四,在学团活动开展上,我们可以打破以系、班为单位开展的传统,转而以宿舍为单位开展。这样可以让“宿舍”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深入大学生的心里,在感情上赢得大学生。

第五,辅导员要关注宿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宿舍氛围。大学生涉世不深,又比较理想,不太懂得的交往技巧,如不少学生常谈到宿舍的同学影响自己的休息又无法忍受而与同学发生争吵,过后又很别扭,影响了情绪与学习;也有同学比较自闭有问题总是自己憋着,但会在某种场合以某种不健康的方式爆发出来;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人际关系与技巧的缺乏,当发生矛盾时,他们不懂得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辅导员应该主动介入,对宿舍成员进行个人或集体辅导,教会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总之,宿舍文化对积极及引导学生适应环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建立自信,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健康的人格。。独立学院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投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适合大学生成长的宿舍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琳曾春龙,浅论大学校园文化与构建,民办院校德育

2、章清,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求索探索思索

3、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07.9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学风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20-02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书育人、考试风气以及宿舍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加强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建设对各高校来说始终是应该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 高校人才培养中影响因素的内涵及作用分析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沉淀,是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把师生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可以促使师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一种风气氛围,也是一种群体行为。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学风还可以内化为向上的精神动力,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

教风即教师的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教风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良好的教风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良好的教风可以带动学生的学风,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考风即考试的风气,是指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者对待考试的态度和对待人才质量标准的态度。考风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反映,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考风可以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人才观念等“学风”向积极、主动、向上的方面转变,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等“教风”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1]。

舍风即宿舍的风气,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学生彼此之间在文化教育、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相互接纳,由一定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状态[2]。舍风是校风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在学生宿舍的直接体现。良好的舍风有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融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推动整体校风学风的建设与发展。

2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各种因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在校风建设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对校风建设的重点难点认识不清,建设措施落实不力,建设合力尚未形成等;在学风建设上,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成长目标不确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作业抄袭现象普遍存在,沉溺于恋爱、网游而荒废学业等;在教风建设上,部分老师表现出了教风不够严厉,师德不够崇高,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在考风建设上,考试作弊行为较为严重,存在代考、夹带、抄袭、传递、偷看、发送手机短信等现象;在舍风建设上,对舍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相关机制和队伍的建设力度仍比较薄弱、具体的措施和活动的实效性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解决。

3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对策

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五个重要因素,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因此,高校需要把这五“风”作为一体来进行建设,充分形成工作合力,即“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校风建设是根本,学风建设是核心,教风建设是关键,考风建设是保证,舍风建设是基础。

校风建设是根本。加强校风建设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兴趣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文化活动,邀请本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主讲,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演讲,传授各学科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组织各种专题学术讨论会、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外语角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还要支持、指导学生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书法讲座及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于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3]

学风建设是核心。加强学风建设要明确高校的育人方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主动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努力。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强烈的紧迫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风建设中;要以制度建设为手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学生考评激励办法、文明班级创建等制度,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加大对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与投入,使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的竞赛中赢得荣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学风建设中还要高度重视入学教育,通过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本专业的学术及实践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这些会对学风建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风建设是关键。加强教风建设重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要从敬业(社会责任)、勤业(治学态度)、创业(创新精神)、乐业(道德情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加强,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倡导忠诚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长的表率、人生的楷模,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广大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培训机会不断地学习,扎实基本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接受最新科技成果、完善知识结构;要通过走访、调研,借鉴其他高校的讲授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还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风建设是保证。没有好的考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没有好的学风,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考前动员、案例教育、成本分析教育等,增强学生严守纪律、努力成才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要加强对考试的管理监督,通过严肃考场纪律、加强考场座位安排、严格评分标准,建立完善的命题、监考、阅卷等管理制度,对违反考纪的学生,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要积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加大计算机随机考试、撰写课程论文、或者开卷考试的力度,从技术上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难度,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舍风建设是基础。舍风是校风学风的微型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加强舍风建设,首要是转变高校管理者对舍风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其次是要保证学生在舍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各种学生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要加强宿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威望、责任心强的宿舍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包括辅导员、学业导师(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学生骨干等;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舍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团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还要以创建优良学风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的宿舍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宿舍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又从整体上互为补充,五者必须融为一体。创建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坚持以校风建设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教风建设为关键、以考风建设为保证、以舍风建设为基础,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常抓不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伟.从高校考风、学风、教风建设看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6-28.

[2] 丛培宇.浅谈大学生宿舍舍风建设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2.

[3] 陈冀南.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3-86.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应该起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影响和引领广大同学共同进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程度对全体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大学生党员现状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党员是积极上进的,但确也存在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他们虽然组织形式上入党了,但思想上并未真正入党,各方面还没能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有一些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好影响,极大影响学生党员整体形象和在广大师生心目中地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无从谈起。所以,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真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需要我们通过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找到更好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分析那些不能很好发挥大学生党员应该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因,主要两大方面:一是没有把好入口关,把一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吸纳到了党的队伍里。二是学生入党后,后续的培养考核没及时跟上,使一些学生党员出现“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所以,我着力在这两方面探索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再加之不断研读相关书籍论文等,下面把心得体会与同行分享。

一、严把入口关 打好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

发展学生党员,需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认真抓好党校团校培训工作,决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

对于入党动机不够纯正的:诸如把入党作为为找工作增加筹码而已,或为考公务员创造条件等带着这些功利性倾向的不适合吸纳到队伍中来。当然,要想真正把好入口关,还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有的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完全依赖于学习成绩,学生的主要任务确实应该是学习,但绝不能一好遮百丑,尤其在入党问题上,绝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必须从思想道德水平、工作、生活、入党动机是否端正、目的是否明确等各方面全面了解考核。另外,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这些都是入口关的重要保障。

二、注重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再教育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一般更重视学生入党前培养教育工作,而相对来说对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学生党员中存在这样那样问题应该说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应该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常规工作,这是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我们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加强这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果如何,其中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尤为关键。首先,在考核内容上要有量化考核指标。明确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科研实践、各种活动、常规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标准。

(二)实施“结对子”工程,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所谓“结对子”工程,即:每名高年级大学生党员带一名低年级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迅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

(三)落实大学生党员工作责任区,搭建服务平台

为使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以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划分出大学生党员工作责任区,为大学生党员服务同学们搭建平台。可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规定其职责范畴。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深入了解所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积极配合班委工作,参与并指导班级各项活动,与班委共同努力创建良好班风、学风;所负责班级的各项指标如全班学生成绩优良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宿舍卫生检查结果、早操出勤率、上课迟到人数、旷课人数等都可以量化到负责该班的大学生党员考评指标里。

(四)以学生宿舍为阵地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法制知识匮乏造成的。有些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加强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安全管理 

高校主要依托保卫部门和保安来进行安全管理,排查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防止和处理校园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通过宿管员加强学生宿舍门卫监管,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寝室。为保护高校各类重要设施及人员安全,保卫部门在采取人员监管的同时,也配置了摄像头等装置,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 

(二)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主要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建平安校园。高校将“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作为一种教育契机,这种教育内容及形式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强、内容贴切等特点。目前,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各类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由于大学生自身警惕性不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依然较多,如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等。高校有关部门将这些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在广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日益重视,但是在体制上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一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进行安全教育,也只是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二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整,方法不力 

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在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进程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改变以往到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隐患时再去强调重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努力推进常规化进程。具体讲,第一,坚持开展“安全教育月”、“消防教育日”、“安全知识讲座”等,加强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第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和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安全教育课上,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学生们可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利用这些道具和学生可以开展角色游戏。游戏中有的学生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还可以举行以安全话题为中心的主题晚会,学生自行设计丰富多彩的节目,准备节目素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二)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大学生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大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安全舆论气氛。大学生一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层次较低,对实际的安全技能知识了解得太少,大学生获取的安全知识信息主要是来自图片、影视、安全教育活动等途径,其内容除了交通、火灾、环保等内容外,其他多数大学生并不能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学校,因此,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安全“忧患”应急意识教育,形成由院系治保部和班级治保委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培养好学生干部,不失时机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优化育人环境,逐渐形成大学安全文化。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绿色通道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那些心理有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更要多加关心。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辅导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任教的教师,以及同学,都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帮助,在其周围形成互助、关爱的氛围,让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中获得温暖,感受到生命的感动,帮助他们及早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在网上建立“心灵家园”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倾诉的社区,心理老师再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四)加强安全防范基础知识的灌输 

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和实践大学校园的“三防”。“三防”即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为了真正做到“三防”,必须做到“三懂”和“三会”。“三懂”就是懂得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措施,懂得灭火、处理盗窃和自然灾害的方法。“三会”就是会报警、会逃生、会处理初起火灾、盗窃和面对自然灾害。通过成立“大学生安全俱乐部”的方式,让这个学生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安全知识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饮食卫生的安全、外出活动的安全、上网的安全等等,都要有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将安全事件作为案例,深入进行剖析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让同学们学习和深入领会。只有这样,校园安全防范才落到实处。 

(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管理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治保部的学生干部开展必要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巡逻检查活动和宿舍安全管理活动。通过校园巡逻检查和宿舍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如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设立学生宿舍安全文明监督岗,制定学生治保委员月汇报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全体学生可以每月参与校园安全检查活动。首先是个人自查,就是检查自己的物品的使用和保管,特别是现金和手机等贵重物品的保管使用情况,有哪些疏漏需要改正等。个人自查别注意人身安全的检查,自己是否遵守了学院各个项制度,是否遵守了法纪法规,比如,自己是否外出深夜归来,是否有违反规定在校园喝酒行为,自己是否参与了打架斗殴,宿舍内是否违反规定收藏有管制刀具和酒瓶等等。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榜样模范的影响带动,真正使大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讲安全,讲文明,守纪律,懂法律,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校园治安和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预案的演练,如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食物中毒演练等,更是实施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对增强校园稳定有着长远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孟德.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措施和建议[eb/ol]./gaodeng/091126/14512179.html. 

2、张振东,陈永亮,黄迎乒.河南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