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42
导语:在民生档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档案工作理应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档案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绝非仅靠“满腔热情”即可以完全做到,而是必须在严格遵循档案工作基本规律的同时,寻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获得发展与完善。正因如此,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有针对性地履行档案管理职能、开展社会服务成为档案部门当前的重要工作内容。
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部门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档案信息服务实践的支撑。因此,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对于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的自身优势、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具有特殊意义。
(一)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需求,开展惠及全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能。档案部门肩负着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多重职能,具有得天独厚的档案信息服务优势。而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在于保证服务公共性、普惠性与社会公平。同时,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量多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问题等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手段。因此,要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必须改变以往过分强调政治性与保密性,忽视社会公众利用需求的思维定式与行为方式。树立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公众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问题、强化“民生档案”管理,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开展以集成化、个性化、便捷化为主要特征的档案信息服务,逐步形成具有公共性、普惠性与社会公平特点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二)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利用需求,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是档案部门的工作目标。档案部门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改善民生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改进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档案信息服务设施、健全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地了解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档案利用需求、促进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窗口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更加集中规范、系统完善、权威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发挥档案部门对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档案部门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民生档案”管理
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的档案利用需求,深化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是档案部门的现实任务。要以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效益和质量为中心,适应社会公众、尤其是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档案信息需求,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档案资源的收集渠道,夯实档案部门参与社会建设、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工作基础。不仅要注意优化以管理公共事务为职能的国家机关宏观层面的国家档案资源,更要关注与社会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层面的社会档案资源。通过富集与整合相关档案资源,完善档案信息服务决策机制、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力求以最低廉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真正投身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民生档案”管理的内容实质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对于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实际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主张将“民生档案”作为专门档案的属类去认识与管理,极易造成对“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工作的混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民生档案”内涵与“民生档案”管(下转第50页)(上接第47页)理实质存在着认识偏差。档案部门在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分析研究“民生档案”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民生档案”管理的实质,对于统一认识、探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更好地开展“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民生档案”既是一个非实体表述性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集合的概念。这是由社会实践中“民生问题”本身的特点与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民生问题”本身分析:所谓“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民众的生计与生活,即社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生存状态问题。具体而言,民生涉及普通百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居住条件、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关注改善民生,至少需要从民众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程度;民众精神追求的满足程度与民众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等三个维度着眼开展工作。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关系到公民生存质量与人们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体现政府体制设计、制度安排,且与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状态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民生追求,使“民生问题”成为一种始终呈现动态发展特征的渐进过程。“民生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广域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点,使其“如影随形”般地与整个社会生活同生共存,几乎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因而,难以通过档案管理实践从“专业”领域角度对社会的全部“民生问题”进行“专门”的记录与再现。
让所有孩子站在公平起跑线上
有人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我们应当指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虚幻谬误,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谬误被打扮成真理的过程中,“忽悠”顶多是一种推波助澜。从现实情况看,要想让人们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口号所“忽悠”,还需要做更多的基础工作,让所有孩子站在同等公平的起跑线上。
重塑商业伦理要让诚信增值
近期,苹果公司供应商“毒倒”员工,家乐福、沃尔玛大玩“价签戏法”,莫不显示出企业对诚信建设的忽视。重塑商业伦理,要让诚信“增值”。这不能仅靠企业道德和市场导向,更要靠制度促使企业自觉选择诚信体系。比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诚信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加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失信行为公示制、档案制、曝光制等,使那些因信用问题而致的企业“死亡”不再是特例。
吃得放心是最基本民生
食品安全是民众最关心的安全需求之一,吃得放心关系的是民众最基本的民生。因此,在刑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出加重食品犯罪的惩罚力度,体现的是国家用法律手段进一步捍卫百姓饮食安全的用心。法律的严厉约束不是目的,获得食品安全环境、吃得放心才是目的。因此,食品卫生检测部门的在场,就是确保百姓吃得放心的一个最实际也最重要的因子,也是百姓把食品吃进肚前的最后制度关口。
天价拖车费缘于公益性丧失
利用为本的效益理念,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追求利用效益为目标;系统工程的整体理念,把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利用作为整体,把档案价值鉴定、开放鉴定、系统整理、网上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统筹解决,追求整体大于单项之和的效果;投入产出的成本理念,引入“二・八”定律原理,积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长春模式。
创新内容
通过多个课题研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正如国家档案局李和平副局长所肯定的:他们探索的更加深远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自己这样坚定地走下去,而在于跟他们具有同样条件、同样愿望的其他地方或单位,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思想观念的启迪和科学发展的动力。
1 档案需求研究方法与实践创新
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型研究》,科学圈定了馆藏档案数字化范围和顺序,杨冬权局长肯定为:“长春市档案馆的同志在工作中研究和分析了以往利用工作中哪些档案群众利用得最多,将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我赞成这样做。”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2010年优秀科技成果奖。鉴定结论提到:“引进数学模型及排列组合等数学方法研究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利用问题,为今后档案信息化乃至档案管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对全国各档案馆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该成果依据档案利用需求、档案数字化能力、数字化档案利用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出发从微观人手,为不同层次的档案馆解决海量档案数字化先后顺序及合理配置档案数字化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选择的方法,开创了档案数学模型化的先河。”
2 民生档案数据库建立与利用创新
开展《建立工人调配档案数据库,服务百姓的应用研究》,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杨冬权局长报告肯定为:“长春市档案馆为100多万工人的档案建立了数据库,帮许多工人解决了问题,工人们含着眼泪给档案馆送来锦旗,在全国档案界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2008年优秀科技成果奖。
3 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与制定创新
实践证明了长春档案数字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通过《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全面总结了档案数字化规律,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2006年优秀科技成果奖。鉴定结论提到:“提出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指导思想、优化原则和优化策略,符合国情、符合现代管理理念,对全国各级档案馆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4 档案数字化推进路线与流程创新
实施了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多种档案数据库建设同步、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利用同步的技术路线;实践了“现用现扫、以用定扫、常用先扫”的数字化流程,总结了_一整套经验,鉴定结论提到:“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档案鉴定原则、筛选原则、数字化原则及开放原则等方面有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注重成本效益的做法具有先进性,――增强人力和资金使用效率,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5 档案提供利用手段与方式创新
查档实现“三个替代”的目标。开展《档案网站公开馆藏政府信息资源的实证研究》,在辖区内档案馆间实现异地获取档案证明,使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社会效益明显。“积累了下岗工人凭加盖电子签章的数字化打印件办理社会保险的成功案例,其数字化档案的法律效力得到认可,系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的创新性实证研究。”杨冬权局长的报告肯定了“长春启动区域内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信息远程共享工程”,并指出:“进一步提高档案部门远程服务能力。首先在国家档案馆之间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其中某个档案馆内,即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阅并可异地开具档案证明,无须往返奔波。――这种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方式很值得参考借鉴并大力推广。”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2010年优秀科技成果奖。
6 以案例的形式出版专著
公开出版了《档案数字化的长春模式》一书,李和平副局长在序言中写到:“长春市档案馆的同志大胆地把自己实践做法原汁原味地整理并公开出版,这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专著较多,实践案例相对偏少的当前,是难能可贵的。”此书出版对于推广创新的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全国档案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效果及影响实践效果:文件级、专题级、全文级多层次的档案检索体系已形成,档案查全率、查准率、工作效率提高数十倍;提供数字化档案打印件占利用档案总件数的90%,6年间少调用档案原件上百万次,少翻阅上千万页,有效地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已为几万名利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公众成为档案数字化的最大受益群体。特别是为上百名利用者在辖区内的县(市)档案馆异地获取了长春档案馆的档案证明,数字化档案利用社会效益显著。正如获奖证书所言,长春市档案馆“在推动档案科技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论文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档案文化宣传等工作逐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文化影响力和档案部门公共服务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档案部门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步伐缓慢等局限。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上讲,档案部门的文化自觉不高,对于文化建设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为的认识不到位,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功能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全面、透彻地把握档案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档案部门的文化自信不足,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认识不充分、开发利用不够,“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未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二是从工作层面上看,档案部门对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将其上升到全局和战略层面去思考、去谋划;另一方面,视野也不够开阔,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勇气和能力,工作仅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可以说,档案部门目前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大的声势和大的影响力,与档案文化的地位、作用不相匹配,难以引领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
二、 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应把握发展机遇,主动作为,按照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品牌,拓展服务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档案文化的魅力,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切实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信息的需求,为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工程。
档案资源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基础。一是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广度、深度,突出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加强对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族谱、地方史等具有社会普遍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的接收和征集力度,增强档案文化积累积淀的层面和层次。二是广开档案收集渠道,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专业,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民生,从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都应兼顾,努力建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能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的档案文化资源库。三是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接轨,善于抓住社会文化热点,针对不同社会文化需求开展相关的档案资源收集,通过颁发荣誉证书、鼓励捐赠等将多方面的材料收集齐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四是多措并举,征集散失在民间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特别是加强对历史档案资料、特色档案资料的收集,补充完善档案资源;积极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抢救,重点搞好传统名优老字号企业、特色企业、国有退出企业档案,进一步丰富经济遗产档案;搞好境外档案征集,加大征集重大活动档案、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口述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搞好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二)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档案文化基础工程建设是实施档案文化战略的前提和关键。应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规划馆舍建设,留够留足用于文化服务的功能用房,已建好的档案馆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拓宽功能,尽力扩大文化服务用房,有效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同时,应扎实推进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实体管理、抓好未进馆档案监督指导、做好档案库房管理、强化档案安全保护,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建立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是优化档案利用服务的科学手段。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需要、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优先著录民生档案数据,即婚姻登记档案、知青档案、就业档案、学籍档案、招工招干档案、土地房产等,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三)深入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工程。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不断探索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新途径,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扩大档案文化产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要深入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存史资政功能;要系统开发革命历史档案、红色档案信息资源,传承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财富;要集中力量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档案资料,彰显和传承弘扬闽西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挖掘龙岩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感恩文化等档案资源,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努力做到开发主体社会化,服务决策特色化,史料编研精品化,提供利用便捷化,形成一系列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凸显档案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深入推进档案文化服务工程。
开展档案文化服务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立足档案资源,认真策划,通过推出电子读物、图书、档案文献等编研成果,举办专题展览和大型主题宣传等形式,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切实抓好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抓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氛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共享;广泛开展档案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使档案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三是广泛开展档案文化下乡、进社区、走基层活动,逐步实现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档案文化服务,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档案文化需求。通过努力,最终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公共文化场所。
一、以加强学习为基本,提高档案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坚持学习制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我局始终坚持把提高档案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神。在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我局继续加大业务学习培训力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综合知识培训,培养干部继续学习、追求卓越意识,切实提高全局档案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为完成区招商引资任务,我们先后几次召开全局招商引资会议,传达区招商引资会议精神,提高全体干部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头,形成了科科有任务、人人有指标,局长带头找项目、抓招商。由于领导重视,现已完成招商引资任务635万元。
三、 以依法治档为手段,规范档案法制建设
1、召开了全区档案工作会议。全区68个一级单位的档案员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2011年全区档案工作,对2011年档案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全区68个一级指导单位签订了档案目标责任状,保证今年档案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2、制定印发了《昌邑区档案局制度汇编》。对职工政治业务学习、行为规范、工作纪律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制定完善了考核及奖惩制度,加强了机关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3、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8号令,及时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工作流程下发给基层单位。指导全区一级指导单位完成了文书、会计、声像、科技、专业5个门类的档案。截止到5月末,全区共立卷归档11040卷(件)。其中:文书档案1777件,(永久1296件,30年191件,10年290件);会计档案678卷;声像档案54卷92 张;科技档案15卷;社区档案 1154件;婚姻档案7362卷。
4、按照《档案法》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上半年,我们重点对全区68个一级指导单位的会计档案重新进行核实,对有鉴定销毁任务的部门建立了统计台帐,明确了鉴定销毁期限。对个别有销毁任务的单位下发了会计档案鉴定销毁流程及相关材料,对这些单位的档案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6月份,督导东局子街道和城建局环卫处对1994年以前形成的会计档案统一进行销毁,共销毁档案1683件。
5、学习、宣传贯彻《吉林省档案管理条例》,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把业务指导和《条例》的宣传相结合、把学习《条例》同宣传贯彻档案法规法令和“五五”普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并将《条例》的学习贯彻情况作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以服务社会为基础,夯实档案管理基础
1、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依法做好档案接收进馆工作。今年上半年,区档案馆共接收了70个单位的档案,共7152件档案,其中文书1638卷,艺术4卷、审计15卷、婚姻5495卷。同时,我们还注重征集工作,现已征集实物以及照片共45件。
2、加强档案工作数据库建设。完成28个一级指导单位和2个二级知指导单位的电子文件的验收、接收和指导工作。
3、加强信息网建设。目前,我局网站管理已形成长效机制,有专人负责,及时在网上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档案信息和可公开现行文件。共采集信息300余条,100余条,在本局网站37条,市局网站32条。与全地区十家综合档案馆联手,打造一个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现行文件全文扫描系统,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我局上传本级现行文件53件。
4、加强档案和现行文件提供利用服务。进一步完善了档案利用工作机制,指定专人做好现行文件接收、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服务工作。在提供利用服务时,注重树立良好形象,始终坚持“四好”要求,即文明讲好每一句话,热情接待好每一个人,认真调阅好每一份档案,准确解答好每一个问题,为利用者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上半年共接待利用者 500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438余卷。为我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5、加强档案管理,保护档案的安全。按照“八防”(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高温、防强光)的要求,做好安全配套措施,做好库房温湿度记录工作,于5月初做一次投放防虫药工作。在 4月6日----5月10日,在对档案综合库房120 625卷(件)进行了一次核卷工作,并编制目录。
五、以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工作和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为契机,加快发展档案事业。
1、按照《吉林省市、州、县(市、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办法》的相关要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科室根据自己的任务,逐项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项目细则表,,积极准备评估材料,认真开展自查自检。准备迎接省、市档案局对我局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工作的检查。
2、根据《吉林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测评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机关档案工作实际,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测评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多种载体,加强对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宣传。5-6月份,深入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实地指导机关档案工作,为全面促进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全区机关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开展档案学会工作
积极组织参加省市档案局组织的档案学术研讨会,赴外地学习考察。结合吉林市档案馆馆庆50周年,积极纂写业务论文2篇,征文3篇,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七、以志书出版为动力,地方志工作稳步运行
根据局内和基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年鉴指导验收工作流程表》,完成全区68个单位的年鉴指导和验收工作。及时向地志办上报志书出版情况和2011年工作情况,在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吉林市社会科学界第四批学术带头人评选和吉林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昌邑区志》(1986-XX)荣获吉林市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201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迎接省、市档案局对我局的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
二、完成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测评活动。
三、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
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工作。
五、加强档案管护工作,坚持测记库内温湿度记录,并按照“十防”要求,对库房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指导好全区档案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配套管理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
七、做好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结合“文明城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服务,积极认真的做好档案查借阅服务工作,把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八、深入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适应新时代的档案干部队伍。
论文摘要: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文化的传播越来越体现大众化。作为文化传播重要方式的档案文献编幕要适应和服务于大众文化的传播,要有全新的编幕理念,即受众理念、信息平等共享理念、综合效益理念、知识服务等理念。
在信息传播数字化不断高涨的形势下,社会文化的传播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知识、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体现出公平性、共享性,大众文化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的主导话语。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它的传播需要一个以人为本、信息高度平等共享的文化空间。档案文献编纂是一项文化生产活动,许多档案信息是借助编纂活动来进行传播的。凭借档案文献编纂的传播,历史得以重视、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继承、社会记亿得以构建,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档案文化要变得具体可感、便于操作,要在更广泛的人群里得到传播,必须要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符合大众社会理想、审美情趣、阅读水平、接受习惯的文化产品。档案文献的编纂要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知情权为宗旨,充分体现档案与社会、历史、人生的密切联系,面向所有档案信息用户,有效地传播档案知识文化。档案文献编纂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有大众文化传播的视野,要有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编纂理念使档案信息在广大社会中实现全面共享。
一、受众理念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它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又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有受众的需要,各种文化、信息才得以传播、发展;也因为需要,受众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文化,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民是一个活生生的、传承着的、运动着的、发展着的文化群体,人民对档案文化的需求是运动着的。当今,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档案文献编纂理应关注并贴近大众文化的需求和趣味,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加工,同时用能够激起公众情感共鸣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档案信息文化。
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的特定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来说,这一理念要求至关重要,也由这项工作的特点所决定。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代表的用户研究确立了用户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用户不单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作为传播主体的档案信息生产者,需要认真研究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根据用户的动机和需求,采集、加工和传播具有鲜明个性和吸引力的档案文献信息,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用户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文化传播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已经不再仅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了,而是扩展到包括农民、技术人员、学生、普通市民在内的更广阔的范围。而且档案用户要求多元化、个性化、高效化及多样化的档案信息利用,信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整个档案文献编纂过程要充分体现用户的需求导向,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档案信息服务应推行人本化服务思想,特别要加强民生档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等档案信息的编纂。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要方便用户查找利用,建立编纂成果专题数据库,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档案信息,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同时,档案编纂要走近大众,考虑视觉文化的影响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将编纂成品可视化,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档案编纂成果采用图像形式不仅传播了档案信息的精华,而且也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了档案知识,增加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了解。档案编纂的选题要符合时代潮流,能够捕捉到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大众需求。这种以人为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受众理念,推动着档案文化的不断发展、传播。
二、信息平等共享理念
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传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互换的,每个人都可以跟别人通过网络等大众文化形式进行信息文化交流。随着民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民主观念深人人心,对于平等占有信息资源的愿望也与日俱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中,受众不是消极地被动教化,而是积极地主动参与,所以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话语选择、价值判断和身份定位上都可以各取所需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感受大众文化中找到亲近感、归属感、认同感,得以放松自身、回归自身,其个性可以自由地发挥而不受约束。当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大众文化传播中,这为信息交流主体提供了自由平台。人们可以自由思考、自由交流,可以随时变更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地信息,对信息进行反馈、评判、选择,体现了人类在网络社会中寻求一种信息平等、信息共享的倾向。信息时代的档案不再是“君主的心脏”,而是作为“社会的记忆”而存在;开发利用档案已不再是统治者的特权,而成为广大公民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档案信息文化权。档案文献编纂作为一种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必然要达到档案信息公平获取和利用的要求。
通过编纂、公布档案文献并提供网上共享,能更好地解决档案数量庞大、保存分散与人们习惯于按一定专题利用档案之间的矛盾,解决档案的芜杂性、多样性与人们要求科学地、系统地提供档案利用之间的矛盾,解决档案原件、副本的有限性与人们广泛地利用档案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公众能够平等、充分地享受档案文化,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档案信息需求。档案文化要跨时空、多领域、全视角的共享利用,档案编纂过程中必须树立牢固的档案信息资源平等共享理念。
三、综合效益理念
档案文献编纂既是一种商品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又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因此它要面向市场,讲求效益,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讲求社会效益。社会大众总是希望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并且要求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全面丰富,所以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要特别注重综合效益。
高质、适时、适度、适量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效益原则。尽管档案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商品的价值,但是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尽可能地扩大档案利用与获得最大效益。档案文献编纂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从而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面,简化服务手续,提供形式多样的档案知识信息,不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编纂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著作权问题。同时,人们总是习惯于运用经济学原理衡量、评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通过投人产出比来评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所创造的价值。这些必然与经济效益挂钩,当中牵涉的经济利益是明显的。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档案文献编纂本质上是一项经济活动,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面向社会大众的档案文献编纂要逐步走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方式,树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观念。
四、知识服务理念
当前,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不再仅是信息了,而是要求提供更精确的知识信息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并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但其内容庞杂、分布无序,用户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只是一种大量重复的表层信息,而不是用户所需的特定知识内容。因此,社会急需档案馆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知识服务。档案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的创新,提供知识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在进行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要有档案知识服务的意识。
第二条科学技术保密范围
(一)国家批准的我国发明或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
(二)国外属于保密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三)国外没有的或属于保密的技术诀窍和传统工艺技术;
(四)我国正在进行研究、试制的重要科学技术项目的关键内容;
(五)我国独有的农、牧、畜、禽等品种和珍贵的种质资源。
第三条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密级的划分
(一)涉及国家安全或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的保密项目,列为绝密级;
(二)超过国际水平,对国家建设或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较大损失的保密项目,列为机密级;
(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国家建设或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损失的保密项目,列为秘密级。
第四条科学技术保密项目的审批权限
(一)发明项目,由申报发明单位在申报发明时提出密级意见,经市科委审核报国家科委审批;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沪单位的这类项目,请报主管部门确定,并抄送市科委;
(二)绝密级科技项目,本市单位由市科委审批,报国家科委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沪单位报主管部门确定,并抄送市科委;
(三)机密级科技项目,本市单位由主管局审批,报市科委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沪单位报主管部门的司(局)确定,并抄送市科委;
(四)秘密级科技项目由主管局有关部门审批。
第五条科技项目的密级划分,一般按主管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上报审批。为了统一掌握标准,有些跨行业系统的项目要按专业归口。归口分工如下:医疗,包括中西医,由市卫生局归口;药物,包括中西药、常用药用植物和医疗器械,由市医药局归口;农作物(包括
近缘野生植物)、水果、蔬菜、蚕桑、茶、牲畜、牧草、兽医兽药,由市农业局归口;木本植物、干果、花卉、野生动物,由市园林局归口;微生物、昆虫、野生草本植物、孢子植物的归口,由中科院*分院牵头,组织各有关方面专家商定。
各主管单位在难以确定项目密级时,可以征询归口部门作出答复。对各有关单位处理密级不当的,归口部门有权干预、批评和纠正。
第六条下达科学技术研究和试制项目任务的单位,在下达计划时要按照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程序,确定项目的密级。在各该项目研究、试制任务完成后,如原定的密级不合适,可以作适当调整。
第七条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解除密级或降低密级。有的科学技术需要列为保密或提高密级的,可以及时增密或升密。各单位要在每年第四季度进行一次密级清理,并办理解密、降密、增密和升密工作。这方面的审批权限按本细则第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八条各单位要做好科学技术保密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管设施,建立利用、销毁科学技术保密档案的制度。
绝密级的科学技术资料,只限于指定的直接需要单位和人员使用;同该工作仅有部分关系的人员只能接触有关部分。机密级的,只限于与该项目直接有关的单位和人员使用。秘密级的,与工作有关的单位和人员都可以使用。
其他单位和人员,如需要使用科学技术保密资料,须经原密级批准机关同意。
第九条不准利用公开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展览等宣传工具,报道涉及保密的科学技术内容。为防止宣传报道中发生泄密现象,涉及科学技术保密项目的稿件,要经过主管局审查,其中涉及机密级以上的科学技术项目的稿件,要经过主管委、办审查。内部专业刊物,在审稿时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保密。
向国外提供论文,如涉及尚未公开的科学技术内容,要报经主管局审查,其中涉及机密级以上的科学技术保密项目,要报经主管委、办审查。未经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将尚未公开发表的科学技术论文送往国外。
第十条对外科技交流、私人交往和通信中,不得涉及科学技术秘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向外国人提供保密的技术资料、样品、新产品等。
对外开放的单位,在接待外国人参观访问时,要拟定对外介绍的提纲,统一口径,划定外宾参观路线,确定对外开放的项目和交换资料的范围。凡列为科学技术保密的项目,未经批准,不得接待外国人参观,也不许外国人照相。
非对外开放的单位,一般不要安排外国人去参观,确实需要安排外国人去非开放单位参观的,要经过市级局以上领导机关批准,并要做好科学技术保密工作。
不得将保密的科技资料、样品等,带到公共场所和外事活动场所。
第十一条出国访问、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人员,不得将科学技术保密资料(包括笔记本)、样品、新产品携带出国。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携带出国时,要经过市级局以上领导机关批准,并应将所携带的科学技术资料等存放在我驻外机构;在没有我驻外机构的地方,更要特别谨慎保管,严防被窃或丢失。
各单位要对出国人员在出国前进行保密教育,归国后进行保密检查。
科学技术保密项目需要向国外转让、出售或因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对外经济援助需要向国外提供时,须经市科委审核,报国家科委批准。
第十二条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和接触机密较多的人员出国时,派出单位要提出专题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沪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通过第三国或其他秘密渠道获得的技术、样品和有关资料,要严格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外泄露,也不准对外组织参观。
第十四条科学技术保密,主要是针对国外的,不能借口保密进行封锁垄断,妨碍国内交流科学技术。国内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一定的手续(包括技术有偿转让)均可利用必需的科学技术保密资料。使用保密科技资料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五条要加强科学技术保密教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都必须严格保守科学技术秘密。对一贯遵守保密制度,保守科学技术秘密有显著成绩的,应给予表扬;对有失密、泄密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通报或处分;故意泄露、盗窃或出卖科学技术秘密的,要依法惩处。
各单位在重大节日期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保密教育和进行保密检查,如有失、泄密事件,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机关报告,并提出堵塞漏洞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健全,机制,全程,监管,提升
莒县财政局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手段和方法,构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体系,切实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如何管好用好资金,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是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2008年以来,我们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莒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莒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莒县财政惠民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莒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部门协调问题。针对过去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越权申报、多头申报、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制度的制订完善,明确规范在项目申报、建设、监管过程中部门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二是解决了资金拨付程序问题。通过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完善资金拨付方式,保证了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快捷到位,民生补贴资金发放流程更加顺畅;三是解决了会计核算问题。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真实、全面反映了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提高了项目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四是解决了财政监管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监督检查办法,丰富了专项资金监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保证了依法理财。
二、构筑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注重资金监管与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财政监管始终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一)完善财政项目立项决策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科学合理。一是逐步完善财政项目库。为提高财政专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先后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项目、民生项目、教育危房改造项目、畜牧规模养殖场、支农合作组织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等财政专项项目库。截止目前,全县各类财政专项项目入库985个。二是健全项目论证制度。在组织项目申报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意愿、单位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如,在选择村村通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地时,对各地供水需求、地质条件、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充分论证,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了11处建设地。由于前期论证有力,施工条件得到充分保证,群众非常支持,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我县采取的山丘区集中供水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监管,确保资金监管全方位、无缝隙。一是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方式。注重资金与项目结合,严格按程序、按进度及时核拨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提款,项目资金直接支付建设单位。二是规范项目监管。督促项目建设实施“五制”管理,即招投标制、监理制、法人制、公示制和审计制。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一些总投资规模较大,单项工程额较小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合并招标,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对投资规模大的重点项目,采取全国范围公开招标方式,邀请省内专家进行评标,如沭河拦河坝、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工程监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实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问责机制。实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核实项目支出内容,剔除不合理费用,节约财政资金。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规范民生资金管理。协调有关业务部门、乡镇政府及银行系统,完善补贴操作流程,加强部门协调,从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到数据库建立、导入发放系统、资金发放、发放信息反馈等步骤进行细化,每个环节都明确职责、时间进度等要求。目前,我县已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全部通过“涉农一卡通”系统发放,2009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各类民生补贴9871.46万元,涉及30余万农户。
(三)实施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结合,丰富财政监管手段。采取财政专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和财政内部监督控制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的参与,丰富了财政监管手段,加大财政监管力度。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施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保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正性。在重点工程实施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建设审核、工程决算审核,根据审计意见拨付资金,实行边建设、边拨款、边审计、边监督;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拨付的规范性。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局内部监督范围,重点监督拨款程序是否合规,拨款手续是否完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档案是否齐全。使财政内部监督关口前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预警、监控职能。
[论文摘要]农贸市场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消费习惯相适应的流通业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然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特别是国有农贸市场不仅是保障供给、平抑物价和建设优质放心“菜篮子”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和文明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笔者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好国有农贸市场的主渠道作用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农贸市场;民生工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一、国有农贸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
一直以来,国有农贸市场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有效保障“菜篮子”供应、平抑农产品价格和维护食品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政府的各项指令在国有农贸市场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加大市场硬件投入,积极推进“菜篮子”建设
农贸市场作为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城市居民80%的“菜篮子”消费依托农贸市场。自2007年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对国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今年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国有市场硬件设施改造力度和步伐不断加大。据统计,仅南宁市投入资金约3000多万元。
(二)履行社会责任,平抑市场农产品价格
国有农贸市场是稳定集贸市场价格的主力军,不仅讲经济效益,更关注社会效益。以南宁市降低涉农摊位租赁费为例。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制定了遏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的政策共16项措施,南宁市国有农贸市场积极响应号召,带头执行涉农摊位的租金下调15%的政策要求,做到应减必减。为此,南宁市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开展平抑物价,降低租金的专项检查中得到了好评。而非国有农贸市场不仅不执行国家减租政策,反而争相提高摊位租金,导致罢市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可见,国有农贸市场对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集贸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严把市场进入关,全力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的热点之一。作为具有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农贸市场,能够按照创建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农贸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一是在各市场设置了农药检测室,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杜绝不安全蔬菜流入市场;二是完善食品管理档案及台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三是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的监管,在职能范围内及时做好问题食品的发现、撤柜、退市、销毁等工作,积极承担日常管理责任。
二、当前阻碍国有农贸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一)国有市场占有比重过低且分布不均衡
以南宁市为例,该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农贸市场121个,而国有农贸市场只有17个,占有率仅约14%,导致政府对“菜篮子”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弱化。同时,全市国有农贸市场绝大部分都在远郊及乡镇,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二)市场硬件设施陈旧,投入不足
由于很多国有农贸市场特别是远郊及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年限已久,基础设施陈旧,市场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加上国有主体自身资金有限,市场设施升级改造投入严重不足。
(三)经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国有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缺乏创新业态,抗风险能力低。另外,随着城市大型超市、生鲜超市以及便利店的增加,给传统的农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建议及对策
结合广西当前的实际情况,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国有市场占有率
广西区各市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在未来5年时间内,将国有农贸市场(含生鲜超市)的占有率提升到50%。一是通过设置项目土地“招拍挂”条件或调整建筑容积率的途径,由房地产商代建农贸市场并无偿移交给政府,政府再将市场移交给有资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二是由市财政出资收购非国有农贸市场并交由有资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三是政府尽快设置一套完整的农贸市场开办审批流程,确保农贸市场的公益属性。
(二)规划先行,引导市场合理布局
为建立健全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改造与新建相统筹,业态升级与优化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通过规划的编制,完善农贸市场的空间布局,重点做好老城区的网点补充和新发展城区的网点扩展工作,以解决部分地区设点不足的问题。
(三)政府扶持,加大对国有农贸市场的改造力度
一是对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二是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对国有主体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给予政策支持。
(四)创新全新经营业态,实现多元化经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