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9:47
导语:在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档案 地域文化 建设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独特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开发和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丰富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需要。
1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护中应遵循的原则
1.1真实性。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本着尊重历史,真实反映的原则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收集能真实记录文化发展脉络、结构及特色的材料,去伪存真,防止鱼目混杂。
1.2完整性。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应完整、系统,能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尽量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把握文化脉络以及查考文化传承信息打下基础,对地域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1.3前瞻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把握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把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动态的有价值的资料收集起来,及时建档,及时记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防止错过最佳收集时机和收集对象,
1.4多样性。档案的形式多样性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殊意义。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在对其历史渊源、表达方式、存在空间、地域分布、传承保护状况等的全方位记录时,要从多种语言、多种载体、多种手段方面下功夫,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的档案管理,通过纸质、胶片、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增强档案的多元性、特色性,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的民俗民情、人文历史。
2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
档案管理部门对于一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密与利用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对于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管理缺乏针对性的规范与制度,使这些极具特色与利用价值的档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盲目收集、无序归档,缺乏深入开发,大大降低了它的利用价值。
2.2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很多档案工作人员的所学专业与档案无关,甚至一些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老化严重,人文素养较低,也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属于兼职。这些人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传统习俗、行业百态、历史人物、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发展缺乏了解。一些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对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不力,整理不科学,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
2.3档案管理技术水平低,开发利用不足
档案管理部门存在着重收集整理,轻研究利用的现象,认为一份档案材料归档正确,保存完整就足够了,在档案的研究开发利用上没有下功夫。档案管理部门不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低,加之馆舍面积、设备条件有限,大大制约了对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造成对这部分档案资源价值的极大浪费。
3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建设的几点思考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文化信息于一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起着存史资政、科学研究、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其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优良的民风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对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敬业创业意志的培养均能产生深刻影响。地域文化档案里含有大量的成果数据和科研信息,可以促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建设。
3.1优化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补充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及档案业务能力,适应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3.2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基础工作建设
档案基础工作的良性循环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征集与接收是地方整个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不进行合理的征集和接收,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扩大宣传,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其次要加强征集力度,通过部门交流、媒体报道、等渠道,采用网络宣传、电话联系、等方式,与资料持有人或单位联系,多方征集地方特色文化档案资料。主动搜集当地的文化名人书稿、作品,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档案资料,丰富馆藏资。
3.3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协同有关部门,比如与地方高校联合设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当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拓宽编研领域,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增加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资料,最终形成地域文化文献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也使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更科学、更合理。
3.4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价值
一方面对外开放档案材料,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信息介绍等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文献资料库,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特色服务、资源开发、网上档案室形象等方面下工夫,做好这些资源的网络开发利用,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优质服务阵地,充分发挥文史档案的史料价值,让全社会从中汲取营养,为构建特色区域市文化储备厚重的文化底蕴。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地方学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利用地域特色文化档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精髓,促进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营造学术气氛,将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融入人们的人文素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这是档案部门的业务职责与文化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会计文化 特色内涵 构建设想
有些人物会镌刻在我们心间历久弥新,比如爱国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有些声音会萦绕于我们耳畔经久不息,比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铿锵之力。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记忆如此深刻?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希望,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如同烙印深深根植在大家的心中。这种文化关乎发展大计,关乎传承之果,同样关乎企业经营中尤为重要的会计事业。发展企业会计事业,需要有榜样的力量、精神的鼓励和希望的支撑,需要打造富有“企业特色”的会计文化。
一、企业会计文化涵义解析
企业会计文化是会计机构或部门在开展会计活动过程中,经会计工作者总结、提炼而得以升华的文化理念、工作成果、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会计部门和会计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也蕴含着会计发展方向等动态要素。它在伴随着企业会计事业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并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感知和认同。它表现出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色内涵――“发展之劲、创新之力、学习之勤、敬业之心、奉献之甘、大局之观、和谐之美、廉政之清”,以及特有的八个方面的职业特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
二、企业会计文化的特征
(一)鲜明的动态感
“活到老、学到老”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写照,因为企业会计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活动,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后续教育,所以说根植于企业会计事业中的文化也是一种发展、动态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动态感,必须紧跟企业会计事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发展步伐。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每一个会计人员在“强技能、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新理念、新方法,以适应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达到凝练、提升企业会计文化的目的。
(二)交融的关联性
企业会计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与其它多种管理活动在内容上相关联,如企业纪检部门的监察活动、内控部门的监控稽核活动,都离不开企业会计工作的支撑。这表明,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其它相关联文化具有相互交融、沟通和互相汲取经验的客观基础。企业会计文化只有不断地与之进行信息、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交流,才能吐故纳新,吸取有益成份,获得新的发展能量,以适应新形势对企业会计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三)特有的柔和性
开展企业会计活动所必须的首要因素是人,是有活力、有思想、有个性的群体,因此需要特定的柔和力量去引导。细酌企业会计文化的内涵,它实际表现出一种柔性的管理范式,这不是规则制度下的激励和约束,而是在“爱岗敬业顾大局、诚实守信为企业”的高尚品格中,体现出的企业会计人员致力于会计工作的无怨无悔。这种良好的会计文化不仅能够营造相互尊重、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优良人文环境,还能够充分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设想
(一)树立发展理念,制定愿景目标,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战略支持。
会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已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支持。当然,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这先进思想指导下,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企业会计工作愿景目标,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及时、可行的战略支持。二是激励每一位企业会计人员牢记愿景目标,并为此辛勤工作、不断进取,真正实现为会计事业愿景目标无私工作的人生价值。
(二)塑造会计特色,实施质量管理,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无论企业文化,还是军队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在于是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企业会计文化要体现创新性、先进性、丰富性,就必须首先在会计物质文化层面显现出来。在企业会计物质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会计质量管理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打造会计特色,实施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一是以有力促进和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服务目标,加强会计质量全面管理,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真实完整;二是以提高会计质量为中心,不断促进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强化会计质量个体管理,保证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和廉洁自律;三是以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为原则,重视事前提醒和事后稽核,尤其要重点强化事中敦促,体现会计工作的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职能;四是以明确影响会计质量的相关因素为目的,对可控因素实施会计质量重点管理。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为企业会计文化构建提供能力保障。
企业会计人员既是会计活动的实施者,又是会计文化的建设者。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素质得以全面展现,既是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是会计文化建设中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一是不断深入开展关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方面的教育活动,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树立和塑造会计人员良好形象。二是开展和抓好以会计、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培育会计队伍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满足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三是抓好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深化会计队伍对廉政制度的认知程度,加强廉政纪律的执行力度,让警钟长鸣耳边。四是要善于发现、培养和选树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勤奋工作,在企业会计机构中营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五是开展和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四)建立规范体系,遵循规章制度,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行为保障。
企业会计规范是会计文化建设中文化背景和行业特色的外在表现。这里所指的会计规范主要包括:国家会计权力机构对会计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工作责任感和会计行为规定等。这些规范、制度的建立和遵循,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了行为保障,要求会计人员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照章行事,严以律己,树立良好形象;二是要求并引导企业会计人员热爱和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以从事这一职业为荣,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企业会计工作;三是要求和引导会计人员牢记在会计活动中应当做出哪些行为和不得做出哪些行为。四是要时常对照规范,不断反省自己,改正不足,扬长避短。只有将上述规定落实到会计人员具体工作中,才能保证充分发挥企业会计文化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五)重视素质教育,强化自身修养,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企业会计文化构建这个重要使命的载体和建设者。因此,重视教育,强化素质,是推进和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和间接手段。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会计队伍思想作风教育,倡导职业道德、良好品行等行为风尚,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企业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开展本企业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本企业会计人员群体知识与技能结构的优化;三是树立“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学习理念,不仅要学习书本之中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实践之中的宝贵经验、会计同行的先进工作技能和方法等。
论文关键词:社区文化特色文化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新路径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高校发展实践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的具有高校育人特质和自身办学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学校所形成的校园环境、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反映着高校的校园风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和任务等内容,通过高校内师生员工的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来。它拥有人类社会文化所具备的导向性、凝聚性、辐射性等特性,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高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根本标志,它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潜力,制约着高校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竞争竞争力。因此,高校的全面建设与各项工作的推进都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这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贯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工作开展。
然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侧重于对环境设施、文体娱乐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貌等方面内容,虽然客观上为学科建设创造了一定的外在条件,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并没有从主观上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导致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或者侧重强调大学文化的一般属性,忽视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或者只重视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建设,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不够突出,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鉴于以上分析,要推动高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理念和学科精神建设,二是学科制度和学科规范建设,三是学科设施和学科条件建设,四是学科方向和学科结构建设,五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建设,六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建设,七是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建设,八是学科规划和学科目标建设。具体包括如下几点措施: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
人才培养的模式、过程彰显学校的全体人员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习惯,是校园人文文化的一种体现。因而,为了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高校所培养的人以及培养人的人都凝聚着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的文化特色。 转贴于
第二,鼓励科学研究,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
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学术文化氛围状态的一种表现,重视科学研究的高校其必然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反之则不然。高校要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要重点扶持并资助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推进全校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
第三,强化学科品牌,创建自主的校园特色文化。
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学科特色是不同高校较突出的文化标志。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自主自治的合法权利,积极打造具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学科品牌,不断强化和凝练学科特色,从而塑造其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创建高度自治的、独一无二的校园特色文化。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主体与生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其共同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塑造,更要创造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全体教工有一个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从而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第五,改善学科设施,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存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善。这又与学科建设中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不谋而合,条件建设的加强,必然会改善校内各种设施,进而改善整体校园环境。因此,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学科条件设施的改善,力争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学科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今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力争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文化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5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59-02
地方文化是指某一具体地域内在其历史长河中所沉积的其独有的自然特产与人文风俗。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提到的地方特色文化。[1]其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地方代表性、文化特异性、区域影响性、文化传播性等特点,主要以各种具有地方区域特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和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山川名胜、风土民俗、地方特色产品为表现形式的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所谓的“本地人”对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特色文化可谓是知之甚少,“外地人”大多数也仅仅是通过网络媒体或旅游观光的形式,对某一地方和地区的文化有所认识,但对其文化产生的具体状态、形成过程和因素,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几乎无从探究和了解。因此,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担负着保存文献、 传递信息、 开展社会教育、 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2],对于融入地方文化,发掘抢救、搜集整理、馆藏传播地区内的特色文化就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一、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的必要性
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是大多数学生的就业主渠道,这是由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决定的,所以高校图书馆也必然要引入关于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来满足学生的素质提升,以便在学生面向地方就业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地县级城市,更有很多高校处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州内,它们的共性特点是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因而对于培养面向地方建设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图书馆是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快速地实现就业。
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信息含量较高,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需求。[3]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走出家门,到中国的各地去旅游,欣赏名山大川、地域民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重视,大量的科研立项和论文著作得以发表,其资料的翻阅都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得以实现。高校图书馆是科研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一些文科专业如服装艺术设计、少数民族艺术、民俗学、民族经济发展史等大量的学习资料,都需要学生去图书馆翻阅。
满足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高校毕业生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所以,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库”,融集着研究地方区域和文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具备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旅游团队等提供文化建设的帮助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形式,展示地区文化、风俗地貌,为地方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努力办出特色才能彰显其地位和价值,古今中外,每一个博物馆、图书馆都以各自拥有这样那样的“镇馆之宝”而骄傲和自豪。图书馆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主阵地,必然要求“大而全,多而精”,但很多高校图书馆因为校史较短所致文化积淀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经费投入及地域偏僻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料没有什么特色。因此,高校应当在本区域的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建立和挖掘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地方文化的横纵向课题研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使得各自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具有本地区内独一无二或者说是最丰富、最全面的文化特色研究资料,具有明显的馆藏优势,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在本地区、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情报信息中心。
二、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人员配备不科学、不专业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部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专业的图书馆学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非专业工作人员占很大一部分,主要有几种情况:1.学校为吸收和引进人才,将配偶的工作解决在图书馆。2.原有从业人员因专业优势不明显,“被安置”在图书馆。3.高校机构调整,资源整合,所谓的“二线人员”正常调配到图书馆。4.一些民办高校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临时聘用“临时工”。合理的、科学的人员配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配套设施服务。如地方文化图书资料展示,地方文化下乡宣传,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配套服务等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力求专业化、科学化,对馆藏内的地方文献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各类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的对社会的开放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依然是对内开放,在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和阅览的具体落实上“任重道远”。很多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读者开放的过程中,会因为管理人员不够、受众人群太广、资料不够等理由使得图书馆只能对内开放。即便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办理对外开放的业务也大多对开馆时间,会员办理等行限制。如何调整管理模式,提高对社会开放的制度落实,也是高校图书馆作为宣传地方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4]
(三)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经费不足
高校图书馆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地方文化的管理和宣传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比如要建立地方的族群文化博物馆,虽然有专门的科研人员进行“田野”调研,但作为成果研究后的管理和保护,对外文化战略宣传则一般都需要图书馆来保持正常的运行和管理,这无疑会增加经费的开支和预算,虽然可以申请国家立项经费建设,但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建设和解决。一些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经费建设上就显得更捉襟见肘了。
(四)高校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不顺畅
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很多纸制资料和文献,很难取得网络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阅览很多情况下也都是使用各自的内网,而运行单独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在线阅读。因此,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加工、阅览、宣传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很难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困难重重。
三、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的策略
(一)建设特色文化馆藏室,创建展示地方文化的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创建地方特色馆藏室。高校图书馆运用自身科研力量强的优势,可组织校内相关科研人员开展田野调研和文献资料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大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力度,增加课程的实习实训在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上的力度,建立特色教学,为建立特色图书馆建设提供客观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以产教结合的方式加大横向科研课题的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为建设特色文化馆藏室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吸收各种项目资金,争取更多地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支持,使特色馆藏室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二)积极开展地方文化交流活动
高校图书馆融入地方文化,对内可以通过图书、画报、地方文化长廊、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入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去;对外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特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依托特色馆藏室独特优势,举办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馆讲学,扩大地方文化在高校所在城市、地区的文化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这样,以期使高校图书馆逐步成为地方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学术阵地。
[ 注 释 ]
[1] 彭立婷.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建设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
[2] 徐雪琴,彭萍媛.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
论文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原创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转贴于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论文关键词:晋南,面塑,开发,保护
就目前晋南地区的面塑市场及其运营模式来看,面塑此种文化事项仅限于出现在特殊的时节与特定的场合,这即是其全部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将其纳入到更广阔的文化保护理念的氛围中,显然是不够认真、不够长远的。作为一项非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仅存在于少数人的观念中或依靠民俗学工作者来阐释,而作为其文化受众和承载者的广大民众却没有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意识;此外,将传承工作只落在了手艺人的肩上同样是不完善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手艺人所做的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这属于保护的初级阶段人文历史论文,他们在文化认识方面是缺失或忽略的。
对民间文化艺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在晋南面塑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浅显认识。
一、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
晋南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处于较低层次,以分布在各个旅游景点周围的摊点为主,就所出售的商品种类来看,无非是佛像、木梳、手链项链、牛仔帽夏凉帽、风筝、油纸伞等等,这些与其他地方所售的旅游纪念品毫无差别,找不到一种具有本土色彩的纪念品,被称为“无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论文怎么写。可以说,不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劣质是大多数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问题,而晋南如临汾地区的这种缺失更为严重,竟然没有形成一种可供进行地方文化定义的商品类型。事实上,这是缺乏地域自信力和文化创意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发现和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建立一个较高端、具有实力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来增进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识,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在这方面也不乏成功典型,“陕西泥塑”已成为与兵马俑、农民画并列的标志性特色传统文化,不必说其相关的专业研究,单从它们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繁荣就足以见证它在保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成绩。因此,在晋南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提供面塑的展示平台是可行的且必要的,它能够代表一方水土的风貌人情人文历史论文,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的定义之作。同时,欢迎更多的传统工艺参与进来,如平阳木板画、威风锣鼓的微型复制品、根祖文化纪念品等等,开发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深层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让技艺精湛、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登上现代舞台,见出其在现代审美功能中的适应与需求。
二、与政府及民间组织结合,开展多项弘扬晋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工作
我国政府不单是作为管理的职权部门,亦是文化艺术工作的引导机构,在此方面它往往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舆论引导和环境支持,地方政府更能发挥如是作用,一些特色活动的开展对树立地域自信力、提升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间组织是作为地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出现的,与政府相比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自觉和高水平的文化诉求。2001年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倡导实施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即“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此展开了声势浩大、功在千秋的保护工作,并及时出版相关学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民间文化认识。近年来各地也举办过不少文化节,如风筝文化节,剪纸大赛,面塑艺术节等等都属于增进民间文化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之举,临汾在2002年也举办过剪纸面塑大赛人文历史论文,但其组织宣传与影响力度并不明显,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面塑作为非遗、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与发展空间。2009年在咸阳举办的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可谓此领域工作的一个高水平平台,它凝聚中央与地方的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对面塑这一传统事项进行提升与再认识,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发扬的保护模式之一。举办这样的文化节不仅有利于本地文化的繁荣、经济的促进,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及树立本土传统文化的品牌实力论文怎么写。
三、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
《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一书中提到,保护工作被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意即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是对传统、对当下、对未来的文化事业负责,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积极维系今天我们还能够体验到的文化事项,就是为后世创造一个文化现象多元、地域色彩丰富的广阔天地,让人们不再生活在精神领域贫瘠的家园中,将我们的根祖情怀传承下去。因此,除了民间传承人、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志愿者与爱好者外,青少年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传承队伍,让这些未来的主人参与到民间文化生活中来,即能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厚重情感,他们亦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方面,很多省市近年来也组织过学生参与面塑制作的相关活动,但也仅体现在作为手工课程学习的层面上人文历史论文,还未在青少年群体中渗透关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观念,因此这一点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让青少年热爱并参与自己家乡的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可贵的保护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即博大精深又生动活泼,从而主动地将其融入到他们成长的视野和血液中。
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保护好地方文化特色,就是保护本地域的文化身份,同样是保护全人类的文明。作为晋南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我们应当拿出更多的勇气与智慧,投入到面塑的关注和保护中来,鼓励有关的团体提出更丰富的开发模式,让我们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辉.从猫福的前世今生看民间造型艺术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白胜庚.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M].学苑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 新形势下,构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建设水平与构建终身教育的目标还不相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的缺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进而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电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现存教育形式之一,已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远程开放教育没有地域上的限制,高校“围墙”的概念逐步消失,传统校园封闭的环境没有了,没有学校的感觉,好象学校文化也失去了依存的空间。由于客观上远程开放教育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有一定的落差,造成学校文化的发展滞后,以致缺位,对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众多学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确立办学特色,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那么,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应当如何建设?建立在怎样的立足点上?结合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学校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要使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尊重学校文化个性特征是良性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远程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别于普通高校,无边界、无围墙的天地人网结合是其最大优势,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文化与它的媒体密不可分,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对媒体工具要有深刻认识,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
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以强大的网络为支撑,建成了覆盖全校各个区域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学生可以在网上即时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但是,总体而言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大量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广大的师生?如何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中,推动学校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立足实际,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从研究校园网络的教学对象入手。在网络一对一的特有工作模式下,教师的工作要有的放矢,不应该是简单的一般性的教学信息与传播,而要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实际,精心选择与设计、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网络交互特色与优势,营造真正受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氛围。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在职成人,他们经过从小学到高中或专科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咨询,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及时自愿反馈意见,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成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具备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些是他们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需要,趣味及想法的多元化,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都成为学校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远程教育平等双向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挥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开放教育的民主、开放、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立足网络媒体的强大功能,将各种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与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校文化的个性内涵,必将使学校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强化服务导向,拓展网上文化活动形式
育人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远程开放教育如果只有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没有教育服务软件的强大支撑,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无从谈起。远程开放教育奉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方向,扎根于大众对教育需求的沃土之中,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服务于人民并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公益性,要求我们树立教育服务、服务育人的理念,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网络多媒体技术提升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了创新服务方式的可能。
远程开放教育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学生所依托的重要物质文化,是教学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区,然而,电子媒介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师生之间的隔膜、疏离,教学资源量的激增也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焦虑,无从选择学习信息,不利于学习的发生,面对这些情况及时、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构架、组织和实施,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支持服务的配套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当前,宁夏电大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教育服务的精神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立足校园网络,搞好在线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达到共享,不断提高优秀教育资源课件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学校文化发展的网络基础环境,使学生能发挥远程学习手段,享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提高网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整合多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把远程开放教育建成一个综合平台。配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网上课堂,如法律在线、英语角、文学之窗、金融快递、工商园区等教学子网站,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搭建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畅通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融合,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影响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立足校情从身边的文化资源抓起,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自尊心、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网上学生论文研讨,举行文化讲座,举办音乐会,外语竞赛等,展示学生的才华与创造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是心灵上的抚爱,也将促进学生品行上的修炼,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基层,年龄、学识、文化层次不一,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在教学支持服务上,如果简单推行货柜式学习服务、即学即用,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教学很难有序有效地进行。规范务实的制度能促使学校的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成为每位教职工的自觉追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制度的执行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制度的引导、制约作用,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三、发挥电大系统合力,重视学校文化的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植入过程,既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直接嫁接,也不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移植。学校文化是学校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我们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营养,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不同高校的学校文化,发挥基层电大系统合力优势,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氛围,提炼和凝结出富有特色学校文化精神,再去影响和推动社会。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提供了学生参与文化创建与传播的渠道。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自背景不同,大量的、各种学习需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信息汇聚于此,传达着开放、民主、平等、共享的精神底蕴,有利于形成开放教育多元文化格局。开放的、互动共享的精神,体现了电大人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也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涵。
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的、丰富多样的,不同师生、不同学科和课程、不同资源、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交流互动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有赖于充分调动开放教育的师生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并取得扎实的成效。学校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学校文化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宁夏电大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努力体现特色,传承自由、宽容、平等的民主精神,进一步挖掘电大系统办学的价值,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勇于搏击,激越向上的电大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使学校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宪吉,庄永辉.电大校园文化与育人[J].中国远程教育,1997,(01).
[2]张明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04,(7).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电大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3.
[关键词]农村文化地位
近年来,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每到春节前后,全国各地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笔者也曾多次跟随文艺团体下基层演出,为渴望文化生活的农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产品.每次下乡演出都能吸引了附近及方圆几十里的村民,有的戏迷如痴如醉地带着粮从数十里外步行赶来观看,将临时搭起的舞台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每场演出观众成千上万,优美的舞台灯光、布景、电脑字幕,加上唱做俱佳的表演,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演出中迭起,足见农民对文化之渴望、文化下乡之及时。然而笔者认为,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而应该创新文化理论工程,让新农村建设确立文化文化工作的主体地位。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确立文化的足为点。
毋庸置疑,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要看到,上至中直院团下到县级小团,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产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等,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去年春节,笔下乡走访了一些农民家,当地的青年农民告诉我,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认为,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们近期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变“送”为“种”文化,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有的民文化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最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农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至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由此可见,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是新村文化的主角。
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难,因而,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新时期新农村文化的重要形式。据国家文化部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6800余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他们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演出形式丰富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如我市的一些民营通剧团、黄梅剧团等,常年坚持在广大农村演出,他们正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以新农村文化为载体,打造文化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