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30 10:38:08

导语:在风景园林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53-03

Abstract:It is the need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qi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in Suqian. We design from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to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teaching,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ability”of teachers,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thesis,student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training,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arden;Applied talents;Research

推M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高校办学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内在要求。园林景观行业一直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进而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升级为成为紧缺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园林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重点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点,构建相应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众多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这种人才既具有较宽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将理论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宿迁学院园林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而园林行业以营造高品质户外空间为基本任务,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故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2]。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5号)资料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拥有38处世界遗产地,6 000余处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占国土面积近17%,国家园林城市139个,国家园林县城40多个,地市级园林管理局及管理机构6 680个。园林景观设计单位1 200多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超过2 000家,2030年预计新增绿地42亿m2。而目前园林方向一线从业人员约500多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3.5%,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10甚至1/20,园林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1.2 是今后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应用型教学环节,用人单位对此也要求颇高。在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各项调查中,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比例将越来越低,约为20%,而实践性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活动等比例将占据80%,这说明园林专业学生比较倾向强化实践性教学。主要还是因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会对学生应用技术性能力培养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考虑学生对实践应用性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 基于地方高校办学实际 近年来,江苏省在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中都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园林绿化资质的企业1 000多家,一级资质46家,占全国12.4%,园林行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4]。而江苏宿迁市,在“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下,不断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提高,2015年分别为39.02%、42.10%、13.01m2,居全省前列。2005年至今,宿迁市政府启动了骆马湖园博园、项王故里景区等一批体现宿迁地域特色的大型园林工程项目。根据宿迁市2016年中心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中心城市编排园林绿化任务七大类共119项,全年新(改)建绿地约400hm2(其中新建约346hm2,改造约54hm2)。园林建设的大量投入必然带来大批园林绿化企业的涌现,迄今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园林企业约150家,其他园林相关企业单位若干。在当地人事及园林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对宿迁周边地区30个园林企业、15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资料显示,未来3a内宿迁市园林专业人才预测需求为:市、县园林局约20人、乡镇林业站约200人、各级公园、苗圃、园林公司300人、自主创业50人,总计约570人,部分毕业生还可辐射江苏其他城市。针对江苏省园林行业及宿迁城市的发展状况,拥有多名高级园林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宿迁学院是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积极为地方园林事业输送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校增设园林专业,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宿迁乃至江苏省的园林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 宿迁地方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要,应敢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重新整合并优化课程体系[5]。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构建三层次三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即通识课、专业主干课(含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三层次课程结构,包括园林绘画实习、园林建筑设计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实践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从而发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考虑模块实践教学,如园林专业中,可开设“植物类课程实习模块”“设计类课程设计模块”“施工类课程实习模块”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学生的植物栽培管养、植物造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施工等能力。三是根据季节安排实践课。考虑到植物生长的季节性,部分分散实习时间可安排在春夏季进行。

2.2 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如何教得更好[6]。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以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课堂可以强化师生互动效应,教师授课多介绍案例,如有条件可以户外现场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同身受,这样实践性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或者某些工程项目中去,到一线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经营,甚至可以自负盈亏。

2.3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一是可以由学科带头人、相关专家以及课程负责人,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大纲、教学考核、教学经费和条件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评价与管理。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有可能的话开启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模式度。三是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将实践训练、学科竞赛、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活动的成绩和表现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8]。

3 构建保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3.1 专业内涵建设 (1)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相关材料(教学大纲、实验及考试大纲、教案、考评体系等);加大课改力度;争取1~2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网络课程,力争5a内申报一个省级重点课程。(2)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外引和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引主要是未来五年内力争引进园林设计方向正教授1~2名;内培主要是培养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4名,省级1~2名,学科带头人2~3名,而职称晋升主要通过提升教师科研课题和论文档次来完善。(3)教研室建设。除严格执行院、系规定的有关教学常规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本专业课堂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等;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规范等;教研活动提升层次,提高教学质量。(4)实验室、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完善园林植物综合实验室、园林设计绘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植物标本室等。未来10a内建设园林工程实验室80m2、园林建筑模型实验室100m2、作品展示室100m2;户外校内完善现有基地建设,并增设园林植物分类园(8 000m2)、园林景观生态园地(8 000m2)、科研成果示范区(1 000m2),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外基地选择运营资质较好的知名企业2~3个长期合作,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质量。

3.2 专业外延发展 (1)校企联盟,产学研一体。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园林技术的专门人才,为宿迁、江苏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园林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双师型培养。通过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共同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参与的人才培养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强化考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要求,在本科教学中逐步推行“多证书”制度,以证代考,利用花卉园艺工、园林绿化工、景观设计师等技能证书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的成效。(4)科技研发,服务推广。除为地方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本专业教师深入地方园林行业一线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指导,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通过培训班、作报告等形式,提高低层次绿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娟,周红灿,孔繁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3):61-63.

[2]娄娟,杨帆.“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66-168.

[3]唐琦.高校本科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9):95-98.

[4]谭雪红.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及良性运行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0):81-83.

[5]O得东,李卓冉,连洪燕.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2):118-120.

[6]贺坤,赵扬,张志国,等.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184-187.

[7]刘爽,刘金祥.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园艺,2017(1):111-112.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市绿化 绿地系统规划 研究进展

1 城市绿地系统

1. 1 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 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5 ]。

1. 2 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 3 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 1, 8 ]。20 世纪70 年代初,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

20 世纪80 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职称论文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根据对世界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 2ö人以上的占70% [ 1 ]。新加坡土地面积648 km 2, 人口386 万, 人口密度5 965 人ö km2, 现有绿地7 500 h m 2, 人均25m 2ö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50 m 2ö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 2ö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 3 m 2ö人[ 16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 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 2. 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 9m 2 增加到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19. 2%增加到22. l%。1999 年底, 全国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4 219 个, 面积77 137 hm 2。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

从80 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 19 ]。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 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 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 20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 余家, 园林科研院(所) 60 余家, 大专院校10 余家[ 20 ]。

2. 2. 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完成后, 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提出实施建议[ 21 ]。可见, 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 具体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0, 21 ]: (1) 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 (2) 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 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 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 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 21 ]。

2. 2. 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 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 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 ]: (1) 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 (2) 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 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 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5) 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3 ]; (6) 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 2. 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 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 21, 24, 25 ]: (1)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 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 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 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详细规划, 严禁绿地改变用途, 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 25 ]。(3)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 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 倍左右, 灌木5~ 10 倍, 草更小。

所以, 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 重视乡土树种, 常绿与落叶搭配, 灌草藤花结合, 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 19, 26 ]。(4) 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 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 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 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19 ]。

转贴于 (5) 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 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 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 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 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 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 1 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 27 ]: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 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28 ]。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 km内, 约6 700km 2 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 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 27 ]。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 27 ]。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 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 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27 ]。

(2) 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 12 ]。“人在城中, 城在林中”将成为21 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29, 3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 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 31 ]。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 种[ 32 ]。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 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 27 ]。同时,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 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 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 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 发挥其综合效益。

3. 2 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开放化[ 22 ]。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 从区域出发, 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 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 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 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 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提高绿地效益[ 22 ]。(3) 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 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 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 22 ]。(4) 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 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 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 使水体洁净, 富于情趣, 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 22, 27 ]。(5) 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 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 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 12 ]。(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 33 ]。

3. 3 规划新方法

3. 3. 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 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 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4 ]。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 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 35 ] , 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生态园林具有3 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能创造景观, 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 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 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37 ]。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 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人类- 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37 ]。

3. 3. 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 (1) 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 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 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38 ]。(2) 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 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 其基本内容包括: 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 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 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 [ 39 ]。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 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美化城市环境, 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 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 40 ]。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45~ 49

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

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

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5~ 39

5CJJö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

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

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

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349~ 354

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

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5~ 78

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

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1) : 97~ 100

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

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

15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State of Singapo re. Fo restry Studies in Ch ina, 1999, (Supp. ) : 31~ 36

16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 rrow. Faber and Faner.London, 1946: 213~ 230

17 振海. 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1997, 13 (2) : 30~ 32

18 常玉生.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 中国园林, 2001, 17 (6) : 60~ 66

19 冯彩云.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科技建议, 2002, (2) :15~ 18

20 王磐岩, 李金路, 白伟岚. 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 年发展规划. 中国园林, 2000, 16 (68) : 39~ 40

21 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 24~ 26

22 徐雁南, 王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2003, 19 (10) :63~ 66

23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 中国园林, 2001, (5) :19~ 23

24 刘滨谊, 姜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 城市规划, 2002, 26 (2) : 76~ 79

第3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4篇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1.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1.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1.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2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2.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2.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2.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2.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3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4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

第5篇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地理学是促进人地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它经历了自然语言、地图学和新一代以空间分析为核心的GIS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持续增长的人口与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这成为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理学紧密地关注这一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RS、GIS等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空间分析的方法与理论模型为人类提供了问题求解的分析方法。于是,来自地理学、GIS、RS、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自发地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类活动在规划之初即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问题,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但又不至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ESRI公司的有力推动,2009年举行了第一届峰会,GeoDe-sign的概念得以正式提出。尽管目前理论界尚未就GeoDesign的科学概念取得一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GeoDesign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ESRI在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中已经部分地集成了具有GeoDesign功能的模块。

受伊安•麦克哈格的《与自然共设计》的启迪和斯坦尼兹景观变化模型的影响,GeoDesign的核心在于将设计的理念引入到GIS系统的框架之中,研究一种可以融景观规划和设计、环境影响与评价、过程管理和结果预测于一体的地理规划设计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GeoDesign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也必将给我国高校在目前的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oDe-sign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追求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程度最小的规划、设计活动”,这对我国广大地方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作深入、系统地研究。

2GeoDesign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影响

2.1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地理学思考和解决人文、经济、社会领域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锻炼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地理学实习、实验的基本实践技能。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表1)。GeoDesign借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地理学、规划学、再生研究及综合。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用于在地区和全球尺度上通过地理位置和取向的优化来解决突出的问题。显然,GeoDesign是新兴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融合的结果,关注学生运用GIS技术和地理学原理来评估人类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图1)。可见,地理专业今后需要更加注重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形成更加系统的复合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技能,掌握新兴的GIS、GeoDesign等专业技术并转化为自身的地理知识创新技能。

2.2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各类师范类高校大都开设了地理科学专业,且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面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长期以来,这种定位为我国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1)由于中学地理师资的相对饱和导致地理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高校的地理专业在招生、专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上面临困境;(2)相对集中的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模式局限了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较强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知识结构,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技能与就业取向;(3)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毕业后即使是选择进一步深造也仍需继续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过的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课程;(4)没有构建学生的可持续创新的地理科学知识终身素养。这说明了地理专业的整体办学思路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大师范类高校的地理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地结合国际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对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GeoDesign是一种统一的、具有较强的空间规划能力但又不依赖于特定软件平台的地理科学整体思维方法,致力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理设计、分析、建模问题。因而,GeoDesign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规划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这对现有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2.3要求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地理专业的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很多科学理论转换到专业教学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高校地理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仍然方兴未艾。目前,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北亚利桑利大学已经开始开设GeoDesign的相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GeoDesign专业的相关教学。这对将GeoDesign纳入到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GeoDesign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紧密关注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提出的“改变自然,设计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GeoDesign以GIS作为技术支撑,以对空间活动的规划设计作为目标,对于很多设计过程的中间结果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虚拟重现,这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可以观测到中间过程结果,而且还可以对设计结果进行预测。所以,如何将地理学的理论、案例、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技术新特色的GeoDe-sign教学模式,这些都是对当前地理专业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

3对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3.1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性强的环境保护核心课程

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始终以人地关系作为学科的核心领域。现代地理学融合了地图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遥感、自然环境、地球表面过程等诸多学科,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地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当中。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并强化新兴的、综合性强的、能体现地理学最新理论发展方向的交叉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以利于培育学生的环境素养并通过他们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如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测绘、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兴学科,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一般只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这样一门较为简单的课程,而对于其它技术性课程则多数不开设,在环境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也不注新的学科理念、技术理念等的引入,这非常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地理学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如GIS和GeoDesign。所以,在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将新兴的交叉性强的地理类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利于他们形成更加良好的知识结构。

3.2加强学生终身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育

终身地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形成持续的地理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仍然能够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能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对于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必备的地理学软件分析工具,构建运用计算机进行地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生一旦掌握了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地理学研究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围绕某一地理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增强地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师资水平。当然,对于如何构建学生的终身地理科学素养,既要开展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更加要求广大高校的地理学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掌握某些地理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3.3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人才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历经多轮地理专业教学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课时总数都被不同程度的削减。但是,地理学始终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现在地理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野外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有实验报告、考察记录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加之现在很多实验课程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在客观上都导致了地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有的学生甚至连ArcGIS、ER-DAS等主流GIS平台软件都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当今地理学走向跨学科交叉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GIS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因此,探索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工作的高校为例,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研究课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或者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加“挑战杯”等多种方式,使得很多有浓厚学术兴趣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此外,系部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地理信息工作室”、“制图规划工作室”等学习团体,开展学科竞赛,这些都为强化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GeoDesign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体现了地理学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但要突出课内时间的有效利用,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精选科学研究的案例并指导学生从事难度适中的地理学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