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课本论文

时间:2023-03-30 10:38:17

导语:在语文课本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课本论文

第1篇

课程设置离不开社会大背景,课程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即课程开设与否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强调专业性和职业性,为就业准备。学前教育专业应与时俱进,简单、机械地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现行课程只会固步自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决定》为学前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明确了改革思路。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只有熟知幼儿教师能力要求,全面、深入掌握用人单位需求,并将其准确反映在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对接、培养标准与专业认证对接,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过硬、满足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改进已有课程设置

1.充实通识课内容因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包含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再加上幼儿想象力丰富,对诸多现象充满好奇,所以通识课应加入有关人文、科学、自然等课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充其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幼儿教师要具备与幼儿沟通的能力,了解幼儿身心特点,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因此,还应在通识课中加入相关教育课程,但内容要浅显而广泛。

2.调整专业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科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可将一些基础课改为选修课,合并较为相近的理论课,从而减少学时、学分;就技能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艺术系学生不同,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应以实用性、工具性为主,加强对儿童歌曲伴奏、儿童操的编排等艺术类课程及幼儿园环境设计、玩具制作、简笔画等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实用美术课。此外,为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率,结合地域资源,学校还可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蒙台梭利课程、剪纸、泥塑等。

3.加大实践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少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未来就职岗位,对于如何与他人交往多半来自于已有经验,如何与幼儿做到有效沟通更是纸上谈兵。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及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增加实践课种类,逐渐丰富实践课内容,适当延长实践课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增开其他课程门类

1.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无论从事哪项职业,从业人员都应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认证,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不例外。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于2015年正式拉开序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领取教师资格证的惯例将被打破。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会有所变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不再被区别对待。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资格。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关注这一变化,适时调整。

2.专业方向课程幼儿园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与目前高校采取笼统而又全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不同步,高校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幼儿园教学、保育、科研等工作的教师,又能承担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任务的人才,培养内容大而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校可倚重艺术特长生、营养师、双语教师、幼儿园管理、高级家教等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以突出学生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3.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类课程新教师招聘时,在诸多标准中道德修养被排在前三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出发点因人而异,对幼儿及幼教职业的态度千差万别。开设师德方面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并深深喜欢上幼儿教师这份职业。这样,未来才会安于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业。

4.0~3岁早教类课程我国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纷纷选择早教机构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因而我国早教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托幼一体化促使幼儿园招收低龄幼儿入园或开办周末亲子班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安排幼儿与父母共同活动,又要善于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育儿行为,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开始0~3岁早教类课程。

四、结语

第2篇

1.继续教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推动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以后的主要任务:“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续教育就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随着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根据市场导向,继续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进入就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抓住就业契机,不仅要培养学历化人才,更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就是说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灵活、多样、社会需求的复合性人才。因此继续教育最为直接反映了教育的大众化,走在转变人才观和提升教学的服务意识最前端。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能消化吸收并创新先进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把潜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手段,并提高生产力。因此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2.地方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次性教育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需要,继续教育的理念被全社会所共识,已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培养具有高素质创业能力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继续教育身上。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对其提出了挑战。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大量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目标就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并在人才资源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的培训活动,突出其市场化、专业化、终身化、全民化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专业性、技能型的项目培训,进行新技能、新知识的传授,激发专业人员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加快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改造,以满足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

二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义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根据高等学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经济有不同的定位。“985”高校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11”高校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则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高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拉动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扬“地利、人缘”之优,避“名校、品牌”之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调整学科专业,利用高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制定适合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培养多形式、多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紧密联系地方,以具有区域特色和变化的市场为导向,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服务业为宗旨,带着前瞻性的思路,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彼此信任,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共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行宏观规划,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办学理念不仅得到升华,办学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提高,还彰显了办学特色,锻炼和提高了办学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立足于本土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求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开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空间,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学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同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扩大继续教育的影响力。从地方经济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三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第3篇

论文致谢意义

在字数超过数万字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一般会出现致谢词。毕业论文致谢词用于毕业论文的结尾处,写在正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表对导师或者对论文写作起辅助指导之人的感谢之词。

毕业论文出现致谢词是对论文指导者或者合作者劳动的一种尊重的表达。它的出现有效促进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有效展示了团队合作价值所在。

致谢词提供了简略的论文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信息,提供的信息对读者研判论文的写作过程和论文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致谢词写作有完整程序,不能任意行文。首先态度要端正,其次措词要恰当,另外有严格规范的格式。

毕业论文致谢语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语模版范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写的,不过大部分学生都不过时在百度上搜索一段,然后稍加修改即可,诚然,这是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并且在论文时并不会对该部分进行检测,所以大家大可放心的去复制。在这里paperfree为大家分享了几则毕业论文致谢语模版范文:

以下致谢语范围乃小编精心挑选哦,大家放心复制:

范文一: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XXX教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我对XXX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XX学院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范文二: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郭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范文三:

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四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活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四年来,我的师长、我的领导、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身收益,我真心地感谢他们。

范文四: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XXX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XXX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她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感谢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等几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育。

范文五:

第4篇

课程体系调整

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原来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石油和冶金企业的自备电厂和动力车间,课程的设置均围绕这一目标。在制定2011培养计划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趋势,对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原先的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围绕供配电技术设置,2011计划中适当增加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传动、电器学、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

专业基础课学时和授课内容调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是电机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以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对几乎所有课程的课时都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以行业够用为原则。如电机学被压缩到72学时(包含12学时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合并为电子技术,学时压缩到96学时(包括16学时实验),电路原理被压缩到96学时(包含16学时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被压缩到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由于上述几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被大幅度压缩,造成授课进度较快,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学习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这些专业基础课还是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我校历年都有相当比重的同学在报考研究生时由于专业基础课功底较差而落榜。针对上述问题,在2011的培养计划制定时,我们力保上述几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将电机学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路原理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子技术恢复为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自动控制原理增加到80学时,结合MATLAB授课。在增加学时的同时,根据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授课内容。四、专业课授课内容整合为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交叉内容,造成课时浪费,将前后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组,由相关老师反复讨论课程大纲,力求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这些课程主要是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选修)、电能质量及控制技术(选修)、二次回路与自动装置(选修)。通过授课内容的整合,压缩了约30个重复学时。

第5篇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培养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常规实践教学走出困境,也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第二课堂是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提升各方面创新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可以让他们产生对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能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第6篇

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独创性和使命感的,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

1.1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讨会(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SylviaSMader,2002)为教材,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23学时);(2)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开设特别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16学时);(3)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shadowing,10学时)。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获得3单位学分。

2特点与启示

2.1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灵活,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强行记忆理论知识,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及研究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根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另外,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并公开在学校网页,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

第7篇

1.1内容(黑体四号加粗)

边坡是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包括人工边坡、自然边坡以及崩滑体。在重力、风化、侵蚀和其它地质作用下,边坡不断地发生变化,应力重新分布,并且随着边(微软雅黑小四号)……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3、国内外研究现状(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5、研究方法(含技术路线)(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6、研究进度与步骤(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8、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内容(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9、主要参考文献(黑体三号加粗*)

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及制动系设计

姓 名 梁津

指导教师 王勇智

院、系(部) 机械工程学院

一、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881年,人们就开始研究电动汽车。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到了1839年,苏格兰的罗伯特·安德森给四轮马车装上了电池和电动机,将其成功改造为世界上第一辆靠电力驱动的车辆[1].但是随后内燃机的出现以及内燃机汽车技术的成熟,使得内燃机汽车取代了电动汽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动汽车重新成为世界性的研发热点,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都投入巨资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或制定计划,以促进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1)美国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 美国是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和汽车污染物排放量也都居世界首位。为增强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提出了着名的PNGV计划和FreedomCAR计划。其主要是为了开发出无污染、燃料能量转换效率高、成本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

(2)日本的电动汽车开发计划 日本也是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日本的石油匮乏,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日本政府及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对电动汽车的开发也十分重视。日本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日本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主要有:低公害汽车开发普及行动计划、JHFC示范工程、专项研究计划等。

(3)我国电动车研发计划 我国也早已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化列为重点项目,并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比如说863计划的EV、FCEV和HEV研发纲领和973计划的电动汽车专项计划。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方式进行联合攻关。

然而,目前世界上关于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电动汽车主要还是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电动汽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充电时间过长、行驶里程过短等。因此产生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初级或过渡产品,就是电动观光车。目前国内外对电动观光车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20xx年至今,蓄电池观光车(轻型电动车)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从无到有,到07、08年产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企业的数量也从开始的一两家,发展到多家。20xx年国家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以来,已领取制造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0家[3].且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比较优秀的电动观光车生产厂家有玛西尔电动车、沃森电动车、朗逸电动车等

2.生产需求状况

当今世界,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又占一半以上。然而,最新资料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够人类再使用41年;天然气总储最为176万亿立方米,仅够人类再使用63年;煤炭蕴藏总量1.0316万亿吨仅可使用230年。即使改用核能也是困难重重。已探明核原料铀矿的储量436万吨,也仅可供开采72年。海水中的铀、锂等储量丰富,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可是人类近期还没有能力从海水中提炼出核原料来。由此可见,目前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2l世纪的上半叶即将趋于枯竭。据资料,1999年到20xx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4%,20年翻一番;发达国家每年增长1.3%.按能源种类分析,石油预计增长率为每年2.2%,20年增长59%,到那时石油仍然维持第一能源的地位,在全球能源总消费量中占40%以上的比例;天然气将增长一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3%上升到28%;由于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煤炭消耗的比例从目前的22%降到20%;由于技术问题、经济成本问题,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占耗能总量的比例将会略有下降,核能将略有增长。换言之,在近二三十年里,核能和可再牛的风能、水能、太阳能远远无法替代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因此,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将越来越严重,而它们的储量是有限的,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全球范围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科学家预测,2040年全球石油消费将达到峰,从2050年石油开始枯竭。这种供需矛盾的大势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此外,各国为预防恐怖攻击,正加强对能源生产、运输的保护设施和防范力量,这些增加的投入最终必然反映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上。更何况拥有全球2/3石油储量的中东地区,一直处于政治动荡或战争之中,在这些剀素的推波助澜下,石油、天然气价格一路飚升势小可挡。在世界能源危机中,众多石油、天然气进口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了沉重地打击,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头等大事之一[4]。

同时,目前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区域性雾霾频繁发生,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恶化。雾霾污染已经给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公众健康和生活方式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雾霾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它主要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变化绿皮书(20xx)指出,雾霾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5],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废气中的污染物有100多种,其中对人体危害的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碳微粒等。因此现有的以化石燃料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对空气污染非常大。

因此,电动观光车作为电动汽车初级形式应运而生。电动观光车具有很多优点:

(1)电动观光车可以较好的解决汽车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的电源本身不排放有害气体。给蓄电池充电所用的电力可以来自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即使使用煤发电,除二氧化硫及微粒外,其他排放物均比内燃机汽车少,而且电厂大多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居民损害较少。此外,电厂煤燃烧是固定集中排放,燃烧过程较易控制,有害物质较易清楚。正因为如此,电动汽车也被称为绿色汽车。

(2)电动观光车可以解决汽车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电动汽车用车载电源有蓄电池、燃料电池、飞轮电池、太阳电池和车载发电机组等。蓄电池充电所需的电能可充分利用水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丰富的能源转化而来。也就是说,电动汽车可以不依赖于石油资源,所节省的大量石油可缓解依赖石油的化工原料日益匮乏的压力。

(3)电动观光车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可利用晚间富余的电力进行充电,从而避免大量富余电力的浪费,提高电网电能的利用率。电动汽车还可以在减速、制动、下坡时,将电机转换为发电机,实现能量回馈,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6]。

基于上述优点,电动观光车产业迅速发展,20xx年至今,电动观光车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从无到有,到07、08年产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企业的数量也从开始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领取制造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0家,近一两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这其中就包括电动观光车研制,但从目前已出台的政策看,如20xx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今年2月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强调了对新能源汽车及车用电池组等关键技术的支持。

3.选题目的和意义

此次选题主要是对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统和制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电动观光车的悬架系统与传统燃油汽车悬架系统各部件大致相同,但国内电动观光车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都是采用内燃机汽车的车身和悬架系统。 因此电动观光车与传统汽车各系统有很大的质量、几何外形、安装空间位置的差异,所以必须研制出一种适合电动汽车的悬架系统以及制动系统,来改善电动汽车的舒适程度和抗外界干扰的稳定性能和制动性能[7].行驶系统包括车桥、车轮、悬架,其中车桥包括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要进行分析设计的参数有很多,比如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的结构参数、轮胎的选型与转向轮定位参数、悬架弹性元件、减震器、导向机构的参数尺寸与使用性能。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装置和制动控制装置。制动器结构参数、制动器制动效能、制动器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控制装置的结构参数和可靠性、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 麻友良等。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2

[2] 张正杰。蓄电池观光车走向纯电动汽车的障碍[J].第六届全国轻型电动车技术研讨会,20xx;

[3] 陈宝强。旅游观光车现状分析[J].第六届全国轻型电动车技术会,20xx;

[4] 懂守聪。从国际能源危机看建筑节能[J].建筑设计管理,20xx;

[5] 姜丙毅等。雾霾治理的政府间合作机制[J].学术探索,20xx;

[6] 麻友良等。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6;

[7] 乔长胜等。基于ADAMS/View微型旅游观光电动汽车悬架仿真分析[J].机械工程师,20xx;

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思路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

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蓄电池观光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在于动力输出部分,用动力型电池、驱动电机代替了汽车的油箱、发动机。蓄电池观光车一般有3大部分组成,包括电气系统、底盘和车身。此处主要研究其中底盘部分的行驶系和制动系,其中行驶系起纽带和承载的作用。主要包括车桥、车轮和悬架。制动系用于控制车速和停车。包括制动器和制动控制装置。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

⑴分析设计并校核车桥结构,包括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

⑵选用并校核合适的车轮型号

⑶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悬架结构

⑷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制动器类型与具体参数,包括行车制动装置与驻车制动装置

⑸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制动控制装置

2.研究思路

1. 仔细阅读任务书,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要求。

2.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熟悉课题内容,完成开题告。

3. 结构设计。即根据给定的原始数据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各部件的结构类型。

4. 确定各结构类型的具体形式和参数。

5. 进行计算分析与校核。

6根据上面设计的具体参数,画出部分零部件的图纸。

6. 整理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

7. 进行修改完善,准备并参加答辩

3.工作流程

1. 根据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研究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和制动系工作原理。

2. 计算行驶系和制动系的相关数据。

3. 进行运动和强度校核。

4. 根据相关数绘制CAD二维图和三维图。

5. 若校核不合格,则修改数据,再回到第二步,若校核合格,则完成设计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1-3周:实习,调研,收集资料,熟悉课题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第4-5周:完成制动系和行驶系的总体方案设计及性能参数计算。

第6-9周:完成固定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和三维建模与装配及中期答辩。

第10-11周:完成装配总图及主要零部件图。

第8篇

I.Title: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Topics and Subje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I. Introduction

Chinese grammar system, in one sense, is basically an imitation of western grammar systems. But when we put into pratice , many Chinese grammarians have found that the rules of the westernized languages do not hold water. Therefore, many disputes and controversies have arisen,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opics and Subje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Chinese grammar with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theory of grammar, so that it can help our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joint the mainstream of Linguistics worldwide and bring the two way together---try to find the universal grammar. We believe that, the process in conformity is not always Smooth and pleasant, but the results are supposed to benefit China and the world finally .

III. Literature Review

Subject and topic as two basic concepts in modern Linguistics , their relationship is considered as the crucial research project and heated topic in Linguistics.

1, Subject is originated form the western grammar systems . In general linguistics , many scholars are trying to give a current concept to subject .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all kinds of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 Keenan(1976) summerized the grammatical,semantic and textual features that subject has . The following are conclusion Trask(1993:266) made from all kinds of documents including Keenan(1976) (参见石毓智,2019):

Subject is the noun phrase that probably ha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n syntactic relation in sentence. Subject has all kinds of features in grammar, syntatics and text , mainly consisting of:

1 Subject represents independent substance;

2 Subject restricts the co-reference in sentence, including pronoun, reflexive pronoun and null anaphor;

3 Subject restricts the agreement in verbs;

4 Subject is the topic with no mark;

5 Subject can be questioned by interrogative pronoun,and also can be focused.

6 Subject is usually lack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7 Subject is ususlly considered as the actor of unmarked structure.

His conclusion may be more suitable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of western languages . Concerning Chinese, part of the descrition fail to reflect the linguistic fact in Chinese. For example, Trask thought that subject is the topic with no mark . He neglected of pragmatic feature of topic . Because we can’t confirm whether the subject is equal to the topic in a single sentence. And he also thought that subject is ususlly considered as the actor of unmarked structure, which is not accord to the fact in our Chinese .As in Chinese , not only actor, but also patient, instrument, timing and location can act as subject in sentence.

2 , In 2019, Shi Yuzhi tried to conclude about the subject ’s characteristers in form in Chinese. His conclusion is as followed :

The form of the subject can be placed both in subordinate clause and sentence.

Subject can be focused.

Subject can be questioned by interrogative pronoun.

And its semantic characters are :

Subject is the actor of behavior act.

Subject is the main body of nature and state.

Shi thought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 butween subject and topic is that subject is the ingredient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while topic belongs to the discourse concept. The former one can be put into sentence and subordinate clause; the latter only can stay in sentence aspect. But his method to distinguish subject to topic seems to be a bit vague.As in Chinese, there is a kind of sentence in unusual order, for example: “书小王看完了”. In Shi’s opinion, that is a topic structure for it can not be placed in a clause. But in fact, it belongs to a classical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 “书” is either the subject, or the topic.

3 , Since Zhao Yuanren introduced ‘topoc’ into our grammar study in Chinese , the scholars in Chinese home and abroad keep going with research on topic . Li Na & Thompson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n this issue. They’ve done a systematic contract to subject and topic. They said that topic means what is about in the sentence while subject is what the verb predicates; topic can not be indefinite and generic but subject can ; topic have to appear at the front of a sentence while subject is allowed to appear in the sentence; there always be a pause between topic with other parts of a sentence.But in Chinese , it is not necessary that the topic appear at the front of a sentence. For example: “老师,这件事让我来处理吧。” In this sentence, “这件事” is the topic ,but it doesn’t appear at the front of a sentence.

4 ,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subject is a concept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while topic belongs to Pragmatics . But Xu Liejiong & Liu Danqing(1998) didn’t . In their thesis, they consider topic as a ingredient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Just like suject and object , the topic also share a position in a sentence. As an independent ingredient , each of them should has its own position and can not be overlapped. Then, let’s analyze this following sentence “小张不来了。”. “小张” is the subject and topic at the same time. subject and topic have been overlapped, so it doesn’t work to consider topic as an ingredient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5 Qu Chengxi(1996), as a specialist of functional grammar, thought that if one only adopt his own theory when he is doing research on Chinese grammal , he will always feel impractical. We should try to appreciate other’s thinkings or even accept them if available and no conflict arisen. And I think his opinion is quite fit to grammar study on Chinese.

IV.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rough reading materials from library and the Internet, I’ve acknowledged much about subject and topic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differences . Many scholars have defined the subject and topic in many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the form, cognition,function and so on. I prefer to study subject and topic from functional grammar than from the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 it will be basic on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V. Discussion

Guided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re is a point we should make sure, subject is a concept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while topic belongs to Pragmatics whatever our research goals are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t the same time , we have to accept that Chinese is a language that is lack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and i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subject from topic. So when we are doing this kind of research ,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define it clearly ,especially formally.

VI. Outline of the Paper

1. Introduction

2.Subject and topic in English

2.1Subject in English

2.1.1 Dispute over subject in English

2.1.2 Definition of subject in English

2.1.3 Choice of subject and its semantic role

2.2Topic in English

3. Subject and topic in Chinese

3.1Subject in Chinese

3.1.1Importance of subject to Chinese

3.1.2 Choice of subject and its semantic roles

3.2Topic in Chinese

4.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4.1 Subje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4.2 Topic in Chinese and English

5. Conclusion

VII. References

[1]曹(Cao)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5: 36

[2]屈(Chu)承熹.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2~5 .

[3]屈(Chu)承熹. 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4:28-42

[4]屈(Chu)承熹. 从汉语的焦点与话题看英语中的Y-Movement及其它倒装句[J]. 外语学刊. 1993.3

[5]石(Shi)毓智. 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F[J]. 语言研究. 2019, 43(2): 82-91.

[6]徐(Xu)烈炯&刘(Liu)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3

第9篇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修完大量理论课程。以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为例,前3年半的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必修课达40余门,而且这些课程多深奥枯燥,因而许多人认为医学就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所以,医学本科生更容易把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用于大学的学习,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考试的机器。然而医学同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理论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理论学习阶段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而第二课堂活动是一项广为采用的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组织形式上,第二课堂不同于大班授课那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座上听,其强调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即时交流与碰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内容上,第二课堂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和教学大纲,学生的思想可以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飞翔。在评价方式上,第二课堂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分数等级,而是思维实践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的认可。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现实是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国情下,大班授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保障学生平等教育权利的必需。然而,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就成了在当前国情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不二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及成效

根据本校“建设一流创新性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本部近年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欢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通过以下5种形式来开展:(1)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教师当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自己的导师求教。学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更换自己的本科生导师。(2)本科生进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实验室间进行轮转,使之对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有了进一步了解,便于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有灵感的科研领域。(3)本科生学术论坛。通过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全校范围的本科生学术论坛,这既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全校学生一种宣传,从而让更多的有科研潜质的学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动。该活动提供了一个本科生成才的平台,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动中经过相关领域的专家论证后,就会给本科生提供实验平台,并提供一笔启动经费以及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研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作品还会被送去参加全国“挑战者杯”本科生创新大赛。(5)本科生进课题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培训之后,对那些表现突出且对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带教教师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课题中来,直接参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甚至在带教教师的支持下进行独立的研究,进行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显著提高。以往的医学本科生都想着毕业之后就去当医生,重视临床知识的获取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医学生对科研活动有了直接的认识,很多学生一改过去对科研工作不了解、没兴趣的状态,表现出对科研活动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医学院校很多课程都开设有实验课,然而由于受我国国情所限,很多实验课也是以大班授课形式。教师把所有实验仪器设备都准备好,所有相关试剂都制备好,所有实验步骤都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就像一个机械臂,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做完实验交上实验报告就了事,而学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有的实验前准备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必须烂熟于心。通过自己准备实验物品、操作实验步骤、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技术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同时学生对利用所学技能去解决科学问题也会产生极大兴趣,这就产生了获得技能-产生兴趣-获得新的技能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再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学生要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要进行科研综述的撰写,还要进行科研思路的汇报。这些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锻炼,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2013年度本部发表的103篇SCI论文中,约25%是本科生发表的。同时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水平也不断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发表SCI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超过8.0,论著最高影响因子超过5.0。因此,本部举办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既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对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双赢。

3存在问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