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无机非金属材料论文

时间:2023-03-30 10:38:21

导语: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无机非金属材料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工程;材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due to its good material properti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building proje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eopl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work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its material properties, cont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work,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works, want to be able to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in construction play a guiding effect.Keywords: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aterial application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述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范畴

当今所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是传统硅酸盐材料科学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自从20世纪40年以来,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才来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相关的材料产品也层出不穷,最终使得这三种材料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主要构成材料。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很大程度上是不断涌现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引起的。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在建筑行业,无机非金属行业已经有了不少的应用。作为一种固体无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极强的整体性。建筑对整体性和稳定性材料有着很高的需求,这也就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找到了市场依据。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易风化,耐久性和有效性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承受一般金属材料不能承受的高温,因此能够作为良好的防火材料。在结构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紧凑,具有良好防水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或者地表水的渗透。同时,无机非金属材料对酸碱的反应不大敏感,这对于保证其长久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现状

1、高技术陶瓷材料

高技术陶瓷材料的主要原材料是人工合成的超细高纯粉体,使用先进的材料成型方法,结合当代优秀的烧结工艺和加工技术技术而得到的一种具有很高强度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的性能好,附加值高,因此主要被应用在顶尖的国防工业材料领域中。高技术陶瓷具有高硬度、高刚度、耐高温、耐磨损的优良特性,能够用在集成电路、传感器和机械零件等诸多领域。在建筑物的易损伤处使用高技术陶瓷材料能够保证建筑整体强度。

2、纳米材料

纳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纳米材料的研制提供了便利,纳米材料是由极细的晶粒构成的,晶粒的尺寸一般处于纳米的尺度中。同微米晶体对比,纳米材料在材料光学、材料力学和材料地磁学上都表现出了优异的特带你。因此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研究的领域中,纳米材料一直是一个热点。

3、复合氧化物与化学传感器材料

这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形态多种多样,性能也各有千秋,功能也各具特色。目前对于这种材料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上。例如:新型的半导体材料,能够极度灵敏地感知有害气体的材料等。多功能敏感材料有着对各种状况相当敏感的传感元件,并且这些传感元件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使用也相当方便,价格一般不高。因此多功能敏感材料在火灾报警、汽车尾气检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发展方向

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常常是消耗能源的大户,世界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节能、降耗成为了主体。如何建设处高质量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材料工业供给的新型材料的决定的。因此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建筑行业会想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引导性的发展。例如:新型的墙体材料能够在保证墙体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其优良的耐久性能够降低维护的费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则中空玻璃的研制成功能够大大减少材料的使用。目前,大量重复的建设和低寿命的设计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城市建筑建设的关键,因此现代化建筑就需要有高性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支持,从而较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材料的使用寿命。

复合型方向

复合型材料有着单一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拥有某些特殊的性能,这中优良的特性满足了建筑行业对材料的需要,合理使用复合型材料能够保证建筑功能取向多功能化。在当下的许多国家,例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将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在科学发展战略之中,并且处于有限发展的位置。美国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为了巩固和保持器在高技术局势装备方面的优势,美国先后制定了《国家关键技术报告》和《先进材料与技术计划(AMPP)》,其中将复合型材料技术列为六大关键技术的首列,而日本也发表了相关性质的文件,支持和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研究。复合型的发展方向使得材料的工业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对于促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的创新和成熟提供了基础的条件。

小 结

在对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浅要概述之后,对我国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对有着优良特性的高技术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和复合氧化物与化学传感器材料进行了相关特性的介绍,之后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进行分析,认为将会向着节能、降耗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并且对于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建筑功能多样化前进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玉芳. 芦令超. 程新. 常钧. 刘福田. Al2O3基纳米复相陶瓷的研究进展[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密封件;石棉;石墨; 资源回收

1.概述

密封件是设备及管道连接处以防止其漏油、漏气、漏水以及外界环境介质侵入的基础组件。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密封件的性能和特点,对正确选择安装和使用密封件,防止泄漏与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污染、改善产品外观、提高产品效率与性能,节约能源与材料、防止设备失效、保障人身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密封材料要与所选用的工作液体有很好的“ 兼容性” , 此外还要求弹性好, 永久变形小,有适当的机械强度, 耐热耐磨性很好, 摩擦因子小; 与金属接触不互相粘着和腐蚀, 容易制造,成本低。船配密封件是目前密封件生产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一类生产,目前用于密封件生产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1非金属材料

自19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人类以天然的矿物、植物、石油等为原料,制造和合成了许多新型非金属材料,如水泥、人造石墨、特种陶瓷、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等。这些非金属材料因具有各种优异的性能,为天然的非金属材料和某些金属材料所不及,从而在近代工业中的用途不断扩大,并迅速发展。非金属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在机械工程中较常使用的有许多品种。属于无机材料的有耐火材料、陶瓷、磨料、碳和石墨材料、石棉等;属于有机材料的有木材、皮革、胶粘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此外还有以非金属纤维增强树脂基所构成的复合材料。橡胶、塑料、石棉和柔性石墨等因有良好的柔性和弹性而适于制造动态和静态的密封零件,如压缩机的活塞环、密封填料、O型和V型密封圈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一种以树脂或橡胶为基体、称为液体密封胶的密封材料,适用于各种静态密封,使用方便。

非金属材料还有一项特殊用途,就是用作耐烧蚀材料,如酚醛和石棉、石英等纤维复合制成的用于宇航方面的烧蚀部件,能在2500℃以上较长时间内燃烧、分解、散热、碳化,形成隔热层,有效地保护内部结构。此外,一些非金属材料还有消音、消振、透光、无磁性等特点,可用于制造如橡胶弹簧、避振垫片、光学透镜等零件。非金属材料的强度一般不及金属材料高。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共同缺点是质地脆、不耐冲击;有机非金属材料则耐热性不高,存在老化、尺寸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对于不同类型的密封,其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静密封是依靠封闭接合面的间隙以实现密封作用。在设计合理、制造质量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长期密封的目的。对于这种接触式密封,安装后,作用于接触面的密封力(接触力)与机械载荷、流体压力作用下的内应力、重力产生的静载荷以及热载荷等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密封材料自身会产生渗透的材料,如;石棉板、纤维基非石棉材料,应考虑其本身的渗漏,机械载荷,包括螺栓的固紧力及弹性体产生弹性变形而在接触面产生的初始应力。这类垫片的密封接触面往往较宽,以达到阻止内部材料毛细微孔的通道,并通过将法兰加工成多道水线的形式,来增加单位面积的压强,减少垫片被“压馈”的现象,特别是用在气体及温度较高的场合。

1.2金属材料

由于非金属材料无法满足高温、高压的要求,为满足高温、高压工况的要求,7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齿型垫、铁包垫、铝平垫等形式的金属垫片。这些垫片主要用在热设备、船舶蒸汽管道上、油品管道上,它对法兰配合表面的粗糙度、加工精度(如平直度),压紧程度都要求较高,使其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限制。

“O”形圈、油封等一类橡胶密封件不适宜设备高速、高压、高温的工作部位。选用特种金属材料制做的密封件统称为金属密封。金属密封有耐磨、耐温、塑性小的优点, 但失效快、寿命短、性能不稳定却是较普遍的现象。金属密封的选材, 传统上多为硬质合金、高速钢、轴承钢等。金属密封材料主要用于静密封。常用密封件除间隙密封外,密封都是利用密封件使偶合面间的间隙控制在工作介质能通过的最小间隙之下。该最小间隙取决于工作介质的压力、粘度、相对分子质量等。通过分析金属密封件密封界面的工作特点, 揭示了金属密封性能的不稳定性。

表1 常用金属密封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1.3 金属橡胶

金属橡胶是一种均质的弹性多孔物质,是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将一定质量的、拉伸开的、螺旋状态的金属丝有序地排放在冲压(或碾压)模具中,然后用冷冲压方法而成型的,其内部结构是金属丝相互交错勾联形成类似橡胶高分子材料的空间网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金属橡胶将克服金属丝之间的干摩擦阻尼而产生变形,外力消失后,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它的原材料是金属丝,既具有所选金属固有的特性,又具有像橡胶一样的弹性,故名为金属橡胶。

金属橡胶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功能材料,它主要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的特殊需要,解决高低温、高压、高真空及剧烈振动等环境下的密封、减振、过滤等疑难问题。通过开展金属橡胶材料在军机密封技术和阻尼隔振技术两方面的应用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液压系统在低温条件下的活动密封泄漏问题,彻底解决因橡胶隔振器存在易腐蚀、易老化、耐高低温能力差等不足造成管路事故频发的问题。

1.4非金属和金属混合材料

到了70年代中期,特别是柔性石墨材料的出现,产生了非金属和金属材料结合使用的垫片,如增强石墨垫片、缠绕式垫片、波齿复合垫片、波纹齿组合垫片。随着密封技术的不断发展,垫片的材料和结构都有很大的发展,使密封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材料方面,长期以来使用的传统型石棉密封材料已逐渐为新型的膨胀石墨材料所代替,在结构方面更为新型的垫片正在取代传统结构形式。过去使用较普遍的是铁包垫、金属齿型垫和缠绕式垫片等。铁包垫是在石棉橡胶垫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早使用的耐高温垫片,由于石棉橡胶板为金属薄板所包复,不直接与高温介质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垫片的耐温、耐压性能,但从密封机理看它是金属对金属的接触密封,要达到良好的密封性就必须有相当高的比压,而在这样高的比压下所包复的石棉橡胶板往往被压坏而失去作用,再加上石棉橡胶板在高温下发生应力松弛,导致压紧比压减少,而丧失密封性。实际使用证明,铁包垫性能不好,密封性也较差。齿型垫由整体金属构成,安全可靠性高,它利用压紧时齿尖部分产生很高的应力,形成金属的线密封,可以达到较高的密封性,但齿型垫的最大缺点是没有什么弹性,在温度、压力变化的场合就会发生泄漏。因此,在高温高压的场合较多地采用缠绕式垫片。缠绕式垫片理论上具有较好密封性和弹性,能适应参数波动的场合。

2.展望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临港工业也迅速扩张。船舶制造业就是这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其中有许多船配企业开始大量应用复合材料以代替纯金属材料。例如在管件、密封垫的生产过程中开始使用无石棉芳纶板、石棉压滑板、耐高温石墨板等。这些管件、密封均采用整板冲压,大量的边角料、报废料大都没有回收利用。首先,这些废料如不进行处理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这些废料的由不可分解的物质组成,既不能焚烧,又无处填埋,更是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从而成为难以处置的社会的公害。据统计,采用整体冲压生产工艺技术,边角料的废品率达到50%以上,不但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加大了环境污染系数。

由于当前世界上一些主要汽配、船舶生产厂家配套的配件正向环保型方向发展,汽车、船舶的“粮草”―密封垫片也由石棉作基材向非石棉或全金属作基材的方向转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生产工艺采用整体冲压技术,边角料的废品率达到50%以上,不但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加大了环境污染系数,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发挥企业从生产初级材料一直到生产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这一独特优势,购置基本的生产和环保关键设备,并利用以前引进的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应用国家大力提倡的化工新材料,开发环保型复合材料,使该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潘明琨. 石棉的危害及其环境管理[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8)4:39-41.

[2] 施海燕, 毛翎. 石棉的健康危害及安全使用研究进展[M].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1(3): 125-127.

[3] 周炳炎. 国外石棉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环境管理要求[ J] . 中国环境管理, 2003. 12( 22) . 63- 66.

[4] Y M Chan. So 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asbestos wastefr om an automo bile brake manufactur ing facility using cement[J ] . Jo ur 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0, 77: 209-226.

[5] 张梅,高孝礼,黄光明. 微量石棉的X 射线衍射定量检测[J].岩矿测试,2010,29(3):319-322.

[6] 赵玉明. 梁霖. 黄华. 石棉摩擦材料废物制吸附剂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J] . 环境科学, 1997. 18( 6) . 63- 65.

[7] A FGualtier i. Thermal decompo sitio n of asbest os and recyclingin t raditio nal cer amics [ J] . Journal of Euro peanCeramic Societ y, 2000, 20: 1409- 1418.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47-03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竞争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1,2]。合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2014年12月获批成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我们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开展了以培养后备工程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便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过大,内容过于抽象,不明确,不具体。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培养目标为:(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2)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修改了培养规格和要求,增加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并强调学生毕业后不但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三)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明确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的构成。知识要求:掌握人文、自然、专业、工具性知识及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能力。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运用不同方法主动获取各种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2)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场合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学会书写各种文书和报告,熟练掌握各类应用文体,能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翻译;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计算机信息使用能力:要具有计算机办公、文字处理等操作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有关科学研究、工程技术领域最新信息;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的一些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较深刻的认识;综合实验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设计或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装置的安装和调试,使用实验仪器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工程应用能力:在材料工艺设计中,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数据,进行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计算,掌握设备选型、设备结构、工艺流程的设计,并能熟练使用CAD工程制图。(3)创新能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透明表象看本质,发现不同于寻常的细微特征;想象力: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从已知的现象中推想象出新事物;思维力: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成果。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为以后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在校期间的锻炼和实践,让他们具备一些科研基本潜质,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培养方式改革。企业实践学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核心,我们采用“三加一”的培养方式,其中前三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工程基础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g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一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此期间,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二、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突出和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从传统课程教学“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教学模式转向“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3,4]。

(一)模块构建。在实施工程教育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提升能力、强化实训、完善素质”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模块,每部分依照能力和素质导向和要求进行整合,构建出若干个课程教学模块,模块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和一定的区分度。这三大模块的内容:(1)理论知识(模块I)。自然科学知识:数理化、生物、信息科学等;应用和工程技术知识:工具类知识(语言、计算机、工程数学、制图等)、学科类知识(化学、化工、材料学、矿物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史、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等。(2)应用能力(模块II)。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逻辑学、辩证法、创造学、工程哲学等;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制造、操作、调试,金工、土木、管道等;交流与合作能力;适应与竞争能力等。(3)综合素质(模块III)。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心理等。对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三大模块,又可从不同的方面,根据实际的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分,又可分为若干子模块。

(二)模块化教学团队建设。各模块构建后相对稳定,相应教学的任课教师即组成为该模块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加强协调互动,开展团队教学研究,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在模块构建后,确定各模块负责人,要求各模块负责人之间加强沟通,定期召集负责人讨论教学问题。同时加强模块教学团队和社会的联系,深入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将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重要指标来指导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另外,还要加强与校内相关专业的合作,一些教学模块中的课程可请外系教师担任。不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或企业专家来校给教师作报告,择机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

(三)对模块化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1)教学内容整合。传统的课程讲究完整性、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大,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经过模块化改革以后,确定了模块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每个模块对应某种能力),学生在学习完这个模块以后,必然能够达到这个模块对应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应的模块知识点,可能涉及到两门或三门课程,这样势必打破传统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线,要求授课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对符合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对于不符合的则要弱化或删除。(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还是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就业统计发现,近几年本专业的学生到混凝土、玻璃加工、新型建筑材料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可适当补充或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模块。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模块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建设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培养目标,在基础实验及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联合工程实训平台建设,如建立“嵌入式”实验室,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指导实验;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巩固专业认知实习与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开放式实验室[5]。

四、建设符合卓越工程需要的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和建立“教师-工程师”新机制,加大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加强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我们要求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不小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小于50%。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从事主干模块教学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材料类专业。整合企业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企业的工程化特点,让青年教师定期进企业进行培训。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增强教师的企业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并建立从企业聘请工程师作指导师的机制,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此外,我们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等方式,以评价“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改革培养方案。

六、构建“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三加一)

企业生产实践是“卓越计划”不可缺少核心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好学习方法。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实习活动,我们制定了企业培养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掌握材料的制备原理、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相关的工程基本理论,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对材料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进行初步研发的能力;具备所必需的信息分析、设计筹划、数据处理、实验测试、检验表征、评价控制等技术的能力;了解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施过程。了解、认识企业:为了让学生对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让企业工程师在学生入驻到车间一线之前,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入驻一线实习:企业工程师结合学生及本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先安排合适的岗位进行体验式实习,让学生了解本部门的生产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然后选择与专业更为密切的固定岗位,如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岗位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在此岗位上,完成后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此期间,加强校企交流与探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三)考核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网络考核与u估平台,考核学生在企业各环节、各时期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考核。

(四)师资配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工程师和本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聘请用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七、考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执行学校提出的N+2考核模式基础上[6],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如学生在实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都可成为考核评介的重要内容,均要在毕业成绩单上反映出来。

作为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的契机,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我校的国家首批“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为依托,先后在多个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优化等,都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改进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学体系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人才,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键.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4〕蔡苇,符春林.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28-30.

第4篇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成熟知识的提炼与学科前沿知识介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成熟知识的讲授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成熟的专业理论和工艺方法是灰色的, 如果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的讲授就是基本概念或知识的堆砌, 学生听课往往感到索然无味, 学生学习与考试就变成基本概念或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能学有所用。同时由于学时所限, 讲授内容也只能是专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因此, 专业课教学要注重讲课内容的提炼。即重点讲授对专业生产工艺有重要影响或使其产生深刻变化的理论或工艺技术。如水泥工艺学中窑外分解知识, 是典型工艺技术变革的案例, 必须从基本原理、工艺设计到实际生产控制进行系统地讲授。又如特种陶瓷课程, 具有内容多、理论深、实践性强和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等特点, 而教学计划中仅有32 学时。课程中液相法超细粉体制备的关键是粉体的团聚, 因此教学必须从粉体团聚的原因、克服团聚的方法系统地讲授, 并联系典型的粉末制备的方法和特点进行分析与讨论。科技发展越来越快, 市场转变越来越快, 产品更新也越来越快。仅仅用过去的发现不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要求, 而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学科前沿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 因此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进行讲授, 才能使学生学习到适用性强、技术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如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基板材料要求更高的导热系数, 对特种陶瓷课程中的结构材料(碳化硅、氮化铝等) 系统讲授的同时, 要适度介绍其正向功能化材料研究方向的转变等, 以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了解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适度地引进学科前沿知识于教学中, 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与探索, 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热情。

2、强化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开设综合性ö设计性试验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之一是学以致用, 开放实验室、综合性与设计性试验正好迎合了这一要求。以综合性ö设计性试验为例,教师首先要对学科前沿、学生能力进行研究, 规划好研究的大方向,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方案, 并通过公开课对他们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 让学生通过反复查阅资料并修正, 获得试验方案。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 试验方案的不完善是难免的, 教师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到实验设计中, 并在试验过程中及时加以指导或提出建议。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陶瓷方向进行纳米氧化铝粉体的制备, 氧化铝陶瓷的注凝成型等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发现有十几种可以制备纳米氧化铝的方案, 再通过比较、讨论等制定方案并通过实验完善试验方案, 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注凝成型是通过有机分子固化粘结陶瓷粉体制备陶瓷生坯的一种方法, 学生通过试验了解到陶瓷还可以如此制备。在专业实验教学中, 应用学科前沿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机会,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应用知识能力。两年的综合性试验与设计性专业实验表明, 这种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对专业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求知欲, 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和学有成就。

3、利用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灵感如何使精选的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通常的教学方法是: 采用问答式、引入式讲课前奏, 循序渐进的引导, 由浅入深的讲解, 适当的课堂提问及讨论, 总结归纳式的结束语。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行之有效性是无可争议的。但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发现者”的地位, 享受“发现者”的喜悦,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胜任。如运用专业基本理论讲解现成的工艺技术要点,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听者感觉简单明了, 易于接受, 但其易理解也易忘记, 部分学生不能产生深刻印象, 更难要求学生运用该理论去探索新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求得答案, 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最后获得答案。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具有对专业理论和工艺技术批判能力,才能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中“陶瓷工艺学”为例, 其中的湿法成型中浆料制备时采用水玻璃作为解凝剂和减水剂, 但水玻璃的减水效果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必须引入新型陶瓷添加剂的研究内容, 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其它学科应用外加剂的情况, 如讨论目前的混凝土外加剂能否使用在陶瓷制浆过程中, 并要求两者进行比较, 找出其共同点, 说明新型陶瓷添加剂的研究应用方向。又如“水泥工艺学”课程中, 氟化钙矿化剂可以减少水泥的能耗和提高水泥的质量, 作为立窑生产新技术广为使用。主要原因是在高温条件下, 加入氟化钙可使体系液相出现温度降低, 同时降低液相粘度, 有利于液相中质点的扩散, 加速水泥矿物硅酸三钙的形成。显而易见, 氟化钙是一种易挥发材料, 会对窑体产生伤害和带来环境污染, 因此限制其使用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必须总结现有矿化剂固相反应(条件, 再以此固相反应为基础, 要求学生拓宽思路, 进行大胆设想, 如常用来降低液相温度元素或利用变价元素促进烧结或固相反应的物质, 包括铜、锌化合物和稀土化合物等等, 为研制或使用无挥发成分的新型矿化剂进行深刻思考。这是建立在现有知识上的逻辑关联,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总之, 教师必须有举一反三的基本功底, 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对某些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 运用启发式教学, 组织学生探讨其发明创造的潜力,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另外, 教科书编著有许多个人观点, 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点评, 编辑过程中也难免出错, 教师要及时纠正。

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的内涵及重要性

―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要求,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由若干综合能力构成,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模型确保了课程内容的按需设置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按《意见》中提出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等一系列明确要求。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根据这些要求组织了广泛的行业调研,认真研究分析该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按如上所述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我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的路程

我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原国家建材局秦皇岛玻璃技工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河北建材学校的水泥工艺和玻璃工艺, 2000年开始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市场调研,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满足当时的需求,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研讨,反复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教学大纲的修订,目前材料工程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截止2007年7月,本专业已有5届毕业生,共 235人 ,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高达90%以上。因此有必要对我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作一介绍。

三、目前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效果

在材料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理论上的新概念、技术上的新构思、工艺上的新方法不断涌现 ,各分支学科彼此间的交叉渗透更加普遍 ,这就从客观上对材料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 ,还需要了解相邻专业的有关知识,即拓宽专业口径 ,以材料科学为基础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与此相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也处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之中。专业口径拓宽和共同基础加强成为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对选修模块的改革,第五学期不再开设必修课程,全部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由原来的3门课程,增加到现在的10门选修课程。可供选择的学时数由原来的146学时,增加到现在的546学时。选修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由原来的6%增加到21%。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在原来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专项技能选修课程。重点是将“职业专项技能选修模块”与“灵活的订单培养”的有机结合,这样做的优势是:既突出了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又增加了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赋予学生更好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加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实现按需培养;而且使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满足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的需求。

1、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也不刻意去打破,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内容中应明确课程中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操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将职业技能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进―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权重。如: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工程制图和AUTO-CAD整合为《工程制图及CAD》,硅酸盐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整合为一门课程《物理化学》,并改为必选课,课时也有原来的周4学时变为现在的周2学时。《粉磨工艺与设备》、《玻璃成型与退火》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68学时增加到了85学时。通过课程的整合及调整,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调整,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课时数有所减少。

在总量为2532学时中,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集中实训、课程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多达105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9%;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465学时,总学时数的58.1%。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3、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用更具专业技能特点的课程取代了部分专业技能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例如:《建材深加工技术》被《玻璃深加工技术》和《混凝土及其外加剂》这两门专业技能明显的课程取代。增加了《专业导学》课程,从学生一入校的专业导学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直接接触到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专业课件的直观讲解,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以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都尽量地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个知识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4、适当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本专业建立了选修课程模块,其中有必选和限选课程两种。共有1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5、课程形式多样性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30门课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例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有的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好。比如玻璃窑炉与熔制在讲授玻璃窑炉时,就在窑炉模型室讲授;讲授玻璃改板操作时,就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粉磨工艺流程时,就结合浅野水泥厂的实际流程进行讲述,这样也为以后到水泥厂实习打下了基础。又如专业导学,新生入学后第一周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播放工厂生产的图片。使学生知道本专业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什么东西、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已的学习和生活。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讨论、社会调查等。

近两年随着产学合作不断深化,企业对我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给与较高的评价,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很高,不少企业在扩建时主动与我院联系,派人员到学校商谈定单式培养,双方共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边学习边顶岗操作,由企业派技术人员为学生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由厂校双方共同组建毕业答辩小组,在生产现场组织毕业答辩。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的实习工作中增长了才干,为企业做出贡献,受到企业的欢迎。2007深圳南玻、东莞银泰技术玻璃公司,辽宁恒威水泥集团,河北奎山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业要求定单培养的人数超过了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艳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3]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第6篇

关键词:材料制备与加工 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3

1 前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其人才培养紧跟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当地市场需求,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量的加工制造、贸易行业在此生根和发展,随着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上海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它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作为为这一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培养和输送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要追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良好国际视野、在突出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2]。

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为例,就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对接。

2 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材料制备与加工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以教学型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我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依照其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分类,下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三个专业方向,依照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计划分两大模块: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和大三、大四的专门化教育。差别化的教育主要在大三、大四,人才培养依据方向进行实施。多年来,面向全国招收录取的大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行业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经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方调研及广泛讨论和听取意见,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置的方向各异,但作为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思路和检测方法很多是相通的。由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改革,尝试设置了材料制备与加工专业方向(所在班级简称创新班),在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淡化专业的学科方向性,强调“厚基础、重应用”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检测学习为核心,增加实践模块的比重,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达到40%、学分占总学分的24%左右。强化创新班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兴趣引导型的差别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重基础、强能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与内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实现以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见长的教育教学,首先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上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近几年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大多具备第一学历为985、211的高校背景,学历高,专门化的学科背景好,在学校里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但在企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距,若不熟悉材料的企业生产行为就只能在课堂教学上照本宣科,对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设备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肤浅,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学校开始推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培养激励机制,学校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我院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在校期间有一年时间以上赴企业锻炼。选择具有企业锻炼背景的老师为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学生授课,理解深刻有自信,能够切实将内容讲清楚,更贴近行业的发展需要。

当前教改研究[1、2、3]的重心都将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放在实践教学改革上。而理论课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的改革是相互相承,互相促进的。大学里百多名学生聚集一堂的大班化教学、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大一大二。专门化教育阶段更适合于小班化教学。创新班的课堂教学将走访企业与课堂讨论引进来,形成有坡度的架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将教授们开设短学时“前沿、应用型”创新课程纳入其中,开设班容量为30名学生左右的创新班,将国内材料行业生产、学科前沿的发展水平以及高校材料学科的错位人才培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提问、建议、讨论和思考得的方式和学生们实现良性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针对创新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实践能力,国外一些应用型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2]:德国一些大学“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条件和力量办学,及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在解决问题和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市场情况、经济效益和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体验实际工作的压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院在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上则借鉴了美国一些学校的做法,如在《材料科学综合实验》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根据实际项目,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组,由各学科教师(教师的学科背景各异,从金属到无机、从晶体生长到能源,甚至高分子材料)指导,每组学生需合作完成项目。由于学生注重的是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其结果既强化了学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主动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团队科研合作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此外,尝试《材料科学综合实验》3周与毕业论文贯通,实行导师制。该班学生优先配备学院的最好师资,教授、博士副教授优先和同学们做双向选择,同学们可以较早地介入到老师的科研中。进行差别化指导,不仅有助于本科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同时这些教授们也成为了学生们成功迈入研究生行列的有力推动者。

5 多方面着力,彰显差别化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积极引导其参观在上海开展的各种大型高科技、行业的展览会(如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2013上海新材料展等),围绕着材料的制备与观察开展“一叶一菩提,微观看世界”的材料显微摄影大赛等,感受材料的魅力,加深对材料世界的认识和热爱。在高年级学生中,引导学生参加上海市新材料创意大赛;考察主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新思路和新创意;开放专业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科技创新的场地,组织开展校内金相技能竞赛,学生们自愿报名,积极性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不断练习。比赛考察学生们对材料样品制备-腐蚀、显微组织观察等环节的熟练程度,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性的金相技能大赛。到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已有9人次获奖,学生们也因此扩大了对外交往,收获了自信。在大三优秀的学生当中选拔部分学生进行海外短期游学(赴匹茨堡大学学习),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学生们回来后举办英语沙龙与低年级的学生分享海外学习生活的点滴,获益匪浅。在大四第一学期,由学生们主动邀请、学院大力支持的好老师为同学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研辅导班,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上升。多方面着力,激发同学们的各方面兴趣,扩大了学生公众参与度,彰显差别化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升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材料制备与加工已经连续试行了三届,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多渠道彰显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口碑相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学院各专业毕业生中,就业率始终保持第一,有相当一批学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空间。当然,在创新班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获得企业的认同度,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辅导班等兴趣驱动是根本,师资队伍是抓手,实验室开放是基石。只有这几项工作落到实处,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人才培养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刘春花,姚春梅.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技体制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2,(8):21-24.

[2]林慕义,王准,贺敬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

[3]常晓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作者简介:陈惠芬,副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王占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第7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1-02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硕士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最重要的特点:突出专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思维影响,以及其他办学条件制约,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强有力支撑,妨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下面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学位特色,但是目前一些培养单位,要么完全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么是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压缩简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过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需进一步规划课程体系。

(一)侧重知识专业性,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立公共必修、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模块。明确和细化各模块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专业基础模块应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教授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往往按照各自的传统学科优势,从二级学科角度设置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受局限、被弱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的界限被混淆。应该从一级学科角度设置一些基础性、通用型必修课程,如材料工程实践导论、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等。这一模块应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工程领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模块应侧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其知识迁移、技术转化的实际能力。这一模块不仅包含二级学科的精细化专业课程,而且涉及系列化的材料工程讲座,尤其是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和生产的最新进展。通过专业技术模块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宽厚的材料工程专业性知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是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设置的选修课程,可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如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材料设计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通过该模块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材料工程知识视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职业发展的方向,将原有的过于宽泛、零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可达到健全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作用。

(二)突出课程内容“应用”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选取方面,应根据专业学位特点体现出其工程应用属性。以材料工程专业为例,课程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考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具体专业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在课程专业技术内容中突出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并参照材料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从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角度,规划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材料工程涉及材料制造、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回收利用等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材料工程实践中所涉及的有关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在线检测技术、效率效益评价等课程,尤其是应重点突出材料工程实践中涉及的材料选择、环境保护以及使用性能评价等应用性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在材料基本属性与宏微观机理基础上,掌握材料生产、检测以及使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技能。

二、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意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应采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法,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现场研究、模拟训练,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研究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提倡采用自主学习法,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其研究及把握新信息、新技术和新理论的能力。自主学习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及时点拨、释疑、指导。在自学前应布置任务,提出探讨性问题,为其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参考意见,减轻学习的认知难度。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指导他们在查阅资料后,定期举办课堂讨论与学术讨论,自由地开展学术批评,要求学生写出学术讨论论文。

(二)建立健全“双导师”制

导师的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指导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建立完善双导师制度对学生工程运用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导师”制度下,校内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科研方法、学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校外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课题性质,明确导师的职责与分工,学校课题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从应用角度指导;企业课题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从学术角度指导。导师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合作,及时解决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衔接问题,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过程,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中,由于经费及硬件条件所限,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常常被忽略,因而强化实践教学,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整合实验资源,建立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应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学院和学科团队的研究基础设施,建立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提供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发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条件,开展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针对特定工程实践内容,通过文献调研、企业参观学习、专题设计与实施验证,开展指向性明确的应用性课题实践教学,使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为解决校方经费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由企业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欧美等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都有专门提供给研究生的实习岗位,并且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此类工作。在这方面,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从科技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原材料和经费支持,利用企业大型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这种校企联动的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将学生直接派往企业,参与企业相关项目,不仅弥补了学校经费和工程实践条件的不足,也使企业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过程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提升企业了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成败。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需要高校、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促进其快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翔,居沈贵.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1):21-24.

[2]高林.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 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3,(1):27-29,35.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前言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和能源、信息并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该领域也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随其蓬勃发展而日新月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材料科学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基于人才质量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明进步的考虑,对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07、2008两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切实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最终全面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致力于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特别是依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晶体学等特色学科而衍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定位于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学校、学院以及细化到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多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王充的“施用累能”,朱熹的“知行合一”和“践履”,都充分说明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理论能够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趣,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在实践中质疑、探索、求新求变、追求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与原则

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理工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均以实践教学为主,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为:以培养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培养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使材料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具体构建思路的指引下,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目标。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需要,在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需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方面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规定,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考虑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内部各课程等教学环节之间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并相互衔接的产物,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需实现优势互补,处理好世家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培养出“又红又专”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体现出育人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2.具体构建举例

(1)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范围,提高认识、生产实习质量

认识实习作为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一门重要过渡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于刚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对本专业还不够了解,为此,认识实习过程对理工科学生认识本专业便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实习过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结束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的又一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考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实验生产问题能力的一个步骤。因而,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实习基地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本专业、本学院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范围,校内外共建相结合的思路。此外,可以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部分实习教学环节,提高其影响力和加强学生认识印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合作的关系。

(2)加强课程训练和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作为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探索各种教与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和应用,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如开展实践导向、讨论式学习、探索研究式教学等来加强课程训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需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做到基础知识的不重不漏,相得益彰。另外,也需减少验证性实验、模仿性实验,结合教师的课题项目和实验室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使得实验室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为实践教学工作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3)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检验高校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认证的重要依据。从狠抓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始,由论文的选题、指导、答辩、评分全程监控,严格把好环节关,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求真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加强和完善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蜕变。

四、结语

构建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理顺教学观念,在摸清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做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到实践经费的落实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合理地体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逐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探究中走在了前列,学院毕业生以“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勇于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干劲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为此需要长期探索,特别是寻求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内容的圆满完成并能够推进学院软、硬件条件的有机整合。另外,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如何完成其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匹配,共同推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

[2]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

[3]熊志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5(1):52-55.

[4]周立新,龚建勤,陆新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2-105.

[5]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20-22.

[6]薛景梅,葛永红.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J].人才培育,2008.61.

基金项目:

第9篇

一、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实验室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理学院,2013年统编入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一个新专业,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多方面筹备和建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很重要,没有恰当先进的实验设备,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程,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材料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课题。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同样离不开材料的四个基本要素: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为此,我们规划与建设的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实验室,涵盖了材料合成实验室、材料加工实验室、测试分析实验室、金相实验室、XRD测试与结构计算实验室。为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实验室提供实验场地,科研仪器和教学研究素材等。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起包含有球磨机、水热反应设备、旋涂机磁控溅射仪等设备,可开展高温固相及水热等液相合成方法用于材料合成的材料合成实验室;包含有液压机、抛光仪、马弗炉等设备的材料加工实验室;依托材料中心的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红外测试光谱仪、介电阻抗分析仪等大型实验设备以及依托学校本专业购置的固体比表面积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实验测试设备,建立起能针对无机固体功能材料进行结构、组织成分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的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此外我们依托学校购置了数台计算机,并配有MSModeling晶体结构计算模拟软件,联合XRD实验设备,建立了XRD测试与结构计算实验室。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按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并规划购置实验室通风橱及实验台等基础设施,目前也已顺利投标,在年底即将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师资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2]。我院领导高瞻远瞩,于2013年成功引入两位无机固体功能材料方向青年教师,协助并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固体功能材料专业方向的建设。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好的实验项目,创造不出好的实验条件,带不好实验课程。所以必需有一支踏实进取、有实力的年轻有力的师资队伍。以材料学院院长为学科带头人的师资力量正逐渐扩大。因此,为完善实验室的基础硬件建设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为学生们开阔视野、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发展高水平人才教学和科研骨干,更好地开拓本实验室的学科特色和功能。

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无机固体功能材料方向为专业培养特色。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设计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课程,包括材料无机化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化学实验及材料科学专业实验等实验教学内容。为实现材料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基础实验材料无机化学实验中为学生安排基础玻璃工操作、高精密天平的使用、多种化学药品溶液的配制等基本功操作训练的实验内容,同时设计和带领学生练习五水合硫酸铜晶体的制备、粗食盐的提纯等实验,不仅使学生将高中以及大学化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良好实验操作基础。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与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中,注重专业培养特色,为学生设计并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水热法、共沉淀法等基础固体材料合成方法,合成包括具有钙钛矿型、尖晶石型等复杂结构的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在稀土掺杂母体钛酸钡介电陶瓷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综合实验中,借助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实验进展顺利,锻炼了学生系统的科研工作思想、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中,我们设计安排了“传统高温固相合成方法合成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及表征”的开放性实验,在学生查阅文献及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及操作,锻炼学生的自主动脑及动手能力。实验内容的设计包括实验室硬件设备及学生培养需要等多方面的考量。目前实验内容已基本成型并顺利开展,为适应学科发展及学生培养方向,实验内容还将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教学手段,设计考核方式

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3]。在实验教学中,同样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课前准备及课堂讲授工作[4]。在实验课备课中,首先要熟悉实验讲义,做到“我与他相识,我请他跳舞,他在我心中”的三个境界,讲实验讲义与所讲专业理论课融会贯通,明确实验目的;其次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即做好预实验。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前,教师必需做好预实验工作,细化实验步骤,积极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实验记录。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做好课程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手兴趣。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注意发现总结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改正。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的教为外因,学生的学为内因。实验前规定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工作,并写好预实验报告。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凝”,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实验的进行,教师要及时提出适时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学生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积极转变[6]。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实验预习的效果,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为学生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为对实验的总体理解学习成果,以课堂提问及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70%。部分实验课程安排开放型实验,运用已学的实验及理论知识制定具体要求,由学生自行选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实施。最后以论文形式结课。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结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