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29
导语:在大学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利用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尝试与探索,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由此可见,大学物理实验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创新思维空间
1.1助益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亮点的基础上给予肯定和赞扬。长期下来,学生们显然更容易亲近和蔼且能够发现、肯定自身亮点的教师,这无疑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经验表明,学生在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课堂中更能够集中精神不自觉的跟随教师学习。反之,若是不喜欢的教师课堂,则更可能出现走神,甚至故意不听的情况。可见,赏识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来说有着积极效用。
1.2挖掘学生潜能
事实上,每位学生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固然与学习的努力程度,知识吸收程度,教师的教授等多个方面相关。但在自身的进步和亮点得到老师肯定的和赏识的情况下,学生通常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较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则会明显由于没有得到赏识的学生。
1.3强化学生耐挫力
高智商与情商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教师不应局限于成绩。而更应着眼于创新思维、自信自尊、抗压耐挫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赏识教育恰恰能够有效的培养耐挫力,提高自信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途径
2.1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互动是指人们的情感是互相影响的。课堂教学本质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因为在这一活动中,师生之间都在进行知识与情感信息交换。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态、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教师流露出的情感,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学习反馈有着影响。Diesterweg就认为,个人情感的培养是与他人情感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应当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丰富起来。通过自身正面情感的表达,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并自发地产生正面情感,从而实现情知交融。教师如何保持“乐观、积极、振奋”的良好情绪,与他们是否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当首先热爱教育、喜爱学生。只有以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为己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需求。围绕这些学习和情感需求,师生才能相互都充满正面情感,增强学习的愉悦感,继而达到乐学效果。
2.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Zankov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应起来,我们很多老师都喜欢优生,不喜欢差生。因此在教学中,优生总是受重视,受关注,得到良好的学习待遇。譬如,上课提问的对象也集中在优生这一块。他们一旦回答正确,便进行表扬,久而久之,优生的自信心倍增,对学习也更用功。这即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受到教师重视的学生更愿意学习,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困生从教师与同学中获取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反馈,导致自信受挫,学习兴趣也日益下降。笔者认为,在面对差生时,应当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利用鼓励的话语或赞扬的目光鼓励他们。比如,教师要常用“Good、Wonderful、Welldone、Fantastic”等表扬性话语。即使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应直接生硬地说NO。甚至是过分苛责或挖苦讽刺,如:“You’refoolish、Toostupid、Reallyhopeless”等。而是应当尽量采取婉转的方式,不但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而且还要多表达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Goodidea,butIdon'tagreewithyou,inmyopinion...”即使是毫不起眼的鼓励话语,关爱的眼神,均会让学困生十分感动,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动力”,恢复学习的自信。
2.3恰当运用赏识激励
赏识作为一种情感激励,其运用必须恰如其分。只有发自内心地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并适时表达,才能首先获得他们的认同,继而达到激励效果。在课堂中,赏识要注重时效性、准确性以及情感性。及时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决心。准确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导向。使学生接收到教师传达的正面鼓励。充满情感地表达赏识,而不是语气生硬地一句“答得好”。同时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如果将它作为万能药,随时随地随意使用,只会降低去功效。将赏识夸奖流于形式,过度滥用,只会事与愿违。不但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且还会降低他们心目中教师的师者地位。但要注意的是,赏识激励是多肯定、多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但这并不等同于原谅错误甚至是纵容错误。赏与罚,是教学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教师一定要注意因人、适时、就事地运用赏识与惩罚。
针对于现阶段大学声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融入进去,以改变传统大学声乐教学工作的现状。为此,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以便切实的发挥互动式教学在大学声乐教学方面的作用:
(一)积极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无论是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改变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改变都是首要的。对此应该积极从以下角度入手:其一,积极强化互动式教学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互动式教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积极在思想意识上确定互动式教学观念;其二,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声乐教学的现状,对照互动式教学的优势,看看自身教学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三,积极参与到教学理念的培训和学习中去,处理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
(二)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管理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被大量的使用到互动式教学方法中去,在此方面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教学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去,制定完善的教学设备采购方案,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执行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二,注重教学设备使用率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将教学设备使用到互动教学中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三,强化教学设备的管理和控制,正确最大化的发挥教学设备在互动式环境创设方面的作用。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的开展,为互动式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是开展声乐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与学生关系处理,以平等,民主的姿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以教师授业者的身份自居,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身份,这对于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是很不利的;其二,注重班风学风建设,积极将良好的互动纳入到平时师生生活中去,以保证互动环境有着良好的关系基础;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其设想给予鼓励,以保证其处于更好的互动状态,这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改变声乐教学方式方法
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去开展声乐教学,将其搬到舞台实践的高度上去,以实现更好的师生互动,达到艺术实践与艺术学习之间的完美融合。具体来讲,积极以创设声乐情境的方式去开展声乐教学,使得学生身处于具体的声乐环境中,给出具体的声乐情境,以保证学生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各项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之外,还应该注意观察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期的声乐技巧改进奠定信息基础。
二、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传统的隐喻理论,他认为隐喻应作为属于一种修辞手段而存在语言内部。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学长们逐渐的也对隐喻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他们也将其认作为一种认知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和认知学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不仅仅只用于修饰语言,更多的是认识与表达经验的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是一种使用的具体概念来理解另外一种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部分学者认为:隐喻性就是人们在行动、思想的概念体系本质。而概念隐喻也就在这时提出,并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部分之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的概念隐喻
(一)词汇教学
英语对话的民族思维不仅仅能够用词汇体现出来,而词汇更多的是将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渗透到了其中。在认知语言学当中,一词多义主要是一个词语存在许多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一种语言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认知手段由某一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经过逐渐的演变、延伸,转变成其他意义,也成为人们将认知逐渐的范畴化、概念化的必要结果。而教师仅仅是讲解了其表面含义,很少引导并为学生解释该词语的隐喻意义,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最终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就算将单词背诵下来,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记。
(二)文化教学
语言以最广泛的社会性存在于社会,充当其载体。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机制、认知和类似的心理基础上的概念隐喻,要阐述的含义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在人类的认知当中,体现出了英汉概念隐喻中的重合现象,但是因为使用语言的双方毕竟存在文化、体制等方面的不一,所以概念的隐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概念隐喻,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根源上的差异,了解到英语语言与汉语在本质上的区别,分析两种语言不同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
(三)写作教学
在大学英语的写作过程中,错误的词汇搭配几乎成为了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而通过分析来看,语言的搭配离不开概念隐喻的存在,而语言的差异性也使得同样的概念词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搭配。
在当今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英语教学和通识教学之间的联系。现如今,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注意到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培养单一型人才的理念转化为培养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然而,事实上,我国英语教学在这个观念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学生和社会对英语通识性教学的质疑等。其次,英语课程的边缘化也是阻挠英语通识性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单一工具性”的取向之争也困扰着我们。我们缺少了很多人文性的东西,更加重视工具性给我们带来的即时效应。这样的意识就不利于我们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用一个更加全面和理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所以,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自身要树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定义
在如今的教育改革狂潮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盲目地改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以及它和传统意义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有何不同。英语,对于我们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这个意义下的教师发展是指教师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其经验和知识也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进步也让其能够在专业上获得突破。国内外的教学界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的界定有所不同,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优秀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的框架,其中就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他在相关领域上理念的成长和英语教师需要发展英语教学理论,以及对英语和计算机的运用要有比较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英语通识下教师的发展是指通过相关的比较专业的培训或教师的发展来适应具有人文性意识的英语教学,这种大跨度的转变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适应的。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定义框定了大学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但是,其实用性我们还得通过实践来证明。我们知道,母语的本土性是第二语言无论如何都不能比的,而国内在英语教育方面的改革不具有一个时代性的特征,广义上的英语通识教育显然超出了一般英语教师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在教师平衡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识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自主化,通识教育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在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由老师的知识框架、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教学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一起为通识教育服务。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具体内容
1.教师的知识框架。
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的拓展度是教学的基础,没有了这个最为基本的东西,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也就沦为了空谈。知识结构主要是指英语学科的学科知识。通识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知识和英文方面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英语学科知识、人文通识知识和人文性的相关逻辑知识。其中,英语学科知识比较清晰,就是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表达能力;人文通识知识就是指对人文、哲学方面的了解,是一种研究人的意识观念以及行为和对事物辨证看待等的一个总称;人文性的相关逻辑就涉及到了分析、判断以及评判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几乎全都是注重语言本身的语法、单词的拼写等比较单一的方面,忽视了很多人文化的东西。在通识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就要求我们注重文学、社会等人文性的方面。而要把这些方面很巧妙地插入到我们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英语教师具有很扎实的知识框架以及对人文情怀有很深的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本。
2.教师的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脱离单一的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通识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从An-derson的认知能力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创新能力的两方面内容。该认知能力模型包括6个层级,从下至上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思辨能力就好似这个模型中最后那个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英文思辨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英语教师只有经过严谨的思维分析,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才能在相关方面形成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才能在紧扣课程主题的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创新的魅力。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地做好这些基本步骤后,才能让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个质的飞越,学生们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枯燥,相反更加具有趣味性。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其中涉及很多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通识教育理念受到人们这么多关注的原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引导学生们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3.教师的自主能力。
相关学者将教师自主能力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自和控制权以及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主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这里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给定的教材、工具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理解所制定出来的一个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的讲解来达到一个最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自主教学就更能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包括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框架的补充等。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为教师在自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教学,不用拘泥于以前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时设计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修改,大学英语教材也包含了很多内容,这就为教师的自主教学提供了便利,让教师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自主教学。这也非常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第二,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教学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途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备课与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讨论借鉴都是提高教师教学的最好也是最便利的方法。这些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自主能力也是教师创新的前提,这和前文提到的Anderson的认知能力模型理论不谋而合。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从前面对定义和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发展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师的自主发展、基于学校本身层面下的发展和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发展。
1.教师的自主发展。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意识,从单一的课堂转化为全方位的课堂,增加更多的人文性和创新性。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教师通过平常的教学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增长自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然后逐步来个性化我们的课堂。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懂得反思与研究、学习并构建等。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也存在很多定期的教师培训,但这些培训往往是以课本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调,所以教师的自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学校本身层面上的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众多,所以,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有不同。根据学校所开设专业的不同,教师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宏观上,教师自身的发展可以引起学校决策和规划的改变。有的高校会对具有通识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保证通识教育能正常、有效地展开;微观上的教师发展形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方式当属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团队的教师发展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增加教师间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展开讨论,共同成长。基于学校本身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类型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要求。
3.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所以,外语通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国家层面的规划相当于教育的纲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国家给定的英语教师通识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教材进行自主发展。针对国家层面上的教师发展,我们建议对英语教师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让通识教育理念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在我国的高校中发展开来。
五、结语
1.树立正确观念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树立德育优先思想观念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对德育教育内涵的认识,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结合到一起,提高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促使德育教育能够服务于学生生活。另外,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督促辅导员认真落实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关心、理解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创造性、能动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目标。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德育教育队伍倾斜,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2.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环境与学生息息相关
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促使环境发挥优势,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整体质量。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推广全面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从课内发展到课外,从校内发展到校外,通过构建网络,覆盖整个校园。
3.建立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
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心和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队伍综合素质并不高。因此,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要加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治、思想等综合素质,使其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惑,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从而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4.进行全过程德育教育全过
程德育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它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由于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具有差异的。因此,高校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大四阶段的学生即将参与社会工作,德育内容应转向社会化,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根据上文所述,德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总结
引进国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不应仅仅是引进和翻译教材,而应该更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实验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经验,实验室管理方法等,藉以探索建立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途径。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
我们在以往学习国外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时,大多是注重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不够,对于发达国家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知识点、教学课时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设计研究不够。国外的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是如何相得益彰的,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逻辑实证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国际标准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课来培养未来优秀的化学家,国外的学术机构(化学会)和实业界(化工企业和制药公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此外,还应该了解国外大学是如何评价学生从事化学实验工作能力的,包括他们怎样给学生化学实验课成绩,以及化学实验课成绩在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应该注意中外大学之间的化学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比较研究,这是以往引进教学资源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比较研究才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优点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2)学习发达国家大学化学实验教材的编纂方法和处理教材中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法。
由于化学实验教科书中采用了非常多的最新化学科研成果———化学科学理论和新技术,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时,国外发达国家教科书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教材还包括虚拟化学实验教学软件和化学实验电子教科书,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电子教材的编纂技术以及他们是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寓教于乐的。
(3)学习国外大学化学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和实验室文化。
引进化学实验教学资源还包括了解国外大学的化学教学实验室是怎样实现国际标准化的,他们是如何处理化学实验室环境问题的、他们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何,以及应用了哪些新技术管理化学教学实验室。大学化学教学实验室的传统和实验室文化对于化学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了解和学习国外大学化学教学实验室的传统和实验室文化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传统和实验室文化。
(4)学习国外大学培养化学实验课教师和化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经验。
现在高等学校的人才结构面临着有经验的、高素质的实验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匮乏的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的引进还应该包括学习国外大学对于优秀的化学实验课教师和具有高素质的实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了解他们如何吸引这些人才终生从事这一职业。
(5)扩大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引进的地域范围。
应该引进更多不同国家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除以往引进资源较多的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以外,还应该注重引进韩国、新加坡、印度、挪威、丹麦、荷兰、芬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使我国的大学化学教师对于全球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引进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正在步入新的时期,实验教学改革是以开放为前提的,引进教学资源是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发挥化学实验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向自己任职学校的图书馆和国家科技图书出版机构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专著和虚拟化学实验软件。在邀请国外学者来中国的大学访问时,要请他们讲一讲国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我国留学生和出国访问学者在回国时也应介绍一下国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进展。同时,应该及时了解引进资源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映,了解社会对引进和借鉴国外实验教学资源前后培养的人才的能力评价如何。也希望有关大学化学教育的杂志能更多地发表介绍国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文章和对于优秀化学实验教科书的书评。
3结语
(一)教师与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力军作用从人数力量上来说,学生是大学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而进入新的发展时刻,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变革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对建设大学文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整个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考虑到精英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优秀大学生,精英理论认为,培养出卓越的教师与大学生,众多国外名校因培养出卓越人才而提升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短板效应的存在,文化基础及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平均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主体的平衡发展方能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提高执行力,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又有规范性、激励性、教化性、导向性[3]。要想真正提高大学制度文化,就必须将师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与具体制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强制约束力,起到激励导向效用。要致力于建设教师学生自觉执行的制度。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又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提高各部门制度执行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此外大学要不断审视各类人事制度、评价评估制度、奖励政策、组织管理制度等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予大学应有学术殿堂的神圣与高贵品位。
从感恩意识的缺失可以看出大学生德育任重道远,提升德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还需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1.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是最大的时代特点,也是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时期人们的道德意识最容易产生负面变化,导致社会道德层面断裂。西方思想不断侵蚀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涌入社会主义阵营。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面临众多的价值选择。他们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容易走上偏路,甚至是错误的道路。而此时学校教育恰巧没有及时跟进,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德育建设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入学以来一直专注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成绩为己任,以能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名牌大学为荣耀。而这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选择学生的标准只有成绩。这种教育上对思想道德的极端不重视导致当代大学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启发式道德教育,出现这些感恩缺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压力过大,无暇顾及感恩教育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以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说明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人数的激增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与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同步。当我国的经济增长点还主要依靠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拉动的时候,大批大学生已经接受完教育进入就业阶段。众所周知,在一个以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环境里,低素质、低学历的人才就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形成“人才过剩”的奇怪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就业大军之间极不平衡,这就导致大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同时,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社会现象,也导致家庭教育的投入无法收回。总而言之,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最大的困扰,他们已经无暇再顾及德育和感恩了。
3.德育中对感恩教育的疏忽
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感恩教育。然而,当前的德育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又过多地体现为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感恩教育在整个高校德育中被一笔带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仅用一节课,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这一内容介绍完毕,导致德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二、提升大学生德育建设水平的对策
1.培养知恩意识
德育中应将培养大学生的知恩意识列为教学目标。意识对行为的指导作用应当在感恩教育中有所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会产生重大影响。感恩首先得知恩,所以,通过德育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当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应当心存感恩。只有内心体会到感恩的温情,他们才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感恩之手,这样也才能在大学生中间和社会中形成良性循环。感恩意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大学生获得感恩意识的主要渠道便是课堂,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知识。但是在目前高校没有设置感恩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感恩教育。同时由于评估和测试上的不可操作性也使得众多高校不得不放弃这一内容的教育。针对这种不足,政府教育部门首先应制定大学生德育纲要,要突出感恩意识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当设置并具体实施专门的感恩教育。编制相关的教材或者添加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章节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感恩教育,并探索相关的评估手段。评估应当延长时间范围,不限定在在校期间,即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出现违背诚信的行为也应当追究毕业院校的责任。在这种约束下高校感恩教育方可形成动力。
2.设置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应设置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中尤其要注重针对特殊人群,例如接受社会帮助的人,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类补贴、补助的学生群体等。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有开展的先例,并且越来越普遍。但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还没有走上规范化道路。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高达527万的贫困学生,他们大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对这一人群的感恩教育是需要格外加强的。但这并不是说针对其他学生的感恩教育就可以放松,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当懂得感恩。为此在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中可以举办演讲、讲座、文艺晚会等形式的活动,让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便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增强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
3.感恩教育要从细节入手
加强感恩教育可依托制度载体。制度的能动性是规范和提升感恩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执行制度同时也是遵守道德准则的一个准绳。战略决策往往需要好的执行权支撑,若执行权滞后也容易导致战略决策的失效。以制度体系为支撑,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教育的环境,是大学生德育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而言,在大学校园内可以悬挂感恩标语、制作新颖的条幅、设计宣传栏、校园人文景观等,突出全方位的“感恩”主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这些细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