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说课论文

时间:2023-03-30 10:38:31

导语:在语文说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说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英语思维教学现状教室语感

我有幸独立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校2005年级259名博士研究生为期三个月的医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至今刚过一年。回首这段教学经历,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体会颇深。其中,最让我自豪的是,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中国教师用全英给博士研究生讲授医学英语,且取得了成功,这在建校史上还是史无前例、开天辟地的事。

一、了解你的“对手”——我校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有人对我校96年级研究生医学英语水平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结果如下:

公共英语水平考试通过率:84.8%;

医学英语水平(自评):好(2.1%)、中(31.5%)、差(66.4%);

未修过医学英语:80.6%;

英语口语:好(2.4%)、中(15.9%)、差(59.6%)、从未开口说英语(22.1%);

英语听力:好(13.5%)、中(38.9%)、差(47.6%)。

这就是“国情”,是我教学中必须面对而且要认真应对的课题。首先,公共英语水平考试通过率既然高达84.4%,这是个唯一鼓舞人心的信息,说明他们的词汇量至少达到了5000~6000左右。这足以满足切远远超过了日常口语交际所需的基本词汇(2000~3000),就看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了!当然,后面的几条结果更证明了医学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虽然有的教授说“博士研究生还有必要学医学英语吗?”有道理,但是永远不要脱离“国情”、“校情”。

怎么办呢?

二、教室——语言学习的“国中之国”

我的几个国外老师和朋友在谈到有关语言学习的诀窍时,大部分都说:WholeEnglish,noChinese。举个大家最熟视无睹的例子,为什么一个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并已经学了13年外语的博士生,其口语尴尬得可能不及出国半年的初中生?为什么儿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很快听懂并说一口流利的语言?归根到底,简单地说,英语学习就是思维训练的问题。

我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听完一句英语后的首个反应便是:先在大脑中将片言只语“翻译”成汉语后,再将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句子“再翻译”成英语,最后结结巴巴说出来,而且有时还来不及考虑语法问题。也就是将接受到的英语刺激与实物之间,加上两道翻译的手续。交际中的语速、流利程度都受到影响,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此“速率”,如何进行交流?更何况参加国际会议!?

采用全英情景授课,使学生用英语思考,把教室变成学生语言学习的“国中之国”已是迫在眉睫!

虽然许多老师建议我用双语授课,而且我所接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也希望我用双语授课,但都被我婉拒了。我深深知道,阵痛和血污之后便是新生,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便是破晓的晨晖!

我克服阻力,坚定地使用全英授课。事实证明,在反复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对英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少到多,又被动接收到主动联想,最后脱口而出,形成习惯,进而演变为能力。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习、使用英语时全身心的投入,进人角色。在交际过程中,当英语信息输入后,学生通过英语思维,直接输出英语。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构建这一“国中之国”呢?

三、精心设计,全方位搭建“国中之国”

首先,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培养语感

发给博士生们的教科书从头到尾160万字的正文(均摘自国外原版教科书)内见不到一个汉字!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中医到西医、从结构到功能、从器官系统到分子基因等领域,还提供了大量的医学术语、构词法、病例报告、医疗文书等,加入了最新的有关非典(SARS)、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克隆技术等内容。堪称国内医学英语教科书的“巨著”。每遇到生词,除了自己动手查字典,做标注之外,别无他法。

其次,我推荐给同学们两本全英字典

OxfordLearner’sWordfinderDictionary和LongmanEssentialActivator。这两本字典被誉为discoveringbooks,explosivebooks和dynamicbooks,从活学活用的角度出发,把一个概念用许多种方式联想表达。我以temperature为例说明其用法。

第三,听力材料

摘自英国BBC近年来的力作HumanBody,内容与综合教程相互应,有视频和音频两种格式,约200分钟片长。材料注解后编写成册,设置练习,供课余时间内完成。占考核成绩的40%。还提供了48段完整的临床“接诊-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病例讨论-出院和随访”全套录音片断.第四,分班、分组,化整为零

我将259名博士分成4个班(分成20个班更好),每班10个组,每组不超过7人。便于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的表现纳入最终的考核,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第五,处处留心

告诉同学们随身携带一本小汉英字典和一个MP3,养成随时随地学英语的习惯,看到或听到什么,立即用英语去想该怎么说。我把自拍的白云山风景照片,风景区介绍、群众性体育运动,如蹦极、踢毽子、摩星岭、桃花涧、明珠楼、亭子,甚至路牌(爱护绿化、森林防火等)等给学生看,让他们用英语描述或提出书写错误;禽流感来了,我会谈一点相关知识,之后,先由呼吸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的博士从各个侧面介绍背景知识,再由其它学员展开讨论;BarryJMarshall和RobinWarren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后我又让消化病学的博士介绍幽门螺杆菌方面的知识;我还要求学生将我上课用的笔记本电脑的配置用英文陈述;甚至从草地上捡起一朵紫荆花让学生描述……这可能就是所谓的BrainStorm吧。通过者些练习,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即所得”,养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好习惯。

第六,猜谜

有一次我将thalassemia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绝大部分不解其意。然后我将“地中海贫血”写在一张纸条上“偷偷”递给一位同学,并请他用英文解释给大家听。之后,我会提问其他一些同学说出谜底。如果不知道,则继续请另外一个同学,直到谜底揭晓。有时我会提示一些关键词,比如“anemia(口语:decreasednumberofredbloodcellsorhemoglobin(口语:theproteinthattransportsoxygenintheblood.)”、“geneticdisease(口语:diseasepasseddownfromonegenerationtoanother,ordiseasepassedfromparents)”、Mediterranean(口语:theareasurroundedbythecountriesofsouthernEurope,NorthAfrica,andtheMiddleEast)。

有时我从兜里“偷偷”拿出一粒骰子给一个学生,让他用英语描述,然后让其他学生猜谜。这里我希望学生能够说出以下几个关键词中的2~3个:smallcubes,withsixmarkedfaces,madeofplastic,eachfacewithonedotnumberfromonetosix,forgamesofchance,i.e.gambling。

另外,我还允许学生通过手势、动作、甚至画画来表达意思。

爱玩游戏是人的天性,通过“猜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活跃了学生思维,最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词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地表达!这无疑增强了学习实践口语的信心和兴趣,突破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第七,除了实践,别无他法

采取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实践对象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实践与考核挂钩。具体做法如下:

每人必须做自我介绍(占考核的10%);

每组必须完成1个Topic的演讲,并接收提问和答疑,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演讲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占10%,组平均分即为每个组员的分数);

课堂提问并回答问题:至少问别人1个问题,至少回答别人提出的1个问题(占10%,积极发言的志愿者可获10%的加分);

第八,课外活动

语言环境不仅仅在教室内,不仅仅在医学英语课堂上,而应该主动地创造学习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听力练习的真正原因。此外,我还组织了“中-印友谊桥”活动,即每周二晚上将20余名英语发音比较好的留学生与博士们共度“良宵”,在双方互不明白对方语言的情况下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并进行交流;我还主持了由JohnPhilip主讲的专题讲座,参与了我校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会举办的英语联谊会等等。

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在视听说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视听说课优势,发挥它内容丰富真实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则指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后者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具体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识并“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视听说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日常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由于不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无法顺利进行文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笔者将语言失误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强调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比如对“老人”的用法,很多学生一提到老人,就会想到old 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欢用old这个词,而是用senior citizen,the elderly,或婉称distinguished gentlemen,the seasoned。

2.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由于总是使用书面文体,对于母语国家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很陌生。比如“What’s up?”“Not really.”“Tough”。

3.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方式等都影响对话形式的选择。Hughes(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应试教学让学生经常死记硬背,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四、在英语视听说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视听说课程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由于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语言输入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能接触和感受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因此往往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这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9)所提出的“语音教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的要求。

2.利用本课程的“视”、“听”、“说”的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Krashen指出,听话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听的过程是接受和解码的过程;说话属于输出信息,说的过程是编码和传送的过程。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笔者通常在视听前中后安排问题,从而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这三部分活动将视、听和说有机结合,即说为视听做准备,听又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听和说就可以相互促进。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而听是理解能力,说即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模拟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语用能力。

3.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回答外国人关于主体化的问题,会带来种种不便。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古迹等,从而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冲突。

文化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视听说课堂,我们能听到各种情景、各种场合中,各种身份的人所进行的有关各种话题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完成视听理解活动后,让学生对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复述、总结,或开展文化对比讨论,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达到通过听说训练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因素,比如说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教师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诚挚地关怀和帮助,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善意地纠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教师应注意课程特点,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季节轮回,时光流转,告别了一个学期的忙忙碌碌,我们又迎来了轻松愉悦的暑假生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的各级组织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勇于接受挑战、乐于拼搏进取,在学习和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同学们表示祝贺,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学期来的丰硕成果:

(一)表彰:

这一学期中,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而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下面,将本学期的获奖情况向全体师生进行表彰:

集体方面:本学期,四(4)中队被评为xx市优秀中队,六(4)中队被评为学区优秀中队。在学区运动会上,我校运动队获xx学区小学组三等奖。四(1)班、四(4)班在学区英语书写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学区艺术节比赛我校群舞节目获学区二等奖。

教师方面:本学期xx老师撰写的《钓鱼的启示》入选xx市《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xx老师在市新教师汇报课上成功开出一节汇报课赢得了进修学校领导好评;xx老师成功开出学区级研讨课,xx老师在学区研讨会作了主题论坛。xx老师被学区评为英语优秀指导师,xx老师在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xx、xx老师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xx老师在学区体育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在xx市举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的xx、xx、xx等十五位老师的论文被推荐到学区参加评比。

(2)六(4)班的林巧艳同学在xx市“华峰杯”创新作文现场赛中荣获二等奖;六(2)班xx同学、六(3)班xx同学在xx市科学综合能力比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节一(4)班的xx同学获xx市器乐组比赛三等奖。

(3)五(1)班xx同学、五(3)班xx同学在学区小学五年级英语口语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五(3)班xx同学、五(1)班xx同学分别荣获三等奖。

(4)学区艺术节比赛成绩喜人,四(2)的xx、二(4)xx等同学合作的舞蹈获学区群舞比赛二等奖,四(2)班的xx获美术组二等奖,四(4)班xx获器乐组三等奖,四(4)的xx获声乐组三等奖,一(4)班的xx获器乐组一等奖。

(二)假期要求及有关活动:

第4篇

作为一所小学,育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常德名声在外,然而,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学校的教研也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在育英小学,每一位老师都有课题,每一位老师都有教研成果。如果说,老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教研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生长力。“我们着力构建教研文化,着眼于每位老师的提升,让孩子享受同等的资源。”校长谭国湘说。

自主成长:学习的姿态让教学成为一种幸福

樊霖霞之前在另一所学校教书,自认为本性安于现状,之前对教研并不感兴趣,曾经也有过职业倦怠。可来到育英小学7年后,她变了。“做教师有了传授知识的幸福感,我的幸福来源于课堂的快乐,快乐的课堂。”

这一改变,得益于育英小学让教研成为一种文化的推动。曾经,育英小学同样面临着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教师上完课后,或回家或闲扯,似乎工作只在那短短的课堂几十分钟;很多教师到了一定年龄,便出现职业倦怠感,教师只成为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找不到职业幸福感、成就感。

谭国湘思考过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最终,她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快乐,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找到了灵感。

为了调动老师们教研的积极性,谭国湘想出了一些“金点子”。

她把各学科老师分成高、低年级组,分别成立教研组,每个小组里既有“本土专家”,又有经验不足的“菜鸟”,还老中青搭配,活跃的老师与稳重的老师相结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开展“组本”教研。为了提升老师的积极性,每个教研组设立了教研启动资金,每个学期还做一次阶段性评比,优秀的小组会得到一笔奖金。10月下旬,学校在全校举行教学节,由每个小组推选两三节课作为展示课。展示活动的评价不针对个人,而是评选优秀教研组,同时,不分一二三等奖,却设立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教学节历时一个多月,充分展示了各个组的集体风采。同时,学校还设立了育英大讲堂,有经验的老师都可以登台讲课。最难得的是,教研活动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学校管理人员都被下派到各个学科组参与活动,谁都不例外。

别小看这样一个“组本”教研,它确实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热情,让每位老师都“动”了起来。如今,走进育英小学,老师下课后就回家或干别的事情的基本没有了,大家在办公室或对教案进行研讨,或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每个人都参与,但却没有评奖的压力,大家都形成了研讨的习惯。”谭国湘说。

其实,研讨带来的改变最突出的还是教师研讨的自主性。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下,不少老师主动开展了课题研究。

瞿月娅曾经是一个英语老师,现在却教语文。她一度找不到事业的方向。“那个时候真害怕走进教室。”瞿月娅说。

但现在,瞿月娅却被公认为才女,她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中间她带了一个班,带到三年级是要换班主任的,但学生们死活不干,集体跑到校长办公室去哭,学校只好又让她一直带到六年级。”罗玲说。

记者非常好奇地听了瞿月娅的一节课,讲的课文是《囚歌》,瞿月娅以“人生”入手,的确很有新意。说起这其中的转变,瞿月娅说,这得归功于自己不断的摸索、学习的姿态以及学校浓郁的研讨氛围。

像瞿月娅这样自主成长的教师在育英小学越来越多。实际上,育英小学还给教师自主成长提供了一系列平台——

教师文学社是语文组发起组织的一个社团,他们向全校教师发出征稿启事,将所收集的稿件进行编辑、整理,成为《育英》这一校刊的主力军。

女子书法协会是在美术老师蒯奕池带领下成立的常德市第一个女子书法协会,教师或利用课间在书法活动室里挥毫泼墨,或在周末相邀同游常德诗墙,看书法展览……

博客平台是面向全体老师的交流阵地,教学心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纷纷上传,大家看博客、跟帖、交流,进行得非常热烈。

专家连线让教师与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市教科院等教育专家直接对话。

……

在育英小学,“学习的姿态让教学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成为许多老师的共鸣。周丽萍老师向记者说出了心里话:“原来都不想教书,想改行了,整天围着学生转,家长还不领情。现在很快乐,同学们都有学习知识的热情,看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督促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满足他们,不断看书、看视频,不断学习。原来备课有点应付检查,10分钟搞定。现在是认真地花很长时间,一堂课要备两个小时,甚至还不够。”

合作研讨:打造的是办公室新生态

“古诗词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一个基本模式来优化,有什么方法指导?”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上五年级语文教研组探讨古诗词怎么教的讨论会。7位清一色的女老师聚集在一起,讨论的却是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这正是育英小学“组本”教研人人参与磨课的一个环节。

罗玲说,教研活动大家都在搞,但是问题不少。一是不少学校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节“公开课”上,对人才的培养也局限在少数几名参赛人员身上,反而将学校原本应该普遍性、经常性开展的教研活动束之高阁了。二是教研活动往往成了年轻人的专利,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往往被忽视。外出学习,让青年教师去;公开课选拔,让年轻、有活力的教师上,中老年教师一边站;校内研讨活动,中老年教师也成了旁观者。可恰恰是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成熟,他们参与教研才会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三是学校新增老师或经验不足或“水土不服”,导致教研水平参差不齐。四是行政听课带给教师压力,教师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反感情绪。

育英小学一帮人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教研形式能够兼容并包,一次性解决问题?于是,他们想,何不将研讨形式放到“组本”教研里,人人参与上课、参与磨课,人人都成长呢?也就是说,让大家合作研讨,集思广益,这样成长起来的就不只是几个教师而是全体教师了。

“一课多上”是他们合作研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教研小组每位教师先根据本人的特点选择教材,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如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分析教学的难点、重点,在此基础上,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设想,然后先在自己班级上第一堂课,再根据大家的评课意见,对教案进行反思、整改,再到另一个班级进行授课。如此反复多次,教师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从中生成的种种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师将来的教育教学必定起着借鉴作用。”罗玲说。

“一课多上”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一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成长起来。一年级新任教师小庄刚来学校就碰上了“一课多上”活动,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她第一个报名上课,一个轮回下来,组内老师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庄老师的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了。”她说。

数学教师周金顺则把这种磨课的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糊涂到清醒,由清醒到成熟,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一些课题就这样在众人研讨中诞生了。全闳、张英娥等语文教师主持研究的区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快乐作文的研究》,就产生于各位教师的专题研讨中。他们围绕长期以来小学生怕作文的难题开展了研究。主持人全闳的说课《采撷生活花絮,捕捉精彩瞬间》还获得了全国作文说课大赛一等奖。

在合作探讨中,大家都要说三句话,即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不足点,说出一个改进点。因为坦诚,合作研讨让团队变得十分融洽。周金顺说:“现在我们更在意别人说的不足点和改进点,因为说问题就是真心帮助我。这种交流让人很受启发,听起来很舒服,感觉人与人之间很真诚,很温暖。”

问题探究:我研我所需,我需促我研

“精神早餐”,这是记者在育英小学听到的一个新名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精神早餐”是育英小学的老传统。很多年前在贺大国校长的领导下,就有老师利用早读的课前10分钟,让孩子们赏析诗词,了解时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的变迁,慢慢淡化了。年轻组长李炎辉带领本组教师传承了下来。课余休息时,李炎辉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课堂上该听讲的时候不听讲,悉悉索索讲个没完,让他站起来答问,又扭扭捏捏,声音像蚊子。”“现在学生看的书也挺多的,可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怎么还是词不达意呢?”也常常听到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就是太爱说话了,别人说话时老爱插嘴,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没素质……”

这样的话听多了,李炎辉就想,作为教师,除了教授孩子知识外,是否在其他方面也要加强训练呢?于是她和本组的成员一起,在接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展了课题研究,围绕一首诗词、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则新闻开展活动,并提出意见供学生参考。学生们十分感兴趣,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

像这样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课题研究,在育英小学很多。“我们的主张就是‘我研我所需,我需促我研’。这是我们教研文化的精髓。”谭国湘说,我们并不要求老师进行很大的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并不难,但效果却十分好。”

音乐老师刘莹就是典型。10多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她发现现在的孩子们特别爱流行音乐,《双节棍》《青花瓷》《不要打我妈妈》这样的歌一学就会,而对于书本上的歌曲,学生们倒不太感兴趣。

如何让流行歌曲也成为教育资源呢?刘莹在思考,育英的一帮音乐老师在思考。

适逢刘莹班上有个学生,父亲在他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上课自我意识较强,什么事都指使别人去做。像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