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37
导语:在信息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虽然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教育学习内容难度较小,但其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多且杂,由于是非专业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此外,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还可以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能。相对于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教育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不仅要学习基础的办公应用软件与办公设备,还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这也是专业与非专业计算机教育学习的主要区别。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能与信息素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在实际中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安排应结合具体专业课程而定,满足实际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在高校计算机教育课程安排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设置计算机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与实际应用技能。
2高校计算机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与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不属于同一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不相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专业,相同的课程配备的教师也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正在逐渐的融合中。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新时期的信息中,单字信息的占有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计算机教育可以有效补充信息素质教育的缺陷。因此,有效优化与调整高校计算机教育模式,将高校计算机教育作为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为了达到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可在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2.1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可以运用课上的案例分析与课后的实际操作两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前,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案例进行精心选择、灵活设计与安排,确保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例如,在进行广告创意设计的教学中,由于广告创意本身要求的是如何吸引受众人群的眼球,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广告创意教学案例的设计时,教师可以“中秋节”为题,由于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都很熟悉,并且对于中秋节不同的地区有很多不同的故事、风俗习惯与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特征切入主题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文字段落设计、文字设计以及相关图片处理等进行编辑处理,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软件的实际应用性,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2.2促进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网络化发展
大多数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地点都是在学校的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主要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实际操作流程,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可以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在网上找到答案,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以作业的形式提交,可以有效考察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能够确保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进行,应将计算机教学机房对外开放,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计算机的使用频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与信息素质。
3结语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广泛调查和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特点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传统的层次教育与网络化的在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信息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急需一种是成功的可操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服务。
1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据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孙平教授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层次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主要有三个:
第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1994-1995年对全美3236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于2000年1月,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能力标准》,提出了5项标准和22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主要内容如下:
(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与范围。
(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存取所需信息。
(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评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选择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
(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独自或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具体的任务。
(5)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了解信息使用涉及到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遵循伦理道德、守法地存取和利用信息。
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已进入新阶段。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评价和信息素质教育评估的依据,目前已有译本10余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第三,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
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多级别的重复开发,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相当大。多样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应用比较复杂。国外的标准可以作为参照,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要求。
2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图书馆界已广泛意识到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目前还没有对指标体系的完整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正在承担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研究目标是在2005年夏季推出通用层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方式评价和学生成果评价两方面,分为4个层次:满意度评价、通用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反馈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开来。
根据国内外的调研情况和多年的信息素质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传统的层次教育与网络的在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2.1传统的层次教育
层次教育是指新生入馆教育、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项讲座与专业课题调研,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设计的,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1)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展的。主要侧重两点内容:①进行图书馆利用的基本知识教育。②数字化资源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③进行图书馆德育教育和规章制度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图书馆规章制度,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读书习惯和行为。
(2)系统的课堂教育。在精炼介绍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讲授网络文献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以及毕业论文资料检索与写作等内容上。教学模式为讲授、讨论、演示和上机实习相结合,实习题目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3)专题讲座与专业课题调研。对高年级学生开设高层次的专题讲座,定期通报,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
2.2网络环境的在线教育模式构建
2.2.1网络环境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数字资源的搜集、检索、筛选及评价的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类型和特点、信息检索技巧以及检索结果的筛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参照国外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先例,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Media、QuickTime等各种形式的短片,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同时提供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
2.2.2网络环境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策略
(1)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交流平台。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咨询,包括:
①网上实时服务(Chat):是利用交谈软件、商务软件等提供的一种个性化数字参考服务。
②E-mail服务(E-mailReference):不限时通过E-mail把问题发送到图书馆指定的信箱,参考咨询馆员给出一个简洁、明快的答复。
③电话服务(TelephoneReference):在开馆时间内通过电话马上得到问题的答案。
④面对面服务(In-PersonReference):通过任何一个参考咨询服务台,得到馆员面对面的即时服务。
⑤个性化服务(MyLibrary):CNKI最新开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就可以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选择个性化的模版、取舍需要显示的内容,像博客一样管理个人的主页资源。
(2)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议在CALIS领导下,组织基础比较雄厚的大学图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国内其他高校,制定课件制作标准,协调课件内容,分工协作,建立分布式、合作化的虚拟学习社区。各个大学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制作自己的特色课件。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网络化在线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永久的为培养适应2l世纪数字化时代需要的人才服务的重要职能之一。
参考文献
[1]郭伟.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夏秋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6(3).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于是我们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为了给学生们一种信心,在课堂上及时公布学生成绩,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己“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论文摘要:专业教员是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结构中重要的组织部分,随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转型的不断发展,对教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军任职教育专业教员的基本素质,对于提高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员是指在教育中教授某一具体军事专业学科的教员。教员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军队院校教育转型,首先应是促进专业教员素质的转型,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专业教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又是转型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教育观念是专业教员对某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确认和坚信,它常作为一种无意或先验的假设,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专业教员的行为,对于专业教员提高施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专业教员施教能力,必须先转变专业教员的教育观念。要使专业教员进一步从军队人才建设的全局上认清军队院校实施任职教育的背景、意义和要求,理解任职教育的内涵、本质和属性,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把握任职教育专业口径相对较窄,课程内容相对集中,教育培训指向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强,培训时间更短、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等特点,逐步形成贴近作战任务、贴近武器装备发展、贴近任职岗位、贴近培训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和指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施教能力提高。因此,任职教育院校要求专业教员在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等观念的同时,应确立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新观念:
(一)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
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既重视向学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战法,又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视培养其高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树立问题中心课程观
善于创造性地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打破学科界限,重组内容体系,突出问题性、研究性、案例式课程教学,努力创新战法训法。
(三)树立启发引导教学观
以学员素质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员的学历、经历、经验等教育资源优势,引导激发学员参与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启发内容的结构性,启发主题的问题性,启境的互动性,启发形式的多样性,让学员理解学习过程,通过学会达到会学、会用、会创造。
(四)树立实战标准质量观
衡量任职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不是结业考试成绩,而是能否经得起实战考验。因此,必须着眼实战需求,服务作战部队,贴近岗位实际,提高培训质量。
二、军事专业素质
军事专业素质是军队人员所应具备的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专业教员的军事专业素质应括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和实践能为。主要体现在军事基础理论要扎实、军事专业理论要精通和军事实践能力要增强三个方面。
1、军事基础理论要扎实
能够对现实军事问题进行正确论证、说明和总结,对未来军事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等。教员要了解军事历史知识,掌握通用战争理论;要通晓备军兵种作战理论,包括敌我双方备军兵种体制编制、作战运用原则、主要作战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指挥决策、协调控制的相关知识;要了解武器装备和指挥系统知识,包括敌我双方主战获器装备性能,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2、军事专业理论要精通
教员要精通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熟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以及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动态。
3、军事实践能力要增强
真知来自于实践,教员应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战备、训练、管理和科研王作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部队的作战、训练、管理贯穿于其中,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实战,更加贴近部队需要,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知识结构具有极强的复合性
任职教育是建立在高等(中等)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学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专业教员要在任职教育中成功地开展教学,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专业教员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相关知识以及专业前沿知识。任职教育不是“知识传授型”教育,而是“能力培养型”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各种基础的、专业的、技能的知识转化为学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要求任职教育专业教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上融合
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从事高等学科、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为专业工作打基础,而任职教育是各级各类军官根据岗位任职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获得相应军事任职岗位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其教育目的直指岗位。专业教员除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熟悉部队训练、作战等情况,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上的融合。
(二)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要求专业教员在多学科与多专业知识上交汇
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现出高度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淡学科界限,使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向学员发展本位转变。以增强学员的任职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育的综合水平为途径,实现军事教育的综合集成,进一步实现由单一专业型教育为主向指挥、管理型综合教育模式转变。同时,专业教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教员已经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要,教员不仅是某一学科的骨干,某一专业的尖子,而且更要通晓其它学科和专业,在学科和专业上形成知识交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科技教育 教育 创新 实践模式
1.引言
文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就目前普通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却明显不足[1]。为了弥补不足,高校提出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或在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课程,或在活动课中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活动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来说,远远达不到要求。如何对高等综合院校的文科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学生又乐于接受的科技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创建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
2.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2.1 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STS教育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一种模式提出。这一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以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安排现代社会的科技教育[2]。STS课程设计思想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对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相关科学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措施的有手段。在大学文科生中开展科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现代科技素养的内涵包含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技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3]。
结合STS教育实践和科技素养的认识,在大学文科生中加强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构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环境是根本,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构建环境。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社会环境,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人工构建环境,指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多媒体学习系统、校园网络环境、教育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等。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自然科学的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培养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社会环境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平台提高文科学生社会科学技术素养;人工构建环境主要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出符合文科学生科技教育发展潜能的环境,通过人工构建环境的摔打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能力。在这三类环境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体现出STS教育的群体没有改变,三类环境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及能力各有侧重,但是三者却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和社会一脉相承,相互促进。(如图中的双向箭头)。图(1)表示的是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图。
2.2 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科技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和传统的科技课程开发过程中,人们将主要的目光都集中在教材的编写,再围绕教材来设计教学资料和教具,这种状况属于一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基于STS的科技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笔者通过多年担任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开放式课程开发模式: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如图(2)所示,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中心问题构建课程资源,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该开发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课程主题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部分,科技活动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成分,三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撑才能够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生成过程,随着活动过程的实施,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活动设计,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从点到面,开发和利用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验操作、网上搜索、网站建设等),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以及其对科学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乃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课程的设计,将科技知识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完全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本论文所说的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具体界定如下:
大学文科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主要是以STS课程设计思想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某一科技主题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
对文科生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界定,如下面图(3)示意图所示。
3.文科大学生中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实施
实施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改进文科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紧紧抓住其“实践性”特征,以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为横坐标,以实践的目的为纵坐标。
3.1 科技主题的选择体现创新性
科技主题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体现创新性:
其一,科技主题的选择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实际条件选择科技主题。其三,选择某一科技主题,从点到面的展开,从而动态的生成教学资源。
3.2 课程资源的教学体现合作性
课程资源的教学合作性,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表现形式的转变。在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视角下,传统课程实施和综合实践模式课程实施在表现方式上要实现转变。具体如下表1所示。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逐步生成动态课程。以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以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搜集、筛选、整理相关内容,对该主题的内容不断地扩充而生成的。
实践活动方式是结合具体的科技内容和现有的课程资源而设计的。结合课题内容,适当介绍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如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有计划地设计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了一种由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从科技内容和活动方法两方面展开的坐标模式。科技主题是根据“三个面向”的原则,在充分挖掘周边环境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选定的(定原点);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中,共同创生的(建立坐标轴);学生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和研究内容,自主决定研究课题(选定自己的坐标位置),然后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动态课程生成如图(4)所示。
3.3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多元性
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应突出体现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
全程性是指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多元性是指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者可以是指导教师,或是教师小组,或是学生本人,或是学生小组,甚至是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校外人员等;多样性表现在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4.总结
文章对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进行探讨,主要以STS理论为依据,从模式的界定、科技教育主题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探讨,与此同时,尝试在本校展开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模式,需要精心选择科技主题,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以科技创新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课程科技活动的搭建为平台,走出了一条有学校特色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之路[4]。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杨宏霞,张玉琦,霍涌前.以化学为主题的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广州化工,2011,(14):159.
[2]亓殿强.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导论热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63.
[3]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9,131.
[4]薛振田,陈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广州:中国冶金教育,2011,(5):1.
作者简介:
钟友坤(1977年-),男,汉族,广西岑溪人,广西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
何丹康(1977年-),男,汉族,广西马山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子通信技术。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
高职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强调知识和能力并举,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加强管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读者来到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汲取所需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学习的快乐。要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能对馆藏布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用简洁的文字或者图标指引,可以减少读者因不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过多的浪费时间。在公共区域、阅览室摆放花卉植物盆景,可以改善馆内环境质量,增强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设茶吧、书吧等休闲区域,使读者产生舒适愉快的心情,把自己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
2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有效执行
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条件,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应该广泛征求全馆人员的建议,并注意吸取读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每一项制度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完善。
为了不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图书馆要加强对全体馆员和读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馆内会议让馆员了解、学习规章管理制度,利用制度上墙、图书馆网页、广播媒介、读者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读者了解掌握制度信息,从而提高其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并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用奖惩来保证制度的实施。
3 文献资源建设
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普通中专或成人高校,甚至有的是两校及多校合并而转成职业技术学院的,(笔者目前所在学院即为四校合并升格而成)对于这些学院来说,文献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其实还是原来几间中专藏书的组合,总体藏书结构严重偏离读者的总体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3.1 合理利用有限的购置经费
文献资源缺乏是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最大的困难,不能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每年的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每年图书报刊的采购计划,不重复采购,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应优先考虑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迫切需要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应主动与各教学系联系,做到不重复订阅,也不漏订,对专业性强的刊物每年装订成册;交换与广泛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收集本校师生的著作、论文、报告、成果等。
3.2 优化馆藏结构,形成馆藏特色
馆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文献质量高,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收集的文献资料,首先必须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及特点,根据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来确定各文种文献的收藏比例。时刻关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改革与发展计划,及时了解、掌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建设合理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使其结构尽可能做到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逐步建立起高职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3.3 文献资源共享
利用网上各种免费资源,及时把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加工,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本馆网络资源。加强与校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称CASHL)等的合作与共享关系。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馆藏文献补充。
3 优化馆员队伍结构,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置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以我院图书馆为例:全馆在岗管理工作人员37人,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占8.1%,本科学历占40.6%,专科学历占40.6%,专科以下学历10.7%;从专业来看:学习或研修图书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占18.9%,其他专业占81.1%。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提高图书馆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1)要建立馆员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习制度。利用网络视频资料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培训,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学历层次。(2)引进正规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提高图书馆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水平。(3)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有计划地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图书情报专业学术会议或到兄弟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开阔办馆视野。(4)实行馆内轮流换岗制,在不断地轮流换岗中,适应各种岗位,了解图书馆全貌。
4 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更新服务观念和管理方法等,全方位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4.1 延长图书馆开发时间
读者较密集阅览室采取轮班制,保证节假日和寒暑假有效开放。做到读者24小时能够通过校园网远程获取图书馆各类信息,利用自助服务系统进行服务。
4.2 主动服务
主动与各系部师生建立联系,以及采取问卷调查、读者意见箱、馆长接待日等方式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建议。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以现场服务、虚拟服务和延伸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对象、多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支持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以满足读者多方面有关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
4.3 服务内容多元化
建立网上信息参考咨询系统,开展信息咨询、定题检索、教育科技课题查新和专题跟踪服务等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网站上开办参考咨询服务及图书与情报栏目,利用QQ在线、留言板等形式,随时为师生读者咨询解答图书馆使用方面的困难和疑问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系统性的“文献检索课”,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个高职图书馆要重视管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全面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手段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凌征强.新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24(2).
[2]张艳丽.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