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41
导语:在中医外治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1.锦州205医院烧伤整形科 辽宁 锦州121001,2.第四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6-0469-02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1〕。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2〕。"
2 中医药治疗方法
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1〕。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1,2〕。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2〕;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3〕。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 内治法史氏〔3〕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刘氏〔4〕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夏氏〔5〕遵前人观点主张瘢痕主要为淤血阻滞,治以水蛭活血汤:水蛭9g~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病在上肢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麻木加全蝎、蜈蚣、并强调加水蛭为方中主药,缺之难以获效。
2.2 外治法因瘢痕多见于局部,故外治法更为常用。刘氏〔6〕采用复方艾叶煎浸洗及丁艾油外涂方法,对减轻瘢痕增生,止痒止痛具有较好疗效。(复方艾叶煎由艾叶15g,老松皮30g,威灵仙15g,红花10g,煎汤3000ml。丁艾油: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前两味水煎至1000ml后蒸馏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冰片溶于醇液;三者按1∶1∶1混合而成)。黄氏〔7〕用当归注射液8ml及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0ml在切口周围封闭,取得较好疗效,前者有活血消肿之功,后者可局麻止痛。杨氏〔8〕对12例瘢痕患者分别采用局部封闭和涂擦疗法,其中8例在皮损四周交替注射丹参注射液,针刺方向斜向皮损下肌肉层,根据皮损外形每次取2~4个部位,每个部位用药0.5ml~1ml;4例外涂丹参注射液,每日2~4次,每日总量2ml~6ml,总有效率达91.7%。应氏〔9〕以五倍子100g,强的松0.1g,地卡因10g,氧化锌200g,羊毛脂40g,凡士林650g制成瘢痕止痒软化膏,局部外涂后以绷带或纱布包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治疗增生性瘢痕。张氏〔10〕等选用软坚消瘢散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瘢痕狭窄,(药用:乌梅肉15g,白蒺藜10g,白僵蚕10g,共研细末,每次6g,蜂蜜调服4次),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满意。杨氏〔11〕用五倍子50g、五灵脂10g、紫草30g,乳香,没药各5g,蜈蚣20条浸泡于500g麻油中,5天后加温煎至焦黄,过滤,加入二甲基亚砜250g制成消痕油),用时外涂创面后加压包扎,总有效率为96.6%。该法以中西药物配合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有较强穿透力,从而促进瘢痕消退。胥氏〔12〕用灭瘢膏作超声耦合剂,以超声透入法治疗瘢痕增生,(药用腊月羊脂1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60g,刺五加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后将药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滤净,自然凝结备用)。此方法先以热效应使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产生较大的延展性,再经超声的机械振荡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变软,使药物充分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张氏〔13〕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其中蜈蚣、麝香研粉,余药加水泡10小时后煎汁500ml,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冷却后加粉外用。毛氏〔14〕用积雪苷外涂、内服治疗瘢痕。
2.3 内、外治结合法 史氏〔3〕等对瘢痕的发病机理提出"实证是基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运用消积排通汤(白芷、甲珠、延胡索、桃仁、红花、荆芥等)内服,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外敷治疗瘢痕,同时将瘢痕辨证分为三型: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加减用药,共治疗440例,总有效率92.27%。赵氏〔15〕以消瘢散(丹参、五倍子、苦参、昆布、海藻各30g,威灵仙、硫磺、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莪术各20g)敷贴瘢痕局部,配以热烘疗法,同时内服消瘢汤(丹参30g~60g,陈皮、半夏、炙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各10g、川芎、红花、羌活、独活各20g,,蔓荆子、苍耳子各6g)加减,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3 中药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实验研究的进展
3.1 中成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黎氏〔16〕等应用烧烫灵(白芷、紫草、冰片、旱莲草、大小蓟、茜草、明矾等组成)对大鼠深Ⅱ度、Ⅲ度烧伤进行了实验研究,病理结果显示烧烫灵组动物上皮修复良好,愈合完全。赵氏〔17〕运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了12例深度烧伤疮面,愈合后疮面肉眼所见均为软质平整光滑的上皮覆盖或软中带硬的平整疤痕。光镜、电镜显示:表皮恢复正常,真皮层有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粗细一致,排列整齐。运用中药提取成分进行瘢痕防治的研究有见报道。
3.2 中药提取成分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目前,增生性瘢痕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丹参和川芎是中医中药领域活血化瘀的重要常用药物,张弦、李荟元、王臻等人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丹参、川芎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停滞在细胞分裂周期的G2-M期,抑制DNA的合成;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使其分泌Ⅰ型、Ⅲ型胶原量明显减少〔18,19〕。叶〔20〕等人通过体外实验还证实丹参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另外,以丹参配制的抗瘢痕软膏应用临床,病人的自觉症状、病理组织切片及羟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由于丹参的单体提纯的限制,其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化。虽然川芎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胶原、透明质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体内实验仍需证实。此外,利用汉防己中提取粉防己碱体外研究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影响〔21〕。
3.3 中药提取成分对内皮细胞的影响近年来的大量文献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是许多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生长因子的来源,新生血管周围的细胞是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重要来源。林洪生等人通过体外实验证实川芎嗪、苦参碱使内皮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分泌减少〔22〕。这可能是川芎嗪和苦参碱治疗瘢痕的机制之一。
3.4 中药对其它方面的影响五倍子及虫类药在治疗瘢痕中较普遍。五倍子具有收敛作用,可通过沉淀蛋白来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并促进小血管收缩,使瘢痕供血减少,以达到软化和减小瘢痕的目的〔23〕。
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鉴别诊断不明确,瘢痕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之分,前者多见于瘢痕体质患者,临床疗效不确定,后者病变较轻且有自行缩小的趋向,中医药治疗可促使其减小甚至消退,宜区别对待。
4.2 现有治疗瘢痕的方药多为零散的单方、验方,尚未研制出有效的中成药或拆方研究确切的药物单体,用药途径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剂型,提纯药物,明确其药理特性。
4.3 目前,对瘢痕的中医药研究仍局限于中药的内服、外用、针刺、艾灸等外治疗法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中医药治疗瘢痕及影响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的报道为数有限,如何防止瘢痕的形成更少,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中医临床大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926
2 谢观等.中国医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12
3 史鸿涛,金东明,史力.消积排通汤治疗蟹足肿[J].吉林中医药,1998;(1):5
4 刘建军.凉血四物汤治疗瘢痕疙瘩[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1):6
5 夏世平.水蛭活血汤活疗疤痕挛缩31例[J].中国骨伤,1997;10(1):20
6 刘谋升.复方艾叶煎浸洗法防治烧伤疤痕增生及创面瘙痒症56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0:6(5):8
7 黄恒良.当归治疗腹部切口慢性瘢痕增生1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96
8 杨卫.丹参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1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8):501
9 应文魁,夏隽,王志高等.瘢痕止痒软化膏治疗增殖性瘢痕7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26
10 张湘生,姚文注,胡喜梅等.中药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性瘢痕狭窄3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43
11 杨运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疤痕增生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73
12 胥方元,何成松,巫益民.中药超声透入法防治瘢痕增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79
13 张国华.乌倍膏治疗瘢痕疙瘩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3(2):22
14 毛维翰.积雪苷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多中心试验[J].新药与临床,1997;16(3):133
15 赵瑞勤.瘢痕疙瘩治验[J].新中医.1994;(11):42
16 黎七雄,陈金和,彭仁 等.烧烫灵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4,25(11):592
17 赵玉莲,王杨,孙轶群等.MEBO对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电镜观察[J].中国烧伤疮疡杂志.1995;(3):1
18 兰海,王臻,张琳西.川芎嗪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N].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1):964~965
19 张玄,李荟元,李世荣.丹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12
20 叶,孙立群,阎秀欣等.丹参及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7;9(3):25
21 刘德伍,李国辉,曹勇等.粉防己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5
22 林洪生,李树琦,裴迎霞等.川芎嗪、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9,8(6):384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此可为苍生大医。”多年来。李忠教授正是抱着“普救肿瘤患者之苦”的信念,在中医抗癌之路上艰苦探索。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历经十余载光阴,纵览古今文献,吸纳百家之长,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巧妙结合,才铸成了今日的中医治癌疗效神话!
提出“癌”的状态论
谈起中医药抗癌,许多人会简单地将中医治疗浮浅片面地理解为“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多年来,李忠教授一直在思考,难道中医抗癌研究用一个简单的“扶正”就能概括吗?他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临床和科研事实。证明中医抗癌研究绝不是仅仅简单的“扶正”就能概括的。在临床中大胆实践的同时,李忠不断汲取现代肿瘤研究成果,根据肿瘤细胞的特性及中医用药特点,首次提出了“癌”的状态论。
“我认为‘癌’既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应该是一种状态,我们暂且称它为‘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李忠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大家都了解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不同的种子适合于不同的土壤,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同一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也会发生变化。先秦时齐人晏子曾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古人这段话更印证了这个道理。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原因无他。就是水土变了。
“其实,‘癌’的发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李忠说,“人体本身就是由细胞构成,每一个细胞就像一粒种子。如果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下,就好比拥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分,种子就会茁壮成长,否则,土壤不好,品种优良也没有用,最后还是长不好,只能变化产生‘癌’。”
首创“固摄法”
李忠根据“癌状态”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解析了癌的病机。他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是癌的病机基础。“耗散”是癌的病机转化关键,气滞血瘀痰凝是“癌”病机的外在表现,并根据肿瘤病机的新认识,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新法则――固摄法。
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有两大作用机制:一是通过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二是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李忠解释说。正气本身具有对癌毒的固摄收束作用。在“正虚”状态下,癌毒的扩散与转移趋势超过了正气的防护约束力,疾病便会进展。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同时受到抑制。此即固摄法的立意所在。
同时,他还将现代肿瘤药物靶向理论与中医归经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中医肿瘤靶向给药的新观点。并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结合自身的l临床实践,提出了肿瘤临床用药的新思路,即“紧扣主体特征,确定治疗用药”、“辨析动态特征,随证灵活加减”、“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及“合理使用有毒药物”等,研制出了“固摄扶正排毒系方”、“镇痛贴”等系列抗癌中药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研究显示:固摄扶正排毒系方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实验研究表明:固摄方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复发,对肿瘤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
根据研究成果,结合现代肿瘤治疗特点,李忠还提出了“三步有序靶向抗癌”的策略。“三步有序靶向抗癌”突破了传统抗癌的堡垒,将整体抗癌和个体抗癌有机结合,形成了“平衡抗癌”、“解毒增效抗癌”和“透皮抗癌”三步特色治疗。平衡靶向抗癌在于改变肿瘤微环境。恢复机体平衡;解毒增效抗癌在于减轻放、化疗毒性,强化机体抗癌效力:透皮抗癌法在于中药外用拨毒抑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提倡肿瘤内病外治
由于肿瘤病的复杂性、特殊性,中医强调肿瘤治疗中的“杂合以洽”。所谓“杂合以治”,主要是根据不同肿瘤、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运用中医辨证观和整体观。有计划、合理地应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改善患者体内脏腑阴阳失衡的状态,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周期,并且提高治愈率。李忠在临床中十分重视肿瘤的“综合治疗”观,认为其正是传统的“杂合以治”观的具体体现。
临床诊疗中,李忠强调多种方法结合的优势,特别是肿瘤内服与外用的配合。他认为外治法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补充内治的不足。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言:“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李忠认为,现代研究已经表明中药外用为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迅速有效,且避免口服液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内服药带来的某些毒副作用。晚期肿瘤患者正气衰弱,不耐攻伐,单靠内服药疗效不佳,中药外敷更具优势。“当然,外治疗法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随病症变化。灵活应用,特别是在肿瘤治疗中应内外合用,则能相得益彰,提高疗效。”李忠说道。
临床中,李忠正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在充分认识肿瘤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肿瘤的局部病机特点,结合现代中药透皮治疗系统开发出具有透皮治疗作用的外用“抑癌镇痛贴膏”,该药在抑制肿瘤、缓解疼痛方面临床疗效极佳。治疗癌痛的缓解率高达91.89%,抑瘤率达60%。其与“辨证抗癌中药”配合使用。更是相得益彰,难怪患者称之为“神膏”。
勤求古训,成就大医风采
李忠的勤奋和钻研,多年来一直为中医肿瘤业界所称道。李忠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中医肿瘤学博士,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很多与李忠交流过的专家都说,听李博士讲课,将深奥的中医抗癌理论用简明的话语讲解得透彻深入;观摩李博士诊病,更能体会到他对患者的关切,体会到中医抗癌的神奇疗效。
关键词:特色专栏;组稿;编辑;期刊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是以"面向基层儿科,注重临床实践,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经验、成果"为办刊宗旨的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表中西医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在儿科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内容。栏目设置有论著、特色专栏、专家论坛、名医经验、病例报告等。其中以"特色专栏"为重点栏目,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在人们的控制下运行的,而这种有效控制的前提,就是各种重要活动都是精心策划的。期刊作为精神产品,自然也离不开策划,栏目的策划,即栏目创意。每种期刊的栏目即为期刊的"眼睛",它决定了一本刊物的基本风格和内容,从一本刊物所设栏目,就可基本看出该刊所追求的品位。期刊的办刊宗旨、导向、定位等方面的策划,归根结底是依靠栏目的策划来体现的。现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特色专栏"的组织策划为例,报道笔者的经验与体会,希望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共促期刊的发展。
1栏目的策划背景
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杂志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期刊内容也由二次检索文献转变为一次文献。面对强手如林的学术类期刊,本刊由强势变为弱势,由老牌期刊,变为新办杂志[1]。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笔者根据检索期刊获知,《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是全国中西医结合期刊中唯一的一家儿科学杂志,这多少让编辑们有了一丝欣慰。以此大家想到了开办"特色专栏"。栏目的设置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编辑的重视,期刊栏目的策划是编辑策划的重要环节。随着期刊市场的发育成熟,科技期刊越来越难以一招一式或者某一局部的优势稳操胜券,社会对期刊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突出,读者对期刊的选择将逐渐集中在专业化程度和市场细分程度较高的一些期刊上。因此,有见识的期刊运筹者无不高度重视期刊栏目的策划。栏目的特色与品牌历来是期刊争夺读者"眼球"的焦点之一,个性鲜明的栏目可以体现刊物的特性和风格,代表刊物的高度和亮点,彰显刊物的核心竞争力[2]。如何将本刊与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发挥本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是编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几家儿科核心刊物的调研,编辑们发现,西医治疗儿科疾病的众多期刊报道令人眼花缭乱,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一种疾病的集中报道却不是很多。读者可通过"特色专栏"更加快捷集中的获取对某种疾病的认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难题,这为本刊创办"特色专栏"带来了灵感。为进一步论证"特色专栏"的可行性,编辑部组织召开编委会,听取编委们的意见和建议,拜访有经验的老编辑,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对栏目的名称、组稿方式、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决定由本刊王雪峰主编出面,邀请中医儿科学各专项专家或学术带头人为本刊撰稿,从2010年第1期开始,以专栏的形式,每期针对一种疾病进行报道,以"特色专栏"吸引读者,带动和促进期刊的发展。
2栏目的具体运作
确定目标后,本刊在提前半年的时间内召开专栏策划会,开始第一期"特色专栏"的策划。编辑们一致认为第一期专栏一定要打响,要抓住读者的眼球,栏目的设置必须与刊物的定位相一致,要能突出刊物的特色,既便于编辑操作,又为以后专栏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所以要指派专人负责,从组稿到编辑加工,负责到底。本刊主编王雪峰教授,时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组长,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年度计划编辑专栏确定后,由王雪峰教授出面,利用其在儿科学术界的人脉优势,选择整体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科研水平高、学术氛围浓的医院[3]或科室为合作单位。邀请代表具有当前儿科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的诊疗专家或对儿科某疾病治疗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撰写中西医结合的专栏稿件。例如"脑瘫专栏",小儿脑性瘫痪,近年来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单纯西医、中医治疗效果不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疗效显著。根据对医院门诊调研,决定第一期专栏举办"脑瘫专栏"。本刊邀请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专家李晓捷教授为本刊撰稿,该"中心"是中国第一所从事脑性瘫痪防治、康复和研究的专门机构,为省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李晓捷教授为该院的学术带头人,承担该"中心"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本刊由王雪峰主编亲自约稿,并派专人负责具体操作,对稿件的题目、格式要求、具体出版时间等事宜进行沟通,最后不仅得到李晓捷教授的赐稿,同时还组织到她所带的研究生的稿件,以及该中心其他医师的优秀稿件。组稿后由编辑人员进行"检测"避免出现抄袭他人作品或重复发表的情况。然后编辑采取"三审责任"制负责稿件审查,其中的一审不合格,都要进行退稿。自开辟"特色专栏"以来,每期都有2~4篇稿件不能进入"专栏",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诊疗方法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这类不能入选专栏的稿件,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转到其他栏目或退稿,以此来保证本栏目的"特色"。为避免由于计划约来的稿件出现质量问题。最后本栏目由责任编辑负责加工整理,经"三校一读"后出版。本刊的"哮喘专栏""外治法专栏""紫癜专栏""泄泻专栏""遗尿专栏"等等都是采用了上述方法,保证了稿件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发杨了本刊的"特色"。目前, "便秘专栏""癫痫专栏""内分泌专栏"的稿件已经编辑发表。"儿童保健"专栏正在编辑加工中。
3体会
5年过去了,编辑们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对专栏的稿件处理的得心应手。笔者通过举办"特色专栏"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刊物的水平和吸引力,必须在每期刊物上要有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这样才能逐渐受到国内外读者重视,增加读者对本刊的兴趣,吸引读者每期都要看,每期都有所期待,这样才能使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特色专栏"有利于读者更加集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某疾病的研究现状,捕捉重大的前沿性课题或热点、难点问题,在策划过程中可以提炼出富有新意的创意与设想[4],为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提供解决临床问题的需求。同时,由于时间充足,目的性强,本刊还征集到一批针对"特色专栏"疾病的专业医院广告,广告与"特色专栏"同期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栏目一经推出即受到众多的好评。一位北京的读者来电话说"特色专栏"办得很有特色!一位大连的读者在电话中说:"很期待下期的专栏";还有一位甘肃武威市中医院的读者在邮箱中留言说,"特色专栏"集中展现了对某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手段,提供了治疗的借鉴方法,他会持续关注的。河北的一位基层医生不但订购了明年的刊物,还购买了以前的过刊。他说:"特色专栏"帮他提供了综合治疗疾病的一些方法。这些读者的来电留言,极大地激励了编辑们的办刊热情。
实践表明,栏目的策划只有用心揣摩广大读者的心声,才能丰富栏目的内涵,使之不断完善,发挥其闪亮点。成功栏目必须建立在丰富而且具有发展潜质的资源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5]。《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特色专栏"的成功,在于贴近读者、打动读者。只有用心研读受众的口味,精心去融合读者,才能制作出令读者品味不尽,回味无穷的栏目[6]。
参考文献:
[1]张小冬,李志文,袁静."转刊"形势下编辑的应对能力[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8,27(6):477-478.
[2]沈美芳.编委推荐制:保证期刊论文学术水平的一种举措[J].编辑学报,2008,20(4):338-340.
[3]韩磊,王雅琢.医学期刊联合医院优势专业策划专题的实践--以《山东医药》"上颈椎专题"为例[J].编辑学报,2011,23(2):156-157.
[4]王新利.科技期刊的专题策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85-87.
[关键词] 人膝骨关节炎;中医;西医;治疗现状;创新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5-0147-05
[Abstract] Knee osteoarthritis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nd the elderly group, and reduces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affects the elderly people in later lif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y Chinese and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knee osteoarthriti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common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drug therapy, surgical therapy, and put forward innovative treatments. By the study of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method, makes the far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knee osteoarthritis, contribute to improve knee osteoarthritis to cure.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Treatment situations;Innovative treatment
人膝骨关节炎是膝关节面软骨发生结构絮乱或退变,并伴随着软骨剥脱、下骨质增生,造成膝骨关节畸形。在临床上,人膝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僵硬、畸形、不稳以及有摩擦感和活动受限。人膝骨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降低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中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 人膝骨关节炎概述
研究人膝骨关节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病,其临床表现形式主要为僵硬、慢性疼痛、伴有关节功能障碍和肿大,其发病机制复杂。人膝骨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是骨关节炎中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病理表现为关节软骨面反应性增生、膝部关节软骨变性和骨刺形成。该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难忍的疼痛、行动的不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膝骨关节炎是西医通过生物解剖学原理命名而成,而在中医学范畴内并没有明确的膝骨关节炎的名称。中医学多以主要症状或主要病机等命名。古代文献指出中医将膝骨关节炎称为“膝痹”。骨关节炎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据国内外调查显示,骨关节炎的总患病率约为15%,其中以7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发病率最高,约80%。40岁人群约10%,60岁以上则达50%。而骨关节炎最终致残率为53%。疾病除了带来痛苦,还带来巨大的费用支出,不但给家庭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以我国为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60岁以上人口己超过1亿,据统计表明其中患骨关节炎人数约占5000万。显然,骨关节炎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的几项重要疾病之一,其预防保健己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学问题。
2中西医对人膝骨关节炎治疗认识
2.1中医对人膝骨关节炎治疗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膝骨关节炎多因为肝肾不足、机体衰老、腠理不密、筋骨失荣、骨髓不充、卫外不固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袭,导致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闭阻关节,使膝骨关节僵硬、活动疼痛、屈伸不利最终导致膝骨关节炎的病发。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膝骨关节名称,主要以痹证范围研究。近年来中医学对骨性关节炎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表现在对病因病机的研究和中医内治方向上的研究。骨性关节炎在中医理论研究中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内经》指出:“痹,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膝骨关节炎发病时行动受到限制,并行动伴随着疼痛等症状。莫少庸在其《内外合治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9例》中对膝骨关节炎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气阴两虚型、肝肾亏损型、寒凝瘀阻型和痰湿型等。针对膝骨关节炎施以柔阴通痹汤、加味二仙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和痰通痹汤等,总有效率为97.75%。宏树臣在《中医指针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从膝骨关节炎疾病病变的特点入手,将该病分三期进行治疗,即初期、中期和晚期。在初期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配合化瘀定痛汤的使用,化解病情。中期和晚期力求补益肝肾、养血荣筋为主,佐以温经通络,理气散结。曹向阳等在《壮筋活血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52例》中从整体上对膝骨关节炎做了研究。以壮筋活血汤治疗为主时,滋补肝阴、柔筋利节为辅进行治疗;以壮骨蠲痹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时,多用甘润之品调补肝肾,标本兼治,缓解症状,效果明显。另外,由吕建国和郑清莲共同撰写的论文《补肾活血方剂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165例》中,发现补肾活血法能够延缓软骨组织的退变,消除骨关节炎的胶原老化现象。因此,以补肾活血的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以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软骨细胞的基质合成,改善膝骨关节炎带来的病变。
2.2西医对人膝骨关节炎治疗的认识
西医对人膝骨关节炎治疗的认识可以通过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入手进行研究。西医认为膝骨关节炎是在生物学因素和力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软骨下骨和软骨基质之间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衡的结果。膝骨关节炎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即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软骨退变、骨囊肿形成、关节囊纤维化、滑膜绒毛肥大、挛缩、关节内渗液、游离体的形成以及BouChard与Heberden结节形成等。西医主要从生物学和力学两个方面因素对病理改变的机制进行论述。
2.2.1力学因素 关节面有效负重面积减少或负重增加,关节软骨面上的应力增加,高应力使胶原纤维网架的物理和化学连接发生松弛,超微结构遭到破坏造成了胶原纤维疲劳性断裂。同时,关节单位面积内的骨小梁压力增高,软骨下骨小梁发生微细骨折而塌陷,软骨下骨质硬化,软骨的营养作用受到影响,导致软骨缺少滑液的与营养而发生退变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力学环境异常分析膝骨关节炎可分为两类:即关节过度使用和关节面吻合不良。①关节过度使用包含关节软骨负荷过大和关节软骨长期磨损。前者主要由于膝关节长期屈曲负重和过度肥胖等因素,导致关节软骨压力增大,导致关节使用过度。后者主要出现在大运动量造成关节长期严重磨损的运动员中。②关节面吻合不良。关节面吻合不良分为两种,即关节力线或关节面形状改变导致的关节面吻合不良,比如骨折畸形愈合、先天畸形等;由于关节周围稳定装置紧张或松弛造成的关节吻合不良,如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造成关节面不稳等。
2.2.2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分析膝骨关节炎首先要了解正常关节的情况。正常关节软骨呈半透明状、浅蓝白色、光滑而有光泽,传导关节负荷并耐磨损以及关节和吸收震荡等功能。主要组成成分有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两种,其中软骨基质是由蛋白多糖和胶原组成,软骨细胞位于其间顺胶原纤维方向排列。
3运用多种方案治疗人膝骨关节炎
3.1中医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方案
3.1.1 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针灸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中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所保留下来的重要宝藏。在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好的疗效。杨志琴等[1]在《足三里灸配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34例》中,用两组针灸方法以对比的形势进行研究。第一组是用电针和足三里穴隔姜灸相互配合对人膝骨关节炎治疗。第二组是直接运用电针对人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经过两组对昆仑、阴陵泉、主穴太溪通过实际情况增加或是减少穴位的方法施针。结果表现为第一组治疗方案有效率达94.12%,第二组为79.42%。由此可见,无论是单一使用电针针灸还是配合使用都可以达到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目的。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不但在国内应用广泛,近年来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针灸疗法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三万多名医生在德国应用针灸治疗骨关节炎和一些慢性疼痛。在西班牙某疼痛俱乐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柏林慈善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通过对针灸疗法的对比研究证明针灸疗法的显著疗效[2]。(2)针灸的特点: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配穴的多样性和实施方法多样性等。①配穴的多样性。配穴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体穴位众多,中医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配以实施不同的穴位进行施针治疗。王应军[3]在通过针灸治疗与西药治疗对比得出,针灸治疗人膝骨关节炎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在治疗安全方面都要比西医药物效果更佳、治疗也更加安全、价格也更加便宜、无副作用,更适用于人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在王应军[3]的研究中所采用的针灸疗法是取膝阳关、鹤顶、双侧的血海、内膝眼、阳陵泉、膝关、外膝眼等穴位,并针对具有感到寒冷的患者采取使用艾灸的方法驱寒散痛,目的在于通过对膝关节局部的穴位施针,达到补益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卢得健等是以两组分别施针互为参照进行针灸治疗的研究。分别以温针和火针对人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经过治疗发现无论是温针治疗还是火针治疗都可以减轻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症,但火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温针治疗的效果。医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患者分为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施针的主穴选取的是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阿是穴[4]。②实施方法呈多样性。这里是指针灸治疗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针灸方式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施治方式。如李瑛等在《“冬病夏治”治未病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运用》一文中指出在每年的三伏天对7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是以每个伏的第一天为起始日期进行治疗,以每天一次的频率实施1周的时间,并在休息3d后开始下一伏的治疗。每年伏天治疗三个7d,以3年为一个疗程。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对人膝骨关节炎的有效率达到88.46%[5]。由此可见, “冬病夏治”这种治疗方法在防治老年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效果尤为显著,且该方法疗效可靠、简单易行、费用低廉,是老年人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解决我国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提出了解决措施,这已经不单是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的进步,同时也是我国医疗领域的进步。除以上的两个特点外,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特点还有针灸治疗配以其他治疗方法共同治疗膝骨关节炎。吸收其他方法的优越性的同时,两者互相作用,取长补短,共同为解决膝骨关节炎患者减轻病痛、根除疾病这一相同的目标做出努力。桑秀丽等以针灸配合微波治疗膝骨关节炎,根据临床症状每次选用主穴4~6个,并配合TDP照射。同时配合以微波理疗仪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另外,以口服西药为另一组进行两种方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前一种方法较后一种方法对改善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症,尤其是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显著效果,是保守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6]。
3.1.2 中药外敷 当今对膝骨关节炎治疗的观念中普遍认为只要买副膏药贴于患处就可以解决问题,市面上的膏药品种也非常的多。普通市面上的中药贴只能起到普通的缓解疼痛的作用,无法真正做到根除病症。在中医临床治疗中运用敷贴法、熏洗法和热熨法等治疗方式,临床实验表明运用这几种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明显[7]。首先,敷贴法。敷贴法主要指将膏剂或者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通过直接渗透法将药物直接作用到患处,起到治疗作用。比如,李文庆在《骨伤风湿膏治疗膝骨关节病的临床观察》中运用骨伤风湿膏进行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4.5%。敷贴法方便易行,患者自身就可进行治疗,减少了去医院治疗的麻烦,避免了患者因为治疗影响工作和生活[8]。其次,熏洗法。熏洗法顾名思义就是用药物熬汤熏洗患处及周边部位,同时为了加强疗效,还可以加以白酒和米醋配合使用。熏洗法具有疏通筋脉、消除肿痛、活血通利等效果,但皮肤敏感的患者则需要谨慎使用该方法。最后,热熨法。热熨法与熏洗法都是热疗的方法,熏洗法是运用药汤蒸汽作用患处,而热熨法是运用药物加热后产生的热能结合药物自身的作用对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孔熙春曾指出“以《刘寿山正骨经验》经验方加减,用白酒拌匀,装入布袋热熨,另配合梅花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结果总有效率88%[9]。”热熨法同熏洗法一样,对皮肤敏感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3.2西医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方法
3.2.1 药物治疗 除以上中医对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外,现代西医对人膝骨关节炎也有其自身独特治疗方法。目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因其使用方式简单,在最近几年对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快速、效果显著[10]。目前常用的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已酰氨基酚。对已酰氨基酚对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它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的病症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且服用对已酰氨基酚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与布洛芬相比较为轻微。因此,虽然没有明显的消除炎症的作用,却仍是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第二,非甾体类消炎药。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防止软骨被破坏的疗效,这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形成的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方法。但是,不是所有的非甾体类消炎药都可以进行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许多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会产生诸如溃疡、胃肠道不适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11-14]。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软骨基质蛋白聚糖合成的药物不利于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被排除在外。而美洛西康、舒林酸等可以促进软骨基质蛋白聚糖合成的药物,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非甾体类消炎药[15-17]。非甾体类消炎药抑制软骨基质蛋白聚糖合成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实现的。而环氧化酶选择性地抑制药物虽然在临床上显示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目前有报道称此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有不良影响。这点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的验证。就其价格来说,这类药物的使用费用高于对已酰氨基酚。因此,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对已酰氨基酚仍然是人膝骨关节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第三,双瑞醋因。双瑞醋因作为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慢性药物,主要产生于大黄提取物,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来稳定溶酶体膜的同时导致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被抑制[18,19]。这些机制共同运作导致关节软骨的抗炎性增强,使得关节软骨得到保护。虽然双瑞醋因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慢性药物,但是不可否认其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认可,也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之一。
第四,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首次运用到治疗膝骨关节炎是在1974年,其治疗效果显著且治疗过程和效果安全系数高。透明质酸治疗主要是通过将透明质酸注入到关节腔内,起到关节的作用。这种关节最终导致关节活动性增强,减轻关节在活动时产生的压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关节炎症造成的疼痛症状。与此同时,因为透明质酸的使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所以透明质酸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了其他药物使用产生的对心血管、肾脏等的损害,也降低了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成本。
除上述几种药物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药物还有很多。病患在选择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
3.2.2 外科治疗 提到外科治疗多想到手术治疗。当前,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外科治疗是由早期针对人膝骨关节炎的病因进行预防人膝骨关节炎而产生的[20-22]。早期外科治疗人膝骨关节炎手段还不是很成熟,技术也有些落后,针对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多集中在人膝骨关节炎的晚期。发展到当今,通过众多人膝骨关节炎专家的研究,再将人膝骨关节炎通过人体力学和生物学的领域进行分析,提出了治疗人膝骨关节炎的新方法。主要表现在:第一,关节清理术。通过临床实验可以发现患有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腔内有许多软骨碎片、炎症介质、增生的滑膜组织和钙盐结晶等。这些物质在人膝骨关节腔内势必会导致关节内部炎症的产生,造成人膝骨关节炎的产生。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就要清除关节腔内多余的物质,这就需要进行关节清理术。在关节镜的作用下,将关节腔内关节软骨的碎片和其他物质清除并反复清洁关节腔内部。这种方法可以降低人膝骨关节炎带来的炎症,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手术进行关节清理术仍然存在众多的争议,临床对比实验表明,关节清理术只适用于人膝骨关节炎早期[23-25]。第二,软骨下骨钻孔。软骨下骨钻孔手术可以伴随着关节清洁术同时进行。软骨下骨钻孔手术的机制是由于机械的原因使得关节软骨破裂,造成关节内部出现出血现象和纤维蛋白导致凝块。与此同时,关节腔内滞留的未分化的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软骨细胞,形成一种与周围软骨组织不同的软骨组织。这种软骨组织无法起正常的软骨组织修复关节表面的作用。虽然如此,但临床上一些病例表明该软骨组织经过修复可在很长时间内与正常关节面具有相同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第三,自体软骨细胞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通过选取自身的软骨标本进行体外培养的方式培育软骨细胞。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通过手术清洁关节腔中病变,并依据关节腔内关节软骨的破损情况选择合适的骨膜并将其缝合在缺损软骨的周围。最后,利用将所培育的软骨细胞植入到骨膜下的方式完成整个手术。第四,自体骨软骨移植。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是在关节镜的协助下,从自身体内移植软骨到小于2 cm的软骨破痕中。因为移植的是自身的软骨,因此很容易保留透明软骨的特征。经过临床验证,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成功有效率达九成以上。
3.3创新疗法
除了传统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结合基因技术和生物科技提出了长期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等创新疗法。长期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以补充软骨滑液的不足,预防膝骨关节的结构改变,能快速地缓解症状,促进软骨代谢。使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是近年来针对MMPs和TIMP研究力图关节软骨受到降解酶的作用而破坏的情况。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关节软骨受到降解酶破坏情况,缓解病症,减轻患者疼痛。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是指抑制膝骨关节炎病理的主要因子,主要指控制细胞因子,调控细胞的活性,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最后是运用基因治疗膝骨关节炎。目前基因治疗方法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以求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通过基因片段加在膝骨关节上,以在根本上改变膝骨关节病变基因,达到根除膝骨关节炎病症的目的。虽然基因疗法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动物实验表明该方法可行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更多患者期待。
除上述的几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中西医结合法、手术治疗法等多种方法。由于目前膝骨关节炎发病的病因和病机仍然不是很明确,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但单一的方法还是不能完美根除膝骨关节炎病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医生多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集各家所长,以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解决我国民生大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和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琴,赵芝婷,张冬花,等. 足三里灸配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34例[J]. 陕西中医,2009,30(8):1046-1048.
[2] 刘苗苗,韦芳,潘超安,等.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57.
[3] 王应军.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148.
[4] 卢得健,王谦,梅世伟,等. 火针和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对比研究[J]. 新中医,2011,43(10):94-96.
[5] 李瑛,王剑波,钟宁,等. “冬病夏治”治未病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运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38-239.
[6] 桑秀丽,刘克银,姚秋玲,等. 针灸配合微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09,29(6):508-509.
[7] 韩廷成,周临东,董松林.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状与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2(5):566.
[8] 李文庆. 骨伤风湿膏治疗膝骨关节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4):34.
[9] 孔熙春. 腾药梅花针组合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临床报道[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371.
[10] 王健,潘化平.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与未来[C]. 2009江苏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237.
[11] 张绍梅. 膏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D]. 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22-26.
[12] 钮铭. 羌活膏膏摩治疗木瓜蛋白酶诱导兔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实验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11-14.
[13] 马妮.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近十年研究进展及贺氏火针治疗的初步疗效观察[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20-22.
[14] 王运彩. 膝关节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合中药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13-21.
[15] 张洪坤. 一指禅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18-29.
[16] 曾子昕.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29-38.
[17] 黄其兵. 电针配合骨痹散治疗膝骨关节炎96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47.
[18] 程少丹,徐菁,王慧芳,范琰,陆念祖. 膝骨关节炎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1):72-74.
[19] 赖震,石仕元,费骏,魏威. 海桐皮汤熏蒸对兔实验性膝骨关节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2):938-940.
[20] 张义. 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7-27.
[21] 文静. 膝骨关节炎证候特征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53-58.
[22] 杨青梅. 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探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7-23.
[23] 杨会杰. 止痛消肿散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9-15.
[24] 卓勤. 补肾宣痹汤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