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50
导语:在写作手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议论文文体为主,这符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多数学生认为写议论文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学素养高,要写好不容易;记叙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记流水账”,必须以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同时应具备观察、积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力,也是难以出采的。
(3)各中学理科生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理科生在写作上下工夫的相对较少,文学感受力也稍微差一些。哪怕是文科生,真正能写出一类文章的学生,也是少数。
所以,无论文理科考生,写作水平在二三类的居多。从实际出发,他们更愿意选择议论文文体。
那么,如何让占绝大多数的但又较缺少写作感觉的学生,在高考中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笔者认为,议论文散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情与理应有机结合
议论文以理服人,散文以情动人。但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自我”缺席严重,论点人云亦云,缺乏新意,从表面来看,论据充足,内容充实,细分析,实则堆砌材料,缺少机变,满纸尽是他人之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内心翻滚起波澜,才能情动而辞发。既要以理“驭”情,又要以情“驱”理。情理兼备、情真理正的议论文才能促成心理共振,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全国卷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子》中这样写道: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行事,让人类向着真理奔跑……
这段文字感情激越,气势如虹,充分表达了对唐太宗、伽利略和贝多芬由衷的赞叹与景仰,以情“驱”理,前后呼应,鞭辟入里。
二、句式结构要讲究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句式是作者运思的逻辑外观,长句有助于显示思维的缜密,短句短促有力,整句有助于形成运思表情达意的骈俪之美,散句灵活多变。各种句子运用得当,如虎添翼,效果奇佳。如湖北卷满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片段:
“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她呵护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坎里;“出乎”自己,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
这段文字紧扣中心论点,以整饬的句式,从做事、做人和处世三个角度概述任长霞的感人事迹,如高峡流瀑,一泻千里,撼人心魄。
三、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如果说,记叙文中修辞的目的是使人“感”,那么,议论文中修辞目的则是使人“知”。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强化语言的驱遣力度,凸显某一理念,促进读者的理性认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例如《劝学》中,不但有蓝草、冰等正面喻体,也有蟹、驽马等反面喻体。全文借助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易明晰。
2.对比
议论文除了正反论证外,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例如这段文字:“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
3.引用
将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实的资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4.排比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议论文 排比修辞
在历年的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命题,比较接近的观点,类似的论证结构,文章却会有高下之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语言问题。时下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不重视提高语言水平几乎成了一种痼疾。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有铸炼语言的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清”。“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创设议论文亮点语言的技巧固然很多,但我发现排比修辞在优秀作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运用排比来扮靓议论文的语言。
一、排比修辞的作用
1.排比可使文章海涵人生,浓缩历史,增大文章容量。
如文章《情感与理智》以如下文字展开理性和情感的思辨:
三国旧事明朗,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首级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情感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2.排比可使语言琅琅上口,气势非凡,表现语言魅力。
如文章《喜悦》用如下文字表达喜悦:
喜悦,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3.排比可使推理周密严谨,环环相扣,展示思想雄辩。
如文章《自尊无价》这样展开思路:
自尊是什么?自尊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千古佳话;自尊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高风亮节;自尊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自尊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段文字通过历史事例的纵向罗列,深刻地阐述了自尊的广泛内涵,为后文展开张了本。)
二、排比修辞的妙用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优劣。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作时,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确实能为文章的语言设置一些亮点,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排比手法为语言上创设亮点呢?下面列举议论文中应用排比的四种类型。
1.修辞连用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组合使用来完成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连续设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设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设问形成排比结构,在一次次的回答中层层深入,加强文意。如下例:
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有欢笑。人生旅途中,我们有奋斗、有追求,我们会为成功去努力打拼。人生是如此丰富多彩,何谈苦闷?
人生如戏吗?不,我们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填补岁月的空白,我们会用真情去演绎人生。人生不是戏,我们更不能游戏人生。
人生如梦吗?不,它并非梦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经过我们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上例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文中的三个设问,三个有力的回答、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关于人生的看法。设问使文章有了含蓄美,排比的格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美。
(2)连续反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反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反问形成排比结构,以加强文意、深化主题。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一文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法的变化如下:“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以上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赞扬了中国人民像白杨树那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巧用对比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对比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一组对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下例: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我保留宽容:在自尊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在成长的路上,有舍有得,心灵的选择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心灵的选择是人的灵魂的集合。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心灵的选择》一文,文中将真实与虚伪、忠诚与背叛、宽容与狭隘、自尊与阿谀排列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正反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选择。
(4)巧设博喻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博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针对同一事物连续设喻,以求穷形尽相、生动活泼。如下例:
感动好像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让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感动仿佛隐隐的春雷,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使沉睡者苏醒,使懒散者振奋,使迷途者奋起直追;感动犹如沥沥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润物细无声”。
上例选自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动》,文中以春风、春雷、春雨连续设喻,充分地写出了“感动”带给人们的温馨、振奋、滋润。比喻运用得当、贴切、全面,诗句的引用、排比的形式增添了文句的韵味。
(5)巧用名句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在一组排比句中巧妙的引用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从而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如下例: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思念是一道风景》一文,文中诗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2.语句关系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因果关系复句,或用假设关系复句,或用条件关系复句等构成排比进行议论,以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1)巧用因果构成排比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上例选自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把握三角形的支撑》,文中句与句之间既形成排比,又展现了句子内部的因果关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2)巧用假设构成排比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上例中三个“如果”三个假设,假设之中还有比喻,语言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式运用有新意。这一段文字表达效果极佳,从根本上说,还是修辞运用得当的结果。
3.文章段落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中心论点中解析出若干个分论点,用相同的句式表达,然后放在各段开头,构成排比。如下例:
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势,魅力是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魅力是迈克尔・乔丹的临空灌篮,魅力是巴蒂斯图塔的飞脚抽射;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魅力是悲鸿先生的马。
当然,我们不能为排比而排比,因为思想感情是根,文辞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让文章多几分文采的亮光,的确不失为议论文作文获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 兴趣 写作 运用
一、阅读兴趣的作用与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在应试考试中的主要考察方向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判断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阅读兴趣的培养作用之一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够深入审阅作文题目,从而紧扣文章主题,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其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有利之处在于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自古以来文人的精神境界大多都丰富充实。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书籍就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只有打动自己的文字才有可能打动他人。再次,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知识,阅读并不只是局限于文学著作,文字是人类的主要表达方法之一,根据自身喜好阅读各类书籍,从中吸取课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对文学有着极大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让学生随之产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要有广阔的阅读面,引导学生正确阅读。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阅读并不在于阅读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在阅读中加以思索,即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要介绍给学生好的书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本好书就好似一艘船,带领我们穿越狭隘的小溪流,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根据学生的喜好来推荐书籍,增强书本的可读性。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教材大多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作家的其他代表作品,简单概括文章大意或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叙述文以及散文。在学习说明文课文时,可将课文的知识向外延伸,在原文已经有所论述的基础上向学生简略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促使对科学有热爱的学生阅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阅读兴趣培养的主要是以课外为方向,以增加学生的原始积累为目标,并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为核心。有了对文学的热爱将会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怀抱着一颗热忱的阅读之心,对所读的文章将会理解得更透彻。
二、阅读在写作能力提高中的运用
写作,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作为最后一道压轴题而出现,并且通常都占总分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因为,写作是对所有语文小知识的检验,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以及文字功底,检验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运用文字将所想所思具体地表达出来,涉及写作手法的运用。阅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通过阅读的积累,学生能够自发将自己的原始积累运用其中,再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如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这时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收集的相关事例或自动形成信息反映在大脑中,然后将之运用于写作中的举例,从而大大促进对文章论点的支撑。现今比较常用的文章类型除了论文便是叙述文,而且在考试中常考的也是此种文章类型。叙述文的写作手法通常都比较简单,无外乎就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这些最为基本的手法。但是作为叙述文最为重要的就是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文章结构不可混乱。叙述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理解立意。紧随文章主题,建立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整齐的文章结构以防止所写文章偏离原来的轨道,再将阅读所积累的词语运用其中,使拟人、排比、比喻这类手法更加形象,促使整篇文章生动华丽,文字优美。
阅读兴趣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科目的热爱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不能出于应试的要求,将从阅读中所吸收的能量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运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作来表达。
参考文献: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所阐述的事理是否达到整体的、深层的本质认识,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分析、归纳、概括的基本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常见的考查内容有:(1)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要求学生能将文字量大的句、段、篇的要旨简要地提取出来,并概括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2)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要求学生对文中抽象的、概括的语句,能用具体的文字,通俗地加以解释、阐发。阐发的形式有:举出事例、分析因果等。(3)对含蓄的语句的解释。文章中总有一些表达含蓄的句子,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这些句子的深层含意、言外之意等。
“概括中心意思”常见的考查内容有:(1)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学生应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心意思进行理解和概括。学生答题时,须首先分析文章每个段落的内容,然后从段意中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进行仔细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2)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对文章某一段落的中心意思进行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分清段落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还是议论,是描写还是抒情,是说明还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通过对表达方式的把握理解文章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依据文章内容这四个方面来总结中心意思。学生答题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设计段落、层次的目的是更好地表达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时,学生可以从分析每个段落的意思入手,通过对段落的分析,找出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
二、寻找段落中心句
不同的文体,揭示的中心也不同。记叙文的段落中心句多为所描写事件、人物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或作者的情感倾向;议论文的段落中心句多为分论点或中心论点;说明文的段落中心句是说明对象和特点;散文的段落中心句多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时是“文眼”。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
三、分析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
对于有些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在概括段落内容和中心意思时,可以从段落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上分析,通过对句子关系的把握,找出表达重要内容的关键句子,找出表达中心的重要句子。
四、分析文章的大小标题
很多文章不仅有题目,还有小标题。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总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示说明的对象或议论的中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在概括内容和中心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大小标题来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五、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
学生在以某种表达手法为主的文章中,为了概括和归纳,学生可以分析与主要表达手法不同的表达手法,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如在社科文中,分析说明过程中的记叙和议论性的语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一般要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思想等。
六、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关键词一:写作文体。2007年大纲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再提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论述”包括“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仍是简单的“记叙”某件事、某个人,而应有一定的“论”的成分,也就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实用类”文章指新闻、通讯、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章虽然不一定作为高考文体,但高中生要会写,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文体的用处很大。“文学类”文章主要指散文、杂文、微型小说、小戏剧、报告文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要求里对“深刻”的要求增加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显示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并非是自己写给自己和老师看的,文章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文章的观点要能对他人具有启发作用,能激浊扬清,促使社会进步。在“丰富”的要求里增加了“论据充实”,显示了对高中生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近几年由于作文“文体不限”,许多考生大写散文或记叙文,议论文有所弱化,看来要引起注意。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新大纲规定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平时不注意书写正确的考生需要格外注意了。
关键词二:探究能力。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2007年大纲在2006年大纲的基础上,由五种能力增加了一种“探究”而成为六种能力,跟新课程要求接轨。2007年大纲将“鉴赏评价”与“表达应用”的位置作了互换,“鉴赏评价”在前,“表达应用”在后,先阅读,后表达,更符合认知规律。
关键词三:现代文阅读。2007年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现代文阅读”在必考部分要求阅读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在选考部分要求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而06年大纲笼统地要求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样安排必然会体现在将来高考命题上。新大纲在必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还删去了“鉴赏评价”,而在选考的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部分提出了“鉴赏评价”的要求。
关键词四:古代诗文阅读。2007年新大纲将“名句名篇”安排进“阅读古诗文”部分,因为“名句名篇”是中国古代的名句名篇,这样安排,范围更加明确。而且,不再提出“识记文学常识”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外国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不再纳入考试命题要求。这样处理,比较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往考“文学常识”,往往比较多地脱离了教材的实际,也超出了中学生阅读的实际范围,加重了考生记忆的负担。
关键词五: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新大纲将2006年大纲“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这样改动使表述更为准确。事实上,高考试卷语言文字只考应用,不考知识。2006大纲的要求是“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2007大纲改为“正确、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除此之外,新高考大纲对识记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见字”的限制,“常见字”的范围一般在3500字左右,范围大大缩小。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也就意味着不考古代汉语中的那些字词。读准“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流。常见的修辞手法要求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其中,反复是新加进去的。
关键词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生应当阅读一定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这些名著不一定都选入教材,但作为规定阅读对象,选考命题时就有可能就这些名著出题。这样处理,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读些好书,令他们终身有益。
论文 关键词:周同宾 散文 创作 现代 性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周同宾的散文创作实践,对其散文创作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考察。通过对作家散文创作中的思想性、表现手法、语言创新等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周同宾散文的现代性特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使他既能超越本土文化心态,又不脱离本土文化传统,最终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作家。
在一些文学评论者看来,周同宾似乎是一个浑身“土气”的散文作家,这种“土气”明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他致力于乡土题材写作,固执地把几乎所有精力倾注到故乡的土地上,倾吐对家乡父老风物的一腔情愫,是一个纯粹乡土散文作家;第二,在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注重
三、周同宾散文表现手法的 现代 性
“现代性表现在表现手法上,看与传统相比,是不是有创造性、创新性”。考察周同宾散文,手法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体的创新,包括新体裁的使用和旧体裁的改造。首先说旧体裁的改造。周同宾散文的类型非常广泛,有“情趣小品、哲理小品、日记、书信、序跋、游记、曲词、传知散文、传记文学等,除报告文学、杂文外,几乎含盖了现代散文的所有类型”。日记体、书信体、论辩体、笔记体、祭文等虽然是
一、运用以下“变式”手段可以提升作品的语言风采,增强感染力
1. 运用复合句表情达意,使行文句式多变,错落有致。英语中的复合句主要包括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及名词性从句三大类。运用时要遵从“适时、实用、灵活”的原则,不宜造结构层次过于复杂的长难句。同学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首先要精通相关的语法知识,其次要进行足量的英汉互译练习,提高英汉互译能力,最后,在写作训练中灵活运用相关的复合句进行变式表达,练就举一反三的表达能力。
原句:In the past years,many people have died from lung cancer caused by smoking. (简单句,通俗易懂)
修改:Smoking contributes to lung cancer, from which many people have died in the past years.(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句式灵活)
2. 灵活运用常用句型、固定句式,提升表达档次,凸显写作实力。常用的句型、固定句式有: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句型,it强调句型,there be句型,not only ... but also,either ... or,neither ... nor等。其中,it的句型最多,在写作时应用最广泛,同学们在备考时要加强积累和运用。
原句:Students often play games and send messages to each other with their mobile phones, and it wastes their much time. (并列句,重复单调)
修改:It is a waste of time for students to play games and send messages to each other by mobile phone. (it作形式主语,紧凑规整)
3. 适当运用倒装句,避免陈述句运用频繁导致的单一、呆板之感,增强行文活力。在倒装句中,so ... that的倒装句型、only后跟副词 / 介词短语 / 状语从句的倒装结构、not ... until的倒装结构最常用。
原句:We can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y reading extensively. (陈述语序,平淡无奇)
修改:Only when we read extensively can w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倒装语序,重点突出)
原句:I was so excited that I couldn’t wait to try my hand at riding my new bike. (陈述语序,语气舒缓)
修改:So excited was I that I couldn’t wait to try my hand at riding my new bike.(倒装语序,凸显气势)
4. 适时运用简化、省略、替代手法,使行文紧凑,言简意赅,表达给力。简化手段主要用于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词组作状语时。省略手段主要用于:当从句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且从句的谓语由be构成时,从句的主语及be动词可以省略。替代通常指it / that / ones的承前替代,do / does / did的承前替代,so用于think / suppose / expect / believe / imagine / hope / fear / guess / be afraid 等之后的承前替代,if any / if so / if not 的替代用法等。写作时,同学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写作手法。
原句:When we use an iPad,we can listen to music,download a lot of learning materials and read them on the screen. (主从复合句,冗长疏松)
修改:Using an iPad,we can listen to music,download a lot of learning materials and read them on the screen.(分词词组作状语,简洁紧凑)
原句: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yesterday,I came across a car accident. (主从复合句,惯常表达)
修改:When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yesterday,I came across a car accident.(时间状语从句的省略用法,意思明确)
原句:Some experts and teachers think listening test in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should be canceled and I think it should be canceled,too.(并列句,单调冗余)
修改:Some experts and teachers think listening test in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should be canceled and I think so.(so替代前文相同内容,言简意赅)
二、运用以下“连缀”方式可以优化作品的行文架构,提升作品魅力
1. 巧用篇章结构“层递词”,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尤其是议论文写作,考生依据论点、结合论据进行逐层论证时,层递词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之感,高考阅卷老师在阅卷时非常注重这一点。
表示并列关系:and,also,as well,too,either,as well as,not only ... but also, either ... or,neither ... nor,not ... but,some ... others,the former ... the latter,etc.
表示层次关系:first,second,and third;first of all,secondly,thirdly,besides,final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etc.
表示因果关系:since,as,so,because (of),now that,in that,thanks to,due to,owing to,therefore,as a result of,result from,etc.
表示条件关系:if,unless,once,only if,without,on the condition that,as / so long as, supposing,providing,in case,otherwise,etc.
表示转折关系:but,however,yet,while,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even so,etc.
表示让步关系:though,although,in spite of,despite,regardless of,even though / if,etc.
表示举例列举:for instance,for example,like,such as,namely,take ... for example, etc.
表示归纳总结:on the whole,in conclusion,in a word,in brief,in summary,in short, all in all,at last,in general,eventually,after all,to sum up,etc.
2. 适当使用with的复合结构、独立主格结构,亮点呈现,令人夸赞。with的复合结构及独立主格结构实质上是状语从句的“变式”运用,属于高级表达。同学们在备考时必须熟悉这两类特殊语法结构的特点及用法,利用英汉互译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写作时要适时使用。若运用不熟练,可用相应的状语从句代替,不可强求,以免弄巧成拙,导致扣分。
原句:Because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mobile phones every day,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mobile phones.(主从复合句,不够紧凑)
修改: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with mobile phones every day,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mobile phones.(with的复合结构,简洁高级)
原句:After we spend our high school life,most of us will enter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for a higher education.(主从复合句,一般表达)
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认识
1、概念:毕业论文是有特定的审定标准的论文,对选题、中心论点、资料论据、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对象:毕业论文是和专家的对话。不要写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在最后答辩时同样要注意,陈述时不要介绍论文内容,而应该注重在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自己的创新点、局限性、不足这些地方。
3、标准和要求:
1)论点明确,要在3-5分钟之内能陈述清楚自己的论点。论点新颖论文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无论分几个方面说明,都要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3)论据充分,扎实。所找的材料要贴切论题,别人的评论、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论争、以前和现在的对这个论题所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做论据。
4)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层次。没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过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华丽,少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要质朴、清楚,语言要干净利落。
6)写作要规范。注释、引文要高度的严格,论点的提出要有依据,要做到学术规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4、态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尽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视、思考一切相关的问题,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广度。
二、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的问题。选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是对自己以往学习的一个完整清理的过程。要认真回顾对哪些内容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哪些是有可能写的比较好的,可能会接触哪些材料。题目本身的大小难易不是问题,是并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重要,任何半点突破都是有价值的,和别人的差异就是价值。论题举例:
古典中的现代和现代中的古典(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
论钱钟书知识的围城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诗歌的文体特征
日记(书信)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
鲁迅作品中的民俗现象
以上都是论题独到、论点新颖的例子。下面举反例:
论艺术美与生活美(论题过大)
论朱自请的散文(论题过大)
论骆驼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论题过小)
要从某一部作品顺带谈一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入的讨论。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大: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跟自己论题相关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观点、已经运用过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放在论文的第一段来写。
小:要准确的记录材料的出处、出版社、时间、页数。
3、提提纲:提纲的逻辑关系、层次感对论文的步骤有直接关系。
4、初稿:初稿尽早尽快的写,要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再进行修订。
5、修订:最后的修改和确定要放慢速度,仔细的斟酌、严谨的推敲,反复的打磨。
三、特别需要主要的几个问题
1、论文的看法和观点要尽可能的客观、公允。持之有据,论之有理。有材料来支持,有逻辑性认同,避免随意性,不要轻易说一些过头、过大的话,更不要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贬低其他的观点。涉及到对应关系的时候更要客观公允。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