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50
导语:在自动控制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太网楼宇自动化系统
目前日益流行的智能建筑(inteuigentbuidings)是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智能建筑主要由楼宇自动化系统(buidingautomationsystem,缩写为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大系统组成。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将大楼内部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控制网络上,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综合的控制,这些设备包括空调、照明设备、电梯、消防设备、安防设备等等。它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的要求。
2现场控制系统fcs的出现以及在楼宇自控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可靠性提高,价格大幅下降,出现了由多个计算机递阶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d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综合控制系统。它的测量变送仪表一般是模拟仪表,因此它属于一种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较以前的各种控制系统有了较大的进步。dcs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开始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但是dcs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1)安装费用高。采用一台仪表、一对传输线的接线方式,导致接线庞杂、工程周期长、安装费用高、维护困难;
(2)可靠性差。模拟信号传输精度低,而且抗干扰性差;
(3)系统封闭。各厂家的产品自成系统,系统封闭、不开放,难以实现产品的互换与互操作以及组成更大范围的网络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fcs),fcs克服了dcs的缺点,它是一种全数字化的、全分散的、全开放、可互操作和开放式互连的新一代控制系统。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备受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的关注。fcs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与传统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相比,fcs具有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成本低、实时性好、实现了控制管理一体化的结构体系等优点。现场总线的出现,为工业自动化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从而开创了工业自动控制的新纪元,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鉴于fcs的许多优点,控制专家们纷纷预言“fcs将取代dcs成为2l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现在,fcs已经被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
2.1应用于楼字自动化领域的几种现场总线
由于诱人的市场商机和不同的应用领域的存在,世界一些大公司或公司联盟纷纷提出自己的现场总线协议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有40种宣称为开放型的现场总线标准。这些协议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计算机网络开放式互连系统的osi参考模型来制定的。大多数现场总线只是用其中的一、二和七层协议。于是现场总线呈现杂乱纷呈的局面。在这些现场总线中不乏优异的现场总线,如can、modbus、profibus、lonworks、bacnet、devicenet等等。其中lonworks、bacnet、can、eib等现场总线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尽管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克服了dcs的许多缺点,但还是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最明显的缺点:多种现场总线并存而互不兼容,导致fcs的可互操作性只能在同一种现场总线系统中实现。后面将对fcs的缺点做进一步说明。
(1)lonworks
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了lon(local0penationnetworks)技术,又称lonworks技术。它得到了众多计算机厂家、系统集成商、仪器仪表以及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已经在楼宇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供配、消防监控、停车场管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具体地说lonworks具有以下优点:
①网络结构灵活、组网方便。它支持多种网络拓扑形式,包括总线型、星型、树型、自由拓扑型等,这样可适应复杂的现场环境,方便现场布线;
②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光纤、无线射频等;两种传输速率:78bps和1.25mbps,最大传输距离由网络拓扑形式和传输介质决定,一般可从500m到2700m。可接人的节点最多为32385个;
③完善的珏发工具。提供完善的系统开发环境,采用开放的neuronc语言,它是ansic语言的扩展;
④无主的网络系统。lonworks网络中各节点的地位相同,网络管理可设在任一节点处,并可安装多个网络管理器;
⑤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较短,也易于维护。lonworks采用的lontalk协议固化在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中,这样可以节省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也方便维护。
同其它现场总线一样,lonworks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lonworks的实时性、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有些欠缺;其次,由于lonworks依赖于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所以它的完全开放性也受到一些质疑。尽管lonworks存在一些不足,但是lonworks的fcs还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世界上有2万多家oem厂商生产lonworks相关产品,其中种类已达3500多种。目前世界上已安装有500多万个lonworks节点,lont~k协议也被接纳为欧洲centc247、centc205的一部分。自1996年以来,lonworks也开始在国内获得大量的应用。在建设部的支持下,国内一些研究所和企业开始陆续开发出基于lonworks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在一些新建智能大厦和建设部智能化小区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
(2)bacnet
bacnet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楼宇自动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它代表了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bacnet不是软件或硬件,也不是固件,严格地说,bacnet并不是现场总线,而是一种网络协议,即通信规则。为不同商家产品的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和支持。bacnet详细阐述了系统组成单元相互分享数据实现的途径、使用的通信介质、可以使用的功能以及信息如何翻译的全部规则。bacnet采用了etherent、arcnet、ms/tp、ptp、lontalk五种网络技术进行通信。可根据系统通信是和通信速度选择不同的网络技术。相对其它现场总线,bacnet标准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与etherent、lonworks等网络进行无缝集成。不过bacnet主要为解决不同厂家的楼宇自控系统相互间的通讯问题设计,并不太适用于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等末端设备。bacnet标准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生产和经营楼宇设备和楼宇自控设备的主要厂商均支持bacnet标准。bacnet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行业学会标准迅速成为楼宇自控领域中唯一的iso标准。虽然我国是wto和iso成员国,但是bacnet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对较小,而且在工程中采用的bacnet产品和技术也基本上全部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bacnet相关产品。
(3)can
can总线最初是德国bosch公司为汽车监控控制系统设计提出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在电力、石化、空调、建筑等行业均有应用。can具有以下优点:
①采用8字节的短帧传送,故传输时间短、抗干扰性强:
②具有多种错误校验方式,形成强大的差错控制能力。而且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节点会自动离线,避免影响总线上其它节点;
③采用无损坏的仲裁技术;
4can芯片不但价格低而且供应商多。
can缺点是:can总线上最多可挂接110个节点,这不完全能满足整个智能建筑的需要。不过可以通过利用中继器进行扩展,相对其它一些现场总线,can总线技术比较简单,can相关产品的开发费用也远远低于其它现场总线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因此,很早国内就有一些企业推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楼宇自控的相关产品。如狮岛、索龙集团开发出了$2000楼宇自控系统。
(4)eib
eib是欧洲安装总线(europeaninstallationbus)的缩写。它在1990年被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欧洲最有影响的建筑智能化现场总线标准,在欧洲得到了进300家厂商的支持。1999年eib被引进中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并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立了eib认证技术培训中心。在短短的几年里,国内的会展中心、博物馆、办公大楼、别墅等场所的灯光、窗帘、空调等控制和安防系统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大连国贸中心、浙江人民大会堂等。国内的eib项目基本上被abb公司和simens公司所垄断。
3以太网开始进入楼宇自控领域
以太网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程,作为局域网组网的主要技术,以其简单、价廉、高带宽、维护方便以及不断发展等优点一直在局域网领域中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年来,以太网技术获得了快速地发展。交换型和全双功以太网的出现,克服了传统以太网的共享公共传输媒体和半双功传输的弱点,实现了站点独占传输媒体并同时收发数据,也减少了网络上的数据碰撞。以太网的标准不断更新和扩展,目前的以太网不仅在物理层(包括拓扑结构、传输速率、传输媒体),并且在数据链路层与原来的传统以太网标准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太网标准系列已扩展成20余个。现在已太网不但由局域网向着接入网和城域网领域发展,同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和楼宇自控领域。新的ieee802.3af标准开始对以太网供电作出了规定,它消除了以太网技术进入现场控制领域的一个严重障碍。目前,3com、华为、dlink等公司开始提供符合ieee802.3af标准的交换机产品。另外,一些现场总线的协会或组织也开始提出基于其现场总线的开放式以太网标准,即工业以太网标准,如odva(开放devicenet供货商协会)和ci(contolnet国际组织)的ethernet/ip标准、ff(现场总线基金会)的hse(hig}lspeedethemet,高速以太网)、profibus国际组织的profinet。支持这些工业以太网标准的交换机、网卡等产品也开始出现,如moxa公司的eds-508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ethernet/ip)、北京航天华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anybus-sio/100m(支持ethemet/ip和modbus/tcp)等。美国vdc(venturedevelopmentcorp.)调查报告指出,ethemet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市场占有率将从2000年的ll%增加到2005年的23%。
伴随着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成功应用,以太网技术也必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楼宇自控领域。目前,以太网多用于基于现场总线的楼宇自控网络集成到智能建筑中的信息网(如图l所示),在一些新开发的楼宇自控系统中,以太网直接进入了控制层,如北京楼宇自动化中心开发的基于以太网的enc-2001ip智能建筑测控系统。enc-200lip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一般的空调、照明等系统通过enc参量控制模块集成到以太网上;带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系统通过网关转换模块集成到以太网上;ip电话以及ip摄像机直接连接到以太网上。
在楼宇自控网络中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fcs的优点是:
①可靠性、实时性好。现场总线为工业控制设计
图1楼宇自控网络集成到信息网的,有屏蔽、接地与防爆等措施,同时其实时性也比采用csma/cd的以太网的时实性好;
②用户的投资成本低。现在,开放的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公司提供的相关产品可供选择。其缺点是:实现现场总线无缝接人以太网复杂,当多种现场总线共存在一个系统中时,集成起来更复杂,系统的扩展性差。
在楼宇自控网络中采用以太网的优点是:实现了从管理层(信息网)到现场设备控制层(控制网)的“一网到底”,即实现人们期望的通信协议的兼容和统一;这样系统扩展起来也比较方便;与智能建筑中其它系统(信息网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起来更加容易。其缺点是:首先,目前开发基于以太网的控制系统产品的难度较大,开发费用和成本相对还是较高,用户可以选择的厂商也很有限,垄断利润较高,研发成本还没有被消化,这些都导致产品价格过高。其次,以太网的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应用在楼宇自控网络中的基于现场总线的fcs还是以太网,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它们也必将会被进一步完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从事楼宇自动化业务的企业3000家以上,产品供应商约3000家。另外,随着我国绍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和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正在兴起,fcs和以太网都必将在楼宇自控领域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两者在竞争的同时也将继续并存。
参考文献
1郭维均.俞洪.《智能建筑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6
2陈秋良.自动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综述》2001;20
3李光辉.缪希仁.现场总线技术及在低压电器领域中的应用.电工技术杂志,2002
4郝晓弘.马向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一新一代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14
5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张振昭.许锦标.万频.《楼宇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董春桥.bacnet标准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思考.《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
关键词:GPS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电力负荷控制 自动发电控制
0 引言
目前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着一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向的据大变革。以数字电力系统(DPS)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理论及信息处理技术、新材料、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系统的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越来越普遍。电力系统高速发展,发电厂和变电站相应的实现了自动化,应用远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自动监视、控制和调度。为了更好的保证安全、经济的运行并保证电能质量,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成了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1 GPS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随着电力系统往大容量大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GPS由于其高精度的定时功能,必将在电力系统发挥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GPS同步测量可以快速精确的获得电力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状态,GPS技术的应用必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此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必将为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和保护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2 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 电力系统的规模已迅速地扩大, 对于这样一个存在着大量非线性的动态大系统来说, 传统的控制、诊断、保护、预测等方式已不再能完全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人工神经网络(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理论,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最活跃的分支, 其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 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性、不确知性系统的问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因而在电力系统应用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智能控制、继电保护和暂稳态计算、短期负荷预报等系统计算优化中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处理理论,ANN 的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NN 与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的综合对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来说, 应用潜力更大。
3 自动发电控制新技术应用研究
AGC是一种控制性能比较完善和作用较好的发电机输出功率的自动控制。它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控制功能,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有时也称为AGC系统。
早期的AGC系统多采用模拟式的控制设备,近几年来由于数字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是模拟式的AGC系统,逐渐被数字系统所取代。 在现代数字电力系统(DPS)中,AGC的执行,要求每隔2-4s测量一次联络线功率、系统频率和发电功率等数据,并通过遥测装置送到AGC的发电机控制回路和负荷分配回路,是这两个回路的程序计算开始工作。然后计算出需要增加或减少发电量的信息,再由遥控装置将此信息发送到发电机组已完成对发电机功率的控制和调整。由于AGC 资源需在更大范围内被调用,以及分级控制引起的时间延迟,还需对这种方式下电力系统的安全和控制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
4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其它新技术的应用
4.1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作用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是指在高峰用电时,断开一部分可间断供电的负荷,以减少对电网的压力,可以将各用户的负荷按照改善负荷曲线的总要求,通过某种与用户联系的信道和装在用户处的终端装置,对用户的可间断负荷进行集中控制。在高峰之后,又可将这些负荷投入,增加系统的低谷用电,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使电力系统负荷曲线更加平坦,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我国电力供应长期短缺,负荷的监督和控制尤其显得重要。目前不少地方采用的在高峰时强行拉路的分片轮流停电的办法,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有些重要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在用户方面,由于电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能源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因而有关方面对电力负荷控制十分重视,原国务院曾出资支持了四个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今,以配电线载波、有线通信和无线电为通道的系统均有运行。在分散控制方面,我国自行研制的电力定量器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但总的说来,我国的负荷控制水平和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4.2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控制技术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控制技术(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在输电系统的主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灵活快速的适时控制,以期实现输送功率合理分配,降低功率损耗和发电成本,大幅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必将改变电力系统的传统面貌,并促使电力系统发生重大变革。
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大,使其结构和运行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对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德星. 电力系统运行中AGC 需求的分析[J ] .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
[2] 吴捷.现代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J].全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年会,广州,1997
[3]张晓缋 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机导论[M].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一、招生人数
学院2016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46名,实际招生人数以总部下达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我院博士研究生只面向现役军人招生,报考2016年博士研究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未受过纪律处分。
2、军队在职干部按师(旅)级单位推荐、军级单位政治部审批、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门核准、总政治部干部部备案的程序进行审批,由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开具介绍信。军队院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经所在院校政治机关审批同意。
3、身体健康,体能达标,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6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在职干部须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本院在职干部报考工学博士须有被SCI或EI收录的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在中文核心期刊(含录用通知)或国际会议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高职人员推荐。
三、报名手续
考生持公民身份证和军官证(学员证)于2015年9月20日至30日到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1127室)报名,外地考生可函报。报名时应提交:
1、填制完毕的《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和《报考军队院校研究生政治审查表》(9月1日后,院内考生可从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院外考生可来电索要)。
2、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及评阅意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已发表学术论文版权页或录用通知。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于获得证书后补交)。
4、档案所在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信。
5、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3张,报名费300元。
上述手续齐备,审查合格者发放准考通知,考生可于10月9日到研招办领取《准考证》。
四、考试安排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值为600分,包括六项内容:英语笔试、数学笔试、科研学术成果计分、硕士学位论文评分、专业综合面试、综合素质面试,每项内容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拟定于2015年10月11至12日,考试地点和具体安排详见《准考证》。
五、其他
1、考生可于2015年11月初查询录取情况,入学时间为2016年3月份(详见通知书)。
2、我院提供部分往年考试试题,考生可登录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继帅(参谋) 手机:13831189507座机:0311-87992123(地);0221-92123(军)
E-mail:tanjishuai@126.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97号研究生招生办公室(050003)
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导师
专业综合(面试)
数学(笔试)
080200机械工程
01机械性能检测与诊断
张英堂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2地面运载平台维修理论与技术
张培林
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03机械振动与冲击防护
白鸿柏
振动理论
04机电液集成系统控制技术
何忠波
车辆工程
0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倪新华
断裂力学
080300光学工程
01军用光电系统设计与应用
刘秉琦
陈志斌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激光技术
沈学举
激光原理及应用
03光学信息安全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与应用、光学信息安全
04微纳光学
汪岳峰
光电子技术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1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黄考利
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精密仪器与微系统
王广龙
03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测
李洪儒
测试与诊断技术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4网络安全技术
王 韬
计算机网络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1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
尚朝轩
测试与诊断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2火力与指挥控制理论及应用
全厚德
孙世宇
数字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3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朱元昌
系统仿真
04电子装备自动测试、故障诊断及可靠性
蔡金燕
测试与诊断
05目标识别与信息处理技术
王春平
图像工程
06精确制导理论与技术
杨锁昌
精确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
07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技术
陈自力
线性系统理论、数字信号处理
08目标探测与识别
马彦恒
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
09飞行器控制
齐晓慧
线性系统理论
10无人机协同控制
李小民
现代飞行控制理论、导航控制技术
11无人机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王长龙
数字信号处理
1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
徐 瑞
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082600兵器科学与技术
01装备轻量化技术
郑 坚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02兵器试验理论与技术
秦俊奇
火炮专业相关理论
矩阵理论
03装备维修理论与技术
陶凤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04兵器性能检测与诊断技术
房立清
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武器系统装备知识
应用数理统计
冯广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工程信号处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5兵器结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王瑞林
枪炮设计原理、振动理论、电磁场理论
06武器系统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
马吉胜
振动理论、动力学仿真
07弹道学理论及应用
宋卫东
弹道学理论、制导理论与技术
08弹道修正理论与技术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9兵器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唐力伟
振动理论
10兵器新材料技术
王建江
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11弹药系统设计与试验评估
高欣宝
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信息化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罗兴柏
爆炸及其防护技术在弹药保障中的应用
12弹药保障与安全技术
安振涛
炸药理论、弹药保障及安全风险评估
穆希辉
弹药保障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3信息感知与控制技术
齐杏林
弹药引信论证、设计、试验及评估理论与技术
14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
杜仕国
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及其在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15电磁发射理论与技术
雷 彬
电磁场理论、测试技术
16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苏群星
武器系统仿真与模拟器设计
17红外图像末制导技术
高 敏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8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与技术
贾希胜
石 全
康建设
赵建民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
应用数理统计
朱小冬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9装备维修性理论与应用
郝建平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虚拟仿真
20电磁防护理论与技术
刘尚合
魏光辉
电磁场理论、微波与天线
矩阵理论
王庆国
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固体物理、电磁场理论
谭志良
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
21脉冲电磁场测试技术
朱长青
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数电模电
110900军事装备学
01装备保障信息化
卢 昱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军事运筹学
02装备保障理论与应用
石 全
军事装备学、战役基本理论
应用数理统计或军事运筹学
于永利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军事运筹学
柏彦奇
高 崎
英文名称:Electronics Optics & Control
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一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洛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37X
国内刊号:41-1227/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0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矿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采矿设备生产巨头们像卡特彼勒、小松、久益环球、利勃海尔等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各种新产品,这些新的产品共同的特点是不断涌现出新结构和新元件时还广泛应用新的控制技术,技术发展的重点在于增加产品的电、液技术含量,应运更先进的电气、液压控制系统和更先进、灵敏的原件来实现对操作的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开始应运到前装机上,如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传感器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控制精确度和效率上使前装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节能减排技术将是未来装载机行业的发展方向[1],更是采矿设备行业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是个世界性的大课题,对于以柴油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源的前装机来说,这不仅因为节能和减排本身就是一对儿矛盾,而且还要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与可靠性。节能减排不仅仅关乎发动机、传动、液压和电控等系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对于装载机来说,合理的工作装置设计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小作业阻力,降低油耗,但是控制系统的合理、先进设计同样对节能减排起巨大的作用。
本次选题准备以转向系统的控制设计为例来说明装载机目前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保证转向系统平稳、快速的运转,我们设计了本选题的电气控制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在对各种电气和液压元件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L1150型前装机转向系统控制设计的选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把前装机目前的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 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总体模型设计
转向是电液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则转向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如图1所示。
由上述结构图可以得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为以下三部分组成,其中G1(S)是电气系统的传递函数,G2(S)是电液比例控制阀占空比对换向阀流量的传递函数,G3(S)是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如图2所示:
所以本论文的设计分为俩部分,一部分为电气控制结构的设计,另一部分为液压控制结构的设计。
2 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控制设计
2.1 电气控制结构设计
电气控制是当操作手柄给左转向命令时,操作手柄移动被转换成CAN信息。CAN全称为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2],CAN总线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由操作手柄输出转向命令值输入到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输入信号后输出PWM脉冲信号给控制阀,控制执行元件动作。转向位置传感器随时监控转向的位置角度并转化为电信号反馈给VCU,和操作手柄的给定值比较以便进一步的控制。该系统设计为负反馈闭环控制系统,所谓反馈控制系统,就是指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y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的电气控制控制结构图设计如图3所示。
2.2 液压控制结构设计
液压技术的发展[3],可追溯到 17 世纪帕斯卡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开始奠定了流体静压传动的理论基础。液压系统:液压油从油箱流入转向泵的入口。转向泵输出液压压力油经控制阀和流量放大器后流入转向油缸,转向油缸动作从而实现转向运动。通过负载感知把负载的压力分别反馈回控制阀和转向泵,反馈回控制阀的压力油与给定值比较后进一步控制方向阀芯的开口大小从而进一步的控制压力油流向转向油缸的流量。由于液压系统运行时容易发热,为了节省功率和减少发热量负载反馈的压力油同时反馈给转向泵,从而可以控制转向泵斜盘角度,进一步控制转向泵的输出功率。该系统设计为负反馈闭环控制系统,所谓反馈控制系统,就是指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的主要形式。在工程上常把在运行中使输出量和期望值保持一致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自动调节系统,而把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种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的液压控制控制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转向系统的液压控制结构图
3 转向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把设备所有的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以及其他的结构件等安装调试完成后,启动设备做了左转向、无转向、右转向等的一系列空载、有载测试,空载测试是指设备没有装载并处于平整的地面上,有载是指设备处于装载的工作状态,并处于工况不是很好的环境下,测试结果见表1所示。(下转第287页)
从表1中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当有禁止状态时,转向接口卡无输出。当发出左转向命令的时候,转向接口卡输出的电压为12V-18V;当操作手柄处于中位时转向接口卡的输出为12V;当发出右转向命令时转向接口卡的输出为6V-12V;这完全符合当初设计的期望值,在进一步的测试中该电路输出稳定、可靠符合要求。
4 结论
本论文的设计以L型前装机转向系统的设计为主题,主要包括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俩部分。电气系统采用LINCS II控制系统,由操作手柄通过CAN控制系统发出转向命令通过数字接口卡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输入到VCU(VECHICLE CONTROL UNIT) VCU接受到信号后发出PWM输出信号给数字接口卡的转向接口卡通道,然后再传输到PVG32先导控制阀控制液压系统。转向位置传感器随时监控转向的位置角度并反馈给VCU和给定值比较以便进一步的控制。液压系统采用电液比例先导控制,液压油从油箱流入转向泵的入口,液压压力油从泵流过高压过滤器后到达流量放大器阀(Danfoss) 的HP口。当有转向命令时PVG32先导控制阀控制先导油推动流量放大器的方向阀芯后从泵出来的油经流量放大阀芯被导向转向油缸从而实现转向运动。
【参考文献】
[1]皮钧.工程机械的技术发展方向[J].工程机械,2012(11):27-30.
Abstract: PID regulating law is very effective for establishing a precise mathematical model control system. However, for those control objects with non-linearity, time-varying uncertaint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PID regulator would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effective control. This paper proposed tocontrol the water level by using indistinct PID control technology, so that the PLC has better control performance on the system of different model parameters, to achieve optimal control of static and 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关键词: PLC;模糊PID;模糊控制
Key words: PLC;Indistinct PID;Indistinc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85-02
0 引言
对于PID控制技术,其工作稳定、可靠性高、鲁棒性强,且易于接受。但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大时滞、强扰动、被控对象参数未知或是时变的系统,对这一类系统实施常规PID控制往往效果欠佳。本文采用模糊自适应PID设计方法,根据人们要求的水位曲线,由计算机对系统进行监控,依据模糊推理判据,实现对任何一种模型参数的系统都能自动调整其PID参数,使输出与水位曲线趋于一致,实现快速响应特性与超调量最优的统一。
1 模糊控制原理
模糊控制器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控制器,其优点是不要求掌握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而根据人工规则组织决策表,且由该表决定控制量的大小。模糊控制或模糊自动控制系统是以模糊数学,即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知识及模糊逻辑规则等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作为技术基础的自动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模仿人的思维方式,计算控制量时并不需要参数的精确量,而是以参数的模糊信息为基础,通过模糊推理得到控制量的模糊形式,然后再经过反模糊化处理输出具体的控制量。其控制方框图如下图1所示。
2 控制系统
本文的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液灌Ⅰ中的水通过水泵注入到液灌Ⅱ中,电脑通过PLC和固态继电器使水泵工作,液灌Ⅱ中的水位随之持续上升。当液灌Ⅱ中的水达到某一百分比时,水位变送器发出的信号通过PLC在电脑中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若大于设定值,电脑通过PLC和手操器使电动调节阀开大;若小于给定值,电脑通过PLC和手操器使电动调节阀开小;若相等,说明电动调节阀出水量和进水量应相等,保持动态平衡。对温度的控制:若要使液灌Ⅱ中的温度达到某一设定值,就要在电脑上进行设定,通过测量温度变送器发出4~20mA模拟信号,该值反映了实际值的大小。若实际值小于设定值,电脑通过PLC和固态继电器使加热器工作,从而使水温上升,当实际值达到设定值时加热器停止工作。
其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在“组态王6.5”软件中,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前操作即可。用鼠标点击电脑上的按钮即可控制水泵的启动、停止,从而控制水位和温度值。在本控制系统中,共应用了温度的升降温判断程序、水位的模糊PID运算程序、滤波后水位运算程序、加热器通、断程序四个程序。下面重点介绍水位的模糊PID运算程序。
3 模糊PID控制的应用
点击“PID设置”可以看到一个小界面,如图4所示。在此界面上可以设定模糊P、I、D参数的大小。在“自动”时用此界面。在图下方有温度历史、实时曲线与水位历史、实时曲线界面的切换按钮。管理员可通过“用户登录”输入口令,这样该界面才能运行。“注销”可以停止运行该界面。“退出”可以退出该软件。
4 实验结果
系统运行后通过水位实时趋势曲线显示水位设定值和当前值(实际值),水平线为水位设定值曲线,波浪线为水位的测量值曲线,如图5所示。该图反映了通过PID算法后系统实际水位值逼近设定水位值的情况,可以看出实际值与设定值的误差较大,实际值波动较大。经过对比,采用模糊PID算法后实际值与设定值的误差较小,实际值比较稳定,如图6所示,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控制水位,研究了模糊-PID算法的原理、结构、应用等。实践证明,采用模糊-PID算法控制器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态及稳态特性,而且对系统时延和阶次具有鲁棒性,可以实现最优化控制。
参考文献:
[1]俞光昀.PIC系列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10,122-168.
[2]黄继昌等.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5,155-171.
[3]2003 亚控公司,组态王6.5使用手册,北京: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9,4 286-455.
[4]殷兴光.Fuzz-PID算法在物位、温度控制中的应用[C].咸阳:陕西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4,78-99.
[5]A.Haj-Ali and H.Ying The Structure of a Class of Mandani Fuzzy Controllers with Nonlinear Input Fuzzy Sets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523~52.
[6]Jia-Xin Chen,Wei Li Application of fuzzy control PID algorithm intemperature controlling systems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601 2604 Vo1.4.
[7]Mohand Mokhtari,Michel Marie MATLAB与SIMULINK.I程应用(赵彦玲吴淑红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朝着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专业课密切相关,它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较广,牵涉电气、计算机、自动控制理论等综合知识,在同类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和毕业设计前后衔接,共同完成本专业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任务,培养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熟悉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在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典型应用方式;控制系统信号的输入/输出接口与通道;常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常用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技能,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结合其他课程内容和毕业论文设计,可具备一定的开发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单纯的继承型、守业型人才,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进取、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开拓型人才。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知识点讲授、课堂讨论、演示辅导、工程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选择实用性、趣味性、有典型特色的教学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1.在本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由此决定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授,有关计算方法讲授的目的是期望通过计算所得的结果进一步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学而必知其用”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为这门课程是前面几门课程的综合,它把前面的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等几门课程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中各章节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应当明确课程各部分内容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并且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后面由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探究型教学。在教材的每章结尾或正文叙述中提出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有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给予启发说明,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5.利用小型的课程设计作业,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使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激发学生自主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目前,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已全面引入各专业的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本课程中部分章节采用CAI课件授课,数字控制器的设计部分要求的理论性较强,采用传统的黑板教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开发了相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网络教学、幻灯录像等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使教学过程更生动鲜明,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课程了重点和难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讲课效率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师生互动以及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掌握,为此,要注重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四、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结合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课程考试应该由3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此部分占最后考试成绩的20%。2.一般的闭卷考试,此部分占最后考试成绩的60%。考试内容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入输出接口和通道设计两个部分,其他部分的知识作为一些小知识点进行考试。此部分考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些芯片,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各种组成形式等一些常用内容。3.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是设计一个常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此部分占最后考试成绩的20%。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阅任何资料,包括网络上丰富的内容。通过课程设计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力,掌握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变频器,PLC,工艺除尘,风力送丝除尘,节能
1.概述
随着我厂生产能力的增大,原动力车间的中央除尘系统已不能满足卷接包装车间设备增加后其生产所需的负压和除尘要求,为此必须增加除尘设备,以满足生产要求,增加的除尘设备与原中央除尘系统采用本地控制+集中控制模式,其集中模式接入动力车间的中央除尘系统原有的监控面。
2.除尘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集中工艺除尘、风力送丝除尘系统由卷接包装机组集中工艺风力除尘系统FC1,卷接包装机组风力送丝除尘系统FS1,粉尘收集系统YC三部份组成。论文参考网。卷接包装机组集中工艺风力除尘系统FC1,由集中风力系统的风机供给机组卷烟、接嘴生产和除尘所需的工艺风力,将工艺风力和除尘有机结合,实现卷烟工艺风力和除尘风力集中供给的方式。FC1除尘系统风机采用变频调速,主风管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根据风压变化,自动调节风机转速,控制风压波动,从而达到稳定系统风压的目的。各卷烟机台有风压平衡器与气动风力平衡阀,根据卷接机组的设备运行状况自动调节风力,确保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风力稳定并合理分配到每台卷烟机和接嘴机上,完全满足卷接机组的生产要求。系统根据负荷(开机台数)变化后,主风管上风压变化,自动调节风机转速及执行阀,实现系统在不同生产负荷条件下卷接工艺风力恒压供给。
卷接包装机组风力送丝除尘系统FS1,由物料输送和除尘两部份组成,当设置于系统尾部的风机启动后,系统内形成负压,烟丝和空气从送丝机一端被吸起,烟丝在料管中经过风力加速后配给卷烟机,而含尘空气则沿回风管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FS1除尘风机采用变频调速,主风管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各卷烟机台有风送控制仪TP170A,可从控制仪上实时监控本机风送状态并对本机的送丝风速设定值进行设定。系统采用实时控制手段,自动实现在不同生产负荷条件下,送丝风力速度、压力的稳定,可靠。
粉尘收集系统YC,将集中工艺风力除尘系统FC1与风力送丝除尘系统FS1三台除尘器卸灰电机卸下的粉尘通过管道连接至除尘室。
3、除尘系统的控制方案
除尘系统要为卷包车间增加的4 台卷接机组提供集中工艺风力除尘以及烟丝风力输送除尘自动监控功能,希望该系统具有:
1)动态显示四台卷接机组工段的工艺风力除尘、风力送丝及除尘系统的工艺流程;
2)自动调节风压风量,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机台有效作业率,同时达到节能效果;
3)提供系统远程操作功能,在中央控制室即可完成系统的启动、停止、参数设定工作及报警信息显示;
4)在线报警功能,系统实时监控工艺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明确的信息,定位指示故障类型和原因,使故障得到及时排除。
对此,针对卷接机组集中力量工艺除尘、风力送丝的特点,采用西门子S7-300 控制系统、Profibus-DP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人机界面操作系统,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对系统进行恒压负反馈控制,使系统在不同负荷下运行稳定,确保卷接机组正常工作,同时节约电能。
4.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4.1电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系统网络结构图如图2 所示,控制系统主要由西门子S7-300系列的PLC、ET200S分布式I/O、Profibus-DP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和人机界面MP370和风送控制仪TP170A等组成。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风力系统的设备启停,风量、风压、风速调节,系统状态参数检测,故障信息报警等功能。MP370人机界面、变频器及PLC所控制的电机启动器、接触器安装在电控柜内,电控柜内还安装电控系统所需的电源开关,电压、电流显示仪表,各种信号指示灯,各种状态的选择开关,起、停按钮,报警装置、接触器、继电器、过载保护元件,除尘器控制元件等。ET200S分布式I/O、风送控制仪TP170A、压力检测元件、电动执行元件安装在增加的四台卷接机组工段。
4.2电控系统的软件组成
系统由西门子STEP7 语言和ProTooL CS 组态软件开发而成。作为上位机的MP370 人机界面显示现场控制画面,可以进行系统相关工艺参数设置和启停控制,并通过Profibus-DP网与除尘系统的变频器、各现场I/O站(风送控制仪TP170A)进行数据交换。系统中主要设备的重要信息均可在MP370 人机界上显示,如变频器参数、卸料阀状态以及除尘系统的压力等工艺参数信息等。
4.3主要硬件的功能
1)S7-300用于采集系统总管风压、监控除尘器卸灰阀、除尘器喷吹系统运行状态。
2)2个变频器DP从站完成对除尘系统除尘风机的启停,风压、风量的控制与调节。
3)控制系统设置4个卷接机组分布式I/O站(风送控制仪TP170A)通过Profibus-DP与S7-300PLC通讯。
4)ET200S分布式I/O站(风送控制仪TP170A)的功能:a.可设定和监测卷接机组吸丝风速并根据设定的吸丝风速进行自动调节实现均速供丝。b.监测风送系统气动补风阀与卷接机组吸丝阀状态并自动控制风送系统气动补风阀补风,以实现风送系统风力平行。c.监测卷接机组的工作状态,控制接嘴机除尘支管气动调节风力平衡阀,以保证卷接机组对风力系统的工艺要求。论文参考网。d.监测卷烟机及接嘴机的负压支管压力;e.监控卷烟机除尘支管风压调节电动阀;f.监控卷烟机组除尘总管尾部补风调节电动阀。
5)人机界面功能:显示除尘系统的工作状态(包括:除尘器、风机、电机工作频率、电流、电机的输出功率、变频器散热器温度、系统工作压力值、除尘器除尘布袋阻力值、卸灰阀和本地开关的工作状态、控制方式选择:自动/禁控/手动,系统控制模式选择:频率设定、压力设定、阀门开度设定设置按钮等)。
5 变频器的选用和节能效果
FC1 除尘电机的具体参数为功率75kW,频率50 Hz,电压380 V,2 极,额定电流139.2 A;FS1风送电机功率为30kW,额定电流为56.9 A。DANFOSS 变频器功能强大,性能优越,调试和运行简单。论文参考网。VLT5000系列变频器在VVC控制基础上发展为VVCplus控制方式,使得变频器在低速(0~10 Hz)范围内动态特性得到了改善,速度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变频器选用型号为VLT5032PT5 C20 ST RO F10,变频器接受来自安装在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I/O 箱及PLC 的信号,实现对风机的自动调节,调整管道负压的大小,来完成送丝和除尘任务。在变频器的控制上分压力控制和频率控制,压力控制是PI 闭环控制,系统以恒定的压力来控制;频率控制是开环控制,风机以固定的转速运行。如果卷接集中工艺除尘系统反映风力不够,可以在“设定参数”画面中调高变频器的运行频率或者调高设定压力;如果没有风力,则检查变频器是否跳闸或防火阀关闭。如果是变频器跳闸,则记录故障代码,用“停风机”断电后重新上电在PLC及人机界面出现故障时,为了不影响卷包车间的生产,可以采用变频器手动控制风机,将变频器从“REMOTE”模式切换到“LOCAL”模式,可在面板上控制实施。本系统具备卷接机组远程控制风机启停功能,即通过判别卷接机组是否运行,决定工艺风力系统启/停,节省能源。
本系统拆除了卷接机组本身的风力发生装置,不再需要购置小风机,电机等备件,并们免除了与此有关的维修工作,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备件和维修费用。系统的总装机容量小,运行耗能和运行费用低,以一个系统布置4组PROTOS70卷接机组为例,集中除尘要一台30KW的大风机,加上卷接机组本身的8台小高压风机52KW(卷烟机5.5KW,接嘴机7.5KW)系统总装机容量82KW,而集中工艺风力除尘系统仅由一台75KW的大风机作为动力,系统的装机容量减小22KW,另外,采用风机变频调速,系统恒压控制方式,系统实际功率运行110KW,节能效果非常明显,主一点,在目前我国提昌节能减排尤为重要。本系统2008年5 月调试成功通过验收,经过一年的平衡运行表明,采用PLC、现场压力检测装置及VLT5000 系列变频器构成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是卷烟机组除尘系统中一次全面的智能升级,具有以下优点。与未改造前的手动系统相比,系统节电效果明显,FC1电机额定电流由139.2A降为105A 左右,FS1 电机额定电流平均由56.9 A降为69 A 左右。通过一年运行,从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来说,每年就能比改造前节省大约30%的电能,节能效果显著。自采用了变频调速技术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后,卷接工艺风力平衡和恒压供给,改善了卷接设备工艺风力性能,降低了车间噪声水平,改善了车间作业环境;集中工艺风力除尘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系统运行状态和参数的实时监控。在目前的烟草行业中,少人值守,无人值班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PLC、变频器、风压检测装置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做到了在线监控,实时了解和掌握变频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完全能满足上述要求。
【关键词】自动控制 滴灌技术 农业建设
1 引言
水是生命的根本,是不可代替的资源,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口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缺水大旱,农业得不到水的灌溉,而且农业灌溉效率低下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都警示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国家实施了滴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使灌溉技术脱离人工控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技术。
2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概述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是针对高效利用水资源而实施的一项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脱离了人工的控制,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更加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成本。
2.1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含义
节约水资源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直接目的,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技术,高效率用水资源,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变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现状。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通过滴头,每次用小量的水准确直接的对土壤进行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完善了灌溉技术的不足,同时也促使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灌溉技术,以喷灌和滴灌最为普遍。我国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滴灌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滴灌技术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一百多个国家实行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自动化的灌溉技术,不仅减少了药物对农作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和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滴灌实践技术为案例具体介绍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3.1 以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网络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为实验基地的每块土壤进行精准的灌溉和管理。
3.1.1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的首要因素是泵站位置的选择,位置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壤,相对集中靠近路边的位置是最佳选择,其次输水管道的选择也应该合理,项目资金节约化,管道的内径和长度要适宜。设备选择先进、适用、合理的这样能更大的发挥滴灌技术的作用。管道的选择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尽量使管道系统相对均衡。
3.1.2 控制调节和保护设备
自动控制滴灌要控制好设备的保护和技术的控制,电磁阀的设置要考虑便于管理、控制流量等,在首部水泵前安装逆止阀。排气阀要安装在干管始端。压力表、阀门箱要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便于维修和使用,同时也避免受冻。
3.1.3 滴灌系统电路设计
电路的设计很关键,采用交流电磁阀控制,控制滴灌电磁阀配送和输出电。
3.2 以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为例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于2013年就开始建设,经过几年的灌溉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用水经验,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为其他地区的自动化滴灌技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3.2.1 项目建设情况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启用了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主要农作物是百香果。其灌溉采用的是两种方式结合灌溉,冬季采用周边山塘水进行大水漫灌,在农作物生长期则采用滴灌技术。
3.2.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化肥平均的分配到土壤中,让农作物更好的平衡吸收。自动化的控制会对流程中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检验,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总水量,还安装了防盗装置,对设备故障自动检查对系统运行中的破坏还可以进行警报,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湿度和降雨量准确测量。
3.2.3 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建设对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的作用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由机器对农作物的灌溉进行控制,摆脱了认为的控制,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更有利于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自动控制滴灌是农业灌溉与时代接轨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要想产量高、效率高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发展。自动控制灌溉更加便于操作,更加有效的控制了灌溉时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和劳动力。实验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同时也为实验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4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弊端,这项科技化技术在其他设备保护、造价和控制精准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4.1 田间设备的保护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运行需要通过无线进行数据传输,无线设备容易被损坏,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很可能对无线传输进行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数据传输不准确。同时线路也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线路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4.2 系统造价过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是一项现代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很多地区无法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也是这个原因。这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存在的一个弊端。
4.3 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的统一性不够
要进行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就要配合进行土壤水分检测,而检测由于资金并不能覆盖大面积,这就造成数据是能反映部分土壤情况,不能代表大部分。养分监测和作物监测同样不能覆盖大部分,因此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无法统一。
5 结语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步。作为现代的灌溉方式,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必须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扬长避短,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农业具体实践来相应的改变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珍霞,何龙,杨海清.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
[2]李健华.基于GPRS技术的膜下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覃江峰(1983-),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自动控制技术。
邱林(198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