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8:58
导语:在化学农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安全蔬菜生产农药的选与用
安全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储运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消费者食用后急性、慢性和蓄积性中毒的蔬菜。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种子的处理,温水浸种,采有54℃的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再放清水中浸泡4~6小时,可消灭黄瓜黑星病苗,又例如:西红柿在育苗前,把种子浸入50℃温水中浸种泡了30分钟,然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浸泡4个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叶霉病,减轻旱疫病的发生;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到10%磷酸三纳溶涂中再浸30分钟,可防治西红柿病毒病;防治茄子黄萎病时,先把种子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后再放到54℃的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再放到凉水中浸泡1个小时,凉干后播种。
3、栽培管理措施农业论文,保护地蔬菜实行轮作倒插不仅可明显减轻病虫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水旱轮作,在蔬菜种植2年后,在夏季种一季水稻,有很好的防病虫效果。
4、药剂处理:充分采用苗前用药进行土壤消毒或药齐拌种可防治菜田苗期立枯病。具体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10克,与细土拌均匀后,先将1/3铺在苗床下部,2/3的药覆盖在种子上面。拌种可用40%的拌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能防治早疫病、霜霉病、苗期炭疽病、叶斑病等。另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的水在播种前10天浇水在育苗床上,然后将药土翻入土中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如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等。
5、采用生物防治。例如利用Bt乳剂1000倍夜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虫。还可以采用以虫治的方法防治害虫。
6、采取其它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诱蚜板诱杀蚜虫,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杀虫等等论文格式范文。
总之,采取上述方法,目的就是减少蔬菜生长期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病虫的次数,生产安全、放心、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蔬菜。
二、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⑵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⑶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和禁用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⑷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3、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1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克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千克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科学施用农药
1、准确诊断农业论文,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把握适期,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论文格式范文。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克/公顷(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克/公顷。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农业论文,兼治病虫
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如果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6、选用先进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7、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距收获期的天数,在采收之前应有一定的间隔期,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农药。这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此要求施药。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中规定了每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规定间隔期在2~7天内,但也有间隔期达10天以上的。蔬菜喷药后一定要农药降解到无残毒时,方可采收上市。多次采收的蔬菜,必须做到先采收后喷药,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有机栽培;葡萄叶片;生理生化指标
葡萄属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 atas L.)植物,起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品种繁多,分布广泛[1],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2]。通常高温、干旱、水涝、低温及栽培条件都能影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葡萄逆境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胁迫、水分胁迫、高温胁迫和盐胁迫[3-6]等,但是对栽培条件引起的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报道。
有机栽培就是在葡萄栽培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不使用任何有害农药和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而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进行除草和防治害虫,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栽培技术[7]。常规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喷施各种化学农药(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和各种激素(如乙烯,脱落酸等)。本文测定了‘巨峰’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中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以明确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连栋大棚内进行。选生长势基本一致的3年生巨峰葡萄作为试材,成熟期在7月下旬,种植在单棚长75 m、棚宽5 m、顶高3.5 m的大棚内,平棚架式,栽植2行,株行距为1.5 m×2.5 m。有机栽培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基质进行,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膨大剂、化肥和农药,而按常规栽培模式进行。各处理间设置隔离行,以防干扰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3次,每个处理5株葡萄。分别在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在枝条的相同位置开始取叶片,用冰盒带回实验室,贮于-80℃超低温冰箱,备用。
1.2 叶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叶绿素的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提取法,参考孙俊宝[8]的方法;SOD 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9];CAT 的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9];MDA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9];POD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9]。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作图,SS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显著分析[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在开花期,2种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到转色期有机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受到农药胁迫叶绿素的含量有所下降[11]。
2.2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1 有机栽培对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由图2~4可知,葡萄叶片的SOD的活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有机栽培组,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在栽培过程中喷施了化学农药,农药造成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自由基的产生,过剩的自由基可引起或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导致植物体内SOD、POD和CAT活性的升高。
2.2.2 有机栽培对MDA活性的影响。从图5可知,对照组从转色期开始MDA的积累量明显下降,而且低于有机栽培,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
叶绿素作为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分子参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其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光合功能的强弱,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植物受胁迫的程度。如从杀虫剂对植物的毒性影响来看,杀虫剂能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据Perona等人报道,乐果等杀虫剂可以导致 Anabaena PCC7119 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12],本文中经测定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这可能是由于常规栽培过程中喷施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SOD、POD、CAT 等酶类是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重要保护酶系统,它们能在逆境胁迫时清除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以及阻止或减少羟基自由基形成[13-15]。正常情况下,H2O2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其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实验中,测定得常规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的SOD、POD和CAD酶的活性大于有机栽培,可能的原因是常规栽培因使用各种化学农药等与有机栽培相比对植物是一种逆境胁迫,在胁迫条件下会使H2O2积累,从而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启动,从而使上述几种酶的活性升高。
MDA 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5]。实验研究表明,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MDA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可能是因为常规栽培的葡萄果树喷施了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化学药物,如喷施的脱落酸等催熟剂,而此催熟剂可以减少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了抗氧化系统能力[16-17]。李长宁等在研究甘蔗抗旱性时指出,外施的脱落酸可以使细胞内的MDA的积累得到一定的缓解[18];张治安等[19]在玉米上的研究发现,喷施 6-BA 可以使玉米穗位叶片中的 MDA 含量明显降低,说明 6-BA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减少细胞内溶物质外渗,延缓细胞衰老进程,从而达到延长叶片功能期。
参考文献
1 郝宇,张淑静,张寸日,梁海永. 葡萄品种资源的SSR鉴定及遗传多
样性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
2 尹克林,李云鸿,甘秀玲,等. 用叶片形态鉴别葡萄品种的探讨[J]. 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3)
3 CUELLAR T, PASCAUD F, VERDEIL J,et al. A grapevine Shaker
inward K+ channel activated by the 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 sensor
1-protein kinase C1Pk23 network is expressed in grape berries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J]. Plant Journal, 2010(6)
4 李予霞,崔百明,董新平,等.水分胁迫下葡萄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总
糖积累与叶龄的关系田[J].果树学报,2004(2)
5 高光林,姜卫兵,俞开锦,等.盐胁迫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J].果树学
报, 2003(6)
6 Luo H B, Ma L, Xi H F, et al.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heat treat
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following recovery in grapevine(Vi
tisamurensis L.) leaves [J]. PLoS ONE, 2011(8)
7 王文选,徐英卓,陶丽珠.有机食品巨峰葡萄栽培技术[J].中外葡萄与
葡萄酒,2003(4)
8 孙俊宝,王建新.樱桃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3)
9 张治安,张美善,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杜荣赛.生物统计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张悦.玉米幼苗对五种化学杀虫剂胁迫的生理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 Perona E, Marco E, Orús M I.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PCC7119
[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991(47)
13 Scandalios J G.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 [J]. Plant Physi
ol., 1993(1)
14 Schraudner M, Moeder W, Wiese C. Ozone-induced oxidative burst
in the ozone biomonitor plant, tobacco Bel W3 [J]. Plant Journal, 1998(2)
15 陈少裕.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逆境胁迫[J].植物学通报,1989(4)
16 木合塔尔・扎热,齐曼・尤努斯,山中典和.干旱胁迫下外源脱落酸和
硅对沙枣幼苗叶片水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4)
17 胡秀丽,杨海荣,李潮海.ABA对玉米响应千旱胁迫的调控机制[J]. 西
北植物学报, 2009(11)
18 李长宁,Srivastava M K,农倩,等.水分胁迫下外源ABA提高甘蔗抗
旱性的作用机制[J]. 作物学报, 2010(5)
论文摘要 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可以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标准。在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壮秧、实行三旱整地、适时机插秧、培肥地力、浅湿管理的前提下,利用稻田养鸭,可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并能有效供给养分,使生产出来的稻米达有机稻米标准。
我区于2007年在林盛镇建设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33.3hm2,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不用化学药剂,达到防控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通过生态防控使全区水稻生产形成一个有机水稻生产的模式,从而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将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
统一购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沈稻7号、苏粳香、津川1号等。
2培育壮秧
(1)种子处理。先晒种50h,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48h,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再催芽播种。
(2)选用有机肥。整地做床施足合格商品有机肥。
(3)适期播种。适时播种,要稀播种降低播种量。
(4)适温炼苗。在温暖无风的天气进行通风炼苗、浇水管理等,培育壮秧。
3实行三旱整地
三边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实行旱翻、旱耙、旱整平和边泡、边耙、边插秧的三边一条龙作业,既方便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又节约泡插用水。
4适时机插秧
从5月13日开始插秧,到5月20日前结束。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中、小苗移栽,行、株距均匀准确,定株、定穴,早栽浅插,克服了人工作业难以坚持农艺标准的问题,达到了水稻栽植“浅、匀、直、稳”的农艺技术要求。由于机械插秧深浅一致(一般为0.5~2.0cm),行距和穴距准确,每穴株数差异不大,可以实现低节位分蘖。栽植缓苗后,分蘖快,有效分蘖率高,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目标。
5培肥地力
水稻前期施腐熟牛粪180m3/hm2作底肥,缓苗后追施留老跟生物肥225kg/hm2。
6水浆管理
插后保持浅湿管理,有利缓苗促进分蘖。分蘖够数时(达到穗数指标时)开始撤水晒田,控上促下,减少无效分蘖。成穗率达到75%以上时,晒田复水后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法,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培育健壮株体,增强其抗病、抗虫和抗倒伏能力。伏雨频繁季节,挖开排水口,灌浆至成熟阶段要避免长时间断水,9月15日灌1次透水保后熟,提高米质和产量;否则断水过早,易出现吊干早衰,青粒、瘪粒增多等现象,降低米质和产量。
7稻田养鸭
(1)除草。插秧后10d将鸭子放进稻田,除草效果十分明显。稻田养鸭除草的原理:一是鸭子可吃掉杂草;二是可把埋在土里的稗草等杂草的种子吃掉;三是鸭子用嘴或爪破坏泥土中的杂草种子发芽,也可将小草踩进泥里埋掉;四是鸭子的不间断搅和混水降低了泥水的太阳光透明度,妨害了杂草光合作用。
(2)治虫防病。没放进鸭子的稻田潜叶蝇、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中华稻蝗、稻纵卷叶螟等危害较重,不得不用化学农药防治;但是放入鸭子的稻田,因鸭嘴不断啄食泥土时经常促动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使植株坚硬,减少了无效分蘖,通风透光条件得到了改善,使水稻病害如杀瘟叶枯、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减轻。鸭啄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激发水稻生理活动加强,抗害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达到不用化学农药就可防治虫的效果。
(3)耙地。鸭子用嘴或爪不断翻动上下泥土进行耙地,养鸭的稻田水连续2个月保持在泥沙状态,因而促进了水稻生长。一是鸭子在水田中拭水抑制了杂草的发芽;二是刺激了稻田,促进了分蘖;三是不断搅动泥水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使水稻有效吸收土中的养分;四是牛粪分解发酵后产生沼气的危害,因泥水的搅动而逐渐消失;五是泥水促使夜间水温上升,并产生保温效果;六是不断搅动,把水田的死水变活水,增加了水中的氧气;七是鸭在田中不断搅动使田间表面的氧化层逐渐加厚。 转贴于
(4)供给养分。鸭子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生长难得的养分。因此,稻田养鸭的地块水稻长势旺盛,稻田养鸭不会使害虫横行,草籽不会发芽,病害不会发生。
8适时收获
一般达到9成熟时收获最佳,过晚米硬、断裂;并做好田间降水。收获时捆小捆,勤翻晒,干后及时脱粒。防治污染和变质。
参考文献
[1] 施惠,王勇,陈维新,等.丹阳市有机稻米和肉鸭共作的调查[J].中国牧业通讯,2001(12):47.
论文关键词:北京地区桃园桑白蚧和球坚蚧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多年生枝汁液农业论文,主要为害2~3年生枝,严重时造成提早落叶,枝条干枯死亡,树势衰弱农业论文,被害枝布满雌成虫灰白色蚧壳和雄虫脱皮时的白色粉状物,第二代若虫有时也为害果实,使果面上产生分散的小红点,降低桃果品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桃球坚蚧属同翅目蚧科农业论文,以若虫、成虫固定被害枝上刺吸汁液,同时分泌大量粘液,发生严重时蚧壳布满枝条,造成枝条干枯农业论文,树势衰弱。桑白蚧和桃球坚蚧发生危害在北京地区桃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果农造成一定的损失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通过连续六年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摸清了桑白蚧和桃球坚蚧在北京地区的发生规律,并结合防治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发生规律
1.1 桑白蚧
北京平谷地区一年发生2代农业论文,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桃树芽萌动后取食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底至5月初为产卵盛期,第一代卵的孵化盛期在5月11日~25日农业论文,孵化后若虫逐渐从母壳下爬出,分散爬到枝条上固定取食为害,5~7天虫体分泌白色蜡粉,脱两次皮后分化为雄雌成虫农业论文,交尾后雄虫死亡。第一代雌成虫7月中旬产卵,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第二代卵的孵化盛期在7月28日~8月13日,孵化后的若虫继续爬到枝条上为害农业论文,8月下旬发现有若虫为害的桃果造成果面布满红点,9月份经后以受精雌成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2 球坚蚧
北京平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多在2、3年生枝上。越冬若虫2月下旬至3月上旬从蜡堆里的蜕皮中爬出活动农业论文,3月中旬分泌蜡质,逐渐膨大,群居在枝上为害,逐渐分化为雄雌性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雌虫3月下旬脱皮后体背膨大呈半球形;雄性若虫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长扁圆形蚧壳农业论文,脱皮化蛹,4月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与雌虫,后的雌虫体迅速膨大农业论文,逐渐硬壳;5月上旬陆续产卵,卵的孵化盛期在5月19日~27日,初孵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分散到枝条、裂缝、叶痕基部等处固定为害农业论文,虫体稍长大后分泌蜡质覆盖体背;6月中旬后蜡质逐渐融化为白色蜡层,包在虫体四周,此时发育缓慢,越冬前脱一次皮农业论文,10月进入越冬状态。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剪除被害虫枝;在发生量小的情况下,人工用刷子刷除桑白蚧越冬雌成虫,球坚蚧则在雌成虫虫体膨大期用刷子刷除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2 保护天敌,在瓢虫发生量较大时农业论文,不要使用化学农药。球坚蚧的主要天敌是黒缘红瓢虫,5月中旬调查,被瓢虫成、幼虫取食的雌成虫达80%以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3 药剂防治
发芽前,在球坚蚧若虫活动期喷99%绿颖200倍液。
桑白蚧在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和8月上旬)用药农业论文,每代卵孵化盛期连续防治2次;球坚蚧在卵孵化盛期连续防治两次,药剂选用5%蚧杀地珠或40%蚧星1000倍液。
论文摘要 阐述造成黑加仑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黑加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即: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病虫害蔓延危害。
黑加仑(Raicbes nigrum L)是一种适合逆温带生长的浆果经济林树种,生长期20~25年,一般栽后第2年即可见果,第3年就可进入盛果期。黑加仑成熟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种子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生物活性最强的Y-亚麻酸含量高达12.9%,广泛用于降低血压血脂,防治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
伊犁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上游,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合黑加仑浆果的生长发育,是黑加仑原产地之一。以黑加仑为主的小浆果种植业成为巩留县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农户的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产量较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平原乡镇栽培的黑加仑病虫害发生严重,制约了黑加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黑加仑病虫害防治较为随意,农药残留量大,价格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因此提高全县范围内广大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广无公害持续控制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造成黑加仑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
一是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果农预防的积极性;二是缺乏有效的虫情监测手段,不能及时掌握病虫情的发生发展动态,致使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三是缺乏生态学观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有害生物产生抗性,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自身调控功能严重失调;四是缺少有效的施药工具及技术,对受灾面积不能做全面、快速有效地处理。
2综合防治措施
黑加仑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目前生产中采用的品种都是高抗白粉病品种,无需防治。黑加仑的主要虫害有透翅蛾和大芽瘿螨2种,透翅蛾危害枝干髓部,大芽瘿螨主要危害嫩芽。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
2.1农业管理措施
(1)建立较完善的绿色果品生产管理体系。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出黑加仑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规程,并建立黑加仑绿色果品生产基地。
(2)建立黑加仑无公害防治标准示范园。一是选择优良品种建标准示范园;二是区域化试验,选择山区、浅山区、平原等不同海拔地带进行无公害防治试验,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无公害防治方案;三是示范推广无公害防治药剂、器材的使用。
(3)建立技术服务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引进、推广应用先进的林果栽培管理技术及黑加仑绿色果品基地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4)建立黑加仑病虫害测报网络体系,对黑加仑的主要虫害透翅蛾和大芽瘿螨发生、危害等进行预测预报,为黑加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测土施肥、喷防、测报、生物农药配方、基地绿色果品生产等标准“五统一”的技术服务。
(6)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查询、培训、示范、推广体系,推广生物农药统一防治技术。
2.2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采用人工措施防治,此时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较佳。对于透翅蛾的防治,每年将春季剪下的枝条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防治大芽瘿螨可于秋季或春季开花前掰掉受害的大芽,集中烧毁或深埋。
2.3生物防治
6月上旬成虫产卵,于卵孵化期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用药量为Bt 3 000亿国际单位/hm2、白僵菌制剂50~70亿孢子/g、阿维菌素5 000~8 000倍液。卵期释放寄生蜂防治。害虫产卵初期,设放蜂点50个/hm2,放蜂量25~150万头/hm2。
2.4药剂防治
用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可用20%灭幼脲Ⅲ号375g/hm2、1.2%烟参碱乳油1 000~1 500倍液等。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论文摘要 标准化是生产质量安全蔬菜的基础,质量监控措施是蔬菜质量安全的最后保障。柳州市根据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监控等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本地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并指导蔬菜基地建设和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质量安全全程可监控,保障基地蔬菜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柳州市的蔬菜生产及质量安全监控的实际研究制定《柳州市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现将该规范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范围
规定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中的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选择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措施。
2规范引用文件
《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L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GB/T19648-2005 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
3基地选择
3.1基地基本条件
建设基地要求: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机械化耕种和投入品及产品运输;水源条件较好,可保证常年浇灌用水;电力使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浇灌系统及产品加工、包装等用电;土地相对平整,方便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周边无污染源、连片面积200hm2以上。
3.1.1土地平整,为基础设施打下基础。结合现有耕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对就近统一平整,填毁不规则的沟渠,清除土地上杂树等附属物,形成单幅面积超过1hm2的平面整体。
3.1.2道路交通建设。田字型主干道4m宽,水泥路面;支干路3.0m宽,水泥路面或煤渣路面,主支道路相连。
3.1.3排灌系统建设。基地选择离江、河较近,采用江河水与打旱井结合,建立引水泵站,并建设蓄水池,加输水管线形成基地灌溉系统。同时基地内开发修筑主沟渠,新建槽形渠若干条与主干渠相连形成排水系统。
3.1.4电力设施建设。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内,在充分利用现有农电网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调整部分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根据需要配套,以满足农户灌溉、产品加工、包装、杀虫等生产用电需要。
3.2基地环境条件
基地产地环境要求符合农业部标准《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保证基地土壤、灌溉用水、空气质量、悬浮物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4投入品管理
4.1农药使用管理
基地生产中防虫、治病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技术,在确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按照《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及《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的要求合理使用。
4.2肥料使用管理
基地肥料的使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要求,优先采用有机肥,其他肥料的使用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使用。
4.3种子
基地生产用种原则上采用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优质生产性种子,在《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标准规定》范围内的按照标准,标准规定之外的种子,采用正规厂家生产,证件齐全的包装种子。
5生产技术
各基地根据生产需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按照各品种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绿色食品的按照各品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有机食品的按照各品种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
6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6.1采样
6.1.1快速检测采样。四级检测系统对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1.2色谱检测采样。每季度对定点基地内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 0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
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2检测
6.2.1快速检测。由基地检测室检测人员按照《GB/T5009. 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检测。
6.2.2色谱检测。按照《GB/T19648-2005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6.2.3结果判定。快速检测结果根据速测卡颜色变化判定,如白色药片与对照一样呈蓝色,为阴性,如白色药片不变蓝色或呈浅蓝色为阳性反应;定量检测结果按《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判定,超过限量标准值的判为超标。
关键词: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 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9007
基金项目:农业行业公益专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003079)资助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虫害逐步成为草原上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其中,最为严重的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1,2\]。草原害虫大量啃食牧草,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从1978年开始,农业部有计划地组织重点草原牧区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在草原虫害的治理中,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植保理念得到大力推广,防治技术由单纯的依靠化学防治逐渐转变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国内有关生物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相对滞后,报道内容少且多为综述类和药剂试验报告类\[3-5\],其中描述的一些生物防治技术仅停留在研究试验层面,并未进入示范推广应用阶段。通过介绍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概述
历史上,防治害虫的目的就是杀死防治对象,有时甚至企图把它消灭。随着广谱性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害虫再猖獗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6,7\],生态理论逐渐融入害虫防治理念,害虫防治理念由“消灭”向“控制种群数量”转变。1975年5月,农林部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明确了今后植保工作的方向\[8\]。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9\]。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20世纪1919年Smith提出的“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8-10\]。Debach从应用生态学观点出发将其引深为“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另外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的应用”。以上2种概念均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病原菌等控制害虫密度。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将生物防治定义为“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林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8\],生物防治的概念和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充。根据广义生物防治的概念,杀虫转基因植物、信息激素、高效杀虫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纳入生物防治范畴\[8,11-16\]。
我国大规模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处于应急式的被动状态,哪里暴发、哪里撒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采用氯化物、有机磷等化学农药\[17,18\];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开始逐步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转变,由被动防控向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转变。防治药剂以有机磷、氟化物为主,但是针对化学防治的局限性,逐步开展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区域性试验示范;第3个阶段是2002年以来,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制定鼠虫害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草原鼠虫危害。要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当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现全国畜牧总站)在全国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度低残留农药等新技术。随着一批有机磷、氟化物等化学农药被禁止使用,综合采用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虫害防控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推广应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长期防控工作实践中,各级草原植保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治蝗技术试验,逐步探索出适用于草原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2.1微生物农药
2.1.1蝗虫微孢子虫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19\],是一种单体活体寄生虫,能感染100多种蝗虫及其他直翅目昆虫\[20\],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持久、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1986年,农业部成立全国微孢子虫治蝗科研推广协作组,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开展了多年的防治草原蝗虫示范试验\[21\],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在55%以上,感染率为30%~40%\[22-25\]。新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植保工作的规范化,由于未实现商品化,蝗虫微孢子虫推广应用规模逐渐减少,目前仅在青海、内蒙古等地草原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2.1.2绿僵菌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26\],以其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无残留、易生产、持效期长、致病力强、应用效果好、对非标靶生物安全等优点\[27\],到目前为止该属共有12个种和变种\[28,29\]。自1879年,梅契尼可夫首次用绿僵菌防治奥地利丽金龟(Anisopliae austriaca),绿僵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30,31\]。据文献报道,国内最早是南开大学于1975年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开展了蛴螬的药效试验\[32\]。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僵菌防治蝗虫试验研究,陆庆光等\[33\]1993年首次开展了4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毒力的室内观察试验,1996年首先开展了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34\],随后,李保平、张泽华等\[35-39\]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草原上开展绿僵菌防治蝗虫的试验,证明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明显。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绿僵菌主要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治。
2.1.3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1991年刘世贵等\[40\]从重庆歌乐山林场自然罹病死亡的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体内分离到一种病原菌,经鉴定属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性是由其代谢产生的一种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insecticidal protein,PPIP)所致\[41,42\]。这种杀虫蛋白作用的主要靶点位于蝗虫的中肠细胞,能抑制蝗虫中肠细胞的能量代谢,可最终导致蝗虫死亡。杨志荣等\[43\]研究表明,类产碱假单胞菌处理后7 d,对皱膝蝗(Angaracris)等的致死率为60.6%~87.3%,对东亚飞蝗的致死率低,仅为48.0%。2007年,青海省草原总站引进类产碱生物制剂,并于当年7~8月在海北州采用类产碱制剂对草原毛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防效达96%以上\[44,45\];周俗等\[46\]利用类产碱假单胞菌与苏云金杆菌的复配悬浮剂防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第7 d防效可达88.5%。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类产碱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近年来,由于类产碱商业化运转中出现问题,已退出推广行列。
2.1.4核型多角体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我国报道的29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47\]。在草原上,正式登记的为草原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刘世贵等\[48\]将1982年在四川发现的草原毛虫病毒界定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命名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GrNPV)\[48\]。从1987~1991年,在四川、青海和20万hm2草原上推广使用GrNPV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防治效果为84.3%~91.7%\[49\]。杨志荣等\[50\]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芽孢杆菌混合,再添加少量能保护细菌活性、提高防治效果的助剂材料,以750 mL/hm2,20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
2.2农用抗生素
2.2.1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s),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杀虫素,是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物质,最早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成功,可以抑制无脊椎动物神经传导物质而使昆虫麻痹致死\[16,5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分离阿维菌素产素菌种(Streotomyes avermitilis)。1994年,我国第1个阿维菌素产品―北农爱福丁(生物杀虫杀螨剂)诞生\[52\]。候秀敏等\[53\]做了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采用2%和3%阿维菌素乳油分别喷施300和375 mL/hm2,平均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4%以上\[53\]。张生合等\[54\]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草原毛虫,第5 d平均防治效果达97%以上。
2.2天敌控制
2.2.1人工招引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属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国内仅新疆伊犁、塔城谷地和阿勒泰山地、吐鲁番和喀什等地见其分布,且绝大部分为蝗虫发生区,其他省区几乎未见分布。我国有关粉红椋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68年,李世纯等\[55\]对新疆巴里坤地区的粉红椋鸟开展了连续2年的生物学特性及食蝗作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对粉红椋鸟治蝗开始了系统研究,“七五”期间在3地州6个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推广面积达2 hm2\[56-58\]。近年来,新疆充分利用粉红椋鸟资源优势,大力推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的蝗害天敌控制技术。目前,建立了3个生物治理示范带:第1条在天山北坡中段区域,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第2条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区域,是以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为中心包括塔城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第3条在伊犁河谷区域,包括伊宁县、巩留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
2.2.2牧鸡牧鸭
牧鸡牧鸭治蝗是指将经过孵化、育雏、防疫和调训的鸡(鸭),在草原蝗害发生季节有计划地适时运至蝗害区放牧,引导鸡(鸭)群捕食蝗虫,达到降低草原蝗虫密度,防控蝗灾的目的。197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开展牧鸡治蝗的研究\[59\]。“七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鸡治蝗从点推广到面,在13个地州30多个县推广面积达667万hm2\[60,61\]。在新疆自治区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牧鸡治蝗试验,治蝗增收效果明显\[62-64\]。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推广牧鸡牧鸭治蝗。由于鸡治蝗的减灾增收双赢效益,牧鸡治蝗逐渐成为各地草原虫害防治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012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全年共投入牧鸡289万只,牧鸡治蝗面积达到94.4万hm2,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实现牧鸡增收8065万元。在牧鸡治蝗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新疆又开始了牧鸭治蝗的新探索,并取得成功\[65\],由于北方人不喜食鸭子,加之规模小难以实现商业化,牧鸭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2.3植物源农药
2.3.1印楝素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属四环三萜类物质,最早由Butterworth和Morgan于1968年从乔木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中分离提纯而来\[66-68\],对害虫有拒食、胃毒、触杀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66,69-71\]。1985年美国注册第1个商品化的印楝制剂M argosanO\[16\],1997年华南农业大学开发出了商品化的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51\]。2003~2005年,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开展了0.3%印楝素乳油制剂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灭效达84%以上,并筛选出了适宜草原使用的剂量\[72,73\]。200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使用印楝素防控草原蝗虫。王俊梅,豆卫等\[74\]利用印楝素开展了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对荒漠草地蝗虫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草原上推广使用的是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
2.3.2苦参碱
苦参碱(Matrine)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escens)的主要有效成分,属四环喹嗪类化合物\[75\]。由于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苦参碱广泛应用于临床\[76\]。苦参碱具有杀虫抑菌活性,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77-79\]。2008年起,苦参碱在草原虫害防控中开始推广使用。王俊梅等\[80\]利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防治蝗虫的效果最低为83.51%,最高为98.35%。豆卫等\[81\]开展了1%苦参碱在荒漠防治草原蝗虫的研究实验,防效明显。草原上常用的是1%和1.3%剂型的苦参碱制剂。
2.3.3烟碱・苦参碱
烟碱・苦参碱是烟碱和苦参碱的混剂。烟碱(Nicotine)是从烟叶、烟茎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化学名为1布谆2(2策拎せ)吡咯烷\[82,83\]。该药剂1690年起就在欧洲开始应用,1893年Pinner A确定了其结构\[84\]。烟碱类具有胃毒、触杀作用。烟碱・苦参碱也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害虫一旦触及到该药,其神经中枢即可被麻痹,继而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虫体气孔,最终使害虫窒息而死。拉毛才让等\[85\]利用烟碱・苦参碱开展了草地虫害药效试验研究,草原毛虫、蝗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2008年起,烟碱・苦参碱在草原上开始推广使用。目前,草原上常用的是1.2%烟碱・苦参碱乳油。其中,含烟碱为0.7%,含苦参碱为0.5%。
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3.1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2003~2012年我国草原虫害年均防治466.87万hm2,生物防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3%,创下新高(图1)。
自2002年起有计划地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国草原虫害防治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3年的16%增加到2012年的52%,提高了36%(图2)。
图12003~2012年草原虫害防治总面积与
生物防治面积
Fig.1The total control area and biocontrol area of
rangeland from 2003 to 2012
图2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Fig.2Percentage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area to total
control area from 2003 to 2012
3.2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变化
对比2003,2008和2012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由最初的主要依靠天敌控制向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多元化转变,正在形成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和微生物农药4种防控技术组成的新型格局(图3)。
图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构成
Fig.3Composition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technologies in pest insect control
4问题与对策
(1)生物药剂成本高,影响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根据多年防治工作测算,生物防治药剂成本要高出化学农药1~2倍,加之生物农药见效慢、防效普遍低于化学农药,老百姓对于生物农药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规模。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2011年牧区工作会确立了“生态生产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方针,草原生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应当加大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生物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在牧民中宣传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推进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生物防治缺乏统一规划,技术应用布局不明确。目前,各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主要根据虫口密度,对于超过防治指标但密度不高的区域,主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生态价值联系不紧密,建议根据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划,依据各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特点,制定生物防治实施办法,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防治技术,对于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严格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更好地保护草原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
(3)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草原虫害研究多集中于灾变规律、灾害影响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各种药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残留与降解、叶面药物富集等行业关注的问题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为单行,缺少药物间的对比研究,无法为行业推广提高更系统、更实用的对比数据。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能够从行业需求出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林.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5):341-345.
\[2\]陈永林.蝗虫灾害的特点、成因和生态学治理\[J\].生物学通报,2000,35(7):1-5.
\[3\]吕燕青,何余容,陈建军,等.草地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增刊):147-152.
\[4\]孙涛,龙瑞军.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3):88-93.
\[5\]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6\]陈学新.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昆虫知识,2010,47(4):615-625.
\[7\]Yoshio Tamaki.对今后有害生物防治剂的生物学见解\[J\].农药译丛,1988,10(2):6-7.
\[8\]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等.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65-74.
\[9\]邱世邦,杨怀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6.
\[10\]王敏慧.六十年来生物防治概念的发展\[J\].昆虫知识,1980(1):46-47.
\[11\]肖万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1):1-10.
\[12\]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39(5):81-89.
\[13\]张兴.植物性农药在生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农业,1996(10):31-32.
\[14\]杨郎,陈恩海,梁广文.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11-119.
\[15\]宋秀杰,郝国防.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J\].环境保护,2002(6):28-30.
\[16\]纪明山,谷祖敏,张杨.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545-550.
\[17\]康乐,李鸿昌,马耀,等.内蒙古草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草地,1990(5):49-57.
\[18\]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蝗虫\[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7:74-75.
\[19\]李守德.美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考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1):54-56.
\[20\]Henry J E.Control of insects by Protozoa\[C\].Baker R,Dunm P E.New directions in biological control:Alternatives for suppressing agriculutral pests and disease.New york:A R Liss,161-176.
\[21\]蒋湘.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J\].青海草业,2001,10(2):20-21.
\[22\]王丽英,严毓骅,董雁军,等.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及蒙、新草原蝗虫的感染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3(4):49-462.
\[23\]王丽英,严毓骅.微孢子虫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8,4(1):33-38.
\[24\]严毓骅,张龙.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1):43.
\[25\]张龙,严毓骅,潘建梅,等.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草原蝗虫优势种种群及空间的分布\[J\].昆虫学报,1989,41(1):117-125.
\[26\]福建农学院.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04.
\[27\]张礼生,张泽华,高松,等.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6,增刊:141-146.
\[28\]Driver F,Milner R J,Trueman W H.A taxonomic revision Metarhizium of based on a phologenetic analysis of rDNA sequence data\[J\].Myool Res,2000,104:134-150.
\[29\]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保研究,2004,30(4):14-17.
\[30\]高松.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 (4):182-187.
\[31\]李存焕,农向群,岳存涛,等.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4):45-49.
\[32\]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研究室.金龟子绿僵菌对几种蛴螬的药效试验\[J\].昆虫知识,1978(2):40-42.
\[33\]陆庆光,邓春生,张爱文,等.四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毒力的初步观察\[J\].生物防治通报,1993(4):187.
\[34\]陆庆光,邓春生,陈长风.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J\].昆虫天敌,1996,18(4):147-150.
\[35\]李保平,宋国庆,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荒漠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草地,1999(5):53-56,74.
\[36\]李保平,Roy Bateman,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45-147.
\[37\]张泽华,高松,张刚应,等.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古草原蝗虫的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49-52.
\[38\]刘晓建,李卫民,李淑君,等.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J\].青海草业,2001,10(1):14-15.
\[39\]刘宗祥.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草业科学,2003,20(5):27-29.
\[40\]刘世贵,朱文,杨志荣,等.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5,35(2):86-89.
\[41\]张文,杨志荣.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8,38(1):57-62.
\[42\]杨海君,谭周进,肖启明,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58-161.
\[43\]杨志荣,朱文,葛绍荣,等.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55-57.
\[4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45\]王朝华,唐俊伟.类产碱防治草原毛虫药效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6):77-78.
\[46\]周俗,唐川江,张绪校,等.采用飞机施药对青藏高原飞蝗的防效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4):79-81.
\[47\]单绪南,杨普云.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39-42.
\[48\]刘世贵,任大胜,刘德明,等.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首次发现\[J\].四川草原,1984(2):50-52.
\[49\]刘世贵,杨志荣,伍铁桥,等.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大面积应用\[J\].草业学报,1993,2(4):47-50.
\[50\]杨志荣,伍铁桥,刘世贵.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草地学报,1995,3(4):317-323.
\[51\]邓洪渊,孙雪文,谭红.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76-80.
\[52\]吴国荃,孙诗敏,王金台,等.生物农药阿维菌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14):8-10.
\[53\]候秀敏,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青海草业,2008,17(1):13-15.
\[5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55\]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等.枫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21(1):71-77.
\[56\]俞家荷.粉红椋鸟灭蝗效果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3(2):25-26.
\[57\]李占武,努尔兰,努尔别克.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9(1):69.
\[58\]哈文光.“七五、八五”草地治虫灭鼠工作回顾\[J\].新疆牧畜业,1995(增刊):34-35.
\[59\]朱恩林.中国蝗虫发生现状与防治进展\[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90:152-153.
\[60\]俞家荷.鸡群防治草原蝗虫的效益观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4):38-40.
\[61\]陈秀侠,马贵森,于海青.草地牧鸡治蝗\[J\].新农业,1991(4):41.
\[62\]陆元彪,周志刚,杨有忠,等.高寒草原牧鸡治蝗试验总结\[J\].青海草业,1994(4):27-29.
\[63\]胡靖,张廷伟,韩天虎,等.草原牧鸡灭蝗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3):74-77.
\[64\]候丰.牧鸡防治草地蝗虫技术与效果研究\[J\].中国草地,1997(4):40-42.
\[65\]熊玲.新疆利用牧鸡牧鸭治蝗\[N\].农民日报,20031029(8).
\[66\]Butterwroth J,Morgon E.Isolation of a substance that suppresses feeding inloucsts\[J\].J Chen Commune,1968:23-24.
\[67\]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
\[68\]王李斌,何玲,沈莹华.楝科植物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3):6-9.
\[69\]吴文君.天然产物杀虫剂―原理,方法,实践\[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0\]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6):9-14.
\[71\]韩小冰,马玲,谢龙.植物药对害虫有效控制的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108-110.
\[72\]徐秀霞,张生合.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J\].四川草原,2005(12):45-46.
\[73\]阿不都外力,阿依加马力,古丽曼,等.0.3%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新疆畜牧业,2007(增刊):57-58.
\[74\]王俊梅,豆卫,谭成虎,等.印楝素对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草业与畜牧,2009(11):27-30.
\[75\]张丽华,陈邦恩,潘明佳.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6):1000-1003.
\[76\]何雄,韦星船,田裕昌,等.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化学,2011,28(9):816-823.
\[77\]袁静,张宗俭,丛斌.苦参碱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7):1-4.
\[78\]何讯民,陈银方,邓洪范.苦参碱防治茶黑蛾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1998,14(4):35-36.
\[79\]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等.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1(3):91-93.
\[80\]王俊梅,豆卫,杨自芳,等.苦参碱对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J\].草原与草坪,2008(6):66-68.
\[81\]豆卫,王俊梅,谭成虎,等.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3):153-156.
\[82\]杨娟,张迪清,何照范,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J\].烟草科技,1999(1):27-28.
\[83\]王守庆.烟碱的应用与提取\[J\].天津化工,1999,4(1):16-18.
\[84\]石和荣,马江耀.烟碱对淡水白鲳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1-72.
\[85\]拉毛才让,王朝华,史小为.1.2%烟碱和苦参碱防治草地虫害药效试验\[J\].养殖与饲料,2008,(9):70-71.
Application progress on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 insect in rangeland in China
HONG Jun,YUN Xujiang,DU Guilin,QI Xiao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Service,Beijing 100125,China)
植物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导师,湖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植保与产品安全岗位专家。长期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近年来重点进行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本,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2项。
2014年3~4月,对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省冬春设施蔬菜种植区中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设施蔬菜栽培中主要发生的害虫中的一部分已在两省大面积发生,且为害严重,一部分处于初发生阶段。现将调查的结果作一总结,并提出防治建议,以期为菜农及时、有效防治设施栽培中主要害虫提供技术指导。
本次调查的蔬菜(含育苗棚秧苗)主要有白菜、莴苣、辣椒、茄子、番茄、丝瓜、苦瓜、南瓜、黄瓜、西瓜、冬寒菜、大蒜等,调查发现的主要害虫种类如下。
1 主要害虫的种类
1.1 斑潜蝇
此季节已在叶菜类蔬菜上大面积为害。成、幼虫均可为害。幼虫的为害状在田间很好辨别,受害部位(主要是植株的叶片)表面常形成数条至数十条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虫道中常现黑色点线状虫粪和潜伏于叶片组织中的幼虫。
1.2 黄守瓜
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春季主要是成虫为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西瓜、黄瓜、丝瓜、苦瓜、南瓜、甜瓜等瓜类蔬菜的幼苗都有该成虫为害。受害叶片多呈现圆形或半圆形缺刻状孔洞。
1.3 蚜虫
调查期间,该类害虫还处于零星发生阶段,现已发生的主要寄主有辣椒、黄瓜、莴苣、生菜和白菜等。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在寄主植株上刺吸汁液。
1.4 粉虱
为害特点是以成虫和若虫吸取植株的汁液,致使叶片褪绿、变黄和萎蔫。此次调查,该害虫还仅在大蒜、白菜、茄子、辣椒、水果红薯等植株上零星发生,尚未形成大范围为害。
1.5 猿叶虫
4月调查时,在白菜、油菜等植株上,成虫和幼虫已同时出现为害。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植株的叶片,受害叶片被咬噬呈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整个叶片仅剩叶脉。
1.6 蝼蛄
本次调查该害虫在辣椒初始移栽田中发生严重,受害幼苗根部及近茎部被咬断或仅残留部分组织相连。该害虫在地下活动时,因将土表划出许多隧道,所以很好在田中进行判别。
1.7 黄曲条跳甲
春季主要是以成虫为害植株叶片,致使叶片上形成很多孔洞。调查表明,现成虫在白菜、菜薹、茄子等蔬菜种植点已大量发生。成虫跳跃性好,中午前后最为活泼。
2 综合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
及时清理园地,将枯枝、杂草,以及虫害植株残体焚烧并深埋,以破坏斑潜蝇、蚜虫等的生存条件;摘除有虫叶片并带出田外烧毁,可减缓虫害的蔓延流行,减轻菜田受害程度;根据斑潜蝇老熟幼虫落地化蛹的习性,在蛹盛期进行浇水,保持浸水3 h以上,可抑制老熟幼虫化蛹,并致其死亡;趁当前黄守瓜还主要处于成虫期,5~8月才为其产卵期,赶时机在植株根部附近撒草木灰、糠秕或木屑等,以阻止成虫产卵。
2.2 物理防治
斑潜蝇成虫、有翅蚜虫、黄曲条跳甲和粉虱都具有趋黄色的特性,因此在3~5 月和 7~9 月可以采用黄板进行诱杀。黄板大小可选用30 cm×40 cm 或 25 cm×30 cm的规格,放置的高度以保持在离作物顶端15~20 cm 的上方,垂直悬挂为宜,全棚可按6 m 的行间距进行挂放。挂置的黄板注意保证其黏性,当板上所粘附虫量较多时,要及时清理,重新涂上不干胶。设施棚内还可利用高温杀虫,当棚闲置时,选择温度高的晴天,密闭大棚设施,使棚内温度升高到 70℃左右,持续 5~7天即可杀死斑潜蝇等害虫。设施大棚还可采用覆盖防虫网进行防虫,其中30目防虫网用以防控粉虱、蚜虫、斑潜蝇等,50目以上防虫网用以防控烟粉虱。利用蝼蛄成虫对香甜食物有强烈趋性,可选用麦麸、秕谷、豆饼等炒香后,按每1 kg拌入90%晶体敌百虫30 mL或15%毒死蜱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30倍液的量制成毒饵进行诱杀。利用黄曲条跳甲成虫对黑光灯的趋性进行诱杀。
2.3 生物防治
可释放寄生蜂,如姬小蜂、反颚茧蜂、潜蝇茧蜂等天敌防治斑潜蝇幼虫,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大棚种植园自有的日本刀角瓢虫对粉虱具有很好的生防效果,该种瓢虫可在茄子、辣椒等茄果类蔬菜及水果红薯等寄主上生活并以粉虱为食。也可选择有效的生物农药,如1%苦参碱、烟碱水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
2.4 化学防治
选用目前市售的微毒或低毒杀虫剂对这些害虫进行防治,如,防治斑潜蝇微毒或低毒的药剂有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或1.8%阿维・高氯乳油、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蚜虫和粉虱的微毒或低毒的药剂有99%矿物油乳油、5%高氯・啶虫脒乳油、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和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黄守瓜成虫和黄曲条跳甲成虫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5%氯氰菊酯乳油或苏云金杆菌乳剂等;用5%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猿叶虫等。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时,要注意施药适期,如,防治斑潜蝇在始见幼虫蛀道,幼虫在 1~2龄期(小于2 cm)时用药,喷药在 8: 00~11: 00 进行;防治黄守瓜成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成虫活动迟缓时进行。一般 10~15天防治 1 次,连防 2次,安全间隔期 5 天。化学防治时还应将药剂轮换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议
1农业面源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业、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流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具体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因此很难从某点进行治污。
(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很多,随机影响很显著。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药品对水体的污染情况。
(3)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特定区域内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1]。
2农业面源来源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种激素的使用.[2]。
3农业面源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用肥料不科学。虽然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我国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完全为广大农户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农药有待提高。农药的施用不当是导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农药的施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滥用禁止施用的农药或者假冒伪劣药品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3)秸秆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都被野外焚烧,同时还有部分农作物秸秆乱置乱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奖惩措施。对于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机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各项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依托当地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代行这一职能。而在我国,无论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还是水污染已很严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风险地区,目前均无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农民和农村农资供销专业户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3]。
(5)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但由于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科学施肥、施用农药等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保意识。
4农业面源治理防治对策
4.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应该说是最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补什么”思路进行施肥指导,既可以保证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4.2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制剂的总称,具有高效性和无害性。目前,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有30余种,约占农药销售额的30%.[3],我国也将逐步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4.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过利用秸秆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等干净能源。
4.4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5建立管理政策体系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制定科学、全面的面源污染检测指标,并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通过媒体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尝试建立许可证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如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税收等,并且确定政策细节,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率,补贴程度、补贴操作方式,税率征收对象、征收方式等.[4]。
4.6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倡议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并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参考文献:
[1] 胡心亮,夏品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211~215.
[2] 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