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01
导语:在历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裸婚时代》,《闪婚》,80后婚姻
《裸婚时代》、《李春天的春天》、《家,N次方》、《当婆婆遇上妈》、《闪婚》及即将播出的《双核时代》和即将开拍的《离婚前规则》等一系列婚姻题材剧一边涌进观众视野的,一边为大家带来一批诸如“裸婚”、“闪婚”、“隐婚”、“毕婚”等耳熟能详的新词汇。“裸婚”即没房、没车、没婚纱、没钻戒、没婚礼、没蜜月;将“一见钟情”发挥到极致,省却爱情长跑,无需试探猜测,谓之“闪婚”;大学生一毕业就闪电结婚的叫做“毕婚”;为使身价不跌,偷偷结婚的“隐婚”也大行其道。80后婚姻讨论热潮随波而起。
此类电视剧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反响?首先是因为此时正是80后结婚的高峰期,这样的题材自然受到已经、正在、将要结婚的80后和这些适龄青年家长的关注。其次,80后践行的“裸婚”、“闪婚”、“隐婚”、“毕婚”等新结婚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结婚模式,必定引发争议。再者,多元化结婚模式下的80后,婚姻生活问题似乎愈演愈盛,不禁引发世人慎终追远。
一、打破传统婚嫁模式遭热议
随意拿一部80后婚姻题材剧与《金婚》、《甜蜜蜜》相比,就可以看出生在高时速发展的经济时代,80后的婚嫁特点也随之速度化,呈现出 “快”的特点。
在传统的婚嫁模式里,被认可的恋爱不仅要经过双方父母同意,而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恋爱考察期。于是“推着自行车在昏暗的路灯下行走”、“跑大老远一起守着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听歌”、“一个人抚摸着TA寄来的信件”……这些浪漫的场景在我们脑海中定格并串联成那些最浪漫的故事。倘若逾越或者忽略其中的任何细节,像《山楂树之恋》一样未果也尚属情理之中。80后的“快”则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
由滕华弢担任总导演,在江苏卫视热播的《裸婚时代》改编自当下走红的畅销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作者:唐欣恬)。正是由于原著在网上的热度和影响力人文历史论文,吸引出版社出版了纸质书,之后又被影视剧制作公司买下影视改编权。演员文章和姚笛在剧中饰演了一对相恋八年,因为爱情而“裸婚”的传统婚嫁模式挑战者。剧中男主角刘易阳(文章饰)是个无车、无房、无钻戒的“三无男人”,这也正是最新调查显示的即将满30岁职场男人中五成无车无房的男人的真实写照。女主人公童佳倩则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小家碧玉。两人从高中时代相恋8年,却碍于没车、没房、没存款不被家长接受。在绝食、偷户口簿等一系列努力后,终于“未婚先育”将生米煮成熟饭。这也是对当前80后未婚同居,“未婚先育”现象的反映。与传统婚姻、计划生育的年代相比,剧中小两口没房子、没存款、没计划、没结婚就突然要结婚生子,这种对婚姻的速食方式,也是这个快节奏时代,年轻人面对高房价、高物价的应对方式论文格式。
与《裸婚时代》里刘易阳、童佳倩没房子、没存款、没计划就突然要结婚生子的速食婚姻相比较,王小康的《闪婚》里,韩金贝和古峰则更是迅速。张铎饰演的古峰也是一个“80后”,因为没钱、没房,和女友颜敏(颜丹晨饰)在登记当天被棒打鸳鸯。心灰意冷之下,在聚会上遇上性格开朗、美丽可爱的富家女韩金贝(唐嫣饰)一见倾心,三天之内两人闪电结婚。
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闪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这种现象因不符合传统国人心目中的婚姻而倍受质疑。对比传统婚姻,在许多80后的婚姻生活中,“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传统观念若有若无,甚至在这种“快”结婚模式下呈现出将传统婚嫁的“因为了解而结婚”颠覆为“因为不了解而结婚”的特点,争议越来越大。
二、坚持理想爱情至上被打击
人们为什么结婚?有人说婚姻实质上只有两种:爱情婚姻和要约婚姻。爱情婚姻,即情到浓时水到渠成的结婚;要约婚姻,即以各方面因素包括物质为条件达成约定而结婚。在这些热播的婚姻剧中,因为过于理想化的为爱而婚更值得关注。
在《裸婚时代》里,刘易阳、童佳倩二小可谓为爱而“婚”。任随童母百般阻挠,刘童二人想尽办法绝食、偷户口薄、撒谎,最终奉子成婚。白雪公主和王子在故事里可以结合到一起便戛然而止,对婚姻而言则是一段新的开始。爱情是浪漫的,婚姻却更加现实。婚姻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它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家人、朋友、共同的孩子、花费等捆绑在了一起。这与婚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以为有了爱情便可以战胜一切的两个人,在结婚后的问题频频爆发。两个人的收支、家人相处之道以及与孩子相关的一切,由于两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自然难以达到统一。童佳倩自小家底殷实,她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而刘家则样样精打细算,所以一旦涉及到与经济挂钩的事情必定纠纷不已。电视剧中,刘家一直是小区的“节水之星”,童佳倩用水的随意就像是哗啦啦地花刘母的银子;刘家向来舍不得上一趟馆子,于是请丈母娘吃顿饭,刘母也是关心是谁掏钱;刘家连买菜都是算了再算,自然童佳倩买回家的鲜花在刘母看来还不如能吃的芹菜有用;刘家不理解童佳倩的工作需求人文历史论文,便将童佳倩上班要用的高跟鞋、化妆品全部藏起来;童佳倩敷面膜竟吓得刘奶奶高血压病犯。童佳倩自小在家娇生惯养,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于是童母从婚前到离婚后一直在介入和干涉童佳倩与刘易阳的婚姻生活,这让夫妻俩的生活变得更加尴尬:因为没房阻止结婚,因为没房结婚了要求住娘家,因为刘家房子小到刘家说三道四,怕女儿小产让刘易阳签保证书,因为没房坚持孩子娘家带……怕女儿一个人过辛苦先是撮合杜毅,后是撮合刘易阳。为了坚持爱情婚姻的长跑之路,童佳倩改变自己努力当好儿媳妇,忍受婚姻的委屈,而刘易阳为了生活更是任劳任怨,在父母与妻子间充当双面胶……为了理想的爱情两个人可谓是历尽艰辛,最终刘易阳说“细节打败爱情”,自己“失无可失”,理想中的爱情在现实面前如此脆弱不堪。
再看《闪婚》里,颜敏与古峰结婚未遂为何还要生下古峰的儿子?因为爱。韩金贝为何与古峰闪婚?在聚会上,韩金贝对古峰一见倾心,觉得那就是自己的爱情,三天之内便与这个男人结婚,真是应验了那句“因为不了解而结婚”,结果也正如后半句“因为了解而分离”。这就是理想化的爱情至上所遭遇到的无情打击。
三、屡屡失败引人慎终追远
这些电视剧中,一对对的男男女女纷纷以离婚收场。难道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真的如西方谚语所说“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
导演滕华弢表示,“裸婚更集中于大城市的年轻人中,还不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剧只是想把裸婚带来的一些问题呈现给观众,并不想去做什么评论,也无意提供解决的办法。年轻人会有冲动和不成熟的个性特点,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准备好之后再去做。”
为何这些80后无车、无房、无存款敢“裸婚”?没有感情基础敢“闪婚”?还没工作敢“毕婚”?为了身价不跌敢“隐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年轻人一直生活在温饱以上的小康家庭,没吃过苦、不知生活艰辛;二是大多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能力养活自己,思想开放,不受传统约束,敢作敢为。电视剧中无论是刘易阳、童佳倩还是韩金贝、古峰、颜敏,作为被父母呵护成长的80后,都是有能力有担当,受过高等教育,能工作赚钱的新时代青年,可谓前途光明,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尝试也作出尝试,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努力。可是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文历史论文,压力倍增的时代,日渐凸显的现实依旧使疲于应付,让美好的理想最终遭受打击。
打败这些80后年轻夫妻的婚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点:一是物质与爱情失衡,二是年轻夫妻的不成熟,三是父母的强势干预。
如果物质跟上爱情的发展,刘易阳与童佳倩从一开始结婚便不会受阻拦,刘家也不会凡是与钱挂钩的地方都斤斤计较,刘易阳也不会因为交不了建档费而去赛车,童佳倩也不会“逼”刘易阳工作,童母更不会说话尖酸刻薄。从另一方面,感情跟不上物质发展的婚姻也难以维持,韩金贝和古峰便是很好的例子。韩金贝作为富二代,衣食无忧,结婚了照样刷母亲的信用卡。可是,她与古峰互不了解对方,所以到了后来为丈夫生下儿子的女人既是自己养父的女儿又成了自己的嫂嫂。这便是一开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使然。由此看来,在这个开放的时代,爱情基础和门当户对似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很多人都感叹,结婚就不一样了论文格式。童佳倩似乎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婚后她显然没有将自己的角色从女友过渡到妻子。韩金贝就不用说了,用古峰母亲的话来说“哪儿是找的老婆呀,简直就是抱回来一孩子。” 像韩金贝、童佳倩这样典型的都市女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结婚后和婆家相处、和丈夫相处中也遇到很多因为过于自我引发问题。从男性方面来看,要从自给自足的潇洒突然过渡到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担似乎需要极其成熟的心力、智力和赚钱的能力。否则在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即便是像刘易阳和古峰这样勇于承担、积极打拼的潜力股也难免落得个“失无可失”、“疲于应付”的下场。
《闪婚》里,古峰母亲说“现在就是丈母娘经济时代”,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家长对儿女的婚姻涉足过深这一问题。韩金贝母亲把古家小院子当办公室每天报到,童佳倩母亲虽然没有把刘家当办公室但是也好不了多少。怀孕时怕女儿流产,让女婿签保证书;生完孩子后直接让女儿外孙女住娘家。在中国,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没有长大,过于干涉子女的选择,常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训子女。像童母和韩母这样,女儿都已经出嫁有自己的家庭了,遇事还非得往里插上一脚难免画蛇添足,难免掺和出家庭的烦恼与矛盾。
世上有的戏上有,戏上有的世上有。将注视电视剧中将目光投往当下:正值80后婚恋高峰期,据最新调查显示,即将年满30岁的职场人中将近五成人无房无车。而在1981-1984年出生的人群中,无房无车的人比例更是达到了七历史论文,可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裸婚”实属无奈。此外,因为工作繁忙,无暇恋爱或者为了不影响工作,“闪婚”、“隐婚”、“毕婚”也属不得已而为之。在民政局,每天都有新人登记的同时,也有络绎不绝的人离婚,80后的离婚趋势也在逐渐上涨,无奈的事实还在继续上演。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人说“没有婚姻的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萧伯纳甚至说“在太太死之前,都不要谈论婚姻这个话题”。婚姻是个神圣的话题,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都有不同,但都憧憬幸福的婚姻。周国平说:“两性关系由三个因素组成,一个是性,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婚姻。性追求的是快乐,爱情追求的是理想,婚姻又讲的是现实,所以这三个东西实际上老是发生冲突。婚姻的困难就在于要把这三个不同的东西把它统一起来,确实是挺难的事情。”希望这一连串反映80后婚姻生活问题的电视剧让80后看到更多自己的影子,在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能够像周老这样看清婚姻的本质,从中找到完善自己的突破口,从而远离围城内外的徘徊。那么这些源于生活的艺术品就真的发挥出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功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爱的五重奏:周国平说女人/性/爱情/婚姻/孩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王艾.《当我们谈论婚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5月.
【3】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关键词]教师文化;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整个学术背景看,“文化”一词成为学者们重点讨论和思索的问题。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问题自然引起了教育学界学者们的关注,由此产生了他们对教师文化的研究。纵观以往学者们的教师文化研究,可以看出他们比较认同的教师文化内涵系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此,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两个维度成为诸多学者教师文化研究的思维定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它对学校的师资队伍管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表面的和临时的。”由于教师文化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探究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重新理解教师文化特征和重新审视教师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教师文化研究的历史追溯
回顾国内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为从文化现象领域到学校管理领域,再到课程领域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研究层次上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其中宏观和中观层次主要有四个方面,微观层次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的观察与分析。
(一)宏观与中观层次的研究
1、文化现象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的学者们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包括对文化概念、分类以及文化理论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并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例如:按照结构分类标准可以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划分,其中纵向上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横向上包括社会主导文化、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因此,有学者从横向的文化角度来理解教师文化,认为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此外,从文化的形式表现特征还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据此,有学者提出教师的职业意识、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属于显性文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属于隐性文化。鉴于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还存在诸多分类标准,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无论按照怎样的划分标准,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印证了教师文化的深层次因素。
另外,学者们把教师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研究的还表现在对某种文化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例如:有学者把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特(HofstedeC.)的“文化四维度理论”作为揭示教师文化特征的参考依据,该学者采用此理论的前提是认为教师文化是一种职业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行为作风、思维方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简单地讲就是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习得且特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根据霍夫斯坦特描述文化差异的四项指标,该学者对教师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即“教师文化是一种低权力距离的文化,平等观念是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文化是一种高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教师群体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上进心,追求教师的稳定性;教师文化是一种高‘个人主义’文化,教师群体结构相对松散,教师教学活动是个个体性的活动;教师文化是一种女性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群体注重和谐与伦理道德,重视精神和情感的回报等。”还有学者在教师文化的研究方式上体现了对文化理论的运用,如文化三层次理论。在对此理论的理解之上,该学者对大陆和香港两地的教师文化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大陆和香港两地部分教师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从他们的教学工作、工作方式、继续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心理感受等三个不同层面作为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并就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了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分析。
2、学校管理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立足于此的教师文化研究者们主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多把校园文化看作是由多种不同的亚文化群所组成的文化,认为教师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他们尝试运用组织文化的观点解释、理解和构建教师文化,最终服务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需要。例如: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是由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物质文化四种亚文化构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方向,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者进一步把教师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探寻教师文化建设的研究起点,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石,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引导、示范、整合和预警功能。因此,要从制度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和师德文化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文化。
另外,教师文化还是学校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学者对教师文化与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难免受学校制度的影响。教师所担负的教师文化同样也受学校制度的制约。但是,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学校组织中的教师来说,学校成为他们生活的场所,因此,教师在受环境性质约束的同时,他们的行为方式并不是停留于制度层面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其特有的行为和思想创造着教师文化。因此,以此为基础所构成的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校制度的框架,并对学校制度的发展方向具有相应的反作用。可见学校制度与教师文化之间是一种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
3、课程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基于课程领域的教师文化研究,多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诉求下开展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文化的革新才是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支撑因素。因此,他们总结传统的教师文化特征,指明教师文化的重建主要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而教师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走向共同合作,同时要发挥学校已有物质文化设施的功能才会促进教师文化的更新。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在传统教育下教师们形成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已不适应这场改革。传统的教师文化特征主要有无创造性、保守性和缺乏合作、角色认同的神圣化、价值取向的保守性、文化冲突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等,这些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新课程需要教师由单兵作战走向共同合作。另外,有学者就课程本身为主要指向的狭义文化来理解教师文化,认为教师文化的重建就是教师专业角色的改变,即在课程“范式转换”的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技术熟练者相适切的适应型教师文化走向反思性实践者,因此,教师文化重建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人手:教师首先应该在专业理念上坚持科学、艺术、人文的开放教育思想,在价值观层次上确立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教师观;其次,在行为模式层次上重视教师群体的协同教学与民主的师生关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及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发展。最后,来自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对传统组织模式下的教师文化进行了分析,即这些传统组织主要是指学校已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如学校统一设置的以学科、年级为单元的组织结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就是典型的实例,这些为教师的团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或者辅助机制如经验交流活动,自由论坛,学术沙龙等创建一种自然合作文化,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育革新有很大意义。不少学者基于教师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其形式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明了教师间的自然合作文化最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的教师文化研究对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影响甚远,他把教师文化按形式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从它们的发展态势上看,个人主义、派别主义、人为合作的阶段可以发展到自然合作这个境界,因此,只有形成以真实、自然、互相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自然协作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可以达到教育变革的根本目的。此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合作教师文化也是引领和促进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关于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观点,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深层次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微观层次的研究
综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教师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或者是中观层次,而微观层次的研究比较少见。在已经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发现唐芬芬曾对桂林市某小学的8位教师进行了近90余节的课堂观察,并结合一定形式的访谈等调查方法对教师的口头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在她的硕士论文《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对教师口头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她总结出教师文化(言语文化)具有权威式的表现特征。由此她分析了权威式的教师文化产生的原因,既有宏观方面的如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又有微观方面的如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教师文化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思考
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历史追溯,可以发现以往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从文化现象、学校管理、课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或者中观层次,再到微观层次的研究。如果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学者们的研究内容、观点以及研究思路,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特征并寻找到今后研究的新的思考方向。
(一)以往研究的总体特征
1、主要内容和观点体现的特征
首先,从教师文化的内涵看,学者们认为教师文化的内涵要素包括信念、态度、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等一些相同的内容,体现出教师文化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特征。其次,从教师文化的性质看,学者们认为教师文化属于群体文化,如有学者明确提出了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共有的一种品质。再次,从教师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看,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文化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的发展受到社会性的历史因素和制度文化的共同制约,同时教师文化反作用于制度文化(如课程领域和学校管理领域方面的研究)。
2、整体研究思路体现的特征
第一,从研究趋势看,首先,从学者们研究反映出他们是从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如文化现象领域的研究)逐渐到微观层次的实证性研究(如教师言语文化研究),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与实践,共同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其次,学者们意识到传统的教师文化类型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他们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教师文化类型(如课程领域的研究),研究的趋势由教师文化内容的研究到形式的深入挖掘,体现了教师文化研究的时代性特征。
第二,从研究模式看,仔细分析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都是首先从揭示教师文化内涵开始,其次对教师文化进行分类,再次到揭示教师文化特征的研究模式,可见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的因素。
第三,从研究体现的特征看,学者们的研究反映出主要是以演绎分析和价值研究为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归纳分析和事实研究较少,因此,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现为一种静态分析的特征。
第四,从研究的切入点看,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运用文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中的某个领域(如课程、学校管理和教师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领域具体明确,基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对隐藏在其中的教师文化进行探究,体现了教师文化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二)以往研究的思考
结合当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的背景,重新解读我国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可以看出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分析过后便会发现其中似乎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虽然我国学者比较认同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规范,但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师文化”的内涵,由于教师文化实属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从而出现了教师文化定义过于宽泛的局面,甚至出现了相互重叠的现象。可以说,教师文化无处不在。鉴于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对教师文化的重新审视成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如何深入教师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前面提及的教师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或中观层次,而微观层次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唐芬芬对教师文化的口头言语文化进行的观察与研究,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方法对我们的启示都很大。从教师文化的表现载体看,主要有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两方面,除了教师的言语行为外还有很多。为此,基于教师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可以从教师的日常行为方式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处事方式等人手,使微观层面的教师文化研究更具有真实性和具体性。
1.历史教学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德育功能。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谱写出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出使西域;李时珍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鲜活的历史事例,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后,清政府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近代史实是一部西方侵华的罪恶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学习中国历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进步作出贡献。
2.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初中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开创了无产阶级的新天地,有效证明了合作可以将个人的力量放大,扬长避短。初中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期,利用历史课堂,通过交流、讨论、观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勇敢、诚实、坚强、谦虚等多种良好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觉得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责任,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告诉他们历史上很多人最初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善于发现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对此产生疑问,积极研究,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才取得了创新的成果。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飞机制造者莱特兄弟、改良蒸汽机的瓦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发明出改变生活的东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此类例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看历史,以科学的态度讲述历史上的辉煌与耻辱,使忧患警钟长鸣。如在教学明清史时,教师可以指出曾经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落后腐化,守旧不革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又如在教学近代列强发动时,教师不仅要痛斥列强的罪恶,而且要与学生讨论,认识失败的结果和不平等条约的出现都是国力、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的,理解强盛国力是一雪前耻、振兴国家的根本所在;再如在教学共和国史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及全面建设时期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今后的启示,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重视社会隐患,善于发现问题和联系现实的学习品质。
2.课堂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
在我国近代史中,沙俄割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是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在教学这段历史时,笔者建议学生比较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和前的疆域图,看看蒙古和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等在不在今天的疆域范围内,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注重语言表达艺术
(一)漫画演示教学法
漫画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漫画不仅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会更加深刻地揭示教学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就成功运用《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幅漫画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教学目的。当学生面对漫画哄堂大笑时,我却严肃的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党和政府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广告导入教学法
广告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安徽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广告“古有陈胜王,今有大泽酒;惊天动地的震撼,荡气回肠的感觉”可作为《秦末农民战争》一课的导入。
(三)故事讲解教学法
如在讲授《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一课时,可利用“立竿取信”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前面介绍的几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歌曲、插图、名言、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加强指导,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教师应依照历史课程规范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能够有效开展我们的教学任务,因而,在实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新课程规范中的新概念与新导向,从多方面计划,包括价值观、过程与方式、能力与学识等方面。所展开的一切设计应在依照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因为历史课本是按要求编写的,而历史课程宗旨是由每一堂课程的实际内容来体现的。因而只有依照教科书分化教学环节,才能拟定出适合当前教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也是教师实行教学设计所能获得优良效果的保障。当然,教师单方面地设计教学方案是不可取,还应围绕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重心,教学是双向任务,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教学设计还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改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自尊与独立性在逐步增加,思维方式与求知欲都在转变,教师更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又划分为五个方面,包含教学次序安排、教学程序计划、教学方式分类、教学形式确定及教学媒体的应用等。实际改善“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只有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案,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我针对七年级历史下册中《贞观之治》这节内容所展开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为例,实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作用效果。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概况,这是我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期。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激起青年的爱国情操。本节具体讲解的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围绕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等来展开学习,这三个问题都是遵循时间发展先后排列的,且前后衔接铺垫,逐一递进唐朝发展史进程。而后两个方面更牵涉了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大名人,因而要求学生客观评判历史名人也是本节内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与教学目标。就此展开的课程实践设计,包含知识和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经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掌握唐朝的成立、发展历程及名人轶事等实例,深化对唐太宗及武则天的认识。针对这项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起因、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产生影响,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史实的研究方式。而学生也会对这两大历史人较感兴趣,想多了解他们的事例,由此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诉相关事件。我设计了本节的过程与方案策略,通过展开讨论活动“贞观之治成因”来引导学生合理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采取学生讲述及多媒体放映的方式,展开对两位人物的简易测评,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再依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我也设计了本节的情感价值认识导向,学生由学习了唐展史,了解到唐太宗、武则天的杰出政治家身份,由此领悟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题情境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情境教学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学生只是简单地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程内容的复述,并没有展开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初中历史的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形式化地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然后开始点名,由学生个别回答,而对于扩展性理解的情境问题大多数教师自己讲解。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思维为核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自我思想,没有自我思考,更无法借助历史经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对现实问题产生独特借鉴。
二、情境问题的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教学是贯穿整节课堂的,包括导课、教学和课后作业的设置,其核心是情境问题的创设。通过对教师的问题情境的反思发现,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并没有通过讲故事、旧课回顾等情景问题设置的方式起到引领新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大多停留在语言上的承接。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只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固定答案,并没有涉及知识理解,例如在讲到老子和孔子思想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关于孔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老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等需要学生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不曾涉及。
三、初中历史有效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教学内容和情境形式全面结合的情境活动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以情境的教学活动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学习是融合在情境的教学活动中的,情境教学的课堂中没有脱离情境活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完全是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例如,在《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以PPT的方式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关于秦汉文化的展示引发学生关于秦汉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设计问题为什么表演者手上拿着竹简,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作为导游,以PPT画面的展示带领学生了解秦汉文化,观察纸的演进过程,在秦汉之前大家把文字写在贝壳、骨头等上,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拿上来引导学生把名字刻在上面,学生用圆规刻字,有的学生开始反映刻的看不出来,有的学生说字的笔画不好写,教师让学生搜贝壳名字的过程中贝壳还出现了损坏,学生从中理解贝壳的不易保存和不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纸的原料,想象纸的出现,是通过麻的初加工,纸质粗糙,有的学生说颜色像现在的烧纸,学生理解纸的改进需要对纸的颜色和纸的粗糙度进行改进,教师通过纸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完全融入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感受,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体会纸的演进过程,学习新课程内容。
(二)情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
1.1创设教学情境要实用。
学中创设情境必须以加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为核心,情境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情境教学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情境细节,从而达到通过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
历史知识反映的是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这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影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要确保展示给学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无误,从而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悟。
1.3创设教学情境应多样化。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力争做到情境模式的多样化,避免因相同的情境模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产生更深的印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1.4创设教学情境应具有针对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全部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适合情境教学法的内容,并选取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确保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2.初中历史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受,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2.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初中历史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或人物,因此学生不能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历史知识。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反映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视频、图片或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
2.2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人物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等创设不同的情境语言,把人物的细腻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人物特点。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情境,便于真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3结合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故事能够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的历史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故事场景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得到更深的体验感受,使其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
3.总结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还是以“以教材为本”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偏向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教学行为,看教师是否较好的处理教材内容,是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而对于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习效果怎样,在评课时甚少关注。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观察教师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情,学生是否形成自主意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等。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打开了道路。
在教学《》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如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发展过程,比如形势示意图等。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采取多样化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这仅凭教师个体力量是难以达成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评价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且教学评价也是师生反馈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聆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明白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学调整与完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运用学习档案、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等多样化、新颖性的评价方法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交流、师生反思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因为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单元标题自选分主题,比如家庭生活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等等。而后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渠道搜集与整理有关图文资料,认识中国近现代民生的变迁,完成学习报告单:包括班级、姓名、资料名称、资料类型与时间、资料来源、主要观点、有哪些启示或认识、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预留时间给学生成果汇报与展示,相互交流与评价。于是学生踊跃参与,有的展示了采访的录音磁带;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展示了调查与访问资料等。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客观的评价他人,也让教师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