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审美能力论文

时间:2023-03-30 10:39:05

导语:在审美能力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美能力论文

第1篇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2篇

关键词: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

关于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夸美纽斯说:“只有通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康德也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我国很多学者也赞同此观点。“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只是发展人自身”[1],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为培养人的重要方面。

近现代教育先驱先生提出美育观念,陶行知等教育家也践行着劳动育人等科学而非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可是当今为人们广为诟病的高中教育现状却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渐行渐远。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又将美育放在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呢?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教学之外,育人功能同样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及特征,育人功能可以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是育人的一部分。现在不少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课堂上怎么能享受?课堂上哪里有时间感悟?所以大多只能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一些。

有人提出疑惑:如今孩子基本不读名著,对于名著的认知绝大部分来源于改编的电视剧(如《西游记》《红楼梦》《聊斋》等)或改编的电影(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而这些作品中虽不乏精品,但有些影视作品对原著删改颇多,难以透过它窥得原著的精髓;甚至对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通俗类小说,学生也都是看改编的电视剧、电影(如《神雕侠侣》《情深深雨蒙蒙》《哈利波特》《何以笙箫默》等),这样的通俗影视作品近年来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泡沫化,努力制造噱头,拍得越来越低俗,越来越没有“营养”,好像吐槽点越多越能提高收视率。在这种状况之下,孩子们如何从文学经典中获得力量,并将之传承下去?

诚然,这样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阅读和接受更加多元化。一方面,纷繁的阅读材料和影视文化通过多种媒体进入校园、进入家庭,不可抗拒地渗入审美观善未成熟的心灵,致使感官愉悦取代了审美选择,主观直觉喜好取代了客观评价标准,学生的审美观、辨别是非美丑的眼光都变得缺乏感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优秀经典作品(名著)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青少年心中缺乏美的“样板”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魅力的感召,[3]并且主观上也不愿意走近经典作品。

我们只有使学生在语文中享受快乐,培养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才能吸引他们爱好文学作品而不是快餐影视。在这点上,语文教育者只有转变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作为分内之事,以之为目标才能扭转以上令人担忧的局面。

二、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绝不是过去填鸭式知识教学可以实现的,我们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及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构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一种极为强烈的心灵的高峰体验,是审美感知到审美感悟的过程。审美体验(领悟)则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观察是认识物质空间中物质性事物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外在的感知形式对物质的空间属性所作的最初认识;领悟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投入,以认识审美空间中审美对象特征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认知活动。[3]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体验型语文课――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感性材料,或者营造真实可感的氛围,或设计动口动手的活动任务等,以引起学生感官参与,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或亲自参与的过程,来体会和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并获得自信快乐的语文课程类型。

体验型语文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如余立新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概论》中提到的一个课例――“春之遐想”。该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春天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相通的美感。整节课上,语文教师讲的话很少,主要通过诱导学生回忆春游的经历,聆听描述春天的音乐,观看屏幕上春天的画面等来营造感性的场景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并通过参与讨论和写作,把自身潜在的审美意向激发出来,同时这个过程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苏轼的《定风波》,可以就诗论诗,无需太多写作背景,而是让学生充分浸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情境中,自然界的风雨、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一一袭来,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从容,自然会被文字本身及其背后的苏轼所吸引,甚至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到他的诸多观念以及对精神境界美的追求。如此一来,学生也不再只被乏味的泡沫剧吸引了。

三、更改语文评价机制

高中毕竟是最接近于高考的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必然受到高考的极大影响,高考试题及各高校录取标准是最直接和影响深远的评价机制。近年来兴起的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对学生某些特长和爱好的肯定及鼓舞。2015年两会代表提出:教育改革措施加速落实,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进步。现在高考改革取得了突破,下一步也应该改革招生制度。并提出高考自主招生将取消推荐限额,所有学校和学生都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一旦实施,自主招生的深究、个性、创新的理念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审美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成功与否,如此一来,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转变。

同时,语文高考试题中应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审美能力的开放式试题,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这样才能使师生和教育各界注重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殿堂,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我们应转变语文教育观念、改变语文教学方法、更改语文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方能不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初衷,逐步趋近于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目标。

注释:

[1]唐兵:《从人学角度论教育本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

第3篇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学科,同时又是音乐教学中1个重要课题。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而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1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审美创造与审美认知、审美判断相互交织,并与欣赏者原有的知识和修养相结合,产生良好的复杂心理反应。同时,由于欣赏者的情绪、角度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欣赏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培养学生去感知、鉴赏以及把握音乐作品中各个要素,从而产生想象,启迪智慧,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素质教育;现状;审美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ABSTRACT

The appreciation of music teaching is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enhances the student health esthetic appeal the discipline, simultaneously also is in the music teaching an important topic.The basic task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train students estheticism,comparing with other subjects, it has a gifted function even more in music education.An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usic education

--The appreciation of music, there is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 estheticism.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美育教育;美术教学;特色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美术课程的改革及将美育特色纳入双语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对双语学校的长远发展作出可行性规划。同时指向未来、迎接竞争,指出了美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法。

一、引言

美育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美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课程标准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出发,从学生学习美术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破除了陈旧的教育观念,为切实搞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和要求,渗透着美育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的具体精神,是学校美育教学工作遵循的重点。

我校作为一所民汉合校,将美育特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领导者在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学校长远发展所作出的带有变革性的可行性规划。要把美育特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使它真正发挥推动作用,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特色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师生的吸引力,使得它在校内获得持续的成功和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深化特色教育,揭示和承载更多的现代教育观念,并迁移到各项工作和所有教师身上,最终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注意点

(一)以美术教育课程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价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中学的美术教育通过情感、形象、审美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与表现,并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校双语班少数民族学生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所谓审美素质,就是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核心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提高审美素质,需要以提高其他素质(如文化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为前提,更需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所谓情趣,简而言之,即情调趣味。情趣呈现方式有平庸、低俗、高雅之分。情趣的高雅是审美的高品位。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和艺术风格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不要替代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开展讨论,让学生开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个层面:通过一般的教学方法,即观察、了解、认识、记忆、理解、训练等基本方法,掌握一般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对美术语言、美术类别、多种流派和风格的掌握,对相关联的历史背景和有特定意义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符号象征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思想倾向、历史发展、时代精神的了解。

第二个层面:运用美术教育的特殊方法,达到对艺术作品深刻蕴意和外在形式美的理解。它融会了感知、情感、想象、创造等众多因素,是一种形象生动、真实直观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艺术品,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美的共鸣。一旦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和升华。

(二)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活动特征所提出来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美术创造活动中能创造性的应用美术语言进行质疑和探索,并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形成以激发创新精神为先导,以探索研究为中心,以创造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格局。

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确立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产生执著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在审美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我们还应将审美观念带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觉到美的存在,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创造美。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交流,消除在文化上的隔阂,促进民族团结。

三、总结

美育教育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注重情感,以情动人,突出感受性,使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创新;善于表达各自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敢创新,会创新。

在美育教育中,应全面抓起。在各个学科领域渗入美育教学,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变教会为自主学会,让民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要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素养,给予民族学生适宜的人文环境和主动学习的空间,给予民族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为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接班人做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第6篇

越来越沉溺于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忽略了完美人格的形成,学校教育也出现了一种极为混乱的现象:教育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因此审美教育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语文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做以简单概述,并对审美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如何开展进行。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一、审美教育概述

1.审美教育的涵义

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为了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到:“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与智育和德育相辅相成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语文自身就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审美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有其必要性。其一,语文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材选择的内容来看,教材所选内容都是知名作品,其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这些作品所包含的艺术美、自然美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多彩的内容使得语文教育更好的向素质教育发展。其二,语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自我发展需求。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想象,丰富其文学形象,提高创造力。语文审美教育,能够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考制度背景下,应试教育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在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我国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偏差,更多的是追求语文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这门学科艺术性。例如,老师在讲授一些文言文时,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分析文中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对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技巧则是一笔带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应试教育看重分数,因此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和审美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任课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理念。语文教学要实现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教育的理念。然而,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没有个性,使得整个课堂没有活力,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难以深入感受作品带给人的美的感受和启迪。

三、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1.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是确保审美教育可以进行的基础。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以下能力:①要有系统的美学理论知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了解有关美学的知识,并且将它们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指导学生进行审美。②教师处理好学生与教材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美、板书美等细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时,要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中时代的学生好奇心强、记忆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些特长,并且结合教材的特点,就能使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得以实现。高中时代的教材特点呈现出一种规律:高一多散文,以古代和现代散文为主;高二多文学作品;高三则多以中外文学评论和议论文为主。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特征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想象,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的提升自己。

【结 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促使高中语文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能不间断、持续的进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小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61-01

为了更好地真实反映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现状,我针对几所中职的学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的问题作了一些统计。在2014-2015年第二学期,我对陕西省商业学校7个新生班级和汉中市一职高、O一二技校三所学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共500名,其中本校257名,其他学校的学生243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如下:

问题1.你喜欢音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分析:学生基本是喜欢音乐的,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小学、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缺失,所以对音乐不感兴趣。

问题2.你喜欢哪种音乐?(可多选)

(A)流行音乐

(B)古典音乐

(C)民族音乐

(D)西洋音乐

分析: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流行音乐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基本没接触过,所以喜爱程度偏低。

问题3.你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开设音乐课吗?

(A)很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课是毫无必要的,认为音乐课无法带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技能,只是在占用他们的时间而已。

问题4.音乐老师应该讲授些什么?

(A)理论知识

(B)流行歌曲

(C)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欣赏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的。

问题5.你认为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组织对你自身的提高有作用吗?

(A)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B)能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C)提升自信

(D)没什么作用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喜欢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他们是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

综上,可以看出,学生很喜欢音乐,也向往音乐,由于种种原因,又没有办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关于音乐的教育。

作为中职音乐教师,我们可以为中职音乐教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我校的一些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首先,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组织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最后,通过音乐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以此为目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技能性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业界对于复合型影视艺术人才的需求分析出发,对影视艺术院校教育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引言

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影视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许多大学也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影视艺术教育一直呈现一种分割状态,院校之间缺乏交流,院校教育与影视业界更是缺乏必要的互动。影视艺术行业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改如何与市场接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原因分析

(一)影视行业特质决定

一般影视制作项目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编剧、制作、音乐等诸多团队的分工配合,而各个部门间的配合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根据以往“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这种交流又显得异常的困难。

(二)影视产业形势决定

当前,我国的影视动画被国外动漫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我国的人均拥有动漫片的时间只有0.0012秒,而日本人现在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是5-8分钟。根据业内人士调查,目前我国对动画制作人才需求缺口是15万人左右,动画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60万人。中国影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振聋发馈。

(三)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决定

影视是一门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银幕或荧屏为观众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评价影视制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艺术性,而艺术性的形式需要专业化、高水平、重合作的艺术和技术复合型人才。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培养要有重点,有主有次,不同的人的重点不同,也就是专的方面不同,但是他们博的性质是相同的。

三、基本素质的培养

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艺术和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构成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全面,市场竞争意识强的高质量人才,才是提高影视质量的水平的根本保证。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育才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相关院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模式也应相应改善,对于相关技能与艺术素质培养来说,个人觉得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一)气度和气韵

影视剧《巴顿将军》后面的巨大星条旗符号,显示了美国人的霸气《黑炮事件》中的大钟,作为符号警示人们时间的厚重《大法官》中巨大的“法”字,大楼的仰拍等都是浩大气度的一种完美演绎。气贯长虹、气韵生动永远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恒久追求的最高境界。影视艺术亦然。

(二)市场经济意识

艺术品可以转化成商品,并且常常是天价商品。艺术品转化成为商品的过程之中,作品本身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加深加广了。与其他商品一样,艺术品的市场运作一样需要符合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没有自我推销的市场观念,不研究市场的需求,艺术家很难有好的发展,“酒好也怕巷子深”。

(三)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被分为三类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从艺人员必须勤加训练、牢牢掌握的思维模式。它建立在顺向和逆向思维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网状立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广博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吸收快捷、消化、变通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求异、超越和创造是从影视艺术人才必要掌握的技能。

(四)审美能力培养

对影视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审美感受、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从艺人员的情操和情感、性格和品格,对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影视艺术这种综合性艺术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四、结语

影视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卷全球,创造了梦幻版的影音帝国与巨大经济效益。中国政府与相关从业者都意识到了影视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之重大意义。因此,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更应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全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掘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力争在世界影视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后来居上。

参考文献:

[1]米双全.影视艺术教育再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2]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文艺评论.2006(04).

[3]陈兆金.略论影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电影评介.2007(02).

第9篇

音乐欣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最有力的手段,它综合了1切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作用于人的心理。其实质是人类1种高级而丰富的心理活动。音乐欣赏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感觉,但审美感觉并非单1的感觉,它不仅靠单1的心理活动和感觉来完成,它需要自觉和不自觉的综合运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能动性,参以丰富的心理活动来完成。其实质是音乐作品除了在听觉上作用于人外,还在情绪、视觉、触觉、联想等方面都产生联合反映,这就是音乐的通感。本文着重论述通感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试图以此丰富音乐欣赏的审美内涵,强化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音乐欣赏;通感;统觉;审美;音乐教育

ABSTRACT

Music enjoyment is the indispensable food for thought in human beings daily life. It is a

useful way of nurturing students taste sentiment, taste sense, taste capability. It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culture, life, affection and then functions the mind of human being. The essence of it is a loft and profilic psychologic activity. Music enjoyment can stimulate our taste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