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9:06
导语: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广受大众的喜爱。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健美操课开展的也较为广泛。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健康的重中之重,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还较少。本论文从辽宁大学健美操班选修课班随机选出40名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健美操课,根据前测后测结果,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得出结论。
关键词 高校健美操 女大学生 身体素质
一、前言
健美操运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氧运动,由美国人Kennth cooper博士开始推广。由于健美操运动融合了音乐、体操、舞蹈等多种元素,这使得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快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对象:辽宁大学健美操选修班4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健美操、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依据。
2.实验法。实验过程:在辽宁大学健美操班随机选出40名女大学生,经过一学期健美操课程,经过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对比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健美操基本步伐、身体素质练习、新大众健美操一级规定动作。
3.研究指标。第一,力量素质:一分钟屈腿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蹲起;一分钟提踵练习。第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第三,耐力素质:800米成绩。
4.数理统计法。运用Minit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实验前测数据和后侧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最后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对力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正好符合健美操的运动特点,在音乐伴奏下成套动作的反复练习,能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腹背肌,臀大肌、大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及小腿腓肠肌等充分的得到锻炼,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有着较大的提高。
2.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柔韧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是全身性的有氧练习,它有较好的增强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作用。通过一定强度的健美操练习后,有效地锻炼到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骨骼和韧带,使身体可以更好的参与拉伸练习。在健美操成套练习中大多要求身体和四肢最大幅度的伸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肌肉和关节的延展,使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得以提高。
3.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练习时间较长,有时甚至有连续上千个动作,长达一个小时以上,这对于学生提高对抗疲劳的意志力也是大有好处的。通过长时间的有氧练习,使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得以提高。
(二)建议
1.健美操对改善女大学生身体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一定的条件,加强教师技术水平的培养,逐步普及健美操并丰富教学内容。
2.进行科学指导,努力推广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安排运动量及动作内容,运动应从易到难,运动量及强度逐渐加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3.健美操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健美操运动成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4.加强教师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各高校应加大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其科研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其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王申申,等.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发展
0 前言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和提供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1]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转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的重要过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一直以来步伐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体现云南省特色优势,也未全方位的展现出公共体育课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主、副项结合、主、副项、身体素质结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特色运动项目等教学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对研究所需文献进行查阅分析,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 Swot分析法
结合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对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因素进行分别分析,为论文结论的形成提供支撑。
1.3 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到的资料及分析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部分身体不适的学生的开设康复保健课,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入理论课教学[1]。另外,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选项+身体素质+副项、选项+身体素质等形式在一些地州院校逐渐开展起来,且每所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身体素质测
从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开设情况来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基本符合《大纲》精神和要求,五个领域也包括在内,但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要求度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而课程开设情况则比较齐全,但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这些大众项目上较多,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游泳、桥牌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项目只在少部分学校开展,并没有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普及开展。
最后,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核都取决于:平时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技术成绩+身体素质成绩等三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基本都能比较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集中存在的问题为,比例分值无法统一化,导致无论哪方面比例比重的倾斜,都会对一定的学生体育课的学习造成影响。比如:身体素质比例增高,对于身体素质差,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优势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过程。云南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各个高校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丰富多彩,因此,挖掘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将成为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大亮点;另外,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场所,结合地理位置的特点,安排科学有效的耐力素质锻炼方法,对提高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劣势分析
公共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目标形成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或者考核方式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改革空间,把更多紧接时代潮流的运动项目纳入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将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根据开设项目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云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云南省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将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组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4 机遇分析
1)2014年6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颁布,提出各个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鉴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可以从传统的选项课或者综合课转变为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比如:楚雄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9+6+3(9选项课学习,6周身体素质训练,3周第二副项学习)。
2)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学生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更是学生对运动锻炼方法运用的有效表现,结合国家政策的颁布,在学校中多增设体育项目俱乐部、定时开放学校体质测试监测系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健康情况,促进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3)基于“互联网+”的提出,针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结合互联网对学生建立体质档案库。学生通过档案库可以直观科学的了解自己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情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档案库,看到自己在全省大学生中体质测试成绩排名,从而激发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积极性。
2.5 威胁分析
1)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效果,《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颁布后,对各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中对学校体育课课时、项目、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场馆、体质测试、师资待遇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各项要求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与发达城市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从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课时分配、教学模式等方面,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发达城市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选项时的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都与此相关,开设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得分配课时结构,创新特色运动项目、采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将成为未来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重点方向。
3)体育运动文化的效应较低。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优势,毗邻东南亚国家、又拥有着一定的高原训练基地,体育明星也不在少数。但体育文化的传播却相对较少,从教师教育联盟到大学城,再到地州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局限性成为了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墙,体育文化的传播效应越大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影响越大,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将得到最大的效益。
3 小结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是提高云南省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政策,提升学校体育综合实力,顺应时展机遇,构建互联网+学生健康档案,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结合地域特色,挖掘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利弊关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因此,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需要从多元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做创新和转型的前进着。
【参考文献】
[1]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03).
[2]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04).
[3]马岳良,史湘平,曹利民.高校“三自主”体育选项课改革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理工大学为例[J].竞技论坛,2013(07).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按BMI指数分组,分析BMI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本论文以云南省四所高职高专学校的2714名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大学生BMI分型与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体质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BMI 大学生 体质
体质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公布的,反映了成人体重与身高的关系,而且还是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BMI指数的大小不仅影响了人体其他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数的变化,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因此按照BMI大小划分的4个类别,对不同类别的高职高专学生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其体质特征,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体质特点与规律,为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云南省四所高职高专学校2714名学生,其中男生1779人,BMI平均数为22.49,最大值35.31,最小值15.74;女生人数935人,BMI平均数为21.64,最大值31.87,最小值14.11。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标准方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偏轻、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等各组之间,男、女生身高、体重、BMI值的平均值、标准差
从数据分析得出,不同BMI组的身高区别不大,而体重和BMI却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不同分组之间男、女生身体机能的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平均值随着BMI值的增大均有明显的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超重或肥胖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肺功能及有氧能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男、女生的肺活量比较结果也进一步显示.体重偏低的男女生肺活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别的学生,其中男生中超重组肺活量最高,而女生中肥胖组肺活量最高,这也证实了该指标与体重相关程度较高。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测试,主要用以测定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性。研究结果显示其指数与BMI无显著性相关,说明BMI对高职高专学生心血管机能的影响不大,对大肌肉群持续工作能力影响也不明显。
(三)不同分组之间男、女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握力和立定跳远分别是测试受试者上肢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的重要素质指标。研究结果发现,4个组别的男、女生握力平均值比较显示,握力与高职高专学生的体重密切相关,其中肥胖与超重组握力指标最好,体重偏低组最差,表明握力大小与体重相关,随着体重的增大,握力有明显增大的趋势。男、女生不同BMI分型的握力体重指数则正好与之相反,随着体重的增大,握力体重指数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反映了男生的上肢肌肉的相对力量随着BMI值的增大而增强。通过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发现正常组男、女生立定跳远均值最高,其次为体重偏低组,肥胖组男女生成绩最差,说明超重与肥胖组男、女生的运动能力已经受到了体重的限制,因此随着BMI超出正常范围值的增加,学生下肢的相对爆发力逐渐减小。
研究结果表明,BMI与男、女生的50m跑呈显著性正相关,从男、女生50m跑的均值来看,随着BMI的增加,50m跑的速度越慢,因此从总体可以说,在超出正常值以后,BMI越大,快速位移的速度越慢。统计表明:男生4个BMI分型中的1000米平均成绩体重正常组最高,肥胖组最低,正常组>偏轻组>超重组>胖组;女生4个BMI分型的800米平均成绩体重偏轻组最高,超重组最低。这说明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大学生耐力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和体重偏轻组的大学生,这就导致BMI指数越大,即肥胖越严重,耐力水平也越差。
三、结论
(一)不同BMI组别高职高专学生的体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女生超重及肥胖的体质状况均显示出最差的态势,这说明了肥胖是影响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BMI值偏低对大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肺活量/体重指数与BMI值呈显著性负相关,超重或肥胖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肺功能及有氧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
(三)立定跳远与BMI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超重或肥胖对高职高专学生下肢的相对爆发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BMI与握力/体重指数、50米跑呈正相关,男生的上肢肌肉相对力量随着BMI值增大而增强,男、女生的快速位移速度也随着BMI值的增大而减慢。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不同体质指数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95-98.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身体损伤防护措施
1 大学生体育教学重要性
体育教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但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现代的大学生只有锻炼好身体,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健康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而这种体魄的锻炼,在大学而言,除了他们自己课外的娱乐之外,最重要的锻炼方式就是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中锻炼,通过体育课堂上的系列活动,来获得健康,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体育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的能力。
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正确对待竞争,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高自我的心理承压能力以及受挫能力,能够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与生活中的挫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2 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久的发展中,不断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发扬优势,补充劣势,来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就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损伤情况调查,得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以及大多数学生身体受损的原因。通过这些,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撰写中就有很多的题材,这些都是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2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调查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撰写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得出了一些避免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措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对理论文献的查阅得到的信息与资料。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得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调查,通过中国其他高校的体育课堂出现身体损伤情况的原因的查阅,也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身体损伤的原因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2.1.2 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通过具体实际的教学中获得的调查信息,实地调查法在整个论文的撰写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2009年9月-2011年1月一个学期的教学,以(作者所教学的班级)为例,班级有79名学生,其中25名女生,54名男生。
2.1.3 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专家访谈来获得相应的信息,本文主要是通过和其他高校体育教师的访谈、交流,得出了我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身体损伤情况,这样通过与其他体育教师的交流,就得出了大学生身体受损伤的普遍性。
2.1.4 数据统计方法 通过专业的数据统计方法对所调查的数据得出了计算,最终获得了精确的结果。
2.1.5 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学生身体受损的情况的原因。
2.2 调查对象 (作者所教的班级),班级有79名学生,其中25名女生,54名男生,最大年龄是22岁,最小年龄是19岁,平均年龄21岁。共发生身体受损345个。
2.3 调查结论 2009年-2011年1月,通过以上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对象的统计,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2.3.1 身体部位受损伤情况 通过对往年资料的查阅以及体育老师的一些走访,从2009年-2011年1月期间,(作者所教的班级)班级学生身体部位受损伤情况如下
在大学生体育身体部位受损情况的调查中,受损情况最普遍的是小腿的受伤,102例,占总数的30%,其次是脚,85例,占总数的25%,位居第三的是大腿的受伤,58例,占总数的17%,受伤情况比较低的是手腕以及腰部的受伤,分别占3%和1%。
2.3.2 按照时间受损伤情况调查 根据上述345例案例,又根据具体时间作出具体如下的结论:一年四季中大学生体育教学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季节是冬季,135例,占了总数的39%,其次是秋季,102例,占了总数的30%,第三是春季,65例,占据了总数的19%,受伤最少的是夏季,43例,占据总数的12%。
2.3.3 身体受损性质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身体受损案例中,受损性质最大的是擦伤,108例,占据了总数的31%,其次是扭伤,95例,占总数的28%,占据第三位的是拉伤,66例,占据了总数的19%,其中最小的是骨折,25例,占据了总数的7%。
2.4 受损伤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从2009年到2011年1月的345例案例中,冬季发生身体受损情况最多,其中因为擦伤而引起的比较多。具体发生身体受损的原因,就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作出了问卷调查,发送调查问卷79张,收回79张,有效调查问卷78张,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身体受损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思想认识,35例,占据了总数的44%,其次分别是天气以及设备老旧、安排失误。我们对其原因作出以下分析:
2.4.1 安全意识不强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普遍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思想认识不足,在79个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思想上没有重视体育课堂上的安全措施。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安全的强调力度不够强,很多大学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对技术能力的考核,而在重视能力的同时,忽视了对安全的教育。其次就是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他们总是认为“这些运动损伤肯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受伤也不过是小伤,几天就好了”,就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让他们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不重视安全因素,造成了大学生身体损伤。
同时因为现代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冲动的年龄,这些学生生活经验不是很足,在平时的锻炼中,好胜心强,容易在体育学习中重视竞争,在重视竞争的过程中就忽视了安全的存在,尤其是男生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身体损伤。
2.4.2 设备老旧 在上述的原因调查中,由于设备老旧而引起的身体受损案例有12例,占了总数的15%。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是否遵守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问题,也包括组织方法的问题。设计老旧主要是指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体育的设备没有及时更新,造成了身体受损情况。
2.4.3 安排失误 由于教师安排失误而造成的身体受损情况共8例,占据了总数的10%。这主要表现在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投掷联系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个别学生因为场地面积比较狭窄,所以在非投掷区进行投掷练习,这样的安排以及做法都极其危险的。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注重运动分区,是引起身体受损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进行器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体育老师不可能是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也没有安排合适的男生去保护女生,避免意外发生。
2.4.4 天气 由于天气而造成的身体损伤达到了24例,可以说是比较高的。这里的由于天气而引起的身体损伤主要是指天气。很多高校为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下雨或者刮风下雪的天气,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依然让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吃苦的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造成了学生身体损伤。主要是由于天气而造成的学生滑倒、或者由于天气造成的课堂纪律不好引起的混乱,最终造成了学生的身体受损伤。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安全意识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高安全意识,我们才会从根本上减少身体损伤情况的发生。只有思想认识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在体育锻炼中才会时刻把安全放在心头,时刻提防安全隐患是否存在。根据调查原因中安全意识不强的两个方面,我们也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主要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在实际的体育运动中,要随时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参与体育竞争与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纪律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全面掌握老师所提到的技术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慢慢养成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只有注重安全了,才会降低学生身体受损情况的发生。
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水平。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会在体育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宣传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定期更新设备 学校要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比如最基本的篮球框架等,2008年曾经发生一个因为篮球框架不结实倒塌而引起的学生受伤情况。学校老师要有意识地定期去检查设备,而不是出于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只有主动地,从学生安全考虑出发去定期更新设备,才会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3 合理安排 可以说体育教师安排是否合理对于整个体育教学质量、是否发生安全事故有着很大的因素。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体育课堂上容易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或者是在个别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或者让学生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告诉学生一些容易发生事故的注意事项中,要认真对待体育课堂上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规定,以防止发生出现因为体育教师安排不合理而导致的不必要的体育事故,导致学生身体受损。再比如,由于冬天,人身体本能会骨骼会比较僵硬,那么体育老师在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会避免骨折等身体损伤的发生。
3.4 注重天气因素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对待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因素,比如首先是天气因素,我们上述提到的由于天气因素而导致的事故。虽然恶劣的天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但是作为体育老师要想一下这背后的代价,如果实在要在恶劣的天气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重视做好安全工作。如果天气实在是恶劣,譬如能见度低等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尽量停止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笔者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运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得出了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性调查,通过这些调查结果、调查原因,我们提出了避免大学生体育运功过程中的一些措施,本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体育运动中避免常见的身体损伤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要认真对待,以减少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编写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付钧宗.运动性疾病诊断.机制.防治.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邓淑旭.运动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积木原理”;武术套路;传统教学法;创编能力
1 前言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往往只能教给学生固定的动作套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去熟练动作套路,而这种记忆式的掌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内在本质,从根本上去掌握这一学科的内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武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此契机下,探索以“积木原理”为理论来指导进行武术教学,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优效性。
2 实验方案与实施
2.1实验的对象和时间
教学实验于2014年9―2015年1月,36学时。样本来源于成都文理学院2014级休闲体育系1班和2班,两个班人数均为30人。
2.2实验的因素及控制
2.2.施加因素
实验组学生采用“积木原理”思想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对照组的学生运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
2.2.2实验因素控制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均保持一致。学生均处于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中,不知道实验的存在。
2.3实验的方法
组间对比法
2.4 实验过程
2.4.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为了保证身体素质的好坏对实验不造成干扰,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内容为:100米、1500米、三角障碍跑、立定跳远、横叉。分析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检验结果 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均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教学前身体素质不会影响实验的不均衡实施。
2.4.2实验前两组学生武术创编能力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能力进行测试以保证实验后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将测试结成绩处理后如表2所示,得出P >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成绩基本相当,可以为实验后创编水平的变化作数据证明。
表2 实验前测得学生武术套路创编情况结果统计表
2.4.3实验实施前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2.4.3.1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都不太了解,分别为实验组19%、对照组21%,没有明显差异。
2.4.3.2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程度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分别都达到了87%、86%,不喜欢武术运动的学生占有比例非常小,实验组13%,对照组14%,结果证明了两组学生在对武术的喜爱程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4.3.3两组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经历
实验组73.3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武术运动,对照组也达到76.67%的学生从未学习过武术,两组学生得武术套路学习经历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2.4.4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
2.4.4.1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全程保证实验场地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2.4.4.2实验对象的控制,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必须保证实验对象的出勤率。
2.4.4.3教学计划的落实,在实验过程中,要按部就班的执行所制定的计划,不可人为因素更改教学计划。
2.4.4.4实验内容,严格控制实验内容,不可人为因素随意更改。
2.4.4.5实验数据,实验收据的收集及时性,在实验过程的每一环节一定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收集所需的实验数据。
3结果统计与分析
3.1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学期结束进行了武术套路测试,两组同学均参加了测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其结果如下表3
表3显示P>0.05,表明两组学生的少年规定拳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此还不能说明“积木原理”对学生学习武术没有促进作用,因为两组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调查其学习过程(教学计划),发现从时间上就能证明“积木原理”的优效性。实验组学习少年规定拳套路的时间为第9―12周,共8个学时。对照组学习时间为第9―16周,共16学时。
3.2自编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对两组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武术套路创编能力测试。测试结果分析见表4
表4,P
4.结论
4.1“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4.2“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加快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速度和深度,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武术技能知识。
4.3“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4.4利用“积木原理”为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武术,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武术运动的内在规律并且灵活运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君.培养高职女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实验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28
[2]张莉莉.新理念下健美操创编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7
[3]张莉莉.健美操的创编学习对高职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 2007-08-15
[4]丁林涛.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10-01[45]郭艳红.高师体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培养创新能力基本途径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5]杨玉霞.新理念下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创编能力略谈[J].《大家》.2011-09-05
[6]杨莉.对健美操动作创编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09-28
[7]钟富良.拼装积木法在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25
[8]冯玉洪.巧用“积木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14.
关键词:瑜伽 室外 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69-02
瑜伽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印度,原本是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但现今它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方式。瑜伽(YOGA)一词意为“一致、结合、和谐”,它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来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练习需要配合规律的呼吸和意识的集中,它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的能力,既修身又养性的锻炼方式[1]。瑜伽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益处在很多研究论文中可以查到。例如:仲慧慧《瑜伽练习对高校体育不同选项课锻炼效果的优化作用分析》一文,通过实验对比得出“在高校体育课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中适当加入瑜伽练习,会让不同专项运动尤其是针对难美性及要求高度心理稳定性的项目效果更显著;而其他的运动形式也会帮助更好地练习瑜伽、感受瑜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的结论。但是在查找文献中发现,很多学校开设瑜伽课程都是以整堂课(90 min)都是围绕着瑜伽练习进行,以发展学生柔韧性和静力力量练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我国开设高校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从中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以及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样的教学与练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是不全面的。
本人在营口大学园装备学院从2010―― 2012年参照辽宁科技大学瑜伽课程大纲开设瑜伽课程(全国各个高校现阶段的瑜伽教学大纲内容大体一致)。通过2010―― 2011年的一个学年度的教学发现一个问题,这种练习方式对于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发展不利。因为在学年度考核中,身体素质四项(800 m、50 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考成绩与篮球、足球、排球项目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相比差10%,这个结果让我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因此,我选择做一个在瑜伽选项课中增加室外身体素质(耐力和速度素质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试验,旨在验证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是否可以使保障学生在学习好瑜伽姿势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升其身体素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营口大学园装备学院2011级女生。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法、实验法、访谈法对营口大学园装备学院2011级女生128名瑜伽选项课女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测试。第一学期初先进行身体素质测试(800 m、50 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测试标准参照《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给出分值。将学生按照成绩平均分成四个教学班,A、B班是试验班,C、D班是对照班。在平时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对于教学内容和训练幅度进行调整避免给学生造成运动伤害。最后在第二个学期末,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算出分值,将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对比。试验班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每堂课先在室外进行30 min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练习,然后到瑜伽室进行60 min的调息、瑜伽练习,最后用瑜伽放松休息术结束;对照班是每堂课在瑜伽室先进行常规调息、瑜伽练习,在瑜伽放松休息术之前加20 min的室内原地身体素质练习。测试学生是每周一次90 min的瑜伽课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教学中瑜伽姿势练习的选择,试验班和对照班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在课堂上的练习频次相差2组左右。但是由于在教学前,提前就已经告知学生最终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通过一年的教学试验后,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向太阳致敬式12式”和自由选择六个瑜伽姿势。这个结果表明增加的身体素质练习并不影响瑜伽课堂教学效果。
(2)试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测试考核中,成绩还是比较喜人的,总体成绩都有提升(见表1、2)。两组测试者身体素质成绩先进行纵向对比,仰卧起坐是优秀率提升最高的(实验班是17.18%,对照班是15.62%);及格率的提升幅度最大的是800 m(试验班是26.75%,对照班是18.75%),其次是50 m(试验班是20.34%,对照班师14.07%),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的及格率的提升幅度都在10%之内。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瑜伽姿势练习对于学生腹肌和下肢肌肉群的锻炼效果比较好,对于提升学生的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的成绩有益处。
(3)试验班与对照班结课后的身体素质测试及格率的提升幅度横向对比,800 m和50 m及格率试验班比对照班要高出6%以上,立定跳远提升率持平,而仰卧起坐是对照班比试验班提升率高出3.13%。提升率差额低于5%的都不能按照明显差异,3个人以内的成绩差额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通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试验班受试者每堂课在室外进行的30 min耐力和速度素质练习效果比较明显,比单独在室内瑜伽练习后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强度要大。但对于增强腹肌和下肢肌肉爆发力方面影响就没有明显差异性了。(图1)
(4)在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反馈,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刚开始对于身体素质练习的接受程度上是不一致的。试验班的学生前7次课的反馈是耐力素质训练太累了,不容易坚持,羡慕对照班的学生,但后来在身体与心理上也就适应了。对照班的学生前3次课对于素质练习也有不耐烦情绪但感觉还可以坚持,后来对比试验班的学生也就不再发牢骚了。但是到中途模拟考试的时候,尤其是800 m测试的时候试验班的学生优、良率提升的幅度要远远大于对照班,这个时候她们自己也开始承认老师上课增加的练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平时她们根本不能坚持长距离跑步全靠体育课堂上的训练。通过模拟测试后,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进行耐力或速度素质练习后,学生进入到室内后如何让其尽快减缓心率,过渡到瑜伽课程的环境氛围的方法很重要。否则教师还需要额外的多出10 min左右的时间来调整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不稳定性,这样会降低瑜伽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跟学生进行教学反馈的访谈中,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认为进到室内后先进行5 min左右的“半莲花呼吸冥想”会对其平缓心率效果比较好,也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瑜伽姿势练习的氛围。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要求学生要注意呼吸的配合,这样也加强了其注重呼吸调整的意识。
(6)由于我的试验是采用在学校体育必修课上进行,所以试验班与对照班在身体素质测试项目的选择与其他项目课程班级是保持一致的。在通过与其他选项课程班级的四项身体素质总成绩的及格率、优秀率的对比,可以惊喜的发现整体上不但没有被落下,而且还略高于平均成绩(见图2)。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瑜伽选项课上增加室外耐力和速度素质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有明显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高校体育选项课中采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2)室外耐力和速度素质练习内容的选择和分配比较重要,必须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否则学生的厌烦情绪就会增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3)瑜伽姿势练习对于学生的腹肌和下肢肌肉力量锻炼效果比较明显。在教学初期就要向学生交代具体考核内容,让学生有危机感,督促其课后自我练习。
(4)试验班学生在室外进行耐力或速度素质练习后,进入到室内进行瑜伽姿势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先进行瑜伽呼吸打坐冥想练习。这种调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瑜伽练习状态,增加姿势练习的呼吸配合意识的提升。
3.2 建议
(1)采用瑜伽选项课先室外耐力和速度素质练习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学生练习状况,及时鼓励,并中途要有阶段性考核,让其感受到益处,增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
(2)在瑜伽教学课堂上尽量要带领学生“做”,要“练”中“学”,组合设计要有连贯性。让学生有一种“我在参加锻炼”而不是“我要学习”的感觉,这样会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
(3)由于我们教学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多沟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既可以增加或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避免出现运动伤害的发生或运动负荷刺激过小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青海省健美操课内容选择的种类和方式,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因素和课外健美操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果:青海省高校健美操课教学内容以《锻炼标准》为主。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和场地设施情况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健美操协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青海省 高校 健美操 教学
一、前言
健美操具有集健美和健身于一体、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动作的多变性和协调性以及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大众健美操是集健身、娱乐、防病为一体的群众性普及性健身运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也便于在高校内开展,因此全国已被广泛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并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属于大陆高原气候[1]。青海省高校处在高原环境中,这种高原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学的现状的研究也就具有了其一定的独特之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师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以三所高校的健美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通过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查阅相关论文130余篇。并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本研究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根据青海省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本文的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为青海省高校健美操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发放教师调查问卷共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本文采用SPSS18.0对回收的问卷和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对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图表由Excel2003进行绘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青海省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情况
通过对青海省三所高校健美操课教学内容的调查,高校健美操的总体教学内容包括了《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自编成套健美操、拉丁风格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啦啦操和民族健身操。
从表1可以看出,《锻炼标准》是青海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有90%教师选择在教学中加入《锻炼标准》教学。其次是自编成套健美操,有40%的被调查教师选择这一项在健美操课堂中教授。自编成套健美操是创编者根据健美操的特点和运动规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运动目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编。高校健美操教师一般会根据大学生的生理阶段特点、身体素质、场地设施、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健美操教师自己的风格和喜好等,编排适合大学生的自编成套健美操进行教学。
拉丁风格健美操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也较为常见。以体育舞蹈为元素的拉丁风格健美操多为女性所喜爱,教师在编排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喜欢的风格,另外也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比例和喜好所编排的拉丁风格健美操在健美操教学中也多有运用,有30%的健美操教师选择了此类风格的健美操加入教学内容。
竞技健美操、啦啦操都是专业性和表演性较强的健美操种类,其中有10%的教师选择了此项进行教学。这两种健美操的动作复杂多变、对力量、柔韧和身体协调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健美操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有要求较高。
民族健身操是青海高校健美操教师创编的一种特有的健身操种类。健美操教师针对青海省藏族、回族、土族、萨拉族等多民族的地方特色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所创编的健美操,符合地域和多民族的环境特征。土族健身操是依据土族安昭舞蹈的基本动作,结合健美操的特点创编的一套健身操。撒拉族健身操在创编过程中融入了撒拉族舞蹈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藏族健身操是吸收了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的动作特点创编的有氧健身操。在所调查的健美操教师中有一位教师选择教授民族健身操,占总调查人数的10%。
(二)影响健美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分析
健美操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学生的兴趣、学生身体素质、场地设施和领导重视程度都是主要影响因素。
表2显示,健美操教师认为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因素中,选择学生兴趣因素的为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0%;选择学生身体素质因素的为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选择场地设施因素的为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0%;选择领导重视程度因素的为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说明健美操教师认为在选择教训内容时,首先会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场地设施的情况,其次会考虑领导重视程度,最后会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青海省高校健美操课教学内容以《锻炼标准》为主,其次是自编成套健美操,另外民族健身操是青海省高校特有的健美操教学内容。
(二)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领导重视程度和场地设施情况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
(三)在选择健美操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编排时多采用一些加入民族风格的动作和音乐,例如民族健身操等。也可加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风格和街舞动作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校领导应加大对健美操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多举办健美操的比赛和表演。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2(60-61)
[2]刘倩.影响《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实施的因素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育改革;身体素质
新课标的颁布至今已十多年了,为基础体育教育也指明了工作方向,但改革的效果却不明显,作者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链接处断档。本文从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入手找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除了具有大学城的美誉,还有很多中小学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示范单位。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参加国内国外的各项竞赛当中都有优异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但吉林省高校及中小学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与这些光环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专家访谈法对省里体育专家进行走访得出,省内的中小学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教法及教师的示范动作,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多数人还在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在随着网络及媒体的普及,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应该值得深思,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为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示范,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直观上的疲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理论知识的缺乏让学生对体育教育淡薄,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启发式教育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形成,从小学到高中是一名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身体的协调性、力量、速度、耐力及运动中心理素质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能不断下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吉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综上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环境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体育教育改革将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前功尽弃,成为一句空话。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吉林省内普通高校进行了体育选修课的全面普及,对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高层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教师质量的高低、大学生中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欠缺及大学生体育基础能力与体质情况都是我省普通高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上述几种情况一直是影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及问题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影响因素
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对基础教育是高度重视的,但对体育这个学科的重视度还尚有不足,导致基础体育教育下降的主要因素除了学校管理层的关注不够外,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组织教法落后、教师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脱轨,不能在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直观的授课,经常把体育课堂的管理随意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观点不正确,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长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意识淡化,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在全国素有大学城的美誉,这证明了我省对高等教育
的重视度,吉林省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一直遵循着由我国教
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发现还有很多学生达不到标准。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之间教学类型的不同,对科研、论文、著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也包括其中,导致很多人把体育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科研当中,从而忽略了教师的体育技能及组织教法的培养,给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感觉,加上大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造成与高等体育教育的脱轨,对高等体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建议
1.加强对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链接的关注
面对基础体育教育的淡化,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当中无论是
体育技能还是体育理论知识都很缺乏,高校体育教育面对此困难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完成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的链接。
2.加强对高等体育教育教师的培养
针对体育院校和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对于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要严格把关,力争求实创新,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3.正确树立在职高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改中的思路
普通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目的是为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职的高校教师应正确看待科研工作,不要只重科研而忽略体育技能及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知道在普通高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科研与体育技能都要过硬,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而体育技能则是让学生直观、有效的学习运动技能,两者之间是并存的,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
4.加强高校管理层对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视
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应对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给予全力的支持与监管,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体育科研与体育技能一体化的形成,从而合理、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理论、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为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稳步向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四川体育科学,2006(03):1.
[2]冯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8):4.
[3]毕晓文,毕强.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7):4.
[4]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