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手机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5:29

导语:在大学生手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手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1]熊婕,周宗奎,陈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2,26(3).

第2篇

关键词:手机 大学生 影响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11

第3篇

关键词:用户体验;大学生;备忘手机;备忘分享

1.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般人们只是把生活中小部分日程记录在一些日程管理工具上,多半的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装在大脑。如果这些大部分自我承诺只是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及时完成,头脑就会不断地提出要求,耗费大量的心智,直到这种承诺最终得以解决,这样形成无穷无尽的循环,既无法帮助事情取得进展,也会给人们带来内在的冲突和压力。日程管理备忘就是将每天的工作和事务安排在日期中,并做一个有效的记录,方便管理日常的工作和事务,达到工作备忘的目的。同时也具有对员工日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的作用。电子版的日程管理通常具有定时提醒和共享等功能。现今出现很多备忘软件和工具,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针对人群来设定这个人群所要求的。

国内大学生手机app应用日程备忘主要问题表现在:现今主要的备忘工具有传统纸质工具“便利贴”、“手机备忘录”、“手机备忘软件”、“桌面备忘”。初步调查发现:大部分手机都是自带的备忘录,设计时缺乏对目标用户的明确定位;多数只是提供记录方式,没有方便的输入记录的方式;提醒方式单一,无趣;界面流程多以文字表述,视觉上缺乏美观。

2.大学生手机用户研究

2.1 用户定位

本课题的备忘手机设计研究,将主要目标人群定位高校大学生用户人群,现今正在学校就读,需要有提醒意识的青年人群。青年正值人生中精力旺盛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力。同时,生活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瞬间更新,我们也需要使用一种方式来提醒自己的信息含量。而大学生在是这股信息潮的推动者,备忘方式它在有形或无形当中都在影响与改变着青年人的学习生活。而青年人群作为备忘手机使用思潮的主要力量,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其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将目标人群为大学生用户。以下将对这类人群的特点做具体分析。大学生人群作为备忘手机的用户人群。目前,全国拥有在校大学生约2000万人,是一个重要力量。他们都正处追求理想,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的阶段,在备忘上主要体现简单有趣,更快捷、个性化等特征。他们希望够能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又要保持自身的自由,喜欢与朋友联系讨论,接受与实践新的思想,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2.2用户调研

用户调查的方法主要有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类。这两者看起来很相似,都是提出一堆问题让用户来回答。但它们之间有个关键的差异:数量。用户访谈是抽样调查,数量少(每种类型的用户不超过10 人),而调查问卷则是一种大范围内的普查。数量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方法的性质,一种是定性的研究方式,另一种则是定量的研究方式。不过它们用于发现用户的观点是非常有用的,往往会在用户的答复中,发现之前根本就没考虑过的新想法,这也许就会改变产品设计的思路。此次备忘手机设计的用户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和用户访谈两者结合的方式对目标用户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量化的用户习性的调查。随机分发问卷50份,在图书馆、教室、学生寝室分发问卷,每份问卷填写的时间约为2分钟左右。

通过用户调查和问卷调查,首先了解归纳大学生的日程分为4大类:课程,作业,活动,其他(一些琐事);其次需要在输入方式上要更加简洁方便,打字输入的方式不利于随时记录;再次在查看方式上要与普通的完成嵌入在日历的方式有所改变,能直观地显示,不用点击进入子页面查看。最后在提醒上要有更加有趣的方式。

2.3用户典型角色模型

作为界面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坚持以用户为本,面对用户的抱怨和渴望,找出用户真实的需求,分析这些需求,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里通过问卷统计归纳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户:

根据具体用户设置用户使用情景:情景一:明天早上8点交作业,夏燕决定今天中午11点开始做作业。首先夏燕开始设置备忘:时间:开始――11:00,结束――22:00,任务内容:开始做字体设计的作业。设置提醒方式为闹钟提醒,然后把这个提醒分享给朋友B。小B是她一个任务的朋友,于是加入这个备忘。她对小B 就行提醒设置。选择自制音,以电话呼入的方式来提醒。到了10点的时候,夏燕收到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拿出来手机一看,原来是小B对他设置的提醒方式。查看到同任务的10人中已有6人开始任务。B君――收到夏燕的作业任务的邀请,查看发现和夏燕处于一个任务中于是接受邀请。小B开始设置有趣的方式和铃声进行提醒。第二天夏燕收到了小B 对她设置的提醒,小B也收到夏燕设置的提醒。小B把提醒收藏,设置为备忘。

情景二:昨天收到通知老师临时把上课地点由法A105改为健B103。夏燕记录到手机备忘,设置好提醒的铃声和方式。并把这个提醒分享给好友小C,小C收到邀请。但是不是同任务的,他不加入这个任务圈,但是也设置了提醒夏燕的方式。第二天早上夏燕准本去上课的时候,收到小C的提醒。

3.基于大学生用户体验的备忘手机界面设计

以手工缝制的线形式来表现(如图1所示),对图标进行重新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主页面的元素是取自对话框的形式,表示大家相互联系,轻松自由的备忘方式。每一片对话框上都是记录的今天的备忘活动,到点之后会对话框会跳出来变大来提醒你。备忘手机分为我的备忘、我的提醒、我的好友三类主要内容。

备忘主要是自己记录备忘,归纳大学生真正的需求,更加具体的把大学生的生活分为课程、作业、活动、其他四个大类,更直观的和方便的满足于大学生备忘方式。在备忘输入方式上,归纳为时间、地点、准备事项、关键字,可以记录或者设置你常用的几类选项,节约输入时间,更加便于设置备忘,随时随地可以设置直接的备忘消息。在查看备忘上,分为日,周,近三天,以日程表的形式来查看备忘,更可以以关键信息字符来搜索备忘。

我的提醒分为正提醒的好友,正提醒你的好友,分享的提醒。可以及时查看你提醒的好友状况。

我的好友可以更加方便的查看备忘好友的状况,正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及时与好友一起分享最新消息。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传统备忘工具,同时借助于用户调查访问,对备忘手机进行创新设计。大学生备忘手机主要特点表现为:1.整理分析大学生生活习惯为课程,作业,活动,其他方面,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习惯,更加有针对性。2.输入上可以根据常用或者直接的设置直接选择,省去输入时的打字的麻烦。3.查看备忘以日,周,最近来划分,都已课程表的形式来表现,查看。其次:可以分享提醒,让好友加入这个过程来提醒你。最后,提醒的方式更加有趣,可以让提醒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丁莉.软件界面设计设想.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5

[2]戴国忠.人机交互技术和实物操作界面(TUI)[EB/OL].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肖立新(1970- ),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新亮(1970- ),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星(1982- ),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77-03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大学生不断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系统。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观学习和外界客观教育基础上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笔者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探性地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

一、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问卷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背景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问卷内容涵盖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问题设计力求简明、客观、准确。2011年3月,调查组随机选取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送发问卷,被调查人涉及工、理、管、医、农、文、师、艺等专业,十六个系别,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共500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13人,理工类本科学生占多数。问卷最后回收485份,回收率达97%。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及时对问卷所涉及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并随机抽查了35名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影响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为58.4%;其次是网吧,占25%。其中在选择网吧的时候,学校周边的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地点。这给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埋下了祸根。另外,随着3G手机带来的上网热潮,大学生手机上网占86.5%,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课标”)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实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语文,应该这样教。

启示一:语文教什么――莫忘语文教学的根本:学国的语言文字运用

修订版新课标在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别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它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并反复强调这是实验稿所没有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的语文目的。这样,才能留住语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或许有人会说,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点应在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笔者认为,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学语文其中之一的目标,并且是高一级的目标;而让学生具有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是语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姑且不说每年都让指导老师抓狂的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赛或招聘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国留学生,让众多中国学生惭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工作中,笔试附加题改错字仅1%及格。所以,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学情。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弃谈语言,而奢谈“文化”“文学”“人文”,那就是忘了语文的根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启示二:语文怎样教――

(一)坚持语文学习的法宝:多读、多写、多积累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论文辞不达意的现象极为普遍,书读得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广州大学的王华老师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较少,因此阅读量也不多。在被调查的224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从来不讲课外阅读,17.1%的学生每月阅读量还不到1本,27.2%的学生每月的阅读量仅为1本,还有21.8%的学生是偶尔阅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都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会逐年下降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今大学生手机、电脑、兼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就是三月不读书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像中小学语文那样规定一个学期要包含16课时的堂上作文课,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也不允许教学上这样做。由于缺乏“多写”的环境和老师课堂上的指导与督促,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写写微博、发发微信就再也不动笔了,以致学年自我鉴定和毕业求职信都写不好,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大学生这种状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多读、多写、多积累是不可抛弃的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是从古到今已经验证的真理,也是语文十年课改反思的结果。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下点功夫,激发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这才是大语教学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修订版新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笔者最近开展的一项题为“90后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就高职生这一对象而言,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品位亟待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亟须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被调查的68名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编的电视剧或漫画书,有26人“很久没有看长篇小说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狭窄得可怜,他们除了对时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说以及一些励志的、成功学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外,对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名同学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时触及到经典,如老舍、鲁迅,如《三国演义》。作为大学生来讲,这似乎不太正常。这种状况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里大有改观。中文专业学生喜欢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奥斯特洛夫斯基……喜欢的作品包括《红楼梦》、《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麦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中文专业的学生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视野与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各阶段的文学史,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翻阅教材,他们能不同程度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教师的讲授也可能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时会有意地选择这些作品阅读。而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只有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经典名著的阅读少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地指导,还可以面向全院多开设经典文学讲座,或利用博客撰写一些经典作品导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经典,了解经典,读懂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启示三:语文教学效果怎样评――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修订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照实验稿课标,我们可以看到修订版新课标“评价建议”的条理更加清晰,具体建议更加细化、指导性更强。修订版新课标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强调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建议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发挥其实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修订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恰恰启发了我们:作为环境较为宽松,学校、任课教师可以做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其课程评价完全可以按修订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来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正如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语文更易于采用开放性、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多数高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都较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评价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包括笔试以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文章发表、写作比赛获奖、小组合作表现、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社团活动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可占总评的50%或更多,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的陈建华老师,他的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能够熟练背诵100首唐诗(老师提供“必背100首唐诗篇目”),就可以免考语文。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等等,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公平,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莉萍:《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之一巢宗祺》[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第6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课堂手机使用;教学秩序

一、前言

智能手机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移动性、隐秘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脑,在课堂上使用方便且不易发现,所以近年来越发受到广大大学生的追捧。而与此同时,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也渐渐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行为,使得教师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课堂投入度日益降低,这令广大教师头疼不已,但目前我国各高校仍然没有有效的调整和应对措施,很多学生以大学课堂无聊、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想听课作为课堂玩手机的种种借口,在某些课堂甚至连教师也是用手机通信。由此可见,课堂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迫切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以湖南城市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回收率约为 90%。同时派发问卷时控制了男女比例和年级比例,为获得较为全面信息的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是调查结果汇总。

课堂“手机依赖”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与一些个人问题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年级越低,上课玩手机的人也越多,大一学生的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更为普遍,其次是大二、大四。而大三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所以接触手机的时间较短,且通常男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比女生要高。另外,一般在专业课上,课堂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少,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会选择认真听课,而玩手机的是少数。但如果是一些选修课及公共通识课,玩手机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

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我校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普遍,高达97.83%的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其中有 10.87%的学生表示几乎每节课都会使用手机,此外在45 分钟的课堂上,使用手机10-20分钟和20-30分钟的学生分别为28.26%和6.52%,另有2.17%的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超过40分钟,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都是在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仅有34.78%的学生是用于辅助学习。

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调查 有65.22%的学生表示是因为教师讲课的内容单调无趣,有21.74%的学生表示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一贯表现为看见别人在玩,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机了,也有39.13%的学生表示是为了看小说或者和别人聊天,总是感觉手机响,时不时要拿手机出来。 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老师授课的方法、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自己上课玩手机的频率。76.09%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专注度主要在于自己对在课堂的兴趣度。

无手机课堂可行性调查 6.52 %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手机,自己也不一定能认真听课,反而会做一些其他事来代替没有手机的课堂,只有 17.39%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手机自己就会认真听课。有73.91%的学生表示会因为课堂使用手机而没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而感到很愧疚,71.73%的学生表示有意愿拜托课堂依赖的劣习,有34.78%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的劝解对于自己摆脱手机是有作用的,67.39%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多互动,多关注自己,自己就会认真听课。 较多的学生也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是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的浪费,54.35%的学生认为课堂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也有意愿加以改正,但对于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的措施,分别有 34.78%和13.04%的学生持反对和强烈反对态度。

三、访谈结果分析

1.学生篇 针对本校大学生课堂手机的使用量与使用范畴,围绕着“本校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成因”这一主题,为更加深入推行课堂无手机活动,我们对几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课堂无手机活动的看法。总体来说,以学生为代表的课堂手机党对于课堂玩手机行为具有以下共同的认知:

(1)对手机太过依赖:由于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加快,手机也在无形中占据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手机没电,学生就会出现情绪波动,比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仿佛有了手机才会有一种安全感。

(2)认知误区: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 就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玩手机与课程学习及考试并无多大影响,大学的课程去不去上课和最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以认真上了课和没认真上课的人成绩无多大区别。有学生坦言,在大学里一般只有第一周的试听课和最后一周的复习课这两堂课最重要。通过试听课,学生能初步判定大学老师的给分情况、上课点名情况及老师上课管理的严格度等,从而间接调整自己对课堂的参与度。复习课就是磨着老师划分考试重点,确定考试难易,然后几个人合作整理重点,死记硬背就行。不少大学生经过相互交流,都会总结“得分保过攻略”,除了众所周知的几个讲课特别精彩的老师以外,大家听课的标准基本上就是“课堂严不严、好不好过、点不点名、划不划重点”几项。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很普遍,所以一些公选课大家都不怎么认真,自然课堂手机族层出不穷,因为最后突击就可以了。

(3)对所学课程学习缺乏兴趣 :在此次访谈中有部分大学生指出上课玩手机是因为任课老师授课方式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自己听课积极性。此外,普遍认为基础课无用也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在选修课,公共课通识课等等中,一个教室在座上百号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去关注学生“玩手机”情况而打断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过多,老师也无法在课堂的时候一下子照顾所有的学生,又由于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很多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讲课老师的思维进度,进而觉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却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过于浅显,也产生了无聊的情绪,从而毅然拿出手机上网、玩游戏或听音乐等来打发时间,打发无聊时间。最后,当我们问及如何给学校提意见这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在抱怨老师不风趣幽默,上课方式老套,还有些同学表示要把没用的基础课和选修课删掉,这类学生占据了2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上课玩手机归因为外部因素,也有少部分人对手机形成依赖。

(4)从众心理:我们采访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且对教师课堂的管理持怀疑态度,更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普遍缺乏公信力。由于现在大学课堂自由度比较高,课堂上手机铃声振动不断打断老师讲课,大学生上课期间出去接电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大家对课堂手机行为已经视而不见,也并不觉得他人课堂使用手机是影响自己的行为。另外由于自控能力不够强。有的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习的过程却经受不够手机的诱惑,上课时总是想去看看手机有没有电话,有没有短信;或是看见别的同学在玩手机,也想去看看自己的手机。课堂玩手机现象越发成为一种时尚,大多数学生都抱有看着别人在玩,自己也难以控制的想法。

2.教师篇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在下面睡觉,玩手机或者自娱自乐,这本身就是对在讲台上的老师的不尊重。但是作为课堂手机族的见证者,老师们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当我们把课堂满意情况调查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后,也引来老师的反思。

(1)受到采访的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上课有不良现象,主要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提不起学生兴趣,应该加以改进。也有20%的教师认为,学生成了‘手机控’,和自己的教学质量固然有关系,但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果要从根本上改观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不是通过强行制止等方式,而是应当通过适时恰当的引导、沟通,让学生自己扔掉手中的手机,戒掉上课玩手机的毛病,这才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2)对于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的学生,只要不大声讲话或对课堂作出干扰,多数老师表现得很“宽容”,很少有老师当场制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更少有人明令禁止使用手机。大多数老师表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很正常,这点道理其实他们都懂,作为老师也不好去没收学生的手机,所以只能实行“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3)当问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持无奈的态度。更有部分老师坦言,由于讲课在整个大学教育里是最被忽视的一块。教师的职称只和论文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上够课时就可以,因而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必须花在研究上,所以备课时间明显压缩,教学质量当然难免缩水。

(4)作为课堂玩手机行为的重灾区,对于课堂手机党,公选课老师更是苦不堪言,众多老师表示,由于课堂学生数量过多,自己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学生大多选择后排座位,学习氛围更是难以调动。

四、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综合分析

我校大学生大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以下原因值得关注:

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本身的自制力差,大多数学生已经产生了手机依赖,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手机又新增了看新闻、看小说、上网之类的功能,手机娱乐的工具性的愈发突出,其作用已相当于微型电脑,极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另外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觉得课程太无聊、不想听课、觉得听不听没关系、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无聊时间,这些也都是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而其中的少数学生更是对老师缺乏尊重,认为上课玩手机与老师授课互不影响,因而行为更加放纵。

学校原因:当前学校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比如,在一些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方面,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无法根据自己意愿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同一课程学生数量过多,学生缺乏关注度,极易产生忽视感,这固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折扣。另外,部分教材古板陈旧,内容选择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同时教学方法没适时调整,课堂与考试脱轨,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不认真听课高分却照得不误也是学生课堂玩手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原因: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也有直接的联系。某些教师过分追求学术研究,忽视教学方法,通用照本宣科,有口无心讲课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课堂的投入度尤为主要。

社会原因: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就业求职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课堂的作用与意义。此外,大学生生活整体比较松懈,玩手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多数学生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可以说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一种连锁反应,甚至连任课教师也在上课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则更加容易受外界干扰。此外,手机功能越发全面,手机上网资费也很便宜,且相对于电脑更易于携带隐藏。另外,现在大学生由于受到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的驱使,压力往往大于从前,同时面对现在的社会压力以及更多元的选择,大多数大学生在自我调节方面出现一定的困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动机也大为减弱,更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五、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现象相当普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严重受到影响。但是造成大学课堂学生大面积玩手机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既有学生思想意识的因素,也有学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所以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律能力;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从学校方面来说,要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总之,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1.对于学校的建议

(1)规范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行为: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与教育,在教室、食堂等人员宜集中的海报栏开展“课堂无手机”、“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以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

(2)正确引导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行为:对手机这一现代通信工具在大学生课堂上的运用,必须作出正确认识,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仅采取严令没收、禁用、问责等方式来处理,显得过于简单,且不能达到预期成效。其实,高等学习课堂教育“宜疏不宜堵”,若想彻底摆脱手机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关键还是要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广大在校大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运用手机。

(3)积极提倡教师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态度:授课老师应该增加其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态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兴趣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此外,老师还应对自己课堂上存在的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劝阻,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减少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4)丰富大学生课堂上的内容及课余文化生活: 课堂上教师授课应该注重技巧,追求内容精彩丰富,形式多变而不单调,从而及时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正确的方向。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舒缓学生学习生活压力,用文明倡导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形成无手机意识。例如,设立校园无手机日、倡导文明使用手机论坛,课堂手机使用优劣辩论赛等活动。总之,要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并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进而保证在课堂上减少玩手机情况。

2.对于学生的建议

(1)除了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对于手机及网络,学生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使用;此外,学生应适当参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其他的一些联系方式,如交流聚会和直接见面也是让自己逐步脱离“手机依赖”的好方法。

(2)对已出现“手机依赖心理”的学生,可以适时调整心态,丰富学习生活,加强与周围人员情感交流,缓解由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等症状;定期尝试无手机生活,当症状严重时,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到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通过学校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3)对于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学生,则应自觉对手机依赖的坏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作出明确认知,逐步减少非必要的手机使用时间,转移注意力,排解生活压力,尽量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轻症状,摆脱依赖手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凌. 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以大学英语课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08):148-150.

[2]王靖, 谭舒. 浅析手机媒体与受众的媒介依赖[J]. 大众文艺. 2012(08): 160-161.

[3]翟青竹. 手机微博的使用与满足[J].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04): 11-17.

[4]蔡亚兰, 冯小宁.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 东南传播. 2012(01): 80-82.

[5]汪海平. 智能手机: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012(01): 41-42.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服务体系;培养质量;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学习环境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由政府、高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的综合体系,只有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建立起密切联系。齐抓共管,整体优化,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我们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我们要以高校为着眼点。立足高校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实质就是高校把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其关键是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结构能否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甚至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一入校就知道“出口”。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训练。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变“被动式学习”为“研究式主动学习”。第三,要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快知识更新,以确保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专业知识的前沿。第四,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备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正确择业

(一)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促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当前,我国各高校已经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之其事务性工作繁多,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高效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果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那么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难以取得就业指导工作所应取得的最好效果。因此,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培养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使就业指导人员形成一个专家型、学习型的管理团队。是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做到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仅要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人员素质,同时还应在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就业调查研究、全校就业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明确学校和院系的分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就业管理及服务重心下移,在院系中设置就业指导人员,并使其分期分批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获得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专职就业指导师代替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职能,使院系在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中成为一个有机部分。

(二)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内容全程化、系统化

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职业观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全程化、系统化。

1.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本着实用性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大学生活各阶段特征、规划任务进行策略指导,分模块进行安排。一年级要重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三年级侧重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教育,同时开展就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并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四年级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服务。

2.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

在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可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讲座,聘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为同学们做就业指导方面的报告,畅谈其成长和创业的经验体会,激励大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

此外,还可以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系列培训课程,进行实战性就业指导。例如,可以尝试引进一些职业技能考试的培训课程,如全国计算机技术证书考试的培训、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培训、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考试的培训等,帮助同学们在学有专长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鼓励同学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其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邀请多年从事公务员考试培训、考研辅导的专家莳柬授课,举办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考研辅导班等,帮助即将应试的毕业生增添成功的信心;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等学生群体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并以此作为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点燃学生就业、创业的激情。

3.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供个案辅导,是未来大学生就业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人才测评软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的测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成功、成材的道路,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还可以定期举办小型的模拟招聘会。给学生创造“实战”环境,进行“实战”性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具体求职技巧的指导,指导毕业生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4.鼓励自主创业

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样不仅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一种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时,我们对创业教育应有积极的回应。高校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设立创业咨询服务机构,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活动,并尽力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业技能;要把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宣讲到位,充分利用好。如辽宁省政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涉及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贴息等目前已达20余项,2007年又实施了“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政府拨款设立“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资金”5000万元,并构建省、市、县、高校多层次大学生创业堵训和孵化体系。这些体现党和政府关心大学生就业,贴近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设计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坚实有力的“发射器”和“助力器”,如何让大学生们人人皆知、积极响应,并指导和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培训,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是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

三、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作为供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需方的用人单位”以及“作为服务方的高等学校”三大要素构成,是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就业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两个方面。

在建设有形市场方面,学校要保证经费投入,搞好就业基地建设,组织好校园就业双选会,不仅要保证每年至少举办一或两次大型的就业双选会,还要不定期地以院系为单位召开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小型就业双选会,确保学校及各院系都有自己的用人单位关系网,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双向选择的平台。

在建设无形市场方面,要建设好学校就业网站,制作“毕业生推荐网页”,同时实现与其他与就业相关的网站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还要畅通用人信息渠道,实现用人信息与学校就业网站、学生手机短信、学校食堂海报栏、学生寝室、教室、图书馆、校园广播站等连接,利用一切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可利用资源,使用人信息渠道畅通、高效。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网上就业双选会。进行网络求职是一种新的就业工作方式,也是高校建设无形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优点,具备传统就业模式所没有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就业职能部门、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实现瞬问互动,成本低,效率高。

四、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服务学生就业

第8篇

关键词 移动阅读 阅读服务 电子书

分类号 G252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E-book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anqi, Zhao Peiyun, Hu Xiaoda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aper library service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o libraries should employ modern technology means to expand the electronic literature servi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starting from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utiliz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basic strategy, and constantly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thus to give the best service to the readers.

Keywords Mobile reading. Reading service. E-books.

高校图书馆馆藏中的电子书比例逐年增加,数字化特征愈趋明显。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指出:2006至2011年期间,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的采购保持稳定,采购电子资源的经费持续走高,电子资源经费建设平均占到全馆文献建设经费的40%以上,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按此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与纸质资源购置经费持平[1]。然而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却喜忧参半,普遍存在电子期刊利用率很高,纸质期刊阅览室鲜有人问津,但同属于电子资源的电子书利用率却相对很低的现象。因此,探索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电子书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1 电子书专属阅读器限制了电子书的利用

国内高校图书馆订购的中文电子书一般均有专属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并强制要求下载安装,电子书必须在各自专属的阅读器上才能使用。当前此类数字阅读产品种类繁多,每一种都要下载一个阅读器,让数字阅读越来越沉重,人为给电子书的利用造成障碍。一些没有耐心的读者会绕道而行,无形之中就降低了电子书的利用率。相对而言,利用率比较高的中文电子期刊则不同,各个数据商除提供自己的文件格式外还提供PDF文件格式或者只提供PDF文件格式的文献,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读者使用比较方便。PDF格式的电子资源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及显示设备,阅读起来很方便。

理论上数字图书馆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是由于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数字图书资源供应商选择“防止拷贝”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目前高校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一般只能在校园IP地址范围内在线阅读,电子资源便于携带的特性不能体现,给读者使用造成诸多不便。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还稍有些放松,超星4.0版本阅读器已支持下载图书离线换机阅读功能,但是步骤繁杂,并且下载的图书只能进行一次迁移。

1.2 电子书检索的便利性不够

许多大学生网上看免费的电子书,而却不知道同样内容的电子书图书馆也有,或者尽管知道图书馆有电子书,但是具体有哪些书却了解不深。高校图书馆近年来虽然购买的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数字图书资源供应商为了各自利益,设置了层层壁垒,以至于每个数据库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缺乏连接与沟通,读者利用时主要还是采取各个数据库逐个点击、登陆、查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对纷杂的电子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揭示,以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的资源。

1.3 移动阅读服务不够完善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3G 技术的发展普及,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移动阅读作为一种不受地点、不受时间限制的新型阅读方式,其读者群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盛大云中书城的2012年度中文数字阅读数据报告显示,在云中书城1 600万阅读人群中,有62%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阅读,16%的用户选择使用纯电子书阅读器阅读,12%的用户选择使用平板电脑阅读,整体上有超过90%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阅读书籍,但这种潮流与图书馆电子书利用率低形成鲜明的反差。其主要是因为智能机的操作系统与PC机不同,PC机上的软件在智能机上不能兼容。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无法安装电子书阅读器。目前各个数据库公司没有推出自己的基于大众移动设备的客户端软件,图书馆电子书不能通过智能手机、PAD阅读,无形之中就拒绝了喜欢移动阅读的读者。

目前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上看,还仅仅是提供检索、预约、续借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延伸。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读者在移动终端上阅读电子文献资源需求正在日益扩大,提供深层次的电子书阅读服务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2 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建议

2.1 完善电子书的建设途径

电子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购买数据库使用权,毕竟这些资源不属于图书馆拥有。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就曾说过,“拥有才是硬道理,能拥有,绝不获取”。所以图书馆应该自建部分电子资源,在知识产权许可范围内对本馆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把电子书作为纸质图书的有益补充。另外,还应积极收集网上大量的免费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以保证学校办学需求和重点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网上开放获取类电子书日益增多,已经成为读者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之一,并且此类资源多为PDF格式,下载方便,直接利用,图书馆应该将此类免费电子书扩充到本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中。

2.2 完善统一检索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是文献资源的收藏机构,更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传递者。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读者进行有效的阅读,发现真正有用的信息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率是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研究方向之一[3]。

由于图书馆所订购的电子资源的登录地址各不相同,读者需要逐一登录才能够使用相应的电子资源,这样使得读者不胜其烦。高校图书馆为方便读者查询馆藏书目,应该把电子书的书目同馆藏的其他纸质图书的书目进行整合,使读者通过OPAC可以检索到图书的不同馆藏形式,不仅可以查检到纸质图书,还可以检索到电子书。同时,高校图书馆为充分揭示电子资源,也应对不同类型、不同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电子书检索平台,将检索结果集成在同一Web页面上,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使读者觉得就像在使用单一库的检索界面一样,避免读者逐个登录数据库、输入检索条件的麻烦,这样读者才会全面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电子书被读者了解的机会大大增多,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子书资源的利用率。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资金和人才比较雄厚的图书馆自建了文献资源统一检索系统,整体性揭示了本馆订购的数据库和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资源。读者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一次性输入检索词,不仅可以检索本地纸质资源馆藏,还可以对多个网络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一次性得到馆藏纸本资源和多个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检索结果,大大节省检索时间。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虽然基本上没有自行建设统计检索平台的实力,但可借助于读秀和CALIS提供的统一检索系统,实现对图书馆订购资源的统一检索。读秀和CALIS都采用基于元数据的检索技术,能够对分布在本地和异地的各种异构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实现电子资源与图书馆原有的查询终端界面进行整合。查询纸质书本的同时,会同步出现电子资源副本的状态,而不是将纸质书和电子书分离在两个界面上。读秀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图书的知识单元,CALIS的优点是能对其组织的集团订购的所有数据库进行检索,即使本馆未订购的资源,也能通过CALIS知道那个图书馆能够获取到,充分体现了CALIS的共建共享思想。

2.3 加大移动阅读服务力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阅读平台的移动阅读渐渐成为当下数字化阅读的主流。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目前已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十几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服务。从总量上看,目前国内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在全部图书馆中所占比例很低,用户较少,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频率也低。可以说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来看,移动图书馆服务,将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在其发表的报告《2010大学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中指出,移动设备以及应用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推动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模式[4]。

2.3.1 引进电子阅读器,提高电子书的利用率

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界敏锐的意识到电子书阅读器服务将会成为图书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在美国,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占多数,其在电子书阅读器使用上的投入也超过公共图书馆[5]。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先后推出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运行后的外借率达到100%。提供电子书阅读器服务既方便了读者阅读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而且使更多人体验到移动阅读的快乐。据统计,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自从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以来,电子书的利用率大幅提高[6]。电子书阅读器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推广电子书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图书馆应在借鉴公共图书馆电子书阅读器服务基础上,购买电子书资源时应考虑捆绑购买资源提供商的手持阅读器,或者向电子书阅读器厂家定制适合自己使用的电子书阅读器,通过安装不同的阅读软件来支持更多的馆藏数字资源[7]。

2.3.2 开发APP,开辟移动阅读服务方式新途径

APP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相比传统的WAP手机网站,APP 在功能上具有资源的有效挖掘与集成、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方便易获取及迅速广泛传播、功能丰富及形式有趣等优势。移动阅读正经历着从WAP(手机访问平台)到SMS(手机短信服务)到APP的转变,更多读者开始利用各种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APP成为推动读者阅读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8]。近来,盛大文学、龙源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众多新媒体公司纷纷推出APP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的APP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查询、预约、续借、新书通报、荐购等功能,支持快速扫描条码查询、续借功能,实现评论和提供关注图书评论互动,包括通过短信和邮件分享给好友。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客户端方式正逐渐取代WAP和手机浏览器方式而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趋势,主动开发手机应用服务[9]。

2.3.3 加大WLAN的建设力度

CNNIC的最新数据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且数量仍在继续增长[10]。智能手机在查询、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有其他移动终端无法比拟的优势。据艾瑞咨询调查,手机上网群体中有64.7%表示每天都在进行手机阅读[11]。目前高校内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在50%以上,WLAN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方式。WLAN具有低成本、高带宽的接入优势,当前的802.11a/g可以提供54Mbps的接入速率,未来可以平滑地过渡到802.11n,实现超过300Mbps的真正高速接入,这是现阶段3G技术无法比拟的。高校应与通信商展开深度合作,加大校园WLAN的建设,让WLAN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允许通信公司通过同城互联技术实现WLAN高速连接教育网,实现WLAN网络与原有的LAN校园网互通和统一认证接入,这样高校的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WLAN访问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同时也可以为高校节省自建无线网络的经费投资。

2.4 重视电子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培训

电子书利用率低的影响因素除了使用障碍外,用户对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资源不甚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及传统的橱窗、海报、宣传小册子等多种途径、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及时电子书资源订购信息,并做好电子书的内容提要、核心关键词等信息的加工;另外还要通过开设检索课,用系统化的讲解培训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介绍图书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定期举办数据库使用的讲座,提高师生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

3 结语

2013年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其中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阅读的文献类型中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12]。数字阅读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未来的阅读是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电子书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继续增加电子书种类和数量,同时消除用户使用障碍,加强宣传和引导电子书利用等促进措施,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快捷使用电子书。

参考文献:

[ 1 ]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2.

[ 2 ] 邱.电子书,靠什么赢得消费者?[N].光明日报,2013-03-14(15).

[ 3 ] 袁曦临,王骏,孙雅楠.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3):22-27.

[ 4 ]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J/OL].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0,7(6):286-292[2010-06-20].http:///content/71/6/286.full.pdf_html.

[ 5 ] 叶兰.电子书阅读器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1):86-90.

[ 6 ] 蹇瑞卿,胡海燕,崔恒燕.图书馆引进电子书阅读器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1(8):29-32.

[ 7 ] 郑文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211工程”院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40-44.

[ 8 ] 蹇瑞卿,刘亚.期刊APP化与图书馆电子期刊创新服务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97-100.

[ 9 ] 谢蓉,金武刚.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基于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查结果[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20-23.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3-01-05].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

9530412.pdf_html.

[11] 艾瑞咨询集团.2011-2012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R].北京:艾瑞咨询集团,2013.

[12]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13-04-20].http://chuban.cc/yw/201304/t20130419_140027.

html.

王万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员。辽宁阜新,123099。

赵培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辽宁阜新,:12309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