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5:34
导语:在教育机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59-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2
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内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方向与质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国产生的93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容分析框架,尽力做到系统、科学和严谨,保证同一维度中的类目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从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发,确定主要分析维度
本研究基于刘美凤教授的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和AECT'94定义及其他一些美国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认为教育技术的知识构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和教育技术知识II属于研究内容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II属于方法论方面。该理论还探讨了教育技术的知识来源问题。那么,美国博士论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术知识中的哪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据了哪些理论,或者利用或转化了哪些学科的知识?所以,分析框架拟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3个一级维度。
AECT'94定义分析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和影响这些范畴的主要来源,以及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内容”维度,可以从研究范畴和实践领域两方面分析。定义中对影响范畴的来源的分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维度的分类提供了参考。
2.参考已有的教育技术内容分析框架,设置框架类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连续四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从中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的很多趋势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伊利的框架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管理、技术开发、设计与开发、评价、教育过程/服务这些方面都有子类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对文章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分类:文献回顾、方法类、理论类、经验和实验、描述研究、评价研究、专业相关。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解释性研究、后现代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论、文献回顾、混合方法。2000年,奥萨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对论文类型、分析主题、研究方法、目标群体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参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丰富框架类目
我们分析了935篇论文的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题目的字数较多,研究问题很小,对研究范围规定明确,从多个维度命题。这样,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个维度和层次,并丰富了框架的类目。例如,很多论文探讨具体学科的问题,如数学、科学、外语等,所以可以考虑学科问题,并分析教育技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论文关注的群体多样,学生、教师、妇女残疾人、军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虑关注群体。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轮测试
经过测试,我们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前两轮,分别抽样选取了200篇摘要进行分析。第三轮,对所有论文的摘要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主评判员,并邀请其他5名教育技术学硕士生作助理评判员,对内容评判进行互相校验。
2.访谈相关专家
我们访谈了一些专家,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专家包括有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求学经历的博士、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还有熟悉内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尔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们采取德尔斐方法对10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意见征求,对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专家组的质量是保证德尔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专家的标准为:(1)对教育技术有深厚的理解;(2)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3)愿意参加本次意见征求。通过领域专家推荐和专业期刊的查询,我们形成了专家组,他们均为有多年教育技术研究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时间较长的学校;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中青年专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他们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对教育技术有着深厚的认识与理解,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三、分析框架的确定
最终确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个一级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类目,逐级分类。同一维度中的类目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每篇论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这几项必选,在表1中用灰色区域表示;另一种是每篇论文可能只属于这些类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区域表示。例如,第一维度中的4个类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之间为第一种关系,即每篇论文都会从这4个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个类目之间的关系为第二种关系,即每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类目描述
对框架类目进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个类目,它有三个作用:让不同的评判者对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类目的界限,在内容评判中易达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结论的表述;让读者了解框架的具体含义,利于学术交流。
1.研究目的
每个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1)基础研究
进行探寻和求证规律的活动,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怎么用”的问题。
(3)开发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发明或优化方法、策略和产品,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4)评价研究
评价一项活动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价值,帮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决策,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指有关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可以为其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或者讨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学科建设
是指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①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和领域工作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②专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和实践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研究
③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
④学科历史与发展:有关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
⑤学科定位:有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⑥专业名词、概念、内涵的界定: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的界定
2)知识体系研究
指关于教育技术知识的研究,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理论原则、操作程序、方法、技能与技巧、资源与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①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资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识
②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过程的理论:对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过程指的是指向实现目标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
③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资源的理论:对解决方案所需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有关教育技术的方法论研究,如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术学的分支理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从而形成的理论或知识,如教育技术的批判理论等
(2)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是指应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或媒体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问题层次
①宏观:大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学校、企业和组织的整体性改进或规划方案
②中观:中等规模的问题,如一门课程、一个系统、一个班级等
③微观:小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媒体材料等
2)研究范畴
①问题解决的方案规划: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
系统方案设计;采用系统方法,对较为综合和复杂的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步骤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并开展相应的实施和评价活动
②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确定目标和途径
教学环境:教与学赖以存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师特征: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
任务分析:在确定需求之后,对需要进行的任务的分析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主动性调控行为。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
讯息设计:对讯息的形态进行操作的计划,包括注意、知觉和保持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指导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流的讯息形态的具体设计
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和学设计的有关软件资源
③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
媒体开发:即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资源开发:对媒体所需材料、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④应用:使用各种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或改进绩效的活动,包括:
效果评价: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常采用实验研究,结论表现为有无显著性差异
影响应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媒体使用的各种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种,如教师、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规:影响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的社团或组织的规则和行为
文化与道德问题:团体或组织中媒体需要考虑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问题
健康问题:媒体对用户(中小学生等)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技术应用标准:国家、政府或学术团体制定的技术应用的标准
应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教学或者绩效
应用状况:分析某个国家、机构或学校的技术应用情况
推广应用: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⑤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技术
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组织管理:对一个组织或者团队进行的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或其他项目
信息管理: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总称,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和储存等过程
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本与资源、知识及其载体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的企业管理、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生产力、知识增值率和知识创新能力
人员管理:管理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人力资源
资金管理:对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资金的管理
设备与资源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设备、资源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服务
传送系统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媒体传送系统中的过程和产品
⑥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或课程等的价值确定
评价对象:论文的评价对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项目评价:对在限定时期内执行某一特殊任务的活动进行评估:产品评价:对某一物品的优点、效果或者价值进行评估;成本效益评价:对某一技术、产品或方案等应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评价;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和开发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被多次测量某一类型的对象;评价模型的评价:对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论文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总结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来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3)应用领域
论文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行业,包括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由各类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企业与组织:解决企业、公司或者其他组织中的管理、发展、绩效和培训等问题;卫生:解决医疗、卫生、健康、医生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解决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科研: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图书馆/博物馆:解决图书馆、博物馆或其他数字资源中信息的查询、加工和利用等问题;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方面的传播研究。其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企业和组织是主要的实践领域,我们进行详细分类。
①学校教育
从研究主题分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如何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网络教学:研究如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学校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师问题,如教师的素质、教师培训等: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研究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源中心等的使用问题
从学校的类别来看,论文研究的领域有以下几类: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中小学教育:在美国称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从社区学院到研究性大学,不包含专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又可分为医学、军队、体育、理工科、文科、艺术、政治/经济、其他、没有区分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开展的教育、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工程、技术等职业开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宗教教育:宗教开办的学校,或者培养牧师、宗教人员的学校;特殊教育:有关残疾人、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有关公民素质、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4-H教育: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Hand)、头脑(Head)、心灵(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关公民的健康、卫生教育
②远程教育
需求分析与规划:远程教育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
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区域、学校的远程教育发展状况
远程教育传送系统:实施远程教育的一些技术手段,如印刷品、广播、电视、网络等
工作人员分析:分析远程教育领域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远程教师、辅导教师、服务人员、研究人员等
教学过程和模式:分析远程教育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一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实施模式
学习资源建设:如何设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
学习者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策略:分析远程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
远程学习者的失学问题:分析远程教育中学生失学的现象、原因、对策等
交互设计与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设计策略以促进交互
协作学习:远程教育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
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个远程教育项目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照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学习支持服务:为了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服务的总和
③企业与组织
企业绩效技术:企业或组织改进绩效、促进发展的问题
企业人员素质分析:研究企业某个岗位的员工需要的素质,或者现有的素质
常规企业培训:研究企业如何对员工实施培训,不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
企业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网络来培训员工
组织文化与学习:研究一个组织中如何形成文化、促进学习,以促进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研究组织发展和变革中的现象和规律
4)关注的媒体
多数应用研究类的论文涉及了媒体,从三方面分析:
①媒体类型:具体类目见表1
②是否为专门教育开发的媒体:如教学、课件、群件技术、Webquest、WebCT、电子教学设计工具
③研究角度:从哪些角度研究媒体,包括;
媒体性能:研究媒体的属性、特征,他们将会影响到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媒体设计:设计某一媒体
软件或资源开发:开发软件或者相应的资源
媒体使用:研究使用媒体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体效果: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评价
媒体文化:研究使用媒体的文化环境
构建环境:构建使用媒体的建筑物、硬件、软件等环境
5)关注的群体:具体类目见表1
6)应用学科:研究某一门学科的问题。类目见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数据的手段、分析数据的方法则作为工具帮助上述这些方法的实现。
(1)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包括有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
②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即用若干个别性事物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③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论研究;对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②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
③调查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④人种学研究: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现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的探究。目的是产生新理论和证明已有理论
⑥历史研究: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目的在于通过以往时间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研究
⑦内容分析研究: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度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
⑧相关与比较研究:相关研究是对两个或以上的变量间是否相关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比较研究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⑨设计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4)收集数据的方法
①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
②实验法: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前测和控制组等方法,对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③前实验法:对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准实验法:在现场背景下难以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⑤访谈法: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以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⑥问卷法:根据研究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
⑦测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能充分地测出研究中的变量、概念或现象,从操作意义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数据
⑧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
⑨档案资料分析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文件分析:通过分析某一组织或机构的文件、文档,获得信息;计算机程序跟踪:利用计算机程序来跟踪研究对象,并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数据:网络文件分析: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文件,获得研究所需的信息: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hTtP://Www.XcHeN.COm.cn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级英语教学 文化图式 构建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级英语课程有着明确的规定:“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要求“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1]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为学生,教师等各方面所重视。目前采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所选文章的词汇多,篇幅长,涉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经过基础阶段的语言知识培训之后,高级英语的学习不能还是局限于单纯的语言知识,而应将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转移到对加深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方面,通过构建相关的文化图式来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综合能力。[2]
一、文化图式理论综述
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 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 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后经皮亚杰(j. 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t)等人发展成为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雷特(f. c. barlett)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3]中提出了图式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inehart)才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 这时图式理论才受到重视。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 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decoding)、编码(encoding)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schema)相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也可以说是图式具体实现过程。[4] widdowson 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当人们处理新知时,总会把它与已知相连接,从而给新知提供依据[5]。胡壮麟指出“图式—意为储存知识的信息包—在语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通俗地讲,图式就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指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图式,它通过一种知识组织模式把人类先前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之中,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文化图式也可以理解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语言和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以常见的动物词汇“狗”为例,按照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图式,狗是深受人们宠爱的朋友,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有lucky dog ; love me,love my dog; top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用法, 狗在这些成语中都是褒义的。而在汉语中,“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猪狗不如”、“狗腿子”、“声色犬马”等等,无一不是贬义。在这样相互冲突的文化图式指导下进行的交际行为,必然会导致误解。因而,学习英语就必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表达、习俗、交际关系、思维方式等,了解其文化图式,认识到与本土语言文化图式的异同之处,这样有助于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可以大大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高级英语教学的文化图式
1、词汇的文化图式
姚汉铭认为:“语言中与一般文化联系最密切、最带有一般文化性质的是词汇。”[8]。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承载,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非常丰富的词汇,并且两种语言都有它们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轨迹、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因而两
种词汇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甚至出现词汇以及相应文化图式的空缺。以汉语中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关系”为例,就不可以简单地以英语中的relationship来与之对应,这两个词汇在英汉两种文化图式中的对等所指非常有限。在更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是不能用来相互替代的。比如说‘拉关系’更符合looking for powerful connections, 而不是finding relationship。又如, 《新编英语教程》(第7册)[9]第十单元fear of dearth里出现一系列与宗教传统相关的词汇:hair shirt, bed of nails, penance, 初步接触这些词汇时恐怕会与汉语文化中的负荆请罪,滚钉板等联系起来,但认真查证过之后会发现,这些是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人士为了忏悔罪行而进行的自我折磨与惩罚,从而实现自我的救赎与良心的解脱,以便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而这些所谓的罪恶(sins),比如嫉妒,懒惰,贪食,浪费等也与汉语中的罪恶意义不尽相同。所以,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词汇的文化图式,是掌握一门外语,并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基础。在英语语言能力拔高阶段的高级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相应的词汇文化图式的构建。
2、句子的文化图示
句子是词汇的有机组合,是获得语言完整信息的基本单位。如果不了解句子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只能停留在字面层次,是不能真正理解句子要表达的内涵的。学生们经常会表达这样的疑问,一个句子里没有一个生词,却不明白它的意思。这就是句子的文化图式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碍。比如还是上面提到的fear of dearth中,作者提到人们拼命健身的一个哲学方面的原因是现代社会责任的削弱,提到“weekend worship is less compulsory.” 对该句的理解进行提问时,把weekend worship理解成“周末崇拜”的学生不在少数,再继续追问的话学生们也无法对整句意思自圆其说。这是因为在汉语的文化传统中没有相应的宗教文化图式。西方的基督教人士在教堂影响较大较有势力的时代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礼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影响减弱,越来越少的人会继续在周末去教堂。而汉文化中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信佛的人们拜佛是不会专门挑周末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图式的差异造成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句子在理解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高英科教学时一定需要重视句子背后体现的文化图式。
3、语篇的文化图式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常常体现在整个语篇当中。在进行语篇学习时,学生如果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也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有时还可能谬以千里。比如《新编英语教程》(第8册)第一单元happiness中,作者指出幸福会受到一定的道德纬度的影响,在解读happiness与content关系时,举了一个黑人小女孩的例子。“‘sometimes i think i’m happiest when i’ve forgotten myself for a long,long time,’ a mere eight-year-old black child told me,……many of us, so much better in our lives, may still be waiting for our ‘big chance’.”八岁的黑人小女孩说当她忘却自己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学生们读到这里时多半不知所云,如果对美国的黑人种族歧视问题,种族隔离制度,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些相关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的确体会不到这个黑人小女孩怎样面对着巨大的种族敌意进入全白人的学校就读,变压力为动力,变挫折为机遇,忘却自我,体味自我挑战的幸福。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进行必要的语篇文化图式建构。
三、文化图式的建构方法
1. 教师介绍与学生自学结合。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作家作品, 作家生平及主要贡献可由教师在课前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掌握。同时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要注意由此及彼,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
2. 文化对比。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性介绍以外, 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与自身文化进行对比。例如:教材内容涉及英语文化某些特有的图式时,一方面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式信息介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英语文化图式与母语文化图式进行对比,认识到其中的异同,从而对彼此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减少交际中文化错误的发生。而涉及交际活动的一些具体内容时,可以根据教材内
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例如, 对于见面寒暄这个话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依据不同的文化习俗进行演练, 既加深了理解, 也是对学生实际跨文化操作能力的一种锻炼。
3. 专题讲座。 对于一些复杂庞大的文化图式, 教师可采取随堂为学生补充相关主题讲座的方法, 并在讲解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进行双向交流,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
4. 直接体验。 除上面提到过的课堂讲解与专题讲座之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大量接触来自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直接材料。当今的时代是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时代, 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大量种类丰富、内容新颖、富有时效性的原文材料。既有文字的, 也有音频、视频, 还有各种网络即时交流功能可用来与目标语国家的人们进行直接交流。只要加以恰当地利用, 网络就如同富有目标语文化的宝库,是寓教于乐的良好形式。教师既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鼓励,也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 必要时进行分析解释, 深化学生对这些深层文化的理解,建立相对全面的文化图式, 最大限度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结论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强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图式的构建对提升高级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级英语教学,指出了在词汇,句子和语篇方面英汉语的文化图式差异,并提出认识差异,构建图式,改进高级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2]肖新英.语篇分析指导下的高级英语教学[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3).
[3]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201.
[4]胡元惠,宋丽.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widdowso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102.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4.
[7]尹波,何木英.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
作者:马蜂 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弹性学制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面对现阶段高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弹性学制的实施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计划在制定上有其特殊要求。1.柔性化原则弹性学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变刚性的教学计划为柔性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课程、选教师、选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营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地说,柔性化原则要求教学计划要适应学分制的运行模式,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关的专业方向,或根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整相关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可采用模块化的形式。2.工学结合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该层次办学的核心和特色,我们所培养的恰恰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而弹性学制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基本学制结构应是X+Y模式。这里的X是掌握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所必须的时间,而Y则是将基本的技能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不论是1+1模式,两年中,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一年到岗位实习,还是2+0.5+0.5的“汉堡包”模式,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中间半年到生产岗位上实习实践,最后半年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和考试,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比例要加强加重,文科一般要达到4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3.双证原则教学计划要体现双证原则,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是知识标识、是学业标识,而职业资格是一个人实际技能和标识,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资格的标识。两者之有效结合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使人力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为此,高职经济类各专业可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也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逐步推进,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调整。目前,国家经济类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主要有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证书等,金融专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编排进入专业必修课模块,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
弹性学制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构
高职财经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专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学结合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分制的实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不太具有操作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仍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部分,即使是操作性的知识或技能,由于专业所限,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实践,这是当下财经类专业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及就业水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即采用弹性学制,打破科目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根据市场的岗位能力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重构专业教学计划。1.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经类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胜任财经类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财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岗位看,毕业生多从事服务行业,比如会计专业主要的职业面向为会计,包括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助理,包括审计助理等岗位;金融专业职业面向有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或投资理财咨询岗位;国际贸易主要面向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岗位。为胜任各种财经类工作,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复合知识结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合作、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合格财经行业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因此,财经类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手教学计划的改革与优化,在弹性学制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教学模块,重新编制教学计划。2.修业年限弹性学制下,学生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一般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的第1~2学期按专业大类培养,第3~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辅修其它专业课程,达到要求可获得辅修专业证。规定取得毕业证、辅修专业证和岗位实习的最低学分。为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设立奖励学分模块,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各类资格证书、英语考级等均可根据级别分别计分。3.课程模块的设置弹性学分制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改革,首先要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论文等按修读要求合理地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三类,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两大类。限选课是根据市场对专业方向或岗位群的需求,以模块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扩展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在任意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和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择相关技术类专业任选课。经过模块化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以课程模块代替割裂的科目课程,即: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组合成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以培养某种或几种岗位能力为目标,包含一门或几门课程。学生选课一般并不是选择单一的课程,而是选修课程模块,根据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修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课程模块。第一,基本知识及必修模块的设置。学生入校第一、二学期不分专业方向,共同修读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金融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基础会计、金融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等课程,突出通识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第二,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的设置。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四学期修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模块,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中的所有课程,拿到规定学分。第三,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同时,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修读专业限选课程模块。该模块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分析,按职业面向确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修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次以金融专业为例,它可以分别针对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金融企业客户经理,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岗位等职业面向设计课程模块,为拓宽知识面和就业面,学生必须修读其中至少两个模块。任意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每年都开设一定量的不同课程,允许学生在任意一学期修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4.实践课程的优化实践课程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关键,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实训方面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和改革,比如,模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计算机软件模拟等等使得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何把财经类专业的市场环境、企业环境引入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各自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如由于校外企业接受实习人数有限,企业与学校合作较松散,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及经济贸易类专业可以以建立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并不断开辟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着重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企业双向互动的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制并改革教学计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弹性学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以后,要开设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不论对教学管理还是师资队伍都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对自己做正确的估计或对就业意向认识不明,则自由选课就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通过实践或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了解。
一、功能结构伦理下实现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结构伦理关系是伴随着语言应用学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语言学的结构伦理特征重点体现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功能的现实情况。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语言学家海耶斯就开始提出针对语言结构伦理的“交际能力”理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伦理结构关系十分紧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掌握语音和词汇等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注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实现在语言结构功能伦理结构下的文化交流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紧密。人们在日常商务英语活动中能否实现比较顺畅的交流,除了与双方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关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容忍程度。对于跨文化和英语交际的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进行,可以很好的培养出人们对异种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支持理解的态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巨大的,通过发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文化属性。其次,通过跨文化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人们在初次接受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最后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在美国除了能够很好的设置这些跨国文化的课程以外,还要与社会上的很多专门机构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晓国际商务交流的基本规则,不断的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功能结构伦理下如何实现商务英语的教学
(一)对本国和外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比较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深刻的了解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很好的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首先在称呼用于方面,“comrade”是社会注意国家的所特有的一种称呼。但是在目前的英语国家中,“Sir和Madam”是比较常用的称呼,所以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其次在感谢和答谢方面,在中国的家庭成员中很少使用“谢谢”,如果使用这种单词会让人感觉到很生分。而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即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经常使用的。最后在隐私方面,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是,就会关心一些收入、年龄和婚姻等情况,而英国人则是比较反感这一点。
(二)优化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商务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有关商务英语的基本课程。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加入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不断的把这种交际能力进行素质上的拓展。尤其在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一般口语教学环节都是由外教来担任,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可以是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教学的文化差异,是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外国人相处。在商务英语的高级教学阶段,可以加强英语文化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教学的理解。
(三)利用课外英语资源,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如果只是在课堂是进行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进行英语短句的表演,这些英语短句可以使课本上面的,同时也可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英语故事。一方面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异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通过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跨国文化的魅力,锻炼英语的实际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进行英语课题的研究讨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英语主题的讨论,这些讨论的主题可以与英国本身的文化比较接近,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异国文化。最后还应该大量的收集外国信息,利用下英语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以下不同国外的人们的饮食文化、发型服饰和电影艺术等文化多媒体资源。
(四)不断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外的商务英语实践也是增强对异国文化理解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寒假与暑假的时间内,可以鼓励学生进入外企进行商务英语的实习,不断扩展学生的商务英语对外扩展能力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很多对外的国际奥会和世博会等活动的志愿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外商人士的不断接触,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体会在不同国家进行工作的表现形式和行为生活习惯,真实的感受到跨文化学习的基本意义。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创新构建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文章在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当前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求。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wwW.133229.CoM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以及基础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以及传统型造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文章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及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393-395.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社会、企业以及高校三方面的大力支持。社会作为创业教育的得益者,应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作為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1 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向导作用
1.1 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有利的社会环境
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都是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传统的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所以,应加强社会创新力度,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另,还应提倡建立竞争机制,让大学生能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自己,进而实现真正的成功。
1.2 发挥民间创业教育组织的作用
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并通过开发与高校间的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机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自社会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以各种专业性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从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并加强其与高校的合作和联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业指导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作用。
1.3 健全并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且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弥补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以企业生产模式、生产管理、生产条件弥补学校管理方式、培养模式的缺陷。将企业的人、财、物纳入学校综合利用计划,并选择企业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其利用。这样既拓宽办学空间、质量又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流程和主要仪器设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场技能操作能力,从而毕业即可熟练地参加生产实践,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2 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水平
2.1 建立健全的高校创业体系
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只经一些教学部门及学生的就业部门进行创业教育,造成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无合理的协调机制,未能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可成立专门负责学校创业教育的领导小负责制定及实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学校实行的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最后,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
2.2 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是无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未发挥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学校提高创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可这几点入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可优先选择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二,加强教师的创业培训。学校可经常性组织一些创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班,加强教师们对当前社会创业形势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鼓励创业教师到有关的创业企业去工作,以增强教师们的创业经验;三,加强创业教师团队多元化建设。学校可聘请拥有经验的人员以创业导师的形式投入到创业教师团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2.3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中,创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是实现创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的教学课程设置都相对单一,未形成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无法实现针对性教学。学校应完善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教师教学内容多样化。比如,日本高校针对经济学院或商学院实际创业或以创业为志向的学生设置了创业家专门教育;针对工学、医学等专业作为主修专业的学生,将创业作为副专业的学生设置创业技能副专业型课程;针对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普及设计了企业家精神涵养型课程等。固高校须丰富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对现有创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机制。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五严”规定,该规定的主旨在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学得更有收获,实施有效教学应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让学”理念的背景提出的。“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与当下我们提出并倡导的“生本”教学理念是一脉相通的。“让学”“让学生学”,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首先要大胆地让学生学。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就没有可能学会学。“让学”的前提是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此外,“让学”也指教师可让自己更多更好地学习。“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为:情境激趣,设问领学,启思同议,练习导探。
1 情境激趣。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经验。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和会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 设问领学。由教师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解决基本问题,探索更多的新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呢?首先,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最后,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
3 启思同议。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困惑,同伴间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要求教师精讲知识要点并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链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导为“启发式”教导。学生通过自学形成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生活体验后,教师再来讲授与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练习导探。“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特定的反馈方式,这就是训练与反馈一体化。教学中要重视训练环节,每堂课都留有1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一方面,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使知识尽快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同时,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反馈,学生以此诊断自己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以此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发现问题当堂解决。在巩固复习时,提出一些联系实际的思考题,学生会又一次深入自学教材,运用原理来分析和解答。这样,经过训练,学生更喜欢读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活跃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二、落实推进“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 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突出“三学习、三落实”。一是,进一步学习上级相关文件,统一思想;二是,进一步学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理念,转变观念;三是,进一步学习集体备课规定,明确要求。特别是重点学习了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集体备课的相关任务,制定了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纪律。
2 规划要求周密,检查落实到位。学校将集体备课教案质量纳入到了教师考核范围,要求各教研组在工作计划中重点落实集体备课相关要求,要做到“四定五研五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研究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程序、研究课堂作业;学进度、学目标、学程序、统一当堂作业、统一评价反馈。并要求各教研组成员每月按时上交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教案。在每月一次的教学六认真月检中,要求个性备课一定要详实、有效。对听课记录要求做到“三多三少”:多记学法指导和改进建议,对照高效课堂评价表严把各个环节的评价关;少记机械性板书。多记成功的处理环节、改进环节,包括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参与情况等;少记套路式课堂环节。多记自己的感悟看法,如,课内练习,检测题的数量、质量是否适当等,少记抄袭式的作业题目。每个月进行检查定等,评价结果纳入学校的过程考核。
3 狠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1)抓学习,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前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通过认真学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理念、“高效课堂”理论及相关业务书籍,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尝试,教师渐渐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起到牵引、导向的作用。它应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勤实践,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每学期我校严格落实“人人上一节精品课”活动,扎实组织高效课堂的评价及研讨活动,重点进行课堂结构的优化探究。一看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对自学是否具有引领、指导作用。二看课堂结构是否优化。高效课堂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看教师是否善于精讲,并使课时由教时向学时转化,看是否把握好时间安排和学法指导。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讲解不宜超过30分钟,练的
时间不宜少于10分钟,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看教师是否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课堂上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我校在充分适宜地运用已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外,还坚持使用小黑板等传统的教学设备,节省了训练时抄题的时间。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的观念。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学生的作业依据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目标来布置,包括课内课外作业。
(3)强合作,促进教育智慧的分享。认真落实学校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实化教研活动,不走过场。听课后,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教师之间毫不保留地针对课堂提自己的看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地研讨交流,实现研修经验共享,丰富教学方法。将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与研的全过程,逐步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4)重反思,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我校教师的反思无处不在,体现在每个人教学的各个环节,每堂课后通过教学反思,每月开展研修后的活动反思等,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低效率问题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跟踪听课,找准课堂教学的个性特长和需改进之处。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和进步。通过坚持,在高效课堂评比活动中达到课堂教学高效标准的教师越来越多,扭转了过去部分教师教学低效的格局。
三、“问题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论文关键词]功利主义 结果主义 教育现状
在现今社会,到处都可以看到背着大书包或者提着拉杆书包行走的学生们。在“减负”口号提出数年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学生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会面临“位置难求”的局面。小学生的负担增重,初高中教育机构的强度更是随之增大。一些的教育机构为了升学率都增大学生学业的负荷量,但在各项禁止教育机构补课等规定的约束之下,教育机构无法在在校时间内完成考试需要的内容,于是学生选择到老师家中补课,或是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到校外补课。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的压力。这一切,都是教育机构为了迎合中考高考而为。提到了教育机构的升学率和重点率,从另一方面讲就是提升了教育机构的名气,让更多的人有信心选择这所教育机构,教育机构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为了提升这一可以给教育机构带来经济利益和名望的评判标准,便出现了教育机构一味增加教育机构压力的情况。
一、结果主义理论及功利主义理论
(一)结果主义
结果主义相对于绝对主义,结果主义,就是只注重结果而不管过程的一种价值观,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过程本身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如果说它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是达到结果的途径、手段和工具而已。正因为只注重结果,当然就要求过程越短越好,越快越好,当然就要拚命地去追求“速度”、“效率”。功利主义者、结果主义者把工作看成是养家糊口的苦差使,之所以要工作,就是为了那份工资,金钱是人生的成绩单。结果主义的代表是功利主义,所谓功利主义,就是以最后的结果、实际的功效或物质利益来评价一切事物。现代人非常注重“增长”、“速度”、“效率”的观念,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认为不管什么东西,越多越好,生活节奏越快越好,效率越高越好。
(二)功利主义
密尔和边沁同作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功利主义确各有特点:他们一致信奉快乐主义,认为能带来快乐的便是善,带来痛苦的便是恶;信奉人民应当追求利益这样一种功利原则以及幸福主义。他们思想的不同点是他们关于快乐的定义,边沁认为人的快乐更多的来自于生理上的快乐,认为生理上得到满足便是一种快乐;而密尔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一来也造成他们对幸福最大化理解的不同,边沁认为社会的幸福最大化是个人幸福单纯的相加,如果每个人的个人幸福都能最大化,那么社会的幸福也就是最大的,追求一种幸福的量。边沁和密尔同时认为,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是相关的,并且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受教育权,并且是他们想要的那种受教育权,使得他们都能够感到快乐。
二、对教育现状及公民受教育权的分析
鉴于以上理论,在此笔者将功利主义之中的人引用民法领域的“人”来解释,即自然 、法人、非法人组织,希望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功利主义对现今中国教育现状及公民受教育权的状况的分析。教育机构作为法人,应当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结果;其二,学生作为自然人,应当享有怎样一种受教育权。我们不应该否认教育机构追求结果这么一种做法,毕竟教育机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名望,以谋求更好的运作环境。但是如上文所说,我们应当反思,我们是否应当单纯的追求一种结果主义而忽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东西?毕竟教育机构作为“人”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来看,追求结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育机构同时也应当注意,这样一个“人”是由很多的自然人组成的。如果要追求这种情况下“人”的幸福最大化,那么在内部的环境中,是否也应当追求内部环境的一种多数人的幸福?笔者的观点是,如果要使一个整体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就应当使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呈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运行。即是说,如果要追求“人”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就应使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教育机构内部,我们应当保证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的个性与自由,没有个性的人在思想方面是别人的奴隶,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任人摆布,在扩大自己社会活动上处处碰壁。从密尔的观点可以看出,我们除了追求结果,也应该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得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育机构不能剥夺学生这种依自己个性而发展这样一种受教育权,“他绝不能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追求一种结果,教育机构也不必要一味追求升学率和重点率,应当尝试使用更多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提升教育机构名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