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5:36

导语:在大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论文

第1篇

首先,确定好论文的题目;一般学校都会给出很多课题,你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课题;另外,如果对于你选择的课题不满意,或者课题太难,无法完成,不要担心,可以申请更改课题;课题选择好之后,便是准备阶段;此时我们要查阅该课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或者上网搜索等。

2、外文资料及中文翻译。

外文资料,是指你查阅该课题的外国资料;外文资料一般都有字数要求,大约3000字左右;

中文翻译,是指你对外文资料的翻译;翻译要求必须通顺,注意翻译不要偏离外文资料原意,不然导师审核很可能不给通过,到时你还要重新写。

3、书写开题报告。

准备好之后,便开始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好了,对你后续论文完成及顺利毕业有很大的帮助。

4、具体写论文课题内容。

第2篇

现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中,概率部分比重较大,统计部分只涉及简单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的内容,但这些远远无法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如何把统计学普及化,编写以统计为主、概率论为辅的教材,引入在自然科学、社会经济领域内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而在概率统计课中没有讲授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秩和检验等内容,但诸多方法的引入必将导致内容大量增加,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注意:第一,不能涵盖所有的统计方法,要进行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教材中适当选择学生必需的一些简单的非参数和多元统计方法;第二,每一种方法的引入不能力求使学生完全掌握统计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借助于适当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操作实践,并不是说将理论完全掌握后才能够进行统计分析,而是两者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第三,想方设法让学生不用或少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知识就把统计方法学会。

二、弱化统计方法计算过程的阐述,加强方法背景、用途的介绍,增强课程的应用价值

教师对工科大学学生的授课要将概率统计定位于工具,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应用,对于各种统计方法的教学,要努力帮助学生了解方法的背景、条件和用途,即重点解决有何用,如何用,何时用的问题。方法的实现则交给现有的统计软件。每一种方法都可从实例中引出,从简单到复杂,同时尽可能地联系生产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学习,课程的应用性加强了,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解决身边的统计问题的,既锻炼学生统计建模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相关统计应用软件知识加入,培养统计建模能力

第3篇

(一)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网络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真实的交际需要和氛围,给“外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增添了语言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获取大量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建构适当的认知图式(Schemata);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语感。

2.信息量大。因特网上的信息是一个取之不竭的“信息海洋”,它可以源源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知识。

3.交互性强。在因特网上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连网的人交谈,可以与电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知识新。传统英语学习,是以固定教材为主,而且为了保持教材稳定性,往往一套教材一般使用几年,有的甚至十几年,知识比较陈旧。可是,网络却可以让学生轻松、快捷地读到当天的英美电子版的报刊杂志,像《纽约时报》、《伦顿邮报》、《今日美国》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5.趣味性强。界面友好(friendlyinterface),设计生动有趣是现代网络教学的一个特点,它能帮助学生很轻松地学习英语。

6.多样性。学习英语的各种方法都能在网络上实现,如,通过歌曲,电影,动画,游戏等多种手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的几种网络课堂模式

1.课堂链接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课堂链接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需求链接到远程教学资料、不同种类的学习课件或能在网上获得相关专家的指导。网络技术使学习资源全球共享,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如老师在英语阅读课上,打开网页http:///,然后在网页目录中找到“reading”,链接,单击“reading”可出现阅读材料的菜单,单击“Shakespeare”可以看到“E-Texts/CompleteWorks”等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或调查,大大提高教学容量,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资源大的局限性。

2.局域网英语教学模式

局域网英语教学模式的设备由一台教学资源服务器、教师工作站和若干学生电脑构成。局域网英语教学模式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构建的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师通过显示屏幕上的菜单向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屏幕上的语音设备等相关信息进行交流,教师将教学资源输入工作站,学生通过局域网获得。

3.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

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登陆指定的教学网络进行在线教学。教学大学英语时,老师可教会学生在一些网站如的“有问必答”或的“网上交流”上留言,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大多数网页都设有网页讨论板,访问者可在那里阅读他人留言或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ESLChatLine(http://Writslab.ubc,ca)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的地方。ESLDiscussionCenter(http://)设有教师和学生讨论的园地,其中学生讨论的主题包括时事新闻、各地节假日、饮食、英语学习、电影和音乐等。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办的英语学习讨论组(majordomo@list.bbc.co.uk)就像一块大公告栏,每个人都可以把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粘贴在上面,自然会有人给你作答。学生还可以在一些国际网站找到笔友,例如,http://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另外网上题库,测试英语综合能力联想网上学校和101远程教育网(http://.)等提供了英语学习的场所。网上有许多国际著名报刊杂志站点提供的有关时事新闻和名人铁事等方面的图文并茂的材料,例如,《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直接发Email到Lessonssubscribe@,可以不定期地收到一些阅读材料。使用“RealPlayer”软件播放或访问http://等网站,就可利用外语电台改善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优势

借助网络进行教学,有利于建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浏览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词汇量的增加。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电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利用网络的高效,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总之,利用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

1.英语网络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英语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

由于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现在的学生很少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因此,爱屋及乌,由于喜欢网络,一些本来对英语可能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自主加入到英语网络学习的行列。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快速提高听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是学生沉重的负担。而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英语交际场景,它形象生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

2.英语网络教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网络媒体图像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网络多媒体课件这一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再造形象。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

3.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是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的良药

“说”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际方式,是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在英语课上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而直接与外国人交谈的机会则更少,但是网络可以让你随时找到用英语交谈的对象,比如与NetMeeting和ICO等网络软件及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进入WebDiscussionBoards和ElectronicDiscussionForum等网页,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让学生真正说出口,形成流畅的语流和悦耳的语感。

4.网络教学能扩大英语教学的范围,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网络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一般的网络英语教学资源有ESL/EFL,包括ESL问题解答、语言即时测试、键友推荐、ESL友情链接等。英语教学电子出版物:专门面向以英语作为外语的读者在线电子杂志,除了提供了各个层次的阅读、写作、测试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资料外,还包括学术文章、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指导等。学术组织:许多学术组织都有自己的主页,通过浏览了解各个学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向,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报纸杂志:免费电子报纸和杂志将每日的重要新闻寄到您的信箱,教师可以直接用这些资料设计成新闻理解练习题,避免重新输入或扫描的麻烦。网络让学生的学习范围从“教材”中跳出来,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弊端

网络资源英语教学的优点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指导,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控,有些学生就很容易被丰富的网络信息、网络游戏所吸引,他们就会利用上课时间去寻找一些其他的资源。一则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教学任务,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进度;二则学生会受一些不健康网站信息的影响或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当下,一些英语老师还缺乏一些理论指导,存在着盲目性并体现出一些误区。

1.粗制滥造,华而不实

有的英语老师将网络使用作为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特点实施教学。使用的课件不尽人意,粗制滥造,出现了画面色彩失真、画面色彩花哨、音乐与文章感情失调等毛病,学生如雾里看花,着实摸不着边际。有的英语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全能选手”,从课题、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乃到作业的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上多媒体,把网络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多媒体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学生在多媒体的世界里应接不暇,进入学习的角色显然无从谈起。

2.喧宾夺主,无正确的教学观

有了网络,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分清主次,课堂中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作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效率极低。

3.过分依赖网络,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由于英语网络课堂上,老师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了在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可能会由于网络的参与而忽视学习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我看来,网络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为了网络而网络。让适合网络教学的课堂应用网络,利用高科技的辅助手段高效、快捷地为教学服务。

四、合理使用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大学英语课改的进一步实施,网络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那么是不是这种方式用得越多越好呢?诚然不是,每种事物都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

1.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为基础。专业教师是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行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中流砥柱。广大英语教师只有对学习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丰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2.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搜集和积累英语教学信息和资料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料,那么,教学设施就成了摆设。

3.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先进的手段。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程。

结语

就大学英语而言,公共英语课属基础教学,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合理适时地使用网络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在网上下载、检索或浏览英语阅读、词汇、语法和听力等相关资料,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弥补了英语常规学习的不足,无疑将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总之,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代网络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是不可阻挡的教学改革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了一个开放式、交互型、个性化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网络正在开辟英语教学的一个新领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待完善。我们应该科学地采用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技术两者合作与互补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满足现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DavidW,Brooks,DianeE.Nolan2001.Web-TeachingAGuideforDesigning.InteractiveTeachingfortheWeb.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4.

[3]邱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探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王奎珍,张鑫.《浅谈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0,4.

[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计算机与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第4篇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爸妈,我爱你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第5篇

“封面”样式

编号

xxxxxx大学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04年月

“目录”样式

ReflectiononChomsky’sIdealizationofLanguage

I.Introduction

II.Demonstration

A.Languageasaconcretesystemofsigns,hasitsownsignificanceinthecontextofsociety.

1.Languageisasystem.

2.Theconventionalizationoflanguage.

B.Languageasasocialinstitution,isbornwithsociety.Itdevelopsandinteractswiththesociety.

municativefunctionoflanguage.

2.Languageevolveshandinhandwiththesociety.

a.Influencesfromthesocietyuponlanguage.

1)Macrolinguisticperceptive

2)Microlinguisticperceptive

b.Influencesfromlanguageuponsociety

1)Interaction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2)Socialfactorsandlinguisticresearch

III.Conclusion

“英、中文摘要、关键词”样式

Abstract

ThispaperbeginswithabriefintroductiontoChomsky’smethodologyofidealizationinlinguisticresearch.AlthoughtheidealizationinphysicalresearchfromwhichChomsky’sidealizationdeprivescanstillkeepnaturallaws’validity,theauthorpointsoutChomsky’sidealizationisnotaccessible.Thekeypointliesintheexclusionofsocialfactorsinhisresearch.ThentheauthordemonstratesthereasonwhyChomsky’sexclusionofsocialfactorsisnotaccessiblefromtwoaspects:(1)Languageisaconcretesystemofsigns.(2)Languageisasocialinstitution.Onlyinthecontextofsocietyarethesefeaturessignificantandintegrate,canlanguagebearitsformandforwarditsdevelopmentandkeepuptheinteractionwiththesociety.Thereforeinsteadof“beingidealized”outoflinguisticresearch,socialfactorsshouldberegardedasthebaseoftheresearch.Otherwisetheobjectoftheresearchwillbetotallychangedandtheresearchitselfwillbemisguided.Asforwhatfactorscanbetemporarilyidealizedwithoutchanginglanguage’sfundamentalfeatures?Thisisaquestionworthourfurtherstudyinthefuture.

第6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担当主角,实现教学互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采取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大多相对偏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发动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平常不敢发言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引导,使他们敢于表达。还可以组织演讲练习,演讲的题目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我的梦”、“凝聚正能量,绽放青春活力”等。演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年轻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华,同时也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够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可感可视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画面、图形,营造浓郁的文学情景,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唤起他们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在讲授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如乔榛老师的《长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来》、《再别康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很愿意尝试自己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尤其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3.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站,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在网站上制作教学资源库,栏目可以设为:知识链接、名师讲析、课外作业、课程动态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网上在线学习这种形式在一些示范类职业院校中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用技术手段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质化、便利化,深受学生喜欢。也可成立网上文学社团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

(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大学语文课显然不够,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开设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课程。如我院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四书五经》选读、明清小说、中外优秀抒情诗选读、草原文化、两性关系、影视欣赏、历代帝王史等延伸课程。也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系列讲座。形成体系的素质教育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

三、结语

第7篇

【论文摘要】当前,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决定了社会的外语人才需求激增;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本文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诉求、理论指导与出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诉求

1、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巫需改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没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吸收的余地,学生只忙于记笔记,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王奇民的调查[[n表明,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i>传统的学习文化根深蒂固,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陈旧;a>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背道而驰;3)教材、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运用要求;4)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交际所籍的环境;5)学习方法被动、机械。从而出现了比如应试倾向严重等大量的问题。

·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张海涛指出0,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沿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人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基本上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及教师上课的规律,比较忽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束定芳曾在江苏某大学做过一个随机抽样调查[3]。参加调查的是40位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英语教师。调查的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令人吃惊的是.竟有70%以上的教师坦承自己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语法翻译法”。夏纪梅的调查}a}也显示,90%的被试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语言讲解者”和“语言示范者”。但77%的教师认为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应当是“指导外语学习方法”和“培养外语能力”。这两项说明,“不少教师懂得‘应该如何做’,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做。”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2、时代呼唤“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在经济、金融、贸易、科技等诸多领域面临着更多机遇,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界交往的高素质人才或实用性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青睐。

据2008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0,在第一季度中,企业用人仍占主体地位,所占比例达97%,事业、机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比例总共仅占0.6%,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例为2.4%。而在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占总比例的19.4%,在这其中高校毕业生人数比例高达39.3%o

因此,探索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能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又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的目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其次,语言学习的规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练习。第三,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它具有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英语语言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学习者本人的大量实践才能实现。基于此三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使学生更加真实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如此才能培养真实而有意义英语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出路

1、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框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高等教育的创新注人了新的推动力。

多媒体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音频、视频技术的综合利用,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从而达到外语教与学的最优化。它是以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论、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统科学为理论依据的,是许多教育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框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一些理念:1)从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两方面讲,它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2)多媒体区诊图、文、声并茂,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形象的信息内容;3)能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4)在课堂交互过程中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2,强调“交际法”的英语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的种种弊端也在日益显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要使语言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仅向他们传授语言知识(即语法知识结构)是不够的,与语言知识同等重要的还有语言使用的知识,而后者恰恰是以住外语教学中一直受到忽视的。英语教学法学派种类虽然较多.但功能法(交际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交际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突出了听、说等主要交际能力,符合外语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要求,能满足中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社会需要。同时,教学过程的交际化亦适应学生积极参与的发展趋势。

3、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教材是为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培养的是为了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那么教材的内容就应该凸显其职业性和实用性。

面对职业的序列化、多元化以及人才层次的日益细化,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设置必须得到及时更新。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教材制约,而教材编写又受大纲所附词汇限制,导致更新过程相对较慢,费时较长。但无论如何,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去那些严重滞后的课程,增设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又符合现代社会急需的、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4,配备“双师型”英语教师。教师问题被认为是教育的症结所在,那么,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T7}l}i}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禧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浦,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硅码。那么,配备“双师型”英语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类教师既有坚实的英语理论,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经验。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学校派专业教师进修深造,提升学历水平,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够了解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专业课教师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及时了解市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让这些教师变成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以打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

5、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实用性与可发展性,那么在这一模式下,则可根据具体情况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1)校企合作。学校在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可以考虑企业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企业一起制定相关计划,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分工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培养所需的英语人才,学校与企业一同做好对学生的订单式培养。2)分级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分级教学方式上进行动态管理,也可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超级秘书网

6、实施科学可行的英语能力评括方法。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面向社会、适应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英语人才。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评价要善于采用形成性评价,而并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而评价的具体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客观化的考试方法、实践性能力的模拟检测方法、英语素质的指标评价方法和实践技能的社会考察方法等。选择性地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都可以。在改革中真正摆正四、六级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更合理地运用四、六级考试,做到以教代考、以考促教,使教学质量得到稳定持久的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第8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学校盛衰存亡的重要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倾心关注。社会需求、学生素质、学校综合实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就业形势,积极完善自我。多途径准备就业;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健全就业指导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对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大学生表观就业愈来愈困难。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学生就业状况是检验大学教学质量、衡量大学综合实力、评估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

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社会需求包括“理想职业”需求、“一般职业”需求和“苛苦职业”需求。学生期望的“理想”职业是轻松安逸、工资高、待遇好、“铁饭碗”的职业。而“苛苦”职业则指工作条件苛刻、工资待遇低差的职业。“一般”职业是介于“理想”职业和“苛苦”职业之间的职业。现实表明,“理想”职业不但数量少。用人少,而且要求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苛苦”职业种类也较少,对人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一般”职业则是占绝大数的职业。

在人才竞争方面,“理想”职业倾爱于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对大学本专科生需求低,竞争也最激烈。“一般”职业是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人才都能适应的职业。因而竞争也非常激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苛苦”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人们的偏见,选择的人少。竞争也少。

(二)学生素质。

学生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因素。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文体能力、社交能力、中英文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道德品质等。社会越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生素质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人们永无止境地不断完善。

(三)学校综合实力。

学校综合实力是学生身上的“商标”,是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参与。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同,自身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比较不能一概而论。社会职业对学校“产品”的需求也并不依赖学校综合实力的名次,而是学校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水平。例如,医院对医药学校的医药人才需求较大,而对师范类、艺术类学校的人才需求较少。因此,学校发展不能求大求全。而应确立特色,在该特色重点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业余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选择中有备无患、轻松自如。

(一)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为已用”。

“读书无用论”是流行在各类校园的一种学生观念,产生该观念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历,容易把社会职业极端化,认为社会职业或者不需要任何学校技能(如销售员、厨师、建筑工人、清洁员等),或者需要高端技能(如医生、航天员等)。他们没有认识到任何职业都需要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如销售员要了解心理学和推销技能.建筑工人要了解建筑力学和工程学: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因此,要解除“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职业的特点,细化专业知识点,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如此才能更好地选择职业,更好地实现大学期间积累的社会价值。

(二)明确就业形势,克服思想惰性,积极武装自己。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模糊认识。首先,他们不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不知道大学期间要重点积累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感;还有,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使少数主观能动性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视中,而对学习则产生惰性。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克服惰性,从细微之处积极准备就业,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托福、GRE等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学校团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三)就业途径的多种选择和准备。

以医药院校的大学生为例,其就业途径主要有:(1)到医药公司企业任职;(2)结合专业自主创业,如药用植物栽培、医药营销等;(3)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非专业领域就业。如英语翻译、电脑组装、导游、销售员等;(4)考研或出国深造;(5)考取公务员。学生可能对某些就、Ip途径不了解。因此。除了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外.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特点。使学生对就业途径产生积极认识,为提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和积极准备。

三、学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除学生素质、社会需求等因素外,学校办学实力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先决因素。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学校办学条件制约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但高校可以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保持自身快速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自身的认同感,激励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使自己的校名这枚“商标”成为炙手可热的名牌。

(二)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

学风建设是党团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重视。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组织课堂讲学,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协同提高。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就业难的现象并非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理想”职业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是表观就业难,而非真实的就业难。实际上,大量的“一般”职业和“苛苦”职业也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到“老少边穷”的地区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真正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四)多途径介绍就业知识。

“就业”作为学生生涯的一项重要工程,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实践的。就业知识可通过专门的课程讲授,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1.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开展校园活动

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就业双方的了解和适应。学校有关部门应主动联系这些企业,将企业的产品介绍会、技术培训会、管理经验交流会、人才招聘会等吸引到学校进行.既给企业作了广告宣传和人才引进。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和择业的机会。

2.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专门的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快速、系统地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可聘请有关专家、已毕业参加工作或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开展就业知识、经验介绍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尽早、及时了解就业知识,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

3.教师与学生交流

第9篇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超级秘书网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