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5:41
导语:在物理科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创设问题情景和演示实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ρg=shρg
P=F/S=ρ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见附录)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分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其实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进一步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ρ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先是在自家的水池里放满水,想利用水的压强把堵塞物推开,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接着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出水口堵住,然后叫二楼的邻居放水,这次成功了,只见水池里的水冒了冒泡而后打着旋涡“哗”的流走了,老师当时甭提有多兴奋了…让学生共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走向社会。
课后调查,学生反馈该课生动有趣,既获得科学方法的教育,又理解、掌握了基本知识,学习过程轻松愉悦。
综上所述:物理从生活中来并走向社会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课案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附录: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液体的压强(压强计两管液面高度差)被控制不变的因素变化的因素实验表明
深度底面积
深度形状
深度密度
深度方向
密度深度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北华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6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84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3±9.5)岁,其中59例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患者患腰椎骨质疏松症,26例患者患腰椎管狭窄症,24例患者患颈椎病。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病椎部位有疼痛和压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抽筋、疼痛、四肢麻木以及肢体活动障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骨科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应用无痛护理管理体系,首先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客观、准确且全面地评估,在全面系统的问诊基础上重点地采集患者的病因和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伴随症状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建立患者的疼痛档案,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情况,提前进行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对行为反应过激的患者给予耐心劝解,给予包括自我控制疗法、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以及暗示疗法等心理护理干预技术缓解患者的疼痛。积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争取与患者家属建立和谐和信任的关系,鼓励家属安慰并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生活在温暖和受重视的氛围中,以增强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情况。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住院时间是指患者从住院第1天直至出院的这段时间,住院费用是指患者住院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总和。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以(x珋±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与研过程中教师都满足于教教材,不注重超出教材以外的知识的学习,心甘情愿地当“教书匠”,新课程改革倡导创新,创新意味着要超出教材以外进行思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养,争做专家型教师,由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迅速增长和更新以及终身学习已成为新的生存理念,一个人一生必须不断进行继续学习,教师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等,都要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成长、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教师不断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
1.2增添及时反馈与补偿环节教学不能只是教,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与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上来,反馈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问题,便于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借助于这个环节有助于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排除在学生的头脑之外.
1.3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新增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物理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设计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教学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2.1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可以完成如下两个实验。
2.2如何激活学生的认知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演示,那么学生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甚至有些学生连现象都记不住,更谈不上从现象出发归纳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那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去猜想实验结果,最后在学生原理通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验证.
(一)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保障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需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逐渐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反思,然后运用相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②掌握角速度、线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③了解频率、周期的涵义;④清楚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提出以下问题:①同学上学中,步行、坐公交、骑自行车这三种方式中,哪一种最快?②我们通查个所讲的快慢中,主要指的是“速度”,那么比较的是什么速度?③提到圆周运动,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想到的主要是轮子(为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埋下伏笔),那如果是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怎样比较他们速度的快慢?
第二,新课教学。完成新课导入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进入新课教学的环节。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定义圆周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定义,可以设置问题:怎样度量质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然后让学生利用相关的物品,比如圆规等,对圆周运动进行模拟,同时注意观察圆周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等概念。
第三,课堂总结。根据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提出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一味重视“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最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比如在“圆周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当教师提问步行、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三种方式来上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的图文信息、多样化的视频资料等,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让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陈述相关的观点。此外,在实验课环节中,有些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此时同样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完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当问题提出后,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保障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此外,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问题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现象,认识到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关键词:路面混凝土裹砂石法造壳技术
1前言
路面水泥混凝土通常是按砂、石、水泥、水一次投料的搅拌工艺制备的,其质量容易波动。使用将砂、石表面以水泥浆为外壳包起来的造壳搅拌方法,可改善水泥的分散性,使混凝土的质量与耐久性得到显著提高。
80年代,我国许多单位在研究SEC工法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工艺”。其目的在于通过新的搅拌工艺,获得高质量的混合物,提高混凝土强度,继而在满足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水泥用量。
根据大量的应用研究结果,各种分次投料搅拌工艺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混凝土强度。其中裹砂石法和净浆裹石法的增强效果最显著。分次投料工艺改变了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传统的混凝土混合物搅拌工艺,我们从分析混凝土破坏途径和增强机理出发,论述了裹砂石法的应用研究效果。
2混凝土的破坏途径
硬化混凝土受力前在粗骨料和砂浆界面上存在很多微裂缝,称界面裂缝。这是由于水泥水化化学收缩,硬化后干燥收缩在骨料界面上产生拉应力导致界面裂缝。此外水分的迁移受到粗骨料阻止,从而水分向界面集中形成水膜,也是界面裂缝的根源。混凝土受力后,石子和砂浆变形不一致又导致这种原生裂缝开展。
此时E石>E砂浆,骨料粒子处于软基体内,在纵向压力下砂浆横向变形(内聚力)大于石子,从而在石子上下部位产生压应力,边侧产生拉应力,界面有脱离的倾向(粘附力破坏)。这种由于两相变形不等产生的界面拉应力使原生裂缝开展。可见裂缝的发源地是界面,然后向〖DM(谢勇成:路面混凝土混合物的造壳技漱砂浆中延伸,最后贯穿试件,最终导致破坏。界面在受力前存在隐患,成为裂缝的发源地,界面拉应力的存在又为裂缝开展提供条件。因此,只有增强界面和提高砂浆强度才能阻止裂缝开展。
3混凝土增强机理
3.1改善孔结构、强化水泥石
一般认为,水泥石是由凝胶、晶体、水与孔组成的聚集体。根据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水泥石内聚力主要取决于水泥石基材的孔隙率、孔分布、孔级配、孔形状等孔结构参数。所以水泥石从形成、发展直到破坏均与孔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孔隙率不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唯一因素,在孔隙率相同情况下,不同孔结构水泥石性能也不同。平均孔径小的强度高,0.1μm以上的毛细孔微缝对强度和耐久性不利,0.05μm以下的孔对强度及性能无影响,Mehta证明,大于1000A的孔存在是强度和抗渗性下降的原因。将大孔改变为小于500A的孔则可提高强度和抗渗性。由此可见,存在着调整孔级配来提高水泥石强度和耐久性的可能性。例如,采用真空脱水,分次投料,重复振捣,加入外加剂、活性混合物,聚合物浸渍以及限制膨胀等工艺措施,均能达到调整孔结构,提高强度的办法。
采用分次投料造壳搅拌工艺,可使水泥石最可几孔径减少,增强显著,试验采用灰砂比为1∶2.5,W/c=0.5的软练砂浆与造壳砂浆作了强度和孔结构参数的比较,试验结果列表1。
不同砂浆对比试验结果表1
试
件
强
度
(MPa)
孔
隙
率
(cm2/g)
比
表
面
积
(m2/g)
当量
比表
面积
(m2/
cm2孔)
平
均
水
力
半
径
最可几孔径
分段孔
体积含
量
(cm3/g)×10-2
中孔区
(100-
1000λ)
大孔区
(1000-
2500λ)
>
7500
λ
>
5000
λ
>
2500
λ
>
1000
λ
>
500
λ
>
250
λ
普
通
砂
浆
30.8
0.1075
29.02
270.0
37.0
798
7500
2.0
80
2.3
50
2.7
36
3.4
40
6.2
30
7.7
44
造
壳
砂
浆
39.2
0.1044
30.89
295.9
33.8
500
1596
0.7
073
0.93
65
1.3
61
2.1
12
4.7
31
7.6
19
从这些试验结果看出,造壳砂浆比普通砂浆的孔隙率只减少3%,而强度却提高27%,这主要是由于造壳砂浆和孔径分布得到了改善。第一,在大孔区,最可几孔径仅为普通砂浆的21%;在中孔区仅为63%,可见采用造壳搅拌工艺后,不仅能减少一些孔隙率,而且主要地可使毛细孔变细。第二,造壳砂浆的有害孔(500?!)含量仅为普通砂浆的6%;第三,造壳砂浆孔隙当量比表面积和平均水力半径比普通砂浆分别增加和减少9%。
总之,最可几孔径变小,使渗水通路变细,加上平均水力半径减少,提高了抗渗能力,对强度有害的大毛细孔减少24%,这将对裂缝的引发和扩展起很大的阻滞作用,因而能提高其强度及抗冲击性能。
3.2强化界面过渡层
界面微观结构性质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研究表明,骨料和水泥石之间存在约几十微米的界面层,它是由水化粗骨料表面,首先形成水膜层逐渐被新生产物填充而来。如水灰比大或泌水均会使水膜层厚度增加,在过渡层会留下薄弱环节,所以只有减薄水膜层才能强化界面层。
在传统的搅拌方法中,所有固相材料几乎同时倒入搅拌机,此时砂、石、水泥混合物中主要是固——气界面。在加水搅拌过程中,水必然要浸润所有的固相材料表面而形成固——液界面,同时产生气——液界面,亦即在搅拌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气相残留在液、固相的包围之中。
在新的裹砂石法中,大部分水优先与砂石表面接触形成固——液界面,骨料湿润后形成液——气界面,基本上消失了固——气界面。当水泥投入时,立即粘附在骨料表面的水膜层上,强化了水泥的水化历程,使首先生成的水化铝酸盐复盖在骨料表面限制Ca(OH)2晶体扩散而强化了界面层。同时,残留的气体也必然少于传统工艺。
当水泥浆体作为粘附剂时,其粘附力大小首先决定于水对骨料表面的湿润效应。裹砂石法湿润本身说明水分子和骨料表面产生吸附作用(即范德华力),骨料表面的湿润效应可提供所有砂石骨料周界被水泥浆体包裹机会,骨料间的孔隙被水泥浆体全部填充。水泥浆对骨料湿润面积越大,粘附力越大,故亲水性好,表面粗糙的石灰岩,石英岩使砼强度提高得更多。
此外,全部水加入搅拌过程中,稀浆中的水分向壳膜中渗透。以及壳膜中的水泥粒子向稀浆中扩散。这样,渗透和扩散过程,使固——液相均化,气相细化,改善了孔结构。
4粗骨料径影响
无论是道路混凝土,还是普通混凝土,其最薄弱环节,都处在骨料下缘,尤其是粗骨料的下缘。
粗骨料粒径越大,其下缘处的水膜层也越厚。因此,当道路混凝土采用裹砂石搅拌工艺时,随着粗骨料最大粒径增大,界面过渡层结构可得到更显著的改善。同时,还由于粗骨料粒径增大,其表面积相对减小,造壳所需水泥量也减少;另外,骨料粒径增大也有利于造壳砂石形成连续相的骨架。所以随着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增大,水泥裹砂石混凝土的增强效果更显著(列表2)
粗骨料粒径影响表2
最大粒径
(mm)
搅拌工艺
坍落度
(cm)
抗压强度
(MPa)
提高率
(%)
10
5-10
普通法
裹砂石法
4.5
5.0
25.6
27.8
8.6
20
5-20
普通法
裹砂石法
4.5
4.5
25.1
26.1
4
40
5-40
普通法
裹砂石法
4.0
4.5
25.2
29.6
17.5
从试验结果看出,当粗骨料最大粒径分别为10mm、20mm、40mm时,以最大粒径40mm的裹砂石混凝土增强效果为最好。这对于道路混凝土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40mm的拌合料是非常有利的。
5生产应用
(1)裹砂石搅拌工艺为二次投料工艺,即造壳搅拌和匀化搅拌工艺。不同分次投料工艺的试验结果列表3。
从表3可看出,各种分次投料搅拌工艺的7d强度增长率均高于28d强度增长率,其中裹砂石法的强度增长率最高。另外,从工艺角度考虑,净浆裹石法为三次投料,而裹砂石法为二次投料,工艺简便易行。
不同分次投料工艺的强度增长率表3
种类
R7(%)
R28(%)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常规法
水+砂+石+水泥
净浆法
12.2
6.7
水1+水泥
水2+砂
石+水3
砂浆法
11.1
7.8
水1+砂+水泥
石+水2
裹砂法
14.1
8.8
水1+砂
水泥
石+水2
裹石法
12.1
9.5
水1+石
水泥
砂+水2
净浆裹石法
12.2
10.9
水1+水泥
水2+石
砂+水3
裹砂石法
14.0
12.0
水1+砂+石
水泥+水2
(2)裹砂石法搅拌工艺方案如下:
在此搅拌工艺方案中,下限为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上限为自落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第一次投料为:砂+石+70%水(包括砂石含水量);第二次投料为:水泥+30%水;
(3)福建闽清市政建设工程公司采用裹砂石法进行了现场强度对比试验,其结果列于表4。
强度对比试验结果表4
搅拌工艺
抗压强度(MPa)
强度相对值
7d
28d
7d
28d
常规法
21.2
30.1
100
100
裹砂石法
26.1
34.5
123.1
114.6
由表4可见,裹砂石法的强度增长值较高,R7为23.1%,R28为14.6%;因此,采用裹砂石法后,C3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由360kg/m3降为324kg/m3,可节约水泥10%。
此外,由于裹砂石法拌制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可加快施工进度,如大庆油田扩建工程让湖路立交桥30m予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的施工过程中,原先需7d才能达到85%设计强度,采用造壳任务,而且28d强度由原先技术仅用4d就可达到85%的设计强度,不仅提前9d完成了的42.3MPa提高到46.9MPa。
6结语
在所选定的试验条件下,各种分次投料搅拌工艺中,裹砂石法在不增加搅拌设备和生产管理人员,不延长搅拌时间的前提下,增强效果最好,而且投料次数少,适用性广(适用于坍落度<9cm的塑性和半干硬性混凝土=,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此外,裹砂石法混凝土抗渗性、抗裂性、抗冻性及抗弯拉性均有明显的改善。
裹砂石法搅拌工艺实践证明,可提高强度10%~20%,在保证道路混凝土质量前提下,可节约水泥5%~10%。
论文关键词:也谈设问的技巧—从一堂物理示范课说起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在《运动的描述》一章中安排的第一节是《一、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孤立地抓住这几个概念自身的特征来介绍,而没能将这几个概念和“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并在与“运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基础上帮助学生来理解与体会这几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局限。笔者有幸听了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上了这堂课,这位老师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改进:通过一组“貌似平平淡淡,实质设计精妙”的设问,把教学目标中所需完成的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物理论文,自然地依附于对“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之中。让笔者对课堂设问艺术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一个教学片断的记录和整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把教材阅读一遍。
师:阅读教材后,对教材所介绍的这几个概念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生:……
师:如果同学们提不出问题,那么老师提个问题问大家吧——什么叫运动?
生A: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运动
师:关于“运动”的概念,A 同学的回答很好!老师接下来再提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笑声)
生B: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位移与路程的教学
(继续提问)
师:接下来老师还想向同学们提出第三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C:相对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参考系的教学
(继续追问)
师:老师还想追问——什么叫运动?
生:……
生D: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
师:“运动”概念定义中有“时间”这两个字吗?
生D:没有。
师:有“时间”吗?
生D:有。
师:在哪里?
生D:在“变化”里。
师:回答得太好了!
师:太好了!因为完成任何变化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时间”就在“变化”里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既然“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那么,了解“时间与时刻”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运动就应该是不可忽缺的了。
自然地引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教学。
通过对“运动”概念的拓展研究,提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问题。
师:通过对“运动”概念的上述研究我们了解到:物体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可见,“运动”实际上就是指:运动物体在不同的“时刻”到达不同的“空间位置”。针对“运动”概念,我还想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
生(齐) :什么是运动?(笑声)
师:是的。再次重复提出老问题,是想请同学们结合“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运动”这一概念,进而去体会“运动”的复杂性及研究复杂的“运动”的方法与技巧。
师:我们已经对“运动”这一概念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回顾一下这个过程,然后再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生F:“运动”是“变化”、是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师:很好!继续……
就这节课这个片段的教学特色而言物理论文,笔者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1、教材处理的特色:教学中是把“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融入什么是“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中,进而自然地提出和合理地建构起来的。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准确、细腻、层次分明的认识过程。
2、教学处理的特色:把学生的阅读、思考、研讨与教师的设疑、设问、启发相结合,较多地运用师生间的交流来逐步把认识过程推向深处、推向。教学设计的合理、教师设问的精巧、认知层次的分明、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启迪、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影响等,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3、思维活动的特色:整节课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而逐步深入、逐步细致、逐步具体的展开。思维活动的起点不高;思维活动的方式平凡;思维活动的目标指向明确;思维活动过程的逻辑推理严密;思维活动得到的判断可信。
所以说智慧的设问,可以悄然营造认知环境,可以悄然激励认知主体,可以悄然掌控认知流程,可以悄然深化认知内容。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物理情境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轻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本质,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现在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滥用。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出现忽视教师作用的现象等等,下面就几方面具体问题和老师们共同研讨一下。
一、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率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高效”的课堂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重视,课堂教学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这种改善究竟是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的“量”的积累和增加,还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养的“质”的有效提高?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仍需我们积极去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效益观。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三个追求”:一是有效果。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一致;二是有效率。追求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三是有效益。追求教学价值的实现,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教育需求的吻合。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参与者、促进者;二是关注发展。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要注重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三是关注过程。要关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此外,还应积极实践“五还”。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思考;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可以走上讲台讲故事、演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三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是把评议的权利还给学生;五是把学习、认知、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其情感的人文因素,又有教学目标、过程、教法等科学因素,我们只有抓住关键因素,重视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的创设,重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重视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评价,才能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整堂课下来自然、轻松、和谐、高效。
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现代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而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权力;教学中的平等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现如今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是以启发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三、超前自学的引导落实不十分到位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一节高效率的课,它是开始于课下,而结束于课内的,对学生而言超前自学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没有进行超前自学,讲课时速度明显缓慢且效果差、效率低。所以要想达到预期好的效果,必须要进行好超前自学,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1)及时给学生列出详细的导学提纲。(2)让学生针对导学提纲写出自学笔记。(3)老师要按时认真的进行检查落实。(4)对一些学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5)给学生提供在班级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和机会。(6)对有一些掉队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鞭策和鼓励。老师们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如果我们真正的能把超前自学搞好,上课学习的知识内容一定可以加大,课堂效率一定能够提高。
四、师生、生生课堂互动效果不很理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互动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中师生、生生是真的动起来了,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一是互动教学成了形式主义。开放互动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对话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口,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营造物理情景,启发和指导学生产生问题或问题串,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物理学习探究和研究范式方面的指导,带领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探究知识。采取这种开放互动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精神和民主、平等意识。当然,开放互动教学并不完全反对教师的讲解,相反,开放互动教学要求物理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就是要抓住物理学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最活跃的物理学知识,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误区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的讨论,辨析,使学生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作为提问、对话、互动、实验、探究的基础。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文献计量学;发展态势;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6-),女,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GIS与文献计量学集成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问题,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台SCI-E数据库,对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并与全球及中国论文产出相比较,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及其发展状况。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从WebofScience的251个学科分类中遴选出与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相关的学科,根据学科分类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数据库检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应用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对全球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产出进行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Geosicence)领域包括:能源与燃料(Energy&Fuels)、地质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eology)、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学(Limnology)、气象与大气科学(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矿物学(Mineralogy)、矿产与矿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学(Oceanography)、古生物学(Paleontology)、遥感(RemoteSensing)、水资源(WaterResour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领域包括:土壤科学(SoilScience)、生态学(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数据库对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产出进行检索和统计,中国科学院检索范围包括署名中有“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大学论文。
2中国科学院论文产出总体态势
2009—2014年期间,SCI-E共收录论文955.6万篇,其中署名中国的论文有113万篇,署名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有15万篇。图1反映了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2009—2014年年度论文产出量变化。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分别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长。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球SCI论文增长近11%,中国增长约为93%,而中国科学院增长了62%,由图2可见中国SCI论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论文增长速度。
图3统计了中国SCI论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占中国百分比,表明中国论文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中国科学院论文占中国的份额则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科学院的份额稳中有升。从图2也可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14年与2009年相比,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SCI论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国科学院整体的论文增长速度。
将2009—2014年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各年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高低统计TOP1%,TOP10%,TOP20%和TOP50%论文的数量,以及中国和中国科学院相应级次TOP论文的数量,并统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图4)。
根据论文全部著者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地球科学领域TOP论文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环境生态学领域,并且地球科学领域TOP1%的高水平论文比例很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SCI学科分类,分别对2009—2014年全球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中国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发文最多,发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比之下,中国产出偏重于材料科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在环境科学方面论文产出数量比例较高。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占全球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8%左右,中国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SCI论文比例接近10%,中国科学院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比例约为20%(图5)。
2009—2014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其中,环境科学是全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最主要的领域。此外,中国在能源与燃料、遥感、地质学等方面论文产出占全球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生态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最高,达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占中国的比例也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不足10%(图6)。
图7中,气泡的大小表征资源环境各子领域占全球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份额的大小,即点越大,该子领域论文数在全球资源环境领域中的比例越高;X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占全球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越高。气泡大的那些子领域(如环境科学等)是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比较多的热点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领域(如能源与燃料等)是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领域(如古生物学等)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工程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农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水资源、科学与技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
4主要研究机构的科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SCI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过论文,2009—2014年根据全部著者统计超过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个,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较多的前10个研究所见表1,这些较多的研究所都属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机构。
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27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以第一著者发表的SCI论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较多,第一著者的SCI论文数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6.03次/篇,表2中的“表现不俗的论文篇数”统计的是这些研究所高于基准值的论文篇数,即当前总被引次数除以从年至2014年的累积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论文[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表现不俗论文都在150~200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被引频次位于前10%的论文篇数,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论文篇数,也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参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设计科学贡献指数[5],定义:
式中:Ci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第i个研究所科学贡献指数,P10%i为第i个研究所被引前10%论文数量,Citedi为第i个研究所论文被引总频次,n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数量。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贡献指数较高,都在0.1以上。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增长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长率,低于中国93%的增长率,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论文增速相接近。
(2)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较高。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简称CA,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文摘库。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检索工具。《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50多个国家、56种文字出版的16000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资料汇编、技术报告、新书及视听资料,还报道30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收录的文献占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该数据库是世界化学化工领域最权威的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协会化学文摘社编辑出版,CA报道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化学家感兴趣的所有领域,其中除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外,还包括冶金学、地球化学、药物学、毒物学、环境化学、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CA特点:收藏信息量大、收录范围广。
二.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
《医学文摘》收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经济学、医学管理、法医学等)。创刊第一年只有8个分册,目前有42个分册,各分册的文摘统一用英语刊出,每一个分册代表一个学科。EM各分册根据其学科的大小和收录文献量来确定年卷期的多少,各分册根据文献量的多少,每年出1-4卷不等,每卷出8、10、12期不等。收录期刊达5400余种,其中属于纯医学类的有3000种左右,这类期刊中的大部分论文都以文摘形式报道;属于与医学相关学科类的有2400余种,对这类期刊的论文只选有关文章做摘录。EM与IM所收集期刊的交叉量为1700余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英文出版的大型医学文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二次文献之一。
三.俄罗斯《文摘杂志》(简称PЖ/AJ)
于1953年创刊。收录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66种文字的科技文献,包括22000多种期刊、10000多种图书、6000多种连续出版物、15件发明证书和专利以及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等。是目前世界上引用出版物最多、报道量最大的一套文摘刊物。其所收录几乎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四.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Preview简称BP)
《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是由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BP收录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多种期刊和1650多个会议的会议录和报告,每年大约增加28万条记录。报导的学科范围广泛,涵盖所有生命科学内容,其中包括(不局限这些学科):空间生物学、农业、解剖学、细菌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s)、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生物技术、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
五.《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简称SA)
《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出版的检索性情报期刊。1898年创刊。供查阅有关物理、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和控制方面的学科文献,简称SA。该刊主要报道由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的情报服务处搜集的文献,其来源包括世界各国出版的各种文字的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资料、专利和图书等,取材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