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动化节能技术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5:46

导语:在自动化节能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动化节能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电气工程

伴随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应用,然而这广泛的能源使用却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现象,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的问题了。其中,电力设计及能源耗费也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人们对于电气自动化中节能设计技术开始了积极地研究与探索,要求不但要设计的合理,同时还要满足客户的要求,此外,还必须考虑节能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

一、电气自动化以及节能技术的介绍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信息这个领域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它同工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工作效率、降低运行的成本等方方面面都起着极大的作用。现如今,伴随着绿色革命的不断兴起,当前国民经济在建设的过程中,节能俨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其重要的推动力是自动化技术。展望未来,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节能技术展业将会占据主导地位。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的应用也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电气系统的节能技术

(一)降低电能的传输消耗

导线里面存在电阻,因此,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一定会消耗有功功率。但是线路的电流会保持不变。所以,为了降低在线路上传输电能所产生的消耗,就只能想办法降低导线电阻。我们知道,导线电阻同导线的长度和导线的电导成反比例的关系,同截面的面积成正比例的关系。因此,要想降低导线电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在选择导线的材质的时候,尽量选择具有较小电阻率的,这是一个降低线路上电能消耗的一个办法;2、缩短导线长度,且在布线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产生过多的弯路;3、为了缩短供电距离,可以将变压器与负载中心间的距离拉近;4、增大导线横截面积。选择那些横截面积较大的导线,这样能减低电阻,进而降低消耗。

(二)变压器的选择

在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变压器要着重注意几下几个方面:

1、为了降低变压器的有功功率的消耗,要选择节能型的变压器;2、为了保持三项电电流平衡,要采用单向自动补偿设备。减少负载的不平衡,从而把变压器自身损耗减小到最低。

(三)无功补偿

在配电设备里,无功功率占有着相当大的容量,这样会增加线路损耗,并且把电网的电压降低,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能质量以及电网的经济运行。无功功率对用户最直观的体现是功率因数偏低。如果功率因数小于0.9,那么用于需要缴纳罚款,这样做其实是在无形之中将用户用电的成本增多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但是,为了无功就地平衡的实现,可以选择恰当的无功补偿设备,增加功率因数,让系统的电压保持稳定,提高电能的质量,达到节能减耗目的,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采取无功功率补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确定电容器的容量,以自然功率因素和配电电压容量等参数为依据,通过对其计算来得到,如果在补偿过程中有谐波的产生,需要串联一定数目的电抗器,以此来滤除线路上产生的谐波;2、为了能够有效预防无功倒送、投切震荡以及过补偿,在选择投切参数物理量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无功功率;3、过去的补偿电容里面的循环投切及等量分组和后期的投切开关按级投切及按比例分配,这些都没有办法达到理想补偿效果。现如今,正在使用着的模糊投切的效果很不错,不但跟踪很准确,并且调节很平滑,适应面广泛。在使用的时候,投切复合开关需在低压时使用,而针孔接触器需在高压补偿柜里面使用。

(四)有源滤波器

为了有效避免发生电气设备的误动作,要尽量消除谐波。使用有源滤波器是最有效的消除谐波的方法。误动作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电气设备数量的增多,进而谐波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这些谐波同基波在电网阻抗上面发生了重叠,造成电压发生了畸变,进一步造成了电气设备误动作。总的来说,有源滤波器功能如下:反映灵敏;具有优异的动态性能功率使用范围较宽,能够达到理想的无功补偿的效果。一般来说,有源滤波器能够滤除谐波,这样就会避免发生电气设备误动作,进而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效率,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三、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一)电气工程设计

想要达到电气工程节能的目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设计电气设备以及安装电气工程。这一个步骤是为未来的成功使用以及达到节能的目标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优化配电设计

电力系统的服务宗旨是为电气系统工程设备给予必要的动力。因此,对于配电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分考虑电力系统适用性。对于电力系统适用性,一定要达到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负荷容量两点要求,此外还需要对于电气设备控制要求做出一定的保障。

在配电的过程中,不仅要保障用电设备的基本要求,还要保证电力系统具有可靠性、灵活性、易控性以及稳定和高效。此外,还要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性,为了做到这个要求,规定导线的绝缘性能必须优良,在布线的时候,要控制好导线间的绝缘距离。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导线的动态相对稳定,最后一点,要做好接地和防雷的设施。

(三)提高电气系统运行的效率

选择节能设备是电力系统首要完成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为节能做好基础和铺垫。与此同时,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真正实现节能,还可以采取降低电路的损耗、无功功率补偿以及均衡负荷等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配电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设计的系数和合理调整负荷来实现。采取这样的方法,能够保证在电力系统运行及安装的过程中,能够让设备运行效率和电源综合利用率都获得有效的提高,这样就能够做到降低电能损耗。

总结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就全面展开了节能经济,国家也全面推行起了节能经济战略。与此同时,还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展开节能经济,对于企业开发节能经济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扶持。当前,电气自动化中节能技术尚且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我们一定要站在节约能源的立场出发,尽力降低能源的消耗并且避免污染环境,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现如今,在节能领域,我国正在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且不断地开发和研究各种先进节能技术。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之下,我国的电力自动化的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敢于挑战,树立起节能的理念,努力研发各种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及产品,为节能经济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子磊.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8(06).

[2]郭晓岩.电气节能与建筑节能[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7,(04).

第2篇

【关键词】供热采暖;工程;节能技术

1引言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但同样对于能源的消耗越加庞大,尤其是我国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关于各类建筑供热采暖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在很多建筑的供热取暖系统中,存在着能源浪费、节能工作不到位、节能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更是降低了取暖的效果,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节能技术在供热采暖领域的推广,不但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更能够节省能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供热采暖技术

2.1供热采暖技术的定义

供热采暖技术具体是指给建筑物内部以供热采暖系统为主,依靠着各类媒介给建筑物内部传送热量,最终使得建筑物内的温度保持在一定标准的工程技术。论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几类供热采暖技术。

2.2供热采暖技术类型

①现如今使用范围较广,人数较多的采暖方式是集中燃煤锅炉房取暖技术。集中燃煤锅炉房有着成本低、能源利用率较高的特点,因此也就应用最广,但其主要缺点是热效率较低,节能效率差,对环境污染较大。②用电采暖。电采暖方式在现阶段也较为常见,例如较常见到的电暖器、低温辐射电热膜等。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而且也不需要水或气作为媒介,不必进行外部管网建设,计量收费直观便捷,缺点是使用成本较高,用电负荷大。③燃油采暖。燃油采暖在现阶段,由于运行成本较高,相对于其他几种采暖方式而言,用户数量较少,但其有着低碳环保、管理便捷、锅炉利用率较高的特点。④燃气采暖。燃气锅炉同样有着对环境污染小、自动化水平较高、劳动强度较低、锅炉利用率高的特点,缺点是建设投入较大,运行成本高。其次还有壁挂式燃气采暖。壁挂式燃气采暖能够节省大范围的空间。节省了热网投资成本,方便节能,计量和收费,较为简单。较之于整栋式燃气锅炉房而言,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能够节约大量能源,拥有较高的自动化性能,房间的住户可以自行管理。⑤地源及空气源热泵采暖。热泵采暖技术近年来正在被广泛使用,其优点是热效率高、既能制热也能制冷,运行成本较低,安全性能较高,环保无污染,缺点主要集中于使用调试环节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下文就以某公司在一项采暖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应用为例,对采暖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3采暖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某公司响应国家节约能源的号召,承建了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集中采暖工程,在该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将住建系统在近几年来推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应用到这次采暖工程之中。例如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以及各类装置、水力平衡调节技术、散热器温度控制器应用技术、聚丁烯管及其施工工艺等,以下便是此次工程所应用到的技术概况以及建筑过程的详细情况[1]。

3.2分户热量计量技术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冬季城市集中供暖一般都是按照取暖用户建筑的采暖面积进行收费,如此收费方式缺乏调节手段和计量设备,热能无法量化监控会造成供热能源的浪费。为此,我国建设部联合其他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了“稳步推行按用热量计费收费制度,附近供热双方节能”的具体要求,此次工程,严格按照该意见的标准,将先进的计量技术应用其中,对每一个供暖用户设计了一套科学的热量计量装置。此装置由磁性过滤器、供回水测温球阀、热量表等多个部件构成,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热量表。此次工程所采用德国某公司研发的电子热量表。此公司研发的这种热量表,具有的计算方法和电表、燃气表、水表有着极大的不同。这种热量表不仅能够测量进水回水的温度,同样能够测量水流的流量,并通过分析流量、温差的数据,计算出使用的热量,具备极强的精度。热量表主要有几下部分组成:①水温传感器。该热量表的水温传感器采用了两个精度比较高的温度传感装置,将此装置安装在供回水测温球阀内。随时对回水和进水的温度进行检测。②流量计数器,流量计采用高精度、宽量程的无磁流量计当作流量传感器,可以将流量信号,精确地传递给能量计算器。③能量计算装置。该热量表的能量计算装置拥有着功耗较低的芯片、集成化的模块组成,该装置有可以编辑的界面,操作简单便捷。用户可以在液晶屏上查阅相关的数据,例如输入的流量和温度信号等等。同时此能量计算器还有着储存、记忆的功能,使用用户可以随时打开菜单翻阅历史用量资料或者现阶段的用量资料。而如果选取了脉冲远程热量表,便可以在计算机机房进行集中查看。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该热量计量装置具有可靠、方便,精确先进的优点。由于其度量明晰的特点,用户可以直观了解当前的能量使用情况;而其操作简单的特点,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控制能量消耗,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

3.3管网水力平衡技术

因为各栋建筑物距离供热中心距离的不同,供暖工况和管路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在管网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精确计算环路的阻力损失。在取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环路系统并没有装置可以消除剩余压头、调节流量的装置,仅仅依靠手动调节阀门,最终可能会导致远端冷、近端热等流量不均匀的水力失调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采取提高水泵扬程、加粗入户管径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反而使得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加剧,最终造成整个系统耗电量增加、水泵效率降低、供热品质下降等连锁问题的发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就是应用好水力平衡调节技术。本工程在建筑物采暖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采用了同程式采暖运行系统降低水流的沿程损失,针对每栋住宅楼,在主管的布置上确保将水力失衡情况降至最低。室外管线的水力平衡方面,在供水主管道上安装自力式平衡阀,设置流量,坚持“近小远大”的原则,确保小区末端用户供水流量达到设计标准;室内管线的水力平衡方面,在每一个用户的入户表回水支管安装了压差平衡阀,确保近远端用户室内压差恒定,温度达标,避免出现高层穿短裤、底层穿棉衣的不平衡情况,大大降低能源浪费,起到节能的目的。采用水力平衡技术,是采暖供热工程节能方面的一大进步,它对于能耗损失能起到极大的防范作用,使用中节能成效明显,根据相关部门测算,使用平衡阀的采暖系统比传统采暖系统能节电25%~30%,节煤15%~20%,增加供热面积25%~30%。同时,此项技术对于居民住宅投用后的供暖质量的保障也有极大的帮助,末端用户不热的问题能获得良好的解决。

3.4散热器温度控制器技术

所谓散热器指的就是室内采暖中的热交换设备,散热器的具体作用是将供暖热水中的热量传导到室内,使得室内的温度达到合格的标准。但如何在用户已经安装了热量计量装置的情况下,既能达到用户的满意,同时又能节约取暖费,关于这一问题,在此次工程中做了特殊的处理。在此次工程中采用了散热器温度控制器技术。其具体做法是把温控阀门安装在散热器的进水管上,使用旁通管串联供暖干管。如此一来用户在根据自身的需求调节温控阀门的同时,还能帮助多余的热量串联进入采暖系统,以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热效率的目的。此次工程采用的调节温控阀由调节阀和恒温控制器构成。恒温控制器是由高新敏感材料制成,通过自动感应室内的温度,根据事先编订的温度区间数据控制调节阀对阀门开启度加以调整,进而控制热源进入散热器的流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室温加以调整。此项技术的运用,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动化程度高,无需用户随时调节。用户需要做的就是配合热量表计数,掌握用暖成本,根据自身需求设定室内温度,其余调节工作将全部由恒温控制器与调节阀完成,简单易行、个性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成效突出。

3.5聚丁烯管及其施工工艺

现如今,对于塑料管材在管路系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很多场合中已经逐渐取代了金属制品,例如应用在冷热水系统之中的聚丁烯、聚丙烯等等。聚丁烯塑料管材是被欧美国家共同承认最适合利用于采暖热水管路系统的新型材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节能环保材料,有“塑料中的黄金”的美誉。聚丁烯这种塑料管材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率先应用的地点有北京、上海等等。它的优点首先是寿命长,例如当聚丁烯管路中的热水温度小于或者等于80℃时,许用环应力值是5.46MPa,其使用周期可达到50年之久。其次是不腐蚀、不结垢,聚丁烯管材内表面光滑,所以其阻力相对较小,可大幅度减少功耗。再者,聚丁烯管材保温性能良好、导热系数较小、热损失极小,能耗低。最后,因为聚丁烯管材所具有的高柔韧性、低蠕变特点,使其能够快速的组装,还因为其由环保材料构成,可以回收再使用,大大降低废弃管材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再利用率。

4节能技术在采暖工程中应用施工要点概述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与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于各个施工阶段的要点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下文就按照工序要点,进行论述[2]。

4.1准备阶段

4.1.1材料设备的检测

在此次工程中全面采用聚丁烯管材,小口径管材在上海工厂生产,大口径管材在瑞士工厂生产。材料入场时,除了进行常规审查之外,还增加了由瑞士STS机构和国内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出具的双重测试报告。此外,德国进口的热量表属于精密计量仪器,按照相关规定,在国内采用国外进口计量仪器时,必须要在我国批准注册。所以在上报审查的时候,除具备原产国生产许可证外,还增加了中国质监总局出具的注册证书。

4.1.2施工的相关规范

本工程主要执行以下规范:国内标准方面主要有《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国际标准方面有德国《供水设备技术规范》、《聚丁烯(PB)管一般质量要求》;企业标准方面有乔治•费歇尔公司的《聚丁烯PB冷水、热水管道系统》[3]。

4.2施工过程

4.2.1聚丁烯管路系统的安装工序

本工程聚丁烯管的施工工艺采用热熔连接,按设计和施工工艺相应要求,施工过程严格依照规范操作,施工单位成立管材维护小组,主要负责管材表面清洁、切割、标识熔接深度等工作。在熔接操作中,一是严格控制热熔机电压在220V,确保热熔机温度保持在260℃-280℃之间,连接效果好;二是连接完成后,为避免交叉作业破坏管道,需要在墙面、地面上用油漆标注管道位置;三是管道安装时,要避免轴向扭曲,管道在穿越墙壁或楼板时,要设置钢套管;四是管道在与金属管道平行敷设时要保持一定的掩护距离,净距离不宜小于100mm,且聚丁烯管材应布置在金属管道的内侧;五是为防止污染管道,摆设过程中的管道开口处应及时封堵。在管道打压过程中,着重把握两点:一是管道摆设结束前,进行水压试验,确认管道连接状态良好;二是压力试验应在热熔连接结束后的24小时后进行,试验前管道必须固定。此次工程严格按照上述工艺进行施工,经检测合格率为100%。

4.2.2进行系统压力测试

在供暖管道以及相关设备全部安装完成之后,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压力测试。在此次工程中采用先封板后整体的压力测试方式。每一个用户系统的压力测试必须严格按照GB50242及DIN1988TRW1(德标)进行测试。此次测试压力试验压力:P试=1.5P,系统低区工作压力为0.4MPa,试验压力为0.6MPa,高区和中区工作压力以0.6MPa计算,试验压力为0.9MPa。经测试,压降在规定范围内,通过实验。

4.2.3验收阶段

工程质量方面,按照GB50300、GB50242、CJJ2/T88-2000等标准进行验收,达到验收标准通过验收。在流量调节的过程中,对各个建筑物供水管路的流量调节装置以及用户系统的压差平衡阀等多个设备进行了调试,对末端流量、末端用户室内温度、压力值等多个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调查,确保供热效果能够符合规定的标准(±18℃)。经过一系列的检测,本工程的热水采暖系统达到了热力平衡、水力平衡、室内温度符合设计标准、供暖效果优良。

5结语

通过对此次工程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采暖工程中节能技术的运用其实并非高端科技,在项目设计阶段引入节能设计,采用新型材料和工艺即可达到良好效果。虽然与传统工艺和技术相比,工程造价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建筑采暖系统更加科学、环保节能意识的稳步提升,节能手段在供热采暖领域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吴春芳.浅析采暖工程中漏水通病及防治措施[J].民营科技,2013(06):12-13.

【2】杨春玲,温雯,杨波.基于综合单价的采暖工程价值工程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22-23.

第3篇

关键词:给水管网系统 节能技术 应用

1 引言

水是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为了满足工业企业和城市用水的需求,城市供水系统必须要使用充足的取水设施、水资源、输水设备、配水管道等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给水排水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设置之一,也成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保障之一。在给水工程设施中,给水管网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不同的管道以及附属设备组成的一种输水网络,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输送、压力的调节以及分配,从而起到保证城市用户供水的作用。

2 给水管网节能设计与技术的研究

2.1 给水管网输水节能设计的相关研究

2.1.1 泵站

对泵站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给水管网设计的前提工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泵站设计前,需要准备好关于地理位置、工程地质、上游设计水位、下游设计水位、上游设计流量、下游设计流量等资料,对于渠道,要设计出去水位以及流量。此外,还要注意到,水泵的选型是泵站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选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泵站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建设的投资以及泵站的安全息息相关。选型不仅与水泵装置方案和水泵台数相关,且与选型方法和原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选泵方式主要使用泵站装置型式和净扬程来确定扬程的曲线,再通过流量的设计来选定好水泵的损失扬程,继而确定好总扬程。这种传统的选泵方式没有考虑到扬程的使用效率,欠缺科学性。因此,水泵的选型要根据水泵的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还有不同时期供水和排水需求进行选择,在最低和最高扬程时,水泵必须要可以稳定、安全的运行,在平均扬程时,水泵必须要在高效区运行。小型水泵的台数保持1台到2台即可,大型的水泵则可以根据水泵的实际情况将台数增加至3到9台。

其中,设计扬程流量曲线的方程为:

扬程流量的曲线方程为:

2.1.2 输水管网

输水管网根据压力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重力式以及泵站加压式输水管网系统,重力式输水管网不需要使用水泵进行加压,水泵的扬程较高,动力费也较大,如果管道尺寸较小,那么投资也会较小,管道尺寸较大,那么投资也会较大。为了更好的反映出投资和动力费的关系,可以使用年费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选择科学的管道规格和长度,尽量降低前期的投入。

2.1.3 调节构筑物

调节构筑物的根本目的就是调节泵站用水量和供水量间的流量差,以便能够满足用户对水质和用水水量的要求,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同时也满足提高供水经济性,降低能耗的需求。调节构筑物设计包括地理位置选择、容积设计和数量确定三个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于构筑物地理的选择,除要满足环境卫生、地质条件等要求外,还要根据构筑物的实际特征,确定好科学的技术经济方案。其中,清水池是水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常常设置在水厂之内,起着消毒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清水池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并保持水流的通畅性,以便保证清水池的功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对于水塔和高位水池数量的确定,要根据用户用水量、泵站工作情况、用水均匀程度、水压值、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管网延伸长度、用户对于供水可靠性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确定。

2.2 给水管网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

给水管网运行的质量取决于管网压力分布的情况以及维护人员的管理质量。

2.2.1 泵站

水泵运行工况点就是水泵的扬程和管道需要水头相等的点,当管道特性曲线或者水泵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后,工况点就会出现转移。与定速供水阀门相比而言,变频供水调节的降能节耗效果更加的显著,一般水泵工况点调节方式包括变速调节、变径调节和闸阀调节三种。

2.2.2 输水管网

城市供水管网包括泵站、管道和阀门等设备组成,在城市管网的改造和更新下,输水管网的建设难度和复杂度也原来越高。为了更好的进行设计,可以将输水管网简化为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来分析系统的特征,从而为水厂的改建、扩建和调度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依据。管网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及微观模型两种,由于我国现行的基础条件有一些限制,难以取得管网的基础参数和拓扑关系,且在设备条件的影响下,也难以准确的得到管网节点流量,因此,使用微观模型方案难以满足系统优化的实际需求,可以使用宏观模型来进行分析。影响用户用水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用户日程安排等因素,由于用户的用水量会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性,反映在节点水头中也会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征。

2.2.3 调节构筑物

根据贮水池位置的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净水厂的净水、取水等工艺发生故障,用水的连续性就会收到影响,因此,必须要调节好构筑物。在产大于供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贮水池发生溢流事故,在供大于产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贮水池抽空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要掌握好科学的计算方式,对贮水池调节量进行计算,并合理的安排好生产工作。

贮水池调节量=贮水池最大注水量-贮水池最小注水量

贮水利用率=

贮水利用率=

科学的安排好调节量,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贮水池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是合理生产的必然要求之一。

3 结语

目前,关于给水管网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放,相信通过相关专家学者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赵洪宾; 周建华; 魏宝成; 郭智; 郑毅; 何文杰; 韩宏大.天津市给水管网系统建模的研究 ,给水排水技术动态[期刊论文],2009,11(28)

[2]熊润.给水管网系统在城市给排水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1,03(05)

第4篇

关键词:中央空调,节能,变频

 

0.引言

能源的利用情况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在我国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禁止使用耗能过大的设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中国的现代建设提供能源的保证。在中央空调使用中,它的耗能量是很大的,约占整个供电部门供电量的40%左右。例如一家建筑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综合性的大型医院,有门诊大楼1栋,住院大楼2栋,中央空调系统有800 kW冷却主机3台,冷冻水泵机组有93 kW电机4台,冷却水泵机组有93 kW电机4台,通过对冷冻水泵机组和冷却水泵机组的变频节能的改造使用11个月,节约电费41.5万元,为中央空调的节能,创造了有益的经验。现将其系统组成、设计、实现方法作一介绍。论文格式。

1.中央空调变频节能的原理系统组成

中央空调进行变频节能系统,需要硬件及软件技术的组合,利用矢量控制手段将动态过程相应补偿,恒转矩调压、瞬流干扰负向抑制技术综合使用。变频调速技术产生的新产品,通过同步跟踪,调压、调相、调节频率、瞬流抑制于一体,具有:

(1)恒转矩的条件下调节控制电压,限制电流,使电机负载处于最适当、最小、最省电力的电压和电流运行状态;

(2)矢量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的优化调频技术,具有最先进通用变频器的全部功能;

(3)由微机采样跟踪,实现功率因数动态补偿;

(4)瞬流干扰抑制技术,过滤瞬流波动减小其所造成的损失和干扰。

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中央空调变频节能有实施的理论依据和进行控制的可行性。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1)在中央空调设计时为保证在天气温度最高的情况下能满足要求,所以按最大的负荷设计并有15%左右的富裕量,而平时使用时并不能达到满负荷,所以存在较大的裕度,其中主机常常可以根据负载变化自动加载,卸载,而水泵的流量却不能随主机匹配调节,存在很大浪费;

2)系统的流量压力必须靠截流阀和旁路阀调节来完成,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较大截流损失和消耗大流量高压力主机,以及低流量小温差的现象。论文格式。不仅大量浪费电能,而且还可能造成空调冷暖不适的情形,同时对系统设备带来不利的影响;

3)电机起动电流为额定值的5倍左右。电机在如此大的电流冲击下,进行频繁的起停,对电机、接触器触点、空气形状触点带来电弧冲击,同时也会给电网带来一定的有害冲击。同时起动时带来的机械冲击和停止时的承重现象也会给机械传动、轴承、阀门等带来疲劳损伤。

4)变频技术在现代空调中的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这不仅能有效改良现代空调系统的工艺不足,还能大幅降低能耗节省运行成本。因此,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安装变频控制系统并设置闭环自动调节,使节能效果更好。

2.中央空调变频系统设计的依据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周围,每年空调开的时间大约8个月左右。这样一年之中,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泵机组和冷冻水泵机组都在固定的大流量下工作。另外由于季节、昼夜和用户负荷的变化,实际上空调负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比设计负载低很多可由建筑物的实测得到热负载变化率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决定水泵流量和压力的最大(100%)设计负载,这样相比,一年中负载率在50%以下的时间占全部运行时间的50%以上,一般冷冻水设计温差为5 ~7℃,冷却水的设计温差为4~6℃,在系统流量固定的情况下,全年绝大部分运行时间温差仅为1~3℃,即在温差低、流量大的情况下工作,增加了管路系统的能量损失,浪费了水泵运行的输送能量。一般空调水泵的耗电量占空调系统耗电的20~30%。因此,节约水泵在低负载时系统供水输出能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随负荷而改变水流量的空调水泵系统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及应用。采用变频器调节泵的转速可以很方便地调节水的流量,其节能率通常可达35% ~ 50%左右

3.中央空调变频系统的设计

变频系统只涉及冷冻水机组和冷却水机组的变频调节控制。

3.1 冷冻水系统

它的水温取决于蒸发器的设定值,回水温度取决于蒸发器接收的热量,中央空调冷冻水出的温度与冷冻水的回水温度设计最大温差为5℃(出水为8℃,回水为13℃)。论文格式。现采用在蒸发器的出水管和回水管上装有检测温度的变送器。再与PID温度调节器、PLC和变频器组成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冷冻水的温差来控制,使冷冻水泵机组的转速相应于热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当第一台电机已达到工频时,还达不到要求时就可起动第二台电机,工频运行,然后调控第一台电机。这样不断调整控制,使其达到

最佳的效果。

3.2 冷却水系统

降低水的温度取决于冷却塔的工作状态,我们只需控制高温冷却水的温度(冷凝器出水口)即可控制温差。现采用温度变送器,PID调节器,PLC变频器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冷凝器出水温度控制在T2(例如38℃),使冷却水泵的转速相应于热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当第一台电机已达到工频时,还达不到要求时,就可起动第二台电机实行工频运行,然后调控第一台电机,使之达最佳的状态。

4.系统的特点及效果

变频节能系统由于采用闭环控制,电机按需要设定温度,使设备容量随时间季节变化,热负荷通过转速调节能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能,并减少对电网的冲击。由于本系统加入了各种保护措施,使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本系统进行变频节能改造后,一直稳定连续运行,累计运行了11个月以电机容量90 kW为例,计算其变频节能效益。

(1)冷冻水泵变频节能效益

实际耗电量5298×4 = 211920kW;变频后平均功率211920/5839 = 363kW;

节电率(1-36.9/90)×100% = 59.7%节约费用(90×5839- 211920)×0.78 =244660元;

(2)冷却水泵变频节能效益

实际耗电量3452×40 = 138080 kWh;变频后平均功率138080/3968 = 34.8kW;

节电率(1-34.8/90)×100% = 61.3%;节约费用(90×3968 - 138080)×0.78 =170 851元,两项节约费用共计415.511元。由此可见,采用此系统为用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取得较好的社会收益。

5.结论

本文分析了所设计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原理,设计方法和经济效益。由于此系统节能效果显著,不少酒店大厦中央空调的物业管理部门都十分关注,并不断的加入节能的改造行列,所以前景十分好。因此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节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聂玉强,李安桂. 中央空调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分析与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01) .

[2] 苏明哲,张存泉. 变频节能技术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 2004,(06) .

[3] 朱顺兵. 建筑自动化系统空调节能优化控制策略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

[4] 张德孝,胡庆. 基于PLC控制的船舶水源热泵空调系统[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5] 曹秋声. 新型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研究[J].节能, 2005,(06) .

[6] 李岩,熊伟.浅谈智能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J].山西建筑,2008,(19) .

[7] 梁辉宏,史步海,龚冠祥. 中央空调机组冷却水变流量模糊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 2009,(01) .

[8] 杨剑. 基于变频器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6,(22) .

[9] 聂玉强. 中央空调系统的二级最优控制方法及其理论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

[10] 钟惠球. 中央空调节能研究[J].装备制造, 2009,(04) .

第5篇

【关键词】集中供热节能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取暖是寒冷地区生活的必要条件。供热行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当前能源和环保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本文探讨了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和措施。

一、锅炉房鼓、引风机、循环水泵以及补水泵的变频设备

在区域供热锅炉房的设备中,锅炉房的风机、水泵是耗能大的电气设备,其负荷占锅炉房用电负荷的80%以上,当用户需要的热负荷变化时,锅炉的负荷量也相应的随着变化,这种变化是随机的。在实际中通常采用角行程电动执行器来控制风机吸风处的调节门,用节流阀来调节水的流量,这是很不经济的,这种调节方式虽然控制了风机的风量和水泵的流量,但风机、水泵转速基本不变,电动机所消耗电量降低很少。因此,鼓、引风机及水泵系统的节能是锅炉房节电的重点。另外,通过程序的控制,变频鼓、引风机和变频炉排相配合,可以达到节省燃煤的效果。

1、水泵、风机的相似定律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相似工况点的水泵或风机具有以下的相似性:

相似定律表明水泵、风机流量与转速成正比,水泵、风机的扬程和流量或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输出功率与流量或转速的立方成正比。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水泵、风机相似定律式。

2、变频调速风机的节能分析

由电机理论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每相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利用变频器实现调速节电运行,风机的节电效果最为显著。对风机负载采用变频器驱动的方案取代风门挡板调节风量控制流量的方案。

下图为采用输入端风门、变频调速控制的风量和电机输入功率的关系曲线。图中,L1为输入端风门控制时的关系曲线;L2是变频调速控制时的关系曲线:图中示出输入端风门控制、变频调速控制方式下将风量调制到印%时的节电情况,此时变频调速控制方式为全风量时电动机输入功率的15%,而采用输入端风门控制方式为全风量时电动机输入功率的60%,因此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方式比采用输入端风门控制方式节电为全风量功率的45%。

图:风机的输入功率一风量特性曲线

二、锅炉房热量总表

热量表可以像水表测量用水量一样测量出用户的用热量,热量表本身并不具有节能的功能,但有热量表的存在,供热单位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自己供了多少的热量,管路消耗了多少热量,方便的得出锅炉供热的综合效率以及平均管网输送效率,以便及时的发现供热系统浪费能源的地方,及时的维修,促进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

三、计算机监控系统

由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热效率,节约能量,降低燃料成本,所以在我国也得到了特别重视。现在,为了实现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系统需要采用质量并调的运行模式。变流量运行的调节技术比简单系统模式和质调节复杂,人工操作的调节控制是难于达到节能的目的的,所以在一些供热锅炉房也已经安装了计算机监控系统,节能意识比较好。

四、换热站中的节能设备和系统

大多数情况下,热源是通过换热站向热用户供热的,所以.换热站是连接热源和热用户的枢纽,是供热系统中另一个耗能大户,同时也是供热系统的另一个节能关键点。换热站主要由换热器、气候补偿器、温度和压力测点、一次侧电动调节阀、二次网循环水泵以及二次网定压补水泵等设备组成。另外,为了保证一次网水力工况的稳定,建议在换热站的一次网入口处安装可调压差的差压式控制器。换热站控制的任务是改变供水温度,使之适应室外温度的变化,并保证室温在允许的范围内。其温度调节系统以二级网供水温度作为被调量,以改变换热器一次侧水的流量为调节手段.换热站控制的核心是气候补偿器(通过一次侧电动调节阀),流量控制的核心是二次网变频循环水泵。

五、热力入口平衡装置

对于供热计量的系统,在用户热力入口处应该安装差压控制器,以抵抗用户调节对系统水力工况的干扰。

差压控制器是自力式比例调节控制阀,它可以恒定被控环路压差。差压控制器主要是由弹簧、膜片、阀芯、压差调节手柄和导压管构成的,其中膜盒为主要控制器,导压管将被控环路的压差分别导入膜盒,作用在膜片上,使得膜片受力和弹簧受力达到平衡。目前,许多国产差压控制器是没有压差调节手柄,也就是说不能进行压差设定的。此类产品出厂时,被控压差就己经限定,现场不可在调节被控环路压差。如许多国产差压控制器被控差压只能是30 kPa或50kPa。而进口差压控制器几乎都是可调被控压差的,非常有利于现场调节。

结束语

通过对集中供热锅炉房的设备、锅炉房热量总表、计算机监控系统、、换热站中的节能设备和系统等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供热运行成本、节约能源消耗措施,以保证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和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田雨辰,计量供热相关问题的研究[D],【博士论文】,天津大学,2006

第6篇

[论文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运而生,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平均以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在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耗能。建筑节能是指通过提高墙体、门窗、屋面f统称围护结构)的保温性、密封性,以降低采暖、空调等设施的能耗,达到改善居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而提到建筑节能,应该说与建筑材料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不论在产品构成、总体工艺水平还是产品质量上都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这就涉及到一个节能功效的问题。新型建筑材料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包括的品种和门类很多。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等。从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而当国内正在讨论如何提高建筑节能率的时候,国外已经在考虑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当国内正在研究节能材料的同时,国外已经将新型的节能建筑材料推广到全世界,并尽可能将节能率提到极限。

1.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它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建筑节能是环境保护的需求,它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现状:建筑节能是建筑业进步的需求,它有利于巩固企业市场地位。

我们这里所说的建筑节能是指在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在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能源,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及节约能源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用尽量少的能源,过尽量舒适的日子。

2.新型材料在建筑装饰节能中的应用

2.1新型节能墙体的应用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总的墙体材料中占据的比例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砖产量已基本趋于稳定。在产品技术方面主要向大孔洞率、薄壁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粘土砖已成为一种高档装饰材料,点缀于建筑的内外墙。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装饰、轻质、保温、隔热方向发展;加气混凝土制品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300kg/m3,且原材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国外建筑复合墙体具有重量轻、保温隔热、隔声效果好等特点。

2.2节能门窗的应用

建筑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最活跃、最敏感部位,是墙体热损失的5-6倍,因此门窗的节能对整体建筑节能具有很大意义。门窗的耗能究竟在建筑物的总耗量中有多大呢?以采暖居住建筑的耗热量进行分析,此类建筑的耗热量由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两部分组成。根据有关实际测量资料分析结果是: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0%以上,节能的概念在国家标准中包括对门窗的强度(抗风压性)、气密性、水密性的具体要求。建筑门窗的节能除了从提高玻璃和框扇本身的热工性能和尽量使用中空玻璃并保证中空玻璃的密闭性外平板玻璃向着控制光线、节约能源、安全可靠、减少噪音等多种功能方向发展。还应该从玻璃和边框接缝以及门窗框扇搭接处的严密程度着手,因为各搭接处严密才能保证空气流通量的减少。 转贴于

2.3节能屋面的应用

通常屋面保温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按此种正铺法,可选择的保温材料很多,板块状有加气混凝土块、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聚苯乙烯板、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板等:散料加水泥等胶结料现场浇注的有珍珠岩,蛭石、陶粒、浮石废聚苯粒、炉渣等;采用松散料直接或袋装设置在尖顶屋面下或吊顶上部的有膨胀珍珠岩、玻璃棉、岩棉、废聚苯粒等:现场发泡浇注的有硬质聚氯脂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料的泡沫混凝土等。反铺法主要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以下,可有效保护防水层,方便施工检修,但由于造价较高,住宅建筑尚未大量使用。

2.4其他方面的节能应用

在欧洲矿渣硅酸盐水泥用量占水泥总量20%:荷兰矿渣掺量为50-70%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占水泥销量的60%:在日本矿渣掺量已占水泥的25%。高强度水泥基材料(MDF、DSP)复合配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将使混凝土行业能更好地适应建筑施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太阳能是常被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太阳能与建筑结合为我们有效利用资源的可再生途径在利用太阳能的时候,要把太阳能的装置和建筑有机的结合起来。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空间广阔,对新的节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势必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通过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研究最终达到节省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可以相信,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设计,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会逐步变为现。绿色环保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环保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明智的选择。要有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与做法上力求做到自然与人的协调,为共同的发展创造出优美和谐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子江,国外节能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3,05,

[2]刘素平,从不同的角度谈建筑节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7,(2):43-44.

[3]蔚鹏飞,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2008.(12):125-125.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目前供电企业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供电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实际情况,提出了供电企业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方面的需求侧管理以及组织制度、宣传报道等具体措施,对供电企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通过供电企业节能减排需求侧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能源损耗的问题,必将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国供电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1.电能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

节能减排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电力行业既是优质清洁能源的创造者,又是一次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大户,因而也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措施,火电发电量在电量供应中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核电类清洁电力正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电能正在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

目前,我国电煤消费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左右,火电用水占到工业用水的4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量的54%。我国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克左右,相当于一年多消耗煤炭2.2亿吨;输电线损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个百分点左右,相当于一年多损失电量近300亿千瓦时。因此,对电力行业而言,发电供电是促进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也是促进经济发展。

2.供电企业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开展现状

当前供电企业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已经初步开展,但是开展的程度可以说成差不齐,不过总体说来都停留在做宣传、重诊断的层次,虽然可能找到了病因,但是并没有拿出合理的药方,做到治标治本的层次,距离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具有一定差距。

二、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模式

1.建立闭环管理模式

以往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模式,多为宣传加诊断,管理模式为单方向、不循环的运作模式,而要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意义上解决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仅仅依靠现在这种宣传、诊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来运作日常工作。

在这里仅做一种运作模式的简单介绍:首先是按照节能减排的目标筛选客户;其次是走访筛选出来的不合标客户,通过全方位的宣传、示范等手段引导客户做节能效益评估;再次对客户进行诊断,提供整改的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并牵线搭桥提供技术整改途径;最后跟踪客户整改情况,并做效益评估结果反馈客户。

2.利用示范效应,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

在开平市开侨中学节能改造工程中,开侨中学厨房原汤锅是燃煤炉具,加热效率不高,对环境污染大,且存在安全隐患,实施电磁炉改造工程后,使用安全、清洁的电磁作为能源,每年可为客户节省约35%的费用,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厨房的工作环境,更具安全性。该项目提高了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实现了节能减排与增供扩销的有机结合,是开平市建成的首个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示范项目。

通过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示范项目的宣传,陆续有客户主动要求开平供电局牵线搭桥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可见虽然节能减排一次性投资额略大,但是长久效益还是对客户有一定吸引力的,因此做好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主要措施

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引导广大客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在社会中形成科学用电、善用能源的良好氛围。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中心目标,将引导客户节能工作层层落实,以节能降耗为目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积极采取措施节能减排,履行在节能与环保上重要的社会责任,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立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系统

成立节能减排专项工作小组,建立节能减排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供电企业的桥梁作用,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对用电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用电节能情况做好调查研究,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指示工作人员积极深入调查了解所在区域的供电、用电形势,经过深刻的分析,及时向政府通报供用电形势,报送用电信息。

2.同政府合作、加强宣传,多渠道引导客户节能

(1)同政府相关单位合作,配合开展节能减排相关工作开展。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如科技局)合作开展节能工作。向其提供用电负荷率低、功率因数未达标和配变属淘汰型的相关客户,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用电客户的配变进行排查摸底,测算提高功率因数节电潜力、变压器负载率节电潜力和更换节能型变压器节电潜力估算。

(2)走访用电客户,形成常态化机制。好的制度要贯彻执行,形成机制,方可取得好的效果。以开平供电局为例,为了提醒用户用电负荷或功率因数的技术,年走访430多户次,对功率因数达不到标准、变压器负载率低于30%的专变客户告知率达到100%,发出《客户节电建议书》达500份,客户整改完成或接纳整改建议的客户80多户。全局一直致力于深入了解用户侧的功率因数,时刻提醒用户要提高负荷利用率,在技术上支持用户,提议客户采取无功补偿等电力技术手段,改善功率因数低不足,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目的,这样让客户体会到了节能的经济意义,同时也让电网负荷率得到了提高。

(3)拓宽节能宣传范围,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旧模式的宣传仅仅限于对节能减排的宣贯式宣传,新的宣传应该加强对完成节能减排、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客户进行示范效应的宣传,让客户切实看到节能减排不仅仅能对社会起正面作用,而且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使得客户从“被节能减排”转换到“我要节能减排”上来。

在节能宣传中,要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邀请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代表参加宣传座谈会,积极开展“节能增效、和谐发展”宣传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客户、户外宣传等途径,积极引导企业节能。在节能减排活动中,在人流较密集的地方举办节能减排图片展,并现场发放节能灯与节约用电小册子,进行节能技术的宣传。此外,要深入偏远的乡镇进行节电宣传,向客户介绍节电常识;在营业厅放置节电宣传手册,免费供客户取阅;在营业厅播放“绿色行动,节能我能”及其他节能宣传片。

3.从业务受理上落实节能减排管理

(1)从源头上控制,做到节能从用电报装开始。用电报装时供电企业提供服务的第一环节,工作人员从接到新投资兴建的用电客户的用电申请开始,深入了解新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设备以及用电设施的技术性能,宣传“绿色环保”用电,提议用电客户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型的用电设备,为客户用电所想,建议用电客户采用节能型的配电变压器及其他节能用电设备。

(2)提供用电负荷建议书,建议客户合理分布用电负荷。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积极与用电客户沟通,深入了解用电客户的设施用电情况,分析用电负荷分布的合理性,提出节能降耗及节约资金成本的合理化建议,邀请某电力学院合作,深入分析该企业生产状况,为其制作了详细精密的节电诊断分析报告,通过调整原来车间的供电负荷的分布,使变压器负载更合理,进一步提高变压器的负载率。

4.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节能减排落实到日常需求侧管理中

(1)利用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筛选淘汰类的高耗设备,实现节能建议书日常化。对全市用电客户的用电设施跟踪了解,深入用电客户的生产车间,对用电客户的配电变压器进行筛选,共了解到不合节能减排标准的配电变压器,全都对用电客户告知配电变压器属高耗型的设备,提出更换节约型的建议书,做到告知率100%。

(2)利用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监控客户负荷,实现节能建议书日常化。以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平台,对专用配变功率因数在0.8以下或负荷率低于30%的客户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节能诊断报告及时告知客户,对于情况相对严重的则通过走访的形式告知客户。

5.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编制了年度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节能服务小组,推行节能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深化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能源服务合同,主动深入企业,根据每个用电客户生产的工艺、流程,帮助企业制定节能减排技术方案。中介机构为客户编写《节能诊断报告》十多份,部分用电客户接纳了《节能诊断报告》并进行改造。

四、结束语

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已成了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能源损耗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是我国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发展中,电力企业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继续引导并帮助客户节能降耗、引导企业把节能融入到建设项目和产品设计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效益,全面宣传和推行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家庭的工作,以此来促进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市民的节约用电意识。

参考文献:

[1]林明宇,高丽玲.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如果将建筑行业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这样绿色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的主题和未来建筑的主导。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建筑技术的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策略做了详细的描述。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需建立在人类对能源不断消耗利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每次发展,都需要对能源进一步的使用与消耗。现在,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之路。[1]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 m2,到 2000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 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3]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3]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2]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2.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4]:

2.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4]

2.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2.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2.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2.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4]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5]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5]。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充实它的意义,它将成为我们运用高科技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9篇

近5年学校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奥运工程、故宫古建筑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提出了快速精密“按需建网”的控制测量理论与技术,研制了基于经纬仪、全站仪以及数码相机为传感器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精密三维重构技术,发明了专用测量装置,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金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68篇(其中EI 9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

本项目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CCTV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解决了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废旧橡胶轮胎、钢渣、建筑垃圾等代表性固体废弃物在公路中高掺配率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生产线与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本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7项,编制国标4部、行业规范4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3年来,本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累计经济效益33亿元,引领了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迅速发展,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里程就达150公里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穿越工程显著增加。确保开挖、运营以及相邻构筑物的安全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技术核心,本项目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开挖领域的超近结构物隔离保护、风险辨识与控制、灾后结构恢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长达15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本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6篇,形成地方标准2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已经在“首都机场滑行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和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4个步骤。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将数据库应用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5个方面。

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富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

近几年,该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实验室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水环境生态修复:城市雨水系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评估模型工具研发;城市雨水产汇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城市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城市雨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

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拟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决策控制系统 ;可持续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回收反应过程和机理;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处理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机理研究;污水资源化回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城市节水与水系统优化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城市工业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节水影响机理研究;城市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集成;城市工业和公共建筑节水相关定额研究。

目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企业合作与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包括:北京市东方太阳城水环境系统与雨水利用工程、数字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研究方案、龙潭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等。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建设。实验室凭借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设行业优势,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城市运行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特色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营造一个创新、开放、和谐的实验室学术环境,培养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形成高层次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基础测绘方面:研究大地基准现代化、城市三维测量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主要研究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高可靠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倾斜摄影与面阵摄影测量技术、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其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研究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等。要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测绘基准框架,通用和专用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城市运行保障的策略、模型、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历史多源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平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服务模式,发展面向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空间信息支撑技术,探索基于空间信息的城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新方法。

建筑精细测量与重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构)筑物精细测量技术:为建筑施工进行精密放样、建筑运营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监测服务;文化遗产精细三维重构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

近年来,学校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育场精密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的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6月成立,2009年12月通过第二期建设项目验收,2010年9月进入第三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包括研究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梯级高效利用技术、集中供热和区域供冷技术、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所应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相关技术。

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包括研究供热系统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空调用冰蓄冷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监测和优化技术、浅层地热和水源热泵技术等。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

建筑节能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5项,科研经费2,22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十一五”子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实验室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直接应用于北京市场,内容涉及旋流式烟气除尘器、低污染催化燃烧炉、烟气热能回收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等,同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是2010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服务方向,将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结合北京的城乡建设需求,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评估理论与应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模式;新型围护结构研究;建筑风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节能墙体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和玻璃幕墙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系统理论;研究混凝土、砌体外墙及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及节能玻璃幕墙的系统设计理论。

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研究: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再生结构材料与再生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研究节能环保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研究工业废弃物在可持续性结构材料中的性能机理及应用技术。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制冷、热泵机组及系统研究;建筑能耗及环境控制系统特性评价指标研究;建筑用能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理论及技术研究;蓄能机理及建筑应用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混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成套化研究;非传统水源循环途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建筑节水与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调蓄净化技术与集成技术。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编制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数十项。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在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采光遮阳一体化建筑构件研究、高层建筑风噪机理及对策研究、节能材料制造研究等多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实践。同时,实验室针对绿色建筑重点方向,面向北京及全国进行开放性课题资助。典型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中国驻厄立特里亚使馆经商参处绿色建筑设计、北京腾达大厦绿色建筑优化对策研究、北京宣武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及设计研究、佛山东平新城项目绿色建筑星级认定技术咨询等。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成立。该中心具有北京市高校唯一的“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工程检测资质,拥有国家设计甲级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全国行业领先的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政路桥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旨在提升北京在工程结构节能、抗震、耐久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材料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节能抗震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工程结构相关的抗震新技术和国外先进抗震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节能新型墙体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监控技术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开展大型复杂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高效预应力成套技术标准化施工研究。

既有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维修加固:开展工程结构的材料检测、结构检测、检测鉴定和加固新技术的研究。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结构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工程材料:开展环保型城市道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果转化。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共计80余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10余项,获批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中心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优势,致力于该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享性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为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所需高新技术和装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声学技术的建筑安全监测。

大型建筑运行环境状态监测。

建筑安全物联网系统工程。

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可靠性技术。

建筑装备安全监测规范与服务。

目前,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中心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依托,并联合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省部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整合了北京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为北京建立高效、安全、环保的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功能设计方法及行人交通特征,解决高效交通换乘、优化枢纽内部流线等交通运行效率及紧急情况下行人疏散等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减灾,解决地下道路及空间火灾烟气控制、内涝防治、安全疏散、结构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解决施工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无障碍施工等问题。

该中心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4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6项;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5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75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10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约60余项,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地铁4号线的防灾减灾设计、长安街大修改造的全寿命设计、北京市四元桥立交工程的施工新技术等。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

基地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5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基地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筑文化科普工作,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建设了建筑物文化特色资源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地主要研究领域:

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建筑伦理研究: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

基地的基本定位: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中心;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中心。

基地建设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汇聚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精英人才和技术,集成利用北京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各类资源,开展气候变化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研究,培养储备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努力将该基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基地。

基地将组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交通、建筑、环境、生态、经济与金融、规划与管理等跨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应对机制与技术、应对计划与方案。

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开展相关发展战略和政策标准的研究;搭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和研发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研究、提升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及相关低碳政策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

北京建筑大学——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建筑工程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勤业集团”)共同组成并申报建设。中心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批复(浙经信技术[2009]311号)。

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为目标,以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中心自建立以来围绕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围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重点在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四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开发,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并大力做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中心的科研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浙江勤业集团设立或拟定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的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国家级工法等;二是学校根据具体土木工程热点、难点技术而设立或拟定的项目;三是国家及地区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浙江勤业集团与学校拟定的项目由各单位分别提交到研发中心,并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列为正式选题并由中心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首都城乡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扩散高新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首都城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科技园以建筑科技为主导,围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是重点开展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监理、智能建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设计、实验、应用、信息等产业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