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5:47
导语:在文化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饮食文化在高职食品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一)饮食文化与高职食品专业研究内容上的一致性
高职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有食品基础理论的研究(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等);食品生产与加工的研究;食品生产中的新技术应用;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食品营养的研究;食品营销消费的研究;食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其他食品包装、食品法规、食品流通、食品检验等。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人类的食事活动内容包括:一是,食生产。原料、加工、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消费、烹调、进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与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3]。饮食文化是研究关于人类(或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结构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食品行业是关系民生的朝阳行业,也是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将饮食文化贯穿于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技术和文化成为高职食品专业学生成长的双翅,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大学功能的需要
中国饮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远源流长,但由于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再加上西式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饮食和文化失去了信心。而国外许多先进的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和文化的统一,十分珍视自己的食品文化,保护和发扬自己的食品文化,甚至把它作为维护民族权益,保护本国农业的战略。如日本、法国、韩国等[4]。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因此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饮食文化责无旁贷。
饮食文化在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
中国饮食文化,一方面,如清代著名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后行”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如今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水平外,还要使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有所提高和深化,其中当然包括和本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饮食结合文化,古今交汇,中外贯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虽然经过近20年的大力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食品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较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系统性,忽视了文化的作用,更不用说饮食文化的教育。过去人们只把文化列入历史、文学领域里的事,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其文化。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必修课,形成学习技术必先学习相关文化的习惯。这样将饮食文化应用于高职食品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不仅完善了食品科学知识体系,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还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有益补充,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传承饮食文化优秀成果,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如“茶文化”、“酒文化”、“炊具文化”、“医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等,是人类文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科学生素质培养中比较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大部分通过选修课来实施,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难以达到预期的设想和目标。针对中外饮食文化,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创新地发扬和光大,对提高食品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积极影响。以“茶文化”为例,在茶加工技术之外,让学生诵读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可以来修身养性,利用茶道精神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如举办饮食文化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
(三)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防雷电感应方面存在问题按照国家关于液化气站这样的第2类防雷建筑物,平行敷设的构架、管道、电缆等长的金属物净距离小于100mm时,应相应地采用金属线进行跨接,而跨界点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30.0m。根据长期的观察发现,华北平原地区的液化气站内主要的输气管道之间的距离都在150mm以上,没有跨接。一旦遭受雷击,雷电产生的电流在管道之间产生较强的电火花而容易造成危险。除此之外,应不少液化气站不能及时维修充装枪枪头与充装设备间的跨接线断裂情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电源线路保护方面存在问题
电源线路的问题主要发生在施工环节,体现在引入低压线、电源系统浪涌保护2个方面。
1)在低压线的引入方面,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来看,引入的低压线应当用埋地的金属错装电缆或者护套电缆穿过钢管直接埋入地下,电缆的埋地长度应控制在1.5m以内。同时,架空线与电缆的连接处应设置避雷装置,避雷装置、钢管、电缆金属外皮以及金具等应一同接入地下。事实上,不少液化气站不按规范施工,直接架空引入电源线缆,架空线和电缆的连接处也未按照要求安装避雷装置,一旦室外的架空线遭到雷击,将严重损毁整个液化气站。
2)在液化气站内的电源系统问题上,一方面供电系统存在较大缺陷,另一方面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不完全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目前,华北平原地区少数液化气站的供电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TN—C制式,有些甚至没有配备配电箱、配电柜、配电屏,采用木板作为载体,严重不符合防雷的要求和标准。在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上,不少液化气站没有经过具有专业防雷设计和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论证,直接安装上去。经检测,保护器的质量参数及安装工艺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主要表现为浪涌保护器接地线过长过细和走线方式曲折。
液化气站防雷措施
为了确保液化气站安全高效运行,液化气站经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液化气站的防雷问题,认真逐项排查液化气站内的安全隐患及时清除。同时,液化气站应聘请有防雷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论证,按照标准安装防雷装置,做好各连接处的连接和跨接,改善供电系统的防浪涌保护设置,提升液化气站的防雷保护措施,防止在雷电事故发生时引起爆炸对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结合华北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防雷措施较好的液化气站的做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液化气站在设计针对直击雷的防护时,要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第2类防雷建筑物标准设计充装车间的防雷设计,按照第3类防雷建筑物标准设计站内办公楼,液化气站内的储罐区域设置多于2个的接地点(储罐与地面的距离不小于3.0m)。同时,安装的避雷针与被保护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应大于3.0m,避雷针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2)液化气站内的接地应遵循等电位连接的原则接地,电器设备、防静电、信息系统接地以及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应分开设计接地装置,以避免因接地装置出现故障造成的整个液化气站接地系统失效,注意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此外,液化气站内卸气场的防静电装置接地电阻也应小于4欧姆。
3)液化气站在设置供电系统的防雷和浪涌保护器时,在供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上安装的防浪涌保护器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合格产品,建议配电箱使用TN—S制式,并注意分开PE线和N线。
4)液化气站在设计装置防静电保护系统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跨接各个金属管道的法兰盘连接处,防止胶管和法兰两端接地不良产生火花。与此同时,针对管道沟内和地上的管道,应该在始端、末端设置防静电和防感应雷联合接地装置,切记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
1 柱层析法
柱层析法是应用比较早的从天然产物中分离黄酮类成分的有效方法,填料吸附剂以硅胶、纤维素、聚酸胺和葡聚糖凝胶为主,具有分离量大、操作方便等特点。目前常见的柱层析法主要有聚酸胺柱层析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张金杰等采用聚酸胺柱色谱分离野中的蒙花普,使得蒙花普的纯度由原先浸膏的2.36%提高到12.27%,提高了5.2倍左右,因而聚酸胺对野中的蒙花普富集效果较好。田宜柏采用聚酸胺柱层析法对薇菜黄酮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当采用70%乙醇以200 mL/h的流速洗脱,洗脱液的黄酮含量达到了14.45%徐双双等对荷花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采用硅胶柱色谱法结合高速逆流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榭皮素_3_p_R_D_葡萄糖醛酸普(I)、杨梅一3-0-(3-D-葡萄糖普III)和紫云英普VIII),纯度分别为97.0% , 95.4% ,96.3% ,显示了极佳的分离纯化效果。
2 大孔树脂吸附法
作为一种有机高分子共聚体,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吸附容量大且能力强、选择性好、绿色高效、易于工业化等特点,因而在黄酮分离纯化领域拥有重要地位,其分离效果一般与树脂种类和结构、目标物的浓度、吸附与洗脱速度等因素有关。使用大孔树脂吸附法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吸附前需要对树脂进行预处理,需要优选吸附剂种类及吸附、脱附条件,树脂进行再生处理时间长。目前,常用的大孔吸附树脂的型号有D101,DA-201,AB-8等。陈修文等研究了不同型号大孑喇脂纯了镌良杏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通过选用D101树脂将纯度为8.51%银杏叶黄酮提取原液提纯到56.89% ,该工艺可有效地用于银杏叶黄酮的分离富集。另有研究表明,可选用AB-8树脂对薄荷提取液进行吸附处理,解析液经浓缩冷冻干燥后,测得干粉中薄荷总黄酮含量为90.35%陈丽春等采用AB-8树脂对洋甘菊中总黄酮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AB-8树脂对洋甘菊供试品的吸附率达62.5% ,解吸率为68%、回收率达61 %,此法被证明有利于洋甘菊总黄酮工业化生产应用。
3 薄层层析法
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薄层层析法常用于对黄酮物质种类鉴别、提取液的分离纯化或含量测定,利用微乳液或结合其他技术可提高该法的灵敏度和分离效率。薄层层析法因具有分离速度快、操作易、结果准确等优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李升锋等以含水量7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微乳液为展开剂,在聚酸胺薄膜上使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得到了分离,产生了12个斑点,该法优于常规薄层层析法。余婷婷等用颜色反应、薄层层析与紫外扫描光谱3种方法对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玉米须黄酮的主要成分是木梅草素、芹菜素与刺芒柄花素。
4 高速逆流色谱法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液一液分配色谱技术,它不用固相载体作固定相,具有分离效率高、重现性好、适用范围广且能连续自动等优点,对于许多种天然活性组分的分离都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李倩等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新疆圆柏枝叶中的黄酮类成分,首次从圆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榭皮素-3-0-(6"-0一乙酸基)_R_D_毗喃葡萄糖普。孙常磊等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从粗提液中分离得到黄答素、木犀草素、榭皮素和芹菜素4个黄酮类化合物,纯度分别为94.6%,92.5%,98.2%,97.5%o
5 双水相萃取法
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一种高效温和的生物分离技术,因其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易保留生物活性、萃取分相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精制。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双水相萃取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丁霞等的研究表明,采用丙酮-I}=HPOQ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纯化大蓟总黄酮,在室温25℃、丙酮体积分数70% , I}=HPO、的质量浓度0.24 g/mL,pH值为8.0的条件下,大蓟总黄酮的萃取得率达%.8%,黄酮浸膏纯度达89.8% ,表现出较佳的纯化效果和较高的萃取效果。池汝安等}is}研究了葛根总黄酮在不同乙醇一无机盐双水相体系中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乙醇/磷酸氢二钾双水相系统为最佳体系,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葛根总黄酮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达35.99,萃取率高达99.23 %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最重要的欧美国家消费市场快速萎缩,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技术合作的动力增强。2009年初,美国把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项审查调整为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2009年10月,作为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诺在进行出口管制体制改革进程中,将与中方合作,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也加强了与我国在大型客机、民用核能和磁悬浮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横亘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机为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项政策的后果却是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加大了美方贸易逆差,而且使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仅排在第三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在金融海啸中赢得生机。在这场源自西方的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战略调整中,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无疑成为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
(一)跨国公司延长在华投资产业链,优化地区和产业布局。
为占领市场、拓展业务,跨国公司缩短了产品研发和推广周期,在全球收缩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华投资,延长了在华投资的产业链,重点是扩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流程,以期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竞争力。
美国超成半导体公司(AMD)计划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厂三分之二的设备转移至苏州工业园,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术生产能力,使得苏州工厂的芯片生产能力从AMD全球总量的30%增长到70%。同为电脑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Intel),2008年净利润下降九成,在全球关闭八家工厂的同时,计划增加在大连新工厂的投资,使其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新品,并同时向在上海的投资性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追加1.1亿美元的注册资本。
三洋能源为了应对中国对镍镉电池生产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产的爱乐普(Enloop)镍氢电池的生产线转移到苏州,并加大营销宣传。运营总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专业通路商联强国际(SYNNEX)财务总监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国市场,2009年预计在华增资1亿美元,加强区域布局和网络建设,为二到三年后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跨国公司加强在华总部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力量。
金融危机条件下,跨国公司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资源,重点是加强了对生产加工业务密集的中国市场的总部建设和研发中心建设。随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整,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财富》世界500强”中已有60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
同时,随着在华研发中心的设立和产业链的延伸,跨国公司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量进入中国。随着跨国公司业务在中国的快速提升和发展,其在中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工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产业振兴迫切需要高新技术外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经济振兴计划,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的重要机遇。
二、新形势下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外资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我国各级政府应从长计议,精心谋划,做到定位准确、政策到位、服务跟上,切实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提高质量水平,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克服内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用全球视野谋划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工作,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各地方政府也设有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新的经济带和产业带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产业园区功能落后,作用减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世界角度谋划后危机时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整合国家级和地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聚集的质量,为扩大吸收高新产业外资打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结构升级。
(二)保持财税、土地等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外资政策调整,外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流动性不足使得各国吸收外资更为积极,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竞争力减弱。外资企业纷纷表示政策的变动较快且不可琢磨,很难制订相应的企业长期战略,无法系统规划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现经营用地在合同期内都被收回的情况。创新是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大多数技术和研发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导致的资金链收紧必然减弱企业研发的动力。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政策的稳定性,是企业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只有进一步提高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更加从容、稳健地吸收高新产业外国投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强度大,单位面积产值高,对经济贡献大,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各级特殊监管区在中国利用外资中的战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定,要避免各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门类上的趋同化发展模式。依靠开发区吸收外资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物产、金融环境、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禀赋特点,有针对性地吸收高新产业外资,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一拥而上和盲目招商,为外资提供全流程的呵护服务,营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财税支持和重点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的同时,对重点行业大型跨国公司研发类投资免征购置设备增值税。上海商委反映现有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企业尚不足制造业总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应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科学性,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覆盖率,充分考虑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对业务增长率等评定指标暂缓考虑。通过一定比例的财政扶持鼓励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和技术引进。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管在过去十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因此,新形势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用好知识产权这柄“双刃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把握欧美放松技术出口管制的机遇,引导企业技术水平的引进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缩短知识产权交易的审核周期,发展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减少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和应用的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
毫无疑问,吸收高新产业外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与技术发达国家政府的沟通和磋商,减少技术引进的壁垒,又要加强国内外产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拓展合作的领域、方式和发展空间。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松动了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单管理、机构设置、部门协调、多边体系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出口管制力度。这其中还包括了“视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规定,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在接触美国敏感知识和技术时,必须申请“视同出口”许可证。其范围既包括在美中国公民,也包括可能将敏感技术携带来华的外国公司。美国商务部还专门成立了“视同出口建议委员会”,向商务部长建议如何强化包括中国在内的“视同出口”管制。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违规的本国和外国企业与个人的惩处,包括严惩所谓涉嫌对华出售敏感技术的国内企业和个人,加强对外国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谓“涉华间谍案”。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外部环境。在产业层面,要加强中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高新产业合作的新途径,例如在外资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承接外资研发中心转移和技术资源的流入,引导外资风险投资参与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鼓励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学、统一、稳健的制度标准。
关键词:文化;人类体质;影响
一、引言
人类体质是受遗传生物性影响的,而且这种遗传影响是终极性影响。如:黑人生黑孩子,白人生白孩子等。达尔文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生物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从低级演化为高级,从简单演化为复杂,从种类少演化为种类多。按照现代遗传学的理论,人类体质的形成也主要受突变、基因重组、迁徒和选择因素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特殊动物。就其生物性来说,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物质需要来自身繁衍,种族延续,其后天体质往往随自然条件不同而异,如人住在纬度越高的地方,肤色越浅,生活在日光较强,日照时间长的低纬度地区的人肤色较深,可以保护皮肤深部的组织,器官免受过量的紫外线的损害。就其社会性来说,人的生存只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生存于不同环境的人们共同体,创造出了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自然中的创造,是对自然环境的社会适应,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1] 人类只能按社会的要求去生活,长期稳态地接受社会规范,受社会文化的模塑。人类在社会文化的模塑下,往往会给个人后天体质加以人为的影响和改变。这种改变在人类的婚姻、饮食、体育、审美等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一)婚姻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婚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为青年男女的赋于社会意义,确定其社会归属和社会地位并调整相关的社会关系。[2]民族文化对个人的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个人体质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动物界配偶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如:雄叶猴为了争夺配偶而互相撕杀,甚至杀死弱方或者对方的猴崽,而留下自己的子女,所以强壮的后代被保留下来了,一代地繁衍。而人类是按照社会需要、婚姻制度和习俗选择配偶结婚。特别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选择配偶时却不得不受社会制度、等级观念、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人类后天体质的改变。在旧时代,苗族的“姑表亲”,侗族的“姑舅表亲”,珞巴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流行的“姨表婚”等近亲相互通婚,导致容易生出遗传性病残儿,对后代的体质会造成危害。藏族、彝族和景颇族等民族的婚姻讲究贫富相当,门当户对,通常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实行阶级内婚或等级内婚等,从而导致大量痴呆子女仍然被养活。
在古百越民族的婚姻文化中都普遍流行凿齿的习俗,对人类后天体质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一事实在古代典籍中的记载颇多,《云南志略》:“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清代《黔书》:“女子将嫁必折二齿, 恐妨害其夫家也。”《溪蛮丛笑》:“仡佬子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3]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贵州(今广西贵港)“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4]可见,这一习俗在百越族系各民族中的姓别不一样,有的民族凿去男子的牙齿,有的民族凿去女子的牙齿。同时其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民族凿齿表示氏族成员已经获得了婚姻资格,有的则是怕妨碍夫家而在出嫁前凿齿。而且延续时间长短不一样,流行的时间最长为的贵州省普定县仡佬族,他们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还仍然流行凿齿作为青年男女成婚的标志。
割礼最早起源于犹太教,是履行与上帝之立约、确定犹太人身份、进入婚姻许可范围的一种标志。现在,割礼早已不局限于犹太人,也不限于男子,而是盛行于世界50多个国家的少男少女之中,受过割礼的女子已有1.3亿人之多,现在平均每天还有约6000名女孩经受刀割之苦。其中最为突出的非洲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范围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30多个国家,约有80%的男女实行过这种手术。其中女子的割礼十分普遍,最为惨无人道。在当地民族的婚姻文化建构中凡未行割礼的女人,不论她有多大年龄,都一概被视为“孩子”,不能参加成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能过夫妻生活。[5]因此女子必须部分或全部割除和小,甚至将阴道口部分缝合,对女性的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摧残。
(二)饮食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生境的民族,为了自身的繁衍,通过不同的生计方式向自然环境索取生存物质维系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如北方草原牧民养成了吃肉的习惯,他的消化系统较为适应消化肉类食品,对蔬菜反而不易于消化;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族养成了吃甜食的习惯,他们的消化系统适应了糖类的消化,而对酸辣食物消化吸收不适应;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的民族习惯了吃酸辣食物,他们的消化系统适应了消化酸辣食物,而对甜食不易消化;我国西南的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由于所处的生境,喜种糯稻吃糯食,他们的消化系统适应能力了对糯食的消化,而别的地区的民族却对糯食的消化不太好。虽然这些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体质也适应了相应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人类体质产生影响也是很大。
(三)体育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众所都知,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但对人类健康会大有好处,也会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起,在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中,不合理的运动锻炼会给运动员的体质带来种种后遗症。为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举重运动员为了增加力量,大量地过多吃有营养的食物,从而造成自己的消化系统的伤害。一些保健医生发现,不少女运动员趋于男性化,长出胡须甚至胸毛。究其根底在于过度进行举重锻炼等力量性练习项目,导致了雌性荷尔蒙大量丧失。常去健身馆做器械操的女性,尤其是举重等负重运动,会对骨盆产生巨大压力,造成会肌肉松弛和脆弱,严重者会引起子宫下垂或脱出、大小便失禁等健身后遗症。相扑运动员为了增加体重和力量,每天暴饮暴食,导致过度肥胖,经常因腿部不堪重负而负伤,大多患有心脏病、脑血栓、肝功能衰退等疾病,因而相扑运动员的生命短暂。体操队员进行大量的体形训练,造成了上身宽,下身窄的三角形体形。高强度的健美操运动员经常在较大音量的音乐中练习,可能损害内耳功能,引起眩晕、耳鸣、耳内胀痛以及对高频率声音的听力丧失等恶果。排球运动员经常用手进行大量的打击排球的训练,造成了他们的手比常人大。有的运动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进行魔鬼般的训练,使他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有人甚至吃兴奋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有的人虽然成功了,给国家、民族带来了荣誉,也给自己带来了利益,但可能给自己的身体留下伤痕累累,有的运动员到期给自己体质带来终身的影响。
(四)审美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审美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世界的存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才能被证明是合法的,因为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8]审美作为和种文化,它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美的标准和对美的追求。然而在审美文化的建构,故意改变人的体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体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具有残忍性和非人道性。最典型的表现应该说是缠足。中国五代后期,女子的形体美崇尚轻柔娇弱,父母在女儿小时就用布把她们的足紧紧地缠起来,使她们的足部不能正常发育,造成畸形。到元、明时代,女子缠足风行天下,北方更甚,几乎是女不缠足,不足为美,严重影响了女子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妇女体质终身的伤害。中世纪西欧民族的女性以婀娜的蜂腰为美,为此女性常常以绫帕束腰,把勒带从之下紧紧勒到胃部,束腰改变了女性的肋骨骨骼,有时因束腰过紧而致死人命。台湾高山族的中曹、鲁凯、卑南等地的男性以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为美,因而从少年起到五六十岁,都要以厚片束腰腹,有的以藤皮编成束腹带,以促使胸、腿部肌肉发达,同样可能对身体造成诸多伤害。现代社会的女子为了追求时尚和美丽,以不再束腰,有些人使用化妆品、做美容手术、节食或吃化学药品等去达到目的,但带来的体质上的伤害,甚至是失败而失去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流行全球的穿高跟鞋也会造成女性脚骨的变形;一些经常喜欢穿紧身衣服年青人,会造成其身体体形的明显变化。
在民族文化中对人类体质影响的习俗常见的有绞面、拔胡须和体毛、纹身、纹面、缺齿、穿耳、穿鼻等。《后汉书·南蛮》就记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我国的傣族、布朗族、基诺族、黎族、独龙族和佤族中至今延续有纹身的习俗。台湾高山族也有部分人保留有缺齿、拔体毛、文身、纹面、在手腕烧伤结疤的习俗。[9]这样的审美文化,有的虽然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作用并不大,但改变后天体质却是不容否定的事实。[10]
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主要表现在有些药品和食物添加剂可能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的潜在危险。还有拥挤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有害的作用。居住空间太小,人体分泌的肾上腺激素会增加,使人脾气暴躁,容易发怒。现代人为了追求房屋建筑艺术美而使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装修,而导致个人体质的伤害。工厂和城市噪音会损害人的听觉器官,长期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人的听力会比生活在清静地区的人的听力会差一些。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的竞争使人们忙碌起来,也使很多人形成了职业病,对个人体质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如汽车司机因长年坐在架驶室内,而造成身体骨胳的变形。随着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人经常沉迷于电视网络中,眼睛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三、结语
在人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种的各种体质是受到诸多种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既具有生物特征,又具有文化特征,这两种特征是不能分开的。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各自又由各种不同的因素所确定。这些不同的因素互相作用,每一种因素都会改变人类的体质。因此,研究人类体质必须从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因素在人种分化的初级阶段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但人与动物不同,人类不是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而是通过自己的文化与之相联系。在人类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文化也不断地发展和变迁,文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也会让人意想不到。虽然这样的影响具有后天性,容易区别,而且其影响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但文化对人类的体质会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一种致命的影响。为了防患于未然,希望更多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学者能够多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使人类拥有健康的体质。
参考文献:
[1]余达忠,自然与文化原生态: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罗康智,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与侗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变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
[3]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J],考古,1981(l)。
[4]彭书琳,岭南古代居民拔牙习俗的考古发现[J],南方考古,2009(3)。
[5](坦桑)J·姆维雷凯,女子割礼的影响[J],民族译从,1989(6)。
[6]石奕龙,文化人类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7]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8]粟世来,田泥,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 动滑轮 滑轮组 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64-01
1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
分析近几年遂宁市的中考物理试题,很多省力滑轮(组)类问题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探究习题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对新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题设条件变了又该怎么办?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变通能力。下面以动滑轮组做功为例来阐述:
例1:用如图1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物A。如果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移动的距离为S,移动的速度为VF;重物的重力为G,提升的高度为h,提升的速度为VA,则:
解析:理想情况下(注:后文所提及的“理想情况”均指“不计绳重及摩擦,且不计动滑轮重”):
F=;
变式1: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中,各物理量的关系将如何改变呢?
解析:图2与图1相比,相同点都是利用动滑轮在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不同点是各力的作用点发生变化。解答时须认清其实质,此题中,绳子自由端挂的是重物,而转轴处施加外力F。根据“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要多费一倍的距离”可知:理想情况下:
因为 所以(此时费力了)
因为 所以(此时省距了)
因为 所以
变式2:在如图3所示的动滑轮中,各物理量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呢?
解析:图3与图2相比,相同点利用的都是动滑轮,且F的作用点都在转轴处;不同点是图2利用动滑轮在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克服的是重物的重力做功,而图3利用动滑轮在水平方向上拉物体,克服的是摩擦力做功,不再与重力有关,设A所受摩擦力为,则理想情况下:
因为 所以(此时费力了)
因为 所以(此时省距了)
因为 所以
规律总结:动滑轮这种“省力机械”,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省一半力,有时反而费力。“省一半力”的适用条件是指:外力F作用在绳子自由端。如果自由端所用力为F,转轴处所受力为G(),则(此时省力);反之,如果绳子自由端所受力为G(),转轴处所用力为F,则F=2G()(此时费力)。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反的结论呢?原因是绳子自由端所用力的力臂是转轴处所用力的力臂的2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自由端的力当然要小于转轴处的力了。也就是说,如果自由端是外力F,则省一半力;如果外力F在转轴处,当然就费一倍力了。如此看来,只要认清了动滑轮的实质,利用杠杆原理,就不难处理类似问题了。至于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关系,结合功能原理(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也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非理想情况下各作用点移动距离、速度的关系与理想情况相同,则不会因为要克服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而改变。
2 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连续性
一题多问,就是将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点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来生成问题,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下面以滑轮组做功为例来阐述:
例2:用如图5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1000N的物体,10s内绳子自由端被拉下16m,已知滑轮组做的额外功是800J,若绳重和摩擦不计,则可设计如下的一系列问题,来诱导学生的思维:
一问:重物上升的速度?
解一:
因为 所以
二问:动滑轮自身的重力?
解二:因为 所以
三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关键词:水厂自动化系统防雷瞬间过电压
随着计算机技术(Computer)、控制技术(Control)、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显示技术(CRT)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水厂的自动化控制普遍采用由工业计算机IPC或可编程控器PLC组成的集数据采集、过程控制和信息传送于一体的监控网络。由于这些设备大量采用高度集成化的CMOS电路和CPU单元,其对瞬间过电压的承受能力大幅降低,成为水厂受雷电损害的主要设备。所以对自动化系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明析瞬间过电压产生途径和危害是正确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
一、瞬间过电压的产生
瞬间过电压是指在微妙至毫秒之内所产生的的尖峰冲击电压而非一般电源上的所谓过压(一般电源过压可能维持数秒及以上),瞬间过电压有两种产生途径:雷击和电气开关动作。
1、一般构筑物避雷网只能保护其本身免受直击雷损害,雷击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破坏电子设备:①直击到电源输入线,经电源线进入而损害设备,因电力线上安装的各种保护间隙和电力避雷器,只可把线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伏(IEEEC62.41),而线对线无法控制。②以感应方式(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偶合到电源、信号线上,最终损害设备。
2、当电流在导体上流动时,会产生磁场存储能量并与电流大小和导线长度成正比,当电器设备(大负荷)开关时会便产生瞬间过电压而损害设备。
二、瞬间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瞬间过电压使电子设备讯号或数据的传输与存储都受到干扰甚至丢失,至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动作或暂时瘫痪;重复影响而降低电子设备寿命甚至立即烧毁元器件及设备。这一切都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较大损失。
通常水厂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站都置于构筑物之中,网络线、电源线铺设于电缆沟中,因而遭受直接雷击的可能性不大,其防护的主要对象是雷电波侵入(感应)。按国外资料统计雷电波侵入(感应)占计算机类设备雷击事故原因的85%,按成都市自来水总公司资料统计占水厂自动化系统雷击事故原因的100%。雷电波侵入(感应偶合)对自动化系统的破坏,主要是通过侵入电源线、天馈线、通讯线和信号线而分别损坏电源模板、通讯模板、I/O模板;也可能因感应从信号采集线和接地网引入有害的信号电流和接地电流,损坏自动化系统或影响其运行。
根据瞬间过电压产生、危害途径和自控系统大量采用高度集成化的CMOS电路和CPU单元及集控制、通讯、监测为一体且分散面广的特点,我们认为对自控系统要尽可能降低雷电带来的损失,就必须采取系统的、综合的防雷措施。特别应从配电系统防雷、自控系统网络线路防雷、构筑物防雷和合理接地等四方面着手。
1、自控配电系统的防雷
当雷击输电线或雷闪放电在输电线附近时,都将在输电线路上形成雷电冲击波,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工频至几百赫的低端,容易与工频回路耦合。雷电冲击波从配电线路进入自控设备的电源模块以及从配电线路感应到同一电缆沟内的自控网络线上进入自控设备的通讯模块的几率比从天馈和信号线路进入的要高得多。因此配电线路的防雷是自控系统防雷的重要部份。
水厂的配电系统在高、低压进线都已安装有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避雷装置,但自控设备的电源机盘仍会遭受雷击而损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的保护对象是电气设备,而自控设备耐过压能力低,同时,这些避雷器启动电压高而且有些有较大的分散电容,与设备负载之间成为分流的关系,如《图一》,从而加在自控设备上的残压高,至少高于避雷装置的启动电压,一般为峰峰值2-2.5倍(单相残压不低于800V),极易造成自控设备损坏。同时大型设备启停产生的操作过电压也是危害自控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上述,用单一的器件或单级保护很难满足要求自控设备对电源的要求,所以对电源防雷应采取多级保护措施。具体级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而定,《图二》为自来水司水厂采用的三级保护方案。(原有的高压避雷器保留)
第一级在变压器二次侧,主要泄放外线等产生的过电压,其雷通量大,启动电压高(920-1800V)。第二级在各控制站PLC专用隔离变压器前,主要泄放第一级残压、配电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和其它用电设备的操作过电压、其电流通量居中,启动电压居中(470-1800V)。隔离变压器的安装非常重要,它能有效抑制各种电磁干扰,对雷电波同样有效。末级在PLC专用电源模板前,主要泄放前面的残压,完全可达到箝位输出,其残压低,响应时间快。
有条件尽可能以从总配电柜开始将自控系统的电源线单独布排。各级避雷器应尽量靠近被保护设备以免雷电侵入波发生正的全反射。各级启动电压可据系统而定,但末级应尽量达到箝位输出。国内和国外的各系列电子避雷器均有较好的性能,其原理图如图三。有些还增加了放电管、雷击计数器、避雷器漏电流检测电路,其使用、检测很方便。自来水司水厂采用电子避雷器后其自控系统一般不会在再遭受过电压损坏。
2、通讯线、天馈线避雷
自控系统通讯线一般都采用特制屏蔽双绞线(如DH+、MB+),并且一般在安装时都是穿管直埋(或电缆沟)铺设,所以雷电在此处的感应电压不高(1KV-2KV)。但由于其直接进入PLC或计算机通讯口这一薄弱环节(正常电压一般为正负5V、12V、24V、48V等),故损害也很大。计算机数据交换或通讯频率是从直流到几十兆赫兹(据系统而定),在选用避雷器件时一般都不采用氧化物避雷器,因为它的分布电容大、对高频损耗大,除非对之进行特殊处理。通常避雷器原理如《图四》,其中箝位二极管残压很低,若额定电压为24V,则残压在于24-30V之间。选用此类避雷器时应以通讯电平和频率或速率来确定,对于比较高频的讯号便需要特殊设计的防雷器以确保其阻抗与该系统对应,否则会有信号反射的现象。避雷器应靠近通讯接口处安装(减小反射损耗)。网络通讯线路避雷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采用光纤网络。
水厂与上级部门及水厂之间的无线电通讯一般距离近,功率低,其连接线都采用同轴电缆。所以对天馈的防雷主要是选用同轴电缆避雷器(直击雷防护见后)。我们知道,雷电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工频和几百赫的低端,与有用通讯信号频段相距很远。把这两种信号分开的有效手段就是采用高通滤波器,在选用这类产品时,应据通讯频率和传输功率而定(天线应置于构筑物避雷网45°角内,否则须有相应接地措施)。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同轴电缆避雷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3、控制站构筑物的防雷
总控站是控制和信息中心,集中了很多位重值高的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大多数还有电台和天馈线,是全厂生产监控、调度中心,在装修中大量采用了铝、铁等金属材料,所以在防雷上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其目的是要形成均压等电位屏蔽措施。
控制站所在构筑物应安装避雷带、避雷网,只安装避雷针效果不好,因为水厂构筑物高度虽低,但地势空旷,临近水源,所以极易遭受各方向的各种形式的雷击。控制站所在构筑物的接地电阻须小于10欧。
有天馈线或通讯铁塔的应安装避雷针,并置于构筑物避雷网45°角内,避雷针以及通讯铁塔的接地除用建筑物内钢筋结构接地以外,还应单独铺设引下线引至构筑物接地网。如只采用构筑物钢筋结构接地,因为在构筑物修建时其钢筋焊接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雷击时其均压要求不能保证而易在构筑物内出现强磁场。构筑物外墙上的所有金属门窗应接入构筑物的接地网。
前面已述,雷电的危害途径主要通过感应而进入自控系统,所以避雷针、带、网的引下线应尽量多设几条,使雷电电流有更多的分流途径,以减小每条线上的泄放电流量从而降低感应能量。室内计算机、自控设备要尽量置于远离避雷网导地金属体。
4、合理接地
防雷的最终措施是"泄放",因而对"接地"切不可轻心。一般厂内的接地主要有构筑物接地、配电系统及强电设备接地、计算机自控系统接地。如这三种接地配置不合理,极易在雷击时通过接地网对自控系统造成反击。
计算机自控系统是一个特殊用电系统,它包括以下几种接地:系统工作地(小于4欧),直流工作地(信号屏蔽地、逻辑地等小2欧),安全保护地(小于4欧)。在安装时难以分开(特别是对PLC系统),对这一系统采用联合接地较好。接地电阻取最小值,至少小于2欧。
目前水厂的三大接地网一般是分开设置的。虽然也有采用部分联合接地的,但我们认为,在水厂还是分开设置较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l、水厂构筑物大多数在修建时未考虑计算机等弱电设备,且其接闪地和设备地本身已分开设置。
2、一个水厂内,为普通用电设备供电的高、低压配电系统中,都采用一个接地系统,由于用电的复杂性,在运行和雷击时常常使零线(地线)电流不为零(Id)。如采用联合接地时(Rd),必然使计算机接地电位抬高到IdRd,从而可能造成反击。
3、新增计算机、PLC系统时,若要与构筑物接地、配电系统及强电设备接地联合接地,其接地电阻小于0.5欧较安全,这样一方面造价太高,在某些地质条件下很能难做到,另一方面对旧地网(特别是老水厂)处理时比较困难。
地网分开设置时应注意避免地网之间的闪络。雷击时,会在地网及附近导体中产生很高电位,地网分开,则可能造成接闪接地体向其它接地体闪络。所以,地网之间的距离SK当涉及自控系统接地时应大于10M。在接地线引入室内时,若与其它地网距离太近,可局部采取既绝缘又屏蔽的措施。
5、避雷器的选型及安装布线
要发挥良好避雷功能,防雷器应不会对保护的设备或线路造成任何干扰和中断现象;具有低"通过"电压(将瞬间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范围);能承受高电流(二次感应电流一般不会超过10000A);反复使用寿命长且具有状态显示。电源避雷须提供相对地、中对地及相对中的全面保护作如《图5》。
1.1化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理论课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为一周。按我校以前教学安排,学生一般在大二先做《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然后在大三做《化工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在大四时做毕业设计。这些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全面分析设计过程,计算筛选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1.2化工类课程设计时间短
我校目前化工专业化工类课程设计只开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两门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是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上完化工原理课后即第十八周,大三上学期上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后即第十八周开设,时间都为一周。由于在一周内需要完成工艺计算、流程设计、设备的设计计算、工程图纸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而这个时间段已经接近我校学期期末,学生需要准备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同学们普遍感觉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时学生对工艺流程和仪器设备的结构与原理都是通过理论课学习的,对工艺和设备只具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不具有感性认识,有时甚至对一些设备外型一点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内部结构了,也没有足够长时间让学生去了解,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有些同学为了赶设计内容和图纸,设计时也只能照抄照搬教科书,只是将数据简单的换一换,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效果[5]。
1.3课程设计资料少,设计不合理
为了确保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许多国家在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检验等方面都制定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在操作和设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6]这就使得了解和熟悉设计规范是化工类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教材更新速度落后于标准和规范,而且我校图书馆工具书的馆藏量很少,使得学生设计时查找最新标准和资料困难,有些学生为了省事,就直接采用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显然这与实际设计要求不符,不利于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及工程能力的培养。
1.4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能力不足
我校是2000年新升格为本科地方性院校,在我校升本以前主要以师范专业为主,升本以后为了适应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和理念,逐步淘汰一些传统的理科专业,新开设了很多工科专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但是我院大部分老师都是理科和一些传统专业出身,这些老师又不可能没有课上,这样的话就导致很多年轻的理科和传统专业出身的老师来上一些工科性、实践性很强课程,可是这些老师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导致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只能照抄照搬,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老师也没有办法进行一些高屋建瓴性的指导,这样使得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差。
2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构建
2.1完善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要求学生具备化工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要有工程的观念。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完善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整合化工类课程设计有关教学环节,注重课程设计和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注重不同设计课程层次上的提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例如,现在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主要是两门课程设计,一门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另外一门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之后开设,设计时间都是一周。一个典型化工流程的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机械设计两部分[6],从顺序上来说,应是先工艺设计后机械设计[7-8]。设备的工艺设计主要属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而机械设计属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虽然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之前,但是两者上相互关联的。我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给定参数后只设计工艺,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时用到需要由工艺设计得到部分参数则是由老师给定。这样所得后果是使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把工艺与设备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我们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整合为《技能提高型设计》,将上述两门课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体。
2.2课程设计体系内容改革
课程设计体系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1]。如何结合专业课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化工企业的特点精选课程设计内容成为重点。所选设计内容使学生的设计既能将理论课程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又能较好的体现工业背景和典型性、实用性的特点。我市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不允许建设大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这就导致我市企业多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高新化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化工设备和工艺设计环评很严格,如果我们能将我市企业设计之初的环评要求加入将对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设计将很有帮助[9-10]。技能提高型设计时间为两周时间,在大二暑期小学期进行。课程设计内容来源于我校校企合作工厂的生产实践中换热器、精馏塔、吸收塔、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等的设计。技能提高型设计将工艺设计和设备机械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了某一典型化工流程的完整设计,这种设计过程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情况,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更有利。在综合型设计和创新型设计中,将课程设计课堂搬到企业生产基地,综合型设计以企业具体生产工段作为学生设计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及工艺要求来进行设计[11],综合训练学生的工程素养,设计完成后可以和企业实际生产工段进行比较,判断设计结果的优劣。这样可以做到“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结合,“教材、车间、设计产品”结合。在创新型设计中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设计问题,将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设计出来,同时聘请厂方工程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如若可能可将设计结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进行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办学[12]。
2.3构建课程设计体系考核方式
我校传统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方法主要是依据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但是由于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成绩的评定有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三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第一,注重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主动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第二,加强答辩力度。答辩方法采用个别和小组答辩结合的方法,答辩内容包括流程图、装配图、计算机程序和设计说书的部分内容。在答辩过程中重点检查是否是其本人独立完成的设计。第三,结合图纸和说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设计开始,即明确说明平时要求和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要求,让每组不同学侧重画不同的图纸,和不同计算内容,同时工艺过程具体数据人手一个数据,尽量避免抄袭[5,13]。
2.4课程设计教师梯队合理
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于化工类课程设计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这一点又显得非常明确。在我校,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为了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和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去企业和设计院挂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经验和设计经验,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目前我校化工教学团队已有4位教师在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从校外合作企业和设计院聘请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校内讲授化工类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且有设计经验的老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的设计能力,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14]。
3结语
关键词:花卉品种混乱
0引言
中国国土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山岭逶迤,江川纵横,奇花异木种类繁多,是个多姿多彩的大花园,被西方人士称为“园林之母”。在这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中,存在着很多宝贵的花卉种质资源。花卉品种分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名花之品种起源、形成、分布、系统分类等问题,从而为开发花卉资源,发展现代花卉业打下基础。然而,市场上混乱的花卉名称阻碍了我国花卉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解决目前花卉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是花卉品种分类的一个重要任务。
1中国花卉混乱的原因
1.1花卉及品种混乱
1.1.1同名异物凡是一个名称只能称谓一种植物或一个其他分类群,如果发现同一属内的不同种群或其他不同分类群,具有完全相同的名称时,即为同名异物。例如,“绣球”,既用于八仙花科的八仙花,又用于忍冬科的木绣球(大绣球、斗球)。又如木犀科的丁香,很易与桃金娘科的丁香(丁子香)相混同,前者以供观赏为主,花有芳香,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盛产多种;后者则生产花蕾,主供药用及化学工业用,系常绿树,我国仅有少量引种而已,园林中应用很少。
1.1.2同物异名任何同一种植物或同一个其他分类群,只能有一个合法的正确的学名。若发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学名,就是同物异名。比如唐菖蒲在各地有不同名字的,或“剑兰”,或“菖兰”,或“十样锦”,更有称之为“十三太保”;仙客来在北京称为“萝卜海棠”,在天津称为“一品冠”;扶桑则有更多的称谓,如“佛桑”、“朱槿”、“大红花”等;福禄考在上海称为“草夹竹桃”。另外还有很多花卉的地方名字与其他的花卉种名相似或相同,让人困惑。例如小苍兰又被称为“洋晚香玉”,茶花也有“曼陀罗树”的名称;叶子花在华南地区被成为“簕杜鹃”;马蹄莲称为“慈菇花”;红花羊蹄甲称为“洋紫荆”;大丽花在北京称为“西番莲”,其实真正的西番莲却是西番莲科的攀援植物;木犀科的桂花也有地方称为“九里香”;柳叶菜科的倒挂金钟也常被称为“吊钟海棠”或“吊钟花”,而真正的吊钟花则属于杜鹃花科。
1.1.3种属关系不当名的变动和混乱,常影响到整个种的拉丁学名,如果属名变了,种名也应随之改变。如侧柏的学名在《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写做PlatycladusorientalisFranco,但国际上仍有很多写做ThujaorientalisL,少数写作BiotaorientalisEndl。
1.2花卉品种名的混乱
1.2.1品种名的命名方法不正确如《汉拉英花卉及观赏树木名称》中关于荷花(Nelumbo?nucifera)的品种名,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新规定,对于东方国家之栽培植物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据此可考虑雅名以音译为准,必要时可分列2~3词,并在括弧中用英文意译作为解释(不作正式名)。因此,荷花的品种名应作如下修正:秋水长天莲f.aurea——‘秋水长天’莲‘Aurea’(f.aurea),北京红莲cv.BeijingPinkFlower——‘北京红’莲,大白莲cv.BigWhite——‘大白’莲’Dabailian’(bigwhite)等。又根据品种命名原则规定,不能以一种花卉名称作为另一种花卉的品种名,也不能以其他已有的动物命名,然而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园艺生产中仍然层出不穷,例如,如‘红莲’牡丹就与荷花中一个“红莲”同名;‘小桃红’牡丹与凤仙花中的“小桃红”同名;‘紫罗兰’牡丹与十字花科“紫罗兰”同名。‘朱顶红’山茶,(Camelliajaponica’Zhudinghong’),品种名称“朱顶红”乃是石蒜科朱顶红属的一个种(Hippeastrumrutilum),而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应改名成“翠雀花”,翠雀属也应改成“翠雀花属”。
1.2.2有些从国外引进的重要花卉,译名不妥当。例如蝶形花科的毒豆(Laburnumanagyroides)应改称“金链花”;Piceaabies应译成“欧洲云杉”,而非“挪威云杉”。
1.3花卉品种及名称混乱
1.3.1历史根源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花卉,民间流传的花卉更是不计其数,劳动人民从发现花卉到栽培花卉,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花卉,便用自己的方法将一些花卉命名,流传至今,直到现在也没有分门别类的统一整理,造成了现在的花卉有土名,学名,商品名等一系列名称,造成混乱,对花卉的识别与命名造成极大的不便。如:孑遗植物银杏,又被称为白果树,公孙树、佛家子、金果;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异名众多,鞠秋、鞠、菊华、九花、女华、更生、金英、帝女花、周盈等数十种叫法;北京称大丽花为西番莲;又称鄂报春为“仙荷莲”;称仙客来为“兔耳花”或“萝卜海棠”,而又被相邻的天津称为“一品冠”;唐菖蒲在沪成为“菖兰”,在粤称“剑兰”,在东北则有“十样棉”之称;粤人称叶子花为籁杜鹃,沪人称福禄考为“草夹竹桃"。还有一些是借用外国名,如借用日名,称报春花为樱草,藏报春为“中华樱草”或“大种樱草”,称鄂报春为“四季樱草”的,亦属常见。
1.3.2人为及现实原因由于各位学者所持观点的不一致,导致某些植物的分类比较混乱,大种、小种林立,不同作者编写的书所记载种类经常不一致,也令花卉分类学家困惑。另外,在某些植物起源进化研究方面,由于各位学者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不尽一致,所以所得相同植物的系统演化顺序、起源进化关系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采用同种方法,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种现象在花卉植物研究上屡见不鲜。
1.3.3国外引种花卉的译名存在混乱在花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是从国外引种驯化成功的花卉,在这些花卉的译名中,有部分混乱现象。
2花卉名称混乱的对策
2.1花卉品种名称的整理
2.1.1正确使用拉丁学名。花卉中文名的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相当严重常给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花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往往给使用上造成混乱,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地使用拉丁学名。
2.1.2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品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
2.1.3认识和掌握花卉中名和学名的演化过程,对花卉名称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花卉的中名和学名时,除了查阅公开发表的一般文献,还要认真查阅志书,以了解其来龙去脉,避免误引。
2.1.4花卉名称的参照标准要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靠拢。统一的科学命名法对于不同语言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从根本上避免了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造成的混乱。对于东西方栽培花卉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
2.2花卉种名的整理与统一
2.2.1花卉品种与其名称之一致性。也就是说,某一品种有具体而稳定的一套性状,其名称应与之相一致,即完全代表了它,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名物如一。
2.2.2建立一整套花卉鉴定的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形态分类学方法、解剖学方法、细胞学方法、植物生物化学方法、数量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方法有效区分和鉴别花卉。
2.2.3花卉品种的确认。花卉品种整理与统一等工作进行至一定阶段应及时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取得联系,应按不同花卉向不同负责单位登记、挂钩、以便取得确认,促进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宗训等编著.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7.
[2]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