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5:49
导语:在行为医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140例,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每周血透2~3次;病情相对稳定,无合并其他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精神正常,能参加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临床心理干预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2±6.1)岁;平均病程(1.4±0.5)年。对照组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0±5.6)岁;平均病程(1.3±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血液透析的前一天,透析室的护理人员要探访患者,了解患者术前基本状况,包括生理、心理以及有无合并症等。讲解施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如果患者对血液透析存在着思想顾虑,需要以平和的态度耐心开导,以使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此外,还要告知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医师会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2)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够缩短护患距离,更容易使患者领会护士的意图,增强其治疗和护理配合度。因此,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式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充分宣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3)针对性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利用宣教小册子、讲座等方式进行多方位的健康宣教,告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相关注意事项。针对文化层次较低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缺乏的现状,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健康教育的次数来提高患者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宣教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满意度。患者的心理状况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个量表均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1.25得到标准分,标准分>50分表明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共分为12个项目,总分9~12分为非常满意,6~8分为满意,<6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1.1研究对象
门诊随机选择6~l2岁FD的患儿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8.4±2.3岁。全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腹痛、胃纳差、早饱、恶心、呕吐、腹胀及大便干结。病程均大于2个月,并经B超与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疾病。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应用PolygrafID型四导胃电图分析系统(丹麦美敦力公司),采用体表胃电记录各项胃电参数,患者空腹、安静、仰卧位,正确放置电极:(按说明书介绍放置)。记录空腹胃电图30min后,进餐(面包25g,火腿肠50g,水约200ml,15min内服完),再记录餐后胃电图60min。
1.2.2保和丸饮片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六神曲20g,山楂60g,茯苓30g,半夏30g,陈皮12g,连翘10g,莱菔子10g,麦芽30g,分成40份,每份约含生药5g),3岁以下2份/次,3-7岁3份/次,7岁以上4份/次,2次/d,饭后冲服。
1.2.3疗效判定:
1)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且疗效指数≥90%。
2)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大部分体征消失,疗效指数I>70%。
3)有效:症状减轻,部分体征消失≥35%。
4)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5%。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1.2.4观察指标:胃电慢波主频、主功率,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正常值参照2000年全国胃电图会议的评判标准[1]。
2结果
2.1服用保和丸饮片颗粒后,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改善,痊愈12例,显效30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达86%。
2.2根据正常胃慢波百分比,FD儿童胃电节律胃电正常者21例21%,胃动过缓58例58%,胃动过速12和12%和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组9例9%。在胃电节律正常的FD患儿中,11例52.4%存在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异常。服用保和丸饮片颗粒后,胃电正常患儿达85例85%,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
3讨论
提起大学生,人们普遍会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群体的代名词,而大学校园也被认为是广大有志青年追寻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最近网上一些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作了一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活中存在最常见的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厕所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校园内乱写广告;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师、自习室接听电话、聊天、打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沉迷网络;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公共场所与异性有不得体行为等。那么为什么如此的“高素质”群体却表现出以上“低素质”的行为呢,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淡薄,正是由于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的淡薄,才使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主要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苦恼和彷徨,对于有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当遇到挫折和苦恼时,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便会产生,在这种暂时性的不适过程中,如果自我调节不当,甚至还会衍生成变态心理。当代有些大学生往往会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过硬,道德和文明简直无足轻重,只要自己舒服,不犯大错误,照样走遍天下。因此自身从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文明意识的建立。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独立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文明行为和意识每天都会伴随左右,那么必然大学生自身会受到不文明行为的侵害,加之学校对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模糊不清,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受到严重的抵销;其次,腐败现象动摇了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文明意识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难免会比较片面化,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极端,在看到一些,等不良社会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动摇心理,认为讲文明和有道德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只会限制他们前进的步伐,进而产生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第三,是高校自身的文明教育软弱无力。从当代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们普遍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始终为就业等问题做准备,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人海茫茫,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但内心发展状况却各不相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
1.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意识。其次,要时刻注意社会道德和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每天都会与外界进行十分密切的接触,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行为意识的偏差,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教会学生分辨事物与现象的好与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第三,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第四,要注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善于利用舆论的作用,教会学生抵制不文明行为。
多媒体网络技术猛烈地冲击着教育,它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和试验,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裕的问题环境
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教师们才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之中,学生们才能从被动式学习转为自主参与式学习。
二、精心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
马赫穆托夫认为,提出问题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问题情境;(2)看出问题本质;(3)用语言概述问题。这就涉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
(1) 因果联想法:遇到数学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 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淆,我们可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
(3)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
(4)批判质疑法:“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照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5)变化条件结论法:改变问题的某个条件,看看结论有什么变化,或者改变结论,看看条件如何变化
(6)独立发现法:教师把要发现的对象隐藏在教学情境中,由学生独自(必要时可互相协作)猜测、推导、实验、论证
(7)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合作囊流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民主、平等、愉悦、互动的自主取向的活动式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可以充分伸张个性、发表见解、大胆质疑、相互争鸣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而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开展好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1)合理地合作小组分工,做到优势互补;(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问题;(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4)作好总结反思。交流推广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合作交流经验
五、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式
1 学生自我设问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我们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2 学生之间设问
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向其他学生询问。对于某些方面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3 师生之间设问
教师提问――发电子邮件在数学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的监看功能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并通过它的控制功能不离开座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及时地发电子邮件给指定的学生,向他个别提问,也可以发电子邮件给部分或全部的学生,向他们提出共同的问题。
多元思维 语文教师 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一、前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思维的培养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要务。高中写作教学按照文体可大致分为记叙文写作教学、说明文写作教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三类。“提倡多元思维是语文教育整体的理念,尤其是写作教学的理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因此,通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思维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议论文写作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说服读者的文章。它主要诉诸读者的理智,通过充分有力的论证,使自己的见解获得读者的赞同。”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议论文写作训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力。例如,议论文大多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而对于一个论点的分析则能考察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关于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的话题。正对这一话题,拥有多元思维的学生将迅速反映出正反两方面意见的合理性和各自的不足。
三、语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元思维形成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亦如此,教师主体的语文思维品质及其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教师的语文思维品质方面
“语文思维品质是语文思维过程当中所形成或应具备的一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思维特征。”教师的语文思维品质体现于教师的语文思维能力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思维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多元思维。多元思维是一种难得的思维品质,但在我国,一个人多元思维的形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例如,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家庭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还以高考为主,这便是“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对于教育的影响。从学校教育心理学方面看,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也往往陷入“第一印象”和“刻板效应”等误区,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往往片面化,以偏概全。这也是一种两极思维的表现,“学习好得学生是优生,学习差得学生是差生”往往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这显然具有极大的片面性,陷入两极思维的教师的思维品质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教学活动。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果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则要以其自身拥有多元思维为前提。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之前,教师主体应当运用发散思维对于话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学生针对特定话题自主产生的各类见解进行预见。这是对于教师个体的预见力的一种考验,预见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对语文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后,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在作出符合一定经验和事实的推测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师本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应当是评价语文教师的重要指标。冉正宝先生将语文思维能力分为感悟力、反应力、预见力、转化力、想象力、发散力、适应力、转换力、判断力、概括力、批判力、洞察力等方面。语文教师的语文思维品质体现于教师的语文思维能力之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自身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2.语文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主体高水平的语文思维品质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多元思维形成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在进行议论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写作构思过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的影响最为重要。
构思过程“主要是指从作文动机产生到文章框架基本酝酿成熟的心理过程”。该环节是议论文写作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部分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中生缺乏写作动机,而写作动机的缺乏在于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教师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师首先应当将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和学生思维的激活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个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话题,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生活体验的局限性,将话题与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作动机激发完成后教师应当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交互主体,在具体指导之前采取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究其原因,在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更趋于完善和深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地位”。教师应当意识到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通过讨论法,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优势,使学生彼此之间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使不同的观点生发出来。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认证倾听学生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与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预见到的观点仔细比对,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分析,对于学生小组形成的观点进科学的点评,而不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主观的臆断评价学生思维的成果。
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谈探讨高中语文课程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影响学生多元思维形成的教师因素旨在引起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实际上,语文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当中,期待学者和教师继续在微观角度上探讨相关问题,以利于语文教育的兴盛和国家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