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审计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5:55

导语:在大学生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审计论文

第1篇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65―02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定位

1.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审计执业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汇总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手工做账和电算化相结合等方面,财务决策能力包括报表分析与诊断、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审计执业能力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识别问题能力、运用适当技术调查能力、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的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

3.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侧重于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风的培养。

下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介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年1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会计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1.会计核算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是学生在完整学完《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之后,对其会计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属于专业必修课,包括为期四周的手工做账和两周的电算化。手工做账通过设计高度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连续的典型业务,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让学生从填写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财务报表为止进行全方位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通过手工做账形成的劳动成果包括三本记账凭证、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和明细账各一本,以及全套财务报表;电算化是借助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将自己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软件系统,自动进行登账、记账、算账和结账,最终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2.财务决策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暑期开设,是学生在学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两周。通过设置企业财务决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计执业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审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以用友“审易通”软件为载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给企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审计实务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使学生“体验式”地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运用电算化手段从事审计实务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1.经济论文写作。该课程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共32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经济论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和过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的文体、格式、语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经济类数据库使用、经济论文范文选读与论文撰写方法等。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积极投稿以求能够公开发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

2.会计专业案例分析。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48课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身份代入、角色互换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在训练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财经法规制度解读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热点问题研究。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①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税务法规等变革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国外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动向;②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产权会计等,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③会计实务的热点问题,了解会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6~7名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组织答辩,聘请专家教授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时间为两周。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12月获批的教育部、财政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围绕会计学专业教师近几年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针对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煤炭资源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衰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成本补偿模式设计、税收筹划专题设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典型发展模式等专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

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于大二暑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该课程强化对学生“两大素质”的培养:一是会计人员作为“把关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②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观看已购置好的会计造假、反贪污、反腐败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虽与钱打交道,一辈子两袖清风”的意识;④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参与喊唱、搭桥过河、穿越电网、风火轮等素质拓展游戏,每10人为一个小组,以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互助中启发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突破了传统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业务技能素质培养并重,服务能力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该课程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将培养场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空间更加开放,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等多种环境的接触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2]裘腰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析[J].会计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第3篇

abstrac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of accounting major meets great challenges,which are caused by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large graduates number,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supply and demand,employment units’benefits consideration,and factors b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ig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major from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potential ability level,and quality level using qualification model and iceberg theory.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design                

〔摘要〕 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传统性别观念、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从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三个层面,设计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 女大学生; 职业能力; 框架设计            

会计是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等特有的方法,为组织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管理活动。货币计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还没有普遍得以应用之前,在我国算盘几乎就是会计的代名词。即便是广泛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今天,算盘在加减法计算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女性在拨打算珠、毕业论文账目登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延续到现在,女性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数比男性要多得多。

在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中,女生大约占 70%,“十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是学会计的”(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面很大。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受就业大环境、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长远看,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兴旺。因此,提升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力图分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设计职业能力框架,提高其自身能力与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一) 从调查数据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女大学生招生与在校人数几乎与男生各占一半。2010 年南开大学招收女生约占53. 1% ,2006 级复旦大学新生中女生约占 52. 3%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级新生近 1500 人,女生超过80%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 6076612 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 3321962 人,约占 54. 7%。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 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选取的调查样本较有代表性。从地域看被调查的女大学生,40%多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其中 55. 3% 来自城市,44. 7%来自农村。从学校情况看,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从学历层次看,被调查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 7 成是本科生。从所学专业来看,经济学类比例最高,占27. 4% ,其次是文学类 19. 2% ,再次为 法 学 类15. 4% ,工学类、理学类共占 24. 4%[1]。该调查从求职经历、求职感受、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应对行动、创业难题、对就业政策的了解、需要的帮助等方面展开,该调查报告表明,56. 7%的被调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 9% 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1]。

很明显,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包含在经济类专业 27. 4%中,是所调查专业中比例最高的。再按照教育部教育计划司 1999 年的资料,全国1032 所普通高校中,就有 488 所设有会计学专业;在全国 800 多个本科专业中,会计专业目前的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在校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 还有 546所成人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计 560 多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 53 万人( 见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可以推断,从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调查中占有几乎最高的比重。也就是说,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中较男性机会少,受歧视现象相当严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分析         

-->              

 调查数据及现实情况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挑战,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的影响。

1. 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影响久远,虽然政府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就业中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现象仍屡见不鲜,91. 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2]。就业机会较少,4 成被调查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2. 毕业生数量增加。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611 万,2010 年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的影响,经济滑坡,工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相对过剩。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占较大比重,其就业情况自然不令人乐观。

3. 人才需求矛盾。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有些学习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工化学的学生不愿意到工业企业工作,形成工程技术人才缺乏,而会计学等一般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存在较大剩余。

4. 用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会计学专业岗位分工明确,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很快面临结婚生子等特殊阶段,按照国家规定,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等,且由所在单位负担。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由此增加的误工成本等,因此同样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

5. 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影响。尽管在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且具有细心、安稳、坚韧等特质,但在大胆做事、开拓精神等方面一般不及男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尽管造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自身因素是最关键的、第一位的。因此,借鉴能力素质模型及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 一) 能力素质模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能力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可利兰( david mcclel-land) 博士。他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并进一步表述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知识( knowledge) 、技能 ( skill) 、自我概念 ( self - concept) 、特质( traits) 、动机( motives) 5 个层次。1973 年,麦可利兰提出素质冰山理论,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因此,麦可利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 threshold competencies)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 为 鉴 别 性 素 质 ( 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3]。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是指其顺利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素质架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冰山模型及层次分析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和会计学专业特点,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即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1. 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会计学及相关经济、金融、税收、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准素质能力。上述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来获得。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运用自如,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高效地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积累感悟,才能很好地胜任会计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上述知识与技能的优劣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学习努力程度。实践表明,女大学生在校学习认真、刻苦、仔细,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 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依据冰山理论,深藏能力往往隐藏不露,是拉开绩效档次和体现能力差距的较高能力层次。该层次的能力也是当前就业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考察点,这些能力包括观察与记忆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等。

( 1) 观察与记忆能力。会计专业的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被核算对象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记忆能力是对已经知道的

--> 东西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再现或在记忆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记忆的备用性。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人员主要与数字打交道,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数字等材料大都来自记忆,具有较好的记忆检索能力是优秀的会计人员必备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记忆力强、观察细心,在此方面较占优势。

( 2) 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等。沟通能力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的能力。会计是为组织提供决策信息的、以资金为纽带的管理活动,业务内容涉及与本单位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各部门与组织,既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如计划、人事、生产、营销、后勤服务等,也包括单位外部的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单位内部的预决算、日常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等,会计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内部的部门发生业务联系,需要协调与沟通。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存在较密切的业务指导与业务联系,更需要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与沟通。当然,会计部门内部各个不同岗位之间也需要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女大学生仅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够的,应该加强锻炼,提高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更重要的岗位,真正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中。

( 3) 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与内外部人员打交道多,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上述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实现。另外,锻炼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总结提升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个人及单位工作情况的总结、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体现理论水平的工作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较好的书面总结提升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竞争中非常占优势,往往成为很多年轻的会计人员很快得以晋升、提拔的制胜砝码。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基础较好,稍微加强就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在书面表达、总结提升方面,需要加强训练。所谓总结提升就是对以往的知识、工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梳理,从中吸取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达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总结提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获得的。根据从事会计专业相关职业的人员的经验描述,及时总结过去的资料、信息,对一段时间内的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书面文字或报告,对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将来的职称晋升,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晋升是考评结合,除了考核工作业绩外,还要通过、课题研究等指标评价其综合水平。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调研实践和已毕业大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总结提升能力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作为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作为财务主管、经理等管理人员,工作重点在于对下属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反馈意见,同时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职务更注重总结和分析能力,工作内容侧重于分析和报告。一个会计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也在于运用自己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提炼出企业决策相关且有用的信息,并以决策层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上汇报,而对于此总结提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4) 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

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它要求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任何组织都比较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这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会计工作岗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互相承接。从凭证制作到账簿登记,从成本计算到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各环节密切相连,需要各岗位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密不可分。表面看起来,会计工作按照会计准则、规范等开展,会计部门是会计规范的执行部门,谈不上创新。其实,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会计专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运用会计知识和理论,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应积极整合所学知识,注重吸收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锻炼创新能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辨式地看待问题。

 

3. 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女性特质能力是能够体现女性特有魅力和优雅气质的素质。该能力层主要包括优雅的气质、稳健做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女性的优雅气质指的是女性特有的一种风格内涵。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曾经说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女人的优雅是那种端庄稳重、落落大方、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美丽谦和、睿智机敏、谈吐儒雅、清新悦目。拥有优雅气质的女性更容易获得有效的沟通、更容易组织协调和获得认可。女性的优雅气质往往通过自信、谈吐、妆容和着装等表现出来。

会计专业女大学生要培养个人的优雅气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忽视仪表,作为女性,在社交场合,必须注意仪表的端庄整洁; 不要自视清高; 不要斤斤计较; 不要惧怕显露真实情绪,不论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柔情蜜意,都不应加以隐藏; 保持幽默感; 仪态端庄,充满自信; 对别人给予信任和关心,热诚与关怀; 接受自己的面貌,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要善于加以发挥。稳健做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细心、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形成女性会计人员的细心、敏感、认真及负责的特质,女性天生比男人敏感,而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女性在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方面,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女性直观能力强,对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敏锐和准确。同时,女性还有超强持久的耐力和超前的想象力等优势。

另外,女性做事思考周密、谨

--> 慎,风险小。自我控制是指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但是更加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总之,女性善于言辞,沟通能力强; 她们善解人意,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待人接物讲求分寸,为人随和。此外,女性忠于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庭、企业,工作认真执着,形成其定力较高、稳定性好的特质。上述特质是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

 

三、结语                   

会计学专业是很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女大学生占 70%[4],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设计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尚不尽完善。希望这一框架结构能在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 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2010. 8.

[2] 刘建秋,刘冬荣.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 会计之友,2009,( 16) .

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70 -02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结合,是大学经济类专业中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参数估计和检验来解释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经济规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控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应用也日益广泛,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标志着我国计量经济学学科建设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上海海关学院作为新升本的院校,明确了为海关和外经贸事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自2011年起首先在税务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随后在国商专业和审计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建立计量模型的实际能力,这可以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得到体现。据调查,经管系2013届~2015届三届本科毕业论文中,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中运用了较为规范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现了较好的计量分析能力,并且很多学生运用计量模型撰写的论文在大学生科创活动中获奖,甚至在期刊公开发表。可以说,《计量经济学》课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根据上海海关学院经管系税收、国商和审计三个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教改实践,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以期为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总体而言,上海海关学院的学生质量在二本院校中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经管系税收、国商和审计三个专业原来属于海关专业,招收学生的基础较好,现转变为涉关专业,学生基础有所下降,并且我院招生是文科和理科兼收,导致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基础相差较大。而计量经济学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可惜的是,不少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理想,已学的知识很容易在考完后忘记殆尽,甚至存在知识结构缺失问题。因此,一些学生看不懂基本的参数区间估计,对假设检验的过程也不甚清楚。而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和变量显著性的t检验等都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或欠缺。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计量经济学中有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涉及较多的数学表达和推导,如一元回归中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多元回归方程的矩阵表示及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等。由于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加之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存在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对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上课不认真现象较为普遍。

(三)实践能力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不少实践环节,但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仍不能正确地建立规范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同的专业背景,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改实践,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改的思路,以实现计量经济学对各专业学生均可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针对不同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分设置有差异,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教学目标也应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考虑到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讲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前,安排了4课时的时间回顾数理统计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各类检验,为后续理论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3学分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丰富一些,考虑到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经常需要建立企业层面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因此,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块和时间序列模块的基础上,加入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块,便于学生掌握离散选择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而对于2学分的专业,课时相对较少,故主要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块和时间序列模块。

(二)合理安排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必要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检验,但这些内容往往又比较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必要合理安排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比例。

为此,笔者在授课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部分着重讲授一元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弱化多元线性回归参数估计的理论推导,并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吸收优秀教材和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案和课件,每一章至少安排一个案例,从建模的目的、变量选择、数据处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方面系统演示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在教学中强调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利用EViews软件反复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的课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从实践课时的安排、上机实验手册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针对3学分的专业,将上机实验设置为12课时,占实际授课时间的25%;而2学分的专业,上机时间为10课时,占实际授课时间的31.25%。要求学生上交电子作业,将实践内容截图上交,并在课程考核中安排了上机实验考试。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由于学生掌握了软件的操作,因此在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中可以较为熟练地建立各类计量分析模型。

其次,撰写计量经济学实验手册。根据教学内容模块的差异,撰写适合本院的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手册,不同学分的专业根据需求设置不同的上机实验模块,做到因材施教。

再有,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期刊文献,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陈旧,而期刊上的文献往往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查阅期刊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不少学生在期刊文献思路的指引下,自己动手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建立计量分析模型,获得不少有用的结论,在各类经济学类论文竞赛活动中取得佳绩。

(四)转变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教学改革,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增加案例讨论课,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数据,建立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撰写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中面向老师和同学演讲,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表达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增加了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目的。

加强课程中间考核环节,既包括上课师生互动的表现,又有电子作业、课程论文和上机实验考试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无所不在,信息技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笔者加强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将教学大纲、课件、数据和作业等资料上网,丰富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指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以期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赵勇, 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 教学研究, 2012,(04):92-94.

第5篇

从广义上讲,创业不仅包括创办自己的企业,也包括在原有的岗位上创建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不单纯是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培养少数企业家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进行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创业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能力,有助于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业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2会计学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2.1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和完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不用说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了[3]。创业教育是适应时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种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列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调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展全员化系统化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这是会计学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及创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创业有很大帮助、实践性强的原有课程,例如《审计实务》、《审计案例分析》、《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灌输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

2.2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校外实践、小组讨论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交流、团队合作、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度和实际效果,可以有效激发会计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计案例、审计实务、企业营销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性思维。

2.3依托第二课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会计专业课内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主要注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现实需求创造了条件[4]。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组织举办会计信息化比赛、会计案例大赛、点钞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组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意作品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业品质。

第6篇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是岗位的需求者也应是岗位的提供者;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作为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主力军――会计本科教育也应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

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实践方面,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和上海交大等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并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此后许多其他高校也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但效果并不突出;在研究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据吴泽俊(2007)统计,我国创业类教育论文在1992年之前处于空白状态,1992~1997年仅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有300多篇,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年均40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大部分论文较为充分地讨论了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等,也有部分文献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个案分析。另外,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步为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但综观国内有限的研究成果,把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的文献不多,而且专门研究会计本科创新创业的更少。本文试图结合会计本科专业和学生的特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探讨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根据吴泽俊(2007)的相关论文归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创业教育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广义的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紧密,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1990年,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Plahalad)和哈默(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如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本文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了企业的界线,包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创新创业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优势和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创新与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特别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现与培养。

三、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突出优势、以人为本

会计本科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集金融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学校应引导财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包括学术理论和实践优势、税务、财务管理等各领域优势),增强教师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珍重人的价值和肯定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和特长、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一元”为中心的多样化原则

构建核心竞争力或突出优势并不表示能力和知识的单一化。对会计本科学生而言应该是“一元”核心能力下的知识和能力多样化格局,即根据学生优势培育生成并确立核心能力和知识,再以核心能力和知识为中心,加强关联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以及通识能力与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能力与知识为杠杆支撑点的能力和知识多样化发展道路;就教师而言,应有自身的核心研究领域或能力,并附有关联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不管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与我国就业需求相适应或与国家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教师是大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创新能力和具竞争优势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首先,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应面向市场。会计本科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与需求市场紧密相连。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价值观应面向市场,教师应有具有市场竞争的价值观,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学术应面向市场。学术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也要服务于社会与市场。学术有了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教师才能面向市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另外,会计本科教师应走向市场。教师应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更新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应改变统一的会计本科教师的考核体系,对于不同优势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激励教师优势的形成与发挥,引导教师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2.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适合自己、最具有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首先,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合理定位。学生必须明白大学四年或五年要学到什么?毕业时他应该具备什么?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知识。会计本科专业可形成不同的核心能力与知识,如税收、资产评估、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专业外语、企业筹划等都能成为核心知识和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在某一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参加相关考试、各种实践和创业比赛等形式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首先,要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提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政府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创造有利的大学环境

首先,树立会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注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重点。会计本科学生相对其他相关专业来说,总体上学习较认真、踏实和努力,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需要通过宣传、制度安排和教师引导等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思想,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和教师价值观和就业观的转变,树立创新创业新理念,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发现和培养会计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要有伯乐识才,重视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潜在资源来挖掘与培养,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如企业策划、项目投资、税收筹划等形式的创业大赛),给学生个性发展予以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次,注重第一堂课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核心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计本科专业应开设《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保险学》和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课程,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考核方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除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还应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考核指标,计入学分。

(四)建立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师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如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团、税收筹划团、审计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团等,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应当提供时间和机会,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本科教师参与企业咨询、企业上市、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请进来。学校可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财务主管、投资分析与理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的评估体系

从宏观环境促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是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和“方向盘”。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如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一定时间内的 “创业率”、 “创新绩效”等进行评价,以此来判断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这样各高校将以评价体系作为行动的指南,更新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校园氛围、设备条件、师资评价标准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60-62.

[2]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3] 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89-190.

[4] 王海燕.基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51-53.

[5] 邓雯莎.“核心竞争力”理念下的成人高校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6-17.

[6] 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300-317.

第7篇

在98年国家新专业目录颁布后,在没有其它专业出口的情况下陆续归并到工程管理专业,但其课程设置多为投资管理类,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标准差距较大,一些老牌的财经、师范类大学的该专业多属此类(如上财、中央财等),它们凭着211名校早已通过评估,不再面临该专业的评估问题。对于新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特别是非名校来说,它们多参照建设部专业评估标准制定培养方案,以便于通过各种评估(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虽然该校没有土木工程课程教师,但仍按评估标准设立了土木工程类课程,任课教师要从外校聘请)。也有的学校通过教学创新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江西师大)。工程管理专业是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基础上的,各高校在各大平台课程设置比例有所不同。很多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由于自身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不同,课程设置侧重点就所不同[2],有管理学科优势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而管理、经济类的课程的比例就较多;工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多,而管理、经济类的课程的比例就较少。这样的话课程之间整体性差,容易造成课程数量多、课时少,广而不精,失去学科优势。

如在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没有土木工程专业扎实,就业上竞争不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评价等方面没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精通,也没有竞争优势。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学习兴趣不高,学不能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尽管有些学校强调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以传统的实践方式为主,满足不了实际工程实践的需要,甚至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仍然看不懂图纸,做不了预决算[2],编制不出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建筑概念模糊,对工程结构构造理解到位,缺乏施工知识。

教学形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现场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学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企业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上有顾虑。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工作[4],没有给学生指派现场指导教师,学生每天去工地无所适从,只是逛工地,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现在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一,多数为统一集体参观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学生往往把实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不把实习当回事。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

结合我国工程管理办学的历史与实际,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准确且合理定位各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以学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期更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要寻找准确的定位、构建鲜明的特色,首先需要对各类高校相同专业的竞争力、自身的优势[]l和劣势、专业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方案调研情况及特点清华大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与研究能力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重庆大学:复合型高级管理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立足行业、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天津大学:宽基础、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共同特征:四个专业平台知识的复合(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主要参照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建筑管理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1)模式:基础课—平台基础课—专业方向课。2)设置了4大平台课程,各大平台课程比例有所不同。比例多少合适?有专家建议:技术30-60%;管理30%-50%。3)与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和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三个就业方向,第一,咨询事务所;第二,建设单位;第三,施工单位。无论学生工作单位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工程的管理。在课堂上老师把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单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熟练地从事本岗位的工作,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2)传统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比如测量课程设计,只能让学生熟悉某个技能;传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去施工现场,也只能看到钢筋如何绑扎等技术层面问题,真正管理类的问题学生很难接触到。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专业方向细分和创新。比如,南京审计学院在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建构自身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扩展面向为指导思想,除了在专业方向上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与审计特色外,还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能力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岗位群为导向,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使该专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形成特色的关键所在[3]。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毕业时拥有几项核心技能,是将来就业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要使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就业接轨。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技术,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结合专业特点,要具体强化六大核心技能培养: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和审核能力[5];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审计能力;企业财务审计能力;计算机的专业应用能力;土木工程基本技能。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试验室,强化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筑CAD、工程审计电算化、概预算编制电算化、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所以要特别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p#分页标题#e#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改革,要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的模式,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增强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建筑法规、工程经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工程审计、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遴选工程实践诸多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相结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加强学生的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并锻炼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建筑制图、施工类课程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走出教室,现场边观察边讲解,直观、简单、形象,学生身临其境,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想象力不足的同学理解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工程管理概论等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教师提出实际相关工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资料、讨论和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反之引导学生提出可能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思考、分析、论证和解惑,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管理学、合同管理等课程则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还可以把数种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技术类课程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行时间、内容、对象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重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专业主干课程,如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增设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管理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7]。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持续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个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模拟的实训室,把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将专业实务以课程的形式引入校内教室,通过实训室硬件及软件来模拟操作,学习技能及知识,以适应管理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训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实训室并非单纯是指硬件的建设和软件设备的购买,还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应用一些工程管理软件,建立实验室行工程管理模拟[7]。如对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可建立综合实验室,开拓科研和工程实践渠道,为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帮助并鼓励老师多参与工程科技服务和科研项目,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工程[6],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现场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实习任务书安排学生完成一定的现场操作并对学生对其进行实际指导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际,增强其对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都满意的良好局面,为学生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于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不能流于形式,仅仅依据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给出成绩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还应邀请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一起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在实习基地兼职,或者挂职锻炼,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职业去向,参加毕业设计时间至少2个月。学生结合所在实习项目,接收校内指导教师与所在实习单位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外聘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围绕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实施学风建设达标、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动员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实行优本生和特长生导师制。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方面的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知识,在比赛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建立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相关的制度,对学科竞赛学校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并对获奖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改革传统一次考试定及格,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最终考试成绩由“平时测验、案例分析、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等组成,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设计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比较真实客观的检验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课程体系优化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会计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管理科学,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要实现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目前会计行业竞争激烈,而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掌握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会计知识。而建立起合适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掌握会计知识。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会计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就必须按照应用型本科的能力应用标准来设置课程。

一、独立学院会计本科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课程课程教学体制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没能给学生创造会计实务操作的机会。学生缺乏实务实践机会,不符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换言之,教学模式未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实践知识才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学校应聘怎样教师才合理,会计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会计实务经验。

2.会计学课程课程教学体制中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指导。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仅有培养目标远远不够,独立学院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必然要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目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多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如果独立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就业,那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可能会更强些。

3.课程的设置没有和会计职业界沟通。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培养会计人才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独立学院也是为企业与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培养人才。人家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学院就应该培养符合需要的人才。目前设置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照搬本科教育文件相关规定,没有取得会计职业界的认可。从前面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分析来看,课程设置应以强化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都应该是得到企业的认可,是企业认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或者“需要”的课程。

4.课程内容大都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对于知识的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深入论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现在的会计教育逐渐加大对实务操作的重视,但是对于实务操作的原理却讲得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建立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建立会计教育界与实务部门之间的链接。可以将政府部门作为中介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建立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其次,我们可以考虑的会计专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对中国会计教育一直十分关注,并有广泛的联系和从业人员,他们可以在沟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各大学会计系可以多举行联谊活动,邀请实务部门和研讨会,讲座,采取主动与实务部门联系,努力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人才。

2.建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从学生入学标准,师资,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现有的会计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什么是会计教育的目标,还需要进行调查。但不难看出,从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今天的教育,注重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法规。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革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的入学要求,师资,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中国,会计教育的各种元素,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是目前会计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让我谈谈课程。是过于狭窄的知识,数学,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几乎是每个会计学生的共同问题。这是反映了课程的问题。第二,会计,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规章制度,而不是基本原则,学生们往往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没有一个步骤,我们可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IT方面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有效的措施。借口硬件条件得不到满足,是十分紧迫的教学改革,这是一种短视的架子上。

3.反映课程的水平。会计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基本知识体系和知识阶段的扩张阶段。逐步从低到高,以达到能力提升的要求得到满足为第一和第二级和第三级会计本科,从事会计工作,学校课程的第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学习意识,洞察力,以及基本的作战能力。这个阶段的方案,包括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基本素质,配套实用的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选修和非专业方向)。基本素质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职业道德和责任,行为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的教育,会计专业的会计记录,会计原则的基本理论课程;审计的主要课程,中间体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占35%-40%的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的知识,专业课程占35%-40%,方向选修课程占5%左右,非方向选修课程占5%左右,支持的占20%左右的实用课程。其目的是建立广泛的知识结构上的专业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狭窄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的会计专业,扩大知识体系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学生可分为分专业方向,选择研究方向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注重对学生应用,分析,判断,和文化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复杂的环境中,主要为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方案。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学生,也更要选择非专业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会计方向,如可以设置高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税收法规,财务会计前沿讲座,审计方向的可以设置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审计案例研究;公司的财务方向类的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税务筹划划等课程设置。课程的比例占25%-30%的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占25%-30%,约10%的选修会计方向,非方向选修课程占10%,配套的实践,实践课程占30%。这个阶段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显著增加,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以满足义务教育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程难度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与强大的方向和密切接触的门数,不喜欢这么多的课程的第一阶段,这可能是适当减少过程中的份额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选修课程,以补充缺乏的知识结构的选择比例,以提高实际训练中,扩大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训练质量。第一阶段能力测试试卷考试来测试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案例研究,在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以提高检查的命题论文的形式,,第二阶段能力测试可以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命题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进行检验。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分别匹配两个阶段的学习,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可安排1-2周的做法,可在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在两年学生掌握会计(包括审计)做账,开票,登记帐户,成本核算的基本处理程序,以及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熟悉各种凭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运作程序,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大三的基本专业课程完成后进行,约2-4周的实践,完成的实际内容可以整个企业的经营周期的的作为背景,案例研究,讨论,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财务报表的上市公司,审计案例研究,专题讨论。通过使用广泛的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践,可以起到提高能力测试的理论知识,起到坚实的后盾作用。两个实用的课程是实践和会计理论课程与训练水平,以补充理论不足和实践的缺乏,学生练习自己的知识缺陷,而这反过来又促进自主学习的理论课程,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课,主要训练的要求,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何种方式,何种目的一定要明确下来,统一要求,信息的实际内容由专门的教师集体的筛选,系主任的严格审查,以确保高年级的课,实践课的要求应该高。

4.注重课程整合,精简。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的重复的内容,可以集合到会计学。审计,审计,独立审计的基础上可集合成审计学。我相信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标准,可以自学这些课程,也避免了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或参考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反过来又促进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深入研究。

5.注意对课程进行整合、精简。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较多重复的内容,可以整合为会计学。基础审计、审计学、独立审计可以整合为审计学等,对内容少、重点不突出的或内容重复的可以精简,如行业会计,不必作为必修课开设。相信学生在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学这些课程,又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或看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深入地学习。

6.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应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整个会计课程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数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9).

[2]邵瑞庆,刘睿洁,等.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8.

[3]李英.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

[4]孟祥霞:论教学型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8(04).

第9篇

        旅游研究

        (1)江永“三千文化”特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探讨 伏六明

        (5)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扶贫绩效模糊评价 向延平

        (8)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谢新暎 郑立文 吕群超 谢新丽

        (14)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解读研究——以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为例 罗芬 方妮 周琴

        (19)基于ahp法的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乔海燕

        (23)广西入?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糜吻蚍⒄共钜旆治?姜尧 谭丽林

        (28)旅游景区形象测量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吴雪飞 邱宏亮

        (33)基于ahp分析的民族旅游地竞争力研究——以大寨瑶族梯田景区为例 冯雅力 吴忠军

        (38)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向前 刘衔华

        经济研究

        (41)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利益分配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陈建敏 黄森慰 张春霞 谢志忠

        (45)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测评与对策研究——基于2008-201o年面版数据的dea分析 李言规

        (49)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黎克双

        哲学·公共管理

        (52)重温小平“九二”及对当下我国改革的哲学思考 朱雯云

        (56)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涂阳军

        (61)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及其突破 秦勃

        (66)就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浅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优化 孙勋 曹建康 李红勋

        (70)男性青少年犯大五人格特征分析 陈利君 孟红

        法学研究

        (73)关于我国专利奖励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喻少如 曾祥昌

        (77)企业防范核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 诸江 叶胜宇

        (81)完善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姜淑明 李炯

        (86)慈善捐赠:现状、成因及改进思路 周艳

        生态与文化

        (89)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万世之基——论绿色发展的林业观 谢朝柱

        (94)长沙市洋湖垸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经验 汤伟 李珍贵 朱青松 龚胜辉

        (96)长沙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宋平 刘华 贺彬

        (100)专家对19世纪上半期德国交通政策的影响分析 罗衡林

        (104)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批判 黄汀

        (109)当代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论变革及其发展趋势 李雄华

        (114)汉族情歌的人类学解读 白志艺

        (116)论社科科研

才评价的主体 邹颠

        (120)《经济林研究》品牌期刊发展之路探析 闻丽

        语言文学

        (123)湘西南苗瑶平话的代际传承研究 胡萍 吴萍

        (127)从语音特点看吴语区的谐音习俗 唐七元

        (130)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生态审美视野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海棠 杨灿

        (134)论沈从文创作中的音乐性元素 唐旭君

        (138)兰斯顿·休斯小说《并非没有笑声》的意象叙事 林娟 欧阳凤

        (141)不再沉默——从欧茨笔下的莫琳形象看女性话语权 崔金燕

        (144)《钗头凤》英译中“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 蔡爱春 申丹

        (148)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医学中“脏腑”术语的英译 张小云

        艺术设计

        (151)闽南建筑的红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传承——以福建泉州蔡资深故居中红砖艺术为例 林阳

        (155)基于模仿创新的产品设计 叶剑虹

        (157)对人性化网站设计的探讨 杨亦艺

        体育

        (160)篮球运动员身体协调性训练研究 马丽娟

        (163)博弈视角下的难度动作推进武术套路国际化价值探析 陈红梅 龙佩林

        (166)湖南省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李军

        (169)第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攻防技战术指标与比赛成绩的关联分析 王恩东 刘毅

        (174)中华武术散打之局部力量与整体力量解读 马景卫

        教育研究

        (177)新时期西藏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李春燕

        (180)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管窥 吴锦波 唐鼐

        (183)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黄文胜

        (187)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胡清华

        (191)法律本科生团队式司法实践模式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漾翅法律实践团队为例 蒋先福 黄捷 王朝

        (194)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李义华 庞燕 王忠伟

        (198)《绿色食品》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彭湘莲 付

        (201)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探析 潘璐璐

        (204)略论高校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形象感染 孙际垠

        (207)从语言模因论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 钟玲俐 刘胡英

        (210)合作学习打破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有效性研究 何凌霄

        (214)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白玲

        (217)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杨培涛 谭骏珊 王帅 苏慧

        书评

        (22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再认识——读罗建文教授《社会发展理念与民生幸福研究》 孙伟平 温

航亮

        (223)2012年总目次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