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5:59
导语:在品牌培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本文从生产业的概述入手,对物流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物流竞争力的构成及企业普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提出要从明确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进行提升。这样,才能促进物流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生产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六个方面。现代物流行业是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
作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单一因素无法产生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业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国家政策、市场壁垒、行业要求、产业链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和利处,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要求,会形成一些市场壁垒;二是市场竞争势力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市场容量、市场控制力、资金实力、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运营管理要素。主要指企业自身经营中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企业物流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现状,拟解决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既要对这些策略和措施进行收集、整理,还是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来指导实践。
难点:是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即: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企业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成本等。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物流效率一般的指标是:货物及时发送率(pi=ni/nt)、货物准时送达率(pd=nd/nt)、货物完好送达率(pw=nw/nt)和运输信息及时跟踪率(pn=nn/nt);物流服务包括三个指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和回单返回及时率;从顾客角度出发度量物流的质量有9个指标: 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和时间性。这9个因素包括了pds的三个指标,其中的三个指标--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描述了订单完成的完整性,它们与其它6个指标共同建立了从顾客角度衡量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
拟采用的方法
1、科学发展法:利用生产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并结合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地看待物流服务企业的竞争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郑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选题构思。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选择相关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该题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和作用。
2、资料搜集。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收集四个方面的素材资料。一是要收集生产行业的基础理念知识;二是要收集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和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三是要收集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要收集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资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杂志和报纸;二是网上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类网站的文章介绍;三是通过上门采访请教相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经营经验。
3、论文撰写。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撰写论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论文相关要求进行;二是认真细致撰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主题;三是把握进度时间,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撰写,避免拖延。
4、修改论文: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的初步审阅,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论文答辩: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3-25
[2]徐从才、乔均.生产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16-19
[3]傅京燕.国际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8(3).:78-85
[4]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2008(9).:60-71
[5]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2).:54-55
[6]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43-47
[7]成刚虎,刘彤胤.向现代物流管理要效益[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37-43
[8]黄志明.中国生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04).:56-58
[9]连廷广.论发展生产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02).:42-49
[10]吴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浪潮[j].理论与当代,1995,(z1).:36-38
[11]庄嘉琳.生产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7).:53-55
[12]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北方经济,2007,(07).:46-49
[1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
[14] hagedoorn,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3) :670-690 .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4 月 日
教研室(学术小组)意见
摘要:在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之下,mba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由原来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以品牌培育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本文讨论了“新常态”下我国MBA办学的定位和品牌需求,如何建立MBA教育的品牌,以及MBA品牌培育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新常态 MBA教育 品牌
MBA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试点探索、规模增长和激烈竞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但无论哪个阶段,多数MBA办学单位都主要依靠规模增长来发展MBA教育;而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阶段,MBA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由原来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以品牌培育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以下,就来谈谈在经济新常态下MBA办学单位如何建立适合于自己的MBA教育品牌。
一、认清“新常态”下MBA教育发展的品牌需求新趋势
在我国MBA教育发展的20余年中,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MBA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使得我国由小规模试点开始的MBA教育供不应求,多数办学单位也能够以较为简单的规模增长来发展MBA教育。而今,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既面临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新机遇;相应地,社会对MBA人才的需求也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并日益体现个性化需求。办学单位必须认清MBA教育直接服务于工商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MBA教育必须跟踪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活动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包括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现状,以使自己所培养的MBA人才具有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显然,这就要求MBA办学单位充分认清新常态下MBA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从自身办学资源,特别是优势特色出发,来构造MBA教育的独特品牌。这样,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企业和社会需求,使MBA办学项目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如何构造“新常态”下MBA教育发展的品牌
1.面向未来进行MBA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确立细分市场
MBA教育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我们就首先要分析市场,才能有的放矢。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处于不断转型发展之中,仅仅从历史经验来判断MBA人才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企业和社会MBA人才需求作适度超前预测;比如行业变迁、新业态对人才的新需求、国际化发展,等等。
此外,我国除极少数顶级高校MBA教育对全国有很强的覆盖力以外,多数高校(包括多数985院校)均以区域人才市场为主来开展MBA教育;因此,对多数高校而言分析区域市场非常必要。比如,重庆是一个工业基础比较完备、现代化发育水平有限而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大工商业城市;设立直辖市近20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等主导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因此,重庆MBA人才培养应主要集中为制造业、生产业和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同时,对该地区及其周边985高校的实力较强的商学院,可以兼顾一定的全国性及国际化人才需求。
2.向国内外MBA教育的优秀范例学习
以我院为例,MBA教育立足于重庆和西南地区;但作为西南地区领先的MBA办学单位,必须同时具有较强的全国品牌优势,才能占据区域领先地位。
因此,我院积极开展相关的国际认证,基本实现MBA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借助国际认证机会和既有的广泛学术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商学院在MBA培养模式上的精华;将现有MBA课程进行特色化、国际化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MBA教育质量,保持相对领先地位。
3.加强内部管理并努力增强MBA教育项目对学员的终身价值为使MBA教育中如上所述的品牌培育落到实处,应努力使MBA办学过程符合品牌定位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以我院为例,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强调从培养过程质量入手建立有效的品牌培育机制。为此,我院将专业学位教学委员会从原来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中独立出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抓好入学、课程教学、毕业论文等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过程质量。二是以国内外优秀商学院为标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尽可能为学员提供有终身价值的教育资源。为此,我院系统地修订了MBA培养方案的,更强调实用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更加实用的选修课程,提升本校MBA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其它措施
为进一步增强MBA教育品牌建设成效,需要发挥学校、学院办学的综合优势。为此,可以考虑从如下角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MBA校友会作用。MBA学员是来自各个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抓好MBA校友活动,对在读MBA学生创业、就业、事业发展和招生的作用不容小觑。二是加强MBA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了MBA教育项目的运行质量;学校应注重人文关怀,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休闲、学习进修机会。三是努力激发MBA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当前的MBA学员的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夹带一些混文凭、找关系的习气;学院应努力提高MBA教育自身的公信力和含金量,从正面鼓励学生树立成就感和成功意识,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应对日益开放的竞争需要,特别是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服务。
综上所述,MBA人才培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我国MBA教育项目开办20多年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MBA教育也应进入品牌竞争的新阶段;品牌培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MBA教育的未来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岗.立足本土,夯实基础,打造贵州大学MBA教育品牌——关于贵州大学MBA教育发展的思考[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09:454-458
[2]高明辉,毛佳韵,周赟. MBA教育品牌策略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4,36(5):109-113
[3]薛丽萍.基于服务接触的MBA教育品牌创新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35(4):108-112
[4]郭炳福.电子科技大学MBA 发展战略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3):68-70
[ 5 ] 张伯辉, 顾建军. 关于高校差异化竞争的思考[ J ] . 人民论坛,2011(17):220-221
[6]黄笑微.浅谈新时期商学院MBA 品牌建设的几点想法[J].科教文汇,2013(10B):3-4,8
[7]仓平.我国MBA教育现状分析和发展战略的思考——以东华大学MBA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5-79
[ 8 ] 谢剑.有关我国M B A 教育改革的探讨[ J ] . 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2010(23):109-110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4]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供给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培育
引言
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农产品(粮食、麻类、甜菜等)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亿,比上年增长11.1%,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占全国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不高。本文试图从农业产业链角度,分析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对策,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带动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推动黑龙江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出现了一批标准较高的农产品基地和发展势头较好的龙头企业。但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多数农民主要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较为薄弱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有效的经营模式,产需之间衔接不畅。首先,黑龙江省各地种植养殖业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同时,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意识不强,获取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种植养殖往往缺乏计划性,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经营实力和盈利能力较弱。再次,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不同主管部门分割管理,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
1.2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较低
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总体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8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5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3:1 左右,食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2:1,而黑龙江省仅为 0.5:1和 1:3。在农业产业链众多的价值活动中,高额利润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环节中。这些在农业产业链上具有特定价值活动的环节往往是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恰恰在这些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1.3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黑龙江省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粮豆薯麻、乳肉革、菜瓜果、北药、山特产品五大系列主导产业,黑龙江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109家、市地级龙头企业千余家。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比较滞后,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带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比较松散,信息交流不充分,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仍以各个农户的分散生产为主,无法普遍实现规模化生产。黑龙江省部分龙头企业还存在货源不稳,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缺乏核心的技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利润增值空间不大。
2. 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对策
2.1 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参与者的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充实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和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决策能力。其次,培养种植养殖生产大户。他们不仅自身创造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和效益,而且也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广大农民发展。再次,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解决中国农业分散化、规模小的问题,要依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大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最后,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素质。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需要科技要素的投入。要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2.2加快农业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发展
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存在着自身的比较优势,所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加强,品牌在一定程度对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起着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做大作强企业,以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以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配送,培育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优势产品。
2.3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其中最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这个链条中,农业龙头企业能把“小生产”和“大需求”、“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龙头企业的经营实力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链整体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首先,在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培植和壮大一批大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出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其次,提高龙头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采取优惠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新设备、新工艺,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再次,加强优势品牌的培育。龙头企业应围绕其优势产品,研究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创建优势品牌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其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4整合和优化农业产业链
要延伸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和培育加工型、品牌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农产品需求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大户、购销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流通主体的发展,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2011 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2512062):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文.湖南农业产业链的培育[J]. 湖南农业科学,2011,(23):154-156.
[2] 张琦.关于安徽省农业产业链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从生产业的理论入手,对生产行业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个成熟的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以及目前国家新推出的产业政策带来的新机遇。重点阐述提高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和办法。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产业行业分类有不同的界定标准,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业主要包括四大行业,分别是专业服务、信息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贸易相关服务。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生产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六个方面。
作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单一因素无法产生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业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国家政策、市场壁垒、行业要求、产业链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和利处,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要求,会形成一些市场壁垒;二是市场竞争势力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市场容量、市场控制力、资金实力、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运营管理要素。主要指企业自身经营中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对于推进和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壮大企业实力、盈利国内国际市场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生产业的理论入手,对生产行业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个成熟的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以及目前国家新推出的产业政策带来的新机遇。重点阐述提高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和办法。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政策扶持缺乏,区域支持实效不明显;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专业性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五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现状,拟解决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些策略是用好政策优势、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与难点: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政策扶持缺乏,区域支持实效不明显;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专业性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五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拟采用的方法
1、科学发展法:利用生产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推出的生产企业的政策,进行科学地看待生产企业的竞争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郑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选题构思。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选择相关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该题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和作用。
2、资料搜集。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收集四个方面的素材资料。一是要收集生产行业的基础理念知识;二是要收集普通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三是要收集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要收集为提高生产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资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杂志和报纸;二是网上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类网站的文章介绍;三是通过上门采访请教相关生产企业(如:物流公司)的实际运作和经营经验。
3、论文撰写。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撰写论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论文相关要求进行;二是认真细致撰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主题;三是把握进度时间,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撰写,避免拖延。
4、修改论文: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的初步审阅,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论文答辩: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
[2] 徐从才、乔均:生产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3] 傅京燕:国际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8(3).
[4] 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2008(9).
[5] 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2).
[6]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4 月 日
教研室(学术小组)意见
【关键词】学习型;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12-01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关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努力探索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路径是时下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学习型图书馆建设的涵义
(一)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院校的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和谐之梦,从“造梦”到“圆梦”的过程需要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这些职业精神所渗透的文化情怀,是图书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树立“和谐图书馆”和“生态图书馆”的新形象,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自主意识、自觉追求,成就图书馆人的最美丽、最崇高的中国梦。每一位图书馆人的个人读书修养都和图书馆大发展的中国梦相得益彰,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靠渊博的知识做依托,博览群书,拓展知识视野,保持读书乐道的情怀和常学常新的态度尤为重要。
(二)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适应服务多元化大发展的客观要求,做大做强图书馆的服务,大力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不断增强图书馆的综合实力的需要。这就要求图书馆注重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实施学习型图书馆战略,以优秀学习型图书馆作引领,依靠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作支撑,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三)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推动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馆员是推动图书馆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实施全体馆员提高素质,实现人才强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
二、打造学习型图书馆的路径
随着图书馆服务项目的拓展,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知识服务一系列全新的内容,对既有馆员队伍提出了全新考验。面对现实,做出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注重学习机制的完善
1 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引领,制定学习制度和推进计划,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学习,加强对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下发课题攻关任务,每名班子成员都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讨。班子成员联系图书馆发展实际,深入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创新发展专题调研,为图书馆拓展服务寻求出路,形成高质量调研论文多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确定了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明确了长远发展目标。
2 开展每月一次全体馆员集中学习,及时传达工作部署,组织服务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题学习,为创建学习型馆员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以日常学习教育为手段,实行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内容网上自学,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为馆员日常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岗位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营造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培训机制的建立
每年初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法律法规、服务管理理论、服务业务拓展、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按月制订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高层讲座,集中全员进行专题学习,互动交流,让馆员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促进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了《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图书馆数字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专题知识讲座;召开“学习十精神,创新服务理念”座谈会,读者座谈会,读者服务创新工作研讨会,学科馆员座谈会等多场座谈会和研讨会,通过学习培训,使全体馆员的岗位履职能力、服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馆员进行学历教育,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先后多名具有培养潜质的馆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为馆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三)注重考评机制的激励
图书馆可以制定图书馆量化考核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一次量化考核排名,对成绩优秀的前10名馆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增加绩效工资,后5名员工降低绩效工资。坚持“重人品、比才干、重能力、看实践”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倡导岗位成才。广泛宣传各类优秀馆员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图书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科研和创新奖励基金,充分激发员工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与服务创新的工作热情,鼓励每一位馆员树立岗位服务品牌,每个部门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共同打造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三、打造高水平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深化的几个问题
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图书馆人才工作、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抓规划
认真落实好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具体工作的目标,着眼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大发展的长远战略,制定长期性馆员队伍培育、选拔、任用规划,始终把馆员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
(二)抓引进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与校领导协调,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到图书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论文摘要 通过对驻马店市小磨香油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的分析,指出该市小磨香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小磨香油是该市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方特色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一直很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市小磨香油加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发展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发展的规模和效应与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内涵极不相称。因此,从其具有的发展优势中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发展该市这一宝贵的传统特色产品意义重大。
1 发展优势
1.1白芝麻播种面积大
驻马店市地处淮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47万公顷左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万公顷,总产量400万吨,是国家和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豫南油库”和“芝麻王国”之称。其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8,油料产量占全省的1/4,其中常年白芝麻种植面积6.67万公顷左右,产量6万吨左右,总产量占全国的1/6、全省的1/2,是农业部确定的我国芝麻的中心产区。该市的平舆县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县级之首,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之美称,常年种植面积3.33万公顷以上,总产量达3万吨左右,是我国芝麻生产第一大县,2003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列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1.2白芝麻品质好
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驻马店白芝麻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平舆白芝麻”含油量达55%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达到42.5%;不饱和脂肪酸适中,蛋白质含量达到22%,含钙1%,是牛奶含钙量的2倍,含铁量为73mg/kg,是菠菜含量的3倍,牛肉的5倍。
1.3小磨香油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早在宋朝时,驻马店就盛产芝麻和小磨香油,当时用小磨香油制作的馓子深受人们喜爱。明朝时,小磨香油更是闻名于世,据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汝南志》记载,当时汝阳县(今汝南县)各种榨油坊遍布城乡,“一处磨油,全村飘香;一家食油,香溢四邻”。驻马店小磨香油千百年来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还在于它有传统独特的制油工艺,手工磨制,枣红透明,清澈莹亮,香味浓郁,油质醇正,属万般食用油品之首,堪称绝佳的烹调用料。用它凉调素食,芳馨扑鼻,色鲜味美,看去“似荤非荤,非荤实素”;热烹荤菜,浓而不腻、回味醇厚,齿颊留香、余感袅袅,是食用油中的精品。
1.4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势头好
近年来,为了促进芝麻加工和香油产业的发展,驻马店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在资金投入、税收、金融信贷、用地、用电、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给予包括芝麻加工在内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优惠政策。随着芝麻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芝麻加工龙头企业18家,年加工芝麻10.7万吨,年产香油3.6万吨,芝麻初加工产品(如色选芝麻、水洗芝麻、脱皮芝麻)7.1万吨。较大的芝麻加工企业有顶志食品、正道油业、康博汇鑫、古味小磨油等,这些企业多集中在驿城区和平舆县,已初步形成芝麻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仅顶志食品,年可加工芝麻香油1.5万吨,脱皮、色选、水洗芝麻2万吨,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正道油业、康博汇鑫等多家企业也被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全市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产业的发展,使得小磨香油这一古老的传统产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 发展对策
长期以来,驻马店市都以全国芝麻的主产区而自豪。但是,当地在产品开发和品牌经营上重传统、轻创新,重生产、轻经营,企业产品品牌多而杂,品牌优势不明显,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忽视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品牌的培育。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驻马店小磨香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小磨香油产业的发展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整合品牌,提升形象;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其他小磨香油产区携起手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我国小磨香油的特色品牌。为此,要采取以下对策。
2.1强抓机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河南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
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驻马店市的芝麻加工和小磨香油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
2.2建立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以平舆县为重点,以市农科所科技力量为保障,带动汝南县、上蔡县、新蔡县、泌阳县、遂平县、驿城区等芝麻种植主产区,建立优质白芝麻生产基地。以正道油业、顶志食品、平皇小磨油、康博汇鑫、岳乡油厂、古味小磨油等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变我市小磨香油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拉长芝麻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2.3提高质量,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好驻马店香油协会的组织作用,建立小磨香油研发基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改进落后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国家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小磨香油质量安全标准,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加强监督和检查,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 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为了贯彻落实《*市文明行业创建管理规定》(沪文明委[*]13号),巩固发展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成果,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民政系统创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民政局拟在2006年下半年召开*市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理论研讨会。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在一线从事创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讨新一轮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研讨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取百家之长,调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市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的质量,为争取实现民政系统文明行业“两连冠”而打下基础。
二、研讨课题
根据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民政行业的特点,经初步讨论和广泛征询社会各方意见后,拟订的主要课题如下:
1、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2、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在新形势下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3、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的宗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4、如何通过创建民政文明行业推进民政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5、民政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如何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把创建文明行业摆上位置,纳入民政工作总体规划、部署
6、如何建立创建工作规章制度,保持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7、针对民政系统点多面广特点,如何加强创建文明行业的组织领导
8、如何把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同发展民政工作业务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9、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条块结合,互为依托的联动机制
10、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办法
11、如何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政服务品牌
12、如何在民政系统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先进群体、先进人物
13、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
14、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15、如何针对民政特点开展“建文明班组、创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
16、如何有效提高民政队伍整体素质
17、如何针对民政特点创建学习型组织
18、如何持久深入抓好民政职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19、论新形势下加强民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途径
20、论*民政“孺子牛”精神的弘扬和深化
21、探讨民政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开拓创新
22、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三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民政职工在社会是文明市民,在单位是文明职工,在家庭是文明成员
23、如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4、服务态度与服务效率
25、文明行业与文明单位
26、大行业与“小窗口”
27、创建与创新
28、如何加强民政诚信建设,建立民政诚信服务体系
29、如何根据社会和市民群众需要,不断推出便民服务新举措
30、如何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民政服务质量
31、论行业协会在创建民政文明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途径
32、如何针对民政特点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33、如何建立健全创建民政文明行业的社会监督体系
34、对创建民政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考评标准和测评方法的思考。
35、自选题(各单位、个人可以围绕创建文明行业的主题,自选研讨题目)。
三、参加对象与时间安排
本次研讨会以本系统各级干部职工为主体,吸收街镇领导及有关行业部门的领导参加,并邀请民政部、*市有关专家、学者和部分省市民政部门的同行参加研讨。
*年11月下发《*市民政局关于征集创建文明行业理论研讨会论文的通知》,*年12月底各单位上报论文选题,2006年7月底之前上交论文,8月底评审结束。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另设入围奖和参与奖若干,分别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根据论文准备情况,拟在2006年第四季度召开研讨会。上报论文一般在4000字左右,论文要抓住重点、围绕中心、主题突出、内容真实。对于一些有质量的论文将汇编成册。
四、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研讨会顺利进行,成立*市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研讨会领导小组和聘请专家顾问。(名单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