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06
导语:在人力投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众所周知,入世对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劳动力的一半是女性,不可否认,当今女性在就业中面临的危机也正是其自身素质,尤其是受水平低的体现。能否扭转当今中国妇女就业的被动局面,关键就在于能否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一、当前中国妇女就业的现状
1、女性就业率低,部分女性再就业困难
从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可以得到这样数据:男性就业人口占其活动人口比例比女性就业人口占其经济活动人口比例高18个百分点,说明女性就业率偏低,这使过多的女性需要再就业。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而且从2001年起,国家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这就意味着,今后的各种富余人员以及劳动合同终止人员直接成为失业人员,再加上女性在就业中有时会受到年龄和性别的歧视,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女性再就业困难的现状。
2、女性低龄就业率高与低龄离职率过高并存
下面我们可以从通过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关于分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中就业人口所占比例来说明这一现象。
从表1中可发现,在各年龄段就业人口占其经济活动人口比例中,15—19岁组女性就业率高于男性,显然这是因为该年龄段女性就学率不高的反映,从而又反映出女性低龄就业问题。而从20岁以后女性就业率就显著低于男性,其中在40—49岁之间女性就业率只有80.8%。许多女性在刚步入中年的时候就离开工作岗位,其中许多属于不到法定退休年龄、也并非本人自愿,而是在企业“优化组合”中以“内退”形式劝退的。在全国妇联的调查中,下岗女工年龄最大的只有44岁。
3、女性就业质量不高,产业分布不均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们可以做出下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女性就业质量不高。在女性就业人口中,有90%左右分布在粗放经营和低技术构成的农、林、牧、副、渔业和低报酬、工时长、强度大、社会评价低的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高技术构成和集约化经营的领域只占5%左右,其中从事高科技的尖端人才中,女性比例更低;在管理岗位上,女性所占比例只有10%,占女性就业人口的0.5%以下。导致女性的这种就业状况的原因,除了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女性劳动力素质存在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要求高素质的女性劳动力。而女性尽管建国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却远远不能适应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文盲比例过高
虽然从建国初期至今的全国性扫盲活动和普及基础教育使上亿的女性摘掉文盲的帽子,女性总体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女性中文盲的比例仍然偏高。
从图中我们清楚看出:2001年我国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文盲比例占到14%,而同期男性却为5%。在所有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占到73%,近3/4的比例。这些充分说明对我国女性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2、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我们可以通过从200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6岁及以上人口男女性受教育年限来说明。
由上表可见:女性受教育的年限普遍低于男性,53.8%的女性只接受到小学及以下教育,比男性高出近12个百分点。如此文化程度对女性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很大关系。文化素质低是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尤其对于要求掌握入世后的新技术、新来说,真是强其所难、力不从心。当然影响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偏低,为女性受教育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过少。
3、女童失学现象严重
就家庭而言,女性无论在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选择还是投资力度上都处于劣势。女童入学率比男童低,而辍学率比男童高。
如果女性的低文化素质得不到及时改变,那么女性就无法适应新时期中国的变革,女性就业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女性素质将成为影响女性竞争能力大小,以及成败的关键因素。无论从现实还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提高女性的素质迫在眉睫。
三、女性劳动力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造成女性劳动力素质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具体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
微观上造成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女儿是要嫁出去的,给女儿投资不会有什么收益,并且女性历来是与家务劳动联系在一起的,让女性接受教育则家务劳动无人干,致使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高于男性。另外,在传统上,家庭对儿子比对女儿寄予更高的期望,所以家庭更乐意在儿子受教育上投资。
2、父母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目标
另人忧虑的是,今年来,旧的文盲尚未消除,青少年文盲又有不断增大之势。一些乡镇和家庭由于经营上的短视,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子女的教育,导致大批学龄儿童辍学,去经商打工,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3、经济因素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贫穷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很低,这与当地经济问题有关,有些贫困地区女性的教育发展多依靠外力和项目支持,一旦项目结束、资金用完,一切就回到了原起点,难以维系。
四、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相关性
从劳动者个体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含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越高,边际产品价值越大;反之,其劳动生产率越低,边际产品价值也就越小。相应地,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容易得到较好的工作和待遇,这是其内在人力资本价值的表现。如果用人力资本来解释男女劳动力就业差异及其职业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由于和性别歧视行为的存在,女性受的机会少于男性。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和受到较差的健康护理是一种常见现象,特别是在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它直接了女性的劳动能力和竞争力。不仅如此,由于雇主更多地愿意对男性劳动力进行在职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性别差异。
2、生理差异造成女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贬值。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妇女因生育、照料子女等原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等她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后,原有的人力资本会因“生锈”而减少甚至失去作用,造成男女劳动力生产率的差异及其职业选择、收入分配的差距,这也往往成为女性不容易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工作经验和职业变换是人力资本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女性选择工作的范围窄,人力资本增加的途径受到限制,决定了她们大多数集中在技能含量较低或先前从事过的职业中,改变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明显少于男性。
因此,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性别差异,使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于男性,造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这正是大多数女性不易就业或者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层次和收入低的岗位就业的主要原因。
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其人力资本,增大其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而且还可以延续劳动力就业,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其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在校时间越长,其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也越晚。婚龄和育龄时间的推迟对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来说意义重大,它将延长人口再生产的周期,进而抑制劳动力供给的速度和数量,减缓就业压力。除此之外,女性受教育水平高低对下一代的成长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受教育水平也就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母亲可以为未来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而这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减缓劳动力供给的速度。同样子女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晚婚晚育年龄也就越晚,这也将进一步降低人口再生产的速度,使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速度得到控制,从而进入一种良好运行的状态。
五、从人力资本方面出发提高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对策
基于我国女性的不平衡性,女性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应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对策。
1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首先要根据女性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女性在各类学校中比重。消除在文化教育上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从上保障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进一步提高女童入学率、升学率,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加强监督和指导,减少甚至杜绝女童辍学。最后,争取80%——90%的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达到小学毕业,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要达到半数以上。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
2、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入世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行业的转移,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业方面未来几年释放出来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这一切都呼唤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终生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和手段。把教育、尤其是终生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中接受挑战的重要战略。现在“终身职业”正在消亡,多次择业成为趋势,希望在青年一劳永逸地积累足够一生享有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行不通。因此,终生教育成为发掘人的潜能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供养站”。中国女性要想在新的就业机遇面前走出低谷,接受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首先,女性只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其次,职业女性只有接受再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层次和社会地位。在生产服务行业的职业女性,只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进行文化知识更新,使自己从无特长变为有“一技之长”、从“一技之长”变为“多技之长”、从“单一型人才”变为“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自身的职业岗位,并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在科教文卫、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职业女性,必须争取参加进修和深造,如各种自学、函授、在职培训及脱产,以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岗位竞争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争取在女性从业最薄弱的管理及负责人岗位上所突破。对下岗女职工来说,可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培养自我创业能力。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培训的失业、下岗人员,其就业率达60%-90%。北京市对8个行业系统的50多个下岗职工进行调查表明,下岗者未经培训,其就业成功率只有5%-15%。可见,如果下岗者急于就业,忽视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很难竞争新的职业岗位
3、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第三产业人才,我国现有的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还太小,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达70%——8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也达到45%。
首先,有关部门应鼓励和发展适应女性身心发展特点需要的专业与课程,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受到教育的女性专业人员享有与男性平等就业的权利。
其次,各中等和高等学校,凡适应女性的学科,应尽量招收女性,尽力改变文化层次越高,女性越少的现象,为女性劳动力进入先进领域就业做好基础工作。
4、家务劳动社会化
家务劳动占去女性劳动力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本得到进一步投资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女性在就业市场就业质与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国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在这方面,我国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前,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的家庭服务,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以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我国女性由于家务缠身,子女多,无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家务劳动社会化无疑可以扫除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社区建设包括托儿所、幼儿园、食堂、餐馆等的设立和洗染、缝纫、修理、保姆等服务的提供,会降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后顾之忧,为妇女广泛、更多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创造条件。
总之,加强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女性自身的争取和努力,而且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计划、分层次地提高女性素质的同时,为广大女性接受文化教育、进而正常就业建立起合理配套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机制,是提高中国女性劳动力素质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在新时期下,使女性劳动力更好地迎接挑战的有利措施。
书目:
1、孟鑫《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弱势的原因与对策》《前沿》2002年第6期
2、《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4、吕学静《中国入世条件下女性人力资本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人口与》2002年第1期
p;《理论前沿》2002年第6期
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特点
1.效益的多样性。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的可以量化,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等;而有些却难以量化,如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方面,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所有这些一般只能用“好”、“差”等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在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指标时,除了尽可能地选用可量化的指标外,还必须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
2.效益的难分割性。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到底有多大一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这个问题还处在研究中,即使人们能提出很好的分割方法,也难以完全把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分割出来。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的难度。
3.效益的缓慢性和长期性。人力资本经过培训后,其效益一般是慢慢地产生的,有的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出它的效果,而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并在长时间内产生。因此,在进行效益评估和设置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设置能反映短期经济效益的方法指标,而且还要设置一些能反映长期效益的方法和指标。
4.效益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好坏与受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有关,效益的大小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也无法事先准确地预测。因此,在对这样的效益进行评估时,难以得出准确的数字结果,而较适合于用模糊语言进行评判。
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进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设置效益评估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准确,切忌主观臆断;第二,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计算等问题要有代表性、可比性;第三,要运用科学先进的评估方法、技术及工具,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真正起到评估工作应有的作用。
2.全面性原则。由于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内容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培训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能从整体上衡量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效益。
3.可测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要有相应的标准,以相同的标准作为统一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也可认为是可测量的。
4.针对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效益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调整培训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优化培训结果。因此,应建立切合实际且实用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效益评估。
三、人力资本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
山企业培训效益的特点得知,企业培训的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较明显的效果,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培训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效益是无限的,因而要正确评价培训的效益,应分别进行短期效益的评估和长期效益的评估。这里,首先讨论短期效益的评估。
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可采用菲利普斯提出的以结果为中心的投资回报率方法。计算投资回报率,就是要使用培训的利润和成本数据。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是用净利润除以成本。净利润是培训的利润减去成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报率二培训的年净利润/培训的总成本×100%
这里,培训的总成本包括企业进行培训的开发、实施整个过程中所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培训设施费用、参与培训人员(开发人员、受训员工、管理人员和讲师)的工资福利、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培训的年净利润是指员工接受培训后为企业创造的总利润与受训员工在假设不接受培训情况卜将创造的总利润之差,也称为增量利润。受训员工在不接受培训情况下创造的总利润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而得,此不赘述。
四、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分析。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可从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管理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经济效益。在培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接受培训的员工操作会更为熟练,在实践中应用培训传授的知识,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等。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牛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改进、资金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故障率或事故率的降低等。(2)科技效益。企业的培训还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科技效益,主要表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和知识的更新,科技意识的提高,此外还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等。其主要评价指标有:职工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技新领域的开拓等。(3)管理效益。企业人力资本培训能够产生一定的管理效益,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能产生较好的管理效益要在较长时期内才有所体现,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主要评价指标有:企业员工团队协作水平的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品牌价值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员工管理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2.构建长期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分析,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3.长期效益评估的步骤。长期效益可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应用在管理中解决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基于模糊数学模糊集理论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过程中,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具有典型的模糊性,因此,本文结合培训效益自身的特点和评估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企业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建立因素集。因素集是指能直接反映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的集合,记为C,共由16个指标组成,即C=(C1,C2,A,C16)
(2)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记为V=(V1,V2,A,Vn),其中Vi代表第i个评判语,模糊综合评判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基础上,从评价集中选出一个最佳的评判结果。本文在对培训投资长期效益进行评估时,采用五级评价标准,即设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代表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3)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经济效益指标的权重值最大,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所占评价指标权重较小。而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的权重值依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大,科技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这里,我们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计算上述指标的权重,权重记为w,w=W1,W2,A,W16)。
(4)建立模糊评判矩阵。采用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各个效益指标进行模糊评判,确定各指标对评判等级的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R的元素Ri,的计算公式为:Rij=对指标iC进行Vj评价的所有专家人数/参评专家的总人数其中,Rij表示指标Ci对于评价Vj的隶属度。由以上公式得出C中各
由因素集C、评价集V和模糊评判矩阵R就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模糊综合评判。由上面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判决矩阵R进行合成,可得到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向量B:
Y=W·R=(Y1,Y2,Y2Y4,Y5)
其中Y1、Y2、Y2、Y4、Y5、分别具体反映了评判对象在最终评价结果上的分布状态。例如:相对于评语集为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最后得出Y=(0.25,0.55,0.28,012,0.15),则表示培训效果隶属于好的程度最大,为0.55,说明培训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企业进行培训投资取得了预期的效益。
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科技和人才都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企业而言,求的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教育培训投资力度,致力于提高交通企业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首先,交通企业要设置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基金并确保经费总额达到一定标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专款专用,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职工教育等等;第二,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我们要建立相关体制确保交通企业在教育培训投资方面的回报率,只有投资和受益相匹配了,企业才愿意自发地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第三,职工教育培训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要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整,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形式丰富、层次立体的职业培训。
二、平衡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之间的关键,建立起总括性的资本概念。随着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也要相应地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所占的比例也要有计划的提高。总体上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平均水平为5.5%,我国交通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加强投资管理,逐步提高这一比重,要力争超越平均水平向高水平的发达国家看齐。
三、加强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管理
首先,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思想深处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必须设置明确的分工和奖励惩罚制度。要做到对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及时奖励,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过失及时排查解决追究责任,尽可能地避免类似失误的发生。领导方式要宽严适度,要积极与员工展开沟通,要让员工感受到公平公开,要给予员工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员工才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组织活动的整体效果才能得到优化。其次,选才标准要统一、严谨、公开公正、与时俱进。交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整齐划一的选材标准,实行人才的竞争上岗制度。竞争制度除了要力求公开公正以外,要尽可能地客观化,采用量化测评技术,保证人才选拔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要想优选人才,交通企业就必须转变思想,要主动向市场要人才,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以吸引广大人才。对于吸纳来的人才,企业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职工的贡献,在住房、升职、工资绩效和福利等方面给予鼓励,所有的奖励制度都要保证透明度,引导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既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奖励体制的公平公正。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企业要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培训不能仅仅从交通企业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到职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需求,还要与时俱进,考虑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
四、增强投资的预见性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合理预见,是建立在对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全面分析基础上的,只有清醒全面的认知才能得出合理的预测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终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配置更加合理。因此,我们在注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本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运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以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人力资本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离不开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还没有真正形成能够刺激人力资本投资与有效利用、合理配置的运营机制。从而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本的低度积累;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人力资本在运营中仍显现出很大的惰性,造成人力资本利用上的严重浪费。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五、加强人力资本核算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
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4]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NBER#9296,2003.
人力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
一、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1958年舒尔茨完整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又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世纪60年代,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以及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这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经济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随着物质资本的增加,经济产出增加;同样,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产出也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技术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强调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具有比农村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组织、治理能力,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的现代农民,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提高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又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障碍,即使转移到非农产业,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劳动,无法获得更好的岗位。
第二,培养把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更多注重科学技术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第三,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农村,还必须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走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的公平,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第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无论是从城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比较,还是从城乡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或者从人力资本的培育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缺失,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从实践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民享有基本教育的平等机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对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农民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是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进行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第四,继续开放和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需要。
参考文献:
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熟悉.农业经济问题,2006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知识、技能及健康等素质存量的总和,也是指能影响人力资本所有者未来收入流的存量。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研究人力资本,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银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从银行制度方面来讲,银行的可支配资本,表现为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主要是强调对经济增长贡献重大的人力因素——主要是知识、技术、信息、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资源总称。银行产权制度关心的是在这种组合资本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如何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之间安排,才能使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
2.从银行经营方面来讲,银行的经营活动是以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存在和配置为基础,是资本投入、生长、增值和获利的载体。银行资本增值取决于人力资本、货币资本以及银行的运行制度。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越来越不取决于货币资本,而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呈现出人力资本主导货币资本的发展形态。可以讲,货币资本是银行资本增值的条件;人力资本才是银行资本增值的主要源泉,所以让人力资本事有银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是逻辑的必然。
3.从人力资本自身方面来讲,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人力资本可分为3类:一是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二是技术创新或技术转移型人力资本;三是市场开拓或产品营销型人力资本。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及效率的提高日益依赖于人力资本,其原因就在于相对于货币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得到了显著提高,因为在人力资本的要素结构中,需要较大投入的知识要素日益成为其主导要素,所以如同其他任何投资活动一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成为资本投资的一种选择,并且同样应得到投资收益回报。
4.根据人力资本价值与岗位价值的必须结合性,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关键岗位定价——岗位价值资本化和股权化,以体现竞争上岗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产权要求的初始界定,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分享银行剩余和分担银行亏损。离岗时,不管其在岗期间银行是增值还是贬值,都要求按当初岗位价值的货币值归还银行。如果银行盈利,则体现人力资本初始产权要求的股权就会增值,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取得资本收益。反之,如果银行亏损,则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应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承担必要的亏损责任,扣减相应的股权,充分体现责、权、利、险的结合。
二、银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贷主要是使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并能为银行创造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地在银行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角色定位也由传统的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大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不断地增加银行的人力资本。
l.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指对员工进行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旨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资本性支出行为,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针对银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路径进行经常的、大量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活动,这方面的投资对一个现代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战略决定意义。
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银行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具有连续不断地获取、积累、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能力。(1)银行人力资本不是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的简单加总,银行作为一种社会有机组织实体,其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取决于组织整体协同的有效性和有机性。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其根本的功能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精神创造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挑战,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立足、生存、成长和发展都必须成为不断学习、创造和运作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2)银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形成,就是银行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系统思考和形成群体知识创造的过程;或者说,包括人力资本获取、融合、维持和再造在内的人力资本形成,是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运行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层面。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组织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发展、培育具有自我超越精神内涵或人力资本存量的组织成员。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是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实现团队学习,把个体的人力资本整合成银行人力资本。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高境界和战略任务,是健全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和知识创造功能,从组织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并动态推进其滚动实施。(3)银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来实现的。银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作为整个银行投资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从银行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对银行未来时期人力资本形成和维持所需支出活动进行总体性的谋划和安排。银行投资经营战略规定了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经营的特定行业和领域、增长向量或成长方向、市场竞争策略和组织内部要素的协同机制,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战略选择则是决定整个银行投资经营战略顺利实现和最终成功的主导和关键。
三、银行人力资本激励
银行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银行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1.银行人力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果如何,是靠激励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制度激励和管理激励。所谓激励,就是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引导个人行为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去实现组织目标。当个人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在人力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激励效果达到最大。可见,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以使个人与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一致起来,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精神力,让他们有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其人力资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就是遵从人力资本天然所有者这种经济行为属性,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设计和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制度,并在整个银行范围内贯彻实施。这就要求从银行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高度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地位,保证其主体权能和权益的实现,即设计和实施全员持股、民主控制的股权激励计划和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绩效考评和奖酬制度,以及银行文化、团队精神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制度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
3.人力资本管理激励。银行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日常维持和激励使用就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有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为银行经营发展做贡献。管理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激励机制,它是制度激励的具体实现形式。
在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银行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基础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四、银行人力资本整合
银行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银行的整体竞争优势。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银行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分析个人投资金融投资行为理论
1、金融投资行为理论分析
金融投资行为理论悄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金融投资行为理论以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其理论基础,并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模型:
首先,BSV模型。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1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另1种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其次,DHS模型。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再次,统1理论模型。统1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
最后,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1模态的厚尾特征。
2、对金融投资者的个人行为分析
1.多为投机心理,短期行为严重
我国很多证券投资者入市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而是企图从中获取超额回报。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这类人群多是为赚钱买卖差价进行短线操作;只有少数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收益;38%的投资者因有闲置资金而,把股市看成是1个长期投资场所。高比例的企图赚取短期收益群体的存在是1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博取短线利润群体的过大是我国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幅度.惊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造成证券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1。从投资者入市动机上分析,就已经预示着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短期行为比较明显。
我国个人投资者更多的是短线投资、投机,而没有把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另1方面,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诱发了1部分人的赌博心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由于证券投资者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使这种市场短期行为具有很强的蔓延性,从而极大地加重了投资者孤注1掷的心理,1旦认为找到了机会,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顾,冒险参与高风险的证券投资活动。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我国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特征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冒险心理和投机短期行为。
2.投资承受能力差
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投资者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参与证券市场的时间普遍较短,证券投资意识很强,但投资经验相对缺乏,股市投入占家庭金融资产比例较大,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投资者对投资股市的“情感依托”强烈。
3.对股票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获得;在做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大多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在投资决策的方法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和深度挖掘。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时,往往将失误归咎于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庄家操纵股价等,而只有少数个人投资者认为是自己的投资经验或投资知识不足;大部分投资者对新出现的金融品种如开放式投资基金的认知程度有限。
3、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股票市场中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过多,政策因素、大户操作因素,这说明中国股市不符合经典金融理论对于市场是有效的基本假设;同时,投资者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符合经典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对于风险总是厌恶的基本假定:在收益时,股民表现出对已有收益的贪婪,以及赌博心理,而在被“套牢”时,又宁愿苦苦等待,以待反弹机会.这些特点都说明中国股民的投资心理符合金融投资行为理论的期望理论。
参考文献:
[1]何问陶王金全: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述评[J]南方金融,2002,(12)
1.影响了统计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削弱了外汇管理的效力通过违规渠道开展的境外投资资金流动一般比较隐蔽,很难对其流量和存量进行估计,特别是随着个人境外投资活动的日益增多,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这部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该部分数据又游离于统计监测之外,加大了外汇管理的难度。2.给投资者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方面,采用违规渠道汇出的投资资金在后续处理,如利润汇回、增资、减资等方面也都只能通过违规渠道进行,不利于资金安全和项目的长远发展。据抚州、新余和鹰潭等地的个案调查反映,一些个人境外投资者因为没有相关的收入、缴税等合法证明,其在境外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进入国内后很难按正常途径汇兑存取。另一方面,投资者由于缺乏合法身份,其境外权益受到侵犯时很难受到国内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使其在法律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放松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1.有利于规范个人境外投资行为,提高外汇管理政策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境内个人的境外投资活动一直未予政策认可,但实际上境内个人在境外从事各类投资的行为却一直存在。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确有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的境内个人,一方面通过外汇黑市、地下钱庄等方式转移资金或以经常项目交易的名义办理资金汇兑,非法外汇交易扰乱了外汇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绕开政策障碍迂回操作,通过多人分拆购汇聚集资金后带出境外投资,造成申报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从而直接影响到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和严肃性。放开个人境外投资,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不仅可为个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捷的资金流动渠道,提高外汇监管效率,而且可以实现个人境外投资的合法化,保护个人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2.开展个人境外投资,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省内外近些年个人境外投资的成功经验表明,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加工制造产业和农、林、牧、渔等产业,能带动省内要素输出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像浙商海外种田,不仅带动五、六十万剩余劳力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开发,而且其所涉及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大都来自本省和国内。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浙商海外种田对江西有一定借鉴意义。江西个人境外投资放开后,其个人在境外投资中所涉及的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所需的农业机械、设备、农药及种子(种畜、种苗)等若绝大部分由省内购进,那必定会带动省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在个人境外投资刚放开时,这种效果也许不大明显,但一旦形成规模,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会愈加明显。
(二)可行性分析1.目前江西省已进入全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经济发展四段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对外直接投资占经济总量的规模和比重增大,成为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力量”。为印证其效果,我们特选取商务部网站登载的2008~2013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对外直接投资排名中有关江西与中部另外五省的资料进行整理作一比较,如下表。表12008~2013年我国中部六省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江西人均GDP(美元)处于邓宁“经济发展四段论”的第三阶段。2008~2009年,当江西人均GDP处于第三阶段初期时(2000~2500美元),江西对外直接投资在全国的排名处于26~27位,在中部6省的排名处连续两年的末位;2010~2012年,当江西人均GDP上升至3000~4000美元区间时,江西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总量上有大幅提升,而且在全国的排名已上升到19~22位,在中部6省的排名则超过了山西和河南2省。由此可见,邓宁“经济发展四段论”对江西省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效率性。2013年江西人均GDP已达到5176.96美元(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也就是说全省已进入“经济发展四段论”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江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期,也是全省放开个人境外投资的最好时机。因此,在这一最佳节点上同时放开江西省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必然如虎添翼,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有力的促进作用。2.江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孕育出的富裕群体是开展个人境外投资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江西经济取得了快速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在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裕群体。一是亿万富豪。据《江南都市报》2014年4月2日刊登的《2014年江西创富榜》显示,江南都市报财富工作室以5亿元为起点,共筛选出亿万富豪100位,总财富为1750亿元,平均财富为17.5亿元。从其分布来看,房地产占28%,股权投资或主营业务为投资的占16%,主营业务超10%的还有矿产业及医药(医疗器械)等。此外,据胡润的2013年《中国财富报告》,江西共有亿万富豪840人,在全国所占比重为1.3%,列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18位。二是千万富豪。据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的《中国财富报告》,2009年,江西共有千万富豪7800人,至2013年底,江西共拥有千万富豪9800人,在全国所占比重为0.93%,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列第20位。《中国财富报告》还指出,在中国千万富豪中,一般企业主所占比例为50%,职业股民占比为15%,炒房者占比为15%,金领(指在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领取年薪的高层人士)约占20%。三是注册资本为5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截至2013年底,江西省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达4.04万户,其中,1000万以上至1亿元(不包括1亿)的有19969户,亿元以上的有717户。我们认为,上述富裕群体将是江西省开展境外投资的中坚力量。首先是制造业。在各类富裕群体中,制造业的占比最大。但是,江西近些年经济增速逐年放缓,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制造业中过剩产能的增多不无关系。因而,此时如果放开个人境外投资,制造业的富裕群体出于分散风险、寻找海外资源、促进出口、扩大市场或开辟销售网点等不同目的,直接进行个人境外投资的可能性加大。其次是房地产业。2014年上半年,江西房地产与全国多数省市一样开始转冷,究其原因,既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有商品房源积压过多以及房价已处于高位的因素。相比之下,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却因受困于经济增长的乏力,房地产市场相对而言更具有投资价值。因此,放开境内个人境外投资后,不仅房地产行业中的亿万富豪、千万富豪会有不少投资境外的房地产业,甚至一些中产阶层人士出于种种目的也会考虑境外购房。第三,证券市场。近几年,我国股市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截至去年5月,上海市场A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9.8倍,这一估值水平比2008年10月末金融风暴肆虐时还低30%。我国股市长时间萎靡不振,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大缩水,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江西创富榜上亿万富豪的人均财富也大为减少。2011年江西创富榜的63位亿万富豪,平均财富为24.8亿元,但至2013年江西创富榜上的80位亿万富豪,平均财富只有15.84亿元,人均财富缩水8.97亿元,缩水幅度达36.15%。而欧美和中国香港等股市较为成熟,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因此,个人境外投资放开后,不少长期涉足国内资本市场的亿万富豪、千万富豪以及其他一些具有一定投资实力的职业股民,一方面仍然会继续涉猎国内资本市场寻找机会,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还会参与境外证券投资。3.国际金融危机为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欧美市场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发生,近几年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为刺激经济增长,不少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像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不少针对外国投资者给予的优惠政策。美国目前虽然只承诺对外国投资和投资者给予全面的国民待遇,并强调对外投资的高水平保护,但在一些偏远的州,地方政府也承诺提供一切可能的税收和土地优惠等。上述优惠政策的出台,都为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欧美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对策建议
(一)放宽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1.总体原则:循序渐进,风险可控。从总体上说,个人境外投资应按照风险程度的高低逐步开放。在顺序上应先放开与实物投资相关的的境外直接投资、境外放款等业务,后放开证券投资、境外购房等业务;先放开个人长期资本交易,后放开个人短期资本交易。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上,也可以考虑先放开对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投资,再放开对欧美等投资环境较为成熟国家的投资,最后再全部放开。对于先放开的项目,应加强政策评估,待时机条件成熟再放开下一项目。2.以登记制度为核心,实行限额管理。(1)实行事前登记制度。个人境外投资者应在开展境外投资前到外汇局进行登记,并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如主体资格、行业性质等。由于不少投资者常年身处境外,因此对于境外投资事项的变更及年检等信息,可以考虑允许投资者通过网上应用平台进行申报。(2)实行限额管理。一方面适度提高部分原有的个人结售汇限额,可以考虑将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年度总额提高至每人每年等值10万美元;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根据个人境外投资者的资产状况设定一定的投资限额,在投资限额内的购付汇可以自行在银行办理,并且不包括在个人结售汇限额内,超过限额的可以凭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外汇局审批。3.对已经存在的个人境外投资实行“补登记”制度。从实践看,虽然个人境外投资政策没有放开,但已有一部分人通过地下钱庄、分拆结售汇等违规方式进行了境外投资。这部分境外投资由于缺乏合法手续,在境外会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资金安全难以保障。同时,这部分投资数据不明,也给国际收支统计平衡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考虑设计“补登记”手续。对于已通过违规途径汇出资金,但确有真实投资背景,且符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投资行为予以“补登记”,从而改变原来投资者的“灰色身份”为合法身份,使之受到国内、国外相关法律保护,为其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4.逐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一方面,通过合理扩大投资范围,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适当降低QDII准入门槛等措施进一步完善QDII制度。另一方面,以沪港通为契机,摸索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管理经验。2014年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公告,批准上交所、联交所、中国结算、香港结算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大的投资自主性。通过“沪港通”的运行,监管层可以加强政策评估,摸索和总结相关监管经验,为将来推出“沪伦敦通”、“沪纽约通”等后序机制,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管理打下基础。
(二)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不仅有利于对投资主体实施分类管理,而且能为个人获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提供更多的保障。目前,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公共信息,后者包括法院判决、行政奖励及处罚信息等,但没有外汇违规信息。而外汇局的一些违规信息,例如,外汇管理检查部门定期的外汇违法(负面)信息,经常项目管理部门将货物贸易企业分为ABC三类,并定期向金融机构公布的企业分类情况等信息都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考虑将外汇违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一方面,由于外汇违规信息来自外汇局,其数据来源的可持续性和数据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形成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强化本外币统一监管打好基础。
現在帶來定期收入的理財工具越來越豐富,之前您購買的養老保險可以為您受益,債券、債券基金、結構存款、低風險的信托產品都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組合。總的來說,加強對財產的保護,把風險降到最低,將是最為明智的決定。按使用時間的遠近,購入不同到期年限的債券,啞鈴式的債券期限組合,將會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如果您的健康狀況還不錯,又在多年前買下保單,您現在可能還不難支付上漲的保單;那麼也請準備些應急醫療基金,應付突發狀況,還是必須的;如果可能的話,保持一張年輕時使用的信用卡,將會是一道有利的護身符。隨時您也可能告別您的親人,為了不給您的家人造成任何煩惱,不妨建立一份遺囑,讓後人感受一份您對他們的關懷。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輪回,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如此的重復,如何輕松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做的更好?也可參考一下如下的財富建議。
一、盡早投資
您可以三十歲建立教育基金,也可以四十歲建立養老基金,但是您是否知道晚7年出發,可能要追一輩子?
choicedesignFancydesign
投資要獲利,一定要先行。就象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松散步,留待後來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提早投資的好處。
假如您20歲起就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投資7年就不再扣款,然後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了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達162萬元;而假如您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154萬!相比之下,早投資是不是更輕松?
另一方面,投資一旦開始,就千萬別停下來。時間越長,投資的效益就會越顯著。假設您26歲都沒有停止投資,而是繼續堅持每月投資500元,那麼,到了60歲,累積的財富將是316萬,幾乎是2倍的收益!時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師,它對投資結果的改變是驚人的。
二、長期投資(定期定額)
每個月給您100元,能用來做什麼?下一次館子?買一雙皮鞋?1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吧。您有沒有想過,每月省下這100元,您也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呢?
如果每個月定期將100元固定地投資於某個基金(即定期定額計劃),那麼,如果在基金年平均收益率達到15%的情況下,堅持35年後,您所對應獲得的投資收益絕對額就將達到147萬。
過去,銀行的“零存整取”曾經是普通百姓最青睞的一種儲蓄工具。每個月定期去銀行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過上幾年會發現自己還是小有積蓄。如今,零存整取收益率太低,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如果我們把每個月去儲蓄一筆錢的習慣換作投資一筆錢呢?結果會發生驚人的改變!這是什麼緣故?
由於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復利的作用,投資金額的累計效應非常明顯。每月的一筆小額投資,積少成多,小錢也能變大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一個好的習慣,可能帶給您意想不到的驚喜,甚至會改變您的一生。
更何況,定期投資回避了入場時點的選擇,對於大多數無法精確掌握進場時點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既簡單而又有效的中長期投資方法。
三、組合投資(資產配置)
俗語說:“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分散投資卻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策略。
如果您只買了1只股票,一旦選錯,賠個精光;但您如果買的是20只股票,不太可能每只股票都漲停,但也不太可能每只都大跌,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漲跌互相抵消之後,結果可能是小賺或小賠。顯然,全部的錢投資在1只股票上的風險,比分散投資在20只股票上的風險要高得多。
除了在一種資產類別中進行分散投資以外,您還可在不同的資產種類中選擇多種投資方向,如股票、債券、現金和銀行存款等。選擇風險收益特征不同的投資品種構建組合,您可以兼顧風險與回報。例如,一個股票占40%、國債占40%、定期存款占20%的投資組合,1996年至2003年間的平均年回報率為9.07%,高於100%投資於定期存款的組合;同時,其標準差(衡量回報率的波動程度)卻遠遠小於100%投資於股票的組合。
四、優質投資(相信專家)
基金將會是個人長期投資理財過程中,一個非常好的幫手。門檻低,通常最低的定期定額計劃只要100元至300元每月。而從中國開放式基金誕生的2001年至2005年,中國的股票型基金連續5年跑贏了大盤,基金經理的專業投資管理能力得到了有力的證明。站在投資專家的肩膀上,您有機會賺得更多。
選股票呢?每天博傻於硝煙彌漫的股市戰場,您是否會感到仿徨?您又是否感到無奈?買什麼套什麼!恐怕是大多數人心中永遠的痛。何不考慮些大藍籌股票長期持有,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而優質大盤藍籌絕對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